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潭三杰的电视剧:结合语法巧解高考文言实词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23:41:12

结合语法巧解高考文言实词题

 

 

结合语法解答文言实词题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

1.出现在主语或宾语位置的词语是名词,如果解释成动词就是错的。

1.庭除甚芜    除:废弃。(2005年浙江卷)

2.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行旅:旅行游览。(2004年全国甲卷)

3.自放驴,取樵吹爨。樵:打柴。(2000年全国卷)

简析:例1中“除”作形容词“芜”的主语,应是名词,解释成动词“废弃”错误(正确解释是“台阶”)。例2中“行旅”做了动词“至”的主语,是名词“行远路的人”,解释成动词“旅行游览”错误。例3中“樵”做了动词“取”的宾语,是名词“木柴”,解释成动词“打柴”错误。

2.名词用在“之”字前、用在“所”字后、用在副词后、用在介宾短语前、用在“而”字后(除并列关系)要解释为动词。

1.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祠:祭祀。(2007年全国Ⅰ卷)

2.崔杼相之。相:辅佐。(2005年北京卷)

3.善才绳之。绳:捆绑。(1997年全国卷)

简析:例1中的“祠”和例3中的“绳”都是名词,用在“之”字前,要活用作动词,解释正确。例2中“相”有动词、名词和副词三种词性,用在“之”字前,是动词,解释正确。

3.两个名词(或名词性结构)连用,其中一个要解释为动词,通常是第一个词。

1.始城州,周十三里。城:构筑城墙。(2007年全国Ⅲ卷)

2.意季布匿其所。意:料想。(2006年全国Ⅱ卷)

3.条其言,书于褒城驿屋壁。条:整理。(2005年浙江卷)

“条”和“其言”是名词和名词性结构连用,“条”解释为动词“整理”正确。

4.世家歙州。家:定居。(2004年浙江卷)

5.尘土积三尺,雨雪,泥没股。雨雪:下雪。(2001年春季卷)

简析:五个例子中的“城州”“意季布”“条其言”“家歙州”“雨雪”都是两个名词(或名词性结构)连用,“城”“意”“条”“家”和“雨”都用作动词。五句解释正确。

4.分析句子,看加点的词语充当什么成分,再根据词性推断词义。

1.间以婀娜之声。间:间或。(2006年湖南卷)

2.君行坏堰。坏:使…毁坏。(2004年浙江卷)

简析:分析句子,可看出例1中“间”做谓语,应是动词“间杂”,“间或”是副词,解释错误。例2中“坏”做名词“堰”的定语,应该是形容词“毁坏的”,不是使动用法,释义错误。

5.古汉语中不少词语是由并列成分构成的,意思或相近或相反,利用这种构词特点也可以正确地解答试题。

1.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纠:检举。(2006年湖北卷)例2.益跅弛,不问生产。生产:生活与财产。(2005年山东卷)

3.郡中连旱二年,祷请无所获。祷请:向神灵祈求。(2004年全国甲卷)

4.太守殷丹到官,访问其故。访问:咨询,打听。(2004年全国甲卷)

简析:例1中的“纠”与“劾”是同义词,解释正确。例2中的“生产”是同义复词,做了动词“问”的宾语,另外释义“生活与财产”中的“生活”与“问”也不搭配,应译为“产业”。例3中的“祷请”和例4中的“访问”都是同义复词,即两个同义的单音词连用,释义正确。

6.释义套入原文,看前后搭配是否恰当,看是否合乎清理。如果搭配不当,释义就是错的。

1.南迫洛阳。迫:逼迫。(2006年天津卷)

2.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质:质问(2005年重庆卷)

3.昌期少年,不闲吏事。闲:空闲。(2004年湖北卷)

4.令因请假,临召囚悉令归家耕种。请假:请求休假。(2005年江西卷)

简析:把释义“逼迫”套入例1原句,与后面的“洛阳”不搭配,与“逼迫”搭配的应该是“人”而不是“物”,释义错误,应释为“抛弃接近”。把释义“质问”套入例2原句,与后面的“田券”不搭配,与“田券”搭配的应是“抵押”。例3中释义“空闲”是形容词,不能带宾语,套入原句后与“吏事”不搭配,释义错误,应释为“熟习”。例4中释义“请求休假”套入原句,主语是县令,不合情理,译成“约定期限”才能贯通文意。

7.结合文言句式、词类活用、通假字等帮助判断实词用法。

1.再四皆不然。然:这样。(2007年辽宁卷)

2.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奇:认为……奇异。(2007年山东卷)

3.致能歌者。致:使……到来。(2006年北京卷)

4.城之不拔者二耳。拔:被攻取。(2001年全国卷)

5.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其都督:他是都督。(2000年全国卷)

简析:例1中的“然”据上文“发火器”看,应是通假字,通“燃”,解释错误。例2中“奇”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解释正确。例3中“致”是动词的使动用法,解释正确。例4是被动句,“拔”字解释正确。例5是主谓式判断句,“其都督”即“他是都督”。

(河北省正定县正定镇中学  崔乐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