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潜都市txt:2009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学案:文言实词重点突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3 15:04:20
 2009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学案:文言实词重点突破(一)

一、考点例释
    《考试说明》明确提出“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是“常见文言实词”,这是考查范围,二是“在文中的含义”,这是所给条件,即我们常说的“语境”。综合这两点,既是考查考生掌握文言实词知识的情况,又是考查考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或者说看懂一篇具体的文言文的能力。这些文言实词是“常见”的、一般的,不是偏难险怪的;这些文言实词中的重要词语列在新教材的附录上,可以查看。另外,也可翻查给中学生用的文言实词解释的工具书。“在文中的含义”,要求通过一定的文言实词的积累,学会在语境中“望文生义”。复习文言实词不要去背字典和词典的实词义项,而是通过一定文言实词的学习,培养具体辨析的能力。有必要掌握基本概念,通过重温教材和个例,弄清每一个知识点的基本含义。

所谓“常见实词”,从词的出现频率上来讲,“常见实词”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见词和次常用词;从词义上看,考查的常见实词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究竟表示哪一个义项,这也就是一种能力。

二、命题预测
   比较而言,文言实词的考查是稳定的。题型稳定——多用单项选择;考点稳定——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复习时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应根据“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说明,结合上下文来判断词义。但稳中有变,上海卷近几年在考查实词的含义时都是采用了主观题型,或许这种变化反映出命题的趋势。
三、文言实词词义巧推断

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篇幅虽不长,但内容丰富,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现象非常普遍,再加上词类活用、语序倒置、内容跳跃和成分省略等,更增加了词义理解的难度。因此,在答题时就要有较强的推断词义的能力。
基本方法

1、运用形训,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词的本义。

汉字中形声字占80%以上,其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例(1)径造庐访成。造:到

例(2)若少屈,冀得一归觐。   觐:拜见

“造”形旁为“ 走 ”,而 “庐”是处所,不难推断与此相关联的词义应该是“到”、“去”,“造”字的其他意义(“制造”、“成就”等)显然与句义不符合。“觐”的形旁为“见”,“归”是回家,故而可判断“觐”释为“拜见”是正确的。

2、运用声训,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解释假借义。

例(3)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

例(4)伯王之业,不从此也。

“翼”与“翌”字形相似,读音相同,“翌”的含义是“次于今年、今日的”,则“翼日”就是“翌日”,即“第二天”。“伯”与“霸”声母相同,古音接近,本句中的“伯”就是“霸”的通假字,“伯王之业”即称霸称王的功业。

3、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

解释文言实词时,如果能联想到含有这一语素的成语,理解词义就省时省力了。

例(5)在官清恪,未尝闻私。  恪:谨慎而恭敬。

例(6)吾亦望汝副其此心。  副:符合

例(7)取诸县以给,敛诸大谷者尤亟。 给:满足自己。

例(8)善才绳之。 绳:捆绑。

今有成语“恪遵功令”,“名副其实”,“自给自足” “绳之以法”。以上成语中加点词的词义,我们平时相对熟悉。借助它们,可以做出判断:例(5)、例(6)、例(7)正确;例(8)对“绳”的解释有误,应释为“依法处置”。

4、借助句内语法结构来推断词义。

例(9)烟涛微茫信难求。    信:确实

例(10)其罪当与童贯等。   等:(童贯)等人。

例(11)自放驴,取樵炊爨  。  樵:打柴。

例(12)登辞疾不受。 疾:急速

“信”可以作名词(如释为“信用”)、动词(如释为“相信”),也可以用作副词(如释为“确实”)。分析例(9),句中“难求”是谓语,而“信”修饰“难求”,作状语。状语一般由副词或形容词充当,再结合语境就容易判断“信”是“确实”、“实在”之义。分析例(10),句中主语为“其罪”, “与童贯”是状语,而“等”应该是句子的谓语。所以它是“一样”、“等同”之义,而非“等人”、“等等”。再看例(11)句中的“樵”作“取”的宾语,应该是名词,所以解释为“打柴”明显有误。同样的道理,例(12)中的“疾”也是名词,应释为“疾病”,“辞疾”即“称病”、“托病”。

5、借助较整齐的句式来推断词义

古人为文讲究铺陈对偶,注意节奏和谐,常常使用一些结构相同或相近、意义相同或相对的句子。把握住相关句子的结构特点,推测词义的准确性就会明显提高。就是说要充分利用对文、互文来释词。

例(13)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

解释:“圣君治国”,必须发现它与“亡国破家”之间的对应关系,弄清它们有相同的语法结构,才能明确这不是主谓短语,而是并列短语,才能准确地回答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

“亡国破家”与“圣君治国”是对文。另外,文言文中互文也很常见。互文多为的近义词并用,前后联系起来考虑,可以顺利地理解词义。

例(14)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本句中的“以”字本来较难理解,但借助与之对应的“用”字,我们可以推知“以”也作“被任用”讲。

6、根据上下文来推断词义,即“因文定义”

例(15)得全首领以没。   全首领:指保持高位。

例(16)人灾,绝食者千余家。  绝食;断绝饮食。

例(15)前文写“开封仪同三司高俅死”,尽管此人罪大恶极,但并没有被砍头,他得以保留全尸,所以“全首领”当指“保全头颅”。例(16)考查对“绝食”的理解,现代汉语中“绝食”指断绝饮食,以示坑议或自杀;而本句前文已交代“天保中,郡县大水、人灾”,下文又写太守苏琼“贷粟以付饥者”,那么这个“绝食”当指水灾后断了粮食。今义是主动地断绝饮食,此处则是被迫无奈断了粮,古今异义。

四、重点文言实词归纳(过、恨、及、见)

1.过
①过失,过错。《劝学》: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走过,经过。《阿房宫赋》: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③胜过,超过。《促织》:裘马过世家。
④犯有过错。《左传》: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⑤责备。《鸿门宴》: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⑥拜访,探望。《信陵君窃符救赵》:愿枉车骑过之。
⑦过于。副词。《小石潭记》: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2.恨
①名词,怨恨。
 ②动词,遗憾。《陈涉世家》:怅恨久之。
③复合词,恨恨。《孔雀东南飞》: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

3.及

①动词,追赶上。《屈原列传》: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②比得上。《邹忌讽齐王纳谏》: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③接近。《〈指南录〉后序》: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

④遭受。《谭嗣同》:卒不去,故及于难。

⑤连词,和、与,表并列。《荆轲刺秦王》: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⑥介词,等到,趁着。《论积贮疏》: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4.见

①动词。看见,会见,拜见。

②名词。见识、见解。《失街亭》:汝真女子之见。

③代词。放在动词前,有称代作用,表示对我怎样。《孔雀东南飞》: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④介词。表被动。《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⑤通“现”。《敕勒歌》:风吹草低见牛羊。

五、【例题分析】(2004年天津卷)

任城威王(曹)彰,字子文。少善射御,膂力过人,手格猛兽,不避险阻。数从征伐,志意慷慨。大祖(曹操)尝抑之曰:”汝不念读书慕圣道,而好乘汗马击剑,此一夫之用,何足贵也!”课彰读《诗》《书》。彰谓左右曰:”丈夫一为卫、霍,将十万骑驰沙漠,驱戎狄,立功建号耳,何能作博士邪?”太祖尝问诸子好,使各言其志。彰曰:”好为将。”太祖曰:”为将奈何?”对曰:”被坚执锐,临难不顾,为士卒先;赏必行,罚必信。”太祖大笑。

(建安)二十三年,代郡乌丸反。以彰为北中郎将,行骁骑将军。临发,太祖戒彰曰:”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动以王法从事,尔戒之!”彰北征,入涿郡界,叛胡数千骑卒至。时兵马未集,唯有步卒千人,骑数百匹。用田豫计,固守要隙,虏退散。彰追之,身自搏战,射胡骑,应弦而倒者前后相属。战过半日,彰铠中数箭,意气益厉,乘胜逐北。至于桑干,去代二百余里,长史诸将皆以为新涉远,士马疲顿,又受节度,不得过代,不可深进违令轻敌。彰曰:”率师而行,唯利所在,何节度乎?胡走未远,追之必破。从令纵敌,非良将也。”遂上马,令军中:”后出者斩。”一日一夜与虏相及,击,大破之,斩首获生千数。彰乃倍常科大赐将士,将士无不悦喜。时鲜卑大人轲比能将数万骑观望强弱,见彰力战,所向皆破,乃请服。北方悉平。时大祖在长安,召彰诣行在所。彰自代过邺,大子(曹丕)谓彰曰:“卿新有功,今西见上,宜勿自伐,应对常若不足者。”彰到,如太子言,归功诸将。太祖喜,持彰须曰:“黄须儿竟大奇也!”

大祖东还,以彰行越骑将军,留长安。大祖至洛阳,得疾,驿召彰,未至,太祖崩。文帝(曹丕)即王位,彰与诸侯就国。黄初二年,进爵为公。三年,立为任城王。四年,朝京都,疾薨于邸,谥曰威。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曹彰传》)

1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课彰读《诗》《书》 课:督促。

B. 应弦而倒者前后相属 属:连接。

C. 一日一夜与虏相及 及:达到。

D. 召彰诣行在所 诣:前往。

【答案】C。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文言实词在上下文语境中应选取的义项的判断能力,四个选项实词均为单音节词语。其解答方法是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准确而无滞碍处即为正确答案。ABD三项的解释放入文中都合适,只有C项的解释不合适。

C项中的“及”的常见义有“追赶”“到”“比得上”几种,这里根据语镜推断是“追赶”的意思。这一句的意思是“一天一夜追赶上了胡骑”。

六、【跟踪训练】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以下题目。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2题。

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为临菑市掾,不见知。及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惟独莒、即墨不下。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城中相与推田单,立以为将军,以即墨拒燕。顷之,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乐毅因归赵,燕人士卒忿。田单又纵反间日:“吾惧燕人掘吾城外冢墓,”僇先人,可为寒心。“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田单又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五千人因衔枚击之,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叛燕而归田单,齐七十余城皆复为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王未附      附:归附      B.城之不拔者二耳   拔:被攻取

C.齐人追亡逐北  北:指败逃者  D.及燕使乐毅伐破之齐  及:等到

2、解释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

(1)①为临菑市掾,不见知           ②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

(2)①所过城邑皆叛燕而归田单       ②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3)①城中相与推田单,立以为将军   ②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4)①使老弱女子乘城               ②千乘万骑西南行

(5)①令即墨富豪遗燕将             ②小学而大遗

二、分别解释下列各句中的“恨”。

(1)商女不知亡国恨

(2)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3)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4)恨登山临水,手寄七弦桐,目送归鸿

(5)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2题。

孔奋字君鱼,扶风茂陵人也。曾祖霸,元帝时为侍中。奋少从刘歆受《春秋左氏传》,歆称之,谓门人曰:“吾已从君鱼受遗矣。”

遭王莽乱,奋与老母、幼弟避兵河西。建武五年,河西大将军窦融请奋署议曹掾,守姑臧长。八年,赐爵关内侯。时天下扰乱,惟河西独安,而始臧称为富邑,通货羌胡,市日四合,每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致丰积。奋在职四年,财产无所增。事母孝谨,虽为俭约,奉养极求珍膳,躬率妻子,同甘菜茹。时天下未定,士多不修节操,而奋力行清洁。为众人所笑,或以为身处脂膏,不能以自润,徒益苦辛耳。奋既立节,治贵仁平,太守梁统深相敬待,不以官属礼之,常迎于大门,引入见母。

陇蜀既平,河西守令咸被征召,财货连毂,弥竟川泽,惟奋免费,单车就路。姑臧吏民及羌胡更相谓曰:“孔君清廉仁贤,举县蒙思,如何今去,不共报德!”遂相赋敛牛、马、器物千万以上,追送数百里,奄谢之而已,一无所受。既至京师,除武都郡丞。时,陇西余贼隗茂等夜攻府舍,残杀郡守,贼畏奄追急,乃执其妻子,欲以为质。奄已五十,唯有一子,终不顾望,遂穷力讨之。吏民感义,莫不信用命焉。郡多氏人,便习山谷,其大豪齐钟留者,为群氐所信向。奋乃率厉钟留等令要遮抄击,共为表里。贼窘惧逼急,乃推奋妻子以置军前,冀当退却,而击之愈厉,遵禽灭茂等,奋妻子亦为所杀。世祖下诏褒美,拜为武都太守。

奋自为府丞,已见敬重,及拜太守,举郡莫不改操。为政明断,甄善疾非,见有美德,爱之如亲,其无行者,忿之若仇,郡中称为清平。

(《后汉书·孔奋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盈数月辄致丰积 盈:满

B 不以官屑礼之 礼:礼节

C.奋谢之而已 谢:拜谢

D。氍壅京师,除武都郡丞 除:授官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 )

A.八年,赐爵关内侯

B.孔君清廉仁贤

C.乃推奋妻子以置军前

D.见有美德,爱之如亲

四、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2题。

赫连达字朔周,盛乐人。性刚毅,有胆力。少从贺拔岳征讨有功,拜都将。及岳为侯莫陈悦所害,军中大扰。赵贵建议迎大祖①,诸将犹豫未决。达曰:“宇文夏州昔为左丞,明略过人,一时之杰。今日之事,非此公不济。赵将军议是也。达请轻骑告哀,仍迎之。”诸将或欲南追贺拔胜,或云东告朝廷。达又曰:“此皆远水不救近火,何足道哉?”贵于是谋遂定,令达驰往。大祖见达恸哭,问故,达以实对。太祖遂以数百骑南赴平凉,引军向高平,令达率骑据弹筝峡。时百姓惶惧,奔散者多。有村民方扶老弱,驱畜牧,欲入山避难,军士争欲掠之。达曰:“远近民黎,多受制于贼,今若值便掠缚,何谓伐罪吊民!不如因而抚之,以示义师之德。”乃抚以恩信,民皆悦附,于是迭相晓语,咸复旧业。太祖闻而嘉之。悦平,加平东将军。太祖谓诸将曰:“当清水公②遇祸之时,君等性命悬于贼手,虽欲来告,其路无从。杜朔周③冒万死之难,远来见及,遂得共尽忠节,同雪仇耻。虽藉众人之力,实赖杜子之功。劳而不酬,何以劝善!”乃赐马二百匹。达固让,太祖弗许。

六官初建,授左遂伯。出为陇州刺史。保定初,迁大将军、夏州总管、三州五防诸军事。达虽非文吏,然性质直,遵奉法度,轻于鞭挞,而重慎死罪。性又廉俭,边境胡民或馈达以羊者,达欲招纳异类,报以缯帛。主司请用官物,达曰:“羊入我厨,物出官库,是欺上也。”命取私帛与之。识者嘉其仁恕焉。寻进爵乐川郡公。建德二年,进位柱国,薨。子迁嗣。

(选自《周书·赫连达列传》)

[注]①太祖:此指宇文泰,当时任夏州刺史。②清水公:即贺拔岳。③杜朔周:赫连达曾祖因避难改投杜氏。赫连氏,匈奴姓氏,东晋义熙三年勃勃自称大夏天王,改日赫连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此公不济 济:成功

B.虽藉众人之力 藉:凭借

C劳而不酬,何以劝善 劝:劝解

D.识者嘉其仁恕焉 嘉:褒扬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少从贺拔岳征讨有功

B.有村民方扶老弱,驱畜牧

C.君等性命悬于贼手

D.性质直,遵奉法度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2题。

任延,字长孙。更始元年,拜会稽都尉。会稽破称多士。延到,皆聘请高行,敬待以师友之礼。掾吏贫者,辄分奉禄以赈拾之。每时行县,辄使慰勉孝子,就餐饭之。吴有龙丘苌者,隐居太末,王莽时,四辅三公连辟,不到。掾吏白请召之。延曰:“龙丘先生躬德履义,有伯夷之节。都尉埽洒其门,犹惧辱焉,召之不可。”遣功曹奉谒,修书记,致医药,吏使相望于道。积一岁,苌乃乘辇诣府门,愿得先死备录。遂署议曹祭酒。苌寻病卒,延自临殡,不朝三日。是以郡中贤大夫争往宦焉。

建武初,诏征为九真太守。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趾,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

拜武威大守,帝亲见,戒之曰:“善事上官,无失名誉。”延对曰:“臣闻忠臣不私,私臣不忠。履正奉公,臣子之节。上下雷同,非陛下之福。善事上官,臣不敢奉诏。”帝叹息曰:“卿言是也。”既之武威,时将兵长史田绀,郡之大姓,其子弟宾客为人暴害。延收绀系之,父子宾客伏法者五六人。绀少子尚乃聚会轻薄数百人,自号将军,夜来攻郡。延即发兵破之。自是威行境内,吏民累息。又造立校官,自掾吏子孙,皆令诣学受业。郡遂有儒雅之士。后坐擅诛羌不先上,左转召陵令。

(《后汉书·循吏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署议曹祭酒 署:签署

B.每致困乏 致:招致

C.履正奉公 履:实行、做

D.皆令诣学受业 诣:去、到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

A.遣功曹奉谒,修书记,致医药

B.修书记,致医药

C.上下雷同,非陛下之福

D.绀少子尚乃聚会轻薄数百人

参考答案
一、1.D【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词义的掌握,其解答方法是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准确而无滞碍处即为正确答案。

A项中的“附”一是附着,二是依从、依附,三是靠近。试题中解释为“归附”是第二个义项“依附”的引申,与文意相符,正确。B项的“拔”字为“攻取”义。古时攻城必拔敌方的军旗,拔下军旗即为攻取对方城寨,试题中将“拔”解释为“被攻取”,是与文意相符的,正确。C项的“北”指败逃者是正确的。“北”古时可表示“背”,打仗逃跑时总是背对着追击的人,因而逃跑又可用“北”来表示。“北”字表示逃跑者是一种借代用法,所以考题中表述为“指逃跑者”。D项是错误的。“及”字应是“到达”的意思,根据上下文推论,讲为“等到”是不妥的。只有解释为“到了燕国派乐毅攻破齐国,使全部的齐国城池都降服了,只有莒城、即墨没有攻下。”才符合文意。

2、(1) ①见:表被动,相当于“被” ②见: 看见,看到

(2) ①过:走过,经过  ②过:责备

(3)①相与:一起   ②相:辅助

(4)①乘:登②乘:一车四马的总称

(5)①遗(wèi):送给、给与  ②遗:舍弃

二、(1)恨:悔恨(2)恨:怨恨⑶恨:遗憾⑷⑸同(3)

【参考译文】

田单,是齐国田氏的远房本家,担任管理临淄市政的佐理人员,不被人所知。到了燕国派乐毅攻破齐国,使全部的齐国城池都降附了,只有莒城、即墨没有攻下。燕军向或进军包围了即墨,即墨大夫出城迎战,战败而死。城中的人推田单为首领,拥立他为将军,带领即墨人抵抗燕军。不久,燕昭王死了,惠王即位,他与乐毅不隔阂。田单听到这个情况后,就派人到燕国行使反间计,扬言说:“齐王已被杀死,没有被攻克的齐国城池只有两座。乐毅怕被国王诛杀,而不敢回国,以攻齐为名,实际上想联合兵力在齐国称王。齐国人心还未归顺,所以暂且缓攻即墨以等待人心归附。齐人怕的,惟恐别的将军到来,即墨被攻破无疑了。”燕王认为对,让骑劫代替乐毅,乐毅于是投归赵国,燕军士卒心中忿忿不平。田单又派人使反间计说:“我怕燕国为挖我们城外的祖坟,侮辱我们的先祖,这最令人寒心了。”燕军全部挖开城外的坟墓,焚烧死人的尸骨。即墨人在城上望见了,都痛苦流滋,都想出城作战,愤怒的情绪上涨到高潮。田单知道士卒们的战斗意志调动起来可以作战了,就命令士兵都埋伏起来,让老弱士兵和女人登上城墙,派使者去与燕军商量投降之事,燕军士兵都高呼万岁(庆祝胜利)。田单以收集百姓的黄金,得金千镒,让即墨城的富豪送给燕国将领,燕军更加松懈。田单就收集城中的千余头牛,制成红绸衣(给牛披上),衣上画了五彩的龙文,在牛角上绑上了兵刃,在牛尾上绑上了灌满油脂的芦苇把,把它点燃。在夜里从城墙上凿出几十个洞里放出牛去,壮士五千人跟在牛的后面。牛尾烧热了,牛愤怒的奔向燕军,燕军在夜间惊慌失措。牛尾的火炬光亮闪耀,燕军看到它都是龙文(而更加恐惧,以为天神),触到牛的都不死即伤。(即墨的)五千人乘机衔枚(不出声)击杀燕兵,而城中的人都呐喊助威,老弱之人,大败而逃。齐国人于是斩杀了他们的将领骑劫。燕军自扰自乱,纷纷败逃。齐国人追击逃兵,所经过的城邑都背燕而归田单,齐国沦陷的七十多座城池又都回归到齐国。

三、1. B “礼”用为动词,应译为“礼待”。

2. B A项中“关内”古义指函谷关内,今义指山海关以南地区;B项中“清廉”,古今同为“清正廉洁”;C项中“妻子”,古义为妻子、儿女,今义为妻子;D项中“美德”,“德”名词,有德之人,今为名词,美好的品德。

四、1. C劝:勉励。

2. B畜牧:句中义为“牲畜”,今义为“饲养牲畜”。

五、1.A署:任命。

2. C 书记:书信;医药:医生、药品;轻薄:名词,轻薄之人。)

  2009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学案:文言实词重点突破(二)
方法点拨
(一)分析语境
    如果是人物传记,要对语言环境中的时间、地点、官职、人物(关系)、事情(因、过、果)、语言(关系、感情色彩)及作者对人物的评价态度等作出全面透彻的分析,如果是散文,要对人物、事情、景物、物象、感情、义理等内容和有关的表达技巧等作出全面透彻的分析。以便正确推断一个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要明白,一个词具体表达什么意义,具有什么语法作用,不是词本身决定的,而是由语境决定的。所以,要准确把握一个词的意义,非认真分析语境不可。

(二)注意一词多义

1.了解词义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

词的本义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就词的来源说的,即该词最初的意义,如“向”的最初意义是朝北的窗户,“兵”的最初意义是兵器,“走”的最初意义是跑等。把这“最初的意义”叫做本义,这时词的本义也就是字的本义。

另一种解释是就词的应用来说的。把最常用的那个意义算作词的本义,也叫“基本意义”。如“兵”的基本意义是“兵士”,“走”的基本意义是“步行”。在现代汉语中谈到本意是指后者即词的基本意义,也就是常用的意义。这种基本意义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总是作为词的第一个意义。掌握词的基本意义是了解多义词的好办法。

引申义是从基本义发展出来的,同基本义有相类似、相对立或相关联的意义。如“深”的基本意义是从表面到底部或从外面到里面的距离大。如:“这条河很深”、“这个院子很深”、“深山”、“深海”、“深耕”。这几个“深”用的都是“深”的基本意义。从词的基本意义发展出来以下这些引申义:

①深奥,深刻,深入;如:道理很深。②深厚,深刻,如友谊很深。③时间久,如:夜深人静。④深、重,如:颜色太深。

“深”的引申义和基本义的联系是建立在相类似的基础上的。

比喻义,也属于词的本义的一种引申。但因为它使用比喻的手段,使语言风格特殊,色彩鲜明。所以跟引申义并列,成为转义的一种。它是由本义通过打比方而产生的新义。如:

地下工作—“地下”比喻隐藏在敌人势力范围内。

点滴经验—“点滴”比喻零星的,微小的。

冻结资金—“冻结”比喻阻止流动或变动。

乱扣帽子—“帽子”比喻罪名或坏名义。

(2)了解词义的两种引申方式。

(1)     连锁式。即本义和引申义环环相扣,逐步延伸展开。如“寒”本义是冷,引申为寒冷季节,再引申为缺乏冬衣而受冻,又引申为贫寒,进而引申为恐惧、害怕。例如:

①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②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③    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论积贮疏》)

④    大渡桥横铁索寒(《七律·长征》)

(2)     辐射式。词义的引申环绕着一个中心而从不同的方面展开。如“节”的本义是竹节,由其辐射产生的引申义有木节、关节、季节、节操、节拍等。例如:

①    一节复一节,千枝破万叶(《咏竹》)

②    盘根错节(《虞诩传》)

③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庖丁解牛》)

④    清明时节雨纷纷(《七绝·清明》)

⑤    单于壮其节(《苏武》)

⑥    钿头银篦击节碎。(《琵琶行》)

不难看出词义引申的一般规律是: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借助这些规律,有利于我们以简驭繁地对多义词进行系统得梳理。

    了解一次多义演变的联想方法。

a)   类似联想。采用类似的事物来比喻,形成一词多义。如:引(本义“开弓”)——延引—牵引—引导。

b)   接近联想。应用接近的事物来代替。如:兵(本义“兵器”)——士兵—军队—军事—战争。

c)    对比联想。由正面意义的词,联想到反面意义。如:去(本义“藏”—离开—废除—舍弃。

懂得一词多义演变时不同的联想方法,可以从看似孤立的一词多义之间找到一定的联系,以便根据上下文意,选出正确义项。当然,光凭以上方法来掌握一词多义还是很不够的。养成平时多积累、多整理的习惯十分重要。只有储存的词汇丰富了,才能在运用中熟能生巧。

二、重点文言实词归纳二(解、就、举、克)

解:
①解剖;分开;分裂、涣散。《史记秦始皇本纪》:“天下土崩瓦解。”
②解开,脱去。《中山狼传》:“解衣以活友。”
③解救,消除。《荆轲刺秦王》:“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④道家的“羽化成仙”。《梅花岭记》:“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悟大光明法蝉脱。
⑤Xiè松懈,懈怠。通“懈”。《李将军列传》:“胡虏益解。”
⑥解释,解答。

就:
①靠近,接近。《劝学》:“金就砺则利。”
②趋,赴。《隆中对》:“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③上(车、路)。《荆轲刺秦王》:“荆轲就车而去。”
④赴任。《季氏将伐颛臾》:“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⑤成就。《谏逐客书》:“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⑥完成,成功。《活板》:“瞬息可就。”

举:
①举起,抬起。《中山狼传》:“肩举驴上,引避道左。”
②拿。《赤壁之战》:“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③举行,施行。《陈涉世家》:“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④飞。《吕氏春秋》:“兔起凫举。”
⑤推荐,选拔。《出师表》:“众议举宠为督。”
⑥攻占,占领。《阿房宫赋》:“戍卒叫,函谷举。”

⑦合,全。《促织》:“大喜,笼归,举家庆贺。”

①肩负。引申为担当、胜任。引申为担当、胜任。《周易》:“子克家。”
②成功,完成。《中山狼传》:“三纳之而未克。
③战胜,攻下。《曹刿论战》:“彼竭我盈,故克之。”
④克制,约束。《论语》:“克己复礼。”《后汉书》:“克己奉公。”
⑤能够。《赤壁之战》:“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⑥限定,约定。《后汉书》:“与克期俱至。”

⑦通“刻”,刀刻,雕刻。《史记·李斯列传》:“更克之,平斗斛度量文章。”

三、【例题分析】(2005年高考重庆卷)

侯可字无可,华州华阴人。少倜傥不羁,以气节自许。既壮,尽易前好,笃志为学。随计①入京,里中醵金赆行②。比还,悉散其余与同举者,曰:“此金,乡里所以资应诏者也,不可以为他利。”且行,闻乡人病,念曰:“吾归,则彼死矣!”遂留不去。病者愈,辍己马载之,徒步而归。

孙沔征侬徭,请参军事,奏功得官,知巴州化城县。巴俗尚鬼而废医,唯巫言是用,娶妇必责财,贫人女至老不得嫁。可为约束,立制度,违者有罪,几变其习。再调华原主簿。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岁责其租。可晨驰至富家,发椟出券归其主。郡吏赵至诚贪狡凶横,持守以下短长,前后莫能去。可暴其罪,荷枷置狱,言于大府诛之,闻者快服。

签书仪州判官。西夏寇边,使者使可按视,即以数十骑涉夏境,猝与之遇,亟分其骑为三四,令之曰:“建尔旗帜,旋山徐行。”夏人循环间见,疑以为诱骑不敢击。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说渭源羌首输地八千顷,因城熟羊③以抚之。琦上其功。

可轻财乐义,急人之急,忧人之忧。与田颜为友。颜病重,千里求医,未归而颜死,目不瞑。人曰:“其待侯君乎?”且殓而可至,拊之乃瞑。颜无子,不克葬,可辛勤百营,鬻衣相役,卒莽之。方天寒,单衣以居,有馈白金者,顾颜之妹处室,举以佐其奁具。一日自远归,家以窭告,适友人郭行扣门曰:“吾父病,医邀钱百千,卖吾庐而不售。”可恻然,计橐中装④略当其数,尽与之。关中称其贤。(选自《宋史·列传》)

【注】①计:计吏,考察官吏的官员。②醵:聚集钱财;赆:临行时赠送礼物。③熟羊:

地名。④橐中装:指珠玉之类的财物。

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娶妇必责财,贫人女至老不得嫁 责:索求

B.    夏人循环间见,疑以为诱敌不敢击 间:间或

C.   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 质:质问

D.    颜无子,不克葬克:能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词义的掌握,其解答方法是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准确而无滞碍处即为正确答案。

A项中“责”的常见义就是“索取”“索求”的意思,放在文中合适。此项解释正确;B项中“间”的本义是“夹缝”“间隙”,以后引申为“间或”,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就是取此义,把它代入,正符合文意;C项中的“质”是“典当”“抵押”的意思而并非“质问”,因为无法质问田券,这种解释不符文意;D项中的“克”的常见义是“攻克”“战胜”之义,如《韩非子》“秦战未尝不克,攻未尝不取”和成语“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都是此义,后又有“能够”的意思,这里就是选用这种义项。本句的意思是“有的富人在田籍上并没有登记他们的土地数量,却让别人抵押田契给他达上万亩”。

四、【跟踪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赵咨,字文楚,东郡燕人也。父畅,为博士。咨少孤,有孝行,州郡召举孝廉,并不就。

延熹元年,大司农陈奇举咨至孝有道,仍迁博士。灵帝初,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为宦者所诛,咨乃谢病去。太尉杨赐特辟,使饰巾出入,请与讲议。举高第,累迁敦煌太守。以病免还,躬率子孙耕农为养。

盗尝夜往劫之,咨恐母惊惧,乃先至门迎盗,因请为设食,谢曰:“老母八十,疾病须养,居贫,朝夕无储,乞少置衣粮。”妻子物余,一无所请。盗皆惭叹,跪而辞曰:“所犯无状,干暴贤者。”言毕奔出,咨追以物与之,不及。由此益知名。征拜议郎,辞疾不到,诏书切让,州郡以礼发遣,前后再三,不得已应召。

复拜东海相。之官,道经荥阳,令敦煌曹皓,咨之故孝廉也,迎路谒候,咨不为留。皓送至亭次,望尘不及,谓主薄曰:“赵君名重,今过界不见,必为天下笑!”即弃印绶,追至东海。谒咨毕,辞归家。其为时人所贵若此。

咨在官清简,计日受奉,豪党畏其俭节。视事三年,以疾自乞,征拜议郎。抗疾京师,将终,告其故吏朱诋、萧建等,使薄殓素棺,籍以黄壤,欲令速朽,早归后土,不听子不改之。

朱祗、萧建送丧到家,子胤不忍父体与土并合,欲更改殡,祗、建譬以顾命,于是奉行,时称咨明达。

(范晔《后汉书·赵咨传》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州郡召举孝廉,并不就。 举:推举

B.视事三年,以疾自乞。   视事:考察事情

C.躬率子孙耕农为养。     躬:亲自。

D.皓送至亭次,望尘不及。 及:赶得上。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    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为宦者所诛,咨乃谢病去。

因请为设食,谢曰:

②    赵君名重,今过界不见,必为天下笑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③    州郡召举孝廉,并不就

持就火炀之

④    举高第,累迁敦煌太守

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古今论谏,常与讽而少直。其说盖出于仲尼。吾以为讽、直一也,顾用之之术何如耳。伍举进隐语,楚王淫益甚;茅焦解衣危论,秦帝立悟。讽固不可尽与,直亦未易少之。吾故曰:顾用之之术何如耳。

然则奚术而可?曰:机智勇辩如古游说之士而已。夫游说之士,以机智勇辩济其诈,吾欲谏者,以机智勇辩济其忠。请备论其效。周衰,游说炽于列国,自是世有其人。吾独怪夫谏而从者百一,说而从者十九,谏而死者皆是,说而死者未尝闻。然而抵触忌讳,说或甚于谏。由是知不必乎讽,而必乎术也。

说之术可为谏法者五:理谕之,势禁之,利诱之,激怒之,隐讽之之谓也。触龙以赵后爱女贤于爱子,未旋踵而长安君出质;甘罗以杜邮之死诘张唐,而相燕之行有日。此理而谕之也。子贡以内忧教田常,而齐不得伐鲁;武公以麋鹿胁顷襄,而楚不敢图周。此势而禁之也。田生以万户侯启张卿,而刘泽封;朱建以富贵饵闳孺,而辟阳赦。此利而诱之也。苏秦以牛后羞韩,而惠王按剑太息;范睢以无王耻秦,而昭王长跪请教。此激而怒之也。苏代以土偶笑田文,楚人以弓缴感襄王。此隐而讽之也。五者,相倾险诐①之论,虽然,施之忠臣足以成功。何则?理而谕之,主虽昏必悟;势而禁之,主虽骄必惧;利而诱之,主虽怠必奋;激而怒之,主虽懦必立;隐而讽之,主虽暴必容。悟则明,惧则恭,奋则勤,立则勇,容则宽,致君之道尽于此矣。

吾观昔之臣,言必从,理必济,莫如唐魏郑公(魏征),其初实学纵横之说,此所谓得其术者欤?噫!龙逢、比干不获称良臣,无苏秦、张仪之术也;苏秦、张仪不免为游说,无龙逢、比干之心也。是以龙逢、比干吾取其心,不取其术;苏秦、张仪吾取其术,不取其心,以为谏法。(选自苏洵《谏论上》,有删节)

【注释】①险诐(bì):不正

3.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茅焦解衣危论     危:正直        C. 此理而谕之也        谕:使……明白

B. 致君之道尽于此矣  致:达到       D. 周衰,游说炽于列国  炽:兴盛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高登,字彦先,漳浦人。少孤,力学,持身以法度。绍兴二年,廷对,极意尽言,无所顾避,有司恶其直,授富川主簿,复命兼贺州学事。学故有田舍,法罢归买马司,登请复其旧。守曰:“买马、养士孰急?”登曰:“买马固急矣,然学校礼义由出,一旦废,衣冠之士与堂下卒何异?”守曰:“抗长吏耶!”曰:“天下所恃以治者,礼义与法度尔,既两弃之,尚何言!”守不能夺,卒从之。满秩,士民丐留不获,相率馈金五十万,不告姓名,白于守曰:“高君贫无以养,愿太守劝其咸受。”登辞之,不可,复无所归,请置于学,买书以谢士民。

授静江府古县令,道湖州,守汪藻馆之。藻留与修《徽宗实录》,固辞,或曰:“是可以阶改秩。”登曰:“但意未欲尔。”遂行。广西帅沈晦问登何以治县,登条十余事告之。晦曰:“此古人之政,今人诈,疑不可行。”对曰:“忠信可行蛮貊①,谓不能行,诚不至尔。”豪民秦琥武断乡里,持吏短长,号“秦大虫”,邑大夫以下为其所屈。登至,颇革,而登喜其迁善,补处学职。它日,琥有请属,登谢却之,琥怒,谋中以危法。会有诉琥侵贷学钱者,登呼至,面数琥,声气俱厉,叱下,白郡及诸司置之法,忿而死,一郡快之。

帅胡舜陟谓登曰:“古县,秦太师父旧治,实生太师于此,盍祠祀之?”登曰:“桧为相亡状,祠不可立。”舜陟大怒,摭②秦琥事,移荔浦丞康宁以代登,登以母病去。舜陟遂创桧祠而自为记,且诬以专杀之罪,诏送静江府狱。舜陟遣健卒捕登,属登母死舟中,藁葬水次,航海诣阙上书,求纳官赎罪。故人有为右司者,谓曰:“丞相③云尝识君于太学,能一见,终身事且无忧,上书徒尔为也。”登曰:“某知有君父,不知有权臣。”既而中书奏故事无纳官赎罪,仍送静江狱。登归葬其母,讫事诣狱,而舜陟先以事下狱死矣,事卒昭白。

登谪居,授徒以给,家事一不介意,惟闻朝廷所行事小失,则颦蹙不乐,大失则恸哭随之,临卒,所言皆天下大计。其学以慎独为本,有《东溪集》行世。

(《宋史·列传第一百五十八》,有删减)

注:①蛮貊(mò),指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②摭(zhí),拾取。

③丞相,指秦桧。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错误的一项是:(    

A.士民丐留不获——丐:乞丐

B.登条十余事告之——条:分列项目、条目
C.谋中以危法——中:中伤

D.属登母死舟中——属:适逢

 

二、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羞,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日:“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

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①,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悦②,不甚重也。表卒,粲劝表子琮令归太祖。太祖辟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太祖置酒汉滨,粲奉觞贺日:“方今袁绍起河北,仗大众,志兼天下,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刘表壅荣荆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③可规。士之避乱荆州者皆俊杰,表不知所任,故国危而无辅。明公定冀州之日,下车即缮其甲卒,收其豪杰而用之,以横行天下;及平江、汉,引其贤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内回心,望风而愿治,文武并用,英雄毕力,此三王④之举也。"后迁军谋祭酒。魏国既建,拜侍中。博物多识,问无不对。时旧仪废弛,兴造制度,粲恒典之。

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问日:“卿能暗诵乎?”日:“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观人围棋,局坏,粲为覆之。棋者不信,以帕盖局,使更以他局为之。用相比较,不误一道。其强记默识如此。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然正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著诗、赋、论、议垂六十篇。

(节选自《三国志魏志王粲传》)

注:①扰乱:指董卓乱长安朝政的情况。②通悦:随随便便,不拘小节。悦,同“脱"。

③西伯:周文王原来的封号。④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开国之君。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西京扰乱,皆不就         就:就任

B.兴造制度,粲恒典之         典:主持

C.善属文,举笔便成           属:连缀

D.著诗、赋、论、议垂六十篇   垂:流传

三、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范)春仁字尧夫,始出仕,知襄城县。县有牧地,卫士牧马,以践民稼,纯仁捕一人杖之。牧地初不隶县,主者怒曰:“天子宿卫,令敢尔邪?”白其事于上,劾治甚急。纯仁言:“养兵出于税亩,若使暴民田而不得问,税安所出?”诏释之,且听牧地隶县。凡牧地隶县,自纯仁始。

拜同知谏院,奏言:“王安石变祖宗法度,掊[注]克财利,民心不宁。《书》曰:‘怨岂在明,不见是图。’愿陛下图不见之怨。”神宗曰:“何谓不见之怨?”对曰:“杜牧所谓‘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是也。”神宗嘉纳之。曰:“卿善论事,宜为朕条古今治乱可为鉴戒者。”乃作《尚书解》以进。富弼在相位,称疾家居。纯仁言:“弼受三朝眷倚,当自任天下之重,而恤己深于恤物,忧疾过于忧邦,致主处身,二者胥失。”其所上章疏,语多激切。

知庆州,秦中方饥,擅发常平粟赈贷。僚属请奏而须报,纯仁曰:“报至无及矣,吾当独任其责。”或谤其所全活不实,诏遣使按视。会秋大稔,民欢曰:“公实活我,忍累公邪?”昼夜争输还之。使者至,已无所负。移齐州,齐俗凶悍,人轻为盗劫。或谓:“此严治之犹不能戢,公一以宽,恐不胜其治矣。”纯仁曰:“宽出于性,若强以猛,则不能持久;猛而不久,以治凶民,取玩之道也。”有西司理院,系囚常满,皆屠贩盗窃而督偿者。纯仁曰:“此何不保外使输纳邪?”通判曰:“此释之,复紊,官司往往待其以疾毙于狱中,是与民除害尔。”纯仁曰:“法不至死,以情杀之,岂理也邪?”尽呼至庭下,训使自新,即释去。期岁,盗减比年大半。

纯仁凡荐引人材,必以天下公议,其人不知自纯仁所出。或曰:“为宰相,岂可不牢笼天下士,使知出于门下?”纯仁曰:“但朝廷进用不失正人,何必知出于我邪?”

纯仁性夷易宽简,不以声色加人,谊之所在,则挺然不少屈。自为布衣至宰相,廉俭如一。尝曰:“吾平生所学,得之忠恕二字,一生用不尽。以至立朝事君,接待僚友,亲睦宗族,未尝须臾离此也。”每戒子弟曰:“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苟能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至圣贤地位也。”

(《宋史 列传第七十三 范纯仁》)

[注]掊(póu):搜括。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卿善论事,宜为朕条古今治乱可为鉴戒者 条:分条列举

B.致主处身,二者胥失            致:交还官职

C.报至无及矣,整形当独任其责           任:担当

D.法不至死,以情杀之,岂理也邪        情:主观愿望

 

学案二 参考答案

1、B  做官
 2、①推辞;道歉  ② 拜见;“见”字用法,放在动词前,表示对我怎么样    ③到任,就职;靠近  ④ 升职;降职

【参考译文】

赵咨字文楚,东郡燕人。父亲赵畅,曾做过博士。赵咨少年时期就死了父亲,因有孝行而被州郡推举为孝廉,他都不到任。延熹元年,大司农陈奇举荐越咨极孝顺有修养,因袭(其父)升为博士。灵帝初年,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被宦官杀害,赵咨就称病推辞离开。太尉杨赐特别征召,让他用幅巾为头饰进出(官署),请他参与讲论经典。被举荐做高官,几次迁升做了敦煌太守。因为多病免职回家,亲自率领子孙种田养家糊口。盗贼曾经夜晚到赵咨家抢劫,赵咨害怕惊吓了母亲,于是先到门口迎接强盗,接着要求给他们准备饭食并道歉说:“老母亲已年届八十,生病需要休养,家中贫困,无隔夜之粮,请求稍微留下点衣服粮食。”妻子儿女和其他物品,全都没有提出要求。强盗都惭愧叹息,跪下告辞说:“我们太无理了,真不该侵扰贤良。”说完都跑出门去,赵咨追出去送给他们东西,但没有赶上。从此赵咨更加出名。朝廷征召他做议郎,以病推辞不到任,皇上下诏急切责备,州郡官员以礼相送,前后多次,不得已才去应召。赵咨又被封为东海相。上任时,途经荥阳,县令敦煌人曹暠,是赵咨过去举荐的孝廉,在路旁迎接,赵咨却不停留。曹暠送他到长亭,望着车辆过后的尘土没有赶上,对主簿说:“赵君名声很大,现在经过我的县界我不拜见他,一定会被天下人耻笑!”于是丢掉印绶,追到东海,拜见赵咨后,辞职回家。他被当时的人推崇到了这地步。 
     赵咨作官时清廉俭朴,计算时间领取俸禄,豪门大户都畏惧他俭朴清廉的品德。做官三年,因病请求免职,征召为议郎。带病到了京师,临终时,告诉他的旧吏朱祗、萧建等,让他们采用薄殓素棺,用黄土垫底,想使尸体迅速腐朽,早归后土,不要听任子孙改变计划。朱祗、萧建送丧到家,(赵咨的)独生子赵胤不忍心父亲的尸体与黄土并合,想更改殡葬之法,朱祗、萧建让他领会赵咨的临终遗命,于是照办,当时人称赵咨为明达之人。
        3.B(致:辅佐);
        4、A(丐:乞求)
        5.D.(垂:接近。“功败垂成”)6.B(致:表达忠心,报效。)   2009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学案:文言实词重点突破(三)
一、方法点拨
1、以形析义法。
    汉字是表意文字,一个汉字的形体构造常常与这个汉字初始所表示的词义有或近或远的关系。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汉字的形体结构特别是义符来探求、解说实词词义。如:“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贾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沧溟”都有表意形旁“氵”,其义应与水有关,联系后面“知海”二字,可判定“沧溟”为“大海”的意思;“辍”字,口旁,与吃、喝、叫有关,联系前面的“知味”,就能推断其含义是“吃”或“尝”。

2、以音猜义法。
    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的关系,我们可以运用声训(训诂学术语)原理,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如:“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句中“顿”与“钝”字形相似,读音相近,“钝”的含义是“不锋利”,“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即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利了。“顿”通“钝”。

3、温故知新法。
    对于某些词义不明,就要回忆它在哪些已学过的课文中出现过,是什么意思,哪种含义与这个语言环境切近,由此推求它在此处的含义。
  如:“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句中“及”已知学过的义项有“赶上”“到达”等意思,“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陶渊明《陶花源记》)即是依据。这里用法与“到达”相接近,但不确切。“到达”可引伸为“接触”,由此再引伸为“实践”。该句中“及”即为“实践”的意思。“履”字,已知学过的有“鞋子”之义。

4、以今推古法
    以现代汉语中的合成词,成语语素意义来推断该语素在古汉语中的含义。
 如、前面例句中的“疏”字,在现代汉语中组成的合成词有“疏通”“疏导”“疏浚”等词,这些词中的语素“疏”,与“通、导、浚”都是同义并列,因此,“疏”解释为“通”,这样“疏八珍之谱”就迎刃而解了。

5、互文见义法。
     古人常在并列短语、对偶句、排比句的对应位置是使用同义词或反义词,只要知道其中一个词的含义,就可以推断出另一个词的含义。
   如“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彼竭我盈”是由两个主谓短语构成的并列短语,处于相同位置的“竭”和“盈”是两个意义相对的词(由彼、此相对可以推知),已知“竭”是“枯竭”,可推知“盈”是“充盈”。

6、随文断义法。
    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通常会有不同的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
    如《项脊轩志》说:“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句中“借”字,教材注解为“借阅”,就大为不妥。因为,借阅一本几本书尚可,哪有“借”满架书之理呢?况且,归有光是书香门第,所读之书又不会是什么珍本秘书,一般是用不着去“借”的,此处“借”当理解为“堆叠”之意为妥。再说“偃即啸歌”也决不是教材编者所说的什么“悠然自得”“豪放高歌”,因为这太不合情理了。满架之书,不好好读,还要搞什么“自得”“高歌”,岂不是心浮气躁,用心不专?其实这四个字是描写他读书非常“投入”的情景,“偃仰者”,头之低昂也;“啸歌者”,放声吟诵也。

7、成分分析法。
根据词语在句子中的语法位置、功能、作用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这种方法叫“成份分析法”。  
    如,同样一个“微”字,在“白公奔山而缢,其徒微之”中,它做谓语,而且带有宾语,释为“藏匿”;在“微行入古诗”中,它做状语,修饰“行”,释为“暗暗地,隐蔽地”;在“微风鼓浪”中,它做定语,限定“风”,释为“微小、微弱”。

8、逻辑分折法。
    如“陈胜、吴广乃谋曰:‘今王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这句话中的“亡”与“举大计”并举,而其结果都是“死”,可见它决不会是“死亡”的意思,而只能是“逃亡”的意思。句中的“等”字,也不是“等待”的意思,它是承上句的两个“亦死”而来,意思是“同样”。

二、重点文言实词归纳三(怜、迁、穷、却)

怜:
①哀怜,同情。《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耶?”
②疼爱,爱惜。《触龙说赵太后》:“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③爱戴。《陈涉世家》:“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④复合词。
a、可怜:可爱。《暮江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b、值得同情。《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c、可惜。《阿房宫赋》:“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迁:
①由下面移至上面。《诗经》:“出自幽谷,迁于乔木。”泛指迁移。《〈指南录〉后序》:“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   
 ②变列,变动。《五蠹》:“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张衡传》:“安帝雅(素常)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也指降职。《〈琵琶行〉并序》:“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③复合词。
a、迁灭:灭亡。《六国论》:“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而迁灭,何哉?”
b、迁客:贬官降职外调远方的人。《岳阳楼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穷:
①不得志,不显贵。《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②处境困难,环境险恶。《〈指南录〉后序》:“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③走投无路的,濒于绝境的。《盐铁论》:“穷鼠啮狸。”《后汉书》:“穷寇勿追。”
④僻,荒。穷巷陋室。
⑤终了,穷尽,用尽。〈病梅馆记〉:“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⑥寻求到尽头。〈桃花源记〉:“复前行,欲穷其林。”
⑦复合词。穷冬:严冬。《送东阳马生序》:“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却:
①退。
②使退、击退。《过秦论》:“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③拒绝、推却。《孟子》:“却之为不恭。”

④回头。《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⑤去掉,消除。《咏田家》:“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⑥副词,还、再。表将要重复或继续。《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⑦连词,但是、可是。表转折。《漫书》:“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

三、【例题分析 】(2005年福建卷)

送天台陈庭学序

宋濂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州万里,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唐、滟滪之虞。跨马行,则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巅际,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悼栗。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下饱鱼鳖。其难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恨焉。

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①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予甚自愧,方予少时,常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方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耄矣。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

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②,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苟有所得,则以告予,予将不一愧而已也。

[注]①扬子云,即扬雄,西汉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司马相如,西汉著名文学家;诸葛武侯,即诸葛亮。②颜回,即颜渊;原宪,即子思。二人都是孔子的学生。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累旬日不见其巅际 累:连续

B.杳莫测其所穷 穷:尽、完

C.于是其诗益工 工:工整

D.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 没:淹没、遮掩

【答案】C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文言实词在上下文语境中应选取的义项的判断能力。A项中的“累”是“接连”“连续”的意思,这句话是说“接连十多天看不到山的顶峰”,以此来突出山势的高峻,这个解释符合文意;B项“穷”取“穷尽”之义,如同《滕王阁序》“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的“穷”的意思,此处形容绝壑的幽深莫测,符合文意;D项“淹没”是“没”的常见意思,而“遮掩”是它在文本中的引申义;C项中的“工”应该理解是“精巧”“巧妙”的意思。可以翻译为:于是陈庭学的诗写的更加精妙了。

四、【跟踪训练】

(一)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司马芝字子华,河内温人也。少为书生,避乱荆州,於鲁阳山遇贼,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贼至,以刃临芝,芝叩头曰:“母老,唯在诸君!”贼曰:“此孝子也,杀之不义。”遂得免害,以鹿车推载母。居南方十馀年,躬耕守节。

太祖平荆州,以芝为菅长。时天下草创,多不奉法。郡主簿刘节,旧族豪侠,宾客千馀家,出为盗贼,入乱吏治。顷之,芝差节客王同等为兵,掾史据白:“节家前后未尝给繇,若至时藏匿,必为留负。”芝不听,与节书曰:“君为大宗,加股肱郡,而宾客每不与役,既众庶怨望,或流声上闻。今(条)同等为兵,幸时发遣。”兵已集郡,而节藏同等,因令督邮以军兴诡责县,县掾史穷困,乞代同行。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太守郝光素敬信芝,即以节代同行,青州号芝“以郡主簿为兵”。迁广平令。征虏将军刘勋,贵宠骄豪,又芝故郡将,宾客子弟在界数犯法。勋与芝书,不著姓名,而多所属讬,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后勋以不轨诛,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

黄初中,入为河南尹,抑强扶弱,私请不行。会内官欲以事托芝,不敢发言,因芝妻伯父董昭。昭犹惮芝,不为通。

芝性亮直,不矜廉隅。与宾客谈论,有不可意,便面折其短,退无异言。卒于官,家无余财,自魏迄今为河南尹者莫及芝。

[注]①掾:古代属官的通称。    ②繇:徭役     ③军兴:战时的法令制度。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入为河南尹       入:调入

B.而宾客每不与役   与:参加

C.掾史据白         白:禀告

D.幸时发遣         幸:幸亏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①芝差节客王同等为兵

②因令督邮以军兴诡责县

③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

④迁广平令

⑤县掾史穷困

⑥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

3.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却”和“怜”。

①相如因持璧却立。

②却坐促弦弦转急

③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④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⑤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⑥可怜体无比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4题。

公孙鞅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罢而孝公怒景监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景监以让卫鞅。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悒悒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然亦难以比德于殷周矣。”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

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秦发兵攻商君,杀之于郑黾池。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选自《史记 商君列传》,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景监以让卫鞅 让:责备 B.子何以中吾君 中:选中

C.而循礼者不足多 多:赞扬 D.舍人无验者坐之 验:凭证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题。

滕元发,字达道,东阳人。性豪隽慷慨,不拘小节。九岁能赋诗,范仲淹见而奇之。举进士,廷试第三,授大理评事、通判湖州。孙沔守杭,见而异之,曰:“奇才也,后当为贤将。”授以治剧守边之略。

召试,为集贤校理、同修起居注。进知制诰、知谏院,……拜御史中丞。

京师郡国地震,元发上疏指陈致灾之由,大臣不悦,出知秦州。神宗曰:“秦州,非联意也。”留不遣。馆伴契丹使杨兴公,开怀与之语,兴公感动,将去,泣之而别。河北地大震,命元发为安抚使。时城舍多圮,吏民惧压,皆幄寝茇(在草间住宿)舍,元发独处屋下,曰:“屋摧民死,吾当以身同之。”瘗死食饥,除田租,修堤障,察贪残,督资贼,北道遂安。除翰林学士、知开封府。民王颖有金为邻妇所隐,阅数尹不获直。颖愤而致伛,扶杖诉于庭。元发一问得实,反其金,颖投杖仰谢,失伛所在。

历青州、应天府、齐、邓三州。会妇党李逢为逆,或因以挤之,黜为池州,未行,改安州。流落且十岁,犹以前过贬居筠州。或以为复有后命,元发谈笑自若,曰:“天知吾直,上知吾忠,吾何忧哉。”遂上章自讼有曰:“乐羊无功,谤书满箧;即墨何罪,毁言日闻。”神宗览之恻然,即以为湖州。

元发治边凛然,威行西北,号称名帅。河东十二将,其八以备西边,分半番休。元发至之八月,边遽来告,请八将皆防秋。元发曰:“夏若并兵犯我,虽八将不敌;若其不来,四将足矣”。卒遣更休。防秋将惧,扣阁争之。元发指其颈曰:“吾已舍此矣,头可斩,兵不可出。”……九上章争之。

以老力求淮南,乃为龙图阁学士,复知扬州,未至而卒,年七十一,赠左银青光禄大夫,谥曰章敏。 (选自《宋史 列传第九十一》)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察贪残,督盗贼 督,责罚

B.颖愤而致伛,扶杖诉于庭 致,引来,招致

C.遂上章自讼 讼,诉讼,打官司

D.夏若并兵犯我,虽八将不敌 敌,抵挡,抵抗

(四)谢德权字士衡,福州人。归宋,补殿前承旨。咸阳浮桥坏,命德权规画,乃筑土实岸,聚石为仓。用河中铁牛之制,缆以竹索,由是无患。咸平二年,宜州溪蛮叛,命陈尧叟往经度之,德权预其行。以单骑入蛮境,谕以朝旨,众咸听命。尧叟以闻,加阁门祗候,广、韶、英、雄、连、贺六州都巡检使。代归,提点京城仓草场。先是,磨积多患地下湿,德权累甓为台以藉之,遂无腐败。

京城衢巷狭隘,命德权广之。既受诏,则先撤贵要邸舍,群议纷然,有诏止之。德权面请曰:“臣已受命。不可中止。今沮事皆权豪辈,吝屋室僦资耳,非有他也。”上从之。因条上衢巷广袤及禁鼓昏晓之制。

会有凶人刘晔、僧澄雅讼执政与许州民阴构西夏为叛者,诏温仲舒、谢泌鞫问,令德权监之。既而按验无状。翌日,对便殿,具奏其妄。泌独曰:“追摄大臣,狱状乃具。”德权曰:“泌欲陷大臣邪?若使大臣无罪受辱,则人君何以使臣,臣下何以事君?”仲舒曰:“德权所奏甚善。”上乃可之。

未几。又命提总京城四排岸,领护汴河,兼督辇运。前是,岁役浚河夫三十万,而主者因循,堤防不固.但挑沙拥岸址,或河流泛滥,即中流复填淤矣。德权须以沙尽至土为垠,弃沙堤外,遣三班使者分地以主其役。又为大锥以试筑堤之虚实,或引锥可入者,即坐所辖官吏。多被谴免者。植树数十万以固岸。建议废京师铸钱监,徙西窑务于河阴,大省劳费。改崇仪副使,兼领东西八作司。先时,每营造患工少,至终岁不成。德权按其役,皆克日而就。

德权清苦干事,好兴功利,多所经画。见官吏徇私者,必面斥之,所至整肃。

(选自《宋史?谢德权传》) 学

6.对各句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德权累甓为台以藉之 藉:垫起

B.吝屋室僦资耳 吝:舍不得

C.讼执政与许州民阴构西夏为叛者 构:连结

D.德权须以沙尽至土为垠 须:等待

)

学案三

1、D  (幸:希望)  2、①差:派遣    ②责:责问     ③具:详细

④  迁:升职     ⑤穷:没有办法   ⑥见:表被动

【参考译文】

司马芝,字子华,河内郡温县人。少年时是书生,到荆州去躲避战乱,在鲁阳山里遇到贼寇。同行的人们都丢下老人和弱小逃走了。只有司马芝一个人坐在那里守护老母亲。贼寇来到后,用刀逼着司马芝。司马芝叩头说道:“母亲老了,她的死活就由诸位决定了。”贼寇们说:“这是个孝子啊!杀他是不义的。”司马芝因此免于被杀,推着小车把他母亲拉走了。司马芝在南方住了十几年,亲自耕种,恪守礼义节操。

魏武帝曹操平定了荆州,任命司马芝作菅县长。当时天下政权刚刚建立,居民大多不遵守法律。郡主簿刘节是旧日的大族子弟,为人豪爽侠义,拥有一千多位宾客,外出就做盗贼,到宫署里则扰乱吏治。不久,司马芝派遣刘节的门客王同等人去当兵。掾史阻止说:“刘节家里从来就没有派人服过摇役,如果他们到时把人藏起来,一定给您造成亏空。”司马芝不答应,给刘节写了封信说:“您是豪门大家族,又在郡里担任重要职务,而您的宾客经常不服劳役,黎民百姓早就心怀怨恨和不满,有些流言已经被上级听到。现在征发王同等人去当兵,希望您能按时派遣他出发。”士兵们已经在郡里集结了。但刘节把王同等人藏了起来,还乘机让郡督邮伪称征调军队士兵去向管县索要。县里的掾吏没有办法,请求让自己代替王同去当兵。司马芝就派人骑快马把一封信送到郡城济南,信上详细列举了刘节的罪状。太守郝光历来敬重司马芝,很相信他,当即下令让刘节代替王同去当兵。青州人民称司马芝能让郡主簿去当兵。后来司马芝升作广平县令。征虏将军刘勋,地位尊贵,受宠骄横。他又是司马芝原来所在郡里的将军。刘勋宾客和子弟们在司马芝的管界内多次犯法。刘勋给司马芝写信,不署上姓名,却在信中多次嘱托司马芝帮忙。司马芝没有给他回信,一概按照法律处理。以后刘勋由于行为不轨被诛杀,与刘勋交往并有关联的人全都获罪,而司马芝却因为不徇私而被人们称道。

黄初年间,司马芝被调入京城任河南尹。他抑制豪强,扶持贫弱,私下请托也行不通了。正遇宫中太监想托司马芝办事,又不敢开口讲,就通司马芝妻子的伯父董昭传话。董昭也害怕司马芝,没有替他传话。

司马芝性情公平正直,不以廉洁方正自矜。他和宾客们谈话时,有不同意的,就当面指出他们的错误,回来后也不会说什么不同的话。司马芝在任职期间死去,家里没有一点多余的财产。自从魏国建立以来到现在,历任河南尹中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他。

3、①②退 ③击退,使退 ④爱戴⑤可惜⑥可爱

4.B(中意)

5.C(讼,争论,争辩)

6.D(须:要求。  备考2009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学案:文言实词重点突破(四)

一、方法点拨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方法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读懂文言语段的前提。“常见实词”明确了考查范围,“在文中的含义”则强调了理解的方法,即必须联系上下文做一个周密考虑,而不能断章取义地解释,片面孤立地看待。

1、语法分析法

任何句子都处在一个语法结构之中,每个词语都充当句子的不同的成分,通过句子成分的分析,便可以推知词语的词义。比如“人怀异意,以沮新政”中的“沮”,用在连词“以”之后,名词“新政”之前,显然不可能是形容词,而只能是动词,结合上下文,译成“阻止”,字通句顺。

2、结构推断法

古人讲究音韵和谐,节奏铿锵,遣词造句多使用对偶、排比句式,根据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由已知词义推知未知词义。如屈原《离骚》中的“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中的“比”,“比”对应“齐”,“齐”有“相同”之意,成语有“等量齐观”,那么“比”也是“相同”,而非“比较”。一些并列的短语也可藉此来推断。比如“文过饰非”,“过”与“非”词义相同,那么“文”与“饰”也相同,“文”即为“掩饰”之意。

3、事理检验法

如《项脊轩志》“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一句,句中的“借”字,注释解为“借阅”便说不通,借一本书尚可,岂能“借”满架书?《孟子·尽心上》言:“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长期借用而不归还,谁知道你是不是想据为已有呢?这一点归有光不会不明白。况且联系下文可知,归有光的先人曾为朝廷命官,家中又为书香门第,即便败落,也不致于落魄如此。故此处当读jī,是“堆叠”的意思。

4、褒贬调配法

“齐武成帝子琅琊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句中“黠”作何解释?就现代汉语而言,它是贬义词,是“狡猾”的意思。但在上文特定的语境里,却不尽然。“生而聪慧 ”“帝及后并笃爱之”“帝每面称之”等句,无疑表明了帝的宠爱。由此可见,“黠”在此处应为褒义,作“聪慧”解。

5.字形推断法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与字义之间,大都有密切的联系。汉字中形声字占90%以上。形声字的“义符”给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樯橹灰飞烟灭”,“橹”是常见字,是木制的船具,“樯”是冷字,但“樯”从木,与“橹”联合成词,可知“樯”也是木制的船具,联系本句,便可以局部代整体推出“樯橹”是战船。。

6.文中求注法

文中求注法,就是用文章中的词语来解题。文章中的诸种因素存在着一种互相制约,互相阐释的关系,这是考生解文的一种依据,例如“尊老在东,不办常得生米,何必独飨白粲”。“白粲”即白米,因为上文有“月俸得白米”句。

7.成语求解法

成语源于古代典籍,其中保留了不少的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不刊之论”中的“刊”,“文不加点”中的“点”,“不速之客”中的“速”,“不期而遇”中的“期”等等。推断实词词义时,如果我们能够恰当地借用成语,问题也可能就化难为易,比如“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中的“责”便可借助“求全责备”来推求。

二、重点文言实词词义归纳——爱、被、兵、病

1.爱

①恩惠。《左传》:“古之遗爱也。”

②加惠与人。《陈涉世家》:“吴广素爱人。”

③喜爱。《触龙说赵太后》:“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④吝啬,舍不得。《齐桓晋文之事》:“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⑤怜惜。《左传》:“爱其二毛。”(怜惜鬓发斑白的老人。)

2.被

①被子。《杨修之死》:“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

②覆盖。《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

③蒙受,遭受。《荆轲刺秦王》:“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④施加,施及。《荀子》:“去乱而被之以治。”

⑤介词,表被动。《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⑥读“pī”,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

⑦读“pī”,通“披”,披散,披着。《屈原列传》:“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3.兵

①兵器。《过秦论》:“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②士兵,军队。《木兰诗》:“可汗大点兵。”

③战略战术。《战国策》:“公不论兵,必不困。”

④战争。《论积贮疏》:“兵旱相乘,天下大屈。”

⑤侵略。《十八史略》:“无岁不受兵。”

⑥以兵器杀人。《史记》:“左右兵兵之。”

4.病

①重病。《扁鹊见蔡桓公》:“君之病在肠胃。”

②弊病,缺点。《训俭示康》:“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

③生病。《订鬼》:“凡人不病则不畏惧。”

④担心,忧虑。《论语》:“君子病五年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⑤困苦。《捕蛇者说》:“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⑥疲劳。《揠苗助长》:“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三、【例题分析】(2001年全国卷第二大题)

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为临菑市掾,不见知。及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惟独莒、即墨不下。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城中相与推田单,立以为将军,以即墨距燕。顷之,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乐毅因归赵,燕人士卒忿。田单又纵反间曰:“吾惧燕人掘吾城外冢墓,僇先人,可为寒心。”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田单又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五千人因衔枚击之,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叛畔燕而归田单,齐七十余城皆复为齐。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之不拔者二耳。                   拔:被攻取。

B、齐人未附。                         附:归附。

C、使老弱女子乘城。                   乘:巡视。

D、齐人追亡逐北。                     北:指败逃者。

【答案】C 。这道题挑选了4个较为常见的文言实词。 A项中的“拔”在成语“攻城拔地”中正是“攻取”的意思,试题中将“拔”解释为“被攻取”,既考虑到它的攻取的词义,又考虑到在上下文语境中的主动被动的区别。B项中的“附”字,与“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赤壁之战》)中的“附”基本意义相同,是“归附”的意思。C项中的“乘”字,除去常见的“驾车”“乘船”“凭借”“计算”“作量词(读shèng)”等词义外,用作“登上”也是常用义项。例如 “乘鄂渚而反顾兮”(《涉江》),两句中的“乘”字均为“登上”义。干扰义为“巡视”,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是可以排除的,一则因为老弱女子指平民百姓,无法去做官员们的巡视的事情,二则同前文“乃令甲卒皆伏”相对应的当是露面而已。D项中的“追亡逐北”是常用成语,其中的“北”作名词用,与“亡”都指“败逃者”。由于此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因此C项正确。

四、【跟踪训练 】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2、泽被后世

3、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4、献体要八章,砭切政病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士民疲病于内,霸王之名不成

②永元中,(王充)病卒于家

B.①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②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C.①短兵相接

②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D.①下施之万民,万民被其利

②光被四表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三月,汉主聪立贵嫔刘娥为皇后,为之起皇仪殿。廷殿陈元达切谏,以为:“天生民而树之君,使司牧之,非以兆民之命,穷一人之欲也。……聪大怒曰:“朕为天子,营一殿,何问汝鼠子乎,乃敢妄言沮众!不杀此鼠子,朕殿不成!”命左右:“曳出斩之!并其妻子同枭首东市,使群鼠共穴!”时聪在逍遥园李中堂,元达先锁腰而入,即以锁锁堂下树,呼曰:“臣所言者,社稷之计,而陛下杀臣。硃云有言:‘臣得与龙逢、比干游,足矣!’”左右曳之不能动。大司徒任顗、光禄大夫硃纪、范隆、骠骑大将军河间王易等叩头出血曰:“元达为先帝所知,受命之初,即引置门下,尽忠竭虑,知无不言。臣等窃禄偷安,每见之未尝不发愧。今所言虽狂直,愿陛下容之。因谏诤而斩列卿,其如后世何!”聪默然。刘后闻之,密敕左右停刑,手疏上言:“今宫室已备,无烦更营,四海未壹,宜爱民力。廷尉之言,社稷之福也,陛下宜加封赏;而更诛之,四海谓陛下何如哉!夫忠臣进谏者固不顾其身也,而人主拒谏者亦不顾其身也。陛下为妾营殿而杀谏臣,使忠良结舌者由妾,远近怨怒者由妾,公私困弊者由妾,社稷阽危者由妾,天下之罪皆萃于妾,妾何以当之!妾观自古败国丧家,未始不由妇人,心常疾之。不意今日身自为之,使后世视妾由妾之视昔人也!妾诚无面目复奉巾栉,愿赐死此堂,以塞陛下之过!”聪览之变色。任顗等叩头流涕不已。聪徐曰:“朕比年已来,微得风疾,喜怒过差,不复自制。元达,忠臣也。朕未之察。诸公乃能破首明之,诚得辅弼之义也。朕愧戢于心,何敢忘之!”命顗等冠履就坐,引元达上,以刘氏表示之,曰:“外辅如公,内辅如后,朕复何忧!”赐顗等谷帛各有差,更命逍遥园曰纳贤园,李中堂曰愧贤堂。聪谓元达曰:“卿当畏朕,而反使朕畏卿邪!”

(《资治通鉴·晋纪十》)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臣等窃禄偷安

B、宜爱民力

C、天下之罪皆萃于妾

D、任顗等叩头流涕不已

2、对以下各句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愿陛下容之               容:宽容,原谅

B、今宫室已备,无烦更营。   更:更换

C、不意今日身自为之         意:料想

D、以塞陛下之过             塞:弥补

学案四

一、1、爱:吝啬2、被:施及 3、兵:兵器,武器4、 病:毛病,政病

二、C(A项中①句意思是“国内的人民筋疲力尽,所以不能成就霸业,此处“病”是“疲劳,疲惫”之意;②句“病”是“生病”的意思;B①句中“爱”是“爱惜”的意思,②句“爱”是“吝啬”之意;C项两个“兵”都是“兵器,武器”之意;D项中①句意思是“(王)施恩于万民,万民都蒙受他的好处”,所以此处“被”是“蒙受”之意;②句“光被四表”的意思是“光芒施及到四海之外”,“被”是“施及”之意)

三、1、答案C(A项中的“偷”是“苟且”之意;B项这句话的意思是“应该爱惜民力”,所以“爱”是“爱惜”之意;C项中“萃”应该取“聚集”之意,这句话可意译为“天下的罪孽都归罪到妾身上”,D项“涕”是“眼泪”之意)

2、答案B(“更”应译为“再次”)

 

2009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学案:文言实词重点突破(五)

【备考指导】

重点文言实词词义归纳——曾、除、辞、道

1、曾

①céng 曾经,已经,才。《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②zēng 指与自己隔着两代的亲属。《治平篇》:“是高、曾时为人户者,至曾元时不分至十户不止。”

③zēng通“增”,增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④zēng表意外。竟然,居然,简直。《愚公移山》:“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2、除

①台阶。《朱子家训》:“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②去掉,除去。《赤壁之战》:“除残去秽。”

③修治。《五人墓碑记》:“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④拜官授职。《三国志·蜀书》:“除广都长。”

3、辞

⑴名词

①诉讼的供词。《狱中杂记》:“狱辞无谋故者。”

②口辞。《左传》:“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③言辞,文辞。《信陵君窃符救赵》:“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④托词,借口。《季氏将伐颛臾》:“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⑤命令。《赤壁之战》:“近者奉辞伐罪,旗麾南指,刘琮束手。”⑥名词,一种文体。《归去来兮辞》

⑵动词

①说话。《赤壁之战》:“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

②告别,辞别。《鸿门宴》:“今者出,未辞也。”

③推辞,辞去。《信陵君窃符救赵》:“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

④计较。《鸿门宴》:“大礼不辞小让。”

⑶复合词。辞令:应酬的语言、文辞。《屈原列传》:“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莫敢直谏。”

4、道

⑴名词

①道路。《陈涉世家》:“会天大雨,道不通。”

②途径,方法。《马说》:“策之不以其道。”

③风尚。《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④道义。《陈涉世家》:“伐无道,诛暴秦。”

⑤思想,学说。《中山狼传》:“墨之道,兼爱为本。”

⑥道理,规律。《庖丁解牛》:“臣之所好者,道也。”

⑦意向。《论语》:“道不同,不相为谋。”

(2)动词

①取道。《鸿门宴》:“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②走路,赶路。《赤壁之战》:“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

③说,讲。《游褒禅山记》:“何可胜道也哉?”

④料想。《曹松诗》:“故园谁道有书来?”

⑤通“导”。引导。《论语》:“道之以致。”疏导。《左传》:“不如小决(决口),使道。”

【例题分析】 (2000年全国卷)

胡质之子威,字伯虎。少有志向,厉操清白。质之为荆州也,威自京都省之。家贫,无车马童仆,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停厩中十余日,告归。临辞,质赐绢一匹,为道路粮。威跪曰:“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质日:“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威受之,辞归。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质帐下都督,素不相识,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与为伴,每事佐助经营之,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威疑之,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后因他信,具以白质。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其父子清慎如此。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帝叹其父清,谓威曰:“卿清孰与父清?”威对曰:“臣不如也。”帝曰:“以何为不如?”对回:“臣父清恶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者远也。”官至前将军、青州刺史。太康元年卒,追赠镇东将军。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威自京都省之             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           审:知道。

C.自放驴,取樵炊爨         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信:使者。

【答案】C 。这道题选择了4个较常见的文言实词,A项中对“省”字的解释为“探望”,在现代汉语中也还有此类用法,如“省亲”。 B项中对“审”字的解释为“知道”。“审”在文言文中有“详细、周密”的意义,但“审”还可以表示弄清楚、弄明白,由此引申,“审”又有知道、了解的意思,本题中“不审于何得此绢”的“审”就是“知道”义。根据上下文,胡威在问话中是想弄清绢的来路,只有“知道”义最符合文意。C项对“樵”的解释是“打柴”。“樵”本来指木柴,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后有引申义“打柴”。放在上下文中,“樵”字之前有动词“取”,其后又有动词“炊”,整体意思是取柴做饭,“樵”字当然是名词“木柴”义,所以C项是不正确的。D项对“信”的解释为“使者”,这是常见的义项,例如《孔雀东南飞》中“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中的“信”,就是使者的意思。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

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

B.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C.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

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

【答案】A。此题考查常用实词在文中的意思。A项中的“故”,“故以为汝粮耳”中的“故”当“因此特地”讲,“故久立与其客语”中的“故”做“故意”讲。B项两句中的“每”都作“每次”讲。C项两句中的“因”都作“通过”讲。D项两句中的“及”都作“到”讲。

【跟踪训练】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萧何曾作沛中吏

2、除臣洗马

3、奉辞伐罪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二、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诛乱除害         (除掉)

B、曾不知老之将至   (曾经)

C、我从去年辞帝京   (辞别)

D、从华容道步走     (道路)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阳城,字亢宗,定州北平人。城谦恭简素,遇人长幼如一。远近慕其行,来学者迹接于道。闾里有争讼,不诣官而诣城决之。有盗其树者,城过之,虑其耻,退自匿。尝绝粮,遣奴求米,奴以米易酒,醉卧于路。城怪其故,与弟迎之,奴未醒,乃负以归。及觉,痛咎谢,城曰:“寒而饮,何责焉?”山东节度府闻城义者,发使遗五百缣,戒使者不令返。城固辞,使者委而去,城置之未尝发。会里人郑俶欲葬亲,贷于人无得,城知其然,举缣与之。德宗召拜右谏议大夫,遣长安尉杨宁赍束帛诣其家。

初,城未起,缙绅想见风采。既兴草茅,处谏诤官,士以为且死职,天下益惮之。及受命,它谏官论事苛细纷纷,帝厌苦。而城方与二弟延宾客,日夜剧饮。客欲谏止者,城揣知其情,强饮客,客辞,即自引满,客不得已,与酬酢,或醉仆席上,城或先醉卧客怀中,不能听客语。常以木枕布衾质钱,人重其贤,争售之。每约二弟:“吾所俸入,而可度月食米几何,薪菜盐几钱,先具之,余送酒家,无留也。”服用无赢副,客或称其佳可爱,辄喜,举授之。有陈苌者,侯其得俸,常往称钱之美,月有获焉。

及裴延龄诬逐陆赞等,帝怒甚,无敢言。城闻,曰:“吾谏官,不可令天子杀无罪大臣。”乃约拾遗王仲舒上疏极论延龄罪;慷慨升谊,申直赞等,累日不止。帝大怒,召宰相抵城罪。顺宗方为皇太子,为开救,得免。然帝意不已,欲遂相延龄。城显语曰:“延龄为相,吾当取白麻坏之,哭于廷。”帝不相延龄,城力也。

城出为道州刺史,州产侏儒,岁贡诸朝,城哀其生离;无所进。帝使求之,城奏曰:“州民尽短,若以贡,不知何者可供。”自是罢。赋税不时,观察使数诮责。观察府遣判官督赋,至州,怪城不迎,以问吏,吏曰:“刺史以为有罪,自囚于狱。”判官惊,驰入,谒城曰:“使君何罪?我奉命来候安否耳。”留数日,城不敢归,寝馆外以待命。判官遽辞去。顺宗立,召还城,而城已卒,年七十。

                                                   (《新唐书·阳城传》)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及觉,痛咎谢          ②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B.①强饮客,客辞           ②王子皇孙,辞楼下殿

C.①即自引满             ②引壶觞以自酌

D.①赋税不时,观察使数诮责  ②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褒城驿号天下第一。及得寓目,视其沼,则浅混而污;视其舟,则离败而胶;庭除甚芜,堂庑甚残,乌睹其所谓宏丽者?

讯于驿吏,则曰:“忠穆公曾牧梁州,以褒城控二节度治所,龙节虎旗,驰驿奔轺,以去以来,毂交缔劘①,由是崇侈其驿,以示雄大。盖当时视他驿为壮。且一岁宾至者不下数百辈,苟夕得其庇,饥得其饱,皆暮至朝去,宁有顾惜心耶?至如棹舟,则必折篙破舷碎鹢②而后止;渔钓,则必枯泉汩泥尽鱼而后止;至有饲马于轩,宿隼于堂:几所以污败室庐,糜毁器用。官小者,其下虽气猛,可制;官大者,其下益暴横,难禁。由是日益破碎,不与曩类。某曹八九辈,虽以供馈之隙,一二力治之,其能补数十百人残暴乎?”

语未既,有老甿笑于旁,且曰:“举今州县皆驿也。吾闻开元中,天下富蕃,号为理平,踵千里者不裹粮;长子孙者不知兵。今者天下无金革之声,而户口日益破,疆场无侵削之虞,而垦田日益寡,生民日益困,财力日益竭,其故何哉?凡与天子共治天下者,刺史、县今而已,以其耳目接于民,而政令速于行也。今朝廷命官,既已轻任刺史、县令,而又促数于更易。且刺史、县令,远者三岁一更,近者一二岁再更。故州县之政,苟有不利于民,可以出意革去其甚者,在刺史则日:‘明日我即去,何用如此?’在县令亦曰:‘明日我即去,何用如此?’当愁醉醲,当饥饱鲜,囊帛椟金,笑与秩终。”呜呼!州县真驿耶?矧③更代之隙,黠吏因缘恣为奸欺,以卖州县者乎!如此而欲望生民不困,财力不竭,户口不破,垦田不寡,难哉!予既揖退老甿,条其言,书于褒城驿屋壁。

[注]①劘(mó):磨擦。②鹢(yì):水鸟,古代在船头以彩色画鹢鸟之形,这里指船头。③矧(shěn):况且。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视其舟,则离败而胶      胶:搁浅。

B.庭除甚芜                除:废弃。

C.疆场无侵削之虞          虞:忧虑。

D.条其言,书于褒城驿屋壁  条:整理。

学案五

一、1、曾:曾经 2、除:拜授官职 3辞:命令 4、道:道理

二、B(“曾不知老之将至”意思是“竟然不知道衰老即将到来”,所以“曾”是“竟然”的意思。故B项是错误的)

三、B( A项中的“谢”都是“谢罪”之意,“及觉,痛咎谢”是说等到他仆人醒了,感到深深自责,向他谢罪;B项中第一个“辞”是“推辞,不接受”之意,“强饮客,客辞”的意思是“竭力让这个朋友喝酒,朋友推辞”;第二个“辞”是“告别”的意思;C项两个“自”都是“自己”的意思;D项两个“数”都是“多次”的意思)

四、B (“除”有“台阶”的意思,“庭除甚芜”这句话是说“庭院台阶十分荒芜”。所以此处“除”是“台阶”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