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族h诺诺酒后:[原创]闲话官与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18:31:39

闲话官与吏

 

人们常常将“官吏”二字连用。其实官与吏是有区别的。官是由朝廷任命的、一个地区或一个部门的行政首长,而吏只是行政机关的办事人员。

清代进入官场的途径大体有五种:荫袭、保举、科举、捐纳,以及清末时新式学校的培养和留学。不过最后一种很少。

说到如何进入仕途,人们通常会都会想到科举。此言不虚。“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闻”,“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这些熟语人们都耳熟能详。

从表面上看,科举考试是为国家选拔人才。但实际上,选择人才倒是其次,科举制度还有更为重要的作用。中国的封建社会为何能延续两千年之久?科举制度的存在是一个重要原因。毛泽东说过,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此言不虚。你看不管哪个国家,每当发生重大社会变革时,在前面冲锋陷阵流血牺牲的都是底层群众。但是请注意,普通群众虽是革命的主力,可是只有普通群众却不能发生革命,这就像只有干柴没有火种仍然不可能烧起燎原大火一样。当一个国家矛盾激化,革命危机成熟时,这个国家就像布满了干柴,这些干柴就是普通群众。但要干柴燃烧成熊熊烈火,必须要有火种的存在。这个火种,就是社会变革的思想,而思想只能存在于知识分子之中。所以要保持君圣主的江山传之万代,就要控制异端邪说的产生和传播;而要杜绝这些异端邪说的产生和传播,就要让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死心塌地地跟随朝庭。而要知识分子死心塌地地效忠朝庭,科举制度是个最有效的工具。

可以说,科举制度是中国最伟大的创举。首先,它让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心甘情愿地被绑在科举这辆战车上,死心塌地地往这条独木桥上挤。唐太宗看见考中了进士的考生们鱼贯而入的时候,情不自禁地说道“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你看,李世民先生高兴得连心里的秘密都不由自主地说出来了。

其次是科举所考的内容,完全是禁锢人们思想的四书五经,其内容无外是宣扬君臣父子三纲五常那一套。文天祥被俘后写了《正气歌》,他在列举了一系列的忠臣孝子后说道“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从这首诗里可以看出,封建伦理道德在他思想深处留下的烙印是多么的深。

而对于知识分子的控制,西方的国王们就远不如中国的皇帝做得好。如大革命前的法国,在社会矛盾日趋尖锐,革命危机四伏,思想界代表人物伏尔泰、孟德斯鸠、魁奈、卢梭等人撰写了大量鼓吹民主制度的著作,公然反对君权神授。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就像电影《刘三姐》中那个莫怀仁所说的那样:“那年闹民变,开头也是唱山歌,唱着唱着,那些乱民们就像出窝的黄蜂一样,‘嗡’的一声就起来了。”

要是外国的国王也懂得用科举制度套住知识分子,也许他们的王朝就不至于如此短命。可见中国皇帝创造科举制度,确是无比的英明。

虽然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有着如此大的魅力,可是知识分子能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机会并不多。如清代规定,秀才大府20名,大州县15名,小县4名或5名。全国秀才在25000左右。举人限额在1500上下。其淘汰率之高,远比今天的高考难。但这一点点希望,就让全国的知识分子趋之若鹜,以至出现“白发童生,寿星举人”的怪现象。广东诸生谢启祚百岁参加会试,角逐进士功名,成为当时的佳话。谢有三妻二妾,生子23人,女12人,孙29人,曾孙38人,玄孙2人。这位五世同堂的人瑞,仍执意要征战科场。照例,这等年龄参加乡试,应由该省巡抚呈报礼部请皇帝恩赐举人。但谢坚决谢绝,仍要披挂上阵。这次谢果然遂意,考中了举人。

科举制度对维护社会的三纲五常的作用是如此重要,难怪历代圣主君都非常看重科举,大力提倡读经。宋真宗赵桓还亲自作了《劝学文》:

富家不用买良田

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

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

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谋

书中有女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

六经勤向窗前读

除了科举,进入官场的另一途径是纳捐。所谓纳捐,就是买官。对于官帽的买卖,清的前几朝还有所节制。到了末世,就无限制地用纳捐的方式来解决财政困难。道光在位30年,各省捐监总数达315825人,这17省的统计人数再加上直隶一省的数字,总数就是32万,是同期进士的32倍,举人人数的5倍多。道光以后卖官更加泛滥,造成市场疲软,不得不减价出售,九折,八折,七折,以薄利多销的方式大甩卖。如乾隆三十九年道员售价16400两,咸丰二年降为9446.4两,光绪二十七年又再降为4732.1两,低至三折。

“千里做官只为财。”官员花了这么大的代价才买到了官帽,当官后自然要收回成本。所以官员贪污是天经地义的,要是让官员不贪,那简直是天理不容。

但是捐了官并不一定能当官。捐了官只是取得了当官的资格,成为候补官员。要补上实缺,又不知道是猴年马月的事了。咸丰、同治两朝用兵,保至记名提督者近8000人,总兵20000人。全国提督19员,每年一换,也要420多年才能轮换一次。总兵全国只有56员,每人当一年,也要300年才能轮一次。候补者能得到实缺,遥遥无期。以至于终身都补不了,冻饿而死的大有人在。

不过捐了官,虽得不到实缺,却可着官服。官员所着官服称为补服,文官的补服所绣为飞禽,其分别是:

文一品补子  仙鹤

文二品补子  锦鸡

文三品补子  孔雀

文四品补子  天燕

文五品补子  白鹇

文六品补子  鹭鸶

文七品补子  鹞鹰

文八品补子  鹌鹑

文九品补子  练雀

由于通过科举制度选拔的官员,他们考试的内容只是皇家规定的四书五经,些东西只能作为进入官场的敲门砖,与当官后所要承担的业务完全不相干。做了进士,到中央各部做主事以及外放做知县,还得从头学习行政管理知识。在具体的业务上,即使是状元、进士,实际上只是启蒙的儿童。于是官员们就不得不依靠一帮熟悉业务的胥吏了。官员任职的时间都很短,知县仅三五年。清代官员后备队伍浩浩荡荡,有的在署只有一年。所谓“官如传舍”,就是说官员之于官府,就像住旅馆的旅客。知县们为取得收支平衡,还要在有限的一两年内积累一笔财富,实在无暇顾及学习业务。清代衙门办公除皇帝有明确的上谕外,其它都要查案例,即过去处理品这类事情的成案,援例办理。事情千差万别,不是一个成案可以解决,有的必须七弯八拐,援引很多成案,才解决一个问题。这些案例堆积如山,汗牛充栋,如非熟手,无异大海捞针。官员们忙于钻营奔走,很少有人去熟悉钻研业务,不得不听命于书吏。

由于以上原因,造成了胥吏专权的局面。胥吏有很大的权力。如晚清著名的栋梁大臣曾国藩,在到户部报销围剿太平军的军费时,中堂大人仍不得不遵从当时通行的潜规则,贿赂户部的胥吏,才能结清镇压太平军的军费银子。想想曾国藩是何等显赫的人物,可是到了户部,能有把椅子坐都是很大的面子了。

由于吏不属于国家正式编制,数字只能估算。清前期一个县的胥吏为200名至1000名。胥吏世代相传以此为生,成为铁饭碗。

官府平时的政事既然操持在胥吏手中,官同们就落得清闲。京城各衙门,公事简少者,堂司各官,每天到衙门一次,小坐便走,露露面就算上班了。故有人写有一幅对联:

大人套车   中堂请轿

茶房开饭   苏拉倒茶

官员们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文恬武嬉,优游岁月。庚子以后,有人做诗嘲讽:

六街如砥电灯红  彻夜轮蹄西复东

天乐看完看庆东  惠丰吃完吃同丰

头街强半郎员主  谈助无非白发中

除非早衙签配字  闲来只是逛胡同

这首诗说的是夜间华灯初上,官员们的车马交错奔驰,看完天乐班又看庆乐班的戏,吃完惠丰饭馆又吃同丰饭馆。街上多半是各部衙门的郎中、员外郎、主事们,口中谈论的无非是麻将桌上的白、发、中。除非早上要到衙门上班,都到八大胡同的妓院依翠偎绿去了。郎中为正六品,员外郎为从五品。这些中级官员都是些吃喝嫖赌的主儿。

清末时,官贪,吏也贪。对于外官来说,贪墨实在太容易了,反正天高皇帝远,我的地盘我做主。而对于京官来说,以权谋钱就难得多,因为在京城,高官比比皆是,谁会买你的帐?所以京官的日子就相对过得清苦一些。不过京官也有找钱的路子。这路子一是外官的馈赠。外官要找靠山、通消息,总是要有京官为其服务。如外省官员送给京官的礼品,有别敬、冰敬、炭敬、车敬、书敬、门敬、妆敬、文敬、印结等等,路子也不算少。二是靠本身的职权。在京官中,吏、户二部因一个管发官帽,一个管钱,因而油水之大是出了名的。《文明小史》说,“在里头最好不过是吏部、户部,当了一辈子(这里指户、吏二部的书吏),至少也有几十万两银子的出息”。一个书吏都有几十万两银子的“出息”,遑论他们的长官。其它几部虽然不如吏户二部,但也并非无利可图。刑部的总是盼着外省发生大案,到时定有贿银可捞。工部虽较简,但遇到大工程仍可获大利。礼部尚称穷署,但在会试或大婚、国丧之年,也可获大利。
  官员如此,书吏更是地地道道的地头蛇,因而书吏挟例弄权,便是清代一大敝端。各位朋友一定读过清人方苞的《狱中杂记》,对那个收受贿赂后用他人的脑袋换取死刑犯人的性命的胥吏一定有深刻的印象。

俗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家中有人做了官,自然合家荣耀,于是清代就有一条谚语:“莫用三爷,废职亡家”。这里所说的“三爷”,系指少爷(儿子)、女婿(姑爷)、妻兄弟(舅爷)。其实这里的“三爷”,系泛指官员的亲属。上述谚语,是清人根据大量官员作用“官亲”办理公务的弊端总结出来的,意为大量使用官亲会招致丢官败家的下场,它反映出清代官场使用官亲是普遍现象。
  进入官场,就要遵守官场的诸多规矩。这些规矩可分为两种,一是属于官场上的官话的,如:
  “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州县衙门座碑。)
  “才要真爱,名要略爱,总之己要自爱;天不敢欺,人不可欺,实于心不忍欺”。(督学署前座碑。)
  “阳奉阴违,天有难遮之眼;民穷财尽,地无可剥之皮”。(州县衙门座碑。)
  “民不可欺,常愁自折儿孙福;官非易做,怕人直呼父母名。”
  “人人皆称父母官,要对得自家父母,方可为人父母;此中易作子孙孽,须顾全百姓子孙,以能保我子孙。”
  不过在这些冠冕堂皇的“官话”之处,还有更多的官场的“潜规则”箴言,如:
  “多磕头,少说话”;要“懂圆滑趋避之术”;要懂得“唯上是从”;要“逢迎巴结,不怕难为情”、“笑骂由人,好官我自为之”;“欺上瞒下,一紧二慢三罢休”;“稳、冷、狠、套、拉、拢”;“火到猪头烂,钱到公事办”……林林总总的官场潜规则,一时也难以尽述,可见做官,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宦情薄如纸。官员一旦失去权势,身价便一落千丈。所以《红楼梦》中的贾雨村在其“护官符”中说道,官场中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故官场中建立关系网尤为重要。要建立关系网,门路很多,如对权大者巴结奉迎、优用乡人、建立同乡性幕帮、胥帮;拜干亲;结兰谱;拜门生等等。
 清代官场种种敝端,让官员们的素质更加低下,让早已腐朽不堪的清朝庭更加风雨飘摇。辛亥革命本是一场仓促发动的不大的兵变,然而就是这样一件偶然事件,让清王朝这个百千疮孔的庞然大物立即轰然倒塌。

官与吏讲完了,最后还想补充一句。人们常说“墙里开花墙外香”,中国的科举制度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却让外国人从中受到启发。他们借鉴中国的科举创造了现代文官制度。文官制度结束了政党分肥,建立了先进的公务员制度。这,也算是我们的老祖宗对世界的文明的一点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