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大报告新观点与考点衔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19:15:13


十七大报告新观点与考点衔接


 新观点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报告摘录】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解读】十七大报告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述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词之变包含着深刻的内涵,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新的理念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由“富强民主文明”拓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考点链接】

1、经济生活知识

①我国的分配制度: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②坚持“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的原则: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2、政治生活知识

①国家制度: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调动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共建共享和谐社会。

②党的地位: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3、哲学生活知识

①整体和部分的辨证关系: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正确处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既要树立全局观念,又要搞好局部,努力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        

②发展的观点: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发展的观点,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不断地提出新要求,不断实现新目标。

③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正确处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要高度重视民生问题,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真心实意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新观点二:初次分配也要体现公平

【报告摘录】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解读】 十七大报告提出初次分配也要兼顾效率和公平,这意味着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面将加强对居民收入分配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广大低收入者的收入增加将会提速;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将使那些只能凭劳动赚取收入的中低收入者,更多地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从而激发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表明各级财政部门在加大财政投入向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倾斜过程中,将更多关注困难群体。

【考点链接】

1、经济生活知识

①我国的分配制度: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是由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②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的客观要求。

③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需要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

④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等特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必须建立健全劳动法律制度,依法保护劳动者的权益,特别要保护劳动者通过竞争实现就业和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⑤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要充分发挥财政与税收在居民收入分配中的调节作用,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确保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

2、政治生活知识

①初次分配也要体现公平,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了群众观点,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②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是我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表现,要求各级职能部门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认识履行经济建设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3、哲学生活知识

①坚持从实际出发,面对当前我国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现实,在初次收入分配中也要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②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在初次收入分配中也要体现公平,有利于缓解当前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③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的原则。

新观点三:财产性收入

【报告摘录】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解读】财产性收入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它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等;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意味着老百姓的收入不光来自工资,国家还将创造条件增加百姓的多元化收入。有利于增加百姓财富,能使大多数人成为中等收入者。

【考点链接】

1、经济生活知识

①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财产性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中的资本要素分配,这一分配方式有利于百姓的收入多元化,增加百姓财富,使更多的百姓能够真正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②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有利于激励人们更有效地使用生产要素,提高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

③存款储蓄、购买股票、债券和商业保险,是居民家庭投资的主要方式,让更多的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有利于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进一步繁荣资本市场,实现资本的优化配置。

④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一是要让城乡居民“有财可理”,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劳动者的充分就业,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保持物价的相对稳定,使城乡居民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有一部分收入转化为财产;二是完善投资环境,更好地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三是要加强投资者教育,让城乡居民“学会理财”,实现财产性收益的最大化。

2、哲学生活知识

①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拥有财产性收入,需要投资者学习相关的投资知识和投资技巧,根据个人和家庭的收入水平制定投资计划,把握投资机会,实现财产的保值增值。

②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全面的观点,居民投资既要看到投资可能带来的收益,对投资的风险也要有清醒的认识,做一个理智的投资人。

新观点四: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

【报告摘录】 居民消费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

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解读】 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将改变中国经济增长的总需求结构,将潜在的消费需求转变成现实的有效需求。为此,需要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改善居民的收入预期,从而提高居民的消费倾向。

【考点链接】

1、经济生活知识

①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②出口是对外贸易的基础,出口贸易的较快增长,才能增加外汇收入,保护多进口。

2、哲学生活知识

①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树立全局观念,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既要发挥投资、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又要发挥国内消费性需求的作用。

新观点五:人均GDP翻两番

【报告摘录】 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解读】 从GDP总量翻两番变为GDP人均翻两番,一是考虑了人口增长的因素,是一个更高标准的小康。二是增加了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要求,要求经济发展摒弃片面追求数量和规模的方式,是一个实现难度更大的小康。

【考点链接】

1、经济生活知识

①提高效益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效益才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增强综合国力,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一要依靠科技进步,二要提高管理水平。

②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降低消耗、保护环境,需要国家运用财政、税收、金融等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

2、哲学生活知识

①坚持从实际出发,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立足于我国的国情。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从GDP总量翻两番变为GDP人均翻两番,能够更准确地反映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②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础和精髓,是我党思想路线的核心、灵魂和优良传统,从GDP总量翻两番变为GDP人均翻两番,是我党坚持实事求是路线的具体体现。

新观点六:建设生态文明

【报告摘录】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解读】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建设生态文明至少包含以下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考虑生态环境和资源节约;二是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政府要考虑的事情,企业要考虑,个人也要考虑,全社会都要考虑。

【考点链接】

1、经济生活知识

①建设生态文明既需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也离不开国家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实施宏观调控。

②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2、哲学生活知识

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②坚持从实际出发,中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解决我国当前环境生态问题的重要措施;正确意识对事物具有促进作用,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有利于保证节能减排落到实处。

③要坚持发展的观点,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建设生态文明是尊重客观规律的要求,有利于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④建设生态文明是正确的价值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⑤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到“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再到“建设生态文明”,“四个文明”一起抓是认识不断向前推移的体现。

3、政治生活知识

①建设生态文明,体现了我国对生态建设高度重视和对全球生态问题高度负责的精神,是履行经济建设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表现。

新观点七:“四化”扩展为“五化”

【报告摘录】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

【解读】十七大报告把过去经常提的“四化”(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扩展为“五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反映了我们党对当今世界发展和时代特征的清醒认识。

【考点链接】

1、经济生活知识

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已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人类共同享用世界先进科学知识和优秀文化提供了可能,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

2、哲学生活知识

①坚持从实际出发,信息技术在当今时代发挥着重要作用,党和国家加强信息化建设,正是对时代特征的清醒认识。

②坚持联系的观点,“五化”中缺少任何一个都不利于国家的发展,信息化建设能够有力地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

③坚持发展的观点,人们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在实践的基础上,认识要不断地深化、不断地扩展、不断地向前推移,从“四化”发展成“五化”,体现了认识不断向前推移。

3、政治生活知识

①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实现信息化有利于提高国家的科技水平,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

②国家组织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强信息化建设,是行使组织经济建设职能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职能的体现。

新观点八: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报告摘录】 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的联系,建议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

【解读】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建议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 体现了城乡居民权利平等的要求,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在人大代表人数比例上将会持平,农民的政治地位将逐步提高,将拥有更多的发言权。“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提高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水平,有利于保证人民群众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

【考点链接】

1、政治生活知识

①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我国的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为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权力提供了制度保障,有力地保证了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改革完善人大代表的选举办法,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的联系,能够更好地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政权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③农村村民委员会、城镇居民委员会是村(居)民自治组织,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是企业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它们是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形式,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途径。

新观点九:大部门体制

【报告摘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要抓紧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

【解读】 大部门体制是把政府相同或者比较相近的职能加以整合,归入一个部门为主管理,其他部门协调配合。大部门体制可以化解政府中存在的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的矛盾以及权限冲突,有助于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简化公务手续和环节,提高政策执行效能。

【考点链接】

1、经济生活知识

①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实行大部门体制,提高政府的执行力,是加强和完善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有利于确立科学的政策和策略,全面提高经济社会的管理水平,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②坚持从实际出发,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实行大部门体制,才能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2、哲学生活知识

①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从整体着眼,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实行大部门体制,要从国家发展和建设的需要出发,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

3、政治生活知识

①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实行大部门体制,提高政府的执行力,才能履行国家的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

②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实行大部门体制,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对人民负责和依法治国的原则。

新观点十:公民意识

【报告摘录】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

【解读】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体是全体国民。切实推进我国的公民教育,以奠定必要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人文基础,是实现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目标的前提。“公民意识”一词首次出现在党代会的报告中,无疑是扩大人民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支撑。

【考点链接】

1、政治生活知识

①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正确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②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有利于人民群众自觉履行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2、哲学生活知识

①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强化人民群众的公民意识,有利于激发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②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有利于让人民群众更好地参与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来。

新观点十一:人文关怀

【报告摘录】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的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

【解读】 “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字眼透露了我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变化:以前思想政治工作是教育人,现在提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体现了执政党对人的关怀、社会对人的关爱,严肃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始更加注重关心人内心的感受,贴近人的心灵。

【考点链接】

哲学生活知识

①价值观具有普遍的显著的导向作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②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被人民群众所接受,真正发挥其作用。

 ③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体现了对人民群众的尊重与爱护。

2、经济生活知识

①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新观点十二:党代表任期制

【报告摘录】 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选择一些县(市、区)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

【解读】党内民主的不断进步,展示了我们党的强大活力,也为开展党内监督、防治腐败提供了保障。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有利于党代表在平时发挥监督、咨询等方面的作用;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

【考点链接】

1、政治生活知识

①党代表任期制、党代会常任制是我党积极推进组织建设的具体表现。

②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实行党代表任期制、党代会常任制,有利于更好地保证党员的民主权利。

2、哲学生活知识

①选择一些县(市、区)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在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推行这一制度,体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②坚持发展的观点,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党的组织制度也需要不断发展,党代表任期制、党代会常任制,是我党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作出的有益探索。

新观点十三:党外干部

【报告摘录】 加强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更好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干部担任领导职务。

【解读】非中共人士担任领导职务,体现了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为非中共人士进行有序的政治参与开辟了更宽广的渠道。

【考点链接】

1、政治生活知识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亲密友党,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干部担任领导职务,将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利于党外人士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进一步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新观点十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报告摘录】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解读】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弘扬自己的民族文化。既要保持民族性,又要体现时代性,是我们建设和谐文化的支点。

【考点链接】

1、经济生活知识

①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需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②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做到充分发挥市场调节机制与加强宏观调控相结合。

2、哲学生活知识

③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民族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

④联系具有普遍性,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华文化与外国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弘扬民族文化,要吸收各国优秀文化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⑤要坚持全面与发展的观点,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3、文化生活知识

①民族文化是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主要表现之一,共同心理素质有极大的稳定性,是区别民族的最显著特点,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有利于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新观点十五:改善民生

【报告摘录】 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解读】 十七大报告把民生问题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体现的正是我们党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这表明党和政府将加大力度、加快速度解决人民的教育、医疗、住房等问题,化解社会矛盾。这一目标的实现,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全社会的公平与公正,从而使我国各民族、各阶层的人们更加和谐,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愈走愈宽广。

【考点链接】

1、经济生活知识

①强调民生问题的重要性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客观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生产目的。

②加强社会建设、解决民生问题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国家要充分利用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的作用,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解决人民的教育、医疗、住房等问题,化解社会矛盾。

③社会保障制度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根本措施,建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措施。

2、哲学生活知识

①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以民为本的理念对促进社会和谐有重大意义。

②坚持从实际出发,解决人民的教育、医疗、住房等问题,必须从我国的经济水平和人民的需要出发。

③搞好局部能够使整体的功能得到最大发挥,社会是一个有机统一体,保障公民的劳动、受教育、养老等基本权利,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④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强调民生问题的重要性是坚持群众路线的要求。

3、政治生活知识

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着力解决民生问题体现了人民在国家中的主人翁地位。

②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是国家行使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表现,是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要求。

③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是党的性质、宗旨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