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语文:打开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16:00:07

生活化语文:打开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

——“小学语文生活化实践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语文是学习一切知识技能的基础工具。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定宽实的人文基础。新课程改革以来,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发生了很多变化,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偏重课堂忽视个性体验,语文教学模式僵化,缺少与学生生活的沟通。二是偏重知识忽视能力培养,语文课程内容狭窄,学生缺少语文实践能力。由于偏重工具性忽视人文性,使得学生人文综合素养不高,因而迫切需要建立与生活沟通的、开放的大语文教学系统。

同时,语文生活化课题的提出也是学校发展的需要。面向新世纪,我校在积累几十年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提升了以“创生”为核心理念的宽基教育思想。即把创造、生成作为发展的根本,重视教育中每个个体不断自我生成、自我变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作为实现“创生”的有效途径,语文教育也是促进教师和学生通过教学与学习体验从而实现探究创新的过程。同时也应是一个师生共同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过程。只有语文生活化才能充分激发起学生作为课程主体参与学习活动的强烈愿望,才能使更多的学生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在实际运用中提高听说读写能力,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才能更有效地贯彻“创生”的理念,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弘扬学校的创生文化。

二、课题的界定

生活化:即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现实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的、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教学生活化:即植根于丰富的生活,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多方面智力潜能学习的过程。

语文生活化:即将语文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以课堂学习为圆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延伸。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发展语文能力同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得到真正的情操陶冶,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学会更好地生活。

三、课题研究目标

(一)丰富语文生活化的理论。

(二)探索小学语文生活化的策略。

1.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2.课外阅读生活化的策略

3.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生活化的策略

4.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生活化的策略

四、研究的步骤及方法

我们针对课题研究的目标、发展与问题,不断及时调整课题研究的工作配档,扎实稳妥地推进课题研究进程,做到研究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第一阶段为初步研究、准备阶段。(2004、2--2004、6)

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①筹建课题组,设计研究方案并进行论证,请有关专家提出修改意见,经过8次修改,确定了研究方案,做好了研究的准备。②明确子课题的负责人。子课题负责人组织本组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制定子课题研究方案,确立课题研究过程性材料的积累方法。③对研究对象进行实验前的调查和座谈,设计好相关的问卷调查表。一年级对学前识字情况进行调查,二年级至六年级对学生阅读兴趣进行调查。④制定培训制度和管理课题的制度,学习语文生活化的有关理论,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经验,统一思想,统一认识,为进行初步探索性实践做好准备。

第二阶段为课题实施、修订阶段。(2004、7--2005、5)

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①以“探索课堂生活化的策略”为突破口,促进教师生活化意识的形成。②聘请孙宝书校长与教师一同进行教材深化研究,挖掘教材蕴含的生活化资源。③进行阶段性总结,确定课题深入研究的方向。

第三阶段为课题研究深化阶段。(2005年6月--2006年7月)

深入开展课题研究,从四个方面探索语文生活化的策略,①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②课外阅读生活化的策略③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生活化的策略④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策略,形成论文、札记、案例分析等阶段性成果。

第四阶段为结题阶段。(2006年8月--2006年12月)

全面进行课题成果的提升,确保课题顺利结题。①总结课题研究执行情况,撰写工作报告、研究报告,全面展示研究成果;② 汇编课题研究成果集;③制定课题研究延伸计划;④ 请专家进行评估验收。

在研究中主要采用了行动研究法,同时还借助文献研究的方法,了解了国内外此类研究的状况,借助调查法了解实验的相关数据。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语文生活化教学理论研究

                      ——总结了“语文生活化四维论”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了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而忽略了学生丰富多彩的活动,忽略了学生的生活。我们认为课堂系统地学习,对于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是非常必要的。融听说读写为一体的课外阅读的体验,则是走向生活的第一步。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生活化最有利于将语文学习与生活沟通,让学习更贴近生活,便于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运用,在实际运用中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同时这种生活的体验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使学生真正受到启迪。开发生活化校本课程不但丰富了学校课程,使学校课程多元化,还为学生体验自然,体验家庭生活,体验社会生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搭建平台,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奠定基础。

有鉴于此,我们在实践基础上提出“语文生活化四维论”即依托课堂教学生活化、课外阅读生活化、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生活化、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生活化四条途径,来实现语文生活化教育。其内在联系如下图:

课程拓展创生

能力拓展创生

 


语文课堂教学                     校本课程开发

                         学校

             

工具性           生活化语文                       人文性

           

生活

 

课外阅读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四维指标之间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从语文课堂教学向校本课程开发实现课程拓展创生;从语文课堂教学向语文课外阅读实现教材拓展创生;从校本课程开发向语文综合实践实现生活拓展创生;从语文课外阅读向语文综合实践实现能力拓展创生。同时,我们通过语文课堂教学与语文课外阅读的结合深化语文工具性;通过校本课程开发与语文综合实践的结合深化语文人文性。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均衡发展,为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生活化语文教学策略研究

                           ——总结了“生活化语文教学四维发展策略”

◆  课堂生活化——“走进生活三部曲”策略

著名教育专家崔峦指出:要改变教学内容单薄、教学形式单一、教学过程凝固、教学方法僵化的状况,课堂要向自然、向社会、向现实生活开放。我们认识到生活化课堂就是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让课堂与生活链接,唤醒学生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去感知、理解语文,进行个性化解读,真正实现“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沟通,才能使语文学习的天地更宽广。在实践中,我们总结出语文课堂生活化的“走进生活三部曲”即:对接生活、创设情境、立足开放。

(1)对接生活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资源,是培养能力的凭借,是培育人文素养的载体和沃土。如果要实现语文与生活的对接,首先就要实现教材与生活的对接。所以我们根据文本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关系,把教材分成三类,即:再现生活的教材、贴近生活的教材、远离学生生活的教材。针对不同类型的教材,采取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积累生活,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  再现生活的教材:学习之前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事和景物,学习之后再到生活中验证、提高认识。(附《教材深化研究》) 

▲  贴近生活的教材:对照现实生活学习,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去寻找鲜活的类似的典型,收集当时当地的实际材料,对照课文学习。还可以进行相关的参观、访问、实验等拓展活动,结合教材触类旁通,以加深感悟理解,受到启发。(附《教材深化研究》)

▲  远离学生生活的教材:指导学生去分析对照实实在在的生活中的例子,或增加对比阅读的文章,或观看音像资料,加深理解,进而升华理解,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和认识方法。(附《教材深化研究》)

(2)创设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获得学习语文的兴趣可以从创设情境入手,让他们主动参与、积极投入地学语文。比如通过游戏、音乐、竞赛、表演等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这样会使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贴近,使学习过程充满情趣,富有童趣。

▲导入情景生活化。为学生建立起认知水平与文本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采用:①事物导入,用画一画、说一说的方式表达对生活的认识;(附:《爷爷和小树》)②活动导入,在课前设计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感受;(附:《风筝》)③故事放像,让学生获得课文更多的背景资料,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附:《女娲补天》)④巧设质疑,针对课文的生活结合点、重难点,让学生质疑,调动学生生活积累;(附:《丰碑》)⑤音乐导入,以情激情;(附:《父亲和鸟》《秋天的雨》)⑥观察导入,把学生对生活的观察的结果展示出来;(附:《落花生》)⑦实验导入;(附:《动手做做看》)⑧解题导入;(附:《世纪宝鼎》)⑨猜谜激趣;(附:《我是什么》)还有对联导入、竞赛导入、猜读导入、反常导入、评价导入、实物导入、讨论导入等等。由于导入设计开宗明义,简洁而又自然地与课文的内容衔接,给学生创设了联系生活的平台,为学习创设了一种良好的开端。

▲学习体验生活化。就是用创设、引入生活情景的方式,还原生活场景,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情感体验去解读文本,在生活中再次体验文本的情感,在生活中实践文本给自己的启发,沟通“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联系。

可以采用:①音乐赏读法,景美、境远、情深的课文,在音乐声中反复诵读;(附:《秋天的雨》)②空间转换法,把课堂开放,到操场中去实践、去观察、去体验;(附:《影子》《爬山虎的脚》)③辩论法,结合生活体验用辩论的形式理解课文内容,表达个人见解;(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④故事链接法,在含义深刻的课文中链接主题相关的故事,以加深对文本内涵的理解;(附:《钓鱼的启示》)⑤表演法,对童话类课文采用表演的方式,体验文本人物的情感;(附:《称赞》)⑥批判式教学法,在不误读的前提下,对于文本中表达不当之处,可让学生改写文本;(附:《火烧云》)⑦对比阅读法,即把内容相关而又有所不同的课文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式的阅读,是一种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维过程。(附:《秋天的怀念》与《地震中的父与子》合案)

(3)立足开放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宽广。语文学习向生活开放,才会让学生积淀丰厚的文化,才会开拓学生广阔的视野。我们立足“四个开放”即:教材使用开放、学习内容开放、学习空间开放、学习方式开放。让学生的生命因语文而精彩。

▲教材使用的开放:倡导教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科学地整合教材。首先是学科间的整合,语文与美术完美结合,创作了《童语与童画》,学生在绘画中放飞思维,在表达中凝炼思想,打通了学科的壁垒。其次是教材使用的整合,分两个层次:一是单元与单元之间的整合;二是单元内的整合。单元与单元之间的整合,强调归类学习,以一篇带多篇。单元内的整合,就是将存在相同之处的几篇课文放在一堂课内学完。

▲学习内容的开放:我们创造性地开设了扩读课。“扩读课”就是在传统语文课的基础上扩展阅读。确立了四种类型的扩读:①针对教材的训练重点进行扩读,这属于主题性扩读——围绕一个训练重点,让孩子们选读课文之外的多篇文章。②学习“文选”,扩读原著,使课文成为学生阅读长篇的钥匙。③学习短文,扩读集子。④比较性扩读。选择不同类型的同一主题文章,让孩子们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开阔视野,发现差异,提高能力。为上好扩读课我们还精心编辑了《快乐阅读》校本系列教材,以便丰富课堂学习的内容。要想将扩读课落到实处,就要在文本学习时做到三突出,来保证文本学习质量,提供扩读时间。突出精要,紧紧围绕学习重点,问题设计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和生活体验,触动学生心灵;突出层次,问题应层层推进,适合学生认知规律,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将对教材的理解转入到对生活的感悟中;突出关联,抓准教材的生活联系点、读写能力训练点、情景创设点、育人联系点,更有效地发挥教材的核心辐射作用,强化学以致用的意识。

▲学习空间的开放:教师们尽可能地打通教室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让学生在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里学习语文,把校园、图书馆、体育场、农贸市场、风景名胜等变成学生学习、求知、感悟生活的课堂。

▲学习方式的开放:我们以教材为本,来创新学习形式,使学习形式生活化、活动化。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绘编连环画,续写故事;改编课本剧,表演课本剧;引导学生抓住古诗文语言凝练之处,意境深邃之处展开想象,改写成记叙文,创编故事;学习写景的文章,编写导游词,组织小导游活动;开展为课文插图比赛活动,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构建课文人物廊,把课文中的人物分类汇集起来,为每个人物画上画像,配上说明词……学生在这种探究性、创造性活动中,培养了理解、处理、整合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了自主有效的学习,同时情感、综合素养得到了提升。

◆课外阅读生活化——“三三三三” 制阅读策略

语言素养的形成讲究的是“浸润”,只有让孩子“浸润”在语言的“大染缸” 里,天长日久,耳濡目染,才能在孩子身上烙下永久的印迹,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采用“三三三三”制课外阅读策略,让阅读融进学生生活,促进学生人文素养和语言能力的提高。

(1)三层训练制

我们针对不同年段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同,阅读要求不同而进行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阅读训练。

▲ 低年级:听我读、看图读。针对低年级的孩子识字量小、阅读能力较差这一现状,我们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听我读”。在学校,语文教师每天有计划地读书给学生听;在家里,实施亲子阅读。二是“看图读”,低年级学生喜欢看图,引导他们逐步从读图文并茂的书向读纯文字的书转化。

▲中年级:师生同读。中年级是学生读书兴趣和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为了抓住这一关键期,开展师生共读一本书活动。师生按计划在一定时间内同读一本书,边读边交流,让学生学会选书、学会基本的读书方法,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习惯。

▲高年级:自主性阅读。学生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又有了阅读的方法和技巧,高年级的阅读训练目标开始向自主性阅读转化。即提倡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自主地阅读。

(2)三会交流制

为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落实阅读效果,广开书源,学校、班级定期举行三会。

    ▲ 好书推荐会。学生读了好书想推荐给小伙伴,就会制作海报,借助张贴荐书海报,召开推荐会来推荐新书,交流读书感受。推荐会不但在班级、年级举行,还在全校举行。高年级学生借助课件演示、演讲、表演、互动等形式,向低年级同学推荐好书,提高了学生当众说话的能力。好书推荐会为学生筑起了一道防火墙,过滤掉了一些不适合学生阅读的作品,培养了学生对读物的选择能力。

▲  读书竞赛会。竞赛会利用的是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采用竞赛形式交流阅读情况,它既能保证读书速度,还保证读书质量;同时还是学生阅读成果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  图书流通会。家庭藏书是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书源,学校定期举行文化节,举办图书超市,大家把自己已经阅读过的藏书,都摆在校园中班级的展台上,形成一个藏书超市。学生可以自由的在别人的藏书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书,采用书与书交换的方式,或低价购买的方式换着读,让家庭藏书效益最大化。同学们以书会友,增进友谊。

(3)三文展示制

阅读生活的趣味性、多样性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也让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语言,加固了文化底蕴。为此,我们提出“三文”展示就是利用学生原创一报一刊一书的形式来展示学生阅读成果,同时也为他们表达对生活的体验与感悟,创造出属于自我的一片天地。

▲一文是读书小报。重在报道各种读书活动,推荐最新图书,发表自己的读书所感。

▲二文是读书文摘。读书文摘是学生文学社独创的读书成果展示形式。学生把自己阅读到的精品文章,用文摘的形式抄录下来,每一篇推荐文章的后面都有一则“温馨悟语”:用三言两语,说一说推荐的理由;或是文摘在同学中传阅时留下阅读感言。读书文摘汇编成一本杂志,图文并茂,创意独特,成为大家最喜欢的读物之一。

▲三文是指自制书。我们开展系列编书活动,每个班级每个月都要编一本书,每一个学生每年也要自编一本书。低年级学生的自编书,主要以剪贴图文、看图写话、编故事为主要内容,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促进了学生的自主识字。中年级学生的书则围绕观察作文和生活日记展开,记录下他们成长的快乐和烦恼。翻开高年级学生的书,一篇篇精彩的课内外习作、读后感和调查报告展示着他们的生活和阅读天地。部分能力强的学生还创编长篇校园小说、童话集等。

自制书是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制作的,同学们在教师指导下,在家长的帮助下,从打印文字到编辑目录,从谋划篇章到版面设计,经历编书的整个过程。为了充分发挥自制书的作用,让学生获得成就感,还开展了多层次交流和评价活动。自制书已成为学生最爱阅读的书。它将学生的识字、阅读、观察、写作有机的融为一体,将单纯的语文学习和学生的生活实践合二为一,学生们在创作的过程中体验着语文学习的乐趣。

(4)三园陶冶制

学校倾力创建“成长乐园、亲情家园、人本校园”的“三园”式学校。走进胜利大街小学就感觉如同走进了一幢清新却又凝重的殿堂。学校就像精致的工笔画,淡蓝色基调的墙壁,以自然、人文、科技为主题的大型壁画,有一种凝重而不失活泼的“静态美”。环境优雅的小花园,蝴蝶纷飞的生态园散发着自然的魅力;名人画廊集结了国内外许多艺术大师不同时期的作品,学生静静地徜徉其间,仿佛行走在世界艺术长廊中;教学楼和活动楼墙壁上的《中华文化千句文》的诗词壁画传播着经典文化,时常吸引家长、师生驻足诵读;独具匠心的“小书吧”“读书银行”,营造出一个温馨的读书氛围。学校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处景观都在诉说着自己所蕴含的文化和科学信息,学生在这样的环境进行生活的“再体验”,使有限的空间发挥出无限的育人功能。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生活化——语文综合实践“三旅延伸”策略

为把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融入语文学习中来,实现听说读写有机结合,使学生进行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整体的而不是局部的,网络似的而不是单线的,能动的而不是被动的语文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历练,在“用”字上下工夫,在升华认识的基础上表现生活。我们确立以课堂语文学习为圆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延伸的“三旅延伸”策略。

(1)           拓展之旅

它是源于教材、前伸后延的实践活动,是课堂学习的扩展和延伸,学生在拓展之旅的过程中,动手做、动脑想,在实践中加深感受,积淀语感,扩大信息容量。课文学习前走进阅览室收集有关资料,拓展知识,丰富语言;走进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积累生活。课文学习后,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利用文本表达上的含蓄朦胧处或留下的空白处,让学生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去诠释去补充文本,或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充盈去丰富文本。配合教材开展系列活动,通过“趣味引入——片断欣赏——角色再现——故事浏览——创作听评——作品推荐”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活动。

(2)           童年之旅

它是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的旅程,心理成长的旅程,它是学生汇报研究性学习成果的一种形式。包括:

▲自然之旅:呈现的是学生假期外出旅游活动的收获。学生在游历山川、饱览山河景色的同时,为提高旅游价值,丰富文化内涵,围绕“优美景致、物产采撷、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四个方面,将自己游历祖国大好河山时拍摄的照片展示出来,与同学们分享旅行的快乐;将旅行归来后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童年之旅”小报记录下来,更充分体验、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奇秀壮美;举办旅游实物展览会,为伙伴们打开一扇感受祖国文化博大精深之门;围绕一个地域、一种物产、一种风俗、一种建筑等进行深入研究,真正领会各地的文化精髓,感悟到精神、品质。这种与生活紧密结合的实践活动,帮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提升了学生生命价值。

▲社会之旅:即社会调查。此类实践活动常以“小记者在行动”的形式进行。学生自由组合小组,确定研究主题,主题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肯德基该不该吃?网络的悲与喜;连战大陆行;名人与名泉等等。学生的调查不拘形式,不受限制,不受束缚,用童眼看世界,自由表达对生活的感悟。调查归来,学生还像模像样地写出了调查报告。报告中大量的调查过程记录,充足的事例,详实的数据,旗帜鲜明的论点,显示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学生置身于动态、开放的学习环境,在无拘无束中学得主动,学得积极,每位学生都成了学习的主人,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科学的探究精神,默契配合的精神。

(3)           蝶趣之旅

它是结合我校生态馆、蝶趣园开发的实践活动。生态园中有活体蝴蝶园、蝴蝶标本馆、动植物标本馆、贝壳矿物岩石馆、海洋生物馆、地理馆,把这丰富的教育资源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使学生受益匪浅。包括:

▲导游参观,锻炼口语表达。让学生作生态园的讲解员,在准备的过程中,搜集资料,编写导游词,在为同学、家长、来宾一次次的讲解中,提高语文能力。导游参观,让学生对神奇的自然界充满了好奇,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学科整合、深入研究。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兴趣点,选择不同的研究专题进行研究性学习。低年级学生在美术老师的指导下侧重于蝴蝶画的绘制,画面下一行行拼音短句,写出了孩子们对蝴蝶的喜爱赞美之情。中年级学生通过咨询科学老师和上网查阅资料,了解蝴蝶的生长过程;或结合自己最为喜爱的一种蝴蝶做深入的研究,了解它的产地、特点、分布情况……创作蝶诗、蝶趣小报。高年级的学生广泛收集古今中外赞美、描写蝴蝶的美文、诗篇做成文摘,从蛹化蝶的艰难的历程感悟出蝴蝶的品质,写出对人生的感悟。有特长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创作“蝶歌”“蝶舞”,制作蝴蝶标本画。蝴蝶的研究给学生以做人的启迪,升华了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感悟。

通过三旅延伸策略,我们实现了课内外相融合,多元化、多样化的文化积淀和思想交融,促进了学生和谐发展。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生活化——校本课程“五源开发”策略

语文学习由机械走向灵活,由封闭走向开放,还需全面开发校本课程资源,我们紧密围绕“生活”这个中心,采用“五源开发”策略,让学生多形式、多渠道学习语文。

(1)学校资源的开发

为了给学生的未来生活即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学校确立了校本课程“为生活做准备”。这一课程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需要,设置生活与安全、生活与礼仪、生活与艺术、生活与责任、生活与科学、生活与健康内容。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创编三字经、儿歌、情境剧等,在实践中认识生活,感悟生活。使学生达到“读生活之书、行生活之路,做生活之事、明生活之理” 的课程目标。

(2)学生资源的开发

     我校的学生生源差异很大,这种差异就是一种很好的资源。利用学生特长差异,让能唱会跳、能说会演、能做会写的学生展示特长,进行读书巡讲、科普巡讲,使高雅的语言艺术、深邃的科技知识对学生的精神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利用学生生活的差异,开发校本课程“童年之旅”,让学生分享旅行的快乐,分享旅行归来后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为真正领会各地的文化精髓,感悟精神、品质,提供丰富而直观的资源。

(3)家长资源的开发

采用搭建平台的方式让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成立家长委员会,搭建参与教育平台,让家长为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提供帮助;定期进行家庭与家庭间的联谊,让孩子走出独生子女的孤独,走向美丽的大自然,走向生活;每学期开展胜利特色家庭评选,举办特色家庭展示会,让家长到校园中展示特长。搭建网络交流平台,利用校园网让家长之间、家长与老师之间进行交流。建立家校通,让家校合力培养学生学习技能,培养良好习惯。

(4)社会资源的开发

社会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我们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挖掘社会资源,共同培养学生。请进来:经常邀请友好共建单位、社区名人当客座教师,品名著、习书法、讲交通安全;请老红军举办毛主席像章展览,讲长征故事;走出去:请周边单位或教育示范基地为学生学习提供服务,让孩子们到科技馆、博物馆、奶牛场、气象台、公交公司等地参观,让孩子们开阔眼界,丰富知识。

(5)网络资源的开发

一是利用网络让学习内容得到开放。教师制作主题网站,来开拓学生视野。二是利用网络让学习的领域得到拓展。学生通过互联网访问学校资料库,访问在线教师、同学,可以随时随地的学习语文。三是利用网络让学习方式得到改变。网络是学生研究性学习、交互性学习的最佳资源。学生带着问题在网上冲浪,在搜索中思维,在思维和协作中提炼自己的见解。网络还成了发布信息、与大家交流的平台。通过班级网页,教师、家长、学生在网上相互交流。学生把自己的优秀习作、自己做的课件等都发到校园网上,让网络变成了有影响力的展示舞台。网络资源的利用,让狭小的语文学习空间变得广阔而有生机。

总之,语文生活化注重语文学习的全面性、基础性、丰富性、生动性、实践性,鼓励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独立性,利于学生尽早形成学习一切科学知识的本领。“语文生活化”以其多元整合、均衡务实,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了一条学科教学与活动教学兼顾的道路,较好地弥合了学与做的矛盾。“语文生活化”以无限广阔的生活为依托,靠宽实的课堂、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造就了基础宽实厚的学生。

六、课题研究的成效

(一)形成了自主创生的有效课堂

课题研究为我校的课堂教学赋予了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教学活动成为了师生生活的状态,课堂不只是认知的过程,也是一个情感体验感悟的过程。学生自觉唤醒生活中的体验与积累,理解感悟文本内容,师生之间能真实地进行情感上的沟通、理解、合作、互动,课堂成为师生共创的精神空间。课堂教学不但融入了生活,还成为交流、交往、生成、生长的一种学习生活。

(二)建立了丰富多元的学校课程

课题研究使我校实现了校本课程的多“源”开发,构建起学校课程网络式建设体系,建立起外延宽广的创新性课程,课程内容极大丰富,课程结构呈现多元化,为学生多元发展、个性化发展提供展示舞台,为学生获得创生的幸福体验提供了有效途径。

(三)提升了宽实厚重的学生素养

语文生活化带来了学生的很大变化,自主活动的学习形式,给予学生个性发展的充分空间,从而极大地激发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98%的同学表示对语文学习感兴趣,而且86%的学生感兴趣的原因是“可以有很大的收获”。不仅如此,调查显示同学 “更关心周围的环境变化”“对大自然越来越了解”“变得爱动脑筋了”。通过课外阅读,以及“童年之旅”“蝶舞童趣”“自制书”一系列实践活动,学生关注自然,体验生活,走向社会的能力得到空前提高,增强了探索精神,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语文综合素养,为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此期间,40名学生参加了山东省首届校园手抄报比赛,全部获奖,22人获一等奖,16人获二等奖,2人获三等奖。学生在各级报纸刊物发表习作189篇,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二百多人次。2006年4月《小学生语数外》发表了题为“蝶舞童趣”的专刊,报道了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果。

(四)实现了可持续的教师专业发展

.   课题研究实施中实行“教学、科研、师训”三线联动,使得实验老师也和课题一起天天成长、时时发展。课题研究锻炼了教师科研能力,锤炼了专业基本功,促进了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教学风格的初步形成。在具体操作方法上遵循“实践、反思、发展”的基本路径,教师基于行动研究和在行动中研究,强化了四种意识:问题意识、联系生活的意识、课程开发的意识、团结协作的意识。课题有力地推动了教师专业化成长。我校语文教师在全国各级教育报刊杂志上公开发表论文、札记和教学设计25篇,执教各级公开课35节,其中国家级公开课一等奖2人,省级公开展示课3节,市级公开课6人一等奖,区级公开课8人一等奖。在各级各类论文札记评选中获奖119篇。学校多次接待或应邀参加兄弟县市区的教学研究活动,充分展示了我校开展语文生活化研究的成效。

七、研究中的反思与后续研究的设想

, 通过两年多的课题研究,提高了学校的语文教学质量,也促进了教师的成长,推动了学校科研的进程,学校在语文生活化课题的启发下,确定了“宽基教育研究”的国家级课题。作为学校龙头课题,回顾研究过程,还应进一步丰富课题系列化研究,使课题具有更强的普适性。由于评价的模糊性和综合性,语文生活化评价的研究一直是课题研究的瓶颈,在本课题的后续研究中,我们将对此进行继续探索,不断地丰富生活化语文教育的内涵,为学生的未来、学校的发展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文集》

2.杜威的生活教育理论

3.崔峦《小学语文与素质教育》

4.《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5.张孝纯 《“大语文教育”的基本特征》

6.李镇西《从批判走向建设》

7.林良富《课堂教学生活化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