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眼里中国年轻人的十个特点-54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08:39:26

世界眼里中国年轻人的十个特点

2011-10-15 08:03 优米网

中国的八九十年代是一个飞速变化的年代,各种从未想象过的事物竞相涌现。出生于这个时期的年轻人没有关于过去几十年改革和变动的苦痛记忆,却经历着这个国家的高速经济增长,以及随之而来的消费主义和全球化。


中国的年轻人在世界的眼里会是这样吗?

中国正处在转型期,生存环境的复杂性深刻影响着年轻人这个群体。他们在为不同的事情苦闷和焦虑着,就业、买房、买车成为多数人永恒的话题,“房奴”“车奴”“孩奴”成为他们头顶的一个又一个难题。

我们无法仅用一个或几个词语来概述这群年轻人,毕竟年轻人的脚步走得是如此之快。但我们能从世界对中国青年的看法中,捕捉到这个年轻群体的一些特点。这其中既有褒奖,也有批判;有客观分析,也不乏片面误判。我们需要用理性和辩证的眼光来看待,通过外国人的眼光来更全面了解这个群体,也让这个群体更冷静客观地了解自己。

特点一:见识广 更开放

菲律宾《问询者报》题为《中国的新一代》的文章作者这样写道:我看到她穿着红上衣黑短裤,迈着矫健步伐坚定地走在成都商场外的人行道上。我觉得她代表着当今中国最令人着迷的一个方面 见识越来越广、更年轻的一代城市青年。她以及像她那样的人将塑造他们国家的未来。他们想为自己及他们的国家要些什么,将决定北京同西方的关系。

最近访华期间,与年轻人的谈话使我得以一窥这一代人的思想,令我对中国不断的变化步伐充满希望并保持清醒。

1990年只有26%的中国人生活在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到2010年已上升到43%,到2030年预计将上升到70%。1986年我第一次访问成都,它还是个建筑低矮的城镇集市。如今的成都是个高楼林立的大都市,到处都是新建的公寓大楼和高端商店,还拥有一个年轻的中产阶级群体。

为了探究下一代中国雅皮士的思维,我在清华大学校园内见了12名学生。这些学子很多来自贫穷农村地区或家庭,这些家庭过去住在政府提供的单间里,现在却有了自己舒适的房子。

他们的开放性、对世界的了解以及高尚的理想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一名年轻的女学生想攻读海洋生物学博士,其他人将到国外从事经济或工程学研究,但会回到中国追求他们的事业。另一名学生想建立一所像伦敦夏山学校那样的“保护孩子天性的自由学校”。她从哪里了解到了夏山学校?“通过互联网”。 


日本Record China新闻网8月25日以《中国年轻人”网络炫富“成风》对中国国内这一社会现象进行了报道,引来了日本网民的热议,称“有些年轻人真不知羞耻”。

有一部分网民留言表示:“记得日本在前些年经济大萧条的时候,也出现过这样的社会现象,这样的现象不会持续太久的。”还有网民认为: “这种事情在中国也出现,真的让人感觉不应该。”有些网民带有讽刺口吻称:“中国政府真应该出面将这些人的钱没收,然后分给那些还在为生计奔波的人民。”

也有一部分网民认为:“这些人原本就是穷人,没见过钱,一下子暴富,成为有钱人,开心的心情大家可以理解,但是出来炫耀就 不正常 了。” 也有人认为,在日本,有钱的人很多,但是很多人都看不出他是有钱人,“和普通人一样辛勤的劳动”。真正的有钱人是不会向别人炫耀自己的财富的。现在年轻人有钱了“应该去孝敬父母,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出来炫耀什么都不是,总让人觉得他们“不知羞耻”。

特点十:缺乏安全感与坚定的价值观


加藤嘉一

19岁踏上中国的土地的日本人加藤嘉一一无所有。在北京大学攻读7年后,现在的他拥有十种身份和面孔:制作人、策划人、主持人、媒体评论员、专栏作家、图书作者、同声传译者、日语教师、退役优秀运动员、中国通在国际青年日到来之际,记者采访了这位戴着光环却不认为自己“成功”的年轻人,是如何看待中国的同龄人?

中国年轻人最缺什么?

1947年6月,北京大学一名大一学生给胡适写信诉说自己的苦闷,信中提出三个问题:国家是否有救,救的方法为何?国家前途是否绝望,若有,希望在哪里?青年人的苦闷如何发泄?

时过境迁。现在的年轻人闲聊时很少指点江山、挥斥方遒,他们在为不同的事情苦闷。就业、买房、买车成为多数人永恒的话题,就像英国人谈天气那样自然。已成为“房奴”“车奴”“孩奴”的年轻人,似乎总处在焦虑和浮躁中。

“年轻人浮躁点,是很正常的现象。”加藤嘉一说,“环境改变人、时代造就人。现在的孩子有选择的自由,但自由会带来困惑和混乱。所有年轻人都不浮躁,对任何问题都很清楚,这种社会反而有点可怕,何况中国正处在转型期,年轻人完全不迷茫是不可能的。”

然而,中国的年轻人最缺乏的是什么?“斗志、坚定的价值观和安全感,以及应有的忧患意识”。这是加藤嘉一的答案。这些缺失与社会、家庭的价值观培养有关,造成孩子只能从房子和车子中寻找安全感。然而,“房子可以投资,但年轻时更应投资未来的自己。”

“年轻人能做的无非就两件事”

加藤嘉一认为,年轻人可以做的无非就是两件事:一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自控力,因为社会是不确定、充满变数的;二是对于不可控的事情要尽可能从容。

“我的安全感来自于奋斗和拼搏的过程中。路是自己走过来的,而房子是别人操控的,我对自己不可控的东西不感兴趣。”加藤嘉一说,现在的年轻人一方面忽视提高自控力,一方面又幻想复制成功、一夜成名;很多人的价值观本末倒置,阻止了年轻时应有的成长。 每天清晨跑步10公里至15公里,十多年如一日,加藤嘉一懂得坚持的意义。“坚持是一种力量。社会环境很浮躁,但首先要相信自己、要坚持、多出汗。走弯路受挫折是应该的,中国年轻人太想走捷径了,其实该走的弯路还是要走。” 更重要的,还要学会独立思考和判断。“睁开眼睛观察世界、了解自己,自然就能培养选择和判别力。”加藤嘉一认为,“有魄力、言辞锋利的”韩寒之所以受到追捧,其实反衬出大多数年轻人的状态,折射出他们的无力与冷漠。

父母的姿态决定中国的未来

年轻人的迷茫,与时代社会背景有关,更与家庭教育有关,加藤嘉一直言不讳,“最应反思的是父母。”

加藤嘉一说,中国的基础教育十分扎实,家庭教育却存在缺憾。父母每日为孩子的知识和能力奔波,却忽视了对其做人的培养。目前年轻人出现的问题大都在做人而非做事方面,社会氛围对此固然有责任,但孩子是“看父母的背影长大的”。

在加藤嘉一的回忆中,自己的父母只是强调要尊重老师、善待朋友,吃饭时不能浪费这样朴素的道理。“我从没从父母嘴里听到学习两个字,因为他们相信我。”反观中国的父母,很多人却在不厌其烦地强调“要好好学习”。“中国孩子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能力远比家长想象得高,父母要学会观望、退一步等待。”

首先,父母不能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孩子。“不是孩子不独立,是家长寂寞;不是孩子素质不高,是家长舍不得放手。”中国孩子的能力和素质本身是一流的,问题是在文化和价值观上。

其次,父母和孩子间的沟通决定孩子的成长。孩子如果在父母面前都不能说不,就无法独立思考。加藤嘉一认为,孩子的浮躁和不自信,其实来源于父母。打破这一藩篱,必须从怀疑的精神开始。

“在自身如此有竞争力、如此受关注,国家发展态势这么好的前提下,中国年轻人肯定会有所成就,但前提是父母要学会放手,孩子要学会拒绝。”加藤嘉一说。

(责任编辑:马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