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雪年轻时照片:【学习写对联】第十讲 对联组句的技巧(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4 22:41:19
【学习写对联】第十讲 对联组句的技巧(二)  转载自 沈丝最终编辑 冷月所闲愁

(六)重言

重言,就是在一联中多次使用某个或某些词语,以取得某种艺术效果。
有以一个字为单位进行重言的。例如:

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骋时毋忘赤帝;
·  ·   ·         ·
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
·  ·   ·         ·

这副对联题于湖北当阳玉泉山关帝庙。上联重言“赤”字,下联重言“青”字,皆为单字重言。
也有以几个字为单位重言的,例如:

慕汉宋两完人,文章绝世,书法绝世;
         ··   ··
称巴蜀一胜境,琵琶有声,铜锣有声。
         ··   ··

这副对联题于四川云阳张飞庙,下联重的“绝世”,下联重的“有声”,都是以两字为单位的。
有的仅首尾重言:

半夜二更半;
·   ·
中秋八月中。
·   ·

金圣叹临死前才想出下联的这副对联,“半”和“中”均置一联首尾。
有的隔一定的距离重言一次,非常整齐。例如:

日亲日近,日疏日远;
· ·  · ·
自轻自贱,自重自尊。
· ·  · ·

“日”和“自”本身有实在意义,颇有强调作用。又如:

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 ·  · ·  · ·
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
 · ·  · ·  · ·

“也”和“之”在联中作语气助词用,使联语迭宕起伏。
有的又一个字连续重言:

乐乐乐乐乐乐乐;
朝朝朝朝朝朝朝。

这副题于故宫太和殿的对联,看起来好像迭词,其实不是。因为“乐”和“朝”出现七次就要停顿七次,这就只能是一种重言。
上面几副对联,每联都只重言一个词语。而一联重言两个或两个以上词语的情形也很常见。其重言词语的排列方式,主要有三种。
一种是甲甲乙乙式。例如:

栽竹栽松,竹隐凰凰松隐鸡;
· ·   -   -
培山培水,山藏虎豹水藏龙。
· ·   -   -

这副对联题于四川灌县青城山。上联就先重“栽”字后重“隐”字,下联就先重“培”字后重“藏”字。
二是甲乙甲乙式。例如: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   --   ·· --
今宵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   --   ·· --

这副对联传为古时候某家两兄妹所题,讲的是十五和除夕。上联“月圆”——“月半——“月圆”——“月半”,下联“年尾”——“年头”——“年尾”——“年头”,就是接这种顺序排列的。
三是甲乙甚至甲乙丙丁互相交错,没有一定的格式。例如:

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 ·-···
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
     ·-··· ·-···

这副对联乃民国初年蜀人刘师亮所题。上联重言“公”、“说”、“有理”、“婆”,下联重言“你”、“过”、“的年”、“我”,就是交错排列的。
一般说来,以一个字为单位进行重言的,重哪个字,就突出了哪个字:

混之为用大矣哉,大吃大喝,大摇大摆,命大福大,大到院长;
    ·   · ·  · ·   · · ·
球的本能滚而已,滚来滚去,滚入滚出,东滚西滚,滚进棺材。
    ·   · ·  · ·   · · ·

1930年,国民党行政院长谭延闿死,有人以“解组”的名义在上海一家小报上发了这副挽联,谭延闿曾说过,人生活在世上无非是“混”,又表白自己不嫖赌,只讲究吃喝。此人由于十分圆滑,遂有“水晶球”的雅号。这副挽联,上联重言“大”字,就突出了“大”字——“混之为用”的结果;下联重言“滚”字,就突出了“滚”字——“球的本能”。
但如果所重之字应读轻声,那就使其前面的成分得到了强调:

氷冷酒,一点两点三点;
     · · ·
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
     · · ·

这副对联,“析字”一节曾引述过。联中的“点”和“头”都读轻声,本身无法突出,它们前面的“一、两、三”和“百、千、万”便相应地被强调了。
以几个字为单位进行重言的,被突出和强调的一般也是重言的部分,只是有强弱不同而已。

无怪倏焉而秦,倏焉而汉,但与君谈笑,移时便成旦暮;
  ···· ····
看来何必有洞,何必有花,得此地栖迟,毕世即是神仙。
  ···· ····

这副题于湖南桃花源的对联,被突出和强调的就只是“倏焉而”与“何必有”,只是前者没有后者明显,“而”字也不如“倏然”读得重。
一联若重言若干个词语,那就无所谓突出和强调谁了。

船载石头,石重船轻轻载重;
··-  -…·  ·…
杖量地面,地长杖短短量长。
··-  -…·  ·…

此联上联重了“船”、“载”、“石”、“重”(“轻”是联珠),下联重了“杖”、“量”、“地”、“长”(“短”是联珠),只因为逻辑重音在联中第五、七、九、十一这些位置上,处于这些位置上的词语才相应地显得有分量一些。
古人把一个联句中只有一个字重言而且只重一次者,特称为“双拟对”,如“炎至炎难却,凉消凉易追”即是,不再赘述。

(七)两兼

一个字既属前词,又可同后面的字组词连讲,就谓之两兼。

李东阳气暖,
  ·
柳下惠风和。
  ·

这副对联传为李东阳儿时与人应答而作。上联为他人所出,故意用李东阳名字中的“阳”同后而的“气”组成“阳气”(即春光),使联意变为:李树东边春光暖。下联为李东阳所对,也借春秋时鲁国大夫柳下惠名宁中的“惠”同后面的“风”组成“惠风”(即和风,这里亦可解作微风),使联意变为:柳林下面微风和。这“阳”、“惠”二字,都是两兼。“李东阳气暖”,或作“芦中人语响”,结构相同。

易君左闲话扬州,引起扬州闲话,易君左矣;
                 ·
林子超主席国府,连任国府王席,林子超然。
                 ·

湘人易君左,写过一篇《扬州闲话》,大谈扬州姑娘,引起扬州地方人士的不满,上联即指此事。“易君左矣”中的“左”,本“易君左”名字的一部分,这里同后面的“矣”结合,单独作形容词用,在联中作“偏邪”解。林子超即林森,国民党西山会议派成员,1932年起任国民政府主席。为避免同蒋介石发生冲突,他不住重庆,而住峨眉山洪春坪和青城山建福宫,像“隐士”一样过山林生活。因资格老,蒋介石也乐于利用他这块牌,竞得连任,下联即指此事。“林子超然”中的“超”本“林子超”名字的一部分,这里同后面的“然”结合,表示置身事外,与人无争。“左”、“超”二字,也是两兼。

(八)层进

层进,就是对联用语层层推进。层进在对联中主要有两种情形,即逐层递增与逐层递减。
逐层递增,即意思随字数的增加而增加。
石成金《笑得好·风雨对》说,有一个教书先生喜欢饮酒,但常常发酒疯。一天,这位先生偶出一字给学生对:

      雨;
学生对曰:风。

又   曰:催花雨。
又对曰:撒酒风。

又   曰:园中阵阵催花雨。
又对曰:席上常常撒酒风。

先生说:“对虽对得好,只不该说我先生的短处。”学生说:“若再不改过,我就是先生的先生了。”联中“风”谐“疯”,字数由一而三而七,直推进到先生自感有愧,无从再对下去。
郑板桥游镇江金山寺时题赠和尚的“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一联又是一例。见本书“轶事”联节。
湖南桃源县“纪念渔人发现桃花源一千七百年”之际,任佳先生认为仙境本在人间而渊明爱菊,当以重阳节开会纪念为妥,“援笔戏撰”这样一副对联:

怪!秦民,逃世外!胜地求源,此地即仙源!质问那武陵渔:偏向醒时求梦界!
嗟!陶令,慕桃花?奇文作记,彼文曾误记?疑猜这彭泽宰:错将秋蕊作春华?

这副对联从一字到七字逐渐增加,形式与板桥金山寺联相同。若竖排起来,便是一座“宝塔”。只板桥其时并未想到要作宝塔联写,而任联则有意为之。宝塔联是由宝塔诗借形而来的,所不同的是宝塔诗只一座,宝塔联是两座;宝塔诗无对仗可言,宝塔联则彼此对仗,如此而已。
逐层递减,与逐层递增相反,按理意思应随字数的减少而递减。但现在所发现的,只是字数减少而意思并不连贯的例子。
《嘻谈续录·不改父业》说,过去有个衙门差役,骤然发了财。他让自己儿子读书,想改换门楣。可他的儿子已学了差役那一套,怎么也改不过来。有一天,差役之兄手拿羽扇而来,教书先生便以此为题出个对子给差役之子对。句曰:

   大伯手中摇羽扇。
对曰:家君头上戴鹅毛。

又   曰:读书作文临帖。
又对曰:传呈放告排衙。

又   曰:读书宜朗诵。
又对曰:喝道要高声。

又   曰:七篇古文。
又对曰:四十大板。    

先生生气,说:

   打胡说!
对曰:往下站!

又   曰:放屁!
又对曰:退堂!

又   曰:哼!
又对曰:喝!

此例每两句一个意思,每个意思间没有联系,就不可能只在一个意思的基础上递减了。

(九)对比

对比,就是把两种相同或者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加以比较,使彼此都显得更加明显突出。例如:

知斯巾帼女儿,有志复仇能动石;
多少须眉男子,无人倡议敢排金。
有一年,清末女革命家秋瑾经过天姥山动石走人庙,听一位老僧人讲,金兵南侵时,麾军来到山下,夫人显灵,驱动大小石头,打退了金兵。秋瑾深深感动,于是写下了这副对联。联中把动石夫人的抗金事迹与清末许多男子不敢排满的事加以对比,使前者更加令人崇敬,而后者更加显得可怜。又如:

万寿无疆,普天同庆;
三军政绩,割地求和。
这副对联的背景材料见本书“寿联”一节介绍。对联把西太后的两方面——庆寿与媚外加以对比,深刻地揭露了西太后的荒淫无耻与卖国求荣。又如:

杨三已死无苏丑;
李二先生是汉奸。
甲午战争失败,李鸿章受到“褫去黄马褂”的处分。后奉命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又受到国民声讨。其时,苏州名丑杨鸣玉在演《白蛇传》“水斗”一场时,故意穿着黄马褂上场,与鳖精打诨说:“娘娘有旨,攻打金山寺,如有退缩者,定将尔黄马褂剥去!”观众心知骂李鸿章,满堂哄笑。不久,杨鸣玉即被李鸿章迫害而死。这副挽联乃时人所送。杨三、李二,即二人排行。上联说“无苏丑”,表示对杨死的一种惋惜。下联“先生”二字是借对,既表称谓,又以“先出生”之意与“已死”对,目的在鞭挞李鸿章。两联一褒一贬,感情色彩十分鲜明。
对比与衬托有所不同。对比的两部分是平列的,互相突出的;衬托的两部分则一主一次,通过一个去突出另一个。
对比与对反也有所不同。对比只是互相突出,并无矛盾统一现象;对反则只有矛盾统一现象,而没有互相突出的作用。
在正对、反对和串对中,对比一般都是反对。

(十)同出

过去曾听人说过“荷叶莲花藕”一语,并未觉得它有何特色。今仔细想来,“荷叶”与“莲花”与“藕”,都是同一条根上长出来的东西,不过是同一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形态而已。语言中,也有这种反映虽表现为不同形态却出自同一根源的事物的词语,将这种词语连接在一起,表达一定的意思,就叫同出。
同出在对联中也有运用,只是用得还不多。下面是明代的一个例子。
相传杨升庵少时,一日随其父大学士杨廷和参加弘治皇帝在御花园摆的酒宴。时值寒冬,宫中用火盆烧木炭取暖。弘治皇帝触景生情,对众大臣说:“朕有联,看准先对上。”联曰:

炭黑火红灰似雪;
大臣们冥思苦索,好久都没有对上来。这时杨升庵忽然从父亲身边站出来说:“我来对!”随即念出下联:

谷黄米白饭如霜。
这副对联两联都是同出。上联“炭”出于木,“火”又出于“炭”,而炭经火烧之后,即变成“灰”。下联“谷”出于稻,“米”又出于“谷”,而米煮熟之后,即变成“饭”。都符合同出的特点。

【学习写对联】第十讲 对联组句的技巧(二) 【学习写对联】第十讲 对联组句的技巧(二)(附:学习写对联 讲座) 【学习写对联】第十一讲 对联组句的技巧(三)v 【学习写对联】第九讲 对联组句的技巧(一) 【学习写对联】第十一讲 对联组句的技巧(三) 【学习写对联】第十一讲 对联组句的技巧(三)(附:学习写对联 讲座) 【学习写对联】第九讲 对联组句的技巧(一)(附:学习写对联 讲座) 【学习写对联】第八讲 对联遣词的技巧(二)(附:学习写对联 讲座) 【学习写对联】第八讲 对联遣词的技巧(二) 【学习写对联】:第三讲 对联的特点(二) 【学习写对联】第三讲 对联的特点(二)(附:学习写对联 讲座) 【学习写对联】第六讲 对联的写作方式与要求(二)(附:学习写对联 讲座) 【学习写对联】第十四讲 对联类叙(二) 【学习写对联】第七讲 对联遣词的技巧(一)(附:学习写对联 讲座) 【学习写对联】第十四讲 对联类叙(二)(附:学习写对联 讲座) 【学习写对联】第六讲 对联的写作方式与要求(二) 【学习写对联】第七讲 对联遣词的技巧(一) 【学习写对联】:第二讲 对联的特点(一) 【学习写对联】第二讲 对联的特点(一)(附:学习写对联 讲座) 【学习写对联】第十三讲 对联类叙(一) 【学习写对联】第十三讲 对联类叙(一)(附:学习写对联 讲座) 【学习写对联】第五讲 对联的写作方式与要求(一)(附:学习写对联 讲座) 【学习写对联】第十二讲 对联的书写、钤印与张贴(附:学习写对联 讲座) 【学习写对联】第十五讲 对联类叙(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