胡萝卜须mv:1912年孙中山为何与袁世凯当面互喊万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8:06:40
1912年孙中山为何与袁世凯当面互喊万岁?
2011年01月06日 11:47 凤凰网专稿 【大中小】 【打印】共有评论1条
',1)">
核心提示:袁世凯刻意安排的接待与应酬都相当到位,有了这次基础,孙中山对袁世凯的看法,自然有了全新的角度。孙中山认为,袁世凯对时局的看法和见识十分高明,与自己也很是合拍。此时的孙中山,已经完全被袁世凯的热情所蒙蔽。对于之前那些怀疑与防备,似乎都远远被他抛在脑后,孙中山在北京停留了一个月,与袁世凯会晤了十三次,并且多次交谈都是密谈,有的时候甚至彻夜交谈,大有相见恨晚的味道。
倪德慷:孙中山觉得,袁世凯不像是那种印象中的军阀嘛,这人好像还很有城府,很有政治远见,而且讲起民主,讲起政治,讲起治国来,袁世凯讲得头头是道,而且很谦逊,给了孙中山很大的面子。
郭钦:然后到了8月底,双方的会谈已经到了高潮,这个时候袁世凯目的已经达到了,他就说了这样一句话,以前有很多舆论,都觉得我跟南方革命党人是相处不好的,你看现在孙中山先生来了,这是我们南北统一的关键,也破除了以前的种种谣言,因此民国以后会更加巩固。末了,他还喊了一句中山先生万岁,孙中山赶忙起来,说袁大总统万岁,中华民国万岁,搞得这个气氛是非常热烈。
文章目录:
袁世凯镇压辛亥革命 故意将南京让与革命党
武昌起义爆发,清政府派遣南下镇压革命党的军队,进展不利,清政府不得不重新起用赋闲三年的袁世凯。就在这种极其复杂的局面下,袁世凯对时局的拿捏妙到颠毫。他一方面干脆利落的镇压了武昌的起义新军,另一方面,他几乎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看着南京被新军占领。这时袁世凯的心里清楚得很,清廷和新军谁都不要得罪,但对谁也不要太客气。
辛亥革命后中国南北分治 袁世凯成香饽饽
当时的政治形势,北京清王朝政权仍然存在,革命党人占据南京,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而袁世凯和手中的北洋六镇,成为了当时左右天平倾斜的砝码,毫不夸张的讲,袁世凯倾向谁一方,谁就可以掌控大局。所以对清王朝和革命党人来说,袁世凯都是不得不争取的力量,可以说得袁世凯者得天下。
助手胁迫孙中山与袁世凯谈判 清廷统治结束
赫连勃勃:中山先生从他本人角度来讲,他当然是不愿意放权,他当然不想和袁世凯妥协,但是当时几乎他所有的部下,包括胡汉民和汪精卫,就是他手底下最得力的干将都劝他,一定要和袁世凯合作,才能结束汉人相互残杀的这样的局面,甚至汪精卫都声泪俱下,说先生您难道想重蹈太平天国时汉人相互残杀的覆辙吗?就在这种情况下,在众叛亲离的这种威胁下,中山先生最终才接受了和袁世凯谈判,这样的一个协议。
孙中山有意退出政坛 环游半个中国宣传民生
孙中山开始环游各省,足迹几乎遍及半个中国,一路上考察各地实情,并宣传他的民生主义。就在孙中山全心全意致力于经济建设,试图实业救国之际,1912年的7月,当了四个月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为了稳定北京城里的政局,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他认为必须利用革命元勋孙中山的威望,共渡时艰。在需要的时候,袁世凯向孙中山伸出了橄榄枝,邀请他到北京晤谈,共商国家大计。
孙中山改变对袁世凯看法 两人互称万岁
郭钦:然后到了8月底,双方的会谈已经到了高潮。这个时候,袁世凯目的已经达到了,他就说了这样一句话,以前有很多舆论,都觉得我跟南方革命党人是相处不好的,你看现在孙中山先生来了,这是我们南北统一的关键,也破除了以前的种种谣言,因此民国以后会更加巩固。末了,他还喊了一句中山先生万岁,孙中山赶忙起来,说袁大总统万岁,中华民国万岁,搞得这个气氛是非常热烈。
宋教仁上海遭暗杀 孙中山决心武力讨袁
傅国涌:今天来看的话,宋案还有很多的谜团,宋案还有很多的疑点,到底袁世凯是不是元凶还值得继续研究,有一点可以肯定,宋案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恶劣的,宋案让中国的民国的共和体制逆转方向,它让孙中山代表的革命派与袁世凯的北洋派之间大打出手,撕破了脸,这个结果就逆转了共和政治的方向。
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 成功实现中央集权
事情闹到这步田地,双方惟有兵戎相见了。可惜的是,南方革命的军队内部素质参差不齐,战斗力实在可疑,而袁世凯这边的北洋军编制整齐,兵强马壮。孙中山领导发起的二次革命,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就失败了。
凤凰卫视1月5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陈晓楠:各位好,这里是《凤凰大视野》。袁世凯结束了一个王朝,孙中山呢,则是开创了一个时代。孙中山和袁世凯清末民初周围政坛上,这两个堪称最重要的人物,他们是从1912年第一次见面,到1916年袁世凯去世,交集的时间只有短短四年。然而正是这短短的四年,他们之间有过短暂的亲密和谐,也有过反目为仇的对决。关于他们两个人之间的交往故事,各种描摹,各种版本甚嚣尘上。如果我们抛开个人恩怨的话,从客观的角度来看,他们两个人交锋的过程,实际上基本上左右了中国政体在后来的走向。今天我们就把目光投向这充满着疑问,又极其重要的四年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