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宗宪妻女怎么死的:苏联解体20周年之二:中俄国企命运比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16:57:41

导读:同样是社会主义国家,同样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俄罗斯的国企改革采取了更为激进的私有化策略,而中国则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那么,近20年来,中俄国企改革的命运又是怎样的?
激进的私有化VS以公有制为主体

俄罗斯:全面私有化,四年内3/4国企被私有化
苏联解体前,俄罗斯的国家经济形势恶化,是的政府财力无法继续维持庞大的国营企业的正常运营。1990-1991年间,前苏联的财政赤字已达GDP的10%左右,政府已无力对国企进行全面投资和补贴。1992年12月,以拍卖莫斯科市"布尔什维克"饼干公司为起端,掀开了俄罗斯经济核心——大型国有企业私有化的序幕。
从1992年底仅有18家大中型国有企业被私有化,到1995年底,1.8万家大中型国有企业完成私有化;而到了1996年,俄罗斯的大中型企业——几乎创造俄罗斯90%的工业产出——中已经有3/4以上被私有化,脱离了国家的控制。而在转制前,俄罗斯的国有经济占经济总量的96% 。

中国:公有制为主体,国企从竞争性领域退出
中国的国企改革早期经历了从放权让利、利改税到承包制这样一个过程。直到1992年,中共十四大将改革目标明确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当时,地方政府对国企的一般估计是,1/3盈利,1/3挣扎在盈亏点上,1/3长期亏损,资不抵债、扭亏无望。
1995年,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国企改革贯彻"抓大放小"的方针;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1999年十五届四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提出国有经济资源要继续向关系国家安全、自然垄断、提供重要公共产品服务等领域集中,同时从一般竞争领域退出。
内部人控制VS管理层收购
俄罗斯:私有化被内部控制廉价瓜分国有资产
1992年,俄罗斯政府出台私有化法,8月,俄罗斯总统叶里钦在电视演说中向俄罗斯人民首次宣布这一法案时,公开地表明:俄罗斯实行私有化的目标是实现广泛的所有权,是要为俄国创造"一百万个财产所有者而不是若干百万富翁。"
据了解,俄罗斯的私有化曾设计出三种方案,但是70%的企业最后挑的是第二种方案,就是企业的厂长经理加职工可以拿到51%的控制权,但是要溢价70%来买这些股权。结果,私有化实际上是"化"给了内部人,厂长经理们通过很多办法把工人的股份买过来,使得私有化变成内部人控制。
同时,俄罗斯大规模私有化后,通过重组、MBO,俄罗斯约有500家大型国有企业被以72亿美元的低价出售,而这些国有企业的的实际价值超过了2000亿美元。比如,莫斯科"吉尔"汽车制造厂资产总量约合10亿美元,一家私人财团购得的价格仅为400万美元。
中国:管理层收购 同样引发国资流失质疑
1997年,中国政府提出国企"三年脱困"的口号,让人们看到国企困境的同时,也提示了大批国有企业被私有化的历史背景。由于经济转轨,相当多国企因不适应市场经济,亏损严重、效益下降。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MBO因能解决国企所有者缺位及国有资本的退出渠道问题而受推崇。
所谓MBO意为管理层收购,是指公司的经理层利用借贷所融资本或股权交易收购本公司的行为,通过收购使企业经营者变成企业的所有者。由于管理层收购在激励人员积极性、降低代理成本、改善企业经营方面有积极作用,成为20世纪七、八十年代流行于欧美的企业收购方式。
不过在我国,国企管理层MBO不时发生"转移资产"和"压低收购价格"的现象,引发公众质疑。2004年6月以来,以郎咸平教授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者质疑科龙、海尔和TCL等著名国企的改革,认为MBO是国企管理层变相瓜分国有资产,掀起了一场关于国企产权改革问题的辩论风暴。2005年4月,国资委和财政部不得不联合发文叫停大型国企的MBO。
寡头垄断VS强化央企垄断

俄罗斯:金融寡头遭打击主要出于政治目的
有学者研究显示,在俄罗斯的私有化运动中,国家先是通过“证券私有化”将大量国有资产进行无偿分配,为私有者阶层的发育提供了可能,使他们很快开始了资本的积聚与集中过程。随后,又通过“现金私有化”使资本的积聚与集中迅猛发展,出现了民族大资本,即金融工业集团(金融寡头)。
事实上,俄罗斯随后出现的金融寡头实际上是叶利钦政权一手造就的,同时,以金融寡头为代表的私有者阶层也始终是叶利钦政权的坚定支持者。
普京2000年就任总统并稳固政权后,开始大声对金融寡头们说“不”。先后查处了传媒大亨古辛斯基、“克里姆林宫教父”别列佐夫斯基和俄罗斯首富霍多尔科夫斯基。普京打击寡头势力,主要是不让部分寡头恣意妄为、插手政治。

中国:推行国企兼并重组强化央企垄断地位
为了解决所有者缺位的问题,2003年国资委挂牌成立,李荣融成为国资委的首任主任。自2006年开始,国资委大力推进央企及国企重组,并颁布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要求央企做大做强。数据显示,国资委成立7年间,央企总数从2003年的196户,缩减为目前的123户;央企的资产规模由7万亿元增加到21万亿元。
在央企兼并重组的同时,还热衷于收购地方国企,不过成功的案例并不多。2008年下半年,运城当地最大的三家企业集体变身为央企或地方国企,这其中,南风化工投身中国盐业总公司,关铝股份投身中国五矿集团。然而,央企化两年之后的"运城双雄"却陷入连年亏损之中,年报显示,关铝股份2009年亏损7.09亿,而2010年前三季度仍然持续亏损;南风化工2009年亏损6.95亿,2010年前三季度再亏1.64亿。
坚持私有化VS国进民退
俄罗斯:金融危机下坚持私有化出售11家国企
2010年8月底,俄罗斯经济发展部部长纳比乌琳娜公布2011-2013年对11家"重量级"国企进行私有化,出售部分资产,此举被外界解读为俄罗斯将启动新一轮国企私有化改革。据俄媒体报道,这11家国企和国有银行中,俄政府拟出售的股权从3%至49%不等。
出售后,俄政府仍将拥有统一电力系统联邦电网公司、石油管道运输公司、现代商船股份公司各75%的股权,其他8家国企和银行中政府的持股比例均为51%,减资后,俄政府仍对这11家国企和银行保持绝对控股地位。
对于出售的目的,媒体解读为筹资与改革并重。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使俄近十年来首次出现赤字财政,同时,俄国内银行和企业所欠的外债仍高于4000亿美元;另一方面,俄政府希望私有化来降低目前过高的国有成分比重,推动结构性改革,促进民间投资,改善国企经营管理
中国:金融危机加速"国进民退"
近年来,随着中粮入股蒙牛、宝钢入主宁钢、中国建材横扫水泥行业、山西煤炭行业大整合,甚至"央企地王"的出现,使得"国进民退"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被认为是一种倒退。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来袭,中央拿出4万亿"保八"。不过,相关数据显示,绝大部分是政府推动的投资项目的这4万亿,近九成的项目被国有大中型企业拥有,央企成为大规模投资的最为主要受益者。
据媒体报道,在4万亿投资里,中国中铁、中国铁建就占据了6000亿铁路基建投资的主要部分;中国南车、中国北车共享今后两年3000亿元的铁路机车车辆购置投资;中交集团则成为了1万亿交通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得益者。
"国进"其势难挡,那么民企收购央企,有没有可能?国资委成立之初央企的数量为196家,截至目前减到了132家。这64家央企的退出,没有一家是通过卖给民企或者外企实现的,大部分是央企之间的内部整合。
传统观念认为,中国的国企改革要比俄罗斯更加成功。其实,由于法制不健全,中俄两国的国企改革都存在着内部人控制、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同时,与中国推行的"国进民退"不同,俄罗斯仍旧坚持国企的私有化改革方向,从这个角度讲,说中俄国企改革孰优孰劣还为时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