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跑铅:风雨纵横新语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6/01 19:43:44
风雨纵横新语丝
作者:方舟子  2004-7-16 13:13:19  
博客中国(Blogchina.com)  b37330c  
  
(这是为即将出版的《中国文化网站档案·新语丝卷》一书写的导言)

  2000年8月上旬,我曾应国内一家报纸的约请,写了一篇介绍新语丝的文章
《风雨纵横“新语丝”》。我当时完全没有料到,该文墨迹未干,新语丝的走向
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就在那个月的下旬,由于揭露“基因皇后”事件,新语丝成
了打击中国学术腐败的一面旗帜,从著名的文史网站逐渐演变成了著名的学术打
假网站。但是,这几年来,虽然新语丝的表象有了改变,其内涵却始终如一,至
于历史,更是已经写就。所以2000年一文的主要内容并没有过时,下面所述,即
是在该文的基础上修改、补充而成。

一、创刊

  谈起新语丝的历史,不能不先从互联网上第一个中文论坛——新闻组
alt.chinese.text(简称ACT)谈起。在起初的几年内,《新语丝》一直被视为
是ACT的刊物。我是在1993年8月开始在ACT上张贴的,当时有好几万中国留学生
阅读这个新闻组,那里的张贴跟其他新闻组一样,绝大部分是垃圾,但偶尔也可
见到好文章。经常在那里活动的网人中,有一些文笔也相当不错,可以说把当时
留学生中的文章好手都囊括了进去。图雅在1993年10月为文摘性的电子刊物《华
夏文摘》编了一期“留学生文学专辑”增刊,就都是向当时的ACT活跃分子约的
稿。在图雅向我约稿时,我向他建议,不如以后就每个月定期出一期文学副刊。
图雅对这个设想很赞成,并向《华夏文摘》推荐我担任这个副刊的编辑。不料恰
好在这时,我批评《华夏文摘》上的一篇文章违背历史事实,在ACT上引发了一
场争论,持续到年底,其结果是:《华夏文摘》拒绝刊登我的批评文章,图雅退
出《华夏文摘》,《华夏文摘》也否决了定期出版文学副刊的提议。我便决定自
己干,于1994年年初在ACT贴出了出版中文网杂志的建议。贴出后却如石沉大
海,没有什么反响,问了几个网友,都说没见到。请网络高手追查,才发现原来
是《华夏文摘》的人从中作梗,用伪造的办法取消我的张贴。这件事被揭露出来
后,一时ACT上群情激昂。我请了大约50名活跃分子参与刊物的筹备,通过讨
论、投票确定了刊名和办刊方针,选定了9名编辑,在1994年2月10日春节这一
天,出版了创刊号。

二、刊名

  我在ACT上贴出征集刊名启事后,共收到了近百个应征的名称。既然是网络
刊物,这些名称也就都在“网”字上打转。我自己想到的是“天网”,有气派,
但容易让人误会是法制刊物。图雅建议用“促织”,有点韵味,却又未免太女
气。他又说:“语丝”本来也不错,可惜历史上已有过这个名称的刊物。我一见
“语丝”之名,顿觉得来全不费功夫。《语丝》这份同人刊物,可以做为筹备中
的刊物的榜样,“语丝”这两个字,本来没有特殊的意思(据说是找一本书翻开
随机点中的两个字),但对于在网上“吐语成丝”的网络文学,却有了新的意
义,加上一个“新”字,既有别于以前的《语丝》,也表示这是网络时代的新型
刊物。于是我就改为支持“新语丝”之名了。我挑了十个赞成者较多的名称在筹
备组投票,投了三轮,“新语丝”才战胜“网萃”当选。“网萃”和其他几个落
选的名称(“牛肆”、“丝露集”、“网里乾坤”)后来就成了《新语丝》的固
定栏目的名称。

  经常有人问,新语丝网站上那三字漂亮的“新语丝”是谁写的?那是我从鲁
迅手稿中选出来的:从《为了忘却的纪念》摘了“新”、“丝”,从《门外文谈》
摘了“语”,放在一起,居然还浑然一体,就象鲁迅生前已给《新语丝》题好了
词一般。

三、文库

  《新语丝》杂志每个月才固定出一期,吸引大家每天访问新语丝网站的,主
要是基本上每天更新的电子文库,新加入的文章称为“新到资料”,简称“新到”。
这个文库创建于1995年6月。当时在ACT上时不时有人张贴自己输入的中文经典作
品,为避免散失和便于查找,我提议建一个公共存档处。最初的计划只是收藏最
有价值的古典文学作品和鲁迅著作,后来才慢慢扩大了收藏范围。它一开始是一
个存档点,供下载离线阅读或打印。1996年10月,才建立了新语丝网站,不过主
要文件仍然是纯文本,即是存档时代的残余。这个文库起初是我个人的资料库,
后来虽然叫做“新语丝电子文库”,但与《新语丝》杂志不同,仍然是由我一个
人管理。事实上,除了1998年9-10月我回国探亲期间由杏儿代劳,从建立到现在,
电子文库的每一篇收藏都是经我过目后亲手加入的。这样做的好处,是保证了质
量的一致性。坏处当然是由于个人精力有限,无法大批加入新资料,一开始时每
次更新只加入一、二篇文章,以后每次加入的篇数逐渐增加,到现在控制在每次
十篇左右。

  新语丝电子文库以前以资料齐全出名,曾经发起、组织“鲁迅著作电子化工
程”、“宋词电子化工程”、“唐诗电子化工程”。国内后起的电子文库、电子
书屋在其草创时,都是拿新语丝电子文库的收藏垫底的。新语丝文库做为最早的
中文电子文库之一,如何处理作品的版权问题,备受关注。为了避免版权纠纷,
更为了表明我们支持作者维护版权的诚意,为各中文电子文库带个好头,从1999
年1月1日起,只有在获得作者本人授权后,我们才会新加入当代作家的书籍。据
我所知,即使是中文商业网站,也没有象新语丝这样注意版权问题。新语丝电子
文库现在在数量上已无法跟商业的网站相比,改以文章的质量取胜。从1999年5
月份新语丝率先在网上批判法轮功开始,新语丝“新到资料”大量地刊登网人撰
写的评论文章,其“文库”色彩越来越淡,演变成了一个发表时评的平台。

四、论坛

  自1995年年底起,过度自由的ACT已败像丛生、逐渐走向衰亡,一些中文网
老网人开始另找有所管理的交流园地。1996年2月,以邮件列表方式进行交流
“新语丝之友”通讯网成立,为新语丝的编辑、作者和热心读者提供了一个直接
的交流渠道,也标志着《新语丝》要与ACT脱离关系。在最初的几年,这个通讯
网非常繁荣,讨论话题也相当有深度,其内容经常被《新语丝》杂志的“网萃”
栏目采用。但是邮件列表并不是一种适合多人同时讨论的方式,特别是在垃圾邮
件越来越令人头疼之后,没有足够信息量的邮件就更令人生厌,而且难以控制。
现在“新语丝之友”已没有了往日的风采。

  网站论坛是一种更为合适的交流工具。1999年7月,新语丝网站开通读者论
坛,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更为直接、隐蔽、方便的交流平台。在新语丝成为学术打
假网站以后,读者论坛成了举报、讨论、核实的一个重要场所。

五、机构

  新语丝原来是一个非正式的同人组织。第一届编辑部是我个人邀请成立的。
以后因种种原因,有人退出,就需要补充新成员。我们对新成员的选择较严格,
先要由某个编辑推荐,在编辑部投票,如果有半数以上赞成,而又无人反对,再
由我向候选人发函邀请,如果候选人接受邀请,就成了新编辑。

  新语丝成立之时,已定好了不设主编,而是轮流执政,每人轮流担任一个月
的责任编辑。一开始有位编辑自荐担任固定校对,后来发现该名校对把自己当成
了主编,不尊重责任编辑的意见,于是连固定校对也取消了,也开始轮流,由下
一任责任编辑担任校对。当然,做为一个组织,即使是非正式的,也是要有个代
表人跟外界联系的,于是从创刊号开始,就注明我是新语丝的“联系人”。

  1996年年底,加州的一家网络公司试图收编海外中文电子刊物,与我们联系,
说是想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可以为新语丝提供技术支持。对此我们不能不抱着
戒心,做为一个非正式的组织,没有法律地位,很容易被悄悄地瓦解、侵吞。于
是我们开始计划将新语丝正式登记注册。1997年年初,与这家网络公司的初次合
作演变成了一场凶恶的权益争夺战,这家公司想要吞并新语丝的企图暴露无余,
并且已事先拉拢了几名新语丝的编辑。那几名编辑对我的攻击、谩骂与网上痞子
的口吻一模一样,多年的同事之谊毁于一旦。我当时正准备从纽约州搬到加州,
本来是想到了加州再注册新语丝的,一看不能再拖下去了,就在2月份提前在纽
约州将新语丝登记成了非营利性组织,正式名称为“新语丝中国文化社”。4月
份古平、阿飞和我做为建社理事在古平家开了建社会议,我由“联系人”变成了
名正言顺的“社长”,古平为副社长兼司库,阿飞为秘书长,三个人分摊了法律
规定必备的“官员”。那几名被拉拢的编辑便退出新语丝去为那家网络公司办了
一份新杂志。

六、成员

  新语丝的核心成员,是《新语丝》编辑部的编辑,十年来有出有进,人数维
持在十名左右。新语丝的首批编辑现在只剩了我和古平两人,现任还有(按加入
顺序)虎子、亦歌、唐郎、一华、笨狸、应帆、肖毛、太簇。除了虎子出生台湾,
其他人都在中国大陆出生。唐郎、一华、笨狸、肖毛人在国内,其他人都在美国。
编辑只负责编辑、校对《新语丝》杂志,并不涉及新语丝网站的其他项目。东风
不败、时空和李晓峰一起为新语丝提供技术支持,保证服务器的正常运转。东风
不败和时空是中文网最老的一批网人,当年我在ACT上的战友;李晓峰是国内IT
业的专业人士。

  新语丝在非正式时期,其成员之间是朋友关系。但是,如在新语丝以及其他
网络刊物历史上已发生过的,一度很亲密的朋友是可以因种种原因而反目成仇的。
在目前的新语丝成员之间,是较为单纯的、公事公办的同事关系,没有小团体意
识,也不夹杂个人感情,我想这是一个机构成熟的标志。当然,趣味相投的同事
也可以成为朋友。

  新语丝的成员都是不领报酬的义务人员。在互联网已完全商业化的今天,这
种从互联网非商业化时代遗留下来的、不抱经济动机的网站已越来越少。维持新
语丝网站运行的服务器、联网等费用,靠捐款和刊登广告支付。

  有一些作者长期为新语丝撰稿,甚至在网上只为新语丝一家撰稿,比如图雅、
百合、阿待、司静等人。在我的心目中,也以新语丝的成员待之。

七、文风

  “不谈政治”是《新语丝》创办时就定下的办刊方针。这倒不是担心因为谈
政治会带来麻烦,当时还根本没想到以后《新语丝》会到国内发展。原因是我觉
得谈政治太无趣,谁都可以高谈阔论,而且因为各位编辑的政治观点不同,不容
易协调。因此我们给《新语丝》杂志的定位是“文化刊物”。

  《新语丝》杂志的校对、排版质量完全可以跟专业文学杂志媲美,这在以错
字连篇、格式错乱出名的网络刊物中是极其罕见的。每一期《新语丝》的出版,
都经过了三轮的校对:由责任编辑初校,校对再校,在送上网之前我又给校一次。
《新语丝》创办十年以来,每一期正刊都按时出版,从未拖延,这在网络刊物中
也是少见的。

  每一种文学刊物,都会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新语丝》创刊时决定不设主
编,而轮流担任责任编辑,其用意,是想使风格多样化。我们不以传统的卫道士
自居,也不标榜自己的先锋性,重内容甚于形式,但是这样一来,却无形中形成
了一种清新自然、言之有物的文风。

八、演变

  在新语丝草创之初,互联网还未连到中国,新语丝是做为为海外中国留学生
提供交流和信息服务的园地出现的。国内读者的比例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逐渐增
加,目前大约占了一半。新语丝在海外的读者,以来自中国大陆的留学人员为主,
特别是从事理工方面的工作的。在国内的读者,最初以文史界人士为主,在新语
丝网站因学术打假而名声大震之后,则成了以科教界人士为主。

  在新语丝还是个纯粹的留学生刊物、网站的时候,其影响自然只局限于海外
华人小圈子。新语丝网站首次对中国社会产生影响,始于1999年5月份在网上率
先批判法轮功。这个举动并不让人惊讶,因为在此之前新语丝网站虽然以文史为
主,对在海外华人中流行的神创论、原教旨基督教的批判,却是向来不遗余力
的。2000年国内报刊纷纷上网,把国内科教界、新闻界的浮夸虚假暴露在海外人
士的面前,我由于痛感中国学术腐败的泛滥,而在新语丝网站下新创“立此存
照”网页,从“基因皇后”、“核酸营养品”骗局到众多弄虚作假的院士被曝
光,迄今300多个事例已揭示出学术腐败的冰山一角,打击学术腐败成为新语丝
网站最引人注目的内容,国内主流媒体(包括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广播电
台、《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对新语丝网站的报道,也是因此而发。
新语丝的文学渊源只在《新语丝》杂志和一年一度的“PSI-新语丝网络文学
奖”中还可一见。

  当初创办新语丝,只是兴之所致,偶一为之,若能有三、两年的寿命,便算
大功告成,绝不会想到过了十年,她还存在并发展壮大,更未想到我现在还参与
其中。但看现在的趋势,新语丝是会长期生存下去的,而在一说办网站就会被人
当成是在淘金的今天,这个从互联网的非功利时期遗留下来的理想主义色彩浓厚
的独特刊物和网站,在经历了十年的风风雨雨之后,自还有其存在的价值。

九、说明

  十年来新语丝网站首发的文章数以万计,这个文集收录的不及其百分之一。
由于篇幅限制,只能重点收录那些有代表性的、有影响的而且较为简短的文章,
篇幅过长的佳作只好割爱。我不可能把十年来新语丝网站发表的文章全部再读一
遍,基本上凭记忆进行初选,虽然新语丝网站的文章都经我过目才登出,但我的
记忆并非十分可靠,若有该入选的佳作遗漏,只能表示遗憾。入选文章最初都由
作者交给新语丝网站首次发表,按出版惯例,即已授权新语丝可以以文集的方式
重新发表其文章。本书所得报酬将根据字数多少在作者中平分。有些作者已无法
联系上,这部分报酬将存入新语丝帐户,暂时做为新语丝经费使用。

200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