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猫皮草怎么搭配:陶渊明《归去来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23:27:40

[转] 陶渊明《归去来辞》 [图片] [音乐]

转载自 ·月照花影移 2011年05月25日 11:04

­

陶渊明《归去来辞》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摇摇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人,抚孤松而盘桓。   ­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

­

[译文] ­

 

    回去喽!田园将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归!既然自己使心灵受形体的奴役,为什么还要独自惆怅伤悲?我明白了,以往的不能挽救;我知道了,靠将来还可以补回。真的,走入迷途还不算远,我觉得今是而昨非。船儿轻轻地摇荡着前进,风儿飘飘地吹着我的上衣。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程,恨晨光还是这样隐约依稀。终于看到了家里的屋檐,一边奔跑着一边怀着满腔的欢欣。僮仆跑出来迎接,小儿子等候在家门。园子里象征隐土生活的“三径”已经荒废,可是我心爱的松菊却还幸存。拉着幼子的手走进屋门,已准备了美酒盛满酒樽。高高地举起酒壶和酒觞自酌自饮,悠闲地看着庭园的树枝露出了笑颜。依靠着南窗(窗外有傲天的孤松)寄托自己傲世的情怀,确实感到这小小的空间就可以使人心安。每天在庭园散步已经养成乐趣,虽然安了家门却常常把它闭关。拄着拐杖走走歇歇,时时昂首观看远方的青天。白云无心地飘出山去,鸟儿飞倦了也知道归还。夕阳暗淡将坠人大地,我仍抚着孤松盘桓流连。        回去喽!愿停止断绝那世俗的交游。既然这社会和我的愿望相违,我驾车出采又有什么可以追求?我喜欢的是亲戚间知心的交谈,或者是弹琴读书以消解忧愁。农人告诉我春天已经来临,将要耕种去到那西边的田畴。有时我振策驱车,有时我划桨行舟。有时沿着幽深曲折的溪水进入山谷,有时也崎岖坎坷地走过山丘。树木啁欣欣向荣,泉水啊涓涓始流。我赞美万物的得时,感慨自己的一生行将罢休。   ­

  算了吧!寄身天地之间还会有多久,为什么不听任自己的心愿以决定去留?为什么栖栖惶惶地,还想到哪里去!富贵不是我的愿望,仙境又不可预期。趁着这大好的时机独自走了吧,或者就像古代的隐士那样把手杖插在地上躬耕耘籽。登上东边的高地放声长啸,靠近清澈的溪流尽情赋诗。姑且顺着生命的变化走到尽头,高高兴兴地接受天命还有什么怀疑。 ­

­

鄙弃仕途、归隐田园的诗意自白 ­

    ——读陶渊明《归去来辞》 ­

    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写于东晋义熙元年(405)十一月,这时他四十一岁,任彭泽令仅八十余天,却决定弃官隐居。这篇文章前面有序,叙述他家贫出仕和弃官归田的经过,可以参看。 ­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文章开门见山地喝出久蓄胸中之志,好像长吁一口闷气,感到浑身轻松自在。“归去来兮”,即“回家去啊!”来,表趋向的语助词。“田园将芜胡不归?”以反问语气表示归田之志已决。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回顾当时为了谋生而出仕,使精神受形体的奴役,感到痛苦悲哀,现在已觉悟到过去的错误虽然无法挽回,未来的去向却还来得及重新安排。作者引用《论语·微予》中那位避世高人楚狂接舆的歌辞“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稍加点化,形神俱似。“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则是觉醒和决绝的宣言。他看穿了官场的恶浊,不愿同流合污;认识到仕途即迷途,幸而践之未远,回头不迟;一种悔悟和庆幸之情溢于言外。这一段是申述“归去来兮”的缘由。寓理于情,读来诚挚恳切,在平静的语气中显示出思绪 ­

的变迁和深沉的感慨。 ­

    以下想象归家途中和抵家以后的情状: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写船行顺风,轻快如飞,而心情的愉快亦尽在其中。“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写昼夜兼程,望归甚切。问路于行人,见暗自计程,迫不及待;唯其如此,方恨路程之长,而嫌时间过得太慢。“恨晨光之熹微”,正是把心理上的归程之长化为时间之慢的感觉,以表现其急切盼归的心情。“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写初见家门时的欢欣雀跃之态,简直像小孩子那样天真。“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家人欢迎主人辞官归来,主仆同心,长幼一致,颇使作者感到快慰。“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三径”,用东汉蒋诩故事。蒋诩于王莽时免官归家,在院子里竹林下开了。三条小路,平时只有羊仲、求仲与他交往。这里是说出仕不到三个月,庭院的小路都快要荒芜了。惋叹之余,大有恨不早归之感。所喜手植的松菊依然无恙,樽中的酒也装得满满的。松菊犹存,以喻坚芳之节仍在;有酒盈樽,则示平生之愿已足。由此而带出:“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这四句写尽饮酒自乐和傲然自得的情景。《韩诗外传》卷九载北郭先生辞楚王之聘,妻子很支持他,说:“今如结驷列骑,所安不过容膝。”“审容膝之易安”,这里借用来表示自己宁安容膝之贫居,而不愿出去做官了。这与“三径就荒”一样,都是引用同类的典故,仿佛信手拈来,自然合拍,而且显得语如己出,浑然无用典之迹。 ­

    接着由居室之中移到庭园之间:“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这八句写涉足庭园,情与景遇,悠然有会于心的境界。你看他:拄着拐杖,随意走走停停;时而抬起头来,望望远处的景色;举凡白云出山,飞鸟投林,都足以发人遐想。“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既是写景,也是抒情:作者就像那出岫之云,出仕本属于“无心”;又像那归飞的倦鸟,对官场仕途已十分厌倦,终于在田园中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归宿。“景翳翳以将入”,写夕阳在山,暮境将至;“抚孤松而盘桓”,则托物言志,以示孤高坚贞之节有如此松。 ­

    这一大段,由居室而庭园,作者以饱蘸诗情之笔,逐层写出种种怡颜悦性的情事和令人流连忘返的景色,展现了一个与恶浊的官场截然相反的美好境界。 ­

    下一段再以“归去来兮”冒头,表示要谢绝交游,与世相忘:“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听家人谈谈知心话,以琴书为亲密的伴侣,尘俗不染于心,也足以乐而忘忧了。“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春到田野,农民告诉他将要从事农耕了。躬耕田园的生活,在作者笔下显然已被诗化,这与其说是写实,不如说是浪漫的抒情。“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写农事之暇,乘兴出游,登山泛溪,寻幽探胜。“崎岖经丘”承“或命巾车”,指陆行;“窈窕寻壑”承“或棹孤舟”,指水路。“崎岖”双声,“窈窕”迭韵,音节和谐优美,读来有优游从容之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羡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触景生感,从春来万物的欣欣向荣中,感到大自然的迁流不息和人生的短暂,而流露出及时行乐的思想。虽然略有感 ­

喟,但基调仍是恬静而开朗的。 ­

    这一段承上启下,把笔触从居室和庭园延伸到郊原和溪山之间,进一步展拓出一个春郊事农和溪山寻幽的隐居天地;并且触物兴感,为尾段的抒情性议论作了过渡。 ­

    尾段抒发对宇宙和人生的感想,可以看作一篇隐居心理的自白。“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是说寄身天地之间,不过短暂的一瞬,为什么不随自己的心意决定行止呢?“胡为乎遑遑欲何之?”是对汲。汲于富贵利禄、心为形役的人们所发出的诘问;作者自己的态度是“富贵非所愿,帝乡不可期”,既不愿奔走求荣,也不想服药求仙;他所向往的是:虮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良辰胜景,独自出游;除草培土,躬亲农桑;登山长啸,临水赋诗;一生志愿,于此已足。植杖耘籽,暗用《论语·微子》荷蔡丈人“植其杖而耘”的故事;登皋舒啸,则似用苏门山隐士孙登长啸如鸾凤之声的故事。作者分别用以寄寓自己的志趣。最后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收束全文,表示随顺死生变化,一切听其自然,乐天知命而尽其余年。这是作者的处世哲学和人生结论。虽然不免消极,但确乎发自内心,而且包含着从庸俗险恶的官场引身而退的痛苦反省,带有过来人正反两面的深刻体验;因而不同于那种高谈玄理、自命清高的假隐士。 ­

    这篇文章感情真挚,语言朴素,音节谐美,有如一片天籁,呈现出一种天然真色之美。作者直抒胸臆,不假涂饰,而自然纯真可亲。李格非说:“《归去来辞》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辞》而已。”可谓推赏备至了。 ­

    然而王若虚曾指摘《归去来辞》在谋篇上的毛病,说既然是将归而赋,则既归之事,也当想象而言之。但从问途以下,都是追叙的话,显得自相矛盾。即所谓“前想象,后直述,不相侔”。对此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已有辩正,并援引周振甫先生的见解:“《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录’‘直述’,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物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植杖而耘籽’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可喻矣。”钱先生认为本文自“舟遥遥以轻飚”至“亦崎岖而经丘”,“叙启程之初至抵家以后诸况,心先历历想而如身正一一经”,其谋篇机杼与《诗经·东山》写征人尚未抵家,而想象家中情状相类。我以为这样来体味《归去来辞》的谋篇特点是确当而深刻的。渊明此文写于将归之际,人未归而心已先归,其想象归程及归后种种情状,正显得归意之坚和归心之切。如果都作为追叙和实录来看,反而失去强烈的情绪色彩和想象 ­

的空灵意趣,而且如周振甫先生所说,也不符合写作时间的实际。须知陶渊明是一位很富于创造性想象的诗人,他的《桃花源记》,就以丰富的想象,创造出一个幽美逼真的世外桃源,而成为“乌托邦”的始祖;至于那篇颇受卫道者诟病的《闲情赋》,则更发挥其大胆的想象,不惜化作所爱者身上的衣领、衣带、发泽、眉黛、席子、鞋子等等,诚如鲁迅所说,这些“胡思乱想的自白,究竟是大胆的”。这种浪漫主义的想象,乃是陶渊明创作的重要特色,也正是构成《归去来辞》谋篇特点的秘密所在。 ­

选自《古代抒情散文鉴赏集》 ­

­

­

­

­

赏析   ­

­

陶渊明可以称的上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田园诗人。他的诗多取材田园风光、平常生活,运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直率地抒写而出,使人感到自然、亲切,情感真挚,没有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迹,引导读者去体味其中悠然冲淡的情致,走进诗人所营造的意境中去。《归去来辞》就是其中的一篇佳作。北宋的欧阳修说:“东晋无文,惟《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

­

分析作品时,我们很有必要透过纸张,绕到历史的背后,看清那个时代留下的烙印和阴影,这样更有助于理解作者下笔时候的真实情感,有利与对文章思想与主旨的把握。让我们粗略的来看看诗人的生活轨迹。诗人年幼,家庭衰微,八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外祖父家里藏书多,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陶渊明少有大志,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有诗句“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滋”,对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发出了深长的叹息。刘裕登基建康后,作风颇有为之一新的感觉,能以身作则,以威禁的整顿,风俗顿改。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刘裕剪除异己,并且任人唯亲。这些黑暗现象,让他失望。有意辞职隐居。后任彭泽县令,因不肯媚俗与地方官,叹道:“我岂能为五十斗米向乡里小几折腰。”遂去职隐居。赋《归去来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

­

这就是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品展现出的却是洒脱的美,自由的美,回归的美。这篇文章语言清新.朴素自然.叙事、写景、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感情真实充沛,抒情意味深长。   ­

­

第一段读来琅琅上口,陈述了他辞官的决心和心情,第一句,直抒心中郁积之志。“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呼出闷气,顿觉自在坦荡、轻松畅快。表明其志已决,不容犹豫。接下来,说明归隐的原因。“心为形役”,是说明为衣食所迫而出来做官,既如此,那就没什么惆怅悲伤的了。过去的事情已无法追悔,未来的日子却可以自我掌握的。违心的官场日子即将结束,未来的顺心的生活即将开始,将按照自己的意愿地走下去。既然已经认定过去是“迷途”,昨日的“非”,那么今天的抉择就是“是”,是正确的。迷途未远,悔悟与庆幸之情溢于言表!   ­

­

第二段写初归田园农家的情景,其景怡然,其乐融融,“舟摇摇以轻殇,风飘飘而吹衣”,两个叠词的点缀,妙不可言,恍如行走仙境。先乘船,后上路,和风拂衣,小舟飘荡,心情的愉悦自不待言。“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昼夜兼程,归心似箭。问路征夫,计算归程;恨洒熹微,嫌天亮太迟。心情之急迫可见,一抵家中,则完全变成孩子般的欢呼与雀跃--“乃瞻衡宇,载欣载奔”,是一派狂喜之态。“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家人主仆共同欢迎主人归来。“携幼入室,有酒盈樽”,那是一幅举家欢宴,主人开怀畅饮的和谐情景。接着四句,写饮酒自乐之景与傲然自得之情。再接下来由居室转到庭园及高处、远处,这里有情有景,情景交融,一派悠然自得之情从字面流露出来,可以想象,长久未归,一定要将家园好好观览一番。他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时而环顾,时而远望,白云行走,飞鸟投林,都摄入他的眼帘。作者正是那“出岫之云”“倦飞之鸟”,做官本是无心,官场早已厌倦。至于此中孤松和前者“松菊犹存”,自然全是君子高洁之德,孤傲之志的隐喻。此节作者着力写景,实则抒怀,营造出一个与官场截然相反的、悠然旷达、美妙和谐的境界。   ­

­

接下来的这部分是虚写,作者想象定居下来后农村生活会给他带来的乐趣。归到田园后,自然想与世相忘,谢绝交游,当然只是没有明说是与世俗官场的人谢绝交往。亲戚间说说知心话叫人心情欢悦,抚琴读书可藉以消愁解闷。嚣嚷、喧吵不入耳中,可以说是乐以忘忧了。接下来是一段颇具诗意的描绘。春回大地,农人告诉他将要从事春耕了。选在农事闲暇,乘兴出游,“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前者是陆路,后者是水路。相同的都是愉悦和快乐。“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既写实景,又是心景,由物及人,自然生出人生暂短的感伤。春来万物复苏,由大自然的生生不息,联想到人生的短暂与匆促。虽有一点沉郁,但全段的主题基调还是静谧而愉说的   ­

­

诗人在最后抒发对人生宇宙的的感想。作者一连串的感慨喷涌而出:寄身于天地间还有多少时日!何不放下心来听凭生死?为什么还要遑遑不安想去哪里?作者一心向往的是“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在良辰美景独自出游,亲身参加农事劳动,在高岗上高声放歌,在清流旁纵情赋诗。最后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随着生命的自然变化一直到死,乐天安命还有什么疑虑呢!这是作者的人生结论与处世哲学。也是作者历经曲折的人生后的真实而复杂的感慨,诗人品尝过官场人心的险恶、生活的庸俗,映照归隐后平民生活的质朴、真率、自然、自由,确实愤激于官场的龌龊,眷恋自由自在的人生。作者油然而发,在官场那种看别人脸色行事的生活,是对生命的扭曲与糟蹋,只有在这大自然中才是生命正途,可惜我耽误太久了、久违了,所以这是一种真率的抒发,是一种复杂的感慨,是一种包含正反感受的深刻的体验。作者没有自命清高,有的只是直抒胸臆。这是最率真、愤激的抒情。   ­

­

其实无论是快乐,或者痛苦,对诗人来说都不重要。快乐是暂时的,痛苦深埋心底相对长久,但相对于人生之河又显得那么倏忽既散。这样,诗人所要找寻的精神归宿只能是大自然,潜心于道。可见他也深知无法达到真正的归隐,完完全全的物我合一。事实上的陶渊明正是如此,他无法逃避,即使归隐也无法安心。他也明白,就算得到了官场上的追求,也不过是更多的虚空。回归自然,寄情山水之间,是明智之举。陶渊明在矛盾中挣扎了一生,这篇辞仕归隐的宣言书是他灵魂的最强烈的绝唱。 ­

­

陶渊明归隐之后,朝廷曾想征他做官,权贵曾想和他交结,他都婉辞谢绝了。可见他并不是没有治世之能之机,而是因为政治的不开明,使他选择了独善其身。 ­

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余。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 ­

­

­

 

­

归去来兮_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