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王索尔视频:陈氏太极拳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06:39:04

    谚云:“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陈氏太极拳对周身各个部位,都有严格要求。

    (一)头颈部

    陈鑫在《太极拳图说》中说:“头为六阳之首,周身之主,五官百骸莫不体此为向背。”《拳论》规定:“百会穴领其全身,自始至终顶劲决不可失。”还有“虚灵顶劲”。“提顶”、“吊顶”、“头顶悬”等说法。所以用领、提、虚、灵等字来描绘头颈部位,主要是怕中气过于上冲,从而引起颈部肌肉僵直,失掉头部的灵活性,导致全身的僵滞。

从力学来讲,头处在人体上下垂直线上;从生理学来讲,头部的大脑是神经系统的中枢。如果练拳时头部东倒西歪,势必影响身体的平衡和协调,不但失去动作姿势的优美,也影响精神的集中。《拳论》说:“腰脊为第一主宰,喉头为第二主宰。”练拳时,头颈部要领掌握得好,才能使精神集中,一摺一势,举手投足,受着意识的指导,动作起来,才能使周身灵活。否则就显得精神涣散,动作失去完整和协调。就象陈鑫指出的:“一失顶劲,四肢若无所附丽,且无精神。故必领起,以为周身纲领。”  

具体要求是:头部要保持正直,颈部肌肉要保持松弛状态,使头部有悬起的感觉。注意不要勉强和呆板,避免前俯后仰东倒西歪。身体移动和旋转时,头颈部与身躯四肢要上下一致,两目要平视延远。运行中,某手为主,眼神注于该手的中指端。下颚要微向内收,牙齿和口唇要微合。舌尖抵住上腭,以加强唾液分泌。耳听身后,兼顾左右。总之,处处要自然轻松,不可有丝毫急躁的情绪。

    (二)躯干部

    躯干部指的是人体的胸背、腰脊、腹部和臀部。这些部位是人体内脏所在和内脏的保护性支架,在健身、防身和技击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1·胸背:陈氏太极拳对胸部的要求是要含、要虚、要松。陈鑫说:“胸要含住劲,又要虚。”“胸间松开,胸一松,全体舒畅。”胸部含虚和胸间松开,可以自然形成腹式呼吸,使呼吸深长舒畅。从技击意义上讲,“紧要全在胸中腰间运化”。胸部虚含,锁骨和肋骨松沉,可以使上肢虚灵和身体重心向下降,于此大有助益。

    陈氏太极拳对背部的要求是:要舒展松沉,“用中气贯注”。人体背部呈微弧形,有脊椎骨上下连接,是脊髓神经所在部位。按照经络学说,背部是督脉的通道,督脉则属阳脉之海。练拳时,背部肌肉要注意舒展和向下松沉,要根据脊惟生理状态,随屈就伸,保持脊背的相对端正,以利于气血的通畅,做到“牵动往来气贴背”,便于及时使“力由脊发”。有的学派对背部提出了“拨背”的要求,我认为用这个“拨”字,容易使人产生误解。就字义讲,“拔”是向上提拨的意思。人体脊背部不论是上拨或前屈,都会使背阔肌和胁阿肌拉紧前伸,迫使胸部向内吞缩,两肩而扣,形成弓背耸肩的错误姿势,既影响和破坏身法的优美,又使胸腔受到一定压迫,妨碍呼吸的顺畅。

    2.腰脊:人在日常生活中,行走坐卧,要保持正确的姿势,腰脊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腰脊的作用更为重要。有“腰脊为笫一主宰”的说法。陈氏太极拳对腰部的要求是:腰劲向下塌。就是腰部椎弓要按生理特性,略向内收下沉,问下塌住劲,腰是上下体转动的枢纽。在含胸的情况下,向下塌住劲,能够使心气下降,下盘稳固。同时,还要注意两肋微内收,即拳论中的“束肋”。但是腰劲下塌不可用力太过,在陈濡的论著中,一方面说“腰劲贵下去,贵坚实”,另一方面说“腰中要虚,一虚则上下皆灵”。他说:“腰为上下体枢纽转关处,不可软,亦不可硬,折其中方得。”如果腰部过于用力、会使腰大肌收缩,影响上下体转动的灵活性。

    在塌腰的同时,还要注意使腰脊直竖,就是所谓“直腰”。  成年人的脊柱由24块椎骨、l块骶骨和一块尾骨借软骨、韧带及关节紧密连结而成,由于直立的影响,从侧面看,有颈弯、胸弯、腰弯和骶弯四个生理弯曲。其中腰椎是向前弯曲的。又因为椎骨之间,有关节软骨和关节韧带相连接,活动性强,伸缩性大,容易受基它部位的肌肉牵引,而出现俯仰歪斜的现象。做好直腰,就是为了尽可能的减小腰弯的前曲度;避免在全身放松的情况下 。 影响脊椎的正常生理状态,维持立身中正  使腰脊更好地起到“车轴”的作用。拳论说:“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矗 (古代军队里的大旗),这里指的就是腰脊要象旗杆那样直竖着。需要说明的是,在练习过程中,腰椎以上的胸椎部分,根据动作的需要,有时虽然有些轻微的伸缩,但不可随意摇摆,要汪意曲中求直。

    3·腹部:陈氏太极拳对腹部的要求是要“合”。陈鑫说:“中间胸腹,自天突穴至脐下阴交、气海、石门、关元如磬折  如鞠躬形,是谓含住胸,是为合住劲,要虚。”又说:“胸腹宽宏广大,向前合住,中气贯注。”部是丹田所在的地方,丹田是中气归宿的场所。练习太极拳时,周身之劲,往外发者  皆起于丹田。腹肋的左有气冲向维道穴、气海、关元,中极虚虚合住;有利于中气出入丹田,有利任脉的通畅。有的太极拳家提出“腹松”;有

的提出“空胸实腹”。实际上,腹部肌肉随着中气出人丹田有张有弛,两者并不矛盾。是“中气存于中,虚灵含于内”。

    4·臀部:陈氏太极拳对臀部的要求是要“泛”。陈鑫在《太极拳图说》中,曾多次提出臀部要“泛起”,要“翻起”。他说:“屁股泛不起来,不惟前裆合不住,即上体亦皆合不住。”在塌腰、合腹、开胯、圆裆的配合下,臀部向后微泛,有利中气贯于脊中,有利于腰劲、裆劲、腿劲的运用。泛臀绝不是蹶屁股,不是上突臀。泛臀是塌腰、合腹、圆裆、开胯、合膝的必然结果。“前裆合住,后臀自然翻起”。有的太极学派提出了“敛臀”,就是臀部微向里收的要求。敛臀固然可以防止蹶屁股的毛病  但是  如果只注意臀部向里收敛,则前裆大开,后裆夹住,裆劲不能开圆,就会影响身体转动的灵活性。

    (三) 上肢部

    1·肩肘:“松肩沉肘”是各派太极拳的共同要求。有的也叫“沉肩垂肘”或“沉肩坠肘”,就是两肩关节要向下向外松开,两肘关节要向下沉坠。松肩和沉肘是相互联系的,只有做到沉肘松肩,两臂才能圆满松活,运动自然。拳论讲:“转关在肩,折叠在腕。”也就是说,解脱擒拿  内劲运动在胸腰。通过肩肘,力达手腕,方能解脱。肩肘关节通顺,内劲才能达到掌指。如果肩肘受到障碍,便会影响内劲运用,从而也影响了周身协调。在练习时,经常要注意两肩关节的松弛,有意识地向外引伸,使劲逐渐拉开下沉;两肘则要有下垂之意,以起到“护肋”的作用。同时,还要注意使腋下留有大约一个拳头的空隙,以利于手臂的旋转自如。肩臂的上下左右旋转,虽然要求轻灵,但不可漂浮和软化。处处要力争圆满,做到轻而不浮和软化,处处要力争圆满,做到轻而不浮沉而不僵。但是这种功夫必须日久才能达到。陈鑫说:“肩膊头骨缝要开。始则不开,不可使之强开。功夫未到自开时,心说已开,究竟未开。必功苦日久,自然能开,方算得开。此处一开,则全胳膊之往来屈伸,如风吹杨柳,天机动荡,活泼泼地毫无滞机,皆系于此。此肱之枢纽,灵动所关,不可不知。”

    2.腕:陈氏太极拳有竖腕、坐腕、折腕、旋转腕等多种变化;是随着动作的需要,身法的协调而变化的。如搂膝、懒扎衣、单鞭等势,手掌都应竖腕;掩手肱拳、云手、当头炮等势应直腕;抱头推出、六封四闭等势应坐腕;懒扎衣转六封四闭和高探马下边的过度动作,三换掌等势,应折叠腕;六封四闭前边的过度动作,倒卷肱转换动作等势,应旋转腕。但是,不论千变万化,必须结合身法,以中气运行而变化之。既要使腕部灵活多变,又要使腕部具有一定的柔韧性。决不可为了花哨好看而变为浮漂软化,失去腕部的捧劲,这样在推手时就容易被对方拿住手腕而受制。

    3·手:陈氏太极拳很重视手的作用。拳论说:“此艺全是以心运手,以手领肘,以肘领身。”“每一举一动,其运化在身,表现在手。”又有“梢节领 (手为梢节),中节随,根节催”之说。从手型讲,主要有掌、拳、勾三种。下面分别论之。

    (1)掌:陈氏太极拳对掌的要求是瓦拢掌。就是拇指与小指有相合之意,中指、食指、无名指微向后仰。五指均轻微合拢,但不可用力,掌心要虚。有的拳家主张“三空”,即掌心、脚心空、心空。但这不是绝对的,在拳式的运动中也会有变化。如在运劲与合劲时,掌心要虚;在开劲与发劲时,掌心就要实。       

    陈氏太极拳的缠丝劲有顺有逆,在手上的表现也有所不同。如在做逆缠丝时,拇指领劲向外按 (如:六封四闭为左右双逆缠),内劲由拇指细食指,到中指,依次贯足指梢;在做顺缠丝时,小指领劲向里合 (如:云手一势往里合劲时,皆为顺缠,往外开时皆为逆缠),由小指到无名指到中指,一直合于拇指,都是随着手臂的旋转依次贯注指肚,也就是力达指梢。只是陈氏太极拳在运行中除随着身法与手臂的旋转依次贯注指肚外,思想意识与眼神都是贯注于中指。陈鑫说:“中指劲到,余指劲也到。”

    (2)拳:陈氏太极拳的握拳形式是以四指并拢卷曲,指尖贴于掌心,然后拇指卷曲,贴于食指与中指中节上,提成拳形,但又不能握得太紧。如握太紧会使整个手臂与半侧身体肌肉  的紧张度增加,呈现僵硬,内劲不能顺利达到拳顶。所以拳论有“蓄势散手,着人成拳”之说。也就是说:在蓄劲时要虚握拳,  在发劲着人的一瞬间成拳,力贯拳顶。使劲由足而生,行于腿、主宰于腰;通过肩肘,达到拳顶,周身完整一气。但注意在发拳时腕部千万不能软,拳顶不能上撩,也不能下栽,必须直腕。如腕部软塌,拳遇实物,就会受伤。

    (3)钩手:就是五指合拢,腕部钩住放松,不能形成死弯。如用力死钩,会使腕部与臂部僵直,失去灵活,阻碍经气的循行。钩手可以锻炼腕部的旋转,含有叼手,擒手与解脱擒拿的方法,在套路练习中对钩手的动作意义不可忽视。

    (四)下肢部  (腿部)

    下肢是支撑身体的根基和劲力发动的根源。《拳论》说:“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有不得劲处,身便散乱,必至偏倚,其病必于腰腿求之”,步为周身之枢纽,灵与不灵在于步,活与不活在于步,都是讲腿步姿势动作的重要性。

    1·裆:陈式太极拳对裆部的要求是要圆、要虚、要松、要活。避免出现尖裆,塌裆和死裆。《拳论》说:“肾囊两旁谓之裆,贵圆贵虚。”又说:“裆内自有弹簧力,灵机一转鸟难飞。”裆在套路运行和技击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圆裆:就是两胯根与两膝盖要撑开撑圆而又有相合之意。每逢开步时,一腿实,一腿虚,虚腿脚尖里扣,小腿肚和大腿肌 (即股内斜肌)才有内旋外转之意,再加上会阴处的虚虚上提,裆部就有圆、虚之感,就可避免尖裆 (人字裆)的虚实不分。松裆和活裆,就是胯节与臀部肌肉耍放松,不能死顶住骨盆,虚实要灵活变换。裆部的虚实变换,不象挂钟一样左右摆动。在左右变换时,走的是平行“∝”字,内外旋转;在前后变换时,走的是下弧线。这样才能避免“死裆”不动,虚实不分,只见上肢活动的现象。塌裆是臀部低于膝盖,膝关节有了死弯,步法不轻,犯了转关不灵的毛病。裆部的会阴穴是任督二脉的起点,练拳时头顶的百会穴与裆部的会阴穴上下呼应,阴阳经气得到平稳,也有利于立身中正。

在运动过程中,腰与裆有密切关系,裆与胯膝也要相互配合。腰能松沉,胯能撑开,膝能里合,裆劲自能撑圆。陈鑫在《陈氏太极拳图说》中说:“下腰劲,尻微翻起,裆劲自然合住。”又说:“尻骨,环跳蹶起来,里边腿根撑开,裆自开;两膝合住,裆自然圆。”

2·胯 (髋):陈式太极拳对胯部的要求是:胯根要开,就是胯关节要松开。《拳论》讲:“腰如车轴,气如车轮。”腰部的左右旋转和腿部的虚实转换,是靠胯关节的松活来完成的。如果两个胯关节不松活,死顶住骨盆、腰也难以起到车轴的作用。“松胯”这一要求,一般是不太好掌握的;因为胯部支撑着上半身的重量。胯部放松,膝关节的负担就要加重。一般初练的人,腿部力量差,膝关节支持不了全身的重量,所以不敢松胯,形成膝盖前栽,鼓肚挺胸,身体后仰的不畏姿势。正确的要求是:保持躯干部的中正安舒,下蹲时,膝盖不能超过前脚尖,胯部和臀部象是后边有凳子坐着一样。髋关节的放松,又必须与肩关节的放松上下结合。如果胯不松而肩硬向下垂,肋部和腹部肌肉受压,影响肋部腹部肌肉的松弛下沉及膈肌的下降,气机升降功能就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就难以达到“腹内松静气腾然”的要求。

    3.膝:膝是由关节和关节韧带等周围组织所组成,活动性能好,伸缩力强,是胫腓骨与股骨的结合部,它在太极拳运动申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太极拳是在曲膝松胯的基础上保持立身中正。在整套架式练习时,膝关节要始终保持一定的弯曲。拳架身法的高低,步法的大小,都与膝关节有直接的关系。从身法上讲,身法低,步定大,膝节关承受负担就重。在套路练习中,腿部支撑力的大小,全身的重量都是由膝关节的调节来完成的。初学太极拳的人,应该先练高身法,待腿上有了支撑力,再逐渐降低身法。这样由高到低,活动量由小到大,循序渐进,以免膝关节受伤。同时还要注意膝关节的保护,练拳之后,关节故身体组织血液运行加速,关节局部有热感,这时皮窍开而腠理松,千万不可用冷水洗或风吹,以免风湿乘机入侵,引起关节皮肉的风湿痹症。陈氏太极拳在技击上对膝部也有一定的要求,双人推手,两腿相并,两膝互相粘化,可以外撇、里扣、膝打,既可迫使对方失势,也是护裆,护臁骨的方法。《拳论》有“远用足踢,近便加膝”的说法。

    4·足:足是周身之根基,两足姿势的正确与否,对保证步法的灵活稳健有重要的作用。陈氏太极拳对两足的要求是:两足踏实地,足趾、足掌、足后跟皆要抓地,涌泉穴 (正脚心)要虚。足趾不能翘,足掌不能左撇右歪,前搓后晃。在开步及迈步时,要定准方向和位置,要做到“落地生根”,不能乱动。这样,才有步履清晰、沉着、稳健的感觉。cntaijiquan.com

    另外,在运行中,向前迈步或向左右开步时,都要曲膝松胯,足尖上翘里合,足跟里侧着地向外铲地滑出,开到适当的位置,再移重心落实。向后退时,足尖先落地,再移重心逐渐踏实。在向左右旋转方向时,一足支撑重心,另一足足尖上翘外摆或里扣,以足跟外侧着地,方向位置移好,再移重心踏实。足尖外摆和里扣时,要使腿部还具有螺旋缠丝劲。

    足在技击上可分为钩、套、蹬、踢、踩等方法。钩、套、踢一般是用足尖的方法;蹬、踩是用足跟及足掌的方法。

    以上对周身各部位的要求,贯串在整个太极拳套路中,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任何一部分的姿势正确与否都会影响全身。所以初学者必须细心揣摩,认真思考,按照全身各部位的要求,在基本功夫上打好基础,这样才能逐渐在整个套路运行中,将各部位的姿势恰当配合,从而掌握动作中的速度、路线和方法,逐渐达到身端步稳,动作连贯圆活,节节贯串,上下相随,周身协调,一动全动,一气呵成,动如流水静若山,慢如行云疾似电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