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是弱势者的出路,对权势者才是鸡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09:04:33

早在这45名学生的公开信之前,就已经有人悄悄地走在回避甚至放弃高考的路上,他们没有引起这么大的社会关注,只不过是因为他们没有打起“拒绝高考”的大旗,没有如此强硬地表明自己的态度。
高考人数连年下跌,三年减少117万
1050万,1020万,957万,933万,2008年开始,高考人数连续三年减少,数据来自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1年高招调查报告》。报告中还有一组数据值得关注,2008年高招录取率为57%,2011年已经高达72.3%。而在上海等部分地区已经超过80%。如果说当年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今天的高考已经成了一座通畅的“立交桥”。[详细]
出国留学:对国内教育失望
2010年大陆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28.47万人,其中高中生出国留学比例增加。以前留学是退路,是成绩不好的学生的无奈选择。今天留学是出路,有条件的都去国外读大学。这条件包括经济条件和信息条件。随着大陆城镇居民收入的提高,有这种条件的家庭越来越多。不管是想体验国外的生活,还是看重国外的教学质量,去国外读大学已经成了很多高中生放弃高考的底气。[详细]
弃学打工:入学即贫+高考无用论
2009年,重庆万名学生放弃高考,他们大部分来自农村,这条新闻引起了社会轰动。媒体调查分析,就业寒冬所带来的“毕业即失业”和高等教育费用高昂所带来的“入学即贫”,让读大学的性价比变得极低。没有全国性的数据表明到底有多少农村学生因此放弃高考,但随着新一代农民工取代旧一代农民工,这些成为新一代农民工的年轻人便是放弃高考的结果。[详细]
自主招生:高考的参考价值不大
据报道,如果南科大学生参加高考,也只是一个形式而已,并不会影响到他们继续在南科大就读。其实,南科大走的正是自主招生这条路,而这条路早已有之。尽管目前国内参加自主招生的高校都要求被录取的学生继续参加高考,但录取在前,高考在后,有了各高校自行拟题的笔试加面试综合成绩,高考这个统一标准的参考价值已经不大。早在2009年,复旦大学招办负责人就多次呼吁:让自主招生的学生免予高考。 [详细]
 调查
1.你认为高考改变了你的命运吗?
改变了,高考提供了一个机会
没有改变,读大学没什么用
说不清
2.你认为有更好的途径取代高考吗?
有,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经验
没有,高考是目前最公平的选拔制度
没有,但高考制度需要做出改进
3.如果再让你选择一次,你会参加高考吗?
不会,我会想尽办法出国留学
不会,我会放弃高考提前进入社会
不会,我会选择读专科或职业学校
会,高考仍是唯一的上升渠道
说不清

于东宁是青岛9中高三学生,当高考拉开帷幕时,他正在北京的美国大使馆忙着办理签证,于东宁将在今年8月份去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读书。他所在班级有55个学生,其中有10个学生选择了留学。

在这些不参加高考的学生背后,仍是百万的高考大军,年年高考季节仍然牵动全国人民的神经。
高考不是最好的制度,却仍是当代中国最公平的制度
在毛泽东时代,一度以阶级出身、政治倾向、对党的忠诚度来决定一个人是否可以上大学。现在很多人担心,如果没有高考,有钱人和高官的小孩会占尽优势。但是,高考其实也不是真的公平,因为农村学校的教育资源远远不如城市。换句话说,高考不是最好的制度,但在中国社会找不到比高考更公平的制度。只是,随着城乡差距的拉大和地区不平衡,以及自主招生沦为权力的盛宴,高考的公平性大为下降。
学者秦晖指出,无论如何“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比之凭门第、出身、关系、背景,凭财力,凭有权者或其他人主观色彩浓厚的举荐等等来取人,都要好得多。尤其在一个社会机制不健康、举荐容易流为暗箱操作的环境下更是如此。[详细]
高考是弱势者的出路,对权势者才是鸡肋
尽管上大学已经不能百分之百地改变命运,但至少是一个希望,是一个出路。今年高考前夕,财新传媒主编王烁在微博上说:“有人说高考不重要,千万别信。高考是捷径,别走弯路。要拼命考。就算是写八股文,好歹也要燃烧这一次。 ”尤其对于 “穷二代”而言,高考仍然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至于权势之人,他们才真正不需要高考。 [详细]
2009年,重庆万名学生放弃高考,他们大部分来自农村。“入学即贫”和“就业等于失业”让他们主动放弃高考,选择外出打工,成为新生代农民工。

如果说不参加高考的是一个世界,参加高考的是另一个世界。这两个世界的分裂已经愈演愈烈,它明确地传达了一个信号:高考改革迫在眉睫。
放弃高考,用脚投票背后是考生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失望
可以预见的是,不参加高考的学生将会越来越多。这是考生在用脚投票,表达对高考的不满。这直接带来了人才流失和教育不公的进一步扩大,甚至会带来某些大学将难以为继。按照现在录取率的增长情况,当分水岭出现,录取率开始达到100%甚至大于100%时,国内的大学怎么办?没有学生交学费,办学资金从何而来?南科大学生公然拒绝参加高考,会不会带来示范效应,会不会有更多学生放弃高考?这一切都昭示:高考改革,已经不能回避了。[详细]
不否定高考,但期望高考的世界有所不同
我们不能期许45名学生的拒考,就撬动板结的高考制度的基石。但有一点或可以憧憬:这个顶多算是小小插曲的“艺术行为”,却可能让高考的世界“从此大不同”。一方面,囿于积垢已久的体制惯性,传统高考沉疴的完全破除及至消亡,注定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另一方面,南科大的教改之路倘能继续担当今日拒考之大勇,踉跄前行,高考之力的消弱,也不是无“水滴石穿”之象。如是“两难”俱存下,高考期间照常上课的南科大与“我为高考忙”的大观,已然会成为高考世界的两分。而较往日之“天下大同”呈现出的反差,又未尝不是一种感慰人心的进步?[详细]
杨思源是南方科大45名学生中的一个,对于不参加高考,他说:“我们当初来到南科大也是历经层层选拔,不需要对我们的实力有怀疑,不高考也不是我们对自己不自信。”在南科大改革进退两难之时,这45名学生却对南科大充满信心。

十年前,不高考是“韩寒们”的特立独行。十年后,参加高考成了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不变的是高考的严肃紧张,变的,是考生和选择越来越丰富的社会。

凤凰网 评论频道 出品 欢迎收藏
编辑:纪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