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的散文作品:学法指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之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20:14:14
(三)课业学习常用方法
1.   制定计划
1)为什么要制定计划?
老师的教学过程是针对全班同学进行的,很难照顾到个别,而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必须针对自己的情况制定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这样才会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计划是实现目标的蓝图,一个好的学习计划,对于提高学习质量,明确学习目的,充分利用学习时间,提高学习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2)制定计划的主要作用
a.科学合理的利用时间。
学生的学习时间可以分为常规学习时间和自由学习时间两部分,常规学习时间一般受老师支配、控制和影响,自由学习时间归自己支配。若没有计划或没有明确的学习计划,不知道什么时间学什么、做什么,时间白白浪费了。有人问达尔文你身体这样衰弱,且常有病,为什么还能取得这样大的成就呢?达尔文说:“我从来不认为半小时是微不足道的一小段时间。”鲁迅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一样,只要你愿意挤,总还是有的。”若有合理的学习计划,则可以合理的运用时间、支配时间。
b. 可以磨炼自己的学习意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计划一旦制定,就要严格按计划执行。制定一个学习计划并不难,难就难在能否严格、认真地执行计划。在执行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干扰、诱惑,这既是对我们学习意志的培养和锻炼,又是我们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的过程。如果能长期坚持按计划学习,就会使学习过程建立起一种良性循环,这对提高学习效率是会非常明显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终生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
3)计划种类:
从内容上:预习计划、备考计划、复习计划、课外学习计划、*科、**章节、*知识点学习计划等。
从时间上: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如学年总计划、学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课时计划等。
4)计划内容:
学习目的、目标。(要有明确的量化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目标所要学习的详细内容。
学习方法和措施
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所作的时间安排。
保证计划实施的主要措施。
5)制定学习计划的注意事项
制定计划首先要认真思考,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要解决什么问题。其次订计划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从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家庭情况、学习环境、薄弱学科、薄弱环节等情况出发制定计划,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是最好的学习方法。第三注意计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要使计划符合用脑科学,符合科学规律,符合生理心理活动规律。完整的时间,应安排自己不太喜欢或自己觉得学习枯燥、困难的科目。零星时间安排自己感兴趣的科目。合理安排所需时间,弱项应多安排一些时间,要从微观上计划,目标分配的越精细越明确越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文理科要交替学习,相近的学习内容不要集中在一起学。把有关的记忆性学习任务安排在自己认为合适的时间里背记。变换学习方式和内容可以使大脑皮层某个部位由抑制转为兴奋,从而解除神经细胞的疲劳,使大脑得到休息。一般学习一门功课的时间应在一小时左右为宜,换另一门功课时休息10-15分钟。学会根据心情和大脑状态安排学习内容, “因境而学”。第四学习计划要长短结合,先制定一个长远计划,据此再确定一个短期安排来促使长计划的实现,就是要把一学期、一学年的计划落实到每一周、每一天的计划中去。制定计划要注意劳逸结合。除学习外,还要给文体活动、睡眠等以合理安排。一天的活动要富于变化,各有固定的时间和步骤,健康有规律的生活才是有效学习的基础。第五注意效果,及时调整。计划不应订的太满、太死。要留有机动时间,便于调整计划。个人计划要与老师教学协调起来,不能与老师的教学相冲突。第六磨炼意志,严格执行。
2.课前预习、课前自学
课前预习和课前自学有其共性,都具有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习能力的作用,都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但从其基本特征分析其要求和侧重点有所不同,应该说课前自学更能使学生确立主体地位,更能掌握学习主动权,更适合新课改教育理念。此部分介绍课前预习。课前自学属于自学的一部分,关于自学另立专题介绍。
预习:“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的过程就是预习。”
1)预习的作用:
*预习是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自学能力是在自学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课前预习是中学生最重要的自学实践。课前预习,学生独立阅读课本,独立思考课本中的问题,做预习笔记,查阅有关用书。这样长期坚持,就会逐渐提高阅读速度,发展思维能力,使自己变得更加善于分析、比较、归纳和推理。而且,预习后上课,将自己对课本内容的独立思考和老师的讲解进行比较,有利于总结学习经验、改进自学方法。所以,预习是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预习为课堂学习准备了精神优势,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学习和其它活动一样,拥有精神优势的人总是容易成功的。一些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同学,由于上课经常听不懂老师的讲解,心理上缺少精神优势,自行心不足,学习的积极性也就不容易调动起来。如果认真预习,课前就探明了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领会了课文的基本思路,对老师的讲解心中有数,课堂上就能轻松自如地理解老师讲解的知识。这样,学习的自信心就会树立起来,就会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各种智力因素会在课堂学习中很好地发挥出来。
*预习为课堂学习奠定了思维基础
早有思想准备了再思考问题,与原先毫无准备就思考问题相比,效果要好得多。通过预习,初步领会了教材的基本内容,对知识之间的联系有所认识,为上课时思考问题作了思想准备。这样,就容易把握老师的讲课目的和思路,对老师的讲解、提问、举例都容易引起思考。而且,思考问题的速度快、判断准确、见解深刻。
*预习可以增强课堂学习的目的性。为课堂学习确定了重点目标和学习方法
预习就像战前侦察。通过预习,分清了课本上的重点知识和次要问题,上课就能有的放矢,把注意力集中到重要的知识上,不论是听课还是做笔记,都会使自己的思路围绕着重点知识。预习后,带着自己弄不懂的问题去上课,针对性强,印象深刻。如果老师讲解的知识正是自己不理解的问题,那就会更加警觉,注意力更加集中,思维活动更加积极。如果老师讲解的知识是自己已经理解的内容,那就将自己的理解与老师的讲解进行比较,看看老师怎样提出问题、怎样分析问题、怎样解决问题,不仅深刻理解知识,还学习老师对问题的分析方法,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预习还可以巩固已学知识;预习还可以提高课堂记笔记水平。
一般的预习要达到以下几个目的:
一是对于课文或下一课所学的内容及层次有大致的了解。
二是巩固复习旧知识,理解新知识,能把新旧知识进行粗层次的有机联系。
三是找出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和自己感到费解的地方,尤其对那些似是而非、似曾相识的知识要特别注意。
四是了解课文后的习题,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可做个记号,等老师授课时注意听讲或提出。
预习实际上是做好听课的思想上、心理上和知识上的准备。
2)预习的种类
根据自由学习时间和本人的学习能力强弱,可采用不同方式。
主要有三种:
课前预习:课前围绕基本概念、原理、法则、规律、公式等阅读教材,选做课后练习题,目的在于检查自己阅读时的理解程度。做预习笔记,将自己的思维成果记录下来。预习笔记要线索清楚、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条理化的笔记有利于记忆。
阶段预习:阶段预习法是学习者以概要了解为目的,对近期将要讲授的功课内容从整体上进行粗线条式的浏览,以求得初步印象的一种预习方法。阶段预习法一般以章或单元为整体单位;阶段预习主要可以采取看标题、读目录、读概述、读提示语、读结语等办法。从章节目录的大小标题中,大致了解全书或某章节的内容。有些书在章节之下写有各章节的重点,简明扼要地介绍各章节的中心思想,比标题具体得多。进行阶段预习有助于学生做好心理与物质方面的准备:经过这样的预习,对某一部分学习内容的量、难度、编排方式等有了大致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增强自信心。便于制订出科学的(短期)学习计划,协调各科的学习时间,提高对学习活动的预见性。
学期预习 :学期预习法是指学习者从整体上把握一本教材的知识结构,锻炼自己独立驾驭教材的能力,即学习者学会自己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自己运用基础知识解答习题,从中培养自学能力。运用学期预习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    粗读一遍教材,结合目录,自拟课程大纲
*根据课程的要求及自己的学习经验明确学习对象
*结合练习题细读教材,确定每章每节的重点
*    将每章每节的重点知识依据一定的原则归纳在一起
*    记忆那些理解准确的概念、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预习下周新课内容。
后两种预习适用于自学能力较强的学生,学期预习一般在寒暑假内完成,平时不宜占用更多时间。
3)怎样进行预习?
预习一般有以下几个要求:
(1)结合老师讲课进度、授课特点预习
(2)针对学科和知识结构的特点
(3) 准备好要用的参考书
(4)要善于联系过去知识
(5)要读、思、问、记同步进行,要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
(6)预习要讲究主次
(7)重点突破弱科
(8)点到为止,不求深入
预习不同与自学,它仅是一种“课前自学”,不要求把新内容全部弄懂。如果把预习等同与纯粹的个人“自学”不仅会加重学业负担,而且会影响听课质量,从而导致“过犹不及”的情况产生。
预习的基本做法
a.克服依赖思想,树立学习的自信心。自信心——是搞好预习的心理基础
b.要学会独立思维——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学会多问几个“为什么?”看预习有没有效果,首先就是看你通过预习,能不能提出问题、提了多少问题。
c.预习时,应有一个预习提纲,预习提纲可以由老师提出。也可以学生自己提出。
d.学会看书
(1)精读教材:阅读教材,可据需要粗读或精读。
(2)阅读教材还可以借助工具书、参考书把不懂的地方尽量搞懂。
(3)阅读时还应联系已学过的旧知识,注意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关系。
(4)阅读时,应当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还可以规定一些符号,如着重号“△”,不懂号“?”,记忆号“[]”等。对书中的定义、公式、知识点,可以用不同符号“┉”等划出来,以便在上课听讲或复习时使用。
(5)对自己不懂的问题或读书时的一些想法,应随时在书的空白处写下眉批或准备一个预习本,写在预习本上,这对于搞懂老师讲课中的问题非常有利。
(6)查找出理解上的障碍,目标明确,注意力集中指向极待解决的问题,从而形成了期待老师解疑的心理定势。
e.选作练习题,验证预习效果。
在教材中,每一课、每一章节后边都有一些练习题,预习后,应把书上的练习题选作一些。通过作题,发现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再去看书思考,会使预习质量进一步提高。实在不懂的问题,记下来,放到听课时解决。作题,这是预习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f.克服困难,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4)预习的一些具体方法
扫除障碍法——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通过查阅工具书、资料及请教他人扫清学习障碍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具有学习的自觉性,学生能自觉地去克服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应该认真阅读教材,弄清重点和难点,待听课时解决。但有些问题是必须在预习中自行解决的。
符号圈点法——也称符号标注法。指读教材时,用一套能代表某方面的理解意义的符号在字、词、句、段上圈点勾画来帮助阅读的一种方法。符号圈点的步骤,即读、想、记三个环节结合进行。好处是使用方便,促进理解,易于检查,增强记忆。
习题试预习法——通过试解教材,可以是某一节或某一章的后的思考练习题以达到初步理解内容的预习方法。据调查表明,平时坚持课前预习或阶段预习的学生仅20%左右,而进行预习的这部分学生,较多的人又不看和试解教材后的思考练习题。其实,教材后的思考练习题,是编者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教材中要点和重点的揭示,是帮助学生理解运行时内容的具体指导。通过试解,哪些已知已会,哪些难懂不会,一下子就检验出来了。这样做可使预习更具有针对性,对试解出来的问题,通过听课以加深理解,对试解不出来的内容,课堂上应格外留心听讲,力求攻克,为提高课堂学习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浏览阅读预习法-----预习开始的时候,首先从头到尾把课文朗读一遍或默读一遍,边读边思考:新课文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是按什么思路来阐述的?这个思路的道理是什么?读过之后懂不懂?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把这些记录在预习笔记本上。
这种预习方法,表层目的是对新课文知识的预习,深层目的是以此理出一条检验自己学识的水平线。看在独立学习的情况下,自己能掌握住多少内容。上课的时候,除了听老师讲课外,还要比较一下,自己的理解和老师的讲解有哪些差距,这种差距是属于知识方面的,还是方法上的,找到原因也就找到了补短的目标。
经过阅读预习以后仍不能理解的那部分内容,不必强求理解,把它记下来,作为听课的重点。
回顾预习法----回顾法主要是在预习新课文的时候,要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以发现自己掌握知识的薄弱环节。本来,已经学过的知识是应该记住的。可是事实上,由于种种原因,学过的知识或者忘记了,或者记不全了,或者记错了而不自知,从而变成了对新课文理解的“绊脚石”。通过回忆,查一查不懂的概念在哪一章哪一节中讲过,如果还回忆不起来,就找出课本或笔记本认真看看,直到弄懂为止。
朗读识记预习法---朗读与识记是预习的最低的要求,也是最简单的预习方式,因此它是使用得最多的方法,可以说是适用于各个年级、各类课型和各种教学路子的预习。它只需要学生在课前用十几分钟时间朗读、记忆基本知识。
听力训练式预习法---它主要在于加强听说训练,对于初学者而言,这种预习可以侧重于模仿练习,可以听原版录音,也可以听老师的录音。在课文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听课文录音大致了解课文的内容。
发现问题式预习法----老师可以把新课中要求学生自己掌握的内容和与学新课有关的旧知识通过预习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通过做预习题发现问题,并为上新课做好准备,
材料准备式预习法----教师布置这种预习时要提出明确的要求。比如,阅读有关参考书的某些章节,给定话题的范围,明确讨论的问题等,这一预习方式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很有帮助。还可以是讨论所需要的对某个问题的意见、主张和看法等,甚至还可以是一些简单教具的制作(比如实验、表演所需要的简单器材、道具)。
系统归纳式预习法----它主要用于复习课,特别是阶段复习和期末总复习课。教师可以根据复习课的内容让学生在课下事先对已学知识进行初步的归纳,然后在课上指导学生进行全面的总结。既可以让学生归纳同一个内容,也可以分不同的组归纳不同的项目。
阅读理解式预习法----这种预习适合于学生进入了较长课文的学习阶段。阅读理解可分为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前者侧重于课文本身包含的具体材料,后者要求读者对具体材料进行归纳、总结、分析,甚至推理、想象来完成。
小组讨论式预习法----这种方式涉及预习的组织形式。小组讨论的好处在于能够促进形成同学间的交流气氛,而且在讨论中可以互相帮助,这种预习需由小组安排统一的时间进行,比如早读、自习,或课堂教学开始时由老师统一安排几分钟。其它方式的预习也可以进行必要的小组讨论。
必须指出的是,每次预习并非只用一种方法,而可能是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另外,不同的课型需要有不同内容、不同方法的预习,每个课时的预习都有不同,不同教法的要求也有差异,比如课文整体教学和分段教学就有不同的预习要求。教师只有在紧密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前提下,把预习作为教学设计、教案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预习,使预习的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
5)预习笔记主要内容
*每次预习的重点结构或提纲、摘要(包括自我练习);
*每一课或每个章节中包括的几个紧密联系的主要问题;
*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
*所查资料中有关内容的摘抄;
*主要心得体会。
预习——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环节。
6)读书方法介绍
课前预习、课前自学的重要环节是读书,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极为重要,下面介绍一些读书方法,并附录几个名人读书方法。
通用式阅读法----通用式阅读法是一种时常采用的精读方法。通常分五个步骤进行:
*浏览。就是对文章做鸟瞰式感知,用较短的时间通读一遍,获取大量的有效信息,得到总体的印象,概括了解文章的主题,大意或观点、材料。
*提问。根据浏览的印象和自己的需要,提出需要弄清的问题,使阅读文章的目标具体明确。提问可以从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去设计。
*精读。这是关键的步骤,必须认真阅读文章,圈点、批划、评注,弄清含义,逐段理解内容,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作摘要,抄卡片,写笔记,列提纲,绘图表等,求得切实具体地解决问题。
*背诵。强调记住需要记忆的内容,不一定都是一字不差的背诵,可以作尝试性回忆,再与文章对照反复记忆,力求记得准确、迅速,也可以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默写提纲,记住要点。
*复习。包括系统整理提纲和读书笔记,重温主要问题解决的办法,完成必要的练习。
强记阅读法----这是一种侧重记忆的阅读方法。
(1)读完文章后,用20秒时间立即回忆一遍主要内容,力求记住。
(2)重复阅读的次数要尽量少。
(3)复习同一篇文章时,每次间隔的时间应尽可能地长一些。
质疑法
这是一种精读阅读法。是指带着疑难问题读书进而猎取知识的学习方法。学习过程是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质疑”就是提出疑问。它是“学—思—疑—问”学习心理规律的重要环节。疑问通常可以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书本上已经提出并且基本上讲清楚的,这只要经过读书就可以解决的。另一种是经过思考才能提出来,还需用多方面的知识或借助于他人帮助才能解决的。这后一种总是对我们具有更重大的意义。运用质疑读书法的做法:①要勇于向自己提出问题。因为只有提出问题,才有可能去进行思考,去读书寻求答案。学习中提不出问题或提不出掌握知识的关键问题,都不是好现象。谢觉哉老人曾说过:“好问是好的,但如果自己不想,只是随口问,即使能得到正确答案,也未必受大益。”因此,运用质疑读书法,首先要学会质疑。②提出疑问后,要花大气力去寻求正确的答案。这就需要去认真读书。读书的过程应该是解疑的过程。这就应提倡分析综合的科学态度和方法。不要满足于现成的答案,要多角度地进行思考,更深刻地去掌握和理解知识。③在读书过程中善于提出问题,这就是“质疑法”。
怀疑——知识的钥匙。——英国谚语
泛读法
课外书成千上万,不可本本书进行精读。首先要采用泛读的办法。这主要为了概括地了解课外书的主要观点而进行的一种快速阅读方法。它与略读法一样,常常与精读法相对而言。它只要求先目录,后前言,再章节,同时留心书中的大小标题,随着标题,浏览内容,以最快的速度抓住全书的筋骨脉络。泛读可以从整体了解某本课外书的主要观点,为以后精读时的准确理解奠定基础。泛读往往是精读的先期阶段,与精读有着密切的联系。运用泛读法,应注意三点:①泛读时,注意力也要高度集中。注意力高度集中才能在书中捕捉到中心论点和主要内容。如果漫不经心,一扫而过,阅读后茫然一无所知,这不叫泛读。②泛读时,要善于抓住要点,视觉范围要广,扫视速度要快。根据实验,一般同学的读书速度,平均每秒钟是7个字,20分钟可读8400个字,相当于10页书。③要把泛读法同其他阅读方法结合起来,否则会使阅读局限于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的水平上。
通读法
对书本从头到尾连贯地阅读,阅读中联系自己原有知识,从而掌握全书的基本内容的方法。通读法的特点是,常常没有具体而切近的目的,读的教材也没有明显的详略之分。通读一般要求看目录、前言、后语、注重问题的提出和结论或重要数据和图表,力求抓住重点。通读时也要做些眉批边注,勾勾划划,摘记卡片,做读书笔记。运用通读法要注意:①通读也应该有目的。预习中通读教材内容,就是为了掌握教材内容的主要轮廓,为听课作好准备。②通读教材不是囫囵吞枣,不是读书越多越快越好,也要按照通读的要求。③通读法要和其他方法相结合。
目标阅读法 ---目标阅读法指直接捕捉目标的阅读方法。目标就是阅读各种不同读物时所产生的这样或那样的阅读目的。阅读是要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攻击“目标”,击中“目标”,捕捉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跳开”、“绕过”、“跨出”、“避让”与目标无关的内容和章节,直接捕捉与目标有关的材料,这是攻击、捕捉“目标”的第一个层次。第二个层次便是在先前攻击、捕捉到的目标的基础上,及时进行筛选,从而真正捕捉到“目标”的实际内容。
检视阅读法----检视阅读法是一种搜求性阅读活动,又称为“寻读”或“猎读”。它以检索寻找某项或几项特定的内容为阅读目的。有的是为了搜寻有关的读物,并从中选择最佳的必读材料;有的是为了解决学习和研究中的疑难问题。进行检视阅读必须具备下述条件:一是熟悉并掌握工具书的门类和使用方法,要能准确地选择工具书;二是善于利用图书馆,能使用图书馆的各种目录,索引,文摘等。进行检视阅读还必须具备四项技能:一是摘录和摘要,记录图书馆和工具书提供的问题答案或阅读书目,以便及时地组织或更新阅读计划和活动;二是跳读和猜读,带着自己原有的问题迅速地阅览,越过不需要或较次要的内容,而从读物中摄取自己所需要的答案;三是比较和选择,能从同类书刊的比较中鉴别哪种读物是最佳的或必读的材料,哪种读物只有某一部分具有必读的价值,哪种读物只能作为某中观点的佐证,或者具有资料性的参考价值。经过比较判断,以确定是否有必要进一步详细的阅读。四是概括和组织。检视阅读是以获取有效信息为基本目的阅读活动,在迅速而准确地选到自己所需的材料后,还需要具有概括和组织所读材料内容的能力,能列出提纲。检视阅读对于从事科学研究或者进行社会调查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争鸣式探究性阅读法----所谓争鸣式探究性阅读法,就是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独创性地阅读,打破思维定势框架,从新的角度对事物重新审视,想别人之未想,思别人之未思,提别人之未提。各人知识背景、生活经验的差异,必然会对同一事物、同一段文字的看法、体验不尽相同。课堂上老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理解和体验。
十步阅读法----这是一种适合于自学的精读方法。
第一步,精读。拿到文章,先例览一两遍,了解概貌。
第二步,圈点。将浏览中不懂的地方标识符号,以便进一步查阅,还可以将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勾画出来。
第三步,释难。利用工具书或请教以弄清不懂之处。
第四步,分析理解文章主题。
第五步,归纳。归纳文章的主题、观点。
第六步,评议文章的特点、特色。
第七步,摘录。用卡片或笔记本摘录佳句或主要观点、数据、论据。
第八步,质疑。在阅读时发现问题及时记下来,把解疑的结果简要地记录下来,便于日后复习或查阅。
第九步,注记,记下自己的理解、解释和意见。
第十步,小结。对整个阅读过程作一个全面归纳总结,并重读一遍文章,加深理解。
创造性阅读 ----创造性阅读是指带着提出某些新见解的目的去发现以前末曾有过的答案,能超越作者本意,产生创造性结论的阅读。创造性阅读的活动中心与接受性阅读的活动中心不同。接受性阅读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作者身上,注意作者提出了什么,是怎样提出、怎样论证的。创造性阅读的活动中心集中在读者身上。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站在本时代所达到的认识高度上来提出疑问,明确回答是什么,从而不断发现新的意义,受到新的启示,产生新的见解。得出比旧有材料中所论及的答案更完备、更精细、更有说服力的答案。
探测性阅读 ----通常指为了搜寻某种资料或确定读物是否具有阅读价值的阅读。这是具有独立学习习惯的人经常进行的一种阅读方法。
比较阅读法 ----比较阅读法是指将两种或多种材料对照阅读.分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阅读万法。比较阅读法在学术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是比较文学、比较教育学等专业学科中重要的学习方法。比较阅读法的形式非常丰富。
以比较的项量分,有宏观比较和微观比较。宏观比较是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比较。
以材料的时间关系为控制范围作比较,有横向比较(共时比较)和纵向比较(历时比较)。以文章的内容、形式作比较如语文学科有选材比较、结构比较、立意比较、语言风格比较、表达方式比较、文体比较等。
以阅读的目的来分,则有理解性比较、评价性比较、鉴赏性比较、分析参考性比较等。
运用比较阅读法来阅读各种材料,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
* 确定比较的范围,选好比较的角度。比较的范围和角度的确定由阅读的目的来决定、随着阅读目的千差万别。那么阅读的比较形式自然也就各有不同。
*比较,要找出阅读材料中相同点与不同点。这是掌握和运用比较阅读法的关键性一环.只有准确地找出阅读材料的异同点才有可能进行具体的比较工作。
*比较是使思维深化的重要手段,比较贯穿于阅读思维的全过程之中。在对材料作比较时,思维必须要有条理性,特别是做宏观比较时,应有比较的侧重点。
*在比较阅读的整个过程中,应根据个人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尤其要注意仔细研读材料。研读有利于分析材料的异同,发现材料之间的细微差别。阅读中,要随手做好必要的笔记,以便对照检查、分析鉴别。比较阅读中的笔记形式。可以用表格的形式,也可以用文章的形式,要灵活运用。
小组合作式探究性阅读法----探究性阅读应先立足于自主探究,但合作探究也是不可少的。它指的是学伴或师生之间通过合作的方式对文本进行探究、理解、创新的阅读方式。这种方式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小组合作学习为每个成员创造了平等参与的机会,弥补了教师个人无法照顾到的个别差异,更好地实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要求。对于阅读教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使学生在阅读中不断闪现思维火花。这样,阅读教学的效果就会显而易见: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步阅读法---- 三步阅读法是我国历代学者所推崇的读书方法。程端礼、梁启超、叶圣陶、茅盾等著名学者都曾从不同角度总结过三步阅读法。第一步是概要了解读物的内容;第二步是在掌握内容大意的基础上,对重点的内容作深入的钻研,以求真正领会;第三步是将全书融会贯通,分析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了解其精蕴,吸取其精华。这种方法常用于阅读古代作品。
写读阅读法 ----写读阅读法是笔读阅读法的一种。主要是指通过默写来帮助阅读的方法。写读法由初读、默写、对照、体会这四个步骤组成。初读只求读熟,只要大致记住就行了。默写则要求尽量接近原文。对照则要划出与原文不同的地方,认真比较分析。体会这一步是最重要的一步,要认真揣摩原文与自己默写有出入的地方,找出自己的差距,然后不看原文把默写时写错了的—一订正。
跳读阅读法----标题、重点跳读法。阅读时抓住每本书中的标题、每章前的内容提要或章节后的重要结论,把全书、全文中的主题和中心连贯起来。
首尾句跳读法。阅读时,只读每个自然段落的首尾两句。这种方法最适合于阅读科学性著作。抓住首尾句,就能很快地顺着全书的发展主线,获得对全书的总的理解。
中心词跳读法。只读与自己阅读目标有关的词和句子,省略去与此无关的其他部分。这种方法既适用于查阅资料,也适用于对已读过的材料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
勾画阅读法----这是一种边阅读、边勾画标记的阅读方法。
第一步是“初读标记”。在读第一遍时,以读为主,同时用一套自己爱用的符号勾画出要点、难点、疑点。
第二步是“重读整 理”。读完全书后,通过重读整理初读时画的符号,并依据符号复习要点,研读难点,思考疑点。
三勤阅读法 ----三勤阅读法是一种以勤求巧的阅读方法。在勤读、勤抄、勤写的过程中,把略读与精读结合起来,达到理解内容、发展记忆、学以致用的目的。
批注笔记法----批注笔记法就是在阅读时把文章要旨、读书感想、疑难问题,随手批写在书中的空白地方,它的作用就是提出自己掌握书中的主要内容。批注笔记的形式有3种: “眉批”,即批在书头上; “旁批”,即批在句子旁; “尾批”,即批在一段之后。批注笔记可记的内容大体可以归纳为4类;
*注释:在读书时,遇到不认识或难懂的字、词、概念,立刻查字典、找参考书弄清楚,搞透彻,然后写在该书的空白处。这样,既帮助了理解,又有利于记忆,特别是为下次阅读扫清了障碍。
*提要:在读书中,边看边思考,然后用精炼的语言把某段的中心意思记在书的天头或地脚上,这样就便于把握文章的脉络,然后复习浏览时,可一目了然。
*批语:在读书中,可能产生各种感想、见解、疑问,这时可随手写在书的空白处。如不立即记下,过后就不易想起这些宝贵的思想火花。
*警语:在读书时,发现重要段落或主要论点及特别值得注意的地方,为提醒自己,可批注上“注意!”、“重要!”、“用心记住!”等字样,这样,常常会使自己注意力集中,并为今后重点阅读提供条件。
全脑阅读法 ---- 全脑阅读法是指在利用左脑的同时注意开发右脑的一种阅读方法,
在阅读中,既开发左脑,又开发右脑,使之协调一致,彼此配合,以达到开发大脑潜能、提高阅读效率的目的。它由三个部分组成:
*全脑快速阅读。全脑快速阅读是视读法,把文字当作图,从右脑输入信息,全脑处理。由于全脑直映而省去了发音和听觉器官的活动,因而大大提高了阅读速度。
*全脑图示阅读。这是一种以“图”析“文”的阅读法。它讲究形象性、整体性、凝练性和美学性。它也是从右脑输入信息,全脑处理。图示是展示文章的“屏幕”,学习文章的“导游图”,是阅读教学的微型形象课文。
*全脑反刍阅读。秦牧说:“精读,好像牛吃东西似的,吃了以后再吐出来,慢慢反刍,消化。”反刍阅读的命名由此而来。
扫描式阅读法----是把所看的内容像图像一样一起收入视野,映入大脑,然后凭经验、凭这幅图像上的一两处特征,来做出判断。嘴不出声,眼就像电子扫描一样在字里行间快速浏览,及时捕捉自己所需要的内容,舍弃无关的部分。
S Q3R读书法----这种方法首先由美国衣阿华大学创用,由于很适用,因而广为流传。SQ3R是英语Survey、Question、Read、Recite、Review五个单词的缩写,译成汉语的意思是:浏览、发问、阅读、复述、复习。(1)浏览  在开始看一本书或一篇课文时,先看看书的前言、目录、内容提要,课文的大小标题、图、表、照片、注释等,使自己对全书或课文有一个大体的印象,从而了解重点、难点、思路。(2)发问  再次浏览,看课文的大小标题、黑体字及有重要标示的内容,从中提出一些问题,并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试答这些问题。能提出问题,就会激发兴趣,为下一步阅读确定了目标。这样预习,针对性强,注意力集中,有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3)阅读  带着问题深入阅读课文,并思考各个问题,从课文中找出问题的答案。这一步阅读要比较细致,对课文内容要有比较准确的理解。4)复述 合上书本,复述(或回忆)课文各部分的主要内容,以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这种主动、及时的回忆,能提高记忆力,发觉自己学习的弱点和课文的难点。(5)复习  根据自己复述的情况,重新阅读课文,重点是阅读复述不出来或不完整的部分。
附几位伟人阅读法
1.马克思的读书方法
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也是世界公认的大学者。生平著作极富,《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哥达纲领批判》等都是他著名的代表作。在他一生的革命生涯和学术生涯中,始终都与书为伴,好学不辍。 马克思之所以能获得巨大的成功,在各个领域中都能有所作为,成为一个时代思想的高峰,是与他科学合理的读书方法密不可分的。
第一,读书喜做摘要和笔记。
马克思读书,很有系统性,经常是带着目的有针对性地阅读。每逢书中他自认为重要和有参考价值的地方,都加以摘要,并做笔记。
第二,坚持有规律性的读书生活。
马克思的一生虽然颠沛流离,在法国等许多国家流浪或暂寓,但他的读书生活一直没有间断。自从1849年夏迁居伦敦后,马克思的经济陷入困境,家庭生活十分艰难。但他依然坚持读书和科研工作,并在其中找到了“无穷的安慰”。他当时每天早上9时准时来到大英博物馆阅览图书,直到晚上7时回家。不管风吹雨打,春夏秋冬,每天都是如此。连博物馆里的工作人员都认识他了,知道他的专座。由于多年从不间断的阅读,以致他的座位底下出现了他双脚踩出的印痕。
第三,紧张的阅读和轻松的阅读有机结合。
马克思主要从事的是政治经济、哲学、政治学等方面的研究,他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孜孜不倦,数十年如一日,因而阅读任务也相当繁重和紧张。由于马克思早年爱好文学,喜欢阅读文学作品,并曾做过当诗人的梦。因而,每当他工作疲倦,在理性的书籍里徜徉过久而需要休息时,他便捧起一本诗集,或者是一部小说,走进另一世界,并以此来调剂和舒缓自己疲劳而又绷紧的大脑,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第四,明确和妥善认识书籍阅读和自身创造之间的关系。
对于书籍,由于对个人的帮助不一样,所以每个人也都做出了不同的理解和评价。如有些人把书视为自己的朋友,有的视为老师,有的视为精神食粮,有的视为智慧或快乐的来源,有的视为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有的人把他作为自己的装饰品,附庸风雅。但马克思却不一样。虽然他早年也得到过书的启示,读过难以数计的书,可他却指着案桌上的书,对他的朋友说:“他们是我的奴隶,必须按我的意志为我服务。”
2.孔子的读书方法
孔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一生好学。相传他曾将鲁国史官所编的编年体史书《春秋》加以整理修订,又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他从三十多岁起开始从事教育,历时约四十余年,弟子满天下。他去世后,其弟子把他平时对他们和别人的讲话内容记录整理成《论语》一书。书中除了有关道德、政治、伦理、立身等问题外,也有不少内容是着重论述学习方法的。
第一,认为人生在世,时时处处应好学不倦,方有长进,而少年时的学习尤为重要。他说:“少而不学,长而无能。”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意思。
第二,认为一个人光埋头苦学并不够,还要多思,将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才会更加有效。
孔子曾经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只学习而不知思考消化,则茫然一无所得;如果只思考而不知学习,那就更危殆不安了。
第三,认为对于学过的东西,应该时常加以重新温习。
孔子有一句学习方面的名言,叫做“温故而知新”。意思是只有时常温习过去所学得的知识,并整理而找出头绪,加以巩固,才能不断吸收和了解新的东西。
第四,认为学习一定要谦虚。
3.恩格斯的读书方法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1895)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生于德国莱茵省巴门市。1837年中学未毕业就尊父命弃学从商,业余刻苦读书。1841年在柏林服兵役时常去柏林大学听课。1844年在巴黎会见马克思,从此结为亲密战友,终生共同从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恩格斯的读书方法之一是重视读原著,一般不轻易使用第二手、第三手材料。从其阅读过的书目来看,他虽然也读过大量的通俗小册子,报刊等,但花功夫最大,读得最多的还是那些经典原著。他认为,系统读原著是从事研究的一种正确的读书方法。这样,可以了解一个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不仅可以全面系统地掌握基本原理,而且可以掌握其发展过程,了解这一理论的全貌。
4.毛泽东的读书法
读书是毛主席的一项特殊爱好。毛主席毕生珍惜时间,博览群书,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几十年来,毛主席一直很忙,可他总是挤出时间,哪怕是分分秒秒,也要用来看书学习。他的中南海故居,简直是书天书地,卧室的书架上,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书,床上除一个人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了。
为了读书,毛主席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在游泳下水之前活动身体的几分钟里,有时还要看上几句名人的诗词。游泳上来后,顾不上休息,就又捧起了书本。连上厕所的几分钟时间,他也从不白白地浪费掉。
毛主席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常常一带向箱子书。途中列车震荡颠簸,他全然不顾,总是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按着书页,阅读不辍。到了外地,同在北京一样,床上、办公桌上、茶几上、饭桌上都摆放着书,一有空闲就看起来。
毛主席晚年虽重病在身,仍不废阅读。他重读了解放前出版的从延安带到北京的一套精装《鲁迅全集》及其他许多书刊。
认真地学,反复地读。
毛主席从来反对那种只图书、毛主席从来反对那种只图快、不讲效果的读书方法。一些马列、哲学方面的书籍,毛主席反复读的遍数就更多了。《联共党史》及李达的《社会学大纲》,他各读了十遍。《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列宁选集》等等,他都反复研读过。许多章节和段落还作了批注和勾划。
不动笔墨不看书。
几十年来,毛主席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有的还把书、文中精当的地方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毛主席所藏的书中,许多是朱墨纷呈,批语、圈点、勾画满书,直线、曲线、双直线、三直线、双圈、三圈、三角、叉等符号比比皆是。
毛主席动笔读书,还纠正原书中的错别字和改正原书中不妥当的标点符号。
无所不读。 毛主席的读书兴趣很广泛,哲学、政治、经济、历史、文学、军事等社会科学以至一些自然科学书籍无所不读。
毛主席对中国文学方面的书籍也读得很多。他是一个真正博览群书的人。
名人读书方法很多,我只是转载其中一少部分,并限于篇幅稍有改动,原文可查阅“读书方法”网站
3.课堂学习
课堂学习是获得各科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学习过程的中心环节。课前预习是课堂学习的准备,课后复习以及后面的环节,都是课堂学习的发展。课堂学习没有抓好,其它环节的学习都将受到影响。课堂学习是影响学习质量的一个关键环节。
那么,怎样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呢?
1)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充分,上课时注意力集中,学习效率高。课前准备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心理准备
课前的心理准备,就是要求大家学会调节自己,维护良好的心理状态参加课堂学习。心理准备主要包括:(1)强烈的学习愿望,要带着追求知识的迫切愿望走进课堂,等待老师讲课;(2)平静而舒畅的心情,心情愉快,心理只想着学习,没有其它干扰;(3)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对搞好课堂学习充满自信,对解决学习上的难题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物质准备
在开始上课之前,就要把所要用的各种学习用品准备好,以免上课时因寻找这些物品而影响听课。有些同学没有认识到课前物质准备的重要性,上课前没有把有关的书、笔记本、练习簿、笔拿出来,当课上了一段时间需要用这些东西的时候,他才开始寻这个、找那个,结果分散了注意力,影响了对学习内容的思考,不能跟上老师的讲课思路,不能按老师的要求及时做练习、记笔记。
*知识准备
知识准备,就是要复习有关的旧知识,避免上新课时由于涉及到旧知识而影响对新知识的理解。知识准备一般是在预习过程完成。
*身体准备
课堂学习是紧张的脑力劳动,没有良好的体质是不行的。平时要注意锻炼身体,使自己有一个健壮的体魄;上课前要注意休息和饮食,不要带着疲劳和饥饿的身体来上课;课间要适当活动,调节大脑,以保证每一节课都精力充沛,头脑清醒。
2)听课集中注意、积极思维(注意力和思维能力后面有专题论述,此处简介)
(1)尽快使自己进入学习状态
我国有句俗话叫“心无二用”,教诲人们做事情要一心一意。普希金曾用“忘记了世界”来形容他学习时的专心程度。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注意力是个大门,如果没有它,外部世界的所有东西都无法进入人的心灵。”所以说,注意力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开端,也是我们搞好课堂学习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上课一开始,就要有集中注意力的强烈意识,尽快使自己进入学习状态。同学们都要养成这样一种习惯,只要听到上课铃声,就立即回到自己的座位,准备好学习用品,等待老师上讲台。上课开始,老师对这节课的要求、目的、安排都要听清楚,尽快使自己进入学习状态。课上还需要摆脱干扰注意力的各种因素,使集中注意力贯穿课堂的始终。如果你能聚精会神地听课,你就会对教室里的其它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你的思想就会集中于老师讲解的问题上。这样,你上课的效率就高了。
(2)要把握老师讲课的思路,积极思维
要带着预习中问题听课,并跟随老师的教学思路,听从老师的安排,积极响应老师提出的要求,认真听老师讲解,积极思维。这样才能把握老师讲课的思路,抓住重点和关键,突破难点。
3)积极参与讨论,大胆回答问题
老师在讲课过程,常常会向同学们提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就是重点、难点或关键,因而一定要积极主动地思考这些问题,与同学讨论这些问题,随时准备回答问题。
课堂上积极讨论、大胆发言有很多好处:①能维护良好的精神状态,使大脑积极思维;②对知识的错误理解会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纠正,使自己及时发现错误,及时改正错误;③能巩固知识,提高表达能力。
课堂发言并不困难,每一个有正常说话能力的同学,只要掌握以下几个要领,经过几次锻炼,都能在课堂上自如地发言,顺利地参与讨论,大方地回答问题。
*克服心理障碍,把注意力集中在老师提出的问题上,不要在意同学的议论,课堂发言的心理障碍就能排除。当你被老师提问时,你只要认真分析问题,专心思考答案,大声回答,不要管周围的同学怎样看你,是否在议论你,那你就不会害怕了。
*.发言前打好腹稿
回答问题前要打好腹稿,把答案考虑清楚了再讲出来。如果答案比较复杂,最好能将答案分成几个要点,发言时按要点回答问题。讲话有条理,逻辑性强。
*.发言时从容不迫
发言时不能慌慌张张,赶着把问题说完,而要做到从容不迫。说话一句一句,声音清晰响亮,不能含糊不清,小声细语。每次发言后需总结一下,想想自己在发言中存在的问题,锻炼几次,胆子壮起来,那就成功了。
4)做好课堂笔记
做笔记能提高学习效率。做笔记时把握所学知识的要点和重点,这有利于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课堂笔记是课堂学习中的精华和缩影,提纲挈领,所学知识一目了然,这有助于我们把握知识结构。课堂笔记为课后复习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线索,可以提高复习效率。另外,做笔记手脑并用,有利于维护良好的注意状态。上课边听边记,利于注意力集中。
做课堂笔记的技巧有两点,一是明确记什么,二是懂得怎样记。
*课堂笔记记什么
一记要点。记要点时应突出重要内容和典型事例。
二记思路。这个思路包括自己学习的思路、老师讲课的思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记思路的目的是:掌握知识之间的联系、知识体系。
三记课本上没有的内容,如老师补充的例子、总结的规律和介绍的方法。
四记疑难问题,目的是提醒自己课后重新思考。
五记学习心得。学习心得是指学习过程对知识产生的新理解,对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和解题方法的新认识。学习心得非常宝贵,它是思想的结晶。
*.课堂笔记怎样记
(1)要听清楚再记。听课是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记笔记只是提高学习效率的辅助手段,不要因为记笔记而影响听课,影响对知识的理解。要使听课和记笔记两头兼顾,一要提高注意的分配能力,使自己能同时做两件事,一边听课一边能做笔记;二要提高书写速度,减少花在记笔记上的时间。
(2)要简化笔记上的文字。做笔记的主要目的是帮助自己课后复习,因而只要课后能唤起自己的记忆就行了。不要完整记录老师讲的话,不要抄写概念的定义或定理的内容。那样不仅浪费时间,也无益于课后进行尝试记忆。笔记上的文字尽量简单一些,能用一些符号来表示更好。但要注意,简化文字并不是省去应该记的内容,而是要善于使用少量的文字和符号来表示丰富的内容。
(3)要善于捕捉时间做笔记。老师讲课不可能像流水一样没有间歇,而总是有停顿的时候、写板书的时候、讲次要内容的时候,如果能利用这些时间记笔记,那就不会影响听课。
做笔记不是一件什么了不起的事情,只要大胆尝试,不断总结经验,就能做好笔记。
5)、临下课时要进行总结和概括
一节课将要结束时,概括一下这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把所学知识分成若干要点,这能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
上完一节课,应想想以下问题:这一节课老师是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这一节课掌握了哪些知识?学到了什么方法?所学知识的重点是什么?关键在哪里?这些知识怎样应用于解决具体问题?哪些知识还没有学好,需要课外进一步钻研?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即是总结。每一节课都能这样总结,就会把学习推向更高的境界。
专心上课方法要领
*、听课法
集中注意听别人口头讲述从而获取知识信息的一种方法。它既是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学习方法。听讲法的意义在于:①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②培养专注、静心的学习习惯。课堂上听讲的内容一般有:老师的导言、对课文的分析、对学习活动的评析、学习方法的指导和播放教学的录音以及同学的提问、发言、讲述等。听讲法的实施要领是:①集中注意听,不要心不在焉或急于发言,防止听漏听错;②重视导语、结语及反复强调语,跟着老师讲述的思路走,把握中心意思;③注意提示语和关联语,根据“首先”、“第二”等词语理清内容层次;根据“因为”、“所以”“不但”、“而且”等词,理清内容联系;根据“总而言之”、“那么”等弄清讲述的结论;根据“我认为”等弄清讲述的看法;根据“请注意”、“再重复一下”等把握内容的重点;④边听讲边思考,不时记录板书重点。思考疑点,复述要点,注意区别观点与例证,以便于复习巩固;⑤听讲过程中有疑问可先记下,然后选择恰当时机提出。
*、听课基本法
一种提高听课质量的基本方法。听课应在充分预习、对自己知识水平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带着问题进行。听课不光要“耳到”,还要做到“四到”:①心到,即注意力集中,跟上老师讲课的思路,充分调动自己的大脑,围绕讲课内容不停地思考并提出问题;②眼到,指要注意课堂上老师在黑板上写的重点;③口到,是应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④手到,勤做笔记。
*、听课要领把握法
指听课时抓住教材主要内容的基本要求和方法。学科不同,听课要领各异,从整体上看,可以从两方面入手:①学理科(如数学),要抓住概念、原理、定义、公式,以及运算方法等;②学文科(如语文),要抓住字的音形义,词语的本义、引伸义和比喻义,句子的形式和含义,段落划分的依据,篇章结构特点,各类文体的写作特点等。无论听什么课都要注意:①听清老师讲的基本观点,抓住重点、难点;②跟上老师的思路,注意听课的系统性,不要只注意个别问题;③边听边记,重在理解,不做笔记的奴隶;④保持身心最佳状态,力求每堂课均有所得。
*、听课质疑法
一种通过思考发现问题、口头提出问题的学习方法。问题的类型大致有:
①经过思考和查找其他书籍都不能得到解决的;
②自己以为找到了答案,但还感到似是而非的;
③知道结果,但对得出结果的过程不太明白的。第一类问题是学习上的难点,应注意别人是如何解决,老师是怎样讲解的。第二类问题是学习上的疑点,不解决就可能被自己的错误答案所贻误,到关键时刻会感到糊涂。第三类问题反映掌握的知识不够全面,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运用知识就不能举一反三,难以解决其他同类问题。这几类问题都应当及时提出,求得解决。
*、当堂巩固法
一种在课堂上对所学内容及时进行思考消化的学习方法。具体方法有:①抓住老师讲课时短暂的停顿、间歇时间,回忆前面听讲的知识重点、中心思想或基本概念,寻找学习的重点、问题和疑点;②注意老师的提问,积极思考,争取回答;③注意从别人的答案中找出自己的问题的答案;④做好课堂笔记,积极参加讨论。
*、课堂笔记内容把握法
课堂笔记是通过耳听、眼看接受课堂知识信息,并通过脑想、手记来完成记录的一种学习方法。课堂上老师提出的问题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是课堂笔记的基本内容;积极思维,进行知识迁移是课堂笔记的目的和核心。记课堂笔记切忌两种倾向:一是逐字逐句记老师的原话,结果因速度跟不上,反倒漏了重点;二是只记标题,内容空洞。一般应记的内容有:①老师在黑板上写的,往往是课文重点,应该记下,尤其是一些重要的论点、论据、定理、定律、公式、概念、结论和解题方法等;②听课时发现的问题要记下。这是新的疑难点,可供自己在课后思考或向别人请教;③记精华,记重点。精华就是“画龙点睛”之处,如老师总结性的话,对某处评论的话,记这些话往往印象深刻,容易产生联想,给人以新的启发;④听懂的地方要记,听不懂的地方更要记,可以留下符号,待课后搞清;⑤一些常用的词汇术语可用个别字或字母来代替,同时可使用省略号之类的标点符号,以提示自己这里是省略等,但应以看懂为原则;⑥适当描绘形象,便以引起联想;⑦边记边想,能提出问题,使笔记的内容具有启发性。
3)课后复习的方法
(1)课后复习的重要性
课后复习,就是上完课后对当天所学的知识进行复习。这个环节不能忽视,它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课后复习是课堂学习的必要补充,课堂中的一些疑问在课后再反思,常常会恍然大悟。
*课后复习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措施,知识在刚学习后的短时期内,遗忘速度特别快。课后复习正是赶在所学知识将开始大幅度遗忘的时候进行,就像修建房子一样,在房子倒塌之前进行维修比倒塌以后再建造省事得多。如果课后不及时复习,到考试时才临时抱佛脚,那时的知识已大量遗忘,复习跟学新课差不多,事倍功半。
*课后复习能提高作业的质量,通过课后复习,巩固了当天所学知识,做作业时就容易理解题意,能够顺利解题。这样,做作业的速度快,失误少。学习成功者都很重视课后复习。有人调查了八所一般中学657名学生和四所重点中学184名优秀学生的学习方法:优秀学生课后能及时复习的有77.2%,而一般中学有59.5%的学生只是“有时间才复习”,还有15.2%的学生到“临考时才复习”。从这几个数字可以看出,一般中学的学生往往不注意复习,有的连书也不看就忙着做作业,而重点中学的优秀学生是普遍重视课后复习的。
(2)课后复习的几种复习方法
课后复习时间少,而要复习的内容多,因而更要讲究策略,重视方法。下面介绍几种方法,大家可根据学习实际灵活运用。
同学之间相互测验----这样复习,同学之间可以相互启发,取长补短,错误的问题能及时得到纠正。几个人一起讨论,学习气氛浓厚,能强化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问题经过讨论,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深刻,记忆牢固。而且,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学习经验,还能增强友谊。
阅读笔记、课本、学案或其它参考书----课堂笔记、学案是课堂学习内容的缩影。阅读笔记、学案,能联想到课堂学习的线路和基本内容,能很快回忆出所学的知识。阅读笔记是一种很有效率的课后复习方法。课本很重要,它是大家学习的依据,也是各种考试的依据,学习的各个环节都不能离开课本。课后复习是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再看课本,阅读速度可以快一些,要把主要精力和时间用于攻读重点知识和自己薄弱的部分。看一点课外参考书,可以开拓思路,帮助理解课堂学习的知识。有些问题在课堂上没有听懂,课本上也看不懂,但可能从参考书中得到启发。阅读课外参考书要注意以下问题:①要选择价值高的参考书看;②要在对课本知识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看课外参考书;③主要看参考书中与课堂所学知识相关的内容;④要灵活掌握学习时间,不要一头钻入参考书而影响正常的学习。
整理学习笔记,总结学习收获----通过课后复习,对课堂所学习的知识又会有新的理解。整理学习笔记,就是把自己的新认识补充到笔记里,以巩固学习收获。整理笔记时,可以推翻原笔记,重新写一遍。也可以在原笔记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加入自己的学习体会。经过整理的笔记,会在后继的学习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及时复习。心理学的遗忘规律告诉我们:识记一结束,遗忘就开始了。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识记后20分钟即已遗忘41.8%,如果间隔时间过长,遗忘得差不多了才复习那就几乎等于重新学习,所以新学习的材料一定要注意及时复习,趁热打铁。学习后在当天内复习一刻钟往往比一星期后复习一小时的效果更佳。特别是对外语单词、符号、公式等意义不强的学习材料更需如此。及时复习犹如加固大厦,待大厦倒塌了再修补则为时晚矣。
睡前复习。研究表明遗忘的原因之一是活动的干扰防碍了记忆。国外有人(Jenkins和Dallenbear,1924)就作了这样的实验,让两名大学生识记同样的内容,一个熟记后睡眠,一个熟记后仍进行日常活动。结果表明后者的遗忘远远高于前者的遗忘。这是因为后继的日常活动干扰了前行的识记内容,睡眠则无此干扰。因此,若能在每天睡觉前坚持用一刻钟时间将当天学习的重要内容回顾一下,定能取得满意效果。此外,清晨复习十来分钟也能取得类似效果,这是因为睡前复习无后继活动干扰,清晨复习则无前行活动干扰。若能既坚持清晨复习,又保证睡前复习,当然效果更好。
分散复习。遗忘规律告诉我们,及时复习并不能完全解决遗忘问题,还需要不断地定时复习。研究表明在定时复习时分散复习优于集中复习。比如,白天学习了20个外语生词,晚上复习一小时,就不如晚上复习30分钟,第二天复习15分钟,第四天复习10分钟,一星后复习5分钟的效果好。这样分散复习就等于复习了四次,一天中的时间安排也是如此,早晨集中半个小时复习生词,就不及早晨复习20分钟,中午复习5分钟,晚上再复习5分钟效果好。分散复习的时间安排自己根据情况而定,但要遵循一条原则:复习时重复的次数越多,间隔的时间就应越长,每次复习的时间则越缩短。
限时学习---
我们在复习时,要把总目标分成一个个小目标,要求根据自己的期限完成。谁善于给自己明确规定记忆知识的时间限制,谁的复习效果就会比别人好。
试图回忆----复习时,包括复习课文、提纲、图表、公式、单词等,一遍又一遍地看或读,效果并不好。把读、看和背诵、默写结合起来,效果就好得多。即在阅读材料几遍后,就掩卷而思,尝试背诵,实在回忆不起的地方再重复阅读、尝试背诵。如此反复循环,直到记牢为止,且将全部练习时间的80%用来试图回忆,20%用来诵读的效果更佳。
为什么试图回忆复习法能提高记忆效果呢?
第一,因为读后要背,所以能使我们集中注意,并使我们的头脑处于适当的紧张状态,以充分调动其记忆功能。相反,一遍又一遍地读,枯燥乏味,人就容易思想开小差。第二,试图回忆能使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未能正确回忆出来的部分,而反复读则是平均用力,浪费了许多精力和时间。第三,读、背结合,使我们能及时检查自己掌握知识的状况,从而促使自己采取相应的措施。反复阅读时,中间缺少自我检查这个环节,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试图回忆的具体方法很多。例如,遮挡法、自问自答法、互问互答法等。
遮挡法,是用手或纸片遮住学习材料中的关键部分,回忆被遮部分的内容,然后除去遮挡,检查自己回忆得对不对。
自问自答法,是针对要记忆的学习材料,向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做出回答,再对照学习材料检查自己回答的正误。
互问互答法,是三五个同学凑在一起,相互提问然后回答。其优点是具有竞争性,同学提问总想“难住”对方,使提出的问题全面、深刻,并在对答中使复习变得较为轻松有趣。
过电影----“过电影”就是指把所学主要内容、难点内容在脑中逐一闪现,全部回忆一遍。若能顺利、清晰过完电影,则说明掌握的知识比较牢固。若过电影卡壳,或若隐若现,则说明这些知识有待进一步复习。若在考试或测验之前,以过电影方式进行心理彩排,不仅可自我考察学习的效果,而且顺利地过完电影,成竹在胸,有助于增强信心。“过电影”通常是进行阶段复习或总复习的一种有效方式。
4)课外作业的方法
作业能帮助你及时检查学习效果,好让你总结学习经验,改进学习方法;作业能帮助你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更好地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作业能帮助你提高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运算技巧。
做作业要讲究方法,提高效益。
(1).做作业前要有充分准备
做作业前做好准备,准备包括心理、知识和物质三个方面。
*.心理准备  明确作业的目的,树立及时完成作业的紧迫感,做作业时注意力集中,不想别的事,排除周围的东西对你的干扰。
*.知识准备  对作业中涉及的知识要有充分的理解,并能顺利回忆出来。做作业之前要先复习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越深刻,记忆越牢固,做作业的速度就越快,质量也越高。
*.物质准备 , 做作业之前就要把所需要的书、本子、笔和其它需要的用品准备好,避免在做作业过程去寻找这些东西而打断思路,分散注意力。
(2)、做作业过程要认真细致
做作业过程,需要经过“审题-构思-答题-检查”四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要严格把关,否则,可能发生错误,影响作业的质量。
*.审题
审题是解题的基础,它决定着解题过程能否顺利进行。审题的目的是:挖掘已知条件,弄清解题目的,分析已知条件和解题目的之间的各种关系,并联想能够表达这些关系的相应知识。审题要认真,要养成以下习惯。1仔细阅读题目,认真分析题意,力求完整准确地把握题意。不要未看完题目就着手解答,或做出某种猜想,使思路陷入错误的方向。2第一遍读题要慢,要“咬文嚼字”,不能“囫囵吞枣”,要在关键的字句下作记号,以提醒自己反复推敲。3对于涉及的关系较多,变化情况复杂的题目,审题时最好用草图来表示题目涉及的关系和变化,使自己对错综复杂的关系和变化能够一目了然。4对于给定条件多或者要求回答的问题多的题目,答题时容易疏忽其中的某个条件,或遗漏某个问题。审题时,可给题目条件或要求编号,以使自己能准确地把握题目条件,完整回答各个问题。
*构思----构思,就是运筹解题方法,展现解题思路,策划答题步骤。
*.答题----答题,就是把题目的答案表达出来。它是作业过程的中心环节。答题时,有三点严格要求。(1)争取一遍做对。要把每一次作业都当作是重要的考试来对待,要求自己做出的答案准确无误,一次成功。有这种强烈的意识,做作业时就会注意力集中,思维严谨,运算准确,表达完整。 (2)答题速度要快。要提高解题速度,首先是要注意力集中,做作业时专心致志;其次,阅读、思考、运算、表达的速度都要加快。答题速度与对所学知识的熟练程度和思维品质有很大的关系,因此,要熟练掌握所学知识,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3)表达工整规范。作业中的字要写清楚,格式要规范。
*.检查
检查,就是在作业做完以后,再检验一下所做的答案是否正确。这是保证作业质量所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要树立起这样的观念,不把不合格的作业交给老师。
下面介绍几种检查作业方法。
逐步检查法:从审题开始,按照解题过程一步一步进行检验。如果有标准答案,先对照答案发现错误后再逐步检查,效果更好。
代入法:将做出的答案代入原来的公式或者方程,看看是否成立。
联系法:将答案与生产实际或生活实际进行比较,看看是否脱离实际。
重做法:用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将题目重做一遍,看看不同方法解出来的答案是否一样。
(3)、做完作业后要进行总结
做作业的效益,不在于题目做了多少道,而在于你从作业中得到多少收获。做完作业之后及时进行总结,就是为了巩固和发展作业的收获。做完作业之后,要善于反思:题目中涉及了哪些知识?从什么角度反映这些知识的应用方法?解题过程对自己的思维有什么启发?解题中获得了哪些新的认识?
5)改正错误的方法
善于学习的人总是认真对待错误,不善于学习的人往往也不善于纠正错误。在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可能发生错误。因此,改错应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但错误总是比较顽固,因为错误反映了一个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方法,只有认识能力提高了,认识方法改进了,错误才能从根本上得到纠正。
(1)分析错误原因,认识错误发生的原因,目的是寻找对策,避免错误。学习中的错误可能是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
*.对知识的领会不完整。在阅读或听课过程,由于注意力分散,没有完整领会教材内容,或对老师的讲解只听到其中的一部分,一些细节问题,有的甚至是关键问题被忽视了。这样,所学到的知识就不完整了。
*.对问题的分析判断不正确。分析问题时,由于考虑不周全,分析不深刻,就会作出错误的结论。推理判断时,由于违背思维规律,也会导致错误。
*.混淆所学知识。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对所学知识的记忆会逐渐消退,当应用这些知识时回忆起来,就容易发生混淆,常常张冠李戴。
*.题目条件没有把握好。具体问题必须根据具体条件进行分析。在解答习题时,由于不认真审题,不仔细推敲题意,没有把握好题目条件,忽视或曲解了题目中的某个条件或要求,因而做出错误的答案。由此可见,认真审题,深刻理解题意,可减少解题中的错误。
(2)联系错误的问题重新进行学习
一个问题的错误,往往反映了自己对某些知识的理解不正确,记忆不清晰。因此,要想彻底纠正错误,就要重新学习这些知识,纠正自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没有重新学习,提高认识水平,只是对对答案,下次再应用这些知识时,又可能发生新的错误。
(3)改进思维和记忆方法
学习中的每一个错误,都能反映出你在思维方法和记忆方法上的问题。因此,要从根本上纠正错误,就要从思维方法和记忆方法中寻找错误根源。当时这个问题是怎么想的?怎么会想错了?当时这些知识是怎么记的?为什么会记错了?今后应该怎样思考、怎样记忆才会避免错误?改进思维方法和记忆方法,提高认识能力,是避免错误、根治错误的根本措施。
(4)记下错误以防重复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学习中的错误很容易重犯,而且再犯的错误又往往以新的面目出现。这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要记下前面的错误,避免以后再犯。应该准备一个《错题本》,把每次考试和作业中做错的题目都记在里面,列出错误原因,并根据错误的性质,将错误分类整理,并附上正确的答案。平时或试前拿出《错题集》,重新认识错误,纠正错误。这样,通过对错误问题的不断思考,避免重犯错误,又能更加深刻理解和记忆有关知识,从错误中索回了补偿。
6)总结的方法
总结在学习中的意义很大。刚学习的知识在头脑中的印象是模糊的,但通过总结,把它归纳概括成几个问题,认识就清晰了,印象就深刻了。经过总结,你会感到所学知识条理分明。总结是提高学习水平的重要手段。学习中需要总结的地方很多。学了一个单元、上完一节课、做了一次作业、参加了一次考试,都需要进行总结。总结可以针对所学知识,也可以针对学习方法、学习中的错误。
下面就针对一个阶段的学习内容探讨几种总结方法。
要点式总结法----就是把所学的知识概括成几个主要问题(即要点)。所概括的要点应能反映问题的本质和基本面貌,抓住这些要点就能理会基本内容。对要点的表达,要求文字简明扼要,便于记忆。
对比式总结法----对那些容易发生混淆的知识,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总结效果较好。应用对比的方法进行总结时,首先要明确比较的点,即要弄清楚比什么。比如,对于两个概念,我们可以比较定义内容、所指对象、适用范围和应用条件。在比较的点明确以后,再按照各点之间的逻辑关系,确定比较顺序。明确比较的点和比较顺序,是进行对比式总结的关键。
图示式总结法----就是在全面领会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作简图,以把知识之间的关系直观地展现出来。图示式总结,会使我们对知识之间的关系和知识的基本结构一目了然,这对以后复习的帮助很大。
记载式总结法----就是把自己在学习中产生的新认识和学习体会概括一下,扼要地记下来。用这种方法进行总结,能随时发现思想的火花,及时巩固学习收获。
记载可用一个专门的本子,也可记在课本和笔记本的相应地方。要善于捕捉思想,及时记录。
7)系统复习的方法
系统复习在学习中有三个作用:①能使你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所学过的知识;②能使你掌握知识结构,使所学知识系统化;③能帮助你应用知识,提高对知识的综合和运用能力。
搞好系统复习注意下述几点
(1)要积极主动地进行系统复习。按复习态度划分,可把系统复习分为主动系统复习和被动系统复习。被动系统复习,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不得不进行的复习,是考前突击。由于平时没有复习,到考试前才临时突击,因而被动复习有四个特点:①要复习的知识多;②复习时发现被遗忘的知识多;③不懂的问题多;④复习的时间少。这“三多一少”,就造成了复习时的被动和紧张的局面。有的同学因此就开夜车,结果成绩没有提高,又损害了身体。
考前突击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考试结束,所复习的知识就会大幅度遗忘。所以,被动复习的学习效果不好。主动进行系统复习,即学完一个专题或一个单元知识,就自觉利用时间复习。主动复习能及时巩固知识,而且时间充裕,没有考试压力,从容不迫,能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复习的质量高。
(2)根据学习目标回忆所学知识,根据学习目标提供的线索,把各知识点的内容逐个回忆出来,然后再对照课本或笔记。学习目标即是各个知识点的学习要求。它能使我们明确学习了哪些知识,其中什么是重点,要达到什么要求,因而可以用它来指导复习,自我检查。
教师发的目标手册、考纲要求、每课的课标提示或教师发的自学学案。复习中要发挥它的作用。如果没有,那在平时学习中就要注意整理,把各个知识点及老师的教学要求记下来,作为系统复习的根据。根据学习目标复习所学知识,针对性强,能提高学习效率。
(3)根据自己的弱点重新学习,复习时,应把主要精力用在重点知识和薄弱环节上。根据目标无法顺序回忆出来的内容,作业和考卷上错误的问题,都是自己的薄弱环节。要解决薄弱环节,就要重新学习,从根本上弄通有关的概念、原理和方法。重新学习的基本方法是:重新阅读课本和笔记,把课本上的一些习题再做一做,作业和考卷上做错的题目再思考思考,看一些课外参考书,整理学习笔记等。复习时要思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有关概念和原理之间的关系找出来,并将所学知识进行归纳,使之系统化。
(4)整理学习笔记,自编复习提纲。系统复习的时候,如果能深入钻研课本知识,挖掘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善于进行归纳总结,自己也可以编写复习提纲。自己编写复习提纲好处很多。一是把复习过程的体会记录下来,能巩固学习成果;二是能促进自己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思考,提高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三是以后利用自己编写的提纲再进行复习,容易唤起对所学知识的回忆。
(5)科学进行解题训练。系统复习时做一些练习题是非常必要的。解题训练的目的是:提高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和应用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速度。科学进行解题训练,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要选择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题目做,以求做一题通一类的学习效果。②题目要适当多。题目太少,综合应用能力难以提高;题目太多,耗费时间,影响其它环节的学习,得不偿失。③做完题目要及时总结,要去思考解题规律,改进解题方法。④解题练习要针对重点知识和自己的薄弱环节,不能只凭兴趣进行。
8)考试的方法
考试也是中学学习的一个环节,它对学生的学习有检查、评价和反馈作用。对于这个环节的学习,同学们应该明确以下三点。
(1)端正考试态度。考试成绩能反映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智能水平,因而国家通过各种考试选拔人才。考试结果关系到同学们的切身利益。考试成绩是学习水平的反映,良好的成绩来自于平常的勤奋。平时不努力,不讲究学习方法,就没有指望得到好成绩。
(2)讲究考试技巧。要掌握考试的一些技巧。
*要维护良好的身心状态。考试时,人的神经细胞的能量消耗极大,脑子的生理负荷达到非常状态。如果身体不好,大脑就可能支撑不住,引起保护性抑制,使得注意力难于集中,记忆力减退,思维迟钝,把原来已经掌握的知识忘掉。考试时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即对考试充满信心,考试过程注意力集中,对难题不灰心丧气,对简单的题目不粗心大意,对考试不抱侥幸心理,更不能有任何舞弊的想法。
*要消除紧张心理。消除考试时紧张心理基本要领是:
要保持平常的心态。考试前要保持乐观情绪,不要老是想着如果考不好将会怎么样。否则,越想越害怕,越想越紧张。
考前要善于放松。出去散散步,听听音乐,与别人谈一些与考试无关的事情,都会使自己的心理得到放松。
熟悉考场,从容进入考室。考前熟悉考场,到考室听听监考老师对有关考试注意事项的讲解,能消除陌生感,使自己进入考室时从容、冷静。
遇到意外事情要冷静。临考前或在考试中,可能发生一些意外事情,如准考证丢失、自行车被偷、考卷上忘了填写姓名等等。发生这种情况,不要着急,有些事情,若能及时向监考老师汇报,与家里人商量,都会找到解决的办法,干着急是一点用处也没有的。
考试中非常紧张,可暂时停止答卷,伏在桌上休息一会儿,并利用自我暗示的方法消除紧张的心理。
*注意答卷方法
(3)考后认真分析。不论是平时考试还是期考,我们都应该把它看作是一个新的开端。善于学习的学生都知道这一点,他们一拿回考卷,就会进行分析和总结。拿回考卷,先看看成绩,看看自己在哪里丢分。而后,集中注意力,重新思考和解答做错的题目,把正确答案用彩色笔抄录在旁边,并把出错的地方标出来,以便今后复习时查看。接着,分析一下错误的原因,看看自己是因知识掌握不牢、概念模糊引起错误,还是因粗枝大叶引起错误。若是知识问题引起错误,应重新学习课本的有关章节,力求牢固掌握这部分知识,避免日后重犯此错。若是答题不认真引起的错误,应从中吸取教训,作业中加强训练,养成细心审题、严谨作答、认真检查的习惯。还要反思一下,自己在这一阶段学习中成功的地方在哪里?不足的地方在哪里?以后学习中怎样进一步努力。如果考后能经常进行分析总结,不断克服自己学习中的弱点,不断吸取经验教训,那在未来的考试中一定会很好地发挥自己,取得更好的成绩。
三、非智力因素的界定及主要因素的培养
(一)非智力因素研究
“非智力因素”概念的界定
什么叫“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属于心理学范畴,它包含的因素是心理的、主体的,而不是非心理的、客体的。其概念可分为三个层次考察。第一个层次为广义的非智力因素,它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这是个最普遍的提法;二个层次是狭义的非智力因素,主要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五个因素组成,有人还加上信念。这个提法也被普遍承认;第三个层次为具体的非智力因素,由成就动机、求知欲望、学习热情、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自信感、自尊心、好强心、自制性、独立性等因素构成。
关于“非智力因素”的界定众说纷纭。燕国材教授在《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文中指出:“凡是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都可以称为非智力因素。这是就其广义来说的。从狭义来说,我们认为,非智力因素主要指情感、意志、性格而言。”在《关于非智力因素的几个问题》一文中,燕国材又把“非智力因素”划分为三个层次进行考察,第一个层次和上文的广义概念的定义相同。第二个层次把“非智力因素”具体为五个因素,即: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第三个层次更具体为动机、求知、欲望、学习热情;自尊心、自信心、好胜心;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自制性、顽强性、独立性等十二项因素。
接着,不少学者提出了对非智力因素的理解。主要有:(1)非智力因素即人格因素。(2)非智力因素是不直接参与但却制约整个智力或认识活动的心理因素。(3)非智力因素,诸如情感、意志、性格、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世界观等个性品质,即我们所说的德行。(4)非智力因素就是个性结构中,除智力因素以外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兴趣、需要、动机、情感、意志、性格、气质、态度、理想、信念、价值观等。(5)非智力因素是指在智力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与决定智力活动效益的智力因素相互影响的心理因素构成的整体……非智力因素是由三种成分构成的,它们是①个性倾向性;②情绪和意志;③气质、性格与认识方式。(6)非智力因素,是指除了智力与能力之外的又同智力活动效益发生交互作用的一切心理因素。(7)非智力因素即价值性心理因素。(8)非智力因素是指除能力以外的个性心理因素,包括个性倾向性、性格和气质。(9)在意向活动中逐渐形成的较稳定的心理特点就是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的结构与功能
非智力因素主要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五种心理因素构成。非智力因素的功能被归纳为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节和强化等六个方面,并且,这些功能是统一的,对智力因素都适用;同时,这些作用在活动中要贯彻始终。也有研究者把非智力因素看成各要素有机结合的一个动力系统,认为:个性中的非智力因素,主要由需要、动机、情绪、情感、兴趣、意志、气质和性格等诸种心理要素构成的。在主体心理结构中,它不仅是决定个性心理品质的重要条件,而且能使一个人的全部心理活动都处于积极状态而且有动力性质。因此,非智力因素各要素的有机结合,便构成了一个既对立又统一,既相对稳定又不断变化的极其复杂的动力结构系统。这是一个具有始动、维持、调节、定向多种功能的动力结构系统,一个能使智慧潜能积极有效地转化为智慧行为的动力结构系统。另有研究认为,非智力因素主要由兴趣、动力、情感、意志、信念、性格六种要素组成。非智力因素是以整体的相互渗透性来影响个性的学习进程的,它们在学习中具有八种功能:定向功能、动力功能、调节功能、强化功能、感染功能、育智功能、审美功能、创造功能。还有研究者认为非智力因素是由三种成分组成的:个性倾向性、情绪和意志、气质、性格与认知方式。这三种成分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个性倾向性的功能在于为智力活动提供动力;情绪在智力活动中有三种功能:激活作用、动力作用、转化作用;意志既可以作为一种性格特征影响智力活动,又可以作为一种心理过程影响智力活动;气质对智力或认识活动的影响,表现在它对智力活动的性质和效率上;性格对智力活动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它对智力发展的制约作用上,性格特征也往往能够补偿智力与能力的某些不足;认知方式是一个人在感知、记忆和思维过程中经常采用的受到偏爱的和习惯化了的态度和风格。有的研究者则在解释非智力因素结构的同时又说明了结构中各要素在人的认识活动中特定的作用,个性对认识活动的动力定向作用,情感对人的认识活动的背景感染作用,意志对人的认识活动的调控作用,自我意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自我监督作用。
非智力因素与智力的关系
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有六个方面的区别:(一)非智力因素属于非理性范畴;智力属于理性范畴。(二)非智力因素与意向活动相联系,起意向作用;智力与认识活动相联系,起认知作用。(三)非智力因素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五种因素组成;智力由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注意力等五种因素组成。(四)非智力因素没有组成一定的完整结构,即它们之间相互促进或相互促退的关系一般是非必然的;智力诸因素组成了一定的完整结构,即它们之间相互促进或相互促退的关系是必然的,即:非智力因素与智力的结构是不同的。(五)非智力因素属于活动中的动力——调节系统;智力属于活动中的执行——操作系统。(六)非智力因素构成了教学(学习)过程的心理条件;智力构成教学(学习)的心理结构。
非智力因素与智力的联系:智力活动指导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主导智力活动。即只有在非智力因素与意向活动的主导下,智力与认识才会积极主动、克服困难、坚持到底;反之,如果没有非智力因素与意向活动的主导,智力与认识便会消极被动,遇难而退,不能完成既定的任务。此外,二者还有相互促进的另一面,即非智力因素促进智力的发展,智力促进非智力因素的提高。张旭东等不同意燕国材的“指导”与“主导”的说法。他们认为:智力与非智力因素之间不像燕国材所说是“指导”与“主导”的关系,而是互相渗透、相互包含、联合起作用的关系。(一)非智力因素影响智力因素的发展、表现,而且可以补偿它的弱点。(二)智力因素影响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是在智力活动中产生的;非智力因素中含有智力因素:智力活动的效果可以转化成非智力因素。(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融合,共同起作用。
非智力因素在教育中的作用
非智力因素提出后在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一种新的教育理论——非智力因素理论。这一理论主要由一个目的,一条假设,一个公式三部分组成。从中人们可以体会出非智力因素与学校教育的关系。一个目的:非智力因素理论认为,在学校教育中引入非智力因素,其目的就在于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条假设:非智力因素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水平是差不多的,但非智力因素的水平却往往差别很大,只要自己努力就可以提高自己的非智力因素并能获得成功,成为人材。一个公式:非智力因素理论认为:在其它条件相等的情况下, A=f (I•N) ,即学习的成功(A),是由智力(I)与非智力因素(N)共同来决定的。这个公式存在的意义是强调学校教育必须把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通过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来促进智力水平的提高,通过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中存在的差异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培养来弥补或提高,而且二者相互影响,结合在一起影响成就活动。非智力因素是学生整体素质的一项重要组成因素,因此,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也是整个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或内容。非智力因素是学校教育目标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对于学习心理发展的发生、维持和调节具有重大意义,而且这些因素发挥的作用各不相同,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影响着学业成就水平。
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在学校中,既要注意发挥学生的智力,同时,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只有当这两方面都得到了较好的培养和发展时,才能保证多出人才。培养非智力因素已是当代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这是时代的要求。同时,从“非智力因素”本身来看,它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它也可能成为教育的一个培养目标。因此,一方面要把培养“非智力因素”看作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提高教学效率的条件和手段;另一方面,要更新教育观念,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目标,贯穿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使其成为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教育原则,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之一。
情商与智商
情商是非理性的情感商数,是人的一种涵养和社会智力,是一种心灵力量,是人的另一种形式的智慧。它表示了一个人认识、控制、调节自身和他人情感的能力。情商的高低反映了一个人智商品质的高低,也反映着一个人准确、有效地加工情绪信息的水平,并揭示一个人由情绪引起、激发和促进心智良好循环的潜能。
戈尔曼在《情感智力》一书中提出了情商的基本内涵:
1.了解自我,自我知觉。即当某种情绪出现时便能察觉,这是情感智商的核心。控制情绪时刻变化的能力是自我理解和心理领悟力的基础,若没有能力认识自身的真实情绪就只好听凭这些情绪的摆布,而对自我的情绪有更大的把握性就能更好的指导自己的人生,更准确的决策婚姻、职业之类。
2.管理自我,即调控自我的情绪,使之适时适地适度。这种能力建立在自我知觉的基础上。这一能力低下将使人总是陷于痛苦情绪的旋涡中;反之,这一能力高者可从人身的挫折和失败中迅速跳出,重整旗鼓,迎头赶上。
3.自我激励。这是服从于某目标而调动、指挥情绪的能力。任何方面的成功都必须有情绪的自我控制--延迟满足、压抑冲动。具有这种能力的人,无论从事么什么行业都将有更高的效率,更富成效。
4.认识他人情绪,也称移情。这是在情感的自我知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一种能力,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能力。具有移情能力的人通过细微的社会信号,敏锐地感受到他人的需求与欲望。这一能力更能满足如照料、教育、销售或管理职业类的需求。
5.处理人际关系。人际关系艺术就是调空与他人反应的技巧。人际关系能力可强化一个人受社会欢迎程度、领导权威、人际互动的效能等。擅长处理人际关系者,凭借与他人的和谐关系即可事事顺利。
情商和智商的区别与联系
一个人的综合智力是由理性智力和情感智力共同反映的。那么标志理性智力和情感智力高低的智商和情商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两者的主要区别是:(1)智商是一个智力商数,表示一个人智力水平的高低;情商是感情商数,反映一个人感情品质的差异。(2)智商反映一个人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能力、观察能力、计算能力、律动能力等,即是理性思维、判断、推理、决策的能力,是大脑左半球的功能;情商主要反映人的感受、理解、运用、表达、控制、调节自我和他人情感的能力,既是非理性的能力,是大脑右半球的功能。(3)理性能力是意思表层的认知模式,是在思维中枢对刺激进行“登记”后,然后经过思索、考虑、反省,最后做出反应;情绪则是比理智快捷的反应,有时会不合逻辑,表现为冲突性,往往把思考中枢的深思熟虑、分析推理拒之九霄云外。(4)智商更大的取决于遗传因素,即先天因素的影响大于后天因素;情商的形成和发展,虽然也有先天因素,但后天的社会环境对人的情感影响更大,这也就说明情商较智商而言有更大的改变可能,教育对情感智力有更大的可塑性。
情商和智商是各自独立的,但并非完全对立,他们之间既存在区别,又有密切联系。心理学家还发现,智力优越者都具有四种共同的非智力因素:①为取得成功的坚持力;②为实现目标不断积累成果的能力;③自信心;④克服自卑感的能力。这说明卓越的智力成就所需要的决不只是智力因素本身,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在人取得成功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现代情商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1世纪是高科技激烈竞争的世纪,优秀的理智是成功的重要前提和重要方面。但仅有高智能并不能保证人生幸福和事业成功。高科技时代的高速度、快节奏、多变化必然会给人带来强烈的情绪冲击、冲突和矛盾。因而21世纪的人才必须具有情绪稳定、调空适度、愉悦平的健全情感。通过情感交流能为他人理解、支持、认可,获得人际间的亲密、亲近和亲情促进事业的成功。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对学生的情商的培养。
其次,情商是主宰人生的重要因素。我们在思考、计划、完成某个项目和解决某些问题等多方面,或在生活中是否快乐,都会受到情商的影响,因为这完全取决于个人对周围人、事、物的看法如何。情商还体现着人们发挥心灵力量的一种极限,因而他也影响人生的成就。
再者,一直以来,由于受斯宾塞的“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影响,学校教育普遍重视对学生智商的培养,而忽视对情商的培养,从而导致所培养的人在人文、精神、理想、人格、个性等方面存在严重的欠缺。当今的学校教育仅仅是科学知识的培养是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的。
所以说,现代社会的情商培养存在必要性,当然,它也有其可能性。
情商的培养
关于情商的培养,可以围绕以下几点展开:
*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积极进行自我诱导的能力,使他们能正确的评价自己,不断丰富自己,对自己的人生进行积极乐观的创造。
*通过各种有益的群体活动和社会活动,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学生受社会的影响是多渠道的。不仅同家庭、学校有密切的联系,而且通过各种交往活动,同社会各个领域密切相关。各种书籍、报刊、杂志、广播、影视等,都是对他们产生影响的渠道。
*加强道德教育,人格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各种能力。
*加强情商培养纳入课堂教学中,创造条件开设情商培养课程。
*不断提高教育者自身的情商,通过教育者的人格力量和情感力量影响学生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如果说智商更多地用来预测一个人的学业成绩,那么情商则是被用于预测一个人能否取得职业上的成功,它更好的反映了个体的社会适应性。
情商为人们开辟了一条事业成功的新途径,它使人们摆脱了过去只讲智商所造成的无可耐何的宿命论态度。
发展自己的情商重点应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独立与自信。
*好奇心与求知欲。
*专注与坚持精神。
*阅读兴趣与习惯。
*驾驭情绪与情感的能力。
*关心他人、与人合作的态度。
(二)学习动机的培养
学习动机是人们对学习所产生的一种心理需要,它反映了人们的学习愿望(即想不想学习)和学习目的(即为什么要学习)。
学习动机强弱决定了学习过程的积极性。学习动机强的同学,上课能专心听讲、积极思考、认真做笔记,课后会努力完成各项学习任务。甚至在假期,他们的大部分时间也在钻研学习问题。在学习过程,他们能以极大的热情和顽强的意志克服学习上的各种困难。学习动机弱的同学,上课心不在焉,课后作业马虎应付,对学习上的问题不动脑筋,有的还以各种借口不来上课、不做作业,考试作弊。
国外有句谚语:“你能把马牵到河边,却不可能强迫它喝水”。学习动机是我们进行学习和克服学习上困难的精神力量与支柱,是学习的动力。
培养学习动机的方法
*深刻认识学习的意义
对学习意义的理解越深刻,学习的动机就越明确、越稳定、越牢固。
*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
学习动机与学习目的、追求的目标联系在一起。正确的学习目的和远大的奋斗目标,能激发强烈的学习动机。
中学生要有理想、有奋斗目标。从长远的角度看,大家都要有这种心理准备:无论今后自己在哪一个行业从事什么工作,都要在同行中出类拔萃,为四化建设、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我们可以将文学家、工程师、科学家、企业家等作为自己追求和奋斗的目标。从短期的目标看,大家要力求每一节课都能当堂掌握所学的知识,努力做好每一道习题,写好每一篇作文,力争每一次考试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还可以开展学习竞赛,选择一个学习成绩比自己好的同学作为竞争对手,要求自己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赶上和超过这个同学。当然,这种竞争对手不一定要公开,可以放在自己的心中。
*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成就
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成就,体验学习过程各方面的收获,会强化学习动机,维持学习热情。
学习成就要从多方面衡量。作业、考试是一个方面。衡量学习成就不只是在于分数高低,还有更重要的方面,那就是学习过程的收获。你可以问问自己:这一段学习哪些进步?又掌握了哪些知识?能解决哪些问题?智能状态是否得到改善?个人修养是否又有提高?经常考虑这些收获,会不断激发自己的学习热情。
此外,参加实践活动,感受自己所学知识在生产、生活和创造性活动中的应用,就会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也会提高自己的学习积极性,维护良好的学习动机。
(三)学习兴趣的培养
1)培养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凡是在事业上有突出成就的人,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都有浓厚的兴趣。
稳定、持久、浓厚的兴趣,是事业成功的保证。伽利略和高斯,都是因为对科学研究有浓厚的兴趣,才会在事业上取得丰硕成果。学习兴趣对学习的作用也是这样。凡是在学校里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都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自觉性的起点,是激发学习热情、维护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心理因素。人们由于兴趣而发生的学习,学习过程会体验到一种愉快感和满足感。如果受到强迫而终止学习,还会感到惆怅和不安;兴趣还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兴趣是学习的心理动力,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探索知识、追求真理的特殊爱好,是维护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的关键,每一个同学都要努力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习兴趣的方法
*明确学习目的
明确学习的目的,认识到掌握知识的重要性,就会产生学习的欲望,形成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学习。
(1)通过学习掌握知识。学习过程就是不断地接受知识。知识就是力量。
(2)通过学习促进能力发展。
(3)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观点,形成良好的个性。
(4)通过学习提高生活质量。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树立正确的观念,形成良好的个性,认识未来生活的前景,这对于同学们今后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懂得了这些道理,那就明确学习的目的了。
*积极钻研学习中的问题
当人们能够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时,心里就很高兴。积极钻研学习问题,应用所学知识去解答各种问题,会使你充分表现自己聪明才智,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随着学习的深入,知识的增加,学习中的问题不断得到解决,你将会享受到学习中的无穷乐趣。积极钻研学习问题,是一种高级的精神享受。
*要与任课老师建立起深厚的感情
大量的调查材料表明,在我们现在的学校里,很多同学是由于喜欢某些老师而喜欢他们所教的课程的。同学们对自己所敬佩的老师教的课程,兴趣浓厚、作业认真、进步显著。而对不喜欢的教师所教的课程,兴趣淡薄,成绩落后。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责任不只是在于老师,更主要的还是在同学们自己。一般来说,老师都会关心自己的学生、爱护自己的学生。虽然老师有时也会批评甚至处罚某个学生,但这是教育的需要,其主观愿望仍然是好的。只要同学们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懂得尊敬老师,热爱老师,就会和老师建立良好的关系,形成深厚的感情。你们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将会促使老师更加关心你们。当你们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爱护的时候,将会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这种被爱的感受,必将成为学习的动力。
*多与热爱学习的同学交往
人的思想、感情、行为和态度都会互相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
与热爱学习的同学交往,有利于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与厌倦学习的同学交往,会破坏自己的学习兴趣。
*体验成功的乐趣
不论做什么事情,只要你取得了成功,感觉到自己在这方面的才能,你就会得到鼓励,你的兴趣就会不断增加。学习也是这样,只要你不断进步,不断取得好成绩,就会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学习兴趣就会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
怎样学习才会不断体验成功呢?
(1)先从最喜欢的科目读起。读最喜欢的科目,干劲大,效率高,能很快完成学习任务。因而,就会感到心情愉快,就会有成功的体验。这时,带着良好的心境去学习其它学科,自然也会比较顺利。
(2)对不喜欢的科目从简单的题目做起。读不喜欢的科目,拿起书就有不良的情绪,如果开始就碰到难题,那就更加厌倦。从简单的会做的题目开始,学习能够顺利进行,慢慢地就会消除心理上的反感,就会渐渐喜欢上这些科目。
(3)经常唤起成功的回忆。每个同学在学习过程都会有成功和失败。你不要老想着自己失败时的烦恼,而要自觉地回想自己成功时的欢乐。经常唤起成功的回忆,会使你增强信心,振奋精神,激发兴趣
附录:激发学生兴趣十三法(魏书生)
我除了当校长兼书记任班主任教语文课外,目前还有38项社会兼职。近十三年来,每年都有四个月以上时间在外出席各种会议。人是环境的产物,这样的环境,使我热衷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文课大部分时间用于学生自学,十多年来,每个学期我都只用30多节课讲读教材。提倡自学,减少讲读,并不意味着讲读课可有可无,可以敷衍了事。我和学生都很重视节数不多的讲读课,想方设法提高讲读课的效率。提高讲读课效率的方法很多,激发学生兴趣便是其中之一。我喜欢用下面13种方法激发学生上语文课的兴趣。
(一)组织教学
十几年来,我们班经常有外省市老师来听课,刚接新班时,学生不习惯,有时我和学生在舞台上,台下坐满了听众,学生难免精神紧张,注意力不集中,显然要上好课,先得组织教学消除学生紧张的心理。课前三分钟,我喜欢分别用六种方法组织教学:
1.集体唱一支歌
要求唱歌的时候身体坐直,目视前方的黑板,看黑板中缝的中点,将中点看成彩电,唱哪首歌,就意想彩电里正放映那首歌曲的录像带,然后再感觉自己全身心溶进了歌词所描绘的境界。这样入静入境地全身心唱歌,课堂气氛立即就轻松了,同学们甚至会忘记了是在舞台上上公开课。
2.集体朗诵
有时我问学生:“大家愿意朗诵吗?最喜欢朗诵哪篇文章?朗诵诗也行!”“朗诵陈毅的《梅岭三章》。”“可以。”“朗诵《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吧!”“也行。”于是我说,“请全班同学起立,身子站直、头要正,请各自再调整一下表情,就像演员演出一样,好,预备,起!”全体同学铿锵有力地朗诵,显然容易振作士气。
3.口头作文
正式讲课前,我喜欢请学生口头作文。我随意出一个题目,如《从二青会辽宁获72枚金牌想到的》、《我国入关的利与弊》、《租让土地的得与失》、《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打法》。听完题目,学生们稍加思索,便站在自己的位置,六嘴八舌他说自己的文章。有多大劲使多大劲,用不着担心打分少,也用不着怕别人批评,个性得到最充分的解放。
4.气功冥想
也有时课前我用引导学生做气功冥想的方法组织教学。请同学们起立,两脚分开,与肩等宽,俩脚平行,背直、头正,微闭双目,以目视鼻,以鼻对口,以口向心。然后意想丹田之处有一朵莲花盛开着,浑身放松,若感觉深呼吸舒服,则深呼吸。这样一来,学生很容易排除与课堂无关的思绪。冥想则是引导学生闭双目,意想自己像一片云,飘向空中,然后变成一轮月,俯瞰地球这个直径比月亮大两倍的浅蓝色的星体,再想自己是一颗星在广阔的宇宙空间遨游,这时再看地球只是光亮极弱的一颗小星星,所谓“处天外遥望地球很小,居体内细察心域极宽”。这样个人的得失进退荣辱恩怨就很容易变小,自然就从紧张状态中解脱出来了。
5.再现自己最辉煌的时刻
也有时课前三分钟,我请每位同学让时光倒流,意念上走回当年自己最成功、最辉煌、效率最高的时刻感受那时内心深处的愉快感、自豪感,使之扩大,使之迁移到今天的学习生活中来。
6.扮演杰出人物的角色
有时课前我请每位同学扮演自己最崇敬的那位伟人或杰出的人物,意想自己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为人处世都和那位杰出的人物一样。许多学生这样想了两三分钟,就觉得自己浑身充满了上进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力量。我们管这种做法叫做“精神充电”。
经过课前组织教学,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境,迎来了即将开始的语文课。
(二)设计导语
导语设计得好,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一堂课有个良好的开端。
如讲《周总理,你在哪里》这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有这样一个人,全中国人民都觉得他是自己的亲人和朋友;他博学多才,对国防外交、教科文卫、工农商兵各个行业各个领域都给予及时具体的指导;他精力过人,在全国各地党委政府被夺权,公检法被砸烂,军队被严重冲击的情况下,他力撑危局,事无巨细都亲自处理;他廉洁一生,无儿无女无遗产,联合国破例为他的逝世降半旗致哀。”这样全班同学的情绪很快沉浸在对周总理的怀念中,学习这课的兴趣更浓了。
《论语六则》这课书的导语我这样说:“火之光,电之光,能照亮世间的道路,思想之光,能照亮人的精神世界。谁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了全世界最伟大的十位思想家,例如牛顿、哥白尼……谁知道这十位思想家谁排在第一位?他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夫子。”这么一说,学生们学《论语六则》的兴趣便浓了一些。
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人们分散的注意力一下子聚拢过来。
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
(三)设计板书
我平时讲课板书少。板书是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加深理解教材。以下五种板书形式、容易激发学生兴趣。
1.字体变化
如讲议论文我喜欢用仿宋体或黑体美术字写课题;讲说明文则喜欢用楷书或魏碑体写课题;讲记叙文用行书;文言文则大多用隶书写课题。我写得认真仔细,学生便也极认真地看,有的还边看边模仿,同学们感觉汉字千变万化、奥妙无穷,激发了听课兴趣,也激发了学生练书法的兴趣。
2.故意写错字
板书时故意写错一两个字,既提高了学生发现错误的能力,又使爱写错别字的同学引以为戒。比如:我写《爱莲说》板书时,故意将作者周敦颐的名字写成周孰颐,一时间下面议论纷纷,爱溜号的同学也仔细观察这两个字。趁此机会,我请同学们给改错,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也有时,写板书时,我便将难写的字、易错的字,干脆空着不写,然后请爱写错别字的同学到前面去填空,激发了学生改错别字的兴趣。
3.变换表述形式
提炼教材内容时,尽可能不只用横行续写这一种形式,而应经常变换形式,或用表格式,或用网络式,或用金字塔式,或用树式。如:表述语文知识结构,我爱用树式;进行单元教材总结,就大多采用表格式;总结汉语知识,就用网络式。
4.图表、图画式
如讲《第比利斯地下印刷所》、《人民英雄纪念碑》、《雄伟的人民大会堂》等文章时,我尽可能用画图表的方式,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对文章理解得更透彻。也有的文章、诗词,为了使学生明白,我随手画一幅简笔画。讲古代以山之阳,水之阴为南,山之阴,水之阳为北时,学生不好理解。我便随手画一座高山,山下有一条大河。山河的南面画一轮红日。学生一看,马上理解了,能见到阳光的是山的南面和水的北岸坡,所以山南水北为阳,反之亦然,学生觉得很有趣。
5.请学生写板书
请学生写板书,或归纳课文内容,或写段意,比老师一个人一堂课独占黑板,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板书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钻进去,我觉得教书多了一分乐趣,学生也感觉上课多了一分乐趣。
(四)注意教态
教师的表情、姿态、手势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兴趣。倘教师没精打采,昏昏欲睡,怎么要求学生兴致勃勃呢?这些年来,校内校外的工作压力较大,也有一些麻烦事,不管这些麻烦事多么多,我也告诫自己不能把这些不愉快的情绪带入课堂。课堂应该是乐园,教者应该是愉快、乐观、积极、进取、热情、真挚、满怀信心的。我经常告诫自己:今天要比昨天教得更好,这样便在极累的时候也能振作精神,精力充沛。
虽然课堂有时也要有紧张的竞争,甚至需要教师严厉,但那必须是基于对学生真诚爱护而产生的严厉,决不允许教师把在别处带来的不愉快的感情拿到课堂上渲泄。
我总想,教师的教态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影响到教者本身的讲课兴趣。那些喜欢研究表情、姿态、手势的教师,大多对上课抱有浓厚的兴趣,觉得上课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五)说话语音变化
一句话有一百种说法,同一句活,会说的人让人听了笑起来;不会说的,让人听了跳起来。富于变化的语音显然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音变化可以从五方面入手。
1.调整音量
大音量容易引起学生注意,有时在大音量讲儿句之后,再用小音量,学生反倒更感兴趣。有时我讲课,讲到精要之处时,便问学生:“老师是小声讲好,还是大声讲好呢?”学生纷纷要求小声讲。于是我便用极小的音量讲,学生纷纷伸颈,侧目,全神贯注地听,我便用较小的力气,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调整音调
同一句话可以用A、B、C、D、E、F、G等不同音调说出来。有的教师讲课调值较高,但音量不大,很好听,叫做高音教学。有的教师说话调值尽管低,但音量大,听起来浑厚有力,叫做低音教学。如果调值高,音量再大,听久了容易使人疲劳。反过来,调值低、音量再小,同样使人感觉有气无力。我讲课时,经常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实际,甚至自己的身体状况变换语调。
3.调整语速
说话速度的变化也影响到学生的兴趣。有时我讲话速度极慢,以引起学生对所讲内容的重视,也有时一连串排比句子说得极快,同样也是引起学生的注意。《陋室铭》这篇课文,在快而不乱的前提下,可以用12秒钟读下来,在慢而不断的前提下,可以用92秒读下来,两者相差八倍之多,但都具有不同的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学生也好,老师也好,其实都喜欢听别人抑扬顿挫的讲话,喜欢听别人疏密相间的发音。
4.以情感人
音量、音调、语速的变化能影响人的兴趣,但这些都是声音的形,而不是声音的神,声音的神的变化才具有更大的感染人的力量。什么是声音的神呢?就是说话的感情。比如:“要与人为善。”这句话,就可以用喜怒哀乐、热情、冷漠、挚爱、厌恶等几十种不同的感情说出来,感情不同,产生的效果当然不同。我经常要求自己用不同的感情去读同一段文章,经过比较,选择那种符合文章实际的感情,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
5.进入角色
同一句话,不同身份职业,不同文化层次,不同性格品质的人说起来,会千差万别。我读课文,读课外读物时,尽力使自己进入角色,这样做,自然激发了学生听的兴趣。
说话也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谁都能说话,但说得好却不容易。说好了,别人高兴,自己愉快,说得不好,别人心烦,自己也别扭。要说好话,就得研究音量、音调、语速、音情,并进入适当的角色,这样便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六)引导想象
课要上得有趣,引导学生想象课文内容也是一种办法。即:力求把单调的文字符号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在大脑的荧光屏上放映出来。
一般情况下,我引导学生将文字变成图画有这样四步要求。勾勒出形态,染上色彩,使画面动起来,让画面更鲜艳、更逼真。以张志和《渔歌子》的前两句“西塞山前白鸳飞,桃花流水蹶鱼肥”为例。教这首词的时候,我说:“这是一首景物描写极成功的词,我们应该认真品味,在大脑的荧光屏上放映。”有的同学闭上了眼睛,一般情况下,闭眼的效果要好得多。
1.勾勒形态
请同学们先在脑子里放映西塞山、白鸳、桃花、流水、蹶鱼的轮廓
2.染上色彩
请把黑白电视变成彩电,看谁脑子里画面更鲜艳美丽。学生们说脑子里出现了青色的山,粉红色的桃花,碧清的流水。
3.使画面动起来
白鹭在山前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水在小溪中叮咚流淌,欢快跳跃的蹶鱼则不时跃出溪流汇积而成的深潭……
4.使画面更细致、更逼莫
同学们还可以在大脑中放几个特写镜头:白鹭身上洁白细密的羽毛;鲜艳的桃花上带着花粉的花蕊……
不只写景的文章、诗词能变成图像放出来,状物的、写人的都可以引导学生这样做。用特写镜头再现少年闰土那明亮、聪明的眼睛,红润的脸膛;中年闰土那黯淡无光的眼神,那布满皱纹的脸。形态色彩越逼真,学生受到的教育就越深刻。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
一般讲课时我不精雕细刻,从不逐句逐段地分析,但决不意味着好的段落不引导学生去仔细品味。讲到文章的妙处,我不仅让学生把文字变成画面,而且力求将学生导人情境之中。
如讲《菜园小记》,我说:“咱们学这课书都要体验劳动乐趣,品尝田园乐趣。”“怎么体验呀?”先请同学们看书,看书之后,先在大脑中放映菜园的图像。这图象像越来越鲜艳,越来越逼真,好像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不是在我们的脑子里,而是在我们的周围。一行行果树下面是一片片的菜园,我们就站在菜园里,站在畦垄上,前后左右是嫩绿的菜苗,空气中飘来泥土的芳香,花的芳香,香菜的芳香。我问:“踩上畦垄了吗?”学生们闭着眼睛,笑眯眯他说:“踩上了!”“闻到土香、花香、菜香了吗?”悟性好的同学可以回忆起土香、花香、菜香的味道。于是便答:“闻到了!”“那么我们开始间苗吧!”于是同学们弯下身子去间苗。一时间课堂充满了欢乐的气氛。同学们在这种身临其境的想象感知过程中,品尝到了田园乐趣,深深理解了文章的中心。
还有一种进人情境的方式是操作。例如:我讲《活板》一文时,问大家能不能准备一套工具,假设是活字印刷的铁板、铁范、字模。学生们犹豫了一下,回答说:“能!”“那么就请大家每人准备一套模拟教具。”于是同学们有的将课本夹子当铁板,用纸条折叠成铁范;有的用橡皮、有的用瓶盖、有的用铅笔刀做印模。教具准备好了,我们就照教材所写的印刷过程,假设自己是印刷工人,一步一步地照着操作,既增强了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引导学生进人情境,激发了学习兴趣,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品质。
(八)请学生猜测教师
请学生猜测老师容易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我想,一位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常规性的学法,帮学生制订一些语文学习规矩、计划、制度,在大的方面使学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老规矩可遵守,在大的方面让学生猜得透。但在具体教法的运用上,在一些小的技术,技巧问题上,又应该让学生猜不透,越猜得半透不透的,学生越愿猜,越猜学习兴趣越浓,与老师感情越近,对老师理解得越深。
有一次,十几座城市的300多位老师到我们班听课,我讲的是《核舟记》。遵照学生意见,翻译时先易后难。最后剩下船头一段,因这段人物位置关系不太好理解,翻译效率可能不高。我就说:“老师想了一个好办法,用这个办法,大家很容易理解课文。谁能猜一猜,老师想的是什么办法?”我刚说完,一位同学就举手抢答:“老师一定是想找三名同学,分别扮演苏东坡、鲁直、佛印,让他们照课文内容去表演自己的角色,他们边做、老师边指导,大家看书纠正,难点就解决了!”我一听很高兴,问:“你猜得太对了,你怎么知道老师这样想?”他说:“我上课时经常猜老师今天又能用什么好办法讲,猜得多了,猜的能力就强了。”
请学生猜猜老师,能激发学习兴趣,能拉近师生心与心的距离,还能有利于增强学生理解他人的能力。
(九)适当用一点班级用语
我们班有一些班级用语,什么“小马蹄坑”啦,“边角余料”啦,什么“一百年”、“后三节”、“三角”等等。一说这些话,只有我们班同学明白。还有一些同学带有褒义的绰号,我在上课时,都适当地用一点,调节一下课堂气氛。
有时,我发现一些同学又沉闷了,便出两道题,说:“这两道题,不许积极发言的同学答,大家说谁回答呢?”同学们推荐说:“一百年回答!”谁是“一百年”呢,就是那几位不爱发言的同学,大家管他们叫“昏睡百年”。经常出点题,专门请这些同学回答,时间久了,他也就不“昏睡百年”了。
有的同学长得聪明伶俐,很像聪明的一休,同学们给他起个绰号叫“一休”。我在语文课堂上也便这样称呼:“请一休同学到前面来做题。”
还有一些班级用语,使用之后,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并且增进师生的感情,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同学们的上进心。
(十)请学生说、读、写
学生上语文课要进行四种实践活动:听、说、读。写。这样才能增长四种能力,如果教师把课堂变成讲堂,只是一讲到底,最终效果一般不大好。因为学生失去了说、读、写的实践机会。广大“第三世界”学校的学生,许多人有意注意力持续不了45分钟,特别是中下等学生,听得大多,失去了练习、消化理解的机会,时间长了,债越欠越多,上课就会越来越没兴趣。
我常想,上课时,只解放学生的耳朵,却堵住他们的嘴,捆住他们的手,由教师唱独角戏,实在是费力不讨好。尽可能让学生说,让学生读,让学生写,这样做学生的学习兴趣浓。
比如板书学习重点,一般是我写,偶尔有几次请学生写,同学们关注学习重点的兴趣就浓一些。如果请几名同学同时写,学生的兴趣就更浓一些。
读课文,教师范读是一种形式,学生朗读、范读、齐读、分组读、分角色读同样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形式。考虑到学生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不断变换讲课形式,学生就能从上课到下课始终有较浓的学习兴趣。
我讲课有个习惯:教师不替学生讲学生自己能讲清楚的问题,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
(十一)组织学习竞争
课堂上适当组织竞赛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竞赛可以定时间而不定任务,也可定任务而不限时间。
如讲《岳阳楼记》,我们搞竞赛看谁默写得快,就限定一分钟时间,从第二段开始默写,看谁写得多,我刚说完“开始”,大家就全身心投入竞赛之中,比赛结果,除三名同学外,大部分人一分钟都写了40多字,还有15名同学超过了50字。
讲《面人郎》,有的段落,大家感觉很好,尽管教材没要求背诵,但同学们愿背一背,那好,就来个一分钟背诵比赛,能背多少算多少,结果一分钟时间,同学们都背了60字以上,最快的同学背下来120多字的一段话。
也有时候,竞赛定量不定时,本篇课文四个解词,看谁背得最快,45秒钟时,第一位同学举手表示背完了,90秒钟最后一位同学也会背了。
即使在盛夏高温的日子里,并且正值疲劳的下午3点钟上课,一听说开展学习竞赛,学生们的精神也为之一振,忘记了炎热,忘记了疲劳,全心身地投入竞赛之中。
一节课有一两次乃至三四次短时间的竞赛,使课堂波澜起伏,使学生的思维有张有弛,激发了学生上课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还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十二)多和学生商量
语文课怎么上更符合学生的实际,这就要多和学生商量,商量商量,符合学生实际了,学生上语文课的兴趣就浓。
我经过和学生商量,确定了语文课的六个步骤“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
具体到某一个步骤我也经常和学生商量,听取学生的意见。如:《出师表》这篇课文,定向时,是确定四项任务,还是三项,五项或更多,先进同学完成几项任务,后进同学完成几项,三言两语,七嘴八舌,一两分钟时间,使我由拿不准主意变得了解了学生的需要,学生们也明确了自己要完成的任务。学生自学、讨论时,我也参加某个讨论组,商量哪些问题是难点,有没有必要答疑。这样到课堂第四个步骤时,我就做到了心中有数,第五步自测哪几道重点题,我也常和学生商量,有时干脆请几名同学各出一道自测题。自结也不是每次都八股式地非找一名同学总结不可,有时征求学生意见看有无总结的必要,大部分同学认为某节课没必要总结时则不总结。
我学会了教语文课,最主要不是从书本上,而是在和学生共同商量中学会的。学生们教给我许多书本上没写的知识,学生们告诉我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师生商量的过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了学生做课堂主人的责任感,义务感。
(十三)施加喜欢上课的意念
我引导学生练气功,面对学习、锻炼、劳动各项任务,都施加一个喜欢的意念、快乐的意念,时间长了,人的潜意识就会发生变化,厌恶劳动,害怕锻炼,躲避学习的个别学生也常常变得喜欢劳动,愿意锻炼,热爱学习了。
每天课前,课中,课后都要引导学生施加一个我喜欢上课,上课很快乐的意念,时间久了,意识与潜意识之间就能配合协调,潜意识就会编制出喜欢上课,上课很快乐的程序,从而使学生的观念发生深刻的变化,学生上语文课的兴趣当然会越来越浓。
课堂虽小,钻研进去,便会发现,这里面有着广阔的天地,有无穷无尽的学问,当然也就有无穷无尽的研究乐趣。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当然不只上述十三种,我只是刚入激发学生兴趣的科研之门,前面还有更广阔、更迷人、更深奥的天地在吸引着我,我得加快脚步往前探索。
(四)情感品质的培养
人是有情感的。喜欢与不喜欢,高兴与不高兴,就是一类最常见的情感表现。
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可见,情感是人们追求真理的动力。学习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智力活动,需要积极的情感去支持。
根据心理学研究,人的心情好坏对智力活动有很大的影响。人在心情好的情况下,特别是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满意,无忧无虑的时候,大脑皮层就特别容易形成优势兴奋中心,特别容易建立新的暂时神经联系。这样,头脑就显得更加聪敏,对事物的认识就会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相反,一个人在忧愁、沮丧、胆怯、烦恼,或者情绪低落时,大脑皮层不容易发生兴奋,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不能充分发挥,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都容易发生障碍,头脑显得呆板,对事物的认识难以深入。
积极的情感会推动人们去学习,让人更加充分地发挥聪明才智,消极的情感会使人厌恶学习,扼杀智慧。
培养良好的情感品质的方法
1.发展正确的需要,抵制不合理的欲求
人有各种需要。当人的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会觉得满意,感到心情愉快。当人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产生消极、悲伤等不良情感。
正确的需要会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积极进取。比如,有强烈的认识需要(即求知欲)的同学,就热爱学习,如饥似渴地吸取文化知识,只要在学习上解决了一个疑难问题,学习中有了一点进步,就会感到高兴。这样的同学学习勤奋,遵守纪律,经常会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赞美、家长的肯定,因而容易保持良好的情感状态,精神振作,情绪积极乐观。
不正确的欲望会使人消极,甚至使人堕落。正确的需要容易得到满足,能使人心情舒畅;不正确的需要经常遭到挫折,会让人心情沉闷。
2)提高认识水平,正确对待周围的人和事
同样一件事情,由于认识不同,就产生不同的情感。认识水平高的人,理智感强,能正确理解和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很少由于周围的人和事而产生烦恼,经常感到心旷神怡;认识水平低的人,不能理解周围发生的事,容易误解别人,因而生活中烦恼多,经常感到焦虑、不安和压抑。
3)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高尚的情操
情操高尚的人,善于控制不适当的情绪和不健康的情感。而且,他们的言行总是先想到别人,很少因为自己的言行触犯别人而招来烦恼;能够宽容别人的缺点,不会为别人的一点过失而耿耿于怀。因此,情操高尚的人,不仅为别人增添了温暖,也保护了自己健康的情感。
高尚的情操来自于远大的理想和正确认识的。一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不会有高尚的情操。
4)善于排除不良情绪,自觉维护愉快的心境
在学习和生活中,总是会遇到一些不顺心、不遂意的事。这些事情可能会使人感到焦虑、烦恼、痛苦,产生不良的情绪。一旦意识到自己被这些不良的情绪困扰时,就要用一些积极的办法去排除。比如,到操场打打球,和同学聊聊天,洗一个热水澡,听一段优美的音乐,转移自己的注意,忘却不愉快的事情,从而排除不良情绪的困扰。
人有时会产生一些莫明其妙的烦恼,不知什么原因,情绪特别低沉。这时,应积极唤起愉快的心境,用欢快的想象去驱散心中的愁云。
5)时刻保持感恩之心
(五) 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
纵观历史,我们会发现,凡是有成就的科学家都具有顽强的意志。
学习是一项艰辛的劳动。搞好学习,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无论是学习的开始还是学习过程的坚持,都离不开意志的作用。学习一开始,就要克服各种干扰,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问题上;学习过程,所学知识往往不是一看就明白、一听就懂得、一想就知道,而是要经过反复的阅读、思考才能领会;即使领会的知识,还得通过不断的应用、复习才能巩固。掌握一门知识不能只靠一时心血来潮,不能只凭着几天的学习热情,而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意志薄弱的人,面对学习中的困难会懦弱、犹豫、胆怯、颓丧;意志坚强的人,面对学习中的困难显得自信、坚决、勇敢、振奋,具有迎难而上的气魄。因此,意志薄弱的人总是学习上的失败者,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可望获得成功。
所以,良好的意志品质,无论是对今天的学习还是对今后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的方法
1)树立远大的奋斗目标
远大的奋斗目标,能激励人们去克服困难,能产生坚强的毅力。有远大目标的人,心中就像有一团燃烧的烈火,随时告诫自己要努力拼搏,要冲破各种阻力去实现奋斗目标。学习上,没有宏伟的抱负、缺乏长远的目标,就不会产生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的顽强意志。
2)在困难中磨炼自己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它揭示了培养意志品质的根本途径。人的意志品质是在同困难的斗争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没有困难,看不出人的意志强弱;没有困难的磨炼,也不会形成顽强的意志。只有在困难的条件下,在恶劣的环境里,才可能磨炼出钢铁般的意志。同学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很多,面对困难不要畏缩,不要逃避,而要重视困难,把困难当作是考验自己、锻炼自己的机会。知难不退,迎难而上,是培养意志品质不可缺少的途径。
3)自觉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
要实现远大的奋斗目标,就要有坚强的自制力,要善于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要抑制不正当的需要,消除不良情绪,制止错误的想法,使思想的光束集中在学习上。要和自己的惰性斗争,和爱游荡、爱闲适、爱空谈等不良习性斗争。在各种场合、各项活动中,都不要忘记自己的奋斗目标,要根据目标组织和调节自己的行为。一旦发现自己的行为偏离了目标,就要马上纠正。面对各种诱惑,要能够克己制欲,决不因为环境的干扰、伙伴的影响而动摇自己的信念。
四、提高智能水平的方法
智能水平标志着人的聪明程度和学习能力。智能水平高的人,接受知识的能力强,学习速度快,容易取得优异成绩,走上工作岗位容易干出一番事业。
提高智能水平是成才的必由之路。
1.发展观察能力的方法
识字需要观察字形,写作需要观察社会生活,学习数学需要观察各种图形,学习物理和化学需要观察各种实验,学习生物和地理需要观察各种自然现象。学习和观察分不开,没有观察就没有学习。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认为,学生学习成绩落后的主要原因是观察能力差。
观察,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一切智慧的源泉。培养和发展观察能力,是提高认识能力的首要步骤,是发展其它能力的基础和条件。
1)培养观察的兴趣
兴趣是观察的先导。只有对某事物感兴趣,才会用心去观察。
观察兴趣很容易培养。只要认识到观察的意义,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会积极观察事物,并从观察中得到乐趣。乐于观察又善于观察的人,生活的情趣比别人丰富。
2)明确观察目的,制定观察计划
这里所说的观察目的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属于认识上的目的,即在观察活动前,要弄清为什么进行观察?观察什么?要搜集什么材料?解决什么问题?明确了这些,观察就有重点,就容易获得有价值的材料。否则,目的不明确,观察过程中无主次、无轻重,就不会有多少收获。第二层是属于发展上的目的,即要把培养和发展观察能力,作为观察活动的任务之一。要把各次观察活动,都看作是对观察能力的一次考验和锻炼。
为了保证观察活动有系统、有步骤地进行,需要拟定周密的观察计划。观察前,要根据观察的对象、任务和要求,确定观察步骤、方法、顺序和重点。有明确的观察计划,对整个观察活动胸有成竹,就能使观察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
3)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
观察方法依据观察对象的特点和观察任务而定。常用的观察方法,主要有下面几种。
(1)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前者是对观察对象的一切方面和发展变化的整个过程进行观察;后者是对观察对象的某些方面或发展过程的某个阶段,作特别深入的观察。
(2)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前者是在自然的条件下,观察事物的形态和发展变化过程;后者是在实验室条件下,观察事物的形态和发展变化过程。
(3)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前者是在较长的时间里,对事物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后者是对观察对象在既定的时间里进行观察。
(4)顺序观察和侧面观察。前者是按照观察对象的空间顺序或发展变化的时间顺序进行观察;后者是对观察对象的某个侧面或发展变化的某个片断进行观察。
(5)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前者是由观察者亲自进行,旨在得到第一手材料;后者是观察者在他人观察材料的基础上,进行验证、分析和概括。
(6)解剖观察和比较观察。前者是将观察对象的各个部分和发展变化的各个阶段,进行分解剖析,逐个观察。后者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观察对象,采用比较对照的方法进行观察。
上述各种观察方法互相联系,互相补充,要根据观察实际灵活应用。有时候,为了能深刻地认识事物,还要同时采用几种方法,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分别进行观察。
4)养成细致持久的观察习惯
客观事物极其复杂,我们面对的观察对象千姿百态。据说,一千个蛋里没有两个是完全一样的。试想,如果没有仔细观察,能发现两个蛋之间有多少区别吗?没有细致观察习惯的人,观察中只能注意到观察对象形态突出、色彩鲜艳的部分和对感官刺激强烈的现象,而那些隐蔽的特征、细微的部分和稍纵即逝的现象,往往容易被忽视。在很多情况下,这些不显眼的特征和现象,又恰恰反映了事物的本质。
客观事物及其发展变化的复杂性,又决定了观察的持久性。有些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比较缓慢,要认识这个过程,就要进行长时间的观察。我们对很多事物的认识,都不是一次就能完成,而需要多次重复观察,才能得出结论。
5)观察要与思维、记忆、想象相结合
这就是要求:观察过程要善于思考,要及时记下观察到的东西,观察时要展开想象。
观察是有思维参加的知觉活动。在观察活动开始前,就要考虑好观察的目的、方法、步骤和要特别注意的问题;在观察过程中,要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力求作出科学的解释,寻找更加本质的现象;在观察结束后,要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抽象、概括,作出相应的结论。可见,思维活动贯穿于观察过程的始终。观察者的思维活动越活跃,观察效果就越好。那种不动脑筋、不善思考的人,观察力必定是迟钝的,即使他们看到的现象很多,却不能悟出什么道理。
观察能力的发展还要借助于记忆。记不清观察到的现象,就无法进行思维,就不会有科学发现。为了能准确记住观察现象,就要做观察笔记,准确记录观察结果。对观察结果的记忆过程,也是知识的积累过程。而积累知识对观察能力的发展又极其重要。观察还要与想象相结合。在观察前,先想象可能出现的现象,会使观察重点的明确,制订的观察计划更合理。在观察后,根据所获得的材料展开想象,可能产生创造灵感。
此外,为了发展观察能力,还要注意保护感觉器官,学会运用先进的观察仪器和设备。
2. 发展记忆能力的方法
1)记忆的内涵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所谓经历过的事物,主要指过去曾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做过的事情以及体验过的情感。这些事物都会在头脑中留下一定的痕迹,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痕迹有些会被强化,有些会趋于减弱、消退。在一定条件的诱发下,那些仍然保持在人的头脑中的痕迹会重新激活、被再反映。这些经历过的事物的痕迹的形成、保持及激活都是属于记忆。
记忆的基本过程是由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三个环节组成的。识记是记忆过程的开端,是对事物的识别和记住,并形成一定印象的过程。保持是对识记内容的一种强化过程,使之能更好地成为人的经验。回忆和再认是对过去经验的两种不同的再现形式。从信息加工论的观点来看,识记就是信息的输入和加工;保持就是信息的储存;回忆就是信息的提取和输出。记忆就是信息的输入和加工、储存、提取和输出的过程。这三者是彼此密切联系着的,没有识记就谈不上保持,不经历上述两个过程,回忆就无从实现。识记和保持是回忆的前提,回忆则是识记、保持结果的表现和加强。
记忆是反映机能的一个基本方面。由于记忆,人才能保持过去的反映,使当前的反映在以前反映的基础上进行,使反映更全面、更深入。也就是有了记忆,人才能积累经验,扩大经验。记忆是心理在时间上的持续,有了记忆,先后的经验才能联系起来,使心理活动成为一个发展的过程,使一个人的心理活动成为统一的过程,并形成他的心理特征。不用说,没有记忆,一切心理的发展、一切智慧活动,都是不可能的。人们的学习就是不断积累经验、丰富知识,它是靠记忆来实现的。记忆是人的心理活动得以连续的根本保证,是经验积累或心理发展的前提。没有记忆,人的认识能力就无法获得发展,人的心理将始终处于新生儿的水平,人们将无法体验多姿多彩的人生。
记忆是学习的必要条件,所有的学习都包含着记忆。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通过记忆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在学习过程中,新知识的获得都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没有记忆的学习是难以想象的。因此掌握记忆理论,根据记忆规律组织学习,有助于帮助中学生克服遗忘的干扰,获得巩固的、系统的知识经验。
2)记忆的种类
根据记忆内容保持的长短一般把它们分为三种类型,也有的把他们看成三种记忆子系统。
第一是瞬时记忆,又叫感觉记忆,这种记忆是指作用于人们的刺激停止后,刺激信息在感觉通道内的短暂保留。信息的保存时间很短,一般在0.25—2秒之间。瞬时记忆的内容只有经过注意才能被意识到,进入短时记忆。第二是短时记忆。保持时间大约在1分钟之内的记忆。据L.R·彼得逊和M·J·彼得逊的实验研究表明,在没有复述的情况下,18秒后回忆的正确率就下降到10%左右。如不经复述大约在1分钟之内就会衰退或消失。有人认为,短时记忆也是工作记忆,是一种为当前动作而服务的记忆,即人在工作状态下所需记忆内容的短暂提取与保留。短时记忆有三个特点:(1)记忆容量有限,根据米勒的研究为7土2个组块。“组块”就是记忆单位,组块的大小因人的知识经验等的不同而有不同。组块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一个数字,也可以是一个短语、句子、字表等。(2)短时记忆以听觉编码为主,兼有视觉编码。(3)短时记忆的内容一般要经过复述才能进入长时记忆。短时记忆的编码
在编码过程中,将几个代码归并成一个高水平的、单一代码的过程叫组块化。以这种方式形成的信息单位叫做组块。一个组块可以是一个字母或数字、一组字母或其它材料,甚至是一组词或一个句子。例如数字:194919972008,如果把它看成孤立的数字来记,是12个组块,但如果把它组块化为1949,1997,2008,把它看成与中国有关的几个重要年代,则只有3个组块,也容易记住。组块的大小、复杂性、熟悉性是因人而异的。
第三是长时记忆。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的记忆。从时间上看,凡是在头脑中保留时间超过1分钟的记忆都是长时记忆。长时记忆的容量很大,所存贮的信息也都经过意义编码。我们平时常说的记忆好坏,主要是指长时记忆。
3)遗忘及其规律
记忆在质与量上最明显的变化就是遗忘。遗忘是记忆的相反方面,是指对于识记过的事物再认与回忆,或者是错误的再认与回忆。用信息加工论的观点来说,遗忘就是信息提取不出来或提取错误。遗忘可以分为暂时性遗忘与永久性遗忘两类。前者指已转入长时记忆的内容一时不能被提取,但在适宜条件下还可能恢复;后者是记忆的材料未经复习就已消失。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Ebbinghaus)首先对遗忘现象做了系统的研究。他把实验室实验方法引进学习、记忆和遗忘的研究。他详尽地研究了学习、记忆和学习材料的性质、组织、数量等条件的关系,以及学习巩固程度、学习后时间间隔对记忆和遗忘的影响等问题。为了使学习和记忆尽量少受旧有的和日常工作经验的影响,他应用了无意义音节作为学习、记忆的材料。他以自己做受试者,把识记材料学到熟能成诵,过了一定时间间隔,再进行重学,以重学时节约的诵读时间或次数,作为记忆的指标。经过对自己的测试,他得到了一些数据。表1所载是他的实验结果的一例。
表1 不同时间间隔后的记忆成绩
时间间隔
记忆量
刚刚记忆完毕
100%
20分钟之后
58.2%
1小时之后
44.2%
8-9个小时后
35.8%
1天后
33.7%
2天后
27.8%
6天后
25.4%
一个月后
21.1%
艾宾浩斯(HermannEbbinghaus,1850—1909),德国实验心理学家,1850年1月24日生于波恩附近,17岁入波恩大学学习历史和语言,后又到哈雷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哲学,1873年获博士学位。1880年起相继在伯林大学、布雷斯大学任副教授和教授。然后,艾宾浩斯又根据了这些点描绘出了一条曲线,这就是非常有名的揭示遗忘规律的曲线。
以后的研究证明,识记后遗忘的发展(即遗忘曲线的形式和一定时间间隔内遗忘的数量),是受许多因素制约的,那么究竟有哪些因素会影响遗忘的发展和记忆的效果呢?
影响遗忘的因素
遗忘的进程不仅与时间有关,还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材料的性质与数量
一般认为,对熟悉的材料遗忘得慢;对有意义的材料比无意义的材料遗忘要慢得多;在学习程度相等的情况下,识记材料越多,遗忘得越快,相反则遗忘得慢。因此,学习时要根据材料的性质来确定学习的数量,而不能贪多求快。
*材料的系列位置
在回忆系列材料时,材料的顺序对记忆效果有重要影响。一些实验结果表明,最后呈现的项目最先回忆起来,其次是最先呈现的项目,最后回忆起来的是中间的部分。这种现象叫系列位置效应。最后呈现的材料最容易回忆,遗忘最少,叫近因效应。最先呈现的材料较容易回忆,遗忘较少,叫首因效应。
*学习程度
一般认为,对材料的识记没有一次能达到无误背诵的标准,称为低度学习;如果达到恰能背诵之后还继续学习,称为过度学习。实验表明,低度学习的材料容易遗忘,而过度学习的材料比恰能背诵的效果还要好一些。
*学习者的态度
学习者对材料的兴趣、需要等,对遗忘也有一定的影响。研究表明,不符合个人需要、引不起个人兴趣、在个人生活中不占重要地位的材料,一般容易被遗忘。
长时记忆的遗忘理论
遗忘的理论:
条件反射
对长时记忆遗忘的原因,有多种解释。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痕迹衰退说----这一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退的结果。
*干扰抑制说----这一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了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一旦排除干扰,记忆就会恢复,而记忆的痕迹并未发生变化。
*提取失败说----这种理论认为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永远不会丢失的,我们之所以对一些事情想不起来,是因为我们在提取有关信息时没有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而一旦有了正确的线索,经过搜索所需要的信息就能被提取出来。
*动机性遗忘说----这种理论认为,遗忘不是保持的消失而是由情绪或动机的压抑而引起的。如果这种压抑被解除,记忆也就能够恢复。
动机性遗忘理论考虑到了个体的需要、欲望、动机、情绪等在记忆中的作用,是值得引起重视的。
总之,长时记忆遗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以上这些理论都从某一方面入手,解释了遗忘的部分现象,但却不能解释遗忘的所有现象。所以,对于遗忘的原因,我们需要把上述四种理论综合起来加以解释。
4)影响记忆效果的因素
影响记忆效果的因素各种各样,既有生理的因素也有心理的因素。
影响记忆效果常见因素
*懒记----许多学生老是抱怨“自己的记忆力差”,记不住要学习的知识。其实,这些同学的记忆力并不差。他们中的一些人说起游戏如数家珍;有的谈起足球队员,了如指掌;对歌星更是滔滔不绝;从许多方面来看,他们的记忆力还很惊人呢!但是,当要记忆学习知识时,他们就开始“懒惰”;所谓课堂懒得记笔记;课后懒得做作业;应该背诵的懒得背诵。结果养成了记忆上的懒惰习惯。因此,养成了懒惰的记忆习惯后,一谈到学科知识,就不去记忆,长久下去,发现自己真的记不住课堂知识了,因而形成了越来越记不住的恶性循环。
*记忆时无兴趣----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有一些同学在记忆的时候,发现自己对这个科目不感兴趣,甚至对一些科目还特别讨厌。没有兴趣,甚至讨厌,最后的形成了没有“兴趣,不想记,花了时间,记不住,越来越不想记”这样一个恶性循环。对这样的现象我们有三种办法加以解决。
记忆时无兴趣的克服方法
第一,首先认识到,不可能每个人都对所有的科目和所学的所有知识都感兴趣。纯粹以兴趣来确定学习的任务一定不能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对不感兴趣的科目要花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学好它。
其次,要认识到所学的知识对自己的价值。比如立志做一个数学家,而数学家就必须精通数学,这样,开始可能硬着头皮去学,但随着数学知识的增多,数学才能的增长,就会逐渐对它产生兴趣。
第三,在记忆方法上下些功夫,运用一些幽默的语句、俏皮语、荒唐可笑的夸张形象、打油诗等等帮助记忆,这种“趣味记忆”可以把一些枯燥难记的内容变得像“智力游戏”一样令人感兴趣。
*无信心----学习上的自信心十分重要,我们要对自己说“我能行”。自信状态影响着一个人记忆力的发挥。自信心是增强记忆的内在动力,信心越强,记忆力效果越好。科学研究表明,当人的自信心增强的时候,机体放松,情绪乐观,血液的含氧量就高,大脑细胞获得的氧气就足,从而产生兴奋和激发状态,我们把它称为大脑的新能量。新能量增进脑细胞的活跃状态,产生良好的记忆效果。
记忆无信心时的克服技巧
首先要相信并不是只有自己感到记忆困难。对任何人来说,要记住所学的知识内容,都不那么轻松。遗忘规律之所以称之为“规律”就是说遗忘是普遍的必然现象。
其次要坚信,自己最终能记住要记的内容,尤其是采用高效记忆方法,别人能记的我能记,别人不易记的我也能记住。最终能达到高效记忆的水平。
*没有心情---人的心情、感受会影响人的行为,我们要学会调试心态,更有效的去学习和记忆,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每当人的心情不好时,例如,郁闷,忧虑时,会使大脑细胞的活动能力受到影响,从而使脑子变得迟钝,理解力和记忆能力都会受到影响。学习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有的同学在学习中经常不能保持良好的愉快的心情,因此学习效果下降。因此,我们同学应该学会自己调节自己的学习情绪,使自己经常处于快乐、精神饱满、努力上进的良好的情绪状态中。
*没有方法----也有一些同学,在记忆中没有方法技巧,所以,记忆时花的时间比其他人多,记忆的效果了又不如人家。事实上,只要我们掌握巧妙的科学高效的记忆方法,会有助于提高记忆效果。
*材料因素----在所学的知识中,的确有难易之分;也有熟悉与不熟悉之分。客观上,我们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把这些难的材料分解为我们所熟悉的知识,也可以转化为我们已经掌握的知识。但这需要花苦工夫。
5)识记的主要规律
识记是记忆的初始环节。成功的识记必须是在正确理解、掌握并善于运用识记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实现。根据心理学的研究,识记的主要规律有:意向律、意义律、数量律、组块律。
*遵照意向律,提高识记心向
意向律是指受识记的有无意向的规律。识记的意向即识记的目的和意图,通常有意向的识记效果高于无意向识记,有具体意向的识记高于笼统意向的识记。因此,一般化的识记意向显然低于具体识记意向的效果。意向的远近也是影响识记保持的重要因素。即意向越远,保持时间越长;意向越短,保持时间越短。
根据意向律,在识记时可以采取的对策
第一,要有明确的记忆意识,清楚知道记忆要达到的目标、记忆的内容、乃至采用什么方法来记。第二,要提高自我参与的程度,无论记什么内容都要有强烈的记忆欲望,要相信自己“能记住”、“会记住”,抱着这种信念,识记的效果就会朝你所希望的方向发展。第三,限时记忆。规定识记的内容在一定时限内完成。限时记忆加强了对记忆时间的意识,能增强紧迫感,迫使具有惰性的大脑全面紧张起来,使识记效果大大提高。第四,树立长远的识记目标,保证记住的内容经久不忘。识记的内容尽量要求自己记久一点、记远一点,终身受用,不要仅为了考试或临时的任务而已。
*把握意义律,增强理解效果
意义律是指识记效果随对材料意义的理解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心理学叫做意义识记,反之叫机械识记。艾宾浩斯和肯斯雷(Kingsley)的研究揭示了意义识记在识记的数量上、精确性上以及时间的节省上都大大优于机械识记。
根据意义律提高识记效果,首先要促使新知识与旧知识取得联系。一方面,只有当新知识纳入旧知识的系统与网络中,新知识才真正被理解;另一方面知识也只有固定在旧知识的“桩”上,才不会成为孤立的、零星的、易被遗忘的知识点。因此作为教师,在教学新知识时,要注意揭示新旧知识的联系点、生长点,搭好新旧知识联系的桥梁。就是在教公式、定理、法则等这类必须记住的内容时,也应该多作意义上的分析,充分揭示其内在联系,防止学生死记硬背。第二,对必须记住,而意义不强的内容,赋予人为的意义来提高识记效果。在学习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义不强,甚至枯燥的内容,如历史课的年代、人名,地理课的地名,生物课的类群,外语课的生词,化学课的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等,对这些内容可人为赋予意义来记住。如爱因斯坦在记一个电话号码24361时,以“两打加19的平方”就轻而易举地记住了。
*掌握数量律,整记与分记相结合
数量律指识记所需的时间随识记材料数量的增加而增加的规律。即识记的数量越多,所花的时间越多,且识记时间的增加远远大于教材数量的增加。如识记7音节的词,识记总时间为3秒,而识记36音节的词,识记总时间则为792秒。
根据数量律,需要根据识记量采用相应的识记方法。一般来说,短且整体性强的材料,以一气呵成的整体法识记为好;材料长可采用部分识记法,即把整体分成几段,一段一段地记。若各段熟记后,段与段的次序易混淆,可采用先部分后整体的方法识记。
*依照组块律,加大信息量
组块律就是指识记信息的容量随组块容量的增大而增大,短时记忆的容易量为7±2个组块。根据组块律扩大识记量,就必须将信息组块化。即根据个人的经验将孤立的项目尽量连接成更大的单元。组块的容量越大,能够立刻记住的内容就越多。因此,通常博学强记是互为因果的。知识多、经验多、有助于记;而记得快,记得准又依赖于知识的博。
此外,感官协同活动,手、眼、耳并用;识记的材料成为活动的对象也能提高识记的效果。此外,爱记、多记、勇记也可以提高记忆效率。
一般说来,越爱记的人记忆力越好。一个怕记的人,把记忆看成是令人生厌的负担,绝对记不了多少东西。因此,我们要爱记、勤记。心理学的原理告诉我们,头脑中数字知识越多的人记数字越容易;数理化公式记得越多的人,记数理化公式越容易;古文记得越多的人,记忆古文的能力越强;英语单词越多的人,记忆单词的能力就越强。总之,无论在哪个知识领域,提高记忆的有效方法就是多记该领域的知识。越是广背博记,记忆力越是超群。越是爱记的人,它的记忆的效果越好。越是勇于记忆的人,它记忆起来越轻松。
6)记忆的具体方法
根据不同的个体差异,还会有更多的记忆方法。主要的具有特色的或者基本的高效的记忆方法如下:
歌谣归纳----用朗朗上口的、富有韵味的诗或歌谣来归纳所要记忆的知识,能给人以美感,增加记忆兴趣,提高记忆效果。
图表归纳----运用图表归纳知识,也具有形象生动,易记忆的特点。
有些知识用表的形式进行归纳,效果可能更好。使用这类图表时,不管是自己制作的还是别人制作的,要注意经常复习。复习的办法是默写,然后对照图表,将默写掉了的,用红笔补齐或纠错,下一次专门复习红笔表明的地方。
谐音联想----利用同音或近音字来巧妙地记忆学习材料,叫谐音联想法。
形象联想----这种方法的核心是对学习材料从形象上进行联想,使之与某种生动有趣的奇特形象产生联系,这样就可以促进记忆效果,提高记忆兴趣。
有时,对要记忆的材料的语义进行形象联想,也能提高记忆效果。总之,记忆的方法是很多的,同时,我们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材料内容来设计和创造符合自己记忆特点的记忆方法。要灵活、多样,方便,以达到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
分类概括----分类概括就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把所要记忆的内容分为几个类别,这样回忆时按类别进行回忆,记忆的效果也会增强。
为了便于记忆,分成的组数和每组内的个数要得当。分成的组太多,记忆起来就费劲,组太少时,组内的个数就会增多。另外,各组之间个数相差太多也不好记。
简语归纳法----简短的几个字词来归纳所学习的知识,可以大大提高记忆效果。
纲要信息记忆法(组块记忆法)----人类的记忆是按照组块来记忆的,打个比喻来说,记忆英语单词He comfort in lived.需要四个组块,如果记忆He lived in comfort.则只需要一个组块,记忆所需时间为4:1。因此,在学习的时候,要善于将所学知识通过一条链子把它串起来,串成一串。如在学习化学——羟与其衍生物的相互关系,则可以在学习后,将其绘制成一幅图,通过这个图将所学知识串成一片,既减缩了记忆容量,又方便了进一步的复习,这在前面的“图表归纳”法中也有介绍。所以,建议同学们在学习完任何学科之后,都要试着自己动手归纳成一个体系,然后按体系进行回忆和复习,这将大大地提高学习效率。
整体与分段记忆法----以英语26个字母为例,如果把26个字母每次当做一个整体,一遍又一遍地从头到尾反复读,不如把这26个字母分成几段,每段4—6个字母,一段一段地记。又例如,在记一篇课文时,从头到尾地读,不如一段一段地读和背效果好,这方面有许多同学都有亲身体会。但是分段记忆也有缺点。把一个整体分成几段来记,由于每段的内容少,因此容易记。但各段记熟之后,段与段之间的先后顺序容易发生混淆。这是因为学习有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所谓前摄抑制,是前面学习的知识对后面学习知识的干扰,所谓倒摄抑制,是后面学习的知识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抑制。所以,在学习的时候,要调整记忆的顺序,采用分段循环记忆的另一个问题是,在复习的时候,是先易后难呢?还是先难后易?我们说,应该是先难后易。实际回忆时,如果学习材料比较容易记,又不太长的话,以一气呵成的整体记忆为好。反之,则可以采取分段记忆与整体记忆结合的办法。
卡片袋记忆法----同学自己找7个信封,分别写上星期一至星期天。然后自制一些卡片(比信封略小的纸片)。每天课上完以后,要自己复习老师讲的内容,并把自己认为要记的知识点记在卡片上。卡片分左右两边。左边记英文词,右边记中文词;左边记公式名称,右边记公式表达式;左边记省名,右边记省会地名……记忆时,挡住左边,看右边回忆左边,然后挡住右边,看左边回忆右边。记完以后,在卡片右上角打一个小“√”,放入一天后的信封内。第二天对此卡片进行第二次记忆,再打一个“√”后,放人此后三天的信封内。三天后再复习一遍,再打上一个“√”后放人五天后的信封内……如此复习3—5遍,因人而异。复习的次数越多,间隔的时间则越长。这样,每天复习的卡片只有3~5张。这种卡片袋学习方法既是多种记忆策略的综合运用,也是提高学习自主性、自觉性的有效措施,效果很好,值得提倡。
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法----在进行识记时,要学会同时运用多种感官,如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练以及用手写等。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学习83%通过视觉,11%通过听觉,3.5%通过嗅觉,1.5%通过触觉,1%通过味觉。而且,人一般可记住自己阅读的10%,自己听到的20%,自己看到的30%,自己看到和听到的50%,交谈时自己所说的70%。这一结果说明,多种感官的参与能有效地增强记忆。
多种形式共用记忆法----要使知识达到熟练的程度,唯一的方法就是反复练习。但如果只用一种方式反复练习,就显得单调,会使人感到厌烦,因此最好采用多种不同的形式去练习相同的内容,这样做不仅使人感到新鲜,复习时更持久专心,而且有利于从多种角度全面理解知识内容。在各种复习形式中,采用小组集体学习的方式效果是很好的。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谈话使人敏捷”,通过小组讨论交谈,互问互答,交流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每个人都会受益。每个人的长处和短处都可以得到很好的发扬和弥补。这里说的“多种形式共用”和上面讲的“多种感官参与”即所谓的“协同记忆法”。协同记忆法的核心是在学习过程中把听、说、读、写、思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
联想追忆法----联想是由一种经验想起另一种经验的活动。根据事物间的接近性、相似性、对立性进行的联想相应分为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利用接近联想,从时间上或空间上与回忆目标接近的事物开始忆起,易找到回忆目标。根据相似联想,从形态上或性质上与回忆目标相似的事物开始回忆,有利于搜寻到回忆目标。按照对比联想,从性质上或特点上与回忆目标相反的事物开始搜索,便于发现回忆目标。凡是不能直接回忆的事物,借助以上联想方式可帮助搜索。研究表明:联想越丰富、越多彩、越离奇,记忆效果就越好。联想记忆可具体分为接近联想、对比联想、类比联想、因果联想等。
推理促进法----推理促进法就是运用事物间的本质联系,通过推理来找到回忆对象。
再认助忆法----再认助忆法就是利用再认对识记过的内容所产生的熟悉感来帮助追忆。就是把有可能是回忆目标的事物全部呈现出来,一旦发现“熟悉面孔”往往就找到了回忆目标。
浓缩记忆法----浓缩记忆法就是指在学习和复习中,为便于记忆,将某些概念、原理、特性、方法、措施选一些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关键字、字母和编一些简单易懂的口诀加强记忆,如判断某种元素是否为植物必需元素的三条标准可总结为“不可缺少、不可代替、直接作用”12字口诀。这种记忆方法有利于把“厚书薄读”;也有利于将“薄书读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理解记忆法----要真正记住专业课的概念、原理,死记硬背是不行的,必须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感性记忆只停留在对事物表面的认识上,但它是初始记忆,不能牢固、持久,如果把记忆提高到理解分析这一水平,就会获得清晰、持久、牢固的记忆。如对化学概念、公式、定理、定律等的记忆就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
词头记忆法----:如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中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从南向北依次是: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抽出字头就可以这样记忆:“广厦福宁上”五个字,易记不易忘,效果比较好
归纳记忆法----整理、归类知识,可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不仅便于同学们的记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分解记忆法,----对于内容较多或涵盖面较广的知识可以用分解的方法记忆,可以分成若干部分或几步骤去记忆。
目录记忆法:--可以据课本目录、学案目录或自己编写的目录去记忆。或把记忆的内容编写成目录树的形式,记忆时可达纲举目张之效。
要点式记忆法
对于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我们很难把老师讲的每一句话都记下来。但是,我们可以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把老师讲课的内容分成几个要点,记住这些要点,就会把握一节课的全部学习内容。每一科课程的知识,都是由一些知识点组成的,记住这些知识点,就掌握了这个课程的基本知识骨架。所以,要点式记忆法是课堂学习中最重要的记忆方法。
口诀记忆法
大家知道,顺口溜是很容易记住的。学习时,如果将所学内容进行加工整理,编成口诀,像读顺口溜那样,记忆的速度就快了。
比较记忆法
比较记忆法,就是将两个或多个记忆材料进行比较加以区别来强化记忆的方法。
有比较才会有鉴别。通过比较,不同知识各自的特点清楚了,记忆就会更加准确,更加牢固。
形象记忆法
有具体形象的事物比抽象的概念容易记住。形象记忆法就是根据这个原理,通过联系具体的形象来记忆抽象的东西。应用这种方法进行记忆的关键是:要善于给抽象的材料赋予具体的形象。一般的经验是:用自己所熟悉的东西比喻抽象的材料,用形象化的语言描绘抽象的材料;将抽象的学习内容编绘成图表,或制作它的模型、标本,进行实物观察和科学实验等。
韵律记忆法。信息论认为,存入大脑皮层的信息可以分为表象和语音两种。语音作为信息的载体包含着极其深刻的内容,与人的记忆有着极密切的关系。顺畅、和谐、铿锵、压韵的语言,最能引起人的大脑兴奋,使编码、贮存和提取极为方便。因此,我们可以利用此特点对记忆进行“深加工”,用谐音、歌诀、字头、顺口溜等方法来提高记忆效果。
音乐记忆法。音乐能给人带来轻松、愉悦和美的享受。同时,舒缓、优美的音乐还有助于人的记忆。科学研究表明:音乐的声波能改变人的脑运动,一旦人体的自我韵律与乐曲合拍并产生共鸣时,就能激发大脑储存的多种信息,在这种舒畅和谐的美感中,人的记忆会得到深化和超越。因此,当你在学习活动时不妨配上舒缓、优美的背景音乐,便会提高你的记忆能力。
整体与部分、分散与集中记忆法。把学习材料从头到尾阅读直到熟记叫整体记忆法。把学习材料分成几部分,熟记一部分后再去熟记另一部分叫部分记忆法。一般来说,要记的材料既少又简单,采取整体记忆效果比较好;要记的内容又多又难时,应采用部分记忆法。一般分散记忆比集中记忆效果好,但并不是说越分散越好。每一次学习相隔多长时间为好?间隔时间30分钟-24小时为宜。学习与记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要根据学习的性质和难易程度恰当运用集中与分散记忆法。对同一学习内容,记忆能力强的同学运用集中学习记忆法效果好;记忆能力差的同学用分散学习记忆法效果好。
知识体系构建法
学生能将学过的知识纳入到这一体系和线索中,形成框架,便于知识的记忆和整体把握。
7)怎样提高记忆能力,科学的记忆基本要求
(1)给自己规定记忆任务,明确记忆的目标,提出记忆的要求,是有意记忆的首要条件。
(2)在理解基础上记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死记硬背,只能事倍功半。对知识的理解是通向记忆的坚实途径。
(3)用思考加强记忆强度。长久而反复思考,会在大脑的特定部位造成神经细胞兴奋的固定联系,留下深刻痕迹。“给学生现成的答案,就象沙滩上的脚印。经老师点拨,同学自己寻找到的答案,如同巨石上的雕刻。”
(4)在记忆过程中,不断尝试回忆。不要拿到题就只顾没完没了机械重复,应先看一遍放到一边,试图回忆所记内容,再回过头来重点看一遍没记熟的内容,反复二三次,基本上就完整记住所学内容了。
(5)及时巩固。复习时,记忆后的二小时,记忆后的一天之内,记忆后的第二天,记忆后的第一周,记忆后的第二周,记忆后的一个月,达到最佳效果。
上午的课下午复习,下午的课晚上复习,当天的课当天复习。
(6)集中注意力。注意力高度集中时,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一个优势兴奋中心,需要的信息落在优势中心上,记忆的“痕迹”会特别深刻,记忆效果特别好。
(7)愉快而稳定的情绪。一个心理压抑、情绪烦躁的人,学习时是不可能产生好的记忆效果的。当人的大脑皮层活动稳定时,很容易接受外界传入的信息,并形成清晰的记忆。
(8)注意学习后的活动。学完一科,如接着学习相似的学科,则会产生较大干扰,影响记忆。学完一科后,马上睡觉,会减少忘却。但人不能每次学完后都去睡觉,为了减少遗忘,在学完一科后最好休息5-10分钟,并在此后尽可能挑选性质不同的学科学习。学习过后不要马上进行大运动量的活动,大脑对刚学过的知识有一个自动巩固加工的过程,马上进行剧烈运动,会影响这个巩固过程。
(9)多感官协同记忆。有研究表明,只靠耳听,仅能记住老师讲课内容的15%;单用眼看书,最多能记住30%;用耳听眼看结合起来,能记住50%;如做到边听边看边记边说,则能记住70-90%。可见,多感官协同活动,多种刺激叠加在一起,在大脑皮层建立多方面、多渠道的斩时神经连接,会大大提高记忆效果,尤其对外语学习效果更明显。
(10)过度记忆。对已记住的内容再进行过度记忆,会大大延长记住的时间。那么怎样超额效果最佳?研究表明,过度记忆在50-100%效果比较好。但超过100%后,效果会逐渐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