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银行小龙人靠谱吗:清廷退位诏书——百年辛亥与苏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16:10:49

  1912年2月12日,延绵二百六十八年的大清王朝,由隆裕太皇后颁布的一纸退位诏书宣告退出历史舞台。

奉旨
朕钦奉
隆裕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于途,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各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归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外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组织临时政府,与军民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这份《清帝逊位诏书》怎样起草的,是在哪里起草的呢?

 

    据《姑苏野史》其中一篇名为《清帝逊位诏书炮制于苏》的文章,介绍了相关情况。    

    这篇文章说,辛亥革命爆发后,全国各地纷纷宣布独立,并敦促清朝皇室退位。宣统皇帝的嗣母隆裕太后见势头不妙,就让袁世凯拟一道《逊位诏书》,以免皇族遭到杀戮。袁世凯跟南通籍状元张謇很要好,于是他找到张謇,请他代拟这一诏书。

    张謇接受任务后,请他的幕僚苏州人杨廷栋、松江人雷奋,来到苏州,在阊门外钱万里桥附近一家旅馆——维瀛旅馆里草拟诏书。当时由杨廷栋主笔,张謇和雷奋一起帮衬,很快就拟好了全文,由雷奋送交袁世凯了。袁世凯把草拟的诏书交给太后,太后修改后盖上玉玺,就正式对外发布了。
   (《姑苏野史》这本书是江苏文艺出版社1990年3月出版的,著者为“吴趋”,全书收录了近300篇苏州的历史掌故、风土人情文章。书中图片上的旅社已改名为“青春旅社”,现已拆除。)

    有关“维瀛旅馆”,又据致公党上海黄浦区委马和源先生回忆说,是他外祖父建造的。

    马先生撰文说:“苏州本就是旅游胜地,由英国公司建造的南京至上海的铁路恰又经过苏州,于是我外祖父抓住商机,利用他在英国商会的关系捷足先登,就在苏州火车站附近的钱万里桥堍建造了豪华的中西合璧的旅馆,并于途径苏州铁路通车的1908年开业。

    据苏州地方志记载,该旅馆沿河岸建造了欧式风格洋楼,内设高雅客房30间左右,花园中铺设草坪筑有亭台楼阁,自备小汽艇供客浏览苏州风景名胜。冬天房内有壁炉和火炉,小汽艇上有燃烧火油的火炉。旅馆的管理比较科学,当时称为“洋派”。卧具不用棉被全是羊毛毯,且天天换洗,因无自来水,所以河边建有3个码头,一个是客运码头,停泊小汽艇和供游客观赏水景专用,一个洗刷食用物品器具,一个洗刷生活用品。由于服务的对象定位是洋人为主体,因此,旅馆供应中西大菜,且以西菜为主。有通晓英语的专职导游和领班,服务员也要能说“洋泾浜”英语的。

    旅馆在周末与旅游季节游客盈门,生意红红火火,沪宁线上各地的中外政要权贵、富商巨贾受到其盛名吸引,纷至沓来,为苏州提供了大量旅游客源。这个旅馆在当时的确属于小而精的一流旅馆,当然,收费也是不菲的。

  旅馆取中文名为“惟盈旅社”,挂有英文招牌Village Inn。其原因:第一,商人经商的理念是惟有盈利;第二,英文Village Inn的读音与中文“惟盈”读音相似;第三,英文Village Inn按意译是“乡村客栈”、“乡村旅舍”,洋人一看就知道,这里是可来度假吃住的地方。中英文店名的含义完全一致,这也反映了一个老翻译者的用意。”

   (又有资料说它是由曾在上海西餐馆打工发财的孙福田于1908年开办的。)

    但是由于《姑苏野史》究竟是野史,史料尚不足,难以有力地说明问题,而且惟盈旅社已在本世纪初的广济路拓宽改造中被拆除,所说的这一消息至今没有找到证实。但查阅《苏州地方志》,也有记载张謇、程德全、杨廷栋等人经常在这里商议国事,起草重要奏章等记录,或可说明惟盈旅社是那些先驱们重要的活动场所。

 

    几千年的封建帝制结束了,在这里也要替为大清王朝谢幕的隆裕皇太后重书一笔。

    在过去史家眼中,隆裕往往被描绘成“昏庸而愚蠢的妒妇”。查阅《清史稿·后妃传》,对于隆裕太后只有短短167字的记载,简单叙述其身份:慈禧的侄女,光绪的皇后,溥仪的皇额娘,下了宣统退位诏书。

    但是在民国元年,隆裕太后成为了1912年最受关注的人物。 1913年2月22日凌晨,隆裕太后病逝于长春宫。

    隆裕太后病逝后,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闻讯立即派人前往宫内料理治丧事务。国务院立即发出通告,其中如此评价:“……大清隆裕皇太后,外观大势,内审舆情,以大公无我之心,成亘古共和之局,方冀宽闲退处,优礼长膺,岂图调摄无灵,宫车宴驾?追思至德,莫可名言。凡我国民,同深痛悼。”

    国务院通告规定:各官署一律下半旗27天,官员须左腕围黑纱,自2月22日始,至3月20日止,以志哀悼。

    2月28日为祭奠之期。那一天,民国总统袁世凯臂带黑纱,亲往举哀致祭。副总统黎元洪为隆裕太后写下了这样八个字:“德至功高,女中尧舜。”

    山西都督阎锡山在唁电中说:“皇太后贤明淑慎,洞达时机,垂悯苍生,主持逊位。视天下不私一姓,俾五族克建共和,盛德隆恩,道高千古”。

    民国政府则将祭堂设于太和殿内,顶端正中挂一大匾:“女中尧舜”。从政府要员,到社会名流,纷纷前来致祭,挽联如海,纷纷扬扬。从黎元洪的挽联可以看到,革命领袖是如何看待隆裕太后的:“片语息兵戈,民国酬恩应第一;全军为墨经,深宫弭乱更何人?”由此可见,黎元洪、袁世凯等人还不是忘恩负义之辈。

    一个“昏庸而愚蠢的妒妇”,在清王朝丧失政权之后,为何还能获此哀荣?

    谁是帝国终结者?历史当然忘不了孙中山、黄兴、章炳麟、熊秉坤、吴兆麟、黎元洪等先驱,但是,作为象征性的仪式,帝国最后的终结者,无疑是隆裕太后。

    也许有人会嘲笑她软弱和无能。是的,当时的隆裕太后可以做不软弱的选择:与民军血战到底,拼掉最后一个铜板,流尽最后一滴血。即使不能扑灭革命,最后还可以退回东北,占据东北三省和蒙古,就像当时主战派王公所说,割地而治,外结强邻,常年征战,未必没有再度入主中原的一天。

    说真的,如果清室拒不退位,退归满洲,并非不能支撑下去。当时清廷还掌握一支袁世凯无力控制的由满族士兵组成的禁卫军,东三省总督赵尔巽仍忠于清室。从国外情况看,中国的强邻日、俄两国都仇视民主共和,而且乐于中国分裂。日本军阀甚至已经有所准备,要在清廷北逃的途中“劫夺宣统皇帝,以他为中心搞满蒙独立”。大清帝国并没有真的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然而,隆裕不想打了,条件成熟,慨然下诏退位。避免了多少生命和鲜血,是不难计算的。

    设身处地考虑,隆裕作这样的决定,是需要魅力和胆量的。在统治集团内部,选择破釜沉舟拼到底是容易的;选择一把火把故宫点上,让自己与大清皇位同在也会受到奴才们敬仰。唯独选择交出江山不容易。所以,她犹豫过,而且不乏应对的策略。然而,最后她还是做了,在袁世凯等人的配合下,她勇敢地走出了光辉的一步。

    走出这一步是艰难的,也是伟大的。溥仪应该感谢她,爱新觉罗家族应该感谢她,中华民族也应该感谢她。因为正是她的这一选择,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奇迹:结束两千年帝制竟然能以和平的方式,没有血流成河,没有尸积如山,没有生灵涂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