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妈眉毛:无奈的蓝皮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8 14:41:30

无奈的蓝皮书

邹东涛在《发展和改革蓝皮书》绪论中流露了无奈。
 
1, 反思改革白浪翻

“前腐后继斩难断,道德衰败信誉残。

社会阶层大分化,收入分配距天渊。

劳工地位落千丈,权贵资本蠹蔓延。

当年喝汤呼万岁, 今日吃肉骂声喧。

“两仇”思想日演进, 反思改革白浪翻。

退则卅年前功弃,进则改革大攻坚。

改到深处是硬核,民主建政挺前沿。”

无奈之下,只好“退则卅年前功弃,进则改革大攻坚”,因此,纪念还是要纪念的,所以出了蓝皮书,“改革”结果虽然不妙,“改革”过程还是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2,美好的回忆

“开启于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中国改革开放,经过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30年的艰难拼搏,创造了当今中国的“两个盛世”:一是中国经济体制创新的盛世;二是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盛世。”

“自古“盛世修书”。“两个盛世”把为改革开放“修书”的历史任务推到了世人面前。”

““隆重纪念”有着许多实际工作要做,作为改革开放的思想者和研究者们,最重要、最熟悉、最恰当的工作就是为改革开放“修书”。为此,我们组织撰写了这本“发展和改革蓝皮书(No.1)”《中国改革开放30年(1978~2008)》。”

“皮书,特别是蓝皮书,是以“出社科精品,创传世文献”为宗旨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品牌出版物。”

“回顾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就,总结改革开放30年的基本经验,分析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教训,展望和探索改革开放发展的未来路径,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把为改革开放30年的“修书”纳入蓝皮书系列——“发展和改革蓝皮书(No.1)”《中国改革开放30年(1978~2008)》,这既是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蓝皮书填补一项空白,更是为中国改革开放“而立之年”献上一份华诞心礼。”

3,“改革”是“改朝换代”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既是改朝换代的历史,也是发展和改革的历史。”

“改朝换代和改革都是推进中国历史发展的巨大动力。”

“当地球旋转到20世纪后半期,中国又进一步觉醒了——自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这场崭新的“长征”之路一走就是30年。”

如果说,五四运动是反封反帝的觉醒,“改革”则是对“僵化”的社会主义的“觉醒”!是对上了毛泽东的“当”的觉醒!开始了从社会主义闯出一条血路的“长征”!“一走就是30年”!

“如果把中国的改革开放比作一场空前巨大的无硝烟的战争,这场战争就是在全国各个方面纵横交错、波澜壮阔中展开的.”

显然不简单是经济的“发展”,而是一场阶级的战争——“空前巨大的无硝烟的战争”的“各个方面纵横交错”地全方位地展开。

4,不“和谐”的现实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伟大成就,按照常理,国内应当是一派莺歌燕舞庆盛世的景象。然而,中国国内却在“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中生起了“烽烟四起”的大争论。”

5,改革开放的“四柱八梁”

邹东涛“科学分析”了改革开放的“四柱八梁” ,它们是“特色理论”“市场道路”“初级阶段”“和谐社会”的“四柱”;“农村联产承包”“特区建设”“所有制改革”“财政金融改革”“市场体系建设”“分配拉开档次,工人下岗分流”“教育文化市场化”“医疗卫生市场化”(“住房市场化”的重头戏比知道为什么没有包括进去)。

就这些七扭八歪的梁柱能撑起什么“大厦”?
 
6,莫名其妙的三十而“立”

“人有三十而“立”,中国改革开放也有三十而“立”。这就要科学分析改革开放30年来“立”了什么?怎样“立”的。”

新中国成立59年,何来的三十而“立”?今天的中国是30岁的中国?从“改革开放”出生的?

7,莫名其妙的空中“大厦”

“建立一个新的经济体制,犹如建设一座巨型的大厦,首先要打好大厦的“基座”,改革开放“基座”就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然后在“基座”要“架设”起“四柱八梁”。”

四项基本原则不是社会主义大厦的基座?工农联盟不是社会主义的基座?“四柱八梁”的“基座”打在什么地方?

中国的社会主义大厦难道是“改革开放”才打的“地基”?新中国的前28年竟然没有一砖一瓦?

8,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包括毛泽东思想,实际上就是红旗换彩旗!这些彩旗是没有什么根底的,不管你说得多么“重大”,无非是精英拍马屁忽悠出来的“理论”,经不住历史的检验,迟早要昙花一现。

“在当代西方世界,新自由主义和“第三条道路”成为影响较大的思想理论体系和引人注目的政治现象,在中国也有着广泛的市场。”

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是和“当代西方世界,新自由主义和“第三条道路””相通,而和马列毛主义格格不入。

9.所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完全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那种市场经济和那一套市场经济理论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完全没有区别,不过是贴了一个“社会主义”的新标签而已,这也能叫“新理论”?连精英自己现在也直呼“市场经济”,不再戴“社会主义”的帽子了,甚至有说要变“指鹿为马”为“指鹿为鹿”了,还有什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10,所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有精英说“过渡时期”就是夺取政权时期,在这个时期才需要无产阶级专政,夺取政权以后,就不需要无产阶级专政,而只需要发展生产力了——把初级阶段放在马克思说的“过渡时期”以后。

有精英说,“初级阶段”实际上就是新民主主义阶段——又把初级阶段放在社会主义之前了。

权威的说法是,初级阶段是中国的特色阶段,还没有到达马克思说的社会主义阶段,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阶级消灭了,但生产力不发达,因此阶级斗争不需要了,只需要发展生产力了。

如果说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更高阶段的社会主义尚且需要无产阶级专政,也就是开展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那么,“初级阶段”怎么就能已经消灭了阶级呢?而到更高级阶段又会莫名其妙地出现呢?

如此飘忽必定,不能自圆其说的所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能算得理论吗?无非是借口发展生产而告别革命罢了。

11,所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

“和谐社会不是一种社会形态,而是一种社会状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主要从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向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标志。”

阶级压迫社会能存在什么“和谐社会”?即使在社会稳定时期能叫“和谐社会”吗?社会主义也还是阶级社会,不过是无产阶级占了统治地位,但被打倒的剥削阶级甘心“和谐”吗?对立阶级之间能有真正的和谐吗?真正的和谐社会只能是消灭了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就这个意义上讲,和谐社会恰恰只能是共产主义的社会形态,而不能是阶级社会中的一种“社会状态”。人类历史上不存在和谐社会状态,社会主义同样不存在什么和谐社会状态。这种说不通的“理论”能叫理论吗?

12.“八梁”之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

就是分田单干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精英说,集体生产农民没有积极性,出工不出力,现在,地里生活没多少,闲了打麻将,就有积极性了?进城农民工给老板打工就有积极性了?农村地力人力浪费太大了,组织起来向生产的深度广度进军,九亿农民能创造出多少社会财富来?不说利润,只要物质财富创造出来,人民生活不是照样改善?现在没有组织,就发挥不出集体的力量来,农民看着地荒人闲,英雄无用武之地。30年农民无所作为,实在可惜得很。

前28年,农村多大变化,后30年,守着一亩三分地,农民能有什么作为?只能越来越论为弱势群体。农民工和下岗工是工人队伍中最悲惨的一部分。

精英却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是当时占全国人口数量80%的农民的绝对贫穷被迫创造出来的”。

按照马克思的分类,贫困有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两种,在基本生活水平线下是绝对贫困,而两极分化的悬殊的差别则是相对贫困,两个人都吃窝窝头所感受的痛苦与一个人吃馒头,一个人吃山珍海味所感受的痛苦,哪个更大?工人阶级倍感压抑的正是严重的相对贫困!

精英把改革前比之改革30年后80%的农民的生活水平的差异,叫做农民的绝对贫困,然而,相对贫困是严重地增加了还是缩小了?如果加上公有制的家底(原来丰厚的家底现在卖光了)因素,和现在三座大山的压迫,是哪个时代绝对贫困更甚?农民的绝对贫困总是伴随相对贫困的加深而加深!

13.“八梁”之二:设立经济特区和对外开放

“经过15年的艰难,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对外开放取得的重大成就。”

俄罗斯的普京已经认识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一点好处也没有”,所谓的“世贸协定”不过是霸权主义玩弄的经济花招而已,不过是新殖民主义的“自觉自愿”的不平等条约而已。我们急不可耐的加入世贸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好处?人们正在反思,反思的结论是,无非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充当发达国家的附庸的“进程”成为不可逆转而已。

14.“八梁”之三:所有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建设

“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认为,社会主义就是消灭私有制。所以,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一方面,争议和分歧最大的是所有制;而另一方面,取得成就最大的也是所有制。”

“取得成就最大的也是所有制”,一语泄露天机,“改革”就是要消灭社会主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所以“改”变成了“卖”,早卖,快卖,卖光。不仅卖进私人腰包,而且卖给外国!

“所有制改革是我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珠穆朗玛峰”和“马里亚纳海沟”,即在经济体制改革大系统中,高不过所有制改革,深不过所有制改革。”

“我国理论界越来越多的学者达成了这样一种共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首先取决于所有制改革的成功。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所有制是灰色的,生产力之树常青。”

公有制是灰色的,腐朽的私有制的生产力却是常青的!

一定的生产力和一定的生产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存在,没有离开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也没有离开生产关系的生产力,公有制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必然一损俱损,私有制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必然“一荣俱荣”。

“所有制改革的基本内容,一是探索公有制经济在财产组织方面的实现形式,特别是国有企业的产权变革。”

“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搞活全民所有制企业特别是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

改变国有企业的所有制是“改革”的攻坚战,美其名曰:“探索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用“搞活”的名义搞死国有企业!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现代企业制度。”

这里的要害是引入“产权”!产权是资产阶级法权的核心,社会主义把生产资料收归公有,就是在生产资料领域消灭了资产阶级法权,只保留生活资料按劳分配的资产阶级法权残余。

从私有制产生以来,私有制的特点就是“产权清晰”,怎么能成为什么“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呢?列上这一条,就是借口向现代化“前进”,实现向私有制的倒退!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显然,并不是在壮大公有制的条件下实现“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而是以吃掉公有制而实现“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表面上不搞阶级斗争了,实际上才是真正的“你死我活”!

“把“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写入宪法修正案。”

宪法修改说的是与时俱进,修改不只一处,但精英主要看中的是“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的宪法倒退!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进一步完善了保护私有产权的法律体系。”

说的是公有私有同等保护,但在精英眼里只有“保护私有产权”,他们的“物权法”就是私有产权法。

15.“八梁”之四: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和宏观调控体系的形成

“改革开放前的金融体制是国家一统的单一金融体制,30年来,金融体制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

银行金融的本质就是国家信用,属于国家主权的内容。“国家一统的单一金融体制”正是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信用的本质,不分割,不竞争,为社会主义经济的一盘棋整体服务。

“2004年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

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就是打破了统一的国家信用,撕裂了社会主义的银行信用的基础。

“财政和金融体制改革大大完善了中国宏观调控的基础,逐渐形成了适应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使宏观调控从过去主要依靠行手段转变为主要依靠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

实际上是把信用手段交给市场,交给私人,甚至交给外国,把国家主权廉价出卖,这不是完善而是大大削弱了国家宏观调空能力。

16.“八梁”之五:价格改革与市场体系建设

“现代市场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市场为基础的价格形成机制则是市场机制的核心。”

所谓“现代市场体系”,只能是资本主义市场体系。不是现代市场体系是社会主义的组成部分,而是社会主义是现代市场体系的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只是市场体系的标签!

“我国改革开放大体上经历了从商品市场建设为主,到推进要素市场建设为主的两大历史阶段。”

土地,资本,劳动力,是资本主义市场的基本构成要素,所谓从商品市场到要素市场的“前进”,就是从社会主义有限制的商品市场倒退到资本主义的完全市场。

“在改革开放之前的很长一段时期,我国基本上不存在房地产市场。改革开放之后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壮大,主要得益于两大制度改革:一是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二是城镇国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确立了“住房商品化和社会化”的改革方向。”

房地产市场化竟然没有作为独立的“一梁”,大概是因为搞得太糟朽了,实在不好意思太张扬,就归入了市场建设“一梁”。不过,这也正说明了“市场建设”的糟朽。

但在精英眼里,住房市场化却功不可没,它带动了资本市场,资本的大量投入甚至形成了房地产泡沫;带动了土地市场,地价越抄越高,房价也越抄越高;还带动了劳动力市场,吸纳了多少农民工?然而,修的房越多,老百姓的住房却越困难,真是咄咄怪事!

“住房既是基本的生活资料,又是一种炫耀性的生活资料;既是商品,又是资产和投资;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变化不仅影响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而且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

房地产市场化在“市场建设”中是挑大梁的,是梁中之梁!

17.“八梁”之六: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就业日益纳入了市场化轨道。”

以农民工进城和工人下岗分流为标志,“就业日益纳入了市场化轨道”!

“经过30年的改革,我国逐步建立起了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收入分配体制”

只有在公有制生产方式中才存在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在雇佣劳动生产方式中,工人是被剥削的,不是按劳分配的;资本家也不是什么按资“分配”,而是无偿占有全部剩余价值和在市场上的赢者通吃。高管的和国际接轨的高薪,也不是按劳分配,资本主义国家的高管高薪本质上是对剩余价值的分赃,和工人的工资本质上是不同的。

“1995年3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具体确定“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是中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方向。进入21世纪,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进全民的社会保障建设,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实际上,原来工人的福利丧失干净了,却用捉襟见肘的可怜的“社会保障”来安慰工人。

18.“八梁”之七:教育、科技和文化体制改革

“1990年~2003年,教育产业化、市场化和“教育大跃进”时期,一方面有效地扩大了教育规模,增加了教育机会,同时出现了日益严重的各种乱收费、高收费等损害教育品质和民生的乱象,民众对教育改革表示了极大的不满。2003年至今,教育界落实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校正改革发展出现的偏差,促进教育公平,探索面向未来的新的教育。”

上学难已经成了压在穷人身上的一座大山,受教育机会越来越阶级分化了。

“与教育体制改革密切关联的是科技和文化体制改革。中国科技体制的改革几乎与教育体制改革同步。”

同步染上了铜臭!瓦解了社会主义自力更生的科技队伍。

“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古国和文化大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必然要扩展和深入了文化领域”

“2006年成为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破冰之年”。”

毛泽东时代是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结冰”时期,经过“破冰之年”都消融了,牛鬼蛇神统统粉墨登场了。其实何只是从06年开始?

“由于文化具有极大的特殊性,它既关联着“软实力”、综合国力的增长和对世界的影响力,同时又关联着国民教育、核心价值观和精神文明建设,所以,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发展任重道远。”

在现在的话语霸权和与西方资产阶级的“概念同化”,马列毛主义成为文革语言,落后文化,封资修文化成为“先进文化”,大行其道,其“核心价值观和精神文明建设”大有成绩。

19.“八梁”之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1985年1月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拉开了医疗机构转型的序幕。20世纪90年代初,医疗卫生改革迈上新台阶,1992年9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卫生医疗体制改革的几点意见》,卫生部提出了“建设靠国家,吃饭靠自己”和“以工助医、以副补主”等带有市场化因素的改革举措。1997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0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体改办、卫生部等8部委《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陆续出台了13个配套政策。医疗卫生改革“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的争论逐步成为社会焦点,“看病难,看病贵”成为全社会的呼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认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本失败。“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思想提出之后,2006年9月国务院成立了由11个有关部委组成的医改协调小组,进一步协调改革,把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重点放在建设城镇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获得了巨大成功。”

看病难已经成为压在穷人身上的三座大山之一。也看不到有被搬掉的迹象!

纪念“改革”30年,实在拿不出象样的东西来,就这些扭七歪八的“梁柱”撑起的“改革”“大厦”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