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兰社区物业电话:让诵读经典成为“众人之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0:42:57
金星 2009-08-13

  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王登峰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2008年将在清明、端午、中秋、春节4个法定传统文化节日里,推出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并在春节举行诵读总决赛。“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琅琅书声,朗朗乾坤,这样的消息和景象颇使人有春风拂面之感。

  腔调或长或短,声音或高或低,或摇头晃脑,或气定神闲,悠然自得,口齿生津,遨游于经典之中,悠然于圣贤之间,读书之乐,此复何极!凡属经典的诗文,一般都具有既琅琅上口又意义深远的特点。白居易曾说:“惟是经典,与众生俱。”儒家的风范、道家的精髓、佛家的超拔……自在诵读之中。因此,以敬意和爱慕,以感悟和热忱,以言为心声的真挚和对前贤的深情礼赞,才可使经典诗文与现实人生相得益彰。只是,我们曾一度无视或远离过经典,心灵的荒芜和贫瘠也便应运而生,甚至可怕地波及到了其他的许多方面,所谓的“忠孝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也只不过是门楣上一副纯粹的对联而已。急迫地重拾经典,并对经典日渐推崇,其实是最近几年的事。当然最先是从小学生抓起,从《三字经》和《弟子规》读起。有专家指出,让3岁至13岁的儿童自然地诵读古代文化经典,既能提升其语文能力,又使其受到文化熏陶,是培养高尚的文化道德观念的一条有效途径。据悉,中国青基会自1998年6月向全国推出“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后,读千古美文,做中华赤子,在全国的中小学生中已蔚然成风。确实,通过组织少年儿童以诵读、熟背中国古诗文经典的方式,让他们在记忆的黄金时代,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得古诗文经典的基本修养和传统文化的熏陶,让青少年“有书读”到“读好书”,诚可谓是功在千秋,利在当代。据报道,2007年8月9日上午,安徽滁州市8所中学的近千名中学生来到琅琊山风景名胜区,在醉翁亭畔展开《醉翁亭记》集体诵读大赛,以此纪念欧阳修诞辰1000周年。公元1045年至1048年间,宋代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家欧阳修在滁州任知州期间,写下了千古流芳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这样优美的诗文理当代代流传,口口传诵。自然,这样的报道也在屡屡见诸报端,颇使人欣喜。

  正所谓“德不孤,必有邻”,日本对我们中华民族的这些传统文化经典的诵读一向重视。日本就曾涌现了一批重视《论语》教育的公立中小学校,其中的足利市教育委员会早在1992年就编辑出版了《论语抄》,1999年又编写了专门供小学生诵读的《假名论语》。“庶之、富之、教之”,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香港也越来越受到重视。2007年7月14日,数千名香港儿童汇聚香港小西湾运动场,参加由香港国际经典文化协会与香港大学中文学院联合主办的“第四届全球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大会”,齐声诵读了“礼运大同篇”、“大学”、“弟子规”等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凡此种种,不能不使人深感欣慰和振奋。接受文化经典的洗礼,固然可以由孩子为起点,可真正要“再使风俗淳”,还需全社会共同勉力而为,只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觉,才可实现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更大范围地开展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无疑是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一个重要步骤。近来在全国各地不断举办的诗文朗诵会,已不再是一种形式上的点缀或附丽,而是一种精神的凝聚和对崇高的向往。中华大地,弦歌不绝,自当令人击节赞叹。2008春晚配乐诗朗诵《温暖2008》,应该说是今年春晚中属上乘的一个节目,很感人,而且在感动之中又不乏激情与动力。

  自然,出声诵读之妙远非默读可比。曾国藩在给后人的一封家书中提醒道:“读者,如《四书》、《诗》、《书》、《易经》、《左传》诸经,《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在我国的传统教学中,对诵读的要求与妙处已早有定论,所谓“读诗百遍,其义自见”。虽然在“自见”的时候可能会出现如陶渊明所说的“此中有真义,欲辨已忘言”,但优秀诗词所独具的深长而历久弥新的韵味正是在这样不断反复的过程中被朗读者渐入佳境地领悟着,而文化熏陶、道德修养诸方面也会同时自然地渗透在这吟诵和体会之中。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曾说:“少年时代,我曾读过《源氏物语》和《枕草子》。信手抓来,碰到什么读什么,毋庸赘述,文章的意思是读不懂的。仅仅是念念词句的声调,读读文章的韵律而已。就是这样的朗读使少年的我沉浸于淡淡的多愁善感之中。即当时我是在唱不懂得意思的歌。不过,现在看来,它对我的文章产生的影响却最大。少年时代唱的歌的旋律,直到今天,每当我提笔写作时,便在心中回荡。我不能辜负那些歌声。”之所以引用这位日本作家的话语,只不过是想说明经常性地对原著朗读所起的良好效应,古今中外,都是一样的彰明显著。

  艺术是为想象而存在的,又因心灵的触动而历久弥新,好的或优美或雄健的诗文,大都充溢着圣贤智慧,甚至具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气”的英雄气概,反复诵读,用心揣摩,自会感同身受,意韵深长。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