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虎兄弟综艺哪里看:教科研方法——教育实验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11:31:28
教科研方法——教育实验法 一、教育实验法的定义与特点 

    教育实验法就是在可控的教育情景中,依据一定的理论假设,有目的地改变一些教育因素(自变量),控制无关因素,观察记录另一些教育因素(因变量)的变化,到了一定时间后,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找到两类教育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验证理论假设的方法。也就是通过控制寻找教育因素间内在联系的方法。例如,三算结合实验,就是要通过控制教师因素、教学时间、学生的作业量等无关因素来寻找“口算、笔算、珠算结合教学法”与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身心发展的关系。而教材实验则是要在教师的教学能力相当,所用教学时间相同、教学条件基本一样的前提下,比较两类教材哪一种的效果更好。 

    教育实验中有三种变量,即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自变量就是通常所说的实验变量,又称为实验因子或刺激变量,它是指实验者操作的假定的原因变量。自变量应具有可操作性和可变性,也就是说,自变量要能用操作定义加以描述,并且至少要有两个水平。 

    因变量又称实验结果的反应变量,是自变量作用于实验对象后出现的教育结果。教育实验的因变量应有以下特点: 

    (1)与自变量的时间顺序性。因变量的变化必须在自变量变化发生之后或同时。 

    (2)可测性。因变量的变化必须是可测的,否则实验的结果就说不清楚。 

    (3)客观性。因变量最好是那些客观指标,如测验分数、身高、体重、肺活量、阅读速度、单词拥有量,等等。主观指标只能作参考。如教师反映课堂气氛活跃,感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提高等只能作为参考。 

无关变量是指自变量与因变量之外的一切变量。例如在教学方法的实验中,教学时间和课外辅导都是无关变量。欲增加实验的科学性,必须加强对无关变量的控制,使它不影响因变量的变化。 

教育实验作为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有以下4个明显的特点: 

    (1)实验者有主动权,不必浪费时间等待现象自发的机会去做偶然的观察,能够选择方便的地点与时间使现象发生,并事先做好观察记录的准备,比自然观察法主动。实验法还能使现象在同样条件下重复发生,反复观察验证。例如,表扬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实验中,就可以有意表扬一些学生,然后观察记录这些学生的反应。 

    (2)实验者可以系统地变化条件,观察因这些条件的变化而引起的另一些教育现象的变化,从而发现这两类教育现象之间的关系,使人们能够更准确地查明每一种因素的作用。 

    (3)通过控制实验过程中的无关因素,消除无关因素的影响,保证了因变量的变化确实是由自变量的变化而引起的,为因果判断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较观察法、调查法、总结经验法更为客观、准确。控制是实验法的本质特点。 

    (4)实验者在实验之前就对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有一个判断,并形成了一个假说,这一假说在实验中逐步完善、逐步具体化,并逐步得到验证。 

    综合以上各项内容我们可知,教育实验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验证理论假设的过程,它需要研究者在实验操作之前对实验课题做深入而细致的分析,作出有充分科学根据的理论假设和实验设计,在实验操作之后还要对实验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从而得出较深刻的理性结论,按个实验过程都寓不开理论思维,而实验本身又是在控制条件下的观察过程,它需要较严密的条件控制,要不断记录、观测研究对象的发展变化过程,积累材料和数据,为理论分析提供充分的事实依据。所以说,实验法既吸取了理论研究的优点,又运用了实证研究的手段,是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有机结合,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人们把教育实验研究称为教育科学研究的灵魂。 

    二、教育实验的操作步骤 

    搞教育实验要严格按照科学的程序进行。总结各类教育实验的全过程,我们认为教育实验的过程主要有6个步骤,而教育情报工作自始至终地存在于教育实验的全过程中,图示如下: 


教育实验步骤模式图 

    (一)定题就是提出实验课题 

    中小学教师搞实验,最好在工作问题中选课题,选择最关键、最有带动作用的问题作实验课题,然后,通过论证确定下来。整个过程都要遵循有价值、有创造性和可行性等定题原则。 

(二)建设实验假说 

    所谓假说就是实验者对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推测与判断。它不是随意的主观猜想,它的建立是有充分根据的,有的来源于自己的教育经验,有的来源于科学的理论,还有的来源于他人的经验,一般情况下,假说是对上述几方面信息进行综合加工的结果。 

    例如,在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与红庙小学合作搞的“小学生全面发展教育实验”,研究者看到小学生没有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提出了“实现整体优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假说,开展了小学教育整体优化实验。 

    又如,在“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实验”中,研究者提出了“开设思维训练课和开展创造性活动,能加速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的假说。实验假说具有三个特征: 

    (1)假说应当设想出实验变量(自变量)与反应变量(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2)假说应当用陈述句或条件句的形式明确地、毫不含糊地表述出来。 

    (3)假说应当是可以检验的。 

    例如,智商与学习成绩正相关、男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女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强、表扬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目标管理能够提高学校的工作质量与效率等都可以作为实验假说。 

    在实际工作中,对一对变量或一组变量往往可以提出许多个假说,实验者应对这些假说进行认真分析与初步检验,然后选一个最科学的作为实验假说。实验假说的构造直接影响着教育实验的成功与失败。在一定意义上说,教育实验就验证假说的活动。 

    (三)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是指实验者在实际着手验证假说之前制定的实验计划。它的目的在于更科学、更经济地验证假设。实验设计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实验变量的操作与控制。 

    (2)反应变量的观测方法。 

    (3)无关变量的控柄措施。 

    (4)实验对象的选择。 

    (5)实验的组织形式。 

    (6)实验数据处理方法的确定。 

    关于实验设计的具体内容我们在下节论述。 

    (四)实验的实施 

    实验的实施就是实验工作者按照设计的实验方案,操作实验变量,控制无关变量,观察、记录、测量反应变量,搜集实验信息的过程,也就是将实验方案物质化,现实化的过程。 

实施设计(计划)必须做到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实验进程的控制,保持实验过程按实验设计的要求程序进行;二是经常地、有重点地、客观地搜集实验信息与资料,观测反应变量,为因果推论提供事实和数据。这两方面的工作是密切联系的,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控制进程是为了有效地搜集资料,也只有在严格控制实验因子和非实验因子的情况下,才能搜集到有用的科学的事实材料。实验进程的控制需做好以下工作: 

    (1)健全实验组织机构,准备好实验的表格与器材。 

    (2)处理好教育实验过程中的“动”、“静”关系。 

    所谓“动”是指实验过程中实验因子的操作变化,“静”是指非实验因子的相对稳定性。实施计划时,要按照实验设计规定的程序和原则操作实验因子,使之不断产生变化,以观其效果,在这同时,又要控制好一切非实验因子,排除意外的情况干扰,使实验教师、实验对象、实验条件保持相对的稳定性。整个进程应该是“动”中有 “静”,“静”中有“动”,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 

    (3)做好阶段性小结。阶段性小结的目的是查明在实验措施的作用下,反应变量每个阶段的变化情况,并认真地实事求是地记录下来,看看哪些主观假设被验证,哪些被推翻,哪些有待于进一步验证。阶段性小结有诊断实验方案的作用,通过总结前一个阶段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为修改方案进一步做好下一段工作提供依据与经验。阶段性小结,有定期与不定期之分,有专题小结和全面小结之别。搞教育实验,至少一个月要小结一次,随时还要根据实验的具体情况安排一些专题小结。 

    实验资料的收集应注意以下几点: 

    (1)必须建立实验档案和相应的观察记录制度。实验教师的备课笔记、上课教案和每节、每单元的教学体会,以及实验的其他参加者提出的建议与意见,还有实验过程中发生的一切有关实验的事情都应及时地客观地记录下来,分类地整理成档案。 

    (2)要以实验假设为中心,既全面又有重点地搜集信息。在文字材料与数据材料之间,以数据材料为重点,以便于统计处理:在原始材料与非原始材料之间以原始材料为重点,每次测量的试卷与记录都应该存档保存,在实验因子的操作记录与反应变量的观测之间,以反应变量的观测为重点。 

    (3)要保证材料的效度与信度。总的来说,效度是有效性的度量指标,信度是可靠性的度量指标。实验中的观测要确保其有效性和可靠性。 

    (4)避免高限效应和低限效应。高限效应是指测验过于容易,每个被试都获得了很高的分数,不管接受没接受实验措施,得分都很高;低限效应是指测验过于难,不管接受没接受实验措施,得分都很低。这两种情况下,测不出被试的真实成绩。 

    (5)注重量化的科学化。美国心理学家R.C.斯普林塞尔有句名言:“数字并不撒谎,但说谎者可以利用数字。”有意用数字撒谎是科研道德所不容的,但由于不懂量化技术而无意造成的虚假数字,同样具有欺骗性。在实验中不恰当的量化比没有量化的结果会更糟。这一点一定要注意。我们提倡的是科学的量化。 

    (6)进行全面而细致的观察和科学的测量。 

    (五)资料的统计处理 

    对在实验过程中积累起来的资料,采用科学的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一般是先用描述统计的方法把反映结果的原始资料加以列表、图示或计算该资料的平均数、标准差和相关系数等,然后再用推断统计的方法来检验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实验措施是否有效果要让统计下结论,而不能凭感觉推断,也不能用奖状或上级的奖励来代替统计推断,先进称号和其他的荣誉只能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在教育实验中常用的推断统计方法有Z检验、T检验、F检验等。 

    (六)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是反映一项实验的过程及结果并将其公布于世的文字材料。是教育科研成果的一种重要形式。具体结构与写法下节详述。 

(七)教育信息情报 

    教育信息情报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重要了,搞教育实验更是寸步离不了情报。选题时要了解当今发展的最新水平与实际需要,从而选出有创造性又有实际指导意义的课题;建立假说时需要研究在该课题的领域里已取得了哪些具体成就,还有哪些没有解决,这些没解决的问题是不是已有人在研究等;实验设计则要参考同类实验的作法及时吸收别人的长处或教训;实施实验时要及时了解国内国外该课题研究的新动向,有成功经验时及时参观、访问,随时把他人的成功经验应用到自己的实验之中或作为参考,有时还要根据新情况调整实验设计或修正实验假说,实验数据的处理也需要参考别人的工作,更需要了解在统计工作上有专长的人,以便向他们求助或合作。实验报告的写作也离不开情报工作,所以每一名实验工作人员,都要充分认识到教育情报在教育实验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增强情报意识,提高情报能力。 

    情报意识是人脑对情报的反映过程,是指人捕捉和判断情报,并决定自己采取何种态度的能力。它主要表现为对情报的重视程度和对情报的敏感性。情报能力则是指人从事情报活动所必须的技能和应有的素养。它包括情报获取能力、情报处理能力、情报运用能力和情报传递能力。事实证明,情报意识强情报能力水平高的入,能顺应时代发展的大趋势,选出好的实验课题,并能够在实验过程中及时借鉴最先进的经验,从而取得最佳的实验效果。 

    三、教育实验应遵循的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要实事求是,不应有主观臆造,要避免偏见、成见与期望倾向,为此要全面地占有资料,要保证分析与统计的科学性。 

    (二)教育性原则 

    教育必须有教育性。教育实验也必须有教育性。教育科研的出发点就是为更好地教书育人,所以在教育实验中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必须有利于,而不能损害儿童的身心发展,更不允许向儿童呈现与社会主义教育目的、任务相矛盾的图片、问题和作业等。 

    (三)控制性原则 

    教育实验旨在探索教育现象之间的内在因果关系。它必须遵循控制原则,否则就难以检验这种关系。控制有二层涵义:一要避免实验因子各水平之间,各实验处理组合之间发生混淆,即对实验因子的控制;二是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使之不影响我们对反映变量的正确观测和鉴定,保证反应变量的变化是由实验变量(自变量)引起的,这就是对无关因子的控制。 

教育实验不能不讲条件控制,又不能机械照搬自然科学实验的控制标准。这正是教育实验控制的困难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