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城国际娱乐:心意六合拳之:裹、践、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8 17:21:31
心意六合拳之:裹、践、躜(2009-03-05 14:16:24) 練習心意六合拳的人,無不知道「裹、踐、躦」乃為心意六合拳法之要義,但是對於「裹、踐、躦」的真實含義,卻沒有多少人明白。有的人練了一輩子的心意六合拳,也沒有瞭解其義,結果練了一輩子糊塗拳,功夫總也上不去。又有的人由於沒有理解「裹、踐、躦」的真實含義,為了裝點門面,就將「踩雞步」中的三種手法解釋為「裹、踐、躦」,而且進一步指出這是三種拳法,即裹拳、踐拳與躦拳(可是古人在拳經裏從來沒有將「裹、踐、躦」與拳法沾邊)。這樣一來,前頭的錯誤沒有改正,後頭的錯誤就已經誤人子弟了,其流毒是很深的。

實際上,所謂「裹、踐、躦」並非是三種拳法,也不是某一個拳術動作,而是貫徹心意六合拳訓練始終的根本原則,更是心意六合拳巨大技擊威力的來源。可以說不懂「裹、踐、躦」三字的含義,就不懂心意六合拳,而將「裹、踐、躦」練成了裹拳、踐拳與躦拳就是曲解了心意六合拳。練習心意六合拳,一上來就必須練習「裹、踐、躦」,而在以後的學習中,又必須在每一個動作中找到「裹、踐、躦」,理解「裹、踐、躦」與運用「裹、踐、躦」。那麼,到底「裹、踐、躦」的真實含義是什麼?而且如何又能將「裹、踐、躦」練上身呢?下面我來講一講。

剛才我們說了,「裹、踐、躦」是心意六合拳的原則方法,心意六合拳的獨特力量就從「裹、踐、躦」當中來。既然是原則方法,那麼就必須在每一個動作中都能體現出來,而如果將「裹、踐、躦」理解成了三種特定的拳法,就不可能做到這一點了。因此,我們說「裹、踐、躦」不是特定的某種拳法動作。

正確的理解是這樣的:所謂「裹」,實際上包括「束」與「存」兩個部分,「束」指上身的收縮;「存」指下肢的沉蹲。是每一個動作發力前必須的蓄力方法。我們知道,無論哪一種拳法,只要它發力,就一定有一個蓄力的過程,儘管這個過程很短暫,但這是必然的。而蓄力的方法,實際上就是如何利用地球引力與地面的反作用力的方法,因為這兩種力是我們人類向外發放力量所必須借助的條件。心意六合拳的先賢充分瞭解這一原理,並且十分明確地運用這一原理來指導訓練。

所謂「踐」,就是在「裹」的力量的驅動下向前進步踐踏或者不進步的下踩,以前腳的摩擦力驅使地面的反作用力向上支撐起身體,產生類似于汽車刹車時的瞬間碰撞力。

所謂「躦」,就是身體向前上方斜向挺身與發力,也就是要求以頭上領之力促使挺頸、拔背、提中節,帶動身體向前上方「躦」起,我方的攻擊勁力也就由後下向前上方向發出。此為「進身」之法。我們說「進身」發力與「近身」發力是不同的,一般人大多混淆。所謂「進身」是身體「躦」起之法,而「近身」不過是接近對手而已。可以說不懂「進身」之法,就不可能獲得心意六合拳打人如「拔草」的效果,更無法理解「打人如親嘴」是什麼意思。

在一個動作中,「裹、踐、躦」是密不可分的,它們互為因果,共同作用,產生了心意六合拳的獨特勁力——「翻浪勁」。其運動過程的基本模型應該是這樣的:後腿坐實、束身存腿、掖胯收臀蓄勢→蹬地以使反作用力上行於腰胯、前腿(虛腿)進步跨踩→展後胯頂前胯促使重心由後腿快速移動到前腿、頭上領、拔中節、身子向前上方鑽起、以身勁催動上肢向前上發力。(在這裏,由於語言的局限性,表述是分段的,但是真做起來是不能停頓的。)

我們知道,心意六合拳練的是「三關九節勁」,也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整勁」或者「混元勁」。「裹、踐、躦」的身法調配正確了,「三關九節勁」便貫通了,所謂的「整勁」或者說「混元勁」也就出來了。

這一個過程的動作形態猶如海浪撲打礁石一般,形成了一種明顯的起伏弧旋發力的所謂「翻浪勁」。這種勁力巧妙地包含了螺旋、開合、起落、升降、收縱、反側等各種不同要素,在一個動作中同時展現出來,構成了一種極其科學的力量運作方式。這種方式確定了心意六合拳的的外部特徵。所以,過去心意六合拳被稱為「翻浪拳」,蓋由此而來。我們說,「翻浪勁」是心意六合拳的基本特徵,無論你怎麼練,也無論你能練出多少個「真形」,有了「翻浪勁」,你練的就是心意六合拳。如果你根本沒有將「翻浪勁」練上身,那麼你會的動作再多,也不是心意六合拳。

「翻浪勁」是一種整體勁力,也可以說是一種整合身體各部分運動的整體性動作,所以它是一種身法勁。心意六合拳的身法勁是很有特色的,這種特色在一般拳法體系中很難看見。所以,過去許多門派的拳師都說心意六合拳的身法好,現在看來的確是好,而且還不是一般的好,是特色明確,是一「絕」。

以前,老拳師教拳時總是強調:「不要用手勁,要用上身勁」,那麼如何用上身勁呢?一般拳師未必就知道,所以教的人糊塗,練的人更糊塗,結果大家一味地晃著身子猛發力,無非是蠻練而已,實不足取。如此這般,將先賢智能練成了蠻俗之法,真是對不起創拳的姬際可老夫子。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裹、踐、躦」不明也!

如果我們把話說回來,被世俗拳師誤認為裹拳、踐拳、躦拳的「踩雞步、搖閃把」的拳勢,實際上是先賢為練習「裹、踐、躦」而設計的針對性的練功方法。在這一把拳勢中,我們能夠很直接地感受到「裹、踐、躦」的運動方法與過程,長期練習以達到使「裹、踐、躦」在身上動力定型的目的。剛開始練習心意六合拳的人,必須反復練習與體會這把拳勢,所以它有「母拳」之稱,並非過譽與虛妄之言。而且,過去人們說心意六合拳是「打遍天下老雞形」,也並不是說練習了心意六合拳的雞形就可以打遍天下,而是說「踩雞步」的練習包含了「裹、踐、躦」的根本之法,練好了它,才能得到心意六合拳的高深功夫,才能借此打遍天下。

當然,過去也有一些並不明確「裹、踐、躦」真義的人,也練出了較深的心意六合拳功夫。這只能使我們佩服先賢的智慧,因為他們發明了能夠使「裹、踐、躦」定型於人身體的巧妙方法,使那些不明「裹、踐、躦」真義的人由於來練習了歷代拳師一貫相承的某些正確的動作,而無意之間獲得的「裹、踐、躦」正確方法,因此掌握了心意六合拳的真功夫。但是,這些人畢竟是糊塗的,于心意六合拳的拳理是無法貫通的,由於他們理解上的偏差而使心意六合拳逐漸失真,給後人造成的損失是巨大的,而且因此註定了他們永遠無法達到一流高手的境界。

練拳貴在明理,只有真正理解與掌握了正確的拳理,並且使它牢固地定型在自己身上,才能說我們學到了真東西。拳法是否正確,檢驗的標準應該是拳理是否正確,而不是盲目地按老師的要求,這一手應該放哪里,那一手應該放哪里……等等等等。我們說「不求形骸似,但求拳理明」,而拳理也有真偽之分。有的人名氣不大,但拳理明確,那他就是一位「明師」。有的人名氣大,但拳理一知半解,充其量不過是「名師」而已。我們追求的是拳術中的真理,而不是誰誰的名氣大、誰誰的資格老。名氣大、資格老大多與拳法修為無關,當然不能代表真理就在他手中。好在現在的武術愛好者大多受過良好的教育,於拳理之良莠真假一般都能判別,留給層次不高的「名師」之流的空間是愈來愈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