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努力打造积极高效的现代民政新格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4 19:23:28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  我要评论
一、现代民政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
(一)现代民政是经济社会深刻变化的客观选择
党的十七大将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从而给以民生及社会建设为关注重点的民政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十七大报告指出,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由于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给民政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富有挑战性的课题和要求。
1、把握机遇迎接挑战的客观选择。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是党和国家新时期的战略布局,这一布局使社会建设进一步深化,为民政工作创造了难得的理论依据和氛围,使以民生为工作重点,困难群体为主要对象,社会建设和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民政工作面临严峻考验和历史性的发展机遇。我们只有充分认识面临的发展机遇,以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理念,继承民政部门在改革开放中积累的实践经验,巩固完善制度、设施、人员队伍建设等方面已经形成的良好基础,以现代民政的视野,审视和把握适应社会建设的发展方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抢抓历史机遇,紧扣和谐主题,立足科学发展,打造现代民政,才能加速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推动各项民政事业融入全局、快速发展,才能逐步做大做强民政事业。
2、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选择。十七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与此相适应,必须大力推进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加速和谐社会建设,逐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有序扩大公民政治参与,完善基层民主制度;显著增强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更加健全社会管理体系等等。这是党和国家对民政工作的明确要求,只有进一步以现代民政理念拓宽思路创新举措,深化民政工作宗旨意识,才能改善人民生活尤其是贫困群体生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使改革始终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才能构建社会关系的调节机制,在维护稳定、促进和谐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才能促进和推动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将经济社会发展与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权益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这是新时期党和政府及广大人民群众赋予民政部门的历史使命,也是民政工作的奋斗目标。
3、统筹协调发展的客观选择。民生问题是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党和国家对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慈善事业、优抚安置、残疾人事业、老龄工作、防灾减灾等工作都作了要求,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充分体现了党中央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战略,使得民政工作的社会保障职能更加突出。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提升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制度和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方面,要求从多方面保障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真正做到人民当家作主,使之成为民政工作参与社会建设的重要切入点。以和谐社会建设为主线,将大量民政工作的职责任务放在社会建设中进行布局,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建设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在面向广大民众的社区公共管理与服务方面,明确要求将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科学发展使民政工作的政府公共服务属性进一步增强,工作职能趋向综合性社会建设成为必然趋势。必须转变传统民政工作积淀的思维方式,加强统筹协调,以新服务理念,适应人民群众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丰富的新期待新要求。
4、履行新时期工作职责的客观选择。在经济建设方面,要发展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组织,新农村建设,要支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统筹考虑行政区划,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协调城乡发展,推进中国特色城镇化,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在政治建设方面,要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基层民主,减少行政层次,降低行政成本。在文化建设方面,要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在社会建设方面,要将社区“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并列,加大社区建设力度,社会组织管理要不断改革创新,全体人民要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促进社会福利由传统对象逐步走向适度普惠,让越来越多的社会群体享受福利阳光。在党的建设方面,要全面推进社区和新社会组织的基层党组织建设等等。这些都需要以现代民政的科学方法,统筹协调各方关系,以更新的举措搭建现代民政的工作平台,把渗透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党建等诸多方面民政业务,整合为有机的统一体,才能充分发挥整体效能,才能落实责任服务大局。
(二)现代民政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趋势
中国民政,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新中国民政事业已经历六十年发展历程。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民政正经历着从传统民政向现代民政转型的历史性转变,这是与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的进程相一致的。这一时期,民政工作不仅充分发挥了重要的职能作用,而且各个时期民政工作随着经济社会建设的重点和中心工作的变化,蕴含了明显的功能调整和现代民政的发展趋势。
1、工作对象逐步公众化。盲聋哑、疯痴傻、贫孤寡的最可怜的人,和扛过枪、打过仗、受过伤的最可爱的人构成的社会困难群体,是计划经济条件下传统民政工作的主体对象,由此决定了“发发钱,拜拜年”成为民政工作的形象代名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发展,民政工作中城乡低保、社区建设、社会组织管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等新职能不断增加,使服务管理对象由特定的困难群体为主,转向广大城乡社区居民、各类社会组织的高级知识分子、专业人才和从业人员等不同阶层的社会公众。在继续全心全意为困难群众服务的同时,面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现代民政职能日趋明显。
2、工作职能逐步全局化。由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履行国家公共管理职能的拓展,历史上政府机构的一些职能不断从民政母体中分离出去,形成一些新的管理机构,逐步形成了其它部门不宜管理的工作都交由民政负责的历史惯性,从而构成民政业务相互内在联系松散的多元性特点,并处于政府公共管理的边缘化状态。近些年来,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推动民政工作领域拓宽、职能增多、任务加重,使之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关联度和融合度日益增高。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许多内容不断寓于民政工作之中。融入全局,服务全局,已经成为民政工作的立足点。
3、工作布局逐步一体化。由于历史原因,民政工作重点集中在农村,主要是集中精力抓好救灾救济、五保供养;在落实抚恤政策的同时,组织在乡老复员军人发展生产,脱贫致富;加强村委会建设,推进村民自治,形成了以农村为重心的工作布局。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城市民政工作也迎来发展机遇。由社区服务衍生的社区建设异军突起,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实施,社会组织蓬勃发展,福彩、老龄和慈善事业方兴未艾,为民政工作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逐步实现了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扩展。坚持城乡并重,统筹城乡发展,成为民政工作适应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要求的战略选择。
4、工作机制逐步社会化。长期以来,由于受性质、职能、地位的制约,民政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形成了埋头苦干,“领导不找,不找领导”的惯式,在民政事业发展以及自身建设中缺少与相关部门的横向联系和沟通协调,存在给多少钱、办多少事,不给钱不办事的等靠要思想,缺少面向社会赢得支持的开阔视野,民政工作局限于部门行为。随着政府职能转换,建立小政府大社会的新格局,民政工作越来越多地列入党和政府工作全局的总盘子。民政部门通过自身努力,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紧密配合,在工作上理解,在政策上倾斜,在财力上支持。社会力量积极投资兴办福利机构,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民政工作机制。
5、管理方式逐步法制化、市场化。民政工作长期习惯于单纯的行政手段实施管理,法制观念不强,法规体系不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是长期影响民政工作效率、管理水平、服务质量的一大弊端。同时民政部门长期固守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只管发钱花钱,不计成本,不懂经营,不讲效益。随着依法治国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民政工作法制化进程加快,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依法行政意识不断增强,经营理念已经引入并扎根民政,逐步形成了加快民政事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6、工作手段逐步现代化。长期以来,民政工作只是依靠落后的手工性操作,效率低、质量差、速度慢。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现代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使民政工作基础设施和工作手段发生革命性变化。信息网络、视频系统陆续建立,业务工作微机化管理普遍应用,办公自动化初步实现,民政干部整体素质、工作效能和为民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7、资金来源逐步多元化。计划经济体制下,民政事业发展的资金来源基本上由国家财政大包大揽,渠道单一,资金投入标准低、规模小,严重制约了民政事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随着经济发展和财力的增加,在财政预算安排中逐步提高民政事业发展所需资金的比例的同时,加大对民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并将救灾、优抚、福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民政部门自身也不断转变观念,建立健全多元化的民政事业资金筹措机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形成多元化的多渠道筹集资金机制。扩大福利彩票发行规模,规范彩票发行管理,筹集更多的彩票公益金;坚持政府推动、政策引导、公众参与的方针,积极倡导慈善募捐;开展 “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加大对民政事业的捐助力度,吸纳更多的社会资金;延伸民政服务链,把政策作为资本进行投入,探索民政事业民办公助、公办民营;通过政策引导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参与民政事业,盘活民政资产存量,实行资产重组提效,促进基础建设等多位一体的多元化的综合资金来源。
上述变化,是一个动态的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也是现代民政产生和不断成熟的过程,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民政部门站在全局的高度、用科学发展的眼光、以全新的视角,分析和研究民政工作的新形势、新变化,新任务、新要求,创新现代民政理论,理清民政发展思路,探索现代民政实现路径,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民政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充分发挥了现代民政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二、现代民政的基本内涵、特点与要求
(一)现代民政的基本内涵
现代民政是基于社会经济基础,以及组织功能、体制特征、管理方法和总体运行机制等因素,相对于传统民政而言。传统民政是与传统农业社会和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行政管理模式,现代民政是与现代工业社会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行政管理模式。总结30年民政工作改革发展经验,在传统民政向现代民政转变过程中,现代民政工作的基本作用将由解决基本民生向致力改善民生、维护民权、调节社会关系转变;服务领域将由特定群体向社会公众拓展;布局安排将由注重发挥单项优势向更加注重整体谋划、合力推进转变;施政行为将在继续规范的同时逐步向法治化迈进;管理方式将逐步由行政管理为主向行政监管和提供服务为主转变;可用资源将由松散多元向规模效益集结;工作方式将由传统型向科学型转变;工作力量将由行政力量为主向行政力量、专业力量、社会力量三位一体扩充。逐步形成并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基本原则;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核心理念;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区域先行的一贯思路;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运行机制;抓机关、带基层、夯基础的保障措施;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的目标要求;铸造平衡、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的特殊功能。
(二)现代民政的基本特点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形势变化,现代民政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的历史起点、不同的机遇背景下,工作职能都在适应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中,发展、调整、充实、完善,在动态的过程中建立适应时代发展的现代民政机制,以包容的、自主的、先进的、开放的社会属性,不断面向未来实现继承、扬弃、前进式的自我发展,为大局服务,为中心服务,为稳定服务,实现现代民政的历史使命和社会使命。综观民政工作历史,它始终都是作为一个开放的工作体系。自1978年恢复成立民政部以来,30多年来,虽然民政部的机构一直延续至今,但其承担的职责任务、工作内容,随着时代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围绕各个时期的工作大局和工作重点,不断被充实和更替,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注入新的时代发展元素。
1、开拓创新性。民政部门有别于其他部门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工作职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外延和内涵都在不断地调整、充实,并按照党和国家的统一部署,与同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保持一致,是一种不断自我更新的过程,这是被民政发展历史所证明。在这一动态的调整、完善过程中,现代民政的指导思想、工作职能、价值取向等,能动地适应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变化,优化组织结构,统筹协调布局,科学整合和配置内外部资源,又好又快地履行工作职责,逐步增强现代民政自我发展的能力,充分发挥在社会建设和管理中的独特作用,逐步扩大社会的认知认同度。并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变革的环境中,不断寻求并创造机会,建立健全工作体系,拓展工作领域,明确核心价值,挖掘社会资源,以适应不断变化着的社会环境。
2、顺应时代性。现代民政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布局,围绕着人民群众的客观需求而展开。因而,现代民政密切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并随时做出甄别评价,梳理分析,充分、准确地了解经济社会环境变化的特点。站在科学发展的高度,审视民政工作改革发展,认识民政工作发展规律,总结民政工作发展经验,提出了以“民政为民”为核心内容的一系列现代民政理念。根据推进社会建设和改革不同阶段的特点要求,明确目标任务,确立运行机制,建立工作体系,完善工作职能,加强公共服务,进一步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通过自身改革发展,巩固完善现代民政成长的基础,更好地驾驭经济社会环境变化所提供的有利时机,根据政策环境的变化进行有效的策略选择和行为选择,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握时代赋予民政部门的历史机遇,不断提高创新能力,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
3、开放包容性。现代民政是一个面向未来的自我发展过程,也是一个面向未来的开放系统,它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决定了现代民政必须对党和国家有关社会建设和民生的重大战略决策,具有高度的灵敏性和快速反应能力,就是在外部发展环境发生改变时,现代民政自身要快速地做出反应并调整自身以适应变化的行为表现,这是现代民政在当前社会变革中强化自身发展一种能力。农村社会保障、社区建设、社会组织管理、福利彩票等的发展壮大,就是这种能力的体现,是民政部门在政府部门中既有职能优势和实践优势的体现,这种能力体现了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是现代民政不断发展壮大的前提。
4、资源社会性。现代民政发展壮大的关键是获取和维持资源的能力。在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过程中,现代民政要克服单纯依赖国家财政的惯性思维来动员和配置资源,既以任务为导向,围绕着工作目标配置和整合各方资源,又把现代民政的发展方向,社会力量作为资源配置和整合的向量来考虑。也就是说,完成任务的财政供给是基础,社会建设的动态变化和社会需求是坐标,只有同时根据这两个方面的积极因素去配置和整合资源,才能最大可能地提升现代民政的工作能力。现代民政资源被分为政策性的“柔性资源”和物质性的“刚性资源”,在资源的获取和使用方面,现代民政着重于把刚性资源转化为柔性资源,即通过科学合理和动态化的资源配置、整合方式,获取刚性资源所不具有的政策导向、法律效率、可持续的力量,构建现代民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
(三)现代民政的基本要求
在构建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做好现代民政工作既是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的基础,也是实现社会安定有序的基石。我们要把对现代民政的一般性认识升华为规律性认识,用新理论总结新经验,用新理念指导新实践,不断提高决策水平,谋求新起点上现代民政的新发展。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核心理念,坚持把民政工作思路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去谋划;把民政工作重点放在党和政府的中心任务中去安排;把民政工作要求放在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中去落实;把民政工作成果放在科学发展的总要求中去检验,大力推行积极的民政政策,以更高的标准、更新的思路、更实的作风,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更加注重平台建设,更加注重基础建设,更加注重队伍建设,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维护好,把党委、政府的要求落实好,把社会各界对民政民生事业的期望实现好。当前,就是要进一步走统筹整合之路,不断改革创新民政体制机制,适应并推动现代民政事业快速健康发展。应针对各项民政业务相对独立,缺乏整体性、系统性,但单项业务作用明显、地位突出又可独立成章的实际,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打造带动民政工作整体推进的平台;针对各项业务跨越不同时期,保障不同内容,服务不同对象的实际,统筹整合内部资源,打造民政事业协调发展的平台;针对政府主导是推动民政工作的主体力量,社会资源是落实民政工作的重要因素的实际,立足调动政府、社会两个积极性,打造政府和社会互动的平台;针对民政工作业务面广、涉及环节多、关联部门多的特点,统筹整合内外资源,打造民政工作与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平台。
因此,现代民政在目标要求上,要体现时代性。要形成总量适度、分布合理、功能适用、配套完善、人民群众便捷可及的民政基础服务设施网络;要形成上下一致、高效运转、统筹协调,适应民政工作时代特点的工作机制;要形成以民政系统为主体、社会研究力量为补充、上下结合、内外互补的民政政策理论创新和能力提升的新路径。在推进思路上,要把握规律性。要以为民服务为核心,以健全法律法规为重点,以提高队伍素质为关键,以完善服务设施为基础,以加强基层为着力点,好字当头、好中求快,切实做到又好又快。在方式方法上,要富于创造性。要坚持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手抓,充分发挥中央、省、市、县四个主动性、四个积极性,采取政策驱动、项目带动、上下发动、内外互动的并举方式,加快政府主导力量、社会参与力量、市场补充力量的大联合大汇聚。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落实有效性。要积极争取政府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把发展民政事业的基础设施项目纳入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充分发挥为民服务载体的作用。想方设法加强工作力量,千方百计改善工作条件,尽心尽力为基层干部排忧解难,确保各项民政政策和工作任务在基层得到全面落实。在法制建设上,要强调系统性。要适应形势发展变化,从切实履行民政职责出发,积极争取和协助人大、政府法制部门出台一系列有关民政工作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实现民政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依法办事。在队伍建设上,要突出先进性。要重点加强民政干部队伍思想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五种能力”建设,大力拓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培育发展社区志愿者队伍,努力建设一支组织放心、人民满意、社会认同的民政干部队伍,有力推动民政事业创新发展。
三、现代民政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功能作用
社会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主要包括发展社会事业、扩大公共服务、协调利益关系、完善社会管理、调处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以及这些方面的改革和建设。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认识、新概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为以民生为重点的民政工作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赋予了新的历史地位和功能作用。
(一)强化公共服务,调节社会关系
利益关系的变化对加强公共服务提出了要求。中国面临空前的社会流动和社会变革,使传统计划经济时代相对简单的社会结构逐步演变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相对复杂的社会结构。社会结构的变化,伴随着利益关系调整、利益主体多元化等深层次的问题。当前突出的表现是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持续扩大,困难群体有增多的趋势,财富总量的增长与民生问题突出并存。同时存在着社会救助等公共服务水平低、不均衡、体系建设滞后等突出问题。新时期利益关系的变化增加了改革发展的复杂性,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和公共服务体制创新提出了更为现实的要求。加强基本公共服务的制度体系建设,调整社会利益关系,是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加强现代民政履行的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公共服务职能,有助于缩小初次分配可能造成的不平等;有助于减少绝对贫困,为贫困人口和有可能陷入贫困的低收入群体提供基础的保障,有利于形成有效的社会安全网;有助于弱势人群获得基本的经济机会,防止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就是说,通过现代民政为全社会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务,是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举措。
(二)发展社会组织,维护社会稳定
社会组织数量和质量是衡量社会建设的尺度之一。非政府组织是政府的助手与伙伴。非政府组织能起到政府起不到、也不应该起的作用。要鼓励社会组织的发展,让不同利益群体形成自身的表达组织,这是现代社会管理的重要经验。在现代社会,任何一个政府的力量都不足以解决国家和社会的所有问题,应该正视并善于利用民间的力量,更要相信民众对社会稳定的肯定和对渐进改革所抱的理性态度。就目前而言,如何运用社会民间组织特别是社区组织,推进社会调解工作意义重大。事实上,许多社会问题,特别是有关民众的具体利益诉求问题,都是可以通过民间社会自我调整的方式解决的。国家全能主义在现代社会所遭遇到的困境进一步表明,社会秩序的维护只有依靠全体民众,才能达到长治久安。
(三)开展社会工作,创新管理方式
当代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都是为解决现代化、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问题而产生的。社会工作是现代社会管理者运用制度化方法解决社会问题的机制,也是将社会政策转化为社会行动,从而将社会政策贯彻落实到每一个社区和个人的机制。社会工作将更多的普通人群纳为工作对象,针对当事者遇到的问题进行详细的专业化的了解,并以平等的、尊重他人的姿态提供服务,这将大大提高民众对民政工作的认同和信任,从而使政府的执政基础得以巩固和加强。加强社会工作,必须扩大社会工作者队伍,创新社会管理理念、方法、手段、流程等,减少环节,缩短流程,提高效率。汶川地震灾害后,社会工作专业的积极干预,及时有效、最大限度地帮助受灾人群稳定情绪、化解悲伤、重整受损的社会关系,并帮助激活当地灾后重建的潜在动力和建立受灾地自身的社会支持系统,是国际救灾工作的普遍做法,对灾后重建具有重要意义。
(四)维护社会权利,促进社会公平
和谐社会建设,就是社会权利的实践化与社会组织化、结构化的互动过程,目的是实现、维护和发展好公民的社会权利,即个体在社会中享有的基本的生存和发展权。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社会管理有两个基本内容:一是实现和维护公民的社会权利;二是把多元化的社会有效地组织起来,实现国家与社会互动的结构化。社会权利是作为社会成员分享社会发展成果的资格和拥有文明生活条件的权利,是通过社会福利、社会服务来体现的,社会权利的实现涉及社会各阶层关系的调整以及国家、家庭、企业、社会各类组织的功能调整,是社会利益和社会责任重新分配的过程。在社会权利的维护和实现过程中,现代民政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功能作用。
(五)激发公众参与,建设和谐社区
社区建设是人类在面临严峻挑战中找到的修复社会机体,解决面临社会问题的一个途径。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从国际经验来看,主要是针对特定的社会问题、社会群体采用各种手段,如政府通过社区组织,或政府直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或群体。但是,社区不是万能的,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的特点就在于它利用社区组织,针对社区中存在的问题,动员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来解决存在于自己社区中的问题,达到社会问题之解决,在解决过程中,实现居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合作、认同,实现社区的共同归属。在这个过程中,社区组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社区组织的参与,政府公共服务才能送到有需求的居民家中。可以说,鼓励居民自我组织起来,根据自己的不同需要、喜好,结成一定的群体,对于社区健康发展是不可缺少的。
(六)动员社会力量,发展慈善事业
关于社会发展资源问题,从国际经验来看,大凡重视社会发展的国家,都会在公共财政中把社会发展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在公共卫生领域的投入占其卫生总投入的70%以上。在美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其社会管理已经由早期社会组织自我管理转向由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共同治理的模式。而且,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社会管理。联邦政府所有福利项目几乎占去了其政府财政开支的60%。即便如此,还是不能满足社会需求,需求帮助的美国人不得不转向其他福利资源——私人、慈善和志愿组织。为了推进社会建设进程,帮助贫困家庭和个人,必须从现代民政理念出发,大力支持慈善和志愿组织提供各类社会服务,建立和完善法律和法规体系;通过免税或减税鼓励私人和公民慈善和志愿组织捐赠;通过政府资金直接支持慈善和志愿组织;通过对使用慈善和志愿组织提供服务的个人补贴、税收返还等对慈善和志愿组织提供间接支持。
四、现代民政的发展路径
(一)着力打造积极民政
民政工作发展面临的很多问题,只有实行积极的民政政策,改革突破、探索创新,才能在总体目标要求下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要大力推行积极的民政政策,这就是变被动为主动,有作为有地位,靠创新求发展。要学在前、想在前、干在前、走在前,以超前思维、独特眼光、更新的举措、更实的精神把民政事业推向新阶段。学在前就是要不断充实和丰富自己,用丰富的知识来推行积极的民政政策。想在前就是围绕工作中心,靠创新思维方式,靠超前谋划、超前参谋、超前安排来实现各项工作任务。干在前就是要以旗帜鲜明的政治态度,不断强化的责任心,一心一意谋发展的精神状态,敢于争先创优的进取意识,善于把握机遇的敏锐反应,通过不断的努力,把党和政府交给的各项民政工作落到实处。走在前就是以其前瞻性、创造性、突破性、务实性,在各行业各领域起带头示范作用,干出经验来、干出一流水平来。同时,要明晰民生是民政工作各业务间本质的联系,树立大民生观,用开放的、合作的、包容的理念,积极主动的姿态、积极主动的作为,协调好内外部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做好政策对接和协调,加大协作力度,集中财力办大事,推动各业务工作的协调发展。
(二)着力打造法制民政
建设法制民政,目的就是使民政法制工作步入经常化、制度化、科学化轨道,为促进民政各项业务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法制保障。要建立法定责权基础上的责任民政;建立依法行政基础上的诚信民政;建立政务公开、社会参与基础上的阳光民政;建立依法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基础上的效能民政;建立惩防体系基础上的清廉民政。要切实加强对建设法制民政工作的领导,领导干部带头学法、守法、用法。要善于运用法律手段推动工作、处理问题和化解矛盾,在宏观指导、制定政策、源头维护、综合协调、完善制度上下功夫。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突出重点,以实现社会行政管理法制化为目标,加快民政立法进程。要跟上民政工作改革步伐,做好立法调研,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以立法巩固改革创新成果。要做到法规清理经常化、制度化,通过法规清理,对民政法规进行整体研究,重点加强薄弱环节,逐步形成主次结合、布局合理、整体配套的民政法规体系。要切实加强民政法制机构和队伍建设,落实机构、人员、经费。要坚持合法行政、合理行政,依法实施行政管理,遵守法定时限,履行法定职责,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要强化民政法规宣传教育,实现工作方式由行政手段为主向依法行政为主的转变。要加强执法监督检查,着力研究与探索民政法治工作的体制创新, 保证民政工作在法制化、规范化轨道上健康发展。
(三)着力打造科技民政
要紧紧围绕民政业务工作和民政对象需求,大力推进民政领域科学研究、技术应用和产品开发,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民政管理标准化体系,努力形成事业发展、科学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体系,提高民政科学水平,推进现代民政建设。要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注重主体、广泛动员,进一步理顺民政科技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拓宽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民政科技投入体系,改善科技基础设施和条件平台。要落实民政科技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保障措施,建设一支学术品德好、专业素质高、研发能力强、团队结构优的创新型民政科技人才队伍。要以科研项目和成果管理转化为重点,积极引入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进一步加强科技管理制度建设,规范科研行为,不断提高民政科技管理能力,提高科技运行效率。
(四)着力打造普惠民政
要紧随经济社会总体发展形势和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逐步建立健全普惠型社会福利体系,推动基本公共福利、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要切实把民政福利对象由小部分特定范围逐步向更大的群体,乃至全体公民拓展,让更多群众分享到改革开放和社会进步的成果。要树立“大民政”观念,以城乡一体为目标,以改善民生为抓手,以基层民政建设为基础,统筹民政与社会保障、医疗、财政等各方面政策,逐步建立城乡统筹的新型民政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全面建设民生民政、民意民政、民情民政、民富民政。通过政府主导,充分发挥政府职能,要有大投入,实现大保障;通过社会参与,动员社会力量,多元化投入,广泛参与大民政事业,创新服务形式、创新服务载体、创新服务项目,实现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多元化、可持续发展的普惠型民政。
(五)着力打造文化民政
要以政治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重点,培养团队精神,使民政文化建设充满生机和活力,达到思想同向、工作同步、形成合力。要培育健康的民政文化精神,充分尊重个人特性和要求,充分关注个人创造性、能动性和集体创新力、竞争力,使每个干部有工作热情、文明服务的外在形象和有文化、有品位的内在素养。要将民政文化渗透到工作全过程,努力实现民政事业持续发展与民政干部整体水平提升的“互动双赢”。要把民政文化作为一个崭新的管理理念和提高文明创建实效的重要举措,渗透到民政管理、基础建设、队伍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等各项工作中,使文化的影响力转变为全面提升民政工作水平的现实战斗力。要强化“人人参与”意识,积极探索和努力构建具有民政特色的文化管理体系,着力构建规范的行为文化,树立敢为人先的精神,发挥民政文化在民政工作发展中的独特作用。
(六)着力打造和谐民政
要从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尊重人的社会价值,保障人的合法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树立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现代民政发展观。要坚持以民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利益作为根本目的,进一步加强各项民政职能的整合,充分挖掘自身蕴含的资源和能量,达到统筹协调、高效快速发展。要以自身的主动作为,在促进社会建设,服务民生的过程中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协调各方关系,动员各方力量,实现与外部环境相融相生,相互促进。要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常虑群众之所忧,常解群众之所急,实现工作方法、工作手段科学化、人性化,顺畅基层民情民意的沟通渠道,使贫困群众感受到社会的公平正义,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精心谋划,短期目标与长期规划相结合,集中财力、人力办大事,以为民解困的突出业绩增强现代民政的社会公信力,以自身的良好素质和能力推进现代民政建设步伐,不断开创现代和谐民政新局面。
五、现代民政的目标愿景
现代民政事业要从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的战略高度,立足建设服务型政府,突出社会建设主题,本着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实现“六大转变”、形成“六大格局”、建立“六大机制”、构建“八大体系”。
(一)实现“六大转变”
一是实现思维方式从传统民政到现代民政、从经验民政到创新民政的根本转变,进一步突破固守阵地,满足于一般性做好事、办善事的被动状态,着眼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思考谋划民政事业的新发展;二是实现民政工作内容从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权益为主要职责,到以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发展权和民主政治权利为根本任务的转变;三是实现工作布局和工作对象从偏重于特殊群体的补缺型社会救助到城乡并举、全员保障的社会救助和面向全社会的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的根本转变;四是实现工作方式由临时性、突击性为主,到推动民政工作走上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的良性发展轨道上来的根本转变;五是实现工作运行方式由行政手段为主,到行政手段与法律手段及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根本转变;六是实现依靠力量由单一依赖政府,到坚持和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民政工作新机制的根本转变。
(二)形成“六大格局”
一是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统筹协调的民政工作新格局;二是形成政府行政管理与社区自我管理上下互动的基层社会管理新格局;三是形成以家庭为主体、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新格局;四是形成面向公众、多元化投资、多层次发展、专业化服务的社会福利事业发展新格局;五是形成以建立完善慈善制度和政策为基础,形成政府支持、社会举办、公众参与的慈善事业发展新格局;六是形成以培育发展健全组织为基础、提升能力为核心、管理监督为手段,作用有效发挥的社会组织建设新格局。
(三)建立“六大机制”
一是建立民政事业发展的物质支撑与国民经济发展同步增长机制,使民政事业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适应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适应和谐社会建设不断丰富的社会服务需求。二是建立科学、高效的决策机制,切实提高决策的可行性、正确性、实效性。三是建立一体化的民政工作协调机制,对内强化系统管理,提高民政工作的整体功能和综合效益,对外注重沟通交流,扩大民政的影响力。四是建立依法行政、规范管理的民政工作执行机制,以强有力的执行机制保证各项民政工作决策落到实处。五是建立民政事业社会化的发展机制,以适应工作对象社会化、资金筹集社会化、管理方式社会化、服务队伍社会化。六是建立民政工作绩效考评机制,以科学的方法和客观的标准,对民政干部职工工作态度、能力、素质及成绩等进行综合评价,形成你追我赶、争先创优的良性互动局面。
(四)构建“八大体系”
一是以巩固和完善民主选举制度为基础,民主管理为重点,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并重为原则,形成完善法制、健全组织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的基层民主自治的社会管理体系。二是建立以低保制度为基础,临时救济为补充,慈善救助相配合,五保集中供养为重点,各项救助制度相配套的社会救助体系。三是建立以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经费分级承担制度为基础,社会动员机制为补充,应急措施相配套为重点的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四是建立以经常性社会捐助制度为基础,临时帮困送温暖活动为补充,社区服务相配套为重点的社会扶助体系。五是以政策法规为基础、以解决“三难”为重点、深化改革为动力,形成国家抚恤与社会优待相结合的优抚安置工作体系。六是以地名标准化为基础,推进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为重点,地名信息化为载体、地名文化为支撑、协调城乡区划为抓手的区划地名服务体系。七是建立以“绿色殡葬”和和谐婚姻家庭为基础,殡葬事业单位和婚姻、收养登记机关为窗口,规范、高效、便民为重点的社会事务管理体系。八是建立以现行民政法律法规、政策性文件和管理制度为基础,加强新形势下民政立法为重点,形成法律法规、政策性文件和规章制度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的完整制度体系。
(作者为安徽省民政厅厅长)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努力打造积极高效的现代民政新格局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努力打造积极高效的现代民政新格局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部直属机关党建工作 为民政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努力推进水文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六安市民政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着力推进党建工作和民政事业创新发展 张子林书法 收藏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做好新时期人大工作 坚持以科学发展为统领 努力促进水城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观 俞正声: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用人-俞正声;科学发展观-江苏网新闻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观2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扎实做好统战工作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推动绿葱坡镇农业产业化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做好新时期纪检监察工作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扎实做好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 @始终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案件检查工作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党建工作1 以科学政绩观落实科学发展观 努力打造现代行业协会,促进广东银行业的发展 窦玉沛:着力提高素质 适应时代要求 努力为民政事业的发展做贡献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依法行政 不断探索环保工作新途径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展览业快速健康发展——四川省商务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