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高铁站:《最后的莫希干人》:英法争霸中的印第安挽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7 17:04:42

《最后的莫希干人》:英法争霸中的印第安挽歌

文|上林

2011年05月27日14:34  来源:人民网-文史频道

【字号 大 中 小】        微博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推荐至人民微博: 用户名: 密码:  看看微博

1754年5月28日清早,在距离匹兹堡45英里处的朱蒙维尔谷地,一个弗吉尼亚的民兵军官向正在睡梦中的法国士兵们发动了突然袭击,他就是美国未来的国父,乔治·华盛顿,这位国父一出手就有不凡之作,毫不夸张地讲,他的鲁莽行动让整个欧洲、北美,以及印度陷入了一片战火之中。

1755年,英法为争夺北美殖民地而进行的战争中的一个场景,印第安人倒在血泊中(油画)

 

 

    本文摘自《文史参考》2011年第10期

 

  印第安人认为, 《最后的莫希干人》终使美国的印第安人和白人殖民者在社会地位、经济发展、智力知识诸方面具有了同等的地位,并使印第安人和白人也跨越种族间的壕沟产生了爱情

  片名:《最后的莫希干人》

  导演:迈克尔·曼

  主演:丹尼尔·戴·刘易斯

        玛德琳·斯托

        拉塞尔·米恩斯

  上映日期: 1992年9月25日

  国家/地区:美国

  发行公司:20世纪福克斯


  在好莱坞所有的类型片里,只有西部片是独一无二的“土特产”。在西部片里,印第安人一直是出场率颇高的元素。早期的经典西部片总是把印第安人塑造成与白人对立的反面角色,是黑暗势力和罪恶的代表,往往一出场就是去袭击和追杀白人,而在影片的结局中,野蛮的印第安人又大多都会被白人剿杀,即便是《关山飞渡》到《红河》这些影史经典也未能跳出这个窠臼。1956年,约翰·福特在《搜索者》中把英雄的桂冠给了一个白人与印第安人的混血儿,可以看作是印第安人形象由负面到正面的过渡。此后银幕上出现了许多“印第安动作英雄”,但观众还是难以看到对印第安人整体社会文化的反映。1990年,凯文·科斯特纳自导自演的《与狼共舞》首次全景式展现了印第安部族的文化,彻底走出了“妖魔化”印第安人的误区,该片拿下7项奥斯卡大奖,也以新的视角、新的内容重新燃起了观众对西部片的热情,而印第安文化也首次成为银幕上的时尚。

  借着《与狼共舞》的东风,1992年的《最后的莫希干人》再次让观众感受到了印第安文化的魅力。该片以宏大壮丽的场景和感人的真情,发散出巨大的艺术魅力,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史诗片。

  名著改编的佼佼者

  《最后的莫希干人》改编自同名小说,原著是美国著名浪漫主义小说家詹姆斯·费尼莫尔·库柏所写的《皮袜子故事集》五部曲之一,成书于1826年,是美国文学脱离英国文学影响走上独自发展道路的开山之作。如此脍炙人口的作品当然不会被好莱坞放过,从1920年至1936年,小说曾先后六次被搬上大银幕,均为黑白电影。1992年,导演迈克尔·曼自编自导,以其成功的改编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同类文学改编电影中的佼佼者。

  故事发生在1757年,北美殖民地,英法七年战争的第三年。

  英军少校邓肯和他的部队被派往威廉·亨利堡,印第安侦察员马瓜随行,要塞司令门罗上校的两个漂亮女儿科拉和艾丽丝也随军前往。路上,向导马瓜突然背叛了他们,英军中了亲法的印第安休伦人的埋伏。危急时刻,莫希干部落仅存的钦加哥、昂卡斯父子及白人养子霍基伊有如神兵从天而降,救出邓肯和科拉、艾丽丝两姐妹。

  在威廉·亨利堡,霍基伊和科拉产生了爱情,他帮助土著民兵逃走,被愤怒的门罗上校监禁起来准备绞死。面对战况不利,门罗去和法国将军蒙卡姆侯爵谈判,在交出城堡的条件下,所有的英国人被准许离开。  但是,马瓜原来是一个休伦人,对英国人恨之入骨,发誓血债血偿。英军在撤退中中了休伦人的埋伏,门罗被马瓜杀死。霍基伊挣脱锁链,会合钦加哥、昂卡斯救出科拉姐妹和邓肯逃出埋伏圈,在山洞里暂避一时,不料被尾随而至的马瓜发现。在科拉的催促之下,霍基伊、钦加哥和昂卡斯跳进瀑布得以逃脱,而科拉、艾丽丝和邓肯成为休伦人的俘虏。

  在影片的高潮,昂卡斯在解救爱丽丝的搏斗中被马瓜扔下山崖,与昂卡斯产生情愫的艾丽丝不愿跟随马瓜,也跳下悬崖。在霍基伊的掩护下,钦加哥杀死马瓜。钦加哥、霍基伊与科拉站在悬崖旁,默默地为艾丽丝和昂卡斯的亡魂祈祷。钦加哥成为了最后一个莫希干人。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