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之谷赚金币2016:女性主义流派和理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21:30:27
《女性主义理论与流派》一份课堂的导读与整理
 

周美智、郑掬文(南华大学教社所研究生)
 


第一章   绪论
   在人类的历史上,不分地区、种族与阶级,女性都是一种附属的地位。自从十五世纪开始,西方开始有了专门论及妇女的权利与价值的文章。但真正开始具有社会运动的雏形,却是迟到1789年法国大革命,革命女志士古杰所发表的「妇女权力宣言」,妇女运动到此才有明确的抗争对象与目的。所以,虽然妇女运动到今日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可是他带给世人的启发与迷惑却是最具震撼性的。
第一节 女性意识的觉醒
   在父权体制长期的宰制之下,一直将女性视为男性的私有财产,而不能展现其之聪明才智,在中古欧洲,比较聪明的女性可能会被冠上女巫的标志,在古代的中国,也一直强调「女子无才便是德」,更有所谓的三从四德,女性一直不备当成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而只是一个附著在男性身上的菟丝花,就连大文豪卢梭也是如此的认为。
  沃尔斯考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1759-1797)在1792年发表了「女权的辩护」一文中,对卢梭有诸多的批评,卢梭认为,一个女子永远也不能自认自己可以独立,他应当被恐惧、害怕、胆小所控制,表现出可爱乖巧的一面,无论何时男子想要轻松休闲的时刻,他要风情万种地做出卖弄的姿态,成为富於诱惑力的尤物,才是男子的良伴。沃尔斯考夫特认为这种说法实在荒谬之至,一个伟大的人物,竟会在此种主题上,充满男性自大与肉欲的思想。
   他认为女人应该被视为具有理性动物的行为能力,不应将他们视为依赖他人而存在的畜类,教养他们应该涵养他们的心智,给予崇高的原则与训练,使其经由自觉而依赖人性本身的尊严,教育他们如同男子一般,接受挑战而非满足需要
,使他们成为更好的一性。
  米尔(John S. Mill,1806-1873)与他的妻子泰勒(Harriet Taylor)在1861年共同完成了「论妇女的附属地位」。文中提到,婚姻使女人成为合法的奴隶;在吴尔芙(Virginia Woolf,1882-1941)的「莎士比亚的妹妹」一文中,莎士比亚的妹妹茱底丝,她和莎士比亚一样是非常聪明、一样富有才华。茱底丝不想嫁给父亲安排的对象,於是逃婚到了伦敦,但她的遭遇和一样到了伦敦的莎士比亚有著天壤之别,没有人相信他的才华,而最後自杀了。虽然这并不是真实的故事
,但却让我们感到在莎士比亚那种瞧不起女性的时代,只要你是女性,纵然你有在多的才华,也不可能会有机会发挥。
第二节 女性主义的定义
「女性主义」的英文字feminism,是源自於法国的feminisme。根据柯德教授的研究,1880年代创立第一个妇女参政权会社的法国女子奥克雷最先提出了这一个词汇。但在1890年代,法国妇女团体或妇女刊物虽然时常引用它,但是温和派的妇女平权倡导者往往要与他保持距离,自称她们的组织是「女性的」而非「女性主义的」。直到二十世纪初年「女性主义」才被法国各派争取妇女选举权运动者所接受。
   西蒙.波娃认为女性主义是指独立於阶级斗争之外,专门位女性问题而奋斗的主义。她认为女性主义者是在结合阶级斗争,但独立於阶级斗争之外,力求改变妇女处境的女性----甚至男性。吉尔曼(Charlotte P. Gilman)在「妇女与经济学:男女经济关系为社会进化的一要素之研究」中提到,女性主义为全世界妇女的社会觉醒。凯特(Carrie C. Catt)对女性主义下了这样的定义:反抗举世用法律或习俗强行阻扰妇女享有自由的一切人为障碍。她并说:像启蒙思潮与民主政体一般,女性主义是一种进化,没有领袖,也无须组织,而且因各个地区的特殊需要与特定的宗旨而有不同的含意。


第二章 女性主义理论的九大流派
   不同时代、地域、文化情境下产生的女性主义理论受到主流思潮的影响,而衍生出各种的流派,各流派之间有其推演发展的历史脉络,特别是早期的女性主义,脉络十分清晰。
   各流派女性主义在历史渊源、分析方法和主张上固然有基本的差异,但其目的都在批判、改造父权文化,所以差异之外也多有重叠、神似之处,所以乃根据女性主义的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及特质划分为九大类: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存在主义女性主义、基进女性主义、精神分析女性主义、当代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女同志理论、後殖民女性主义及生态女性主义。
第一节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
壹、历史背景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乃指由自由主义思潮发展而来的女性主义思潮。自由主义兴起於十九世纪的西欧,以英国政治哲学家洛克(John Locke)为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在政治层面上,自由主义挑战当时君权神授的理念与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指出政府的统治必须得到人民的同意;在经济层面上,随著资本主义市场的勃兴,旧有的封建制度对旅行、金融、贸易交易的种种限制也受到新兴中产阶级的挑战,以自由之名,争取更多的经贸机会与累积个人财富的机会。十七、十八世纪的女性主义者将自由主义的理念与主张加以延伸,扩张到妇女身上以及私领域的性别关系。她们认为,如果政治领域里的君权神授是不可以忍受的,那么为什么家庭里,仍保留著男性家长的绝对权威呢?
贰、基本理念
一、理性
自由主义认为人类的共同本质是理性,这是人之所以异於禽兽之处,主张女人的本性和男人一样,是人性(human)与理性(rational),而非生殖性(sexual)。
二、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
人存在世界上的目的与意义,必须由个人决定,而非依赖他人的权威与意见,自主(autonomy)与自我决定(self-determination)就是自由主义所崇奉的原则,也就是不受别人干涉,自己决定自己的生存目标。
三、平等
「平等」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洛克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去从事她所喜欢的事,并不受他人的干扰;同样地,她也必须尊重他人的权利与自由,不去干涉他人的事。所以个人必须去遵守法律与平等的原则。
平等有二个面向,第一个面向是接受束缚的平等,也就是说大家要接受相同的法律限制;第二个面向是机会的平等,每个人均有均等的机会追求自我发展并发挥自我的潜能。
参、自由主义对女性主义的影响
   女性主义沿袭自由主义的理念,将之推广到女性身上。首先,妇女是人具有理性。理性是妇女以及所有人类的共通本质,而妇女的性别是次要的。根据自由、自主与自我的决定原则,女性主义认为女性生存的目的必须以自我实现、自我潜能发展为优先。女性的自我就是存在的目的,而非为了做妻子与母亲才存在,就好像男性是为了父亲与丈夫的角色而存在。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在概念上强调个人主义以及自我优先,同时在经验层次上又肯定家庭对女性的重要,这是其务实特性以及理念本身的内在局限。
肆、代表人物
一、玛丽.沃尔斯考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1759-1797)
   沃尔斯考夫特认为女人和男人一样具有理性。其主张女性要发展理性,培养独立自主的人格,同时她不特别支持女性参与公共领域的生活,她认为只有少数特别优秀的女性才会从事政治,大多数的女性是在家庭领域里去追求理性与独立。要达成理性与独立,首先,女性要有一技之长,能取得经济独立;其次,法律必须承认男女平等,女性也拥有财产权,而非附属於丈夫。
二、玛格丽特.芙乐(Margaret Fuller,1810-1850)
   芙乐主张女性在法律地位和世俗生活里的权利,并更进一步从存在哲学的观点,强调女性有追求内在自由的权利。所谓的内在自由,包括心灵的充实、智识的成长、理性与创造力的激发。
   芙乐认为母职是女性生活的部分而非全部,女性必须超越特定的家庭关系去追求自我成长。她特别指出女性自我成长的目的并不是要成为一个称职的妻子与母亲,而是为了自身的丰富与充实。
三、约翰.史都特.米尔(John Stuart Mill,1806-1873)
   米尔指出法律的不平等,使得婚姻制度中的婚姻关系,犹如主人与奴隶的关系。米尔将政治哲学里的公共领域的契约概念扩充到婚姻的关系,认为婚姻关系必须经由当事人同意,在平等条约下订定共同的生活方式。契约的精神就是自主与自我决定,契约婚姻使女性不会在违反自身自由意志的情况下结婚。米尔主张女性应该有一技之长与经济独立能力,这样才不会为了长期饭票而无奈的走进婚姻中。
   此外,应该解除就业市场对女性的各项限制,由能力来决定,使社会运作更有效率。米尔与沃尔斯考夫特及芙乐一样,认为一般女性婚後应该以家庭为主,不需要外出工作。但是那些特别优秀的特殊女性,应该不受任何阻碍,发挥她的才能,甚至和男性一较长短。
四、贝蒂.傅瑞丹(Betty Friedan,1921-)
   傅瑞丹继承了十八世纪以来自由主义的基本主张,而同时又更加强调女性在公共领域的参与。
   傅瑞丹指出父权社会的文化机制竭尽所能地塑造一个快乐、满足的、幸福的家庭主妇形象,使得女性自幼就向往这个形象,并把自己的一生寄托於家庭与婚姻的关系。然而,这个理想的形象,只是个迷思。傅瑞丹鼓励女性放弃以家庭主妇的形象作为自我的认同,不过她并未提倡女性在实质上放弃家庭生活,而是在家庭与事业间取得平衡。傅瑞丹认为女性可以同时兼顾家庭与事业,而以事业为主。

第二节       乌托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
壹、乌托邦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兴起的社会脉络
   在1830年代「社会主义」的含意为:「一种创新的社会制度,重视社会性、合作、友善,反对自私、竞争、个人自利自足;社会严格控制财富累积与私人财产;经济平等或至少社会认定的才德(merits)或分配报酬」。
   这股欲打破资本主义经济,寻求社会新秩序的思潮诞生於十九世纪前叶,欧洲正从农业转型到工业资本社会,政治制度处於极度骚动时期,思想上则是受到十八世纪启蒙运动的影响,社会弥漫著一股相信理性,注重实验,强调人性由社会环境决定的乐观主义。社会主义即抱著这种信念,相信人类的理智可以设计一种理想的社会组织,并且即刻付诸实行。
   直接促成社会主义诞生的第一个历史事件是1765年瓦特发明蒸汽机,引发工业革命,人类迈进机器操作的时代;鼓励社会主义思想萌发的第二个历史事件是法国大革命,发生於1789年欧洲从此脱离封建的就时代。
  在法国大革命之後,1796年原始社会主义者巴博(G. Babeuf)提出了废除私有财产方能建立政治与经济平等的论述。十九世纪前半叶,主要的社会主义者在英国有欧文,在法国有圣西门及傅立业。欧文认为竞争是罪恶之根。其主张消弭阶级以重组工业社会成为共享财产,自治合作的社区。傅立业倡导土地与财产用有,兴建以农业为主的小型结社。圣西门绘制了一个由菁英治理的工业社会,没有私有财产,社会地位不以财富而定,阶级对立消失,人人皆有平等受教的机会以成为管理阶层菁英。
   社会主义思想从1830到1848年逐渐从玄谈转变为政治运动。1848年马克思与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谴责资产阶级以自由主义的哲学为藉口,漠视劳工阶级的生活惨况,并且合理化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道德性,制造一种社会平等的假象。他们称呼他们的立论为「乌托邦社会主义」。
   乌托邦的社会主义坚持唯有两性在知性、权利与财富上皆达平等,社会主义追求的人性全面改造的目标方能实现。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则悖离这项理念,强调社会的不平等的根源在於阶级剥削,枉顾性别压迫。
贰、乌托邦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思潮(1820s-1840s)
   十九世纪昙花一现的乌托邦社会主义并不是一个整合的运动,有关女性主义的论述各家不尽相同,也称不上严谨,但基本上有几个共同的诉求:废除私有财产制、提倡爱情自由、革除婚姻家庭制度、组织公社及打破男女分工。
参、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
  密契儿.贝雷(Michele Barrett)指出所谓的马克思女性主义的重要性在於女性主义者可以吸收马克思对自由主义一针见血的批判,由此觉悟妇运奋斗的目标在追求妇女与全人类的解放,而非政治上的零碎改革。
肆、马克思主义对现代女性主义的影响
   马克思理论对现代女性主义深具影响的有二大部分:一是历史唯物论及一些相关的概念,如:人性、意识型态、阶级意识及假意识等;二是现代资本分析,其中以异化、实践及价值决定论对女性主义最具影响力。
一、历史唯物论、人性
自古西方一直存在著唯心论与唯物论之辩。唯心论将理念或意识视为唯一动力。马克思受到十八世纪唯物论者赫尔巴哈(Holbach)及十九世纪唯物论者费尔巴哈(Feuerbach)的影响,认为人类受环境塑造,否认理念的优位或自主性。
历史唯物论主张每个历史时期的产生方式将形成特定的经济结构,制约著当代的整个政治、社会与精神生活----意即当代的意识型态的形成。历史唯物论否认永恒普遍的人性存在,主张人类的需要、兴趣与能力是历史与社会的产物,受到某个时代的生产方式的制约。
传统马克思以历史唯物论为基础,主张男女不平等的关键在於资本家对妇女具体而为的经济剥削。现代女性主义猛烈攻击这种立论是一个粗糙的经济决定论
,完全忽略的父权体系的角色。女性主义者认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失之偏颇,重视由男性控制的公领域的生产活动及生产关系,忽略的私领域的再生产活动及二性社会关系。女性主义历史唯物论探讨生产与再生产活动间的辩证关系,主张妇女受压迫的物质基础不在阶层,而是在两性的分工制度。
二、阶级、阶级意识及假意识
马克思对阶级的概念有三个层面:一是从人与生产资源的关系来看;二是劳资阶级之间的社会关系是建立在前者对後这的经济剥削;三是客观上属於无产阶级或资产阶级者,必须再主观上自觉到彼此是同一个阶级,且对另一阶级怀有敌意,使构成阶级。
假意识相对於阶级意识,形容工人受到社会强势意识的影响,不自觉自己被剥削,无法形成阶级意识,因此无法形成阶级。
现代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者常以妇女比拟无产阶级,呼吁女性发展出我群受到压迫的真实意识,摆脱假意识,不在认同有利於男性的父权的意识型态。
三、异化
   异化就是对本该有亲密关联的人、自己、物与自然感到疏离,因而觉得生命缺乏一种意义。马克思认为是资本主义造成人们普遍的疏离感,疏离感使人失去活力。
   有些现代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认为女人比男人感受到更深、更多的疏离感,女人与家务劳动、自己的身体及男性的亲密关系,皆处於异化状态,因为女人是被编派去从事这些工作以满足他人的需要,凡是别无选择的工作就是异化劳动。有些女性主义持相反的论调,宣称资本主义社会,公领域是异化的世界,家庭才是唯一未被污染的净土。
四、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再资本论中区分了三种经济价值: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及剩余价值。马克思由此进一步发展出劳动价值理论,解释市场产品及资本家获利的价值。
五、实践
   实践是指人类有意识的活动,目的在改变世界。马克思认为「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为的真实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运用到实际革命运动时,强调提升劳工的自觉,促其萌发一种被压迫的阶级意识。自1960年代以来,妇女运动也采用类似的自觉运动。
伍、恩格斯的<家庭、私有财产与国家的起源>(1884)
   在<家庭、私有财产与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恩格斯驳斥当时主张核心家庭是自然的,两性不平等肇因於生理差异无法避免之说,强调自古以来妇女在婚姻
、家庭、政治与社会上所享有的权利,总被其经济地位制约著,且受历代大环境的生产方式所决定。
   恩格斯认为妇女所受的压迫完全是阶级的经济压迫,并没有「纯性别的压迫」
。所以一但生产工具公有化,阶级藩篱撤除,两性皆平等参与经济活动,即无不平等对立的关系,受压迫的情境即将消失。
结语
   马克思主义抛给女性主义一个基本的命题:妇运的目标在争取女权而已吗,抑或是妇女解放以结合阶级与种族革命,并达到全面改造经济、政治与社会的目标?恩格斯也留给女性主义一个重要的遗产:性关系、婚姻制度与家庭形式都是某个历史时期的产物,有各式各样的可能、可变与可塑性。

第三节      存在主义女性主义
  存在主义女性主义以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的第二性为代表作。其在全面的探讨自古以来女人再男性掌控的世界沦为第二性的处境,挑战所有本质论的女性主义与反女性主义,提出的「女人不是生成,而是形成」。这本书主要论述的有三个方向:性别差异的起源、性别差异及不平等的内容及衍义与两性如何生活。
壹、与女性主义相关的存在主义概念
一、存在与他者
沙特将黑格尔的存在的二种形式----观者与被观者的双重自我称之为「自体存在」(pour-soir)。自体存在意指人与其他万物皆具备物质存在性,就如人的身体或其他动、植、矿物,各有其客观,固定的物性,可经由视、听、嗅、触觉来感知。
波娃延伸了这个观念,而阐述男人视女人为他者,来巩固自己的存在。
二、存在先於本质
沙特的名言:「存在先於本质」,意指人类不具备永恒、客观、共同的人性。
波娃及沙特他们肯定每个人的未来是开放的、有无限可能的,个人的任何行动,所包含的是环境的力量与个人的主体性。
三、他者
   黑格尔认为心灵要视身体为他者,自我需要视他人为他者,以便定义自己为主体。沙特沿用、扩展了黑格尔的观点,认为意识还有第三种存在的形式----
Mit-sein或称为Being-for-Others。这是一种与他人相处的意识,其作用是:本来一心一意「为自己」的自觉存在,很吊诡地,必须直接或间接地化别人为他者来确认自己的主体性。
四、第二性
   波娃在第二性的导论中,从存在主义的基本理念切入,开宗明义地点出:己/他之别是人类思想的一个基本类别,而从一开始,男人便为自己正名为「己」,女人则为「他」。
五、女人的命运
   要了解女人所受的压迫为何未如此独特,波娃首先探讨女性是如何成为第二性的。<第二性>一书中共分为二卷,卷一为<事实与迷思>,卷二为<女人今日的生活>。卷一的第一部份即为「命运」,分别重审心理、生理分析及历史唯物论者所提出的性别不平等的肇因。
六、神话
  神话可以用来交代难以解释的现象,简化复杂的事理,或将不合理的现象合理化。波娃花了许多的心力来分析男人如何创造神话/意识型态来对女人耳提面命,使他们安於其位。就从各民族的创造神话来看,大多数都反映出共同的信念
:女人的他者角色是自然、永恒的,不像奴隶还有翻身的机会,可以反客为主;男人永远也不需要像奴隶主那样,感知他和奴隶的彼此瞪视,互为对方的他者;因为女人之为男人的他者,是绝对的,而非相对的。
七、女人的经验
   在卷二<女人今日的生活>中,波娃企图从女人一生各阶段的实际经验,来呈现出他们是如何被塑造成为女人。
贰、对存在主义女性主义的商榷
   对於存在主义女性主义许多人有著批评。首先,有些批评者认为如:自觉存在、自体存在、超越等观念并非直接源於女人的生活经验,而是哲学家的抽象思考产物,因此第二性并不是大多数女性可以接近的。
   其次,批评者认为波娃所探讨的女性真实经验太以她自己----法国白人资产阶级为中心,并暗示这是举世皆然的女性经验。其三,波娃对女人的身体的态度倾向负面。最後,波娃太全面接受以男性为常模的价值观,她要女性接受男性的价值,却未相应要求男性接受女性的价值。

第四节 基进女性主义
   基进女性主义的重点在於:主张女人所受到的压迫是最古老、最深刻的剥削形式,且是一切压迫的基础,并企图找出妇女摆脱压迫的途径。她所谈论到的议题多与女人切身相关,包括:性别角色、爱情、婚姻、家庭、生育、母亲角色、色情、强暴,乃至於女人的身体、心理等,处处都直接触及女人的身心,发出女人最赤裸的声音。
  基进女性主义诞生於1960年代末、70年代初,主要的发源地是纽约及波士顿。她是从男性的新左派的阵营中发展出来的。她们主张妇女的受压迫是所有种族的、经济的、政治的压迫根源,必须加以根除,否则将会继续生长各种压迫的枝桠。因此,消弭妇女所受的压迫将创造一个新型式的革命性变化,远胜於任何改变。是以,「基进」一词一方系指教新左派更根本的革命立场,另一方面也暗示较自由派女性主义更广泛、深入的进步性。
   以下便从父权制度、性别角色、生育角色、性及批判等五个单元来介绍基进女性主义。
壹、父权制度----压迫的根源
   从男性主导的运动里撤退出来的基进女性主义者发现:父权制度或是男性支配,才是妇女受压迫的根源,而非资本主义。
一、葛瑞尔----女人是被阉割了的
在葛瑞尔的<女太监>一书中,其基本理念:女人是被动的性存在,因为她是被男人阉割了。
二、米列----性即政治
米列在<性政治>这本书中提到「性即政治」,并使用「父权制度」一词来指涉世界上许多地方控制女人的事实。米列指出父权制度夸大了男女的生理差异
,以确保男性拥有支配的角色、女性拥有附属的角色。社会藉著性别角色刻板化的过程,使妇女接受她们的次等地位。而父权制度的主要支柱,是米列所说的「性政治」,这是一套藉著个别男人的支配各个女人之方式存在的人际权力制度。男女之间的关系,一如政治生活中男人的关系,是一种支配与附属的关系,米列认为男性与女性的关系是所有权力关系的典范,但她是藉著性关系来表达,她通常被拿来与爱相提并论,而非权力。社会藉著经济、心理、法律等方式使妇女属於男人,但这种控制的最终行使是在卧房。
三、戴力----创造「妇女生态」
   戴力在<在圣父之外>一书中论道,基督教的整套象徵系统本质上是压迫女性的。戴力认为所谓的「现实」是藉著言语建构起来的,因此她要采取激烈地摧毁或解构言语的方式来呈现女性存在的真实现象,并重获妇女语言的力量,她称此过成为「『新字词』之旅」。
贰、性别角色----从阴阳同体到妇女本位
   在七0年代初,性别被基进女性视为受压迫的主要根源,有关理论专注於性别角色分析,并欲以阴阳同体(androgyny,或译为中性),取代两极化的两性。七0年代中期起,阴阳同体受到排斥而发展出妇女本位观,女性异质不再被认为是妇女压迫的根源,反而被视为妇女力量的来源及解放的种子,也是社会变革的契机。
一、拥抱阴阳同体论
早期的基进女性主义者看出妇女受压迫的根源是性别制度,便努力思索去除或摆脱这个制度的方法。她们的解决之道有二个取向:一是排除性别区分,朝阴阳同体文化努力;一是不与男性发生关系,即拒绝或改变异性恋制度,采取性别分离主义,女同性恋主义乃是最彻底的方式。
二、生理性别vs.社会性别
   米列借助其他作者的研究,来说明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是分开的二个概念。在生理上,一个婴儿的性别在出生时即可看出。然而在心理上,一个人要再十八个月大时方有性别认同,换言之,这是文化上在後天所获得的。社会性别的意念独立於生理的事实,它是社会加给个人的期许、属性、行为等等的集合。
三、佛兰曲----「重新阐释」的阴阳同体
  佛兰曲(M. French)和米列等人一样,视父权制度为一切压迫方式的绝佳典范,视性别主义(性别歧视)为先於其他所有主义的「主义」。她从人类社会的演化过程来探索父权制度及男女特性的形成,并论政支配的权力是支持父权制度的奴役性意识型态,而共享快乐是可以破解父权制度的解放性意识型态。
四、维蒂格与朵金----追求无性社会的极致
  法国基进女性主义者维蒂格(M. Wittig)与美国基进女性主义者朵金(A. Dworkin)都认为人类生理实体本身是社会建构的。维蒂格认为女人并不构成一个「自然团体」,女人做为类别是一个「人为的(社会)事实」。朵金亦认为,我们总将人概念化成为一定是男的或女的,是扭曲了人类有非常多样的跨性特徵的事实。她和维蒂格抱持著相同的目标,就是追求一个无性别社会的极致。
五、妇女本位观
   普遍的颂扬做女人,包括女人的成就、文化、精神、同性恋,还有身体,特别强调女性固有的力量,以及与生理有关的创造力。女性的生理与心理便成为妇女解放力量的来源。
六、分离主义----创造女人文化
   某些基进女性主义采取与男人决裂的方式来解决妇女受压迫的问题----即分离主义,其中色彩最鲜明的无疑就是女同性恋者。
   这些分离主义者致力於创造妇女空间与妇女文化,一方面避开父权制度与男人所加诸妇女的伤害,并进行疗伤,一方面提供能真正满足妇女之需求的机构,包括妇女医疗中心、妇女教育方案、被殴妇女庇护所、妇女事业,乃至於妇女书店、妇女餐厅等。
参、母亲角色----要它或不要它
一、费尔史东----反对生理母亲的身分
在<性的辩证论>一书中,费尔史东(S. Firestone)主张父权制度是历史基础是「物质的」,即男女生理事实,她认为男女不平等的根源在於生殖功能的不同。所以他主张发展出由女人控制的生育科技将妇女从她们的「生理的暴虐性」里解放出来的方法。
二、克里欧----母亲是被造成的
   克里欧认为,母亲的身分是建立在三个看法上的迷思:所有女人都必须是母亲、所有母亲都需要小孩、所有小孩都需要她们的母亲。克里欧认为它们是社会与文化制约的产物,都是具有压迫性的目的。母亲并非生成,而是被造成的。
三、芮曲----肯定母亲身分「经验」的部分
   芮曲在<女人所生>一书中指出,男人对女人的生殖力是妒忌而害怕的,因为他们了解「地球上所有的人类都是女人所生的」,了解女人具有独特的创造生命的力量。她将母亲角色这个观念区分成:「经验」与「制度」。芮曲认为母亲角色本身是具有创造与快乐的潜力,造成妇女受奴役的根本,不是妇女的生育能力而是社会的政治经济体制。因此她认为:应该摧毁的是母亲角色的制度,而非废除母亲的角色。
肆、性----男女支配关系的关键
一、性是男人权力所在
   基进女性主义者认为,女人的性是为了男人而存在,男人的性并不是为了女人存在的事实是在明白不过,只要想一想「娼妓制度是为了谁存在?」、「色情是为了谁存在?」、「谁强暴谁?」、「谁性骚扰谁?」及「谁殴打谁?」的问题即可明白。他们不认为有正确的法律与政治制度,异性关系就会平等;她们也不认为只要有正确的经济制度,异性恋关系将不会是剥削的、疏离的、压制的,基进女性主义者相信,除非性能够重新加以构思、重新加以建构,否则女人将永远附属於男人。
二、女同性恋主义----与男人毫无性关联
   基进女性主义者认为,女同性恋主义是内心排斥父权制性的取向的外在标志
,而非单纯个人的抉择。许多女同性恋者亦声称:女同性恋不只是性偏好而已,也是一种政治献身;有的甚至论说:为了彻底奉行女性主义,女人必须成为同性恋者。
三、强暴
  布朗米勒(S. Brownmiller)在<违反我们的意愿>一书中论道:强暴是父权制度的秘方。葛里芬(S. Griffin)也认为强暴是社会控制、支配妇女的主要力量,她说,强暴是少数男人为许多男人的利益而犯的罪行,因为大多的男人都在利用女人对强暴的恐惧。
四、色情----争议不断的议题
   所谓色情,是以图片或言词对性器官及各种不同的性交方式作生动的描绘所构成的性露骨的材料。
基进女性主义者认为色情是助长男性支配的一个特别恶劣的因素,色情也越来越成为她们的一个中心议题。她们企图去揭露色情的真正性质是有意贬低女性并使女性附属於男性,并且寻求法律途径或法律外的手段来消灭色情。
五、出现反色情女声
   反色情者将色情表达或描述分成二种:一为色情文艺(erotica,从希腊字eros而来,意为爱情或创造原则),一为死亡文艺(thanatica,从希腊字thanatos而来,意为死亡或破坏原则),二者重大差别在於1、色情文艺是经性关系的双方是完全同意的,thanatica则否;2、色情文艺鼓励双方以完整的人相待,死亡文艺则鼓励男人待女人如物品。而女性主义反色情者反对的次死亡文艺,又称暴力色情。
五、葛里芬、朵金----色情本身就是检查制度
   葛里芬及朵金认为色情本身就是检查制度,她封住了女性真正的声音。朵金主张,只有当色情不存在时,女人才是自由的。
六、朵金与麦金能----以反歧视法为基础反色情
   朵金与麦金能认为,色情不以平等为前提,导致男人看轻女人,使她们对待女人如次等公民、不完全的人。她们说,色情应该被当成违法民法、违反公民权来加以控制。
结语与批评
   基进女性主义是紧绕著妇女性别角色而发展的。早期的基进女性主义者认为妇女受压迫的根源在於性区别,但逐渐地,基进女性主义者发现男性普遍的暴力才是问题的所在,之後女性的生理特徵,被视为解放妇女力量的来源与种子,深为女人成为一件可歌颂的事,妇女文化也因而诞生。
杰格(A. Jaggar)认为它缺乏明确而有系统的政治理论,而且决定论的色彩太浓,忽略了有关社会、历史、经济的层面。
喀可斯(J. Cocks)认为基进女性主义将自己界定为对立於男性文化,而使自己永远陷入反叛之中;认为男人是理性的,等於放弃了一个对抗父权制度的武器。
埃胥坦(J. Elshtain)则认为,基进女性主义的错误在於主张男性与女性在本质论的层次上是两种生物,即男人是邪恶的,女人是无辜的。艾森斯坦在综观的女性主义简短的历史後认为,基进女性主义已陷入僵局。她认为只有进入男性界定的世界里,而且依女性本位来改变它,基进女性主义才能跳脱僵局前进。

第五节 精神分析女性主义
壹、佛洛伊德:性与性别特质建构的精神分析观
  佛洛伊德把性本能的变化分为五个阶段:

年龄
阶段
0~1.5岁
口腔期
1.5~2.5岁
肛门期
2.5~6岁
阳具期
6~12岁
潜伏期
12~18岁
青春期

  
一、在阳具期时,幼儿必须经历伊底帕斯情结(the Oedipus complex)的产生与解除。小男孩与小女孩的过程是不同的。
以小男孩来说,小男孩在很小时就把情感投注到母亲身上,直到有一天小男孩对母亲的性的愿望变得强烈,发现父亲阻挠这些愿望的实现(例如:父亲与母亲是相爱的),於是发展出伊底帕斯情结,因此他对父亲产生敌意。小孩有时会尿床,大人会用各种方法禁止,小男孩产生阉割的焦虑,这是因为他看到异性的性器官所产生的连结。这也决定小男孩此後跟女人的关系,他将怀著恐惧,或胜利者的鄙夷,看待这遭受残害的生物。
以小女孩来说,佛洛伊德认为「小女孩就是小男人」。所以,像小男孩一样,小女孩所爱的第一个人是女人,这个「小男人」发现异性的性器官比自己的性器官大多了,落入阴茎钦羡,认定自己和别的女人,都比男人低一等。小男孩的优势伤害了她的自爱,小女孩放弃了大量的主动性,被动性占了上风。

二、男主动/女被动、男主控/女被控、男施虐/女受虐
小男孩由於害怕失去阴茎,而学会控制本能冲动,形成强固的超我;而小女孩以为,阉割是已发生的,以致她欠缺动机,仅能形成微弱的超我。所以,阳刚、主动的男人,有较大量的意识,较强的超我和自我,较擅长运用现实原则,较能伺机主动出击,获取享乐原则的实现或本我愿望的满足。阴柔、被动的女人则受到较多的压抑,超我和自我都较微弱,对现实原则的掌握能力较差,心灵能量无法主动向外发出,反而往内压抑,以致於心灵,甚至身体,成为一种受虐的癖性。
贰、拉冈:阳具与语言的连结
  拉冈(Lacan)认为,一个人进入语言是由於一种根本性的疏离,这种疏离来自主体内部的分裂。
一、主体的分裂
婴儿在六个月开始透过视觉经验,认出自己被反映出的形象,并与之认同,意识到自己是独立於母亲的个体。另一方面,这个阶段(镜像期,the mirror stage)的小孩是边摇晃学步,边牙牙学语,他感受到理想自我与真实自我是有差距的,此时,思之「我」与所思之「我」分离,造成主体的分裂。
二、以阳具作为优位意符
当孩子在「镜像期」之後,进入主体之间交流的象徵秩序,拉冈称之为「父亲之法则」(Law-of-the-Father)或「父亲之名」(Name-of-the-Father)。父亲之名源自父亲的、父权法则、父亲的性质,是法律,是父权的语言,以阳具作为优位意符。拉冈以为,阳具之所以被选择扮演这个角色,是因为「它是性交的真实」。小孩发现,母亲的欲望是阳具,因此小孩依据「是阳具」和「有阳具」的区别,来发展他或她的性别关系位置。选择「是阳具」的,会藉著为装拒斥她的属性,使她本身变得可欲,等同於欲望的意符,即阳具,以便吸引另一性。而「有阳具」的,一方面以其阳具满足对象,另一方面,他本身对阳具的欲望,则会促使他不断寻找能够以各种方式表示阳具的「另一个女人」,如此造成男人的普遍不忠诚。
参、克瑞丝缇娃:女性阉割与爱
一、女性阉割
拉冈阐释佛洛伊德的理论,男性的分离取决於得知「母亲没有阳具」、「母亲没有她所欲之物」、「阳具是可能丧失的」。女性的分离则有赖阳具的介入,另一性的阳具向她宣告她己被阉割,於是她转而贬抑自己的性别、崇拜另一性别。在克瑞丝缇娃眼中,这一切都是必要的,而且是好的。
二、异伦理
如此,女人才能藉著对男人、对孩子的爱,走出自体,否则她无以感受愉悦与爱,也不再做「爱之源始」,世界也将失去那发挥著维系、延续、安定作用的爱。所以,克瑞丝缇娃赞许女性/母性的爱,她称之为「异伦理」(herethics),并认为它有极高的意义和极大的力量。

第六节 当代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和其它流派的关系
当代社会主义女性主义(以下以「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称之)是晚近的政治倾向,理论或应用都仍在发展中。它和基进派女性主义一样,认为古老的政治理论如自由主义或马克思主义,都无法充分解释妇女受压迫的原因,而在发展新的政治经济理论时,除了受马克思主义、基进女性主义及精神分析女性主义影响外,也对这些理论有所批判。
壹、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和自由主义女性主义
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认为,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要求的平等、平权(例如:职业妇女要求的同工同酬、产假等),不可能资本主义社会中运作,因为这违反资本主义社会的利益和价值,而且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忽略性别角色分工的现象,亦即忽略妇女在所谓私领域中的日常劳务(例:养育小孩、照顾家庭成员生活的价值)。不同於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在既定社会体系的改革,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要革命性地,建立一个新的社会体系。
贰、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
一、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对「生产活动」的认定分析不同
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对「生产活动」的认定分析不同。传统马克思主义认定的「生产」是满足物质需要的食、衣、住等交换价值(exchange value)的生产,而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认为,妇女在家庭所做的「再生产」(reproduction),如:性、孕育、养育等,也是「生产」,绝非传统马克思主义认定的只具有使用价值(use value)不具交换价值。
二、马克思主义是「性别盲」
  此外,马克思主义分析资本主义如何使工作领域和家庭领域分离,及何以家务劳动逐渐失去经济价值,却无法解释为什么从事家务的是女性,在外工作的是男性,而不是颠倒过来。而且马克思主义认为,只要让妇女就业可以解决妇女的问题,可是家务并未社会化,妇女得承受就业与家务的双重劳务负担。又妇女除了在家庭内从属於男性,在工作职场中也是从属地位,但马克思主义无法解释原因。所以,现代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这种男人的世界观,无视於父权制度对妇女的压迫,是「性别盲」。
参、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和基进女性主义
一、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和基进女性主在「父权社会」的理念不同
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同意基进女性主义的「父权社会」理念,认为父权社会中,条条权力大道通向男人,女人只能在家中或从事低薪、较无声望的工作。但是,基进女性主义倾向认为,父权社会是一种普遍、一致的现象,忽略个别文化的差异。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则认为,父权社会是一组男人之间互相依赖和团结的社会关系,这种具阶层性的社会关系是可以改变的。基进女性主义认为,女性相对於男性自成一个阶级,强调所有女人的共同性──性与生养育是社会基础。但是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认为,个人生活经验不只是性与性别形塑,也由阶级、种族、国家等塑成,并企图解释及解除所有压迫的关系。
肆、社会主义女性主义与精神分析女性主义
  精神分析女性主义认为,两性的性别认同和行为模式(如:男性被置於公领域,女性於家庭私领域)根基於潜意识,不受经济、政治变革的影响,而且认为这是普遍的、一致的,不受时期与地方的影响。
伍、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的理论
  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认为单一的反资本主义或反性别压迫,都无法达到经济正义与两性平等,必须二者并进。所以,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发展理论策略时,产生两种取向──双系统理论与统合系统理论。
一、双系统理论
(一)非物质的父权社会分析+物质的资本主义分析
裘利.米契尔是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的先锋,她对家庭的分析大都是非物质的,亦即是精神分析、意识型态的。家庭中非物质的部分由人类深层心理决定,除非深层心理改变,否则妇女追求社会上再多的平等也无法改变妇女处境。这是因为男女在潜意识心理皆深受阳具符号宰制且形成社会对女人的态度,所以这态度要改变并没有那么快。米契尔认为,父权社会的意识型态模式和资本主义的经济模式是两个领域,应以马克思主义策略颠覆资本主义,以精神分析策略颠覆父权社会。
(二)物质的资本主义分析+物质的父权社会分析
  哈特曼的双系统理论分析是物质的资本主义分析加上物质的父权社会分析。她对父权社会的物质分析,起源於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的不满,传统马克思主义主要以妇女和生产的关系解释妇女的压迫,这显示现在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者倾向於专注劳工妇女的研究,但是,哈特曼指出,并不是所有妇女(如:家庭主妇、退休妇女、非就业妇女、就学妇女等)就是劳工。虽然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者,认为家庭主妇为资本家做了伟大的生产工作,但这只是把女性与男性的关系包含在劳工与资本家的关系中,不仅资本家从妇女参与劳动市场中得利,男性──丈夫、父亲在家中也得到个人服务。
  哈特曼不赞同米契尔以男女受意识型态控制来分析父权社会的运作,她认为男性对女性的控制在於限制女性拥有重要经济资源,控制女性的性,特别是生殖力(这是社会重要的生产资源之一),控制具体的表现如:一夫一妻异性恋、女性的生养家务工作、女性对男性的经济依赖、女人讨好男人以免被抛弃或解雇。所以父权社会主要在物质领域运作。
  父权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两体系交互运作时,会有利益冲突,因为资本家需要女工、童工,而一般男性又希望把自己的妻儿留在家中。为了解决这个冲突的妥协方式,是由资本主义提供男性劳工「家庭薪资」(family wage)。因为「家庭薪资」能使妇女和小孩留在家中,男性劳工可以得到妇女较好的照顾,受教育的小孩也比不受教育的小孩能成为好工人,对资本家或男性劳工,都一举两得。今日的妇女为维持充裕生活,不仅担负劳动市场与家庭的工作双重负担,还只能拥有从属地位。所以,哈特曼说,男性控制女人的欲望至少和资本家控制劳工的欲望一样强烈。
二、统合系统理论
(一)爱瑞斯.杨与性别分工(Gender Division of Labor)
  杨强调统合理论要以女性主义的性别分工分析,取代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她认为资本主义是有性别偏见的,它一直是一种父权社会,工人并非男女可以互换,资本主义决定了谁(如男性)是主要劳动力,谁(如女性)是次要劳动力。以性别分工来分析,前资本主义至资本主义经济时期,妇女地位如何相对降低:前资本主义时期,婚姻是「经济夥伴」关系,妻子有自己的财产,和丈夫共同经营生意,不期望依赖丈夫,後来资本主义来临,区分工作和家庭领域,以男性所在的工作场所作为首要劳动力,妇女所在的家中作为次要及後备劳动力,而降低妇女的地位。
(二)爱力生.杰格的异化(Alienation)和再生产
  爱力生以异化或疏离概念,取代阶级概念。妇女从事性、再生产等,并非依妇女需求,而是满足男性,异化使男人在工作中退化成劳务工具,使女人在家中成为让男人欢愉的工具。
  杰格根据异化观念的精义,认为每一位妇女在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时,都以一种性别方式与相关的人疏离。例如:妇女声称瘦身是为了自己,其实是为了男性,逐渐地,身体成为「东西」或机器,女人和自己疏离,女人的身体对男人或自己而言,都成了客体。因此杰格相信,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妇女的压迫来自她与每一件事、每一个人,特别是她自己的异化状态,是资本主义社会下妇女经济依赖,及人际关系贫乏的产物。

第七节 女同志理论
  女同志运动多与男同志运动与妇女解放运动有关,以下就70年代、80年代、90年代三个时段分述其发展脉络:
  70年代的女同志运动,以「女同志女性主义」(lesbian feminism)为主流,一般被视为基进女性主义的主力,强调男/女分离的政治路线。在基进女同性恋者合撰的〈女人认同女人〉,可被视为此时期最具代表性之宣言:

  何谓女同志?女同志是所有女人愤怒集结的爆发点。她是一个女人,从很小开始就想成为更自由、以自己为主体的、完整的人,那是她的心声,却为社会不容。......女同志是一个标签,喝令女人乖乖留在原地。女人听到这个字,就知道自己踰越了那可怕的性别界限。......。女同志是男人发明出来的标签,指向那些胆敢跟他一较长短、挑战他的特权(包括对女人的性特权),竟敢以自己的需要为优先的女人。
  我们的新认同必须从女人出发,而不再奠基於与男人的关系。......。女人的解放运动若不正视异性恋结构,只好继续费心处理与男人的个别关系改善亲蜜关系,让他改邪归正成为「新男性」,妄想这样我们就是「新女性」。

  80年代的女同志运动是为了反驳70年代「去性欲化的」女同志身分提出的,80年代初以女同志的S/M(Sadomasochism,玩虐/扮虐)为中心所引发的「性论战」,乃是性自由女性主义者对部分基进女性主义者反色情路线之批判。
  90年代的同志运动更为多元开放,出现「queer」一词(酷儿、怪胎或变态),一方面企图打破「女」同志与「男」同志所预设的性别二元对立,另一方面也质疑女同志与男同志性身份建构中的「异性恋vs.同性恋」之二元对立,企图开放出更多有志一同的同志集结。

第八节 後殖民女性主义
  一九九五年世界妇女大会召开期间,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妇运者之间有很大的歧见,例如:第一世界女性主义运动侧重性/性别分析,而第三世界则是重视安全饮用水和健保。这凸显了後殖民女性观点与西方女性的关卡重点不同。
  後殖民女性主义在1980年代之後才蔚为风潮,这并非表示以往无此类的论述,而是反映出非白人女性学者在传统权力架构中的弱势地位。後殖民女性主义论述者,并不同意引用「女性主义」一词,认为这个名词是源自西方白人妇解运动过於狭隘,忽略女性主义的抗争不必然是男人与女人的战争,也忽略复杂的经济剥削问题。对许多非白人女性而言,性压迫的问题核心不在男性对女性的剥削,殖民压迫才是问题的症结。性意识的批判不能只放在两性关系来思考,更与特定女性族群在全球经济、政治、殖民结构密切关联。只是女性主义一词尚无其他较好的名词替代,仍沿用之。
壹、「女人之间」的权力、殖民关系
  後殖民女性主义最重要的主张,是拒绝将女性受压迫的问题单纯视为父权压迫。许多後殖民女性主义者认为,在西方强势媒体的推波助澜下,第一世界白人女性主义者占全球女性主义牛耳的地位,武断决定女性主义抗争重点,不顾其他种族、阶级女性与其不同的需求。莫汗娣(C. T. Mohanty)认为,西方女性主义论述者的思维架构中,第三世界女性=保守=传统=无知,无形中复制了殖民论述的基本理:西方=前进=文明=理智思考,被殖民的非西方=落後=野蛮=黑暗=无知。常见的女性主义诉求:「女人爱女人」、「女人支持女人」,真的是如此吗?因此,後殖民女性主义强调,女人之间因种族、阶级、文化等因素的差异,必须被纳入女性议题来探讨,不可只强调性别认同,忽视女人认同中的其他组因素:种族歧视、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
贰、女人与国家
  基本上,後殖民女性主义对「国家」的态度是采取双向批判:从女性角度批判与後殖民角度批判。
以女性角度批判来看,女人在国家建立的过程中,担任生育、文化传承(例如:母语、饮食文化)、国家的象徵、以「捍卫妇孺」作为说服男人作战来保家卫国的理由、直接参与国家战斗。当国家在抵抗殖民动员时,国家解放运动鼓励妇女走出传统私领域,积极投入殖民战争,但殖民抗争结束,妇女仍得回到传统父权制度。
以後殖民角度批判,殖民批判与种族批判虽然是後殖民女性主义的重要议题,但是,但男性不必然是女性的敌人,而是必需携手共事的同志。例如:非洲南部的国家,因种族隔离政策造成男性有色人种必须因工作,与家庭分离,女性必需独立负担养家育儿的困境。所以,对这些地区的妇女而言,她们的压迫剥削问题不能只归究於性别因素,更与殖民架构的政治、经济有关。

第九节 生态女性主义
  生态女性主义是一个认同女人的运动,关心「商团战士对地球及生物的残害,以及军方战士所掌握的核武威胁。」大致来说,生态女性主义不仅关心公害防治与生态保育,更进而探讨女性与自然双重被宰制之间的意识型态关联性,并企图解除所有的宰制关系,追求人与自然的永续共存。
  生态女性主义者并未特别从本质论的观点强调男女差异或女性特质,由於在西方文明中,女人常与大地、自然相提并论(例如:想像宇宙为一女体,孕育生命,人如同植物,来自母体并回归母体,循环不已。),受到同等对待,成为控制、占用、分解的对象,类似的处境使女人对自然发展出忧戚与共的认同感。生态女性主义者从事生态保育,不是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不是为了「使地球成为一个安全、适於现在人类,乃至後代子孙居住的理想家园」,而是以己心度物心,尊重万物原貌,避免破坏天然野趣。
  生态女性主义者有一些共同信守的通则如下:
一、共生互敬的新社会
  当前社会需要根本改造,新社会型态的标准包括:互助、关爱、非暴力、多样性文化、普遍参与、非竞争、非层级化组织、整体性思考,以及自然资源的循环使用与永续保存。部分生态女性主义者甚至反对在当今资本主义父权社会中追求与男性平等分享特权。
二、敬重自然
  万物皆有其内在价值,欲完成社会改造,需先敬重自然与所有生命。
三、生物中心观
  主张以生物中心观取代人类中心观点、工具主义价值以及机械论,人不应该设法驾驭或控制自然中之非人部分,反而应当与之互惠、配合。自然资源,如水、空气、土地等不应私有化,反而应由人类共同维护,使其再生。
四、公共与个人层面同时改革
  改革不仅需要在公共政治层面进行,也必须在个人的、人性的层面进行,建立相互尊重的关系,否则改革只能做到权力转移而已。
五、扬弃二分法认知
  二分法不但抹煞差异之间的连续性,更产生层级化、排斥而非包容的效果、宰制与敌对的关系。因此自由主义者及左派皆宣扬理性与进步,视自然为对手,欲以科技技征服自然,为人所用,或以此换取人的解放的态度,生态女性主义者难以苟同。我们扬弃理性与非理性、主体与客体、自然与社会文化的二分法,自然是主体、活生生的物质,而非随时等待人类取用的原料。
六、以行动实践          
  当前社会中充满了以权力为基础的关系及过程,这个现象也反映在我们私人关系中,我们必须时时以行动来体现我们的价值观,不是以加入父权「游戏」的方式来改变,否则只是推助当权者迳行压迫他人与破坏环境.。


第三章 参考书目
顾燕翎主编(1996),《女性主义理论与流派》,台北:女书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王逢振(1995),《女性主义》,台北:扬智文化。
陈引驰译,格蕾.格林、考比里亚.库恩(1995),《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板桥:骆驼出版社。
顾燕翎、郑至慧主编(1999),《女性主义经典》,台北:女书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子宛玉(1988),《风起云涌的女性主义批评》,台北:谷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