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最大弱点——不善用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05:48:46
诸葛亮的最大弱点——不善用将
  
  善于用人应为开国之君最重要的能力。用人方面刘邦大约可以算作第一。三国时曹、刘、孙皆善用人,而以曹操为最。曹操有五大良将,而其中三人张辽,张郃,徐晃都是降将(原分别是吕布、袁绍、杨奉部将),都得到曹操的信任,立有大功,成为负责一方面的大将。谋士贾诩原是张繡的人,在南阳曾把曹操搞的相当狼狈,其子曹昂、爱将典韦皆死,而贾诩投降后,曹操颇为信任,成为重要其谋士,在曹丕时更身任太尉要职。
  与之相比,诸葛亮在使用战将方面,差的就很远了。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错用了马稷为先锋,招致失败,这是大家都熟悉的。在刘备调诸葛亮入川时,留下关羽守荆州,事实证明这是不妥当的任命。当时这样重要的任命权在刘备手中,而且他对关羽最信任,所以,这道命令应该是刘备下的,但是诸葛亮可能也是同意的。他曾赞关羽“绝伦逸群”,天下人没有比他更高明的了,可见他对关羽的能力也是极度推崇的。当然,任命关羽事的主要责任应该不在于他。
  诸葛亮对人的处置方面最严重的失误在于对待魏延和刘封的态度上。
  魏延是率自己的私人武装(部曲)加入刘备集团的,早就立在战功。刘备曾任他为汉中太守来对抗曹操。后曾为诸葛亮北伐先锋,大破郭淮(应是诸葛亮北伐中最重要的胜利)。魏延“善养士卒,勇猛过人”,曾提出过子午谷偷袭长安的好计,是蜀汉这边不可多得的智勇双全的良将。
  诸葛亮临死时,把后事交给杨仪等人,而诸葛亮十分清楚杨仪和魏延私人关系极恶。结果,魏延和杨仪矛盾大爆发,魏延被杀。诸葛亮的安排就透着对魏延的不信任。而事实上,魏延是忠于蜀汉的,而心怀二心的却是杨仪。
  可惜这样忠诚的良将了,诸葛亮难推其咎。连《三国演义》作者也觉得说不过去,只好硬编出魏延有反骨的瞎话来为诸葛亮开脱。
  再一个刘封。他是刘备的养子,有武艺,力气过人,累立战功。在刘备占领汉中后,率军沿汉江而下,占领陕西安康及湖北西北部一些地区。在关羽失败后,同在一地区的蜀将孟达降魏,孟达劝刘封投降,刘封不听,魏国派夏侯尚、徐晃及孟达围攻他,打败了,逃归成都。诸葛亮认为他刚猛,不易控制,就劝刘备借口杀了他。
  其借口是关羽攻樊城时,调孟达刘封去助攻,他没有去。实际上,他们没去因为他们所管区是新占区(刚占领数月),离开不合适。这理由是对的,关羽曾调守江陵军支援,结果江陵被孙权偷袭,若调安康军支援,难保安康不被曹魏袭取或地方势力反叛。
  杀了刘封以后,刘备自己也知道冤屈了这个儿子,不禁“为之流涕”。(在演义中刘备爱哭,在史书中难见到他哭的记载。)
  大约《三国演义》作者也觉得杀刘封说不过去,于是编故事说关羽派廖化突围去求救,遭刘封孟达拒绝后,只好回成都。实际上,此役中,廖化被孙吴俘虏,后来装死逃回,并无求救之事。而且孟达、刘封驻地距麦城有数百公里之遥,按当条件,关羽派人去求救根本就来不及。所以,关羽选择的不是守城待援,而是弃城逃走。廖化求救的故事也是为开脱诸葛亮编造的吧。
  诸葛亮有这样的不足是很正常的。他是个具有极高智慧的、典型的知识分子,即当时被称为名士的那种人。在他二十八岁出山前,在隆中绝对是一个名士,这有多个例证。在刘备死后,诸葛亮是蜀汉的事实领袖,如果蜀国真能统一天下,诸葛亮在事实上就起到了开国之君的作用。其实,名士们根本就没这种本事,诸葛亮也没有。(在诸葛亮的时代,名士们多是严肃的,如建安七子。名士们放荡不羁、酗酒服药是魏晋之交的竹林七贤。)
  曹操虽然文化素养甚高,但他少时“飞鹰走狗,游荡无度。”“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刘备少时虽受人资助随一大儒读书,但他“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这样的人如有英雄本色,树起大旗,招降纳叛,任用天下英才,可成一番事业。
  而诸葛亮一生忠诚谨慎,忠于自己的人生信念,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如招降纳叛,大概也得先考察其品德、智商之类,不会任天下之英才。对于忠实的部下,如发现表面上不易控制,也会惴惴不安,唯恐发生什么问题。这样的人守成可以,为成一代伟业,只能当助手,不可能是开创之主。
  刘备死时,以诸葛亮全权管理蜀国,已经注定蜀国在军事上永无翻身之日;其根本原因在于,诸葛亮根本不能信任那些刚猛悍将,不能培养提拔那样的战将。在名士们看来,这样人不是同类,也是不易控制的。魏延、刘封的悲剧,根源就在此吧。
  陈寿评诸葛亮“应变将略,非其所长”,这确没错,不过从根本上说,还是不会用将,如果会用将,自然会有良将去弥补这一方面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