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水,老子哲学的人格底蕴》有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14:12:26

阅读《水,老子哲学的人格底蕴》有感

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一谈及老子,往往都会想到“无为”和“无不为”。至于到底该如何理解这些话,却见仁见智。我是在多次阅读了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之后,阅读了这篇文章。

老子的“水”集“道”的所有特征于一身,他将具备天性物性的“水”,与人的心灵相结合,提出了人在宇宙中的位置问题,从而表现了老子富有哲学底蕴的理想人格。

老子眼中的水有七种善性:“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老子·八章》)在老子看来,人的行为应如水一样善于自处而甘居下地(居善地),心境应像水一样善纳百川而深沉渊默(心善渊),品德应同水一样能助长万物的生命(与善仁),说话应如潮水一样准确有信(言善信),立身处世应如水一样持平正衡(正善治),做事应像水一样调剂融和(事善能),善于把握机会,应时而动、应时而止(动善时)。只有这样才能“夫唯不争,故无尤。” 学习亦可如此,静中求以深入观察,探究动之根本。

“柔”是老子理想人格的一个重要特征。水无孔不入、充盈于宇宙万物之间,“滴水穿石”便是最好的例证。“柔”体现了一种韧性,只有具备韧性的人,才能够屈伸自如、游刃有余,人生只有后退一步,才能海阔天空,而这种退的目的恰恰是为了更好的进。这种以退为进、以弱胜强的思想就是老子“无为”思想的形象体现。“柔”是后退,是“无为”,但它能克强,这便是“无不为”。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下”有两层含义:一是谦虚包容的意思。具有谦下品德的人,才能招能聚贤,从而成就自己的伟业。二是道德约束力的意思。水往低处流是地球引力的作用,也是客观规律所致,它不是主观能动作用的结果。如同人生活在社会里,就必然要受到特定社会道德的制约。如果没有“下”的约束,水会无形漫流而永远不会成江海。所以,顺从的“谦下”便是一种道德的修养方法。它表征着人格逐步完善的一面,体现了老子“无为”的德行。

“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老子·十五章》)

虚静是老子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静为躁君”(《老子,二十六章》),即宁静安详是浮躁的主宰。只有安静于自然才会使人生亲善之心;只有临事冷静,才不至于手足无措;只有专心致志,才能凝静淳朴、谨严审慎。同时,虚静也是涵养修持方法的核心。

我们从“水”的特性中,可以体味到老子“无为”的真谛,我们从“无为”的追求中更可以观照到老子的荣辱之心。

老子的“荣”,重在对外在的声名利禄的批判和超越。老子的名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呼吁人们要看淡名利、超越名利,复归自然。“水”的“谦下”品德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对“虚名”认识的觉醒。

“知足”是老子荣辱观的另一个表现。所谓“知足”就是不要为名利所累,不贪婪,不妄得。“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老子·第九章》)在现实生活中就是与人不争,谦冲贵柔,避免纷争,从而远离困辱,远离不幸,获得生命的长久。老子认为,执着于世俗生活中的“荣”与“辱”都会使人迷失本性,挫伤人的尊严。“荣”是外在声名的获得,“辱”则是声名的丢失。想得到好名声,心自然静不下来;得到了怕失去,心还是静不下来;一旦失去了,心更静不了。

品味老子的“水”的哲学,不仅仅是为了掀开老子思想的神秘面纱,而且是为了更方便地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历练对于生命的思考,在老子的思想中升华自己的人生感悟。推荐以下几本著作供大家阅读。

  佳作链接:

  1,《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名家通识讲座书系),龚鹏程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2,《(周易)经传十五讲》(名家通识讲座书系),廖名春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3,《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米兰昆德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