肤乐霜:大连日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10:49:49
让孝道教育进学校进课堂 见习记者丁雷 2006-01-24 www.dlxww.com 来源:大连日报

崔黎明在给学生作报告。

   崔黎明是一位退休教师,她1998年—1999年在美国住了一年半,利用这个机会,在局部地区考察了美国老年人的生存状态及中小学的教育情况。在美国,她结识了著名哲学家李泽厚先生,细读了他在海外出版的《论语今读》。她认为,作为炎黄子孙不能不读《论语》,古为今用,儒家文化的精华部分是立身之本。

  作为一名退休教师,崔黎明时刻关注着今天青少年的成长。回国后,她参加了大连市老年学学会,专门从事老年问题的研究,2003年与同事们一起对大连市的区市县进行孝文化调研。去年开始,她将7年理论与实践的学习进行整理,在二十四中、四十四中和舰院社区作“孝道与和谐社会”的报告。与此同时,她又采访了部分学生、家长及中学老师,更深切地感受到人们对孝道的强烈呼唤。

  编者按:

  连续三场以“孝道”为主题的报告和讲座,前段时间在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师生中间引起了热烈的讨论,甚至不少家长也主动参与其中,并且在社会上形成了不小的反响。据了解,目前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着以我为中心的倾向,对家庭长辈和社会给予的爱认为是理所当然,而由此衍生的是不懂得什么是感恩和对弱势群体的漠不关心。“传统孝道教育的缺失是他们产生种种偏差心理的源头”,不少专家都作出这样的总结。

  社会和家长都普遍呼唤着孝道在孩子身上的回归,而学校教育一直以来却恰恰缺少系统的孝道教育。上海教育主管部门将“感恩教育”作为学生的规范来要求。在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给学生作孝道报告的大连市作家协会会员、大连市老年学学会理事、研究员崔黎明说,将孝道教育纳入中小学生思想道德规范,有其时代的必要性和现实的紧迫性。

  “孝”是民族伦理道德的精华

  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银发浪潮滚滚而来,这将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对老年人的年龄歧视,这已成为影响代际关系的社会问题。在一些青年人心中,老人是包袱、是累赘。孝道被日益淡化,在家庭中老人的地位也变得无足轻重,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尊老不足,爱幼有加。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尊老敬老传统,源远流长的孝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石,是几千年来民族伦理道德的精华。“孝”字最早在甲骨文中即已出现,其字上面为一个老字,下面一个子字,形象地说明了老少两代人的关系,父慈子孝同时体现在这一个字中。

  中国先秦时代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论证、解释和规范了“孝”的思想和行为,使之理论化,便产生了孝道。儒家孝道中优良合理的部分,经过世代相传,教化万民。孔子对孝道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在《论语》和《孝经》等书中都记载了他在这方面的大量言论,一直成为炎黄子孙尊崇笃行的美德,被视为处事的人格体现,是不可缺少的立身之本。《孝经》中记载:“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认为,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孝行,是德行的根本。也就是说,看一个人怎么样,首先看他孝不孝。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意为尊敬自己家的老人,同时也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家的孩子,同时也爱护别人家的孩子,这样,管理天下的事情就易如反掌了———以此来建立和谐的社会。对于今天来说,倡导孝道文化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回顾中华民族自秦以后,历代都注意从正面引导,大力宣传孝道。孙中山先生曾说:“讲到孝,我们中国尤为特长。孝字,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至,孝是国家强盛的道德因素。”总之,无论哪个时代,哪种社会制度,哪个民族,都把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父慈子孝,兄弟友爱,家庭和睦视为美德。

  爱父母是爱国的根基

  近几十年来,孝道观念在我国受到冲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许多人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一些人极端利己主义膨胀,自私自利,甚至心中没有父母,更没有兄弟姐妹和他人。不少人不但不能自觉地履行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反而把实用主义,金钱至上的一套渗透到家庭生活中。一些老人受到子女的歧视,甚至虐待。在社会上,有些人也不尊敬老人。这些情况,不但在家庭中破坏友爱和睦,也在很大程度上污染了中小学生的道德观。

  如今的青少年对于中国传统道德知之甚少,出现了许多人格上的偏差,如:在家里不听父母的话,一个人说了算;从不分担家务事,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不理解父母挣钱不易,乱花零用钱;与富裕家庭攀比;自以为是高中生了,看不起下岗的父母;父母生病了不闻不问;在家里斥责父母;对社区有困难的老人漠不关心……这些学生日久容易形成不良的人格。

  孝道观念之所以在年轻一代心中淡薄,关键是若干年来在道德教育上的放松。平时只号召爱祖国、爱人民,不提爱父母。爱祖国,爱人民是一种高尚境界之爱,但不从爱父母做起,是没有根基的。要一点一滴培育感恩之心,感恩孝为先。要爱自己的父母,爱老师、爱长辈、爱家乡的父老乡亲,爱我们民族灿烂的文化,悠久的历史,壮丽的山河,一直升华到热爱祖国。很难想象,那些连父母都不爱的人,会勤政为民,效忠国家吗?所以我们今天要恢复“孝”在人伦道德规范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虽然孝文化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我们今天高兴地看到党和政府正大力倡导孝文化。如38岁的山东孝子田世国,在广州做律师,毅然为母亲捐出一个肾,由此他当选了2004年度央视评选的十大感动人物;去年6月30日,河南省委作出批示,号召全省人民向一位孝子学习,增强“努力工作,孝敬父母”的优良道德品质;2003年,大连市政府在全市开展评选表彰孝敬老人好儿女活动。评选出24人,被授予“大连市孝敬老人好儿女”荣誉称号,他们的感人事迹为人们所崇敬、所效行。

  “孝”能够完善人的品格

  孝能够完善人的品格,提升人的思想境界,在家庭和社会中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在《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写道: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的一生,很多事情值得我永远回忆……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斗争的经验。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有感到过劳累。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毅力,鼓励我走上革命的道路……我用什么方法报答母亲的深情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快乐地生活。

  海内外炎黄子孙每年祭拜中华始祖黄帝,以此引发心中的民族自尊,通过孝文化增进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国民党前主席连战到沈阳代母扫墓,尽人子之孝;著名学者李敖神州文化之旅到北京,拜见了他60年前的小学老师,并给坐在轮椅上的老师单腿下跪……

  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对两所中学1585名初中生及其家庭进行调查,发现初中生存在敌对和攻击行为者占5.1%。而且这些孩子在校多是好学生,在家则是小暴君。专家认为,这些孩子产生暴力行为的主要原因是家庭教育的失误。

  在公交车上,人们经常看到老少倒置的现象,年轻人很坦然地坐在那里,全然不顾老人站在旁边。去年5月在陕西汉中发生一起七旬老人与孕妇为争一个座位而发生争执的现象,车上二十几位乘客无一人起来让座。报上评论:孕妇与老人争座,谁的道德在滑坡?

  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调查,我国现有30%的成年人基本靠父母供养,这些早该自立却因种种原因依然吃父母的人,被媒体称为“啃老族”。所谓“啃老”,就是逃避就业压力,将父母作为经济来源,这样不仅会给父母带来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从长远看,会使社会的和谐稳定面临新的考验。

  当前社会上有些子女不尽孝养义务,经常同父母顶撞、吵架,甚至虐待打骂老人,只顾自己享乐,不顾父母苦楚。还有的一味索要和占有父母的财产,侵犯老人合法权益。这些行为丧失了作为人子的起码道德,是对孝道的背叛和挑战。

  学会感恩孝为先

  去年8月4日,上海市推出《小学生守则》、《中学生守则》,第一次增加了“学会感恩”的条款。古人曰:“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感恩,是一个正直人的起码品德,与人交往不忘感恩,生活中学会说出自己的感激,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从而体会感恩带给自己的幸福的感受。父母有养育之恩,老师有教育之恩,领导和朋友有知遇之恩,同事有协助之恩,社会有关爱之恩。懂得感恩的人,从别人那里得到了快乐,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快乐。一个经常怀有感恩之心的人,心地坦荡,胸怀宽阔,自觉自愿地给人以帮助,助人为乐。感恩孝为先,对父母的爱是首先的,这最能唤起人们的良知,激发人们的道德情感。一个人从小就要培育感恩之心。

  弘扬孝道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不仅当前需要,而且世世代代都需要。因为今天的父母是上辈的儿女,今天的儿女是下辈的父母,人类社会就是这样传承下去的。孝道要求将家庭的人伦关系延伸到广大社会中,这种由内向外、由近及远的方法,就叫“泛爱众”,这与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一致的。由此可见,弘扬孝道是事关国家兴衰、民族兴亡、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大事。我们要发扬光大中华民族这一传统美德。

  去年1月8日,一个主题为孝亲敬老的评选表彰活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大会为10名中华孝亲敬老楷模、2302名孝亲敬老之星颁奖。代表们在一份倡议书里历数种种不孝而后倡导:孝敬父母,关爱老人,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由全国老龄办、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和全国妇联五部门联合举办,在全国青少年中开展以读敬老书、做敬老事、写敬老人、做敬老人为主要内容的“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活动”,于去年正式启动……

  我们高兴地看到,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孝文化已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灿烂光辉,正涤荡社会丑恶现象的污泥浊水,而在中小学生中开展普遍系统的中华孝文化教育并纳入中小学生思想道德规范,有其时代的必要性和现实的紧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