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诬陷了周瑜一千多年(f)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14:27:50
传统中国文学电子报第一二二期 2002/6/28主题:《三国志》与《三国演义》周公谨角色及其创作研究
一、前言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对周瑜的描写与落差,向来为人所深感趣味,尤其在民间的历史刻板认知中,《三国演义》几乎凌驾了《三国志》的历史地位。    因而本人所著墨的几个问题如下:     周瑜角色的真相探寻。
   史实与小说落差的原因。
   造成史实与小说落差的中国人性格的略探。
   并且了解史实与小说的重要性并文学价值。    本文所根据的文本有《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二类基本书目,以及前人的思见文字为辅,希能探究由周瑜角色衍生而出的‘实’(史实)、‘虚’(小说创作)等问题。   我以为角色探索的意义,不在于‘纯粹之比较’,更要作一个比较后的‘省思’,以了解同样的史实人物,为何在正史与创作中有截然不同的性格与面貌。    前人以为周瑜一角色的写成是史家史观及史笔的差别,然而我认为小说创作者虽具备历史知识,但是究竟不是史家,将史实与小说/史家与创作者相提并论而迳自比较,实在是一件有待商榷的问题。    此二本书可供以比较的地方,就是中国人对家国的深层认知,透过了解此种认知,我们或可了解罗贯中为什么创作出不同的周瑜,并可以不再反复讨论《三国演义》中,是罗贯中政治立场造成了他的创作主因诸如此类的陈旧论点。    当然,小说家之言,于今于实都是艺术,无可偏废也不必偏颇待之。然而由周瑜的角色研究而出入于史材与创作之中,我们更可以由其变化看出中国人的创作之繁复精神。  二、《三国志》的价值与周瑜之地位    《三国志》的价值,以裴松之所注最能彰显其价值,因为陈寿所作的《三国志》正本中,并没有志表,材料不足的结果,致使裴松之为其作注。陈寿为蜀人,在蜀未亡前便注意其史事,并撰蜀书。至于北宋雕版,魏、蜀、吴三书始合为一书,并改称‘三国志’。陈寿死后一百三十余年,裴松之‘绘事以众色成文,蜜蜂以兼采为味。’,为《三国志》作了精彩的补充与注解。    因此解读《三国志》时,我们可以获得更有系统且征实的阅读,也拜此赐,由体例、卷期等安排,更可以了解历史人物的详细事迹。个人拟以若干史书排序顺列来旁窥史书上的周瑜。    (一)由体例排序看周瑜的政治地位  《三国志》?《吴书》部份,共有二十章。因为陈寿为晋臣之故,所以对蜀、吴二国的领导者只以‘主’称,而无帝王称号,殊可理解。在《吴书》部份,第七、八章所列之名臣将领,虽辅国有方,但多引退、左迁、死于权时,其功绩限于吴境,未有大型战事之策谋,亦无鼎足而立之机遇,故此类臣虽与周瑜横越策、权二主,但未见其偌大功勋。又其功在乡梓者多,是以其传质性相类、相颉并列。至于吴书九,周瑜出,其传与鲁肃、吕蒙并列,其时正逢曹操‘挟天子而扫群桀’,周瑜献策,不惧曹君南临,力主抗拒,于赤壁一战,以寡击众,致三国鼎立之势竟成,兴吴之功,未在言下!公谨历策、权二主,内政国防,皆有建树,不若吴书七、八章者,因政治斗争而左降受惩者所在多有。 是以周瑜之政治地位,不但达于‘政通’,更美于‘人和’。昔日程普见瑜不悦,时有龃龉,瑜谦恭礼敬、相忍为国,诚真政治家、真君子也。由《三国志》?《吴书》体例编排见公谨的政治地位,颇堪玩味,与鲁吕二君并排乃因于赤壁烟火,个人独见三人并排意义在于:其三人均允文武,在内安国、在外定邦,忠信为主,儒将风范!    (二)由卷期排列看周瑜的人臣质性    由上文可见周瑜之政治地位,于此地乃涉于人臣的文化地位。       政治、文化是国家存亡与否之二大础石,政治若不安定,文化则随之沦丧;文化若一日沦落,则政治亦难保一日、国危之机亦日复一日。汉末人臣无节,外戚宦官争相倾轧,视皇廷为无物;东汉诸帝年幼早亡,致使宫闱混乱、国政狼犬。自魏立朝后,汗马天下,意气乾坤,民风为之开阔,文化尚及风骨,气象远迈前代。至晋则谀风又起,文人欲避其祸,则玄学起。然于东汉至于三国之文化风气变革,刘季高先生喻为‘“谈论”的第三阶段’。而周瑜被归于‘论帝王之秘策,揽倚扶之要最’之流别。刘季高先生以为,‘赤壁之役,十分形象地显示了汉末名士(谈士)们“论帝王之秘策,揽倚扶之要最”一派,在研究行军用兵之道方面所达到的高明程度’,又说:‘…周公谨以孙策令文中给他的评价,及其与蒋干的对话,蒋干对他的品题,都可证明他最少是半个名士(谈士)。’而同属吴书九章的鲁肃,也在刘季高先生的划分下,归于谈论的第三阶段的主人翁。因而在整个《三国志》?《吴书》的卷期编排上,作者用心去归纳人物列传的政治与其隐含的文化气质,作一适宜的排列。否则以周瑜之贤能、与孙主之两代交好、时间的相当,应可以与张昭并列,而不作此想的原因,除了政治因素之外,显然考虑到更多的个人特质。 试想孙主两代,若干年而已,江东才俊几乎能出者即出,然则《三国志》?《吴书》并没有将周瑜向七、八卷(人臣列传)的卷首去排,想来必有特殊的含义-因为周瑜与其他吴臣不同处,就是文化上的特出表现了。    (三)军事谋略略述    身为半个名士,对军事的布署与见解又是如何呢?刘季高先生归纳出他的军事理论出来:‘张子布提出三大难题…从地形兵力,据事实立论,颇不亦驳斥。’但是,‘周公谨首先揭出:“操非汉相,而是汉贼”驳倒第一道难题。以“北军不习水战,虽得刘表战船与长江之险,却不能利用。”破第二道难题。以“以十五六万疲病之卒,御七八万狐疑之众,兵虽多不足畏。”破其第三道难题。’除此之外,周瑜更指出了对方的缺点:‘一、关西未定,不能旷日持久,与我相持。二、天寒,马无草。三、北军不服水土,必生疾病。’这就是最能代表周瑜军事才华的论辩史实,而在赤壁战况以至结束,无不印证了周瑜独到的眼光与大胆的谋略。   (四)性格才艺附记    周瑜有孙子所谓的‘朝气锐’,亦具备《司马法》中所谓的‘新气’。所以在大敌当前,周瑜能穿越假象,神志清朗,料敌机先。正所谓‘心细于发,气壮如山’、‘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再者,‘曲有误,周郎顾。’可以现出周瑜除了杀伐谋略的天地之外,还有属于个人方寸的音乐艺术陶养,正是允文允武的真实历史人物。此外,正史对之赞誉者尚有:‘性度恢廓’、‘雅量高致’等言,足见周瑜在修身处世上的平衡与开阔。周瑜想必是能诗的,不能诗,如何能写上疏、并传后世?只是他的音乐敏锐程度,早早盖过了其他的他的艺术修养;而军事建树,又使他的声名倾向以军事才能居首。周瑜的琴艺,说明了他细腻的一面,可供以内心的涵养、感性的舒发,这与娴于文字艺术者有神似的效果,试想一个人无法平静自己的内心,又如何关照诡谲难测的军国大事?在艺术上,言周瑜得其慧性、借之于‘定性’,未尝不妥也。  --------------------------------------------------------------------------------
 
#1: 无主题 —— 十二少  回复于 2002.07.19 16:25
三、《三国演义》周公谨图像与比较目的    《三国演义》的周瑜图像,个人觉得以‘诸葛亮三气周瑜’的部份来作析评最具代表性。    (一)诸葛亮三气周瑜    回目是:第五十一回曹仁大战东吴兵,孔明一气周公瑾   精华摘要:周瑜,程普收住众军,迳到南郡城下,见旌旗布满,敌楼上一将叫曰:‘都督少罪!吾奉军师将令,已取城了。吾乃常山赵子龙也。’   周瑜大怒,便命攻城。城上乱箭射下。瑜命且回商议,使甘宁引数千军马,迳取荆州;凌统引数千军马,迳取襄阳;然后却再取南郡未迟。   正分拨间,忽然探马飞来报说:‘诸葛亮自得了南郡,遂用兵符,星夜诈调荆州守城军马来救,却教张飞袭了荆州。’又一探马飞来报说:‘夏侯惇在襄阳,被诸葛亮差人赍兵符,诈称曹仁求救,诱惇引兵出,却教云长袭取了襄阳。’二处城池,全不费力,皆属刘玄德矣。’周瑜曰:‘诸葛亮怎得兵符?’程普曰:‘他拏住陈矫,兵符自然尽属之矣。’周瑜大叫一声,金疮迸裂。正是:几郡城池无我分,一场辛苦为谁忙。未知性命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很显然的,诸葛亮为使其主公拓宽版图,使用阴谋并使周瑜中计而受伤,自己却不废吹灰之力而得兵符、拿城池,使周瑜保国护城之心遗憾落空。这幕诸葛虽巧而太过,而周瑜愤怒亦有其理。唯其疮伤已重下亡命之因,周瑜因此而死,虽枉而不得不死耶!   回目是:第五十五回 玄德智激孙夫人 孔明二气周公瑾   精华摘要:玄德与孔明正行间,忽然江声大云,回头视之,只见战船无数。帅字旗下,周瑜自领惯战水军,左有黄盖,右有韩当,势如飞马,疾似流星。看赶上。孔明教棹船投北岸,弃了船,尽皆上岸而走,车马登程。周瑜赶到江边,亦皆上岸追袭。大小水军,尽是步行;止有为首官军骑马。周瑜当先,黄盖、韩当、徐盛、丁奉紧随。周瑜曰:‘此处是那里?’军士答曰:‘前面是黄州界首。’望见玄德军马不远,瑜令并力追袭。正赶之间,一声鼓响,山崦内一彪刀手拥出,为首一员大将,乃关云长也。周瑜举止失措,急拨马便走;云长赶来,周瑜纵马逃命。正奔走间,左边黄忠,右边魏延,两军杀出。吴兵大败。周瑜急急下得船时,岸上军士齐声大叫曰:‘周郎妙计安天下,陪了夫人又折兵!’瑜怒曰:‘可再登岸决一死战!’黄盖、韩当力阻。瑜自思曰:‘吾计不成,有何面目去见吴侯!’大叫一声,金疮迸裂,倒于船上。众将急救,却早不省人事。正是:   两番弄巧翻成拙,此日含嗔却带羞。    周瑜在此变成一气极败坏之人,尤其在意孔明之讽,计谋失败复遭讽刺,确实使人难堪。尤其又是在众军官之前,早达的周瑜在本书中必然十分生气,加诸罗贯中对周瑜的个人偏见,简直使周瑜丧尽风度,尤其是因为孔明的一句话可以数度昏倒而急救,周瑜真是难看至矣!    回目是:第五十六回 曹操大宴铜雀台 孔明三气周公瑾   精华摘要:敌楼上赵云出曰:‘都督此行,端的为何?’瑜曰:‘吾替汝主取西川,汝岂犹未知耶?’云曰:‘孔明军师已知都督“假途灭虢”之计,故留赵云在此。吾主公有言:“孤与刘璋,皆汉室宗亲,安忍背义而取西川?若汝东吴端的取蜀,吾当披发入山,不失信于天下也。”’周瑜闻之,勒马便回。只见一人打著令字旗,魏延从孱陵小路杀来:四路正不知多少军马。喊声远近震动百余里,皆言要周瑜。’瑜马上大叫一声,箭枪复裂,墬于马下。正是:   一着掑高难对敌,几番算定总成空。    派赵云守城并与周瑜对话,这其实是莫大侮辱。罗贯中安排赵云出现实在重重的踩下周瑜的尊严,而罗贯中不只要踩下他的尊严而已,还要剥夺他死亡的尊严。孔明安排周瑜上致命的恶当,完全没有顾念蜀吴联姻之情,若说‘假途灭虢’是周瑜的恶计,则‘借刀杀人’便是孔明的绝策。一计狠似一计,使周瑜气愤难堪而亡。    由本文上下可解周瑜形象差异实在太巨,几近于扭曲状态,于是我们当思考这种形象的突变是来自何方、出于何意。《三国演义》之所以能够成功,并非没有传承,除了罗贯中本人的博学之外,更参酌了《三国志平话》、杂剧情节,当然还有想像力与奇特的笔力,以构成《三国演义》这部影响三国正史的丕世文作。        前人研究成果中,大胆揣测罗贯中溢美孔明的原因是:罗氏身处北方、异族统治、大志难伸而郁结不平,故使北兴中原、致力最多的孔明,挥毫而成一位能测风云、忠心护主的人臣。    但是罗贯中的写作动机是耐人寻味的,其一,吴蜀都有中兴匡复之志,若没有周瑜,则没有赤壁之大胜;其二,即使要扬孔贬周,也无须以抹黑的手法使之偏离史实。虽然罗贯中的文笔殊为生动,但是他的写作脉络,个人并不见有家国之爱。如果罗氏是以创作市场为导向而写作,谁又是主流的阅读者呢?普罗大众喜阅读《三国演义》,不少是感于其中人物的肝胆义气。在周瑜短短的一生中,要杜撰他的缺失实在是不容易的一件事。 刘季高以为周瑜最大的错误是打赢了赤壁之战,使得天下纷乱持续、百姓飘离。然此原因可说是莫须有,亦不足构成罗贯中在笔下显示出对周瑜深恶痛绝的理由。可是罗贯中以他的文与笔,诬陷了周瑜一千多年。除非是作者将内心的深沉缺点转嫁到一个完美人格的人物身上,以求平衡与解放。小说家是杜撰者,写实写虚仅需一笔在手。然小说家也是人,在我们逻辑不出小说家的创作意图的时候,我们有二条路可供选择:一则是顺从小说家的意愿,把作品就当作品研究;二则是由人性的角度切入,了解小说的创作者及其作品会出现如何的化学变化。    我们绝不能忍受视小说为小说而读的单一目标,因为我们知道小说与人性不能分割,我们想更了解人性有怎样的可能?以及我们可以如何成为一个小说家或更明白庶民文学的高贵情意。
 --------------------------------------------------------------------------------
 
#2: 无主题 —— 十二少  回复于 2002.07.19 16:25
四、小说与正史的落差与其价值性    《三国演义》写周瑜的部份,有很明显的国别界限或是嫉妒。罗贯中博学多览,自是明白正史中周瑜是真君子、政治军事家。因而我个人不免要用‘铲平主义’的中国人习惯,去逻辑罗贯中的写作动机。    铲平主义的意义非常简单,不是铲别人的意识/行为,就是铲自己的意识及行为。铲平主义是中国人的国家概念,也是社会规则。  ‘任何“个体化”不发达的情况,都会有要求大家必须一样的压力。因为在“个体化”不发达的情形中,个人的自我价值,是必须不断地与他人比较才能确立的。’没有自信的人使用‘忠告’或是‘萧规曹随’使之他人与我相同,或自己与他人相同;自我意识较强者,威迫利诱甚至暴力行为都可能出现,目的还是‘要对方和我们一样。’那么,这与罗贯中有什么关系?又和周瑜有什么关系呢? 个人以为他们是很不一样的,前者写作渡日,后者羽扇纶巾,风采何止相去千里?如果罗氏完全不了解周瑜,就没有必要写坏周瑜;如果了解周瑜,就很有可能嫉妒周瑜。周瑜的际遇之佳、风采之好、天资之颖悟,在吴国足以倾倒所有臣民。加诸其宽阔大量,雍容自若,说是三国目光的焦点亦不足为过;罗贯中惜生于元代,汉人是鱼肉牛羊,得以享誉文坛而安享天年者,就是一大福寿了。 但是,周瑜的天纵完美是苦人心中的痛恨,借笔杀一杀周瑜的锐气,不失是身心得以平衡的方法。而这便是活人与死人之间的铲平主义。在野史上,借笔铲除对手光环的人所在多有,厌恶雍正的人,就说他培训‘血滴子’害人;忌乾隆的人就说他出于海宁陈家,是汉人血统。但是真实的雍正,勤政爱民、文采烂然;真正的乾隆,开朗志壮、文化之轴。然而为什么许多著作专门抹煞他们正面的形象?甚至扭曲捏造、悖理离真?因为铲平主义的源头除了自我意识不足外,还有自卑所衍生的嫉妒。而周瑜是有让人羡慕的资格的。    我们找不到罗贯中创造恶周瑜的原因,但是我们可以由人性去试想借笔‘移’人的机率,是合于情理、并且可以检验的。当然,《三国演义》本身的价值是定然不许抹灭的,其写兄弟情义,可感动天地;写诸葛慧人,神乎奇技;写战争,滂然有声;写寻常人物,又能善处其境。在描述事件上有条不紊,摆脱了话本的生涩,也开启了后世小说对于‘生动’的要求。  五、结语   用非《三国演义》式的眼光看周瑜,可思其壮气逸姿、笑灭强虏的益智。以《三国演义》的角度看周瑜,可以深思小说家创作的内因外缘,此间虽不必然,却有‘应然’之想。史实之珍贵,由《三国演义》之编造撰写,可知其影响后世甚巨!
参考书目:  1.《三国志》 陈寿撰 裴松之注
  2. 《三国演义》 罗贯中撰
  3.《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孙隆基撰 唐山 民79
  4.《东汉三国时期的谈论》 上海古籍出版社 民88
  5.《三国人物论集》 糕梦庵 台湾商务 民85
  6.《三国人物丛谈》 余振邦 上海古籍 民88
  7.《英雄辈出时代:两汉/南北朝》 冯作民 台北万象 民84
  8.《名将评传:韬略与武功》 台北万象 民82
  9.《三国志的世界》 游瑞华 台北万象 民80
  10.《陈寿与三国志》 杨耀坤 四川人民出版社 民74
  11.《三国人物新论》 祝秀侠 重庆出版社 民34参考期刊:  1.<浅谈《三国演义》‘空城计’‘草船借箭’之相关史实> 张力中 P114-116 国文天地
  2.<三国赤壁何处寻> 王琳祥 P106-115 历史月刊
  3.<周瑜> 钟钟 P98-101 国文天地
  4.<公谨当年好风流> 华唐 P32-43 明道文艺 --------------------------------------------------------------------------------  [1] 陈寿是史学家谯周的弟子。
  [2] 陈寿根据魏书而改为魏史,惟陈寿是晋臣,不敢擅改原文,故不免失实。
  [3] 蜀书无蓝本,故比较简略。
  [4] 吴书原为韦昭作,经过陈寿整比,更加完美。
  [5] 时跨献帝及魏、蜀、吴时期。
  [6] 见《东汉三国时期的谈论》 刘季高着 p83
  [7] 同6 p85~86
  [8] 同7 p86
  [9] 同8
  [10] 见于 <浅谈《三国演义》<空城计>、<草船借箭>之三国史实> 张力中 国文天地
  [11] 同上
  [12] 见注6
  [13]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孙隆基 P343
  [14] 同上
  [15] 同上 即‘嫉妒的普遍化’ P353
撰文者:曾丽如〈华梵大学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http://ccs.ncl.edu.tw/news79/page61.htm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版权所有,欲转载文章,请征求电子报的同意!http://mind.hfu.edu.tw/teacher/peopleask/edupeople/a6.htm  傳統中國文學
 詞學研究  http://www.literature.idv.tw/bbs/Topic.asp?Topic_id=964&forum_id=92&cat_id=16傳統中國文學電子報第一三○期 2002/8/30
主題:淺析「詞人本色」在《幽夢影》中的派生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