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龙脑康的作用:图集:清末老照片之四 ——军备.战争.革命篇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09:31:40
 图集:清末老照片之四 ——军备.战争.革命篇3 2009年12月07日08:31来源:照片中国         按:历史是教科书,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本人平时喜欢浏览和收藏一些老照片,在此,将清末(主要是1911年以前)的部分不系统的、零碎的老照片进行梳理,编辑整理出清末老照片系列图集: 之一,疆土.古迹.地图3篇、之二, 民俗.民风.民生10篇、之三,皇室.国戚.权贵8篇、之四,军备.战争.革命14篇、之五,文教.医疗.传教1篇、之六,工业.交通.通信2篇、之七,刑具.刑罚.酷刑2篇,共40篇2000多幅图片。有心者请鉴赏并勘正。 请点击逐一浏览:  〔1.1〕  〔1.2〕  〔1.3〕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2.1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4.10〕   〔4.11〕   〔4.12〕   〔4.13〕   〔4.14〕   〔5.0〕   〔6.1〕   〔6.2〕  〔7.1〕   〔7.2〕   1880年:清朝时期中国士兵     清末:刘公岛海军公所   外国人拍摄的清朝兵工厂          金陵机器制造局诞生于1865年(同治四年),是晚清洋务运动中开办较早、规模较大的工厂,是晚清最大的兵工厂,其主要产品有枪、炮、弹药、火药、水雷等。
  1865年, 江苏巡抚李鸿章升任两江总督。 在从苏州往南京到任时, 将他所创办的苏州洋炮局的一个厂及主持的英国人马格理、刘佐禹一起迁往, 厂址设在江宁(南京市)聚宝门(后改称中华门)外雨花台, 即瓷塔山, 称为金陵机器制造局。
  1866年8月兴建工程完工。 直隶州知州刘佐禹担任金陵制造局的第一任总办, 英人马格理聘为督办,常年额定经费银10万两, 设机器厂、翻砂厂、熟铁厂和木作厂,制造开花炮弹、抬枪和铜帽等产品。开工之时, 有员工役夫、 匠目、 亲兵约四百人。        以下照片由英国摄影家约翰·汤姆森拍摄。  晚清兵工厂生产车间   官员正在验收当时最先进的炮车    清末警察    火警嘹望哨    天津法界消防队    八国联军在津巡捕局   津局总办开警官会  1890年:满清官员试射德国新型克虏伯大炮          100年前与现在:历史有时相似得让人心碎
   有人说:
  ——如果你对现实感到迷惑,你就去读读历史,其实一切都发生过。
  如果你对历史感到迷惘,你看来看看现实,其实历史正在发生。
  在这世纪末的最后一天,我又重新审看我们多难的历史,我想,如果历史重给我们一次机会,我们还会不会必输给日本?
  当我仔仔细细查看甲午前后的历史数据时,我不禁十分惊讶:原来当时我们的国力不逊于日本,我们的军力不逊于日本。
  在甲午战争前我们也有近三十年的经济改革(洋务运动)。“中国近代矿业已开始用机器采煤,仅开平矿务局,至1889年年产量已达247,000吨,有力地抵制了洋煤的进口。1882年输入天津的洋煤为5,400吨,到1886年便减至301吨。1890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为了抵制洋铁入口,开工兴建汉阳铁厂,至1893年全部竣工,该厂设备先进,拥有十个工厂,三千多工人,所生产的铁除了供应本国外,还出口到美日等国。1879年,李鸿章在天津成立了电报总局,到1885年,沿海、沿江各省都架设了电线,总长度达到一万数千里,连厦门、台湾之间都架设了海底电缆。轻工业也在此期间得到大力发展。1880年,左宗棠创办兰州织呢局,成为中国近代纺织工业的鼻祖。同年,李鸿章也派人创办了上海机器织布局,中国近代纺织业从上海、宁波、镇江、武昌等地向全国蔓延开来。1882年,广州开始有了自来水,稍后,武昌、上海也相继办起了自来水厂。近代化的机器缫丝、轧花、造纸、印刷、制药、玻璃制造等民用工业都得到了迅速发展。”
  如果说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后,网上的一些同胞就感觉良好,踌躇满志的话,那洋务运动三十年后中日的实力对比就更值得骄傲了,当时的清政府的岁入可不象今天一样与日本有好大一段距离,而是日本岁入的1.5倍!我想有一个数字很能说明问题:1872年,李鸿章主持在上海建立了轮船招商局,这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民用企业。招商局开办仅三年时间,就为清政府回收了一千三百多万两白银,这是“经济改革”的成就,而相比之下,直到1894年,中日爆发甲午战争,日本政府的总年收入才八千万日元。
  军事上呢?“1884年朝鲜”甲申事变“后,清政府设立海军衙门,决定”惩前毖后,自以大治水师为主“。到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建军,装备了七千吨级铁甲巨舰二艘、二千吨级巡洋舰五艘,加上其它大小军舰,共二十多艘;南洋舰队也拥有了二千吨级主力舰四艘,千吨级炮舰三艘;广东、福建舰队共有千吨级舰艇八艘。四支舰队共计大小舰船八十多艘,这支庞大的海军,居当时世界第四位。但这仍远远没有实现李鸿章等人的理想,据他们设想,海军主力舰要有二十四艘,而当时仅有七艘。八十年代开始,清政府还以巨资修筑了旅顺、大连、威海、烟台、吴淞、马尾、黄埔等海防基地,装备了最新式的克虏伯自动回转射击大炮,以及深水军港、船坞等配套设施,旅大、威海、大沽等基地的营建,使中国拥有了当时远东规模最大的军港、船坞、炮台防御体系。仅在旅顺一地,就装备了数百门德国克虏伯大炮,成为世界著名军港之一。
  洋务运动期间,陆军也开始过渡为专门抵抗外国侵略的国防军,这是具有近代化意义的职能转变。1862年李鸿章到上海后,命令淮军向洋兵学习西洋枪炮和阵法,仅仅两年多的时间,就把6,000多人的淮军扩充到五、六万人,洋枪三、四万支,炮兵六、七个营。淮军从1871年开始改装当时最先进的克虏伯后膛钢炮,到1884年已装备370多门。左宗棠所部湘军从1863年开始建立洋枪队,1867年进军西北后,洋枪比例增加到六成。八十年代以后,全部用西洋枪炮武装起来的湘、淮等近代化军队已经遍布东南、西北和南洋、北洋数省。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冯子才在镇南关大败法军等重大胜利,都是与清军的新式装备分不开的。中法战争中,出关作战的滇军主要装备是毛瑟枪,另外还配备了哈乞开斯连发枪、克虏伯钢炮等。陆军不仅装备改良,而且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西式军事训练。许多军官都经过军事学校的培训,军队的素质得到提高。清朝政府能在甲午战争初期,迅速调集二万多军队开赴朝鲜和鸭绿江边,说明军队的机动性也能得到明显改善。“
  在1890年时,北洋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有七艘,共二万七千多吨;而日本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仅有五艘,共一万七千多吨。既使不能说清朝的军力强于日本,也决不能说清朝的军力弱于日本。如果我们想想今天的中日军事实力对比,想想日本的八八舰队,金刚级战舰,宙斯盾系统,更不用提空军的剧大差别。如果说我们2000年能达到小康,我问一句:我们何时才能达到象甲午战争时那样的中日军事力量对比呢?
  近来一些文章,把一堆经济数据堆起来,而且堆的很高兴,就等着去东京大屠杀了。
  且不说日本也会发展,中国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不可能维持那么高的增长率。我只是想问 :
  我们以前是因为经济的原因输的吗?如果我们对未来踌躇满志的话,我只想知道为什么我们以前在经济、军事实力都不亚于日本时输给了它,而且输的那么惨。
  甲午战争不同于鸦片战争,不是大刀长矛对抗坚船利炮的战争。我又一次打开那段屈辱的历史仔细查看。是的,我们不输在经济实力,不输在军事装备,更不输在爱国热情。清朝的普通士兵是很英勇爱国的。中日初次交锋,日舰截住运兵船高升号,船上
  的清兵宁死不当俘虏,用步枪还击日军,最后被击沉,绝大多数士兵遇难。在随后的平壤等战役中清兵也拼死一战,日军往往要集中炮火和成倍的优势兵力,才能攻克一个阵地。根据日军的>记载:“大小炮弹连发如雨,炮声隆隆震天撼地,硝烟如云涌起,遮于面前。在如此激烈的炮击下,原以为敌兵会立即溃散。然而,我军前进一步,敌军亦前进一步,彼此步步相互接近。此时,除使炮击更加猛烈外,亦别无他顾。战争愈来愈激烈,乾坤似将为之崩裂。……”日军损失惨重,中日的伤亡人数对比是基本相当的。
  但我们还有一些败类,如清军统帅的叶志超。当日军拿下平壤外城时,当日战斗就战死189人,伤516人,清兵伤亡人数少于日军。日军所带的弹药、口粮都已用尽,在平壤城外冒雨露宿,处境极为艰难。叶志超却丧失了抵抗信心,传令放弃辎重,轻装持械,趁夜而退。当时,大雨倾盆,清兵冒雨蜂拥出城。清兵混乱中不分敌我,胡乱放枪开炮,误伤累累。经过整整一夜,清军全部退出平壤,在混乱中死伤人数达到二千多,远远超过了在战役中的损失。平壤战役后,清军全部退至鸭绿江边,日军于是完全控制了朝鲜。
  在海军上我们也并不输于武器装备与爱国精神。有关中日黄海海战的参战实力对比大部份人都看过,具体说来基本是双方旗鼓相当,各有所长。中国军舰共14艘,其中4艘因太小没有投入战斗,参战军舰10艘共31000吨。日本海军实际参战12艘军舰共38000吨。
  中方胜在巨舰大炮,装甲厚;“定远”、“镇远”都是远东数一数二的铁甲战列舰。日方强在速射炮多,火力猛。中方各舰管带不少是由中国留学生担任的,熟悉船舶。北洋海军水兵也很勇敢,富于爱国热情,士气很高,并不亚于日本海军。大家都知道致远号在管带邓世昌的带领下,弹尽舰伤之时勇撞“吉野”,不幸为鱼雷所中,全舰官兵共252名壮烈战死。可很少有人知到在同一场海战中“经远”号负伤后,管带林永升(他是一个留学生)临危不惧,操轮撞击日舰。不幸,也中鱼雷沉没,全舰270人除16人获救外,全部牺牲。
  我们输在哪里?我们输在制度的腐败。象慈禧老佛爷,要做寿,要搞庆典,修园子;反正国家的利益在她的私人利益之下,北洋的经费她可以任意取用,挥霍,而使北洋舰队老化,无钱按原计划购新舰,连吉野也因此又中国定造舰变成日本舰。甲午海战旗舰“定远”更是因年久失修,开炮竟震塌舰桥,让整个舰队失去指挥。还有一帮清朝的军需官腐化堕落暗饱私囊,购来一些低劣的炮弹甚至教练弹充数。因此虽然有多次日舰中弹,却未见炮弹爆炸。我不明白为什么这些也是同胞的中国人这么有“胆量”,直到今天还有人敢在假药,工业酒精兑酒,修桥上玩这些勾当,他们没想到这是人命关天的事?清庭还是“威严”的。叶志超,方伯谦之流全被斩首,就连没劝叶志超的将领也被诛杀。然而他们造成的损失却再也补不会来了。问题是在这种制度下,再强调爱国,还是会有叶这样的人官路亨通,还是有个谁也管不到的老佛爷,把一人,一家的利益放在国家利益之上。纵观甲午战史,叶、方这样的人还不算太多,北洋舰队的官员们还没“都烂掉”。我不知要是大多数官员都开始发霉,发烂又会怎样。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叶之所以能爬上具有决定性的清军朝鲜统帅的位置是因为他谎报牙山胜利。这种“大胆”作风让我吃惊难道就不怕被揭穿吗?我不明白我们这个民族哪里出了问题,直到近百年之后还有人敢慌报各种信息,甚至亩产万斤。面对历史我默然无声。
  从小时候老师就教我甲午战争的失败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我没认真想过这句话,直到今天我重温历史。我在想,如果我们已知历史,如果时间再重给我们一次重新来过的机会,我们还是不是必负于日本?既使重来一次,我们还是必输?我在内心痛苦。任何一个史学家都知道:甲午的命运在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两种不同的变革兴起时就已种下。既使我们能侥幸获得一二次的战术胜利,也难逃最终的战略失败。
  如果是经济,我们可以强国;如果是军事,我们可以强军。但如果是制度的腐败,我们又将何去何从?既使先让我看过历史真相,再把我送回到甲午战争三十年前,我放声高叫:“不维新变法,既使三十年后经济,军事都不弱于人也会被打败”又有几个人能相信我这句话?1895年2月,甲午战败,议和,割地赔款。
  1895年4月中旬,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一个叫康有为的人为后世中国知识分子的政治运动方式定下基调,那就是聚众请愿。他联合起18省的举人,发动了史无前例的“公车上书”。他是冒着被杀头的危险干这件事情的。这一点,他看得很清楚:“举人等……不避斧钺之诛,犯冒越之罪,统筹大局,为我皇上陈之……”
  他举着如此开头的“上清帝书”,带领着600名举人,浩浩荡荡向着都察院进发。书中向皇帝陈明:“近世日本胜我,决非其将相兵器能胜我也......”并提出了4项请求:“下罪己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他没有因请愿被杀,光绪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开始变法维新。1898年9月仅仅历时百日的变法改革触及到老佛爷与保守派的权力与利益。血腥镇压开始,有人引刀向颈,悲壮豪迈。但最大的几个头子(康,梁)得到通风报信,在外国的庇护下逃亡。此后虽然他们还常评价时政,以元老身份发布看法,但在历史上他们的声音已经可以忽略不记。
  1900年是偶然还是必然?群众爱国主义被借来作为慈禧低抗列强要求变法压力的工具。义和团兴起。结果不说也罢。 十年之后,
  1911年,该来的日子终于不可避免的到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被教科书和美好说词的掩盖背后,辛亥革命不是为了自由民主,不是为了富国强民,也不是为了三民主义,更不是为了驱除鞑虏。而是因为政府与民间一场经济纠纷,一场铁路权益的争执。清朝终于灭亡了。它不是亡在孙文的自由民主手上,而是亡在缺了孙文的药而无法治的腐败。孙文和他的党人前仆后续,却没一次成功。但大厦终于塌了,裂缝是从最下层开始的,举戈反击的人中又有几人有着孙文的理想?这是一个大革命的时代,民主与宪政被唐而皇之的抬上了舞台,成为最激动人心的口号。但这场革命的起源与性质,将最终决定它与之再次失之交臂。
  二三十年代,中国军阀分争,内乱不止。这一天不是源于公车上书,不是源于辛亥革命,而是源于戊戌的血迹。1931-1945
  第二次中日战争爆发。我不知戊戌变法除了六君子外,死了几个人。但死几个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于戊戌喋血的意义。也许在当时,以及以后的十几年里没人看出戊戌血腥对清朝命运的最终影响。但现在的史学论述都已看到这个清晰的意义:“戊戌变法的失败,已经断绝了中国在清王朝後期用和平变革方式实现君主立宪制的可能性,清政府以十分”激进“的手段对付变革,”六君子“喋血菜市口,康、梁等被迫流亡海外。当清政府连”体制内“的改革者都不能容忍,把他们推向”体制外“时,一场社会革命便难以避免了。”菜市口的斩杀是个信号,如果谭嗣同的血白流了,如果能真正忘却这个事件倒是中国的大幸。
  可惜他的血没白流。也许没人会刻意铭记这个事件,但它的象征意义却会被每个人都记住,从此不再会有公车上书。当下一次危机出现时,一切都晚了。如果说戊戌喋血前人们还有希望,戊戌喋血之后就只剩下失望了。
  当1898年之时,清政府还有消化的能力,引导的能力,控制的能力。等武昌起义之时,它一点讨价还价的能力都没了。一个权力的崩溃,另一个权力还不能有效建起,这时的改革是极艰难的,失去统一的政令与权威,破旧立新谈何容易?当正常的“游戏规则”无法建立时,剩下的只有暴力、阴谋,或其他。天佑英国,天佑日本,但我族却如此不幸。乱大清者非孙文,军阀割据之祸首亦非孙文,更非孙文的民主理想。可惜很少有人懂这层道理,就象很少有人真正明白俄国现在为什么会乱。其实看看俄国,看看罗马尼亚,当派去镇压的军队扭转枪口时,已标志了一个王朝,一个威信的彻底灭亡。
  也许他们正在上演着一个我们演过的故事。只是希望他们在新权威建立之后能完成必须的社会变革。
   历史有时相似得让人心碎。 1898年:建威号驱逐舰下水仪式          同治五年(1866年)马尾境内创办船政,设厂造船。建威号是福州船政局所造第37艘舰船,单艘造价63万7千两银,由船政监督法国人杜业尔(Doyere)监造,于1898年4月7日开工,1899年1月29日下水,1902年12月竣工。舰船资料:钢胁钢壳,舰长258尺、宽26.5尺、舱深13尺5寸、吃水12尺、排水量871吨,功率虚数3500匹马力、实数6500匹马力、最大航速23节。全舰编制139人。主要武器:100mm主炮1门、65mm副炮3门、37mm机关炮6门、360mm鱼雷发射管2具。船尾那面在风中劲舞的“建威”船旗清楚的显示着船的身份。从照片上看,船厂的工人们正忙着拆掉船台上的棚架,拉起横贯全船的彩旗,这天是“建威”号下水的日子。船里船外忙碌的工人,木栅门外不少看热闹的平民,甚至还有两个小伙子骑在木栅门旁的墙上。    1898年建威号驱逐舰下水仪式(这张照片是记录“建威”号下水的照片之一,是反映中国近代工业史的重要佐证。)   在日本发现清代东北新军照片           在大阪府立图书馆偶然发现一本1911年日本摄影师金泽求也拍摄的《南满洲写真大观》,其拍摄背景及作者生平已不可考,但主要内容为清末中国东北的风土人情。一些照片颇有历史价值。           金泽拍摄的奉天京剧演出老照片
     其中特别吸引我的,是几张作者在奉天(今沈阳)拍摄的清朝新军照片,这可能是东北新军保留下来的不多的图片资料了,故此放在这里与有兴趣的朋友分享。           东北新军在进行体操训练
      金泽评价道:“新式军队必通过无形的精神教育以获得有形的部队精神,故此清国新军师旅团(中国说法应该是镇,协,标)各处驻地都设有体操器械。唯听说进行体操运动时发辫经常妨碍,因此竟然成为军中提出剪除辫子的最初理由。”从这张照片可以看出,当时的清朝新军,在进行体育运动时,穿着的军服与平时不同,似为某种作训服,可见其养兵确也是肯投入的。而中国新军的体操操练动作,并不在同时代其他国家之下。            东北新军的操枪训练
     金泽对此的评价是:“八旗兵制明显已经不适应时代的情况下,奉天编成的新式军队采用泰西编制方法进行训练,其训练水平看来已经不亚于(日本)帝国陆军,而其精神风貌更与往日所认识的羸弱士兵不同。”
     从画面上可以看到当时中国新军士兵的风貌已经有了很大变化,脱离了原清军的窠臼。士兵携带近代化背包,水壶,士官和士兵带有不同的臂章符号和肩章,有的已经剪除了发辫。唯一旁指挥的高级军官依然是长辨顶戴,配上西式军裤马靴颇有些滑稽感觉。            清朝新式警察
     金泽对此的评价是:“与老式戴着黑色缠头帽的巡捕不同,显得颇有军人风范,但脑后依然保留辫子,靴子依然是中国传统式样。此地多风雪,身后的木头小屋应该是天气变坏时巡警休息的地方。”实际上这样的警察依然让人感到落后于时代,但是想想时间是在清末,这已经是一种难得的进步。
     东北新军,在奉天的主力为暂编第二十镇(师),当时指挥官为张绍曾,第二混成协(旅),当时指挥官为蓝天蔚,加上东北新军总参议蒋百里(蒋一生注重国防,认为东北是中国当时国防第一线,故此从德国回国后慨然随赵尔巽到东北练兵),都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的新型军事人才,故此尽管有说法认为当时清朝力图编成的全国三十六镇新军中东北新军素质低,武器差,但在这些军事人才的训练和指挥下,显然东北新军的战斗力当时已经蔚为可观。同时,由于这些新式军官普遍倾向共和,故此东北新军基本掌握在革命党手中,辛亥革命时直接阻止了东北给清廷提供支持。
     1911年辛亥革命时,东北新军先发动滦州兵变,后在大连举义建东北临时都督府,其灵魂人物蓝天蔚后到南京晋见孙中山,被任命为参谋总长。蓝随即到上海指挥陆海军北伐,克登州,烟台,率海军巡洋舰队掩护陆军登陆辽东半岛,南北和议完成时已经占领庄河。亦可称一时人杰。        金泽所摄,或正是蓝的部下,则其价值就更加珍贵了。  大清帝国的军队

 
  在宁波训练时的洋枪队,由英国人带领    在威海卫的陆上训练,后面可见外国教官   在威海卫的陆上训练,后面可见外国教官  火炮行军运输状态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炮兵   威海卫炮台一景    水兵在威海卫军舰上合影  清朝水师旧式战船   清朝水師舊式戰船  清朝水師舊式師船  清朝水師舊式師船  清朝水師舊式砲船 鸦片战争时期装备齐全的清军   反映当时清朝对鸦片的通恨之情.也反映了当时皇帝要废除鸦片的决心  请点击逐一浏览:  〔1.1〕  〔1.2〕  〔1.3〕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2.1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4.10〕   〔4.11〕   〔4.12〕   〔4.13〕   〔4.14〕   〔5.0〕   〔6.1〕   〔6.2〕  〔7.1〕   〔7.2〕   点击进入更多精彩>>>
图集:清末老照片之四3 ——军备.战争.革命篇3 图集:清末老照片之四 ——军备.战争.革命篇3---国内动态 图集:清末老照片之四 ——军备.战争.革命篇 3 图集:清末老照片之四 ——军备.战争.革命篇3【声色影画】 图集:清末老照片之四 ——军备.战争.革命篇3 图集:清末老照片之四 ——军备.战争.革命篇1---国内动态 图集:清末老照片之四 ——军备.战争.革命篇2---国内动态 图集:清末老照片之四 ——军备.战争.革命篇4---国内动态 图集:清末老照片之四 ——军备.战争.革命篇5---国内动态 图集:清末老照片之四 ——军备.战争.革命篇6---国内动态 图集:清末老照片之四 ——军备.战争.革命篇7---国内动态 图集:清末老照片之四 ——军备.战争.革命篇8---国内动态 图集:清末老照片之四 ——军备.战争.革命篇9---国内动态 图集:清末老照片之四 ——军备.战争.革命篇10---国内动态 图集:清末老照片之四 ——军备.战争.革命篇11---国内动态 图集:清末老照片之四 ——军备.战争.革命篇12---国内动态 图集:清末老照片之四 ——军备.战争.革命篇13---国内动态 图集:清末老照片之四 ——军备.战争.革命篇14---国内动态 图集:清末老照片之四1 ——军备.战争.革命篇1 图集:清末老照片之四2 ——军备.战争.革命篇2 图集:清末老照片之四4 ——军备.战争.革命篇4 图集:清末老照片之四5 ——军备.战争.革命篇5 图集:清末老照片之四6 ——军备.战争.革命篇6 图集:清末老照片之四7 ——军备.战争.革命篇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