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西塔潘猜想的刘路是个淡定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19:26:03

破解全球性数学难题 天才大学生刘路是个淡定哥

 

章咪佳

 

刘路

因破解了困扰全球数学界20多年的数学难题“西塔潘猜想”,近日中南大学大四学生刘路,被中国科学院李邦河等三位院士,向教育部联名推荐,期望给予破格提前毕业、免试录取攻读硕士学位的机会,以加强对刘路的学术培养。

巧的是,这位“数学天才”曾在今年5月来过浙江,参加了当时在浙江师范大学举行的逻辑学术会议。作为会议最小的演讲者,当时还在读大三的刘路报告了他对目前反推数学中的拉姆齐(Ramsly)二染色定理的证明论强度的研究,这让包括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南京大学教授等在内的一群业内专家刮目相看。“我记得他当时讲的就是关于西塔潘猜想,很有道理,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这孩子很聪明,做学术很真诚。”浙江师范大学苏开乐教授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说。

本名叫刘路,论文署名刘嘉忆

由于破解了世界难题,加上三位院士的推荐,刘路“一夜成名”。昨天记者从他所在的中南大学数学学院了解到,刘路是该校数学科学与计算技术学院08级本科生,原本比较内向、安静的他,现在对这种“追捧”热度有些扛不住了。“电话都打爆了,他的正常学习也受到了影响。”学院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刘路目前已不再接受媒体采访,和以前一样,每天背着书包跑图书馆,就如推荐他破格提前攻读硕士学位的院士李邦河所希望的——“年轻人要沉稳些”。

“虽然,破解‘西塔潘猜想’的意义,不能和解出‘哥德巴赫猜想’同日而语,但作为一名本科生,能达到这个水平,实属不易。”南京大学数学系丁德成教授,是较早跟刘路有过接触的业内人士之一。昨天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了他的肯定。

今年3月,刘路曾给丁德成发过一封邮件,信里并没有过多地展示自己的学术研究情况,只是请教了丁德成有关考研的问题。“我当时还不知道他本名叫刘路,因为邮件的署名是刘嘉忆,这孩子挺有意思的,我看他邮箱用户名叫‘6+1’,刚好和他的名字谐音。”

而据刘路透露,之所以改名是因为“刘路”这个名字太大众化,他想用刘嘉忆的笔名,希望自己能给人们带来美好的回忆。去年10月,他给数理逻辑国际权威杂志《符号逻辑杂志》投稿,破解“西塔潘猜想”时,用的也是刘嘉忆这一笔名。

来浙江“群面”,对着专家讲了一个小时

“今年4月底,我又收到了一封关于刘路的邮件,这次是《符号逻辑杂志》的主编、美国芝加哥大学数学系教授、逻辑学家邓尼斯·汉斯杰弗德发来的,说有个中国学生给他们投稿,内容是破解‘西塔潘猜想’的。我一看名字,竟然是刘嘉忆。”丁德成说,“西塔潘猜想”是由英国数理逻辑学家西塔潘于上个世纪90年代提出的,20多年来,许多研究者一直在努力解决这个问题。这次,中国一名无名之辈“旧事重提”,这让论文审稿者很感兴趣。“《符号逻辑杂志》是业内一本相当权威的杂志,他们想请中国同仁帮忙跟刘路取得联系。”

正好5月份浙师大有场相关的学术大会,于是会务组就把刘路请到了会场,接受一群专家面对面的考验。

丁德成记得,刘路当时讲了近一个小时。“很不错。在场的相关领域的教授都判断,这个学生的论文不是在胡扯。”丁德成马上给杂志回话,不久,《符号逻辑杂志》的审稿者在仔细推敲了刘路的论文后,在今年6月宣布这名年轻人破解了“西塔潘猜想”。

丁德成说,他希望真挚做学问的刘路能继续踏实努力下去,“媒体无需太追捧,给他空间自由成长,切勿酿成‘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情况。”

“天才”是个淡定哥,可能直接读博士

昨天,中南大学数学学院一位负责人向本报记者透露,目前,三位院士推荐刘路提前毕业攻读硕士学位的相关工作,正在向教育部申报的过程中,估计得到批准的希望很大。他表示,刘路很可能将选择直博,近期刘路已经着手提前毕业、开始读博的准备。如果不出意外,刘路将出现在2012级新科博士生行列,于明年春天正式开始博士生课程的学习。不过,刘路所要攻读的博士生课程的方向和导师,目前都还没有完全确定。

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授告诉记者,他曾在大二时教过刘路,在他的印象中,刘路是个很淡定、扎实的学生。那个时候,刘路还没有解出“西塔潘猜想”,但已经表现出一名学术研究者沉着的心态。“他的专业课成绩都很不错。而且他很有目标,当时就提起过,希望出国深造,继续数论方面的学习和研究。”这位教授说,攻读博士期间,如果三年的学制对刘路来说过于刻板,学校愿意继续打开对他的人才培养通道,能跳多快、多高、多远,就给他提供合适的跳板,希望这样的人才飞得更高更远。(20111012日钱江晚报)

由“中南大学刘路拜师侯振挺教授”说开去

陈沛

一个困扰数学界20多年的国际数学难题“西塔潘猜想”,被中南大学学生刘路破解,使一些数学界前辈感慨“后生可畏”。甚至是中国数学界顶尖科学家、中南大学博士生导师侯振挺教授也将其收为弟子,为世人上演了一段“名师收高徒”的佳话。

近一段,美国乔布斯的逝世在中国甚至是全世界掀起了讨论创新人才的话题。很多人在力捧乔布斯的同时,也都反思为什么我们国家很难出现“乔布斯”式的创新人才?

刘路在接受采访时候,当记者问他的爱好,他说除了数学之外,他还喜欢物理,但是物理需要做大量的实验,需要成本,对一个学生来说还没那么多资金。刘路的一席话或许能给那些感叹中国为何难出创新人才的人一些答案。

《马说》中说道: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个比喻辩证地分析了人才和机遇之间的关系。但是,在现在的中国,发现人才的途径多是“世有千里马,然后有伯乐。”只有某些人在某一领域一鸣惊人的时候,才可以引来多方“伯乐”的关注。

假如不是刘路破解了“西塔潘猜想”,他这批“千里马”又怎么能让“伯乐”们又是收徒,又是保研的?这些利于人才培养的外在条件总是在人才已经自学成才之后所补的“马后炮”。

在当下的中国,怀才不遇而老死草野之间的人才不在少数,究其原因,就是缺少一个能够施展才华的平台,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讲,是缺乏一个强有力的培养机制来保障培养人才。如果刘路能够有足够的实验机会和资金研究自己喜欢的物理,我们国家多一个“牛顿第二”也未可知。

古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其实是怀才不遇的抑郁心情的抒发,但是也道出了当下一些人怀才不遇的心情。“乔布斯”式的创新人才中国不缺乏,而是人才缺乏外在的培养条件和展示平台。

选拔人才不能总依靠“千里马”自己展示,而应建立健全相应的培养人才制度充当“伯乐”,当“伯乐”有了制度的“慧眼”,那么我们国家的“千里马”也多了起来。(浙江日报2011-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