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吟传奇 独家版本:离太阳最近的树 教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04:30:25
《离太阳最近的树》
™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着的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感情和对保护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
2.理解文章融平静的叙事、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的思想的写作特色。
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4.掌握速读的要领,能够在快速阅读中迅速找出关键词、中心句。
™ 教学重点
1.体会文章蕴涵的深刻主旨。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融平静的叙事、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的思想的写作特色。
™ 教学方法
电教法、导读法、讨论法
™ 教学课时
两课时
™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展示青藏高原(阿里)的风光,引出高原上唯一的绿树——红柳——“离太阳最近的树”。
导语:这里是地球的第三极,是海拔最高的地方。这里是沙漠和戈壁的世界,这里高寒缺氧,“鸟兽绝迹、驼马遁形”。然而,即使是在这里,也曾有生命昂然不屈,那就是西藏阿里唯一的绿树——红柳——“离太阳最近的树”。
二、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并回答问题
1.红柳是什么样的?结局如何?
2.请学生口述文中所讲的故事。
三、跳读课文,感受红柳形象,体会作者感情
1.找出描写红柳形象的语句,并说说它们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1)“他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酷寒和缺氧微笑。”
简析:拟人手法。不仅写出了红柳生长环境的恶劣,衬托出红柳生长的不易,而且写活了红柳那种从容不迫、怡然自得的神态,生动地表现了红柳顽强的生命力。
(2)“它的根像一柄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逶迤的边缘。”
(3)“它们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硬韧,与沙砾粘结得如同钢筋混凝土。”
(4)“金红的火焰中,每一块红柳根,都弥久地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形状,好像一颗傲然不屈的英魂。”
简析:以上3句运用比喻,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活灵活现地展现了红柳顽强的生命力和伟大的力量,描绘了红柳傲然不屈的形象,字里行间熔铸着作者对生命的赞颂。
2.抓住关键词,归纳红柳形象特点,感悟红柳精神,体会作者珍爱生命的感情。
关键词句
表现手法
形象特点
作者情感
环境
酷寒  缺氧
珍贵、固住流沙、有顽强的生命力和伟大的力量
赞颂红柳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的精神
表达作者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感情
枝叶花
微笑
拟人

像巨大的章鱼脚爪
如同冰山
如盘卷的金属
好像傲然不屈的英魂
比喻
3.红柳的结局如何?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并体会语句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1)红柳就枝桠遒劲地腾越在旷野之上,好似一副镂空的恐龙骨架。
(2)整个红柳丛就訇然倒下了。
(3)去年被掘走红柳的沙丘,好像做了眼球摘除术的伤员,依旧大睁着空洞的眼睑,怒向苍穹。
(4)红柳林早已掘净烧光,连根须都烟消灰灭了。
简析:文章运用比喻的手法,描绘了红柳被砍伐后触目惊心的形象,蕴涵着作者对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4.作者着力描绘红柳形象,突出红柳在雪域高原的珍贵,突出其顽强的生命力和伟大的力量,仅仅是为了歌颂红柳吗?
简析:不仅仅是为了歌颂红柳,更是为了增添文章的悲剧色彩,加强悲剧震撼人心的力量。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红柳越美越有价值,摧毁红柳的行为就越可悲。
四、跳读课文,了解挖红柳事件,体会蕴涵在文章平静的叙述下的深刻意义
1.找出文中记叙挖红柳事件的语句。
(1)“挖红柳的队伍,带着铁锨、镐头和斧,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2)“把红柳根从沙丘中掘出,蕴含着很可怕的工作量。”
(3)“人们要先费几天的时间,将大半个沙山掏净。”
(4)“掏挖沙山的工期越来越长,最健硕有力的小伙子,也折不断红柳苍老的手臂了。于是人们想出了高技术的法子——用炸药!”
2.抓住关键词分析,理解作者用大量笔墨渲染挖红柳场面的用意。
简析:
工作量越大,工期越长,劳动力越健硕,越衬出红柳的顽强;
队伍越浩大,工具越先进,越显示人类破坏自然的可怕与可悲。
关键词(特点)
作用
队伍
浩浩荡荡
衬托红柳顽强的生命力
工具
铁锨、镐头、斧、高技术的炸药
工作量
可怕
工期
几天时间、漫长
突出人类破坏自然的可怕、可悲
劳动力
最有力气的男子汉,最健硕有力的小伙子
3.人们为什么要挖红柳?找出文中相关语句。
“司务长回答,你要吃饭,对不对?饭要烧熟,对不对?烧熟要用柴火,对不对?柴火就是红柳,对不对?
我说,红柳不是柴火。它是活的,它有生命。做饭可以用汽油,可以用焦炭,为什么要用高原上唯一的绿色!
司务长说,拉一车汽油上山,路上就要耗掉两车汽油。焦炭运上来,一斤的价钱等于六斤白面。红柳是不要钱的,你算算这个账吧!”
4.你怎样看待司务长算的这笔“帐”?
简析:司务长只是从自身的需求出发去算这笔帐,却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对生态的破坏。没有认识到和谐的环境才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和前提。那些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急功近利行为,最终都会得到大自然最残酷的报复。
5.文章详细记叙“我”和司务长的对话有何作用?
简析:司务长那副义正辞严、理直气壮的情态,反衬了人类挖掘红柳的可悲。人们不仅亲手毁灭了这高原上唯一的绿树,破坏了生态平衡,还理直气壮,振振有词,认识不到自己行为的可悲。
美被毁灭,可悲!
毁灭美而不自知,尤其可悲!
6.小结:
本文融平静的叙事、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借着平静的叙事、细致的描写和大胆的比喻,作者为我们唱响了一曲悲歌——为红柳傲然不屈的英魂而悲,更为人类的残酷和无知而悲。
五、思考讨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这一曲悲歌也向我们敲响了警钟,让我们不由得产生思考:是什么导致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人与自然究竟应该是怎样的关系?
1.比一比,想一想:
30年前的阿里,人们为了生活需要而伐尽了高原唯一的绿树;
60年前的苏联列宁格勒,被德国法西斯军队围困了整整872天,后来城中弹尽粮绝,每天有数以千计的人饿死。然而,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列宁格勒人没有为了生计而砍伐一棵树。
2.列举过去我们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的观念:
①荀子:人定胜天
②毛泽东:战天斗地其乐无穷
③矛盾: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3.学生自由讨论:以“人类是主宰”这样的观念来指导人们对自然的行动,是否恰当?它会造成怎样的后果?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人类的需求和环境之间的矛盾?
(配合多媒体展示由于人类无节制开发等行为导致的生态破坏、环境恶化、灾难频至的画面)
4.教师总结:人与自然应该是怎样的关系?
反思人类过去在环境问题上那种“人定胜天”、人类是主宰的错误观念,我们应该树立一种新的生态伦理观——所有物种生而平等,地球不仅属于人类,也属于全体生物。即使现在地球已没有任何一种生物能从整体上与人类抗衡,人类也没有权力自封为地球的主人而对其他生物生杀予夺。人类的伟大应该表现为顺应自然,谨慎地改造、利用自然,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与其他生物共享地球,共同发展。
六、拓展延伸
找找身边的环境问题,想一想我们能为我们唯一的家园——地球做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