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之谷盒子官方下载:中国大陆地区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现状与趋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05:25:41
中国大陆地区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大陆地区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现状与趋势
黄荣怀 huangrh@bnu.edu.cn
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学院(100875)
【摘要】随着教育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大陆地区教育技术学学科受到社会和各级各类学校越来越多的关注,开设教育技术学专业的高等院校也日渐增多,社会对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本文介绍了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了历程和现状,介绍了大陆在理论、应用、教改以及资源建设和实践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分析了现存的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字】教育技术 教育信息化 信息技术教育 知识工程
纵观人类教育发展历史,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始终是影响教育变革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教育技术学是在长期的教育积淀中,不断吸收现代教育理论、心理学理论、管理和经济理论研究成果,在实践的基础上所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在电子技术、传播技术和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和影响下,已成为正在崛起的现代教育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教育技术具有无可怀疑的科学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其学科的本质涵义被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1994年出版的《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一书界定为:“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备受关注,它的诞生与发展正在影响着教育的各个领域,传统的教育观念、理论、内容、模式、管理和体制正在发生着变革,作为教育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和制高点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并且与素质教育、教育信息化、教育创新、创新人才培养、促进终身学习体系的建立等重大问题紧密相关。
一、教育技术是什么
1.关于教育技术的不同看法
美国是教育技术产生最早、发展较快的国家。教育技术作为一个专业和领域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视听教育运动”。从1963年到1994年,美国教育技术界对教育技术进行了多次定义。中国大陆地区的学者在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当中,对教育技术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并针对新兴技术和传统技术的结合,提出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综合国内外学者对于教育技术的理解和定义,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l         媒体—工具论:这种观点主要存在于教育技术发展的早期,认为教育技术是用于教学的各种媒体和工具。代表媒体—工具论的典型定义如美国教育技术委员会(AECT)1970年定义和Lumsdaine.A.A的1964年定义。
l         手段—方法论:这种观点认为教育技术是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的总和,以系统方法为核心更有效地发挥教育手段的作用。比较典型的定义如AECT1972年定义、尹俊华等的1996年定义和南国农的1997年定义。
l         理论—实践论:这种观点是伴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美国教育技术协会1994年定义的提出而逐渐为人们接受和认可的。理论—实践论认为教育技术由教育技术学理论和教育技术实践两个部分组成。关于这种理论和实践的范围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还存在着不同的理解。
从1963年到1994年的32年间,教育技术的定义已经修改了六次。虽然关于教育技术,目前在中国大陆地区(以下简称大陆)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或描述,但是从各种定义可以分析得出:(1)教育技术支持和优化教学,最终促进学习者的学习;(2)教育技术围绕过程和资源展开理论研究和实践;(3)教育技术的基本要素包括方法、工具、技能等。
2.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
各国学者对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内容有不同的见解。英国学者D·米切尔认为,教育技术学包括5个方面的研究内容:教育心理技术;教育信息和传播技术;教育管理技术;教育系统技术,即教育系统工程;教育计划技术。日本学者坂元昂认为,应包括3个方面的研究内容:利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学的成果,提高教学效率;利用心理科学关于学习理论的研究成果,研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利用人类工程学的知识,开拓便于教育现场使用的设施、设备和教材、教具等。
根据美国的1994年定义,大陆学者认为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是“促进学习的过程和资源”两个范畴,研究内容是“促进学习的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等5个方面。近年来,刘美凤博士从技术哲学、技术科学和技术知识论的视角分析技术的涵义和本质,以此为根据确立广义的教育技术定位,认为“智能形态的技术或技术知识的获得与创造性地应用”是技术的最为核心的部分,而不是技术的“物质工具”部分。
综合国内外专家和学者对于教育技术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出,教育技术学的主要任务是在系统科学方法论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和先进的技术手段与方法,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进行实施并给予评价和修改,以实现教育、教学的最优化,促进学习者的更良好发展,实质上就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研究。
二、大陆教育技术的兴起与发展
20世纪20年代,受美国视听教育运动的影响,我国教育界也尝试利用电影、幻灯等媒体作为教学工具;后来,还成立了一些专门的机构;此外,在一些大学里,还开设了电化教育的课程;电化教育的概念逐渐被人们接受。1949年,大陆成立了电化教育处,负责领导教育技术工作,一直到60年代,上海、北京、沈阳、哈尔滨、广州等地相继开办电视大学,教育技术初步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大陆的教育技术的重新起步和迅速发展,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支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在政策以及资金方面给予教育技术大力支持。80年代初期,国家拨款进口先进的视听教学设备,在学校建立计算机室、语音室等用于教学。1995年,中国教育科研网开通,标志着网络教育应用的开端。1999年教育部开始实施国务院批转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先后共投资4.6亿元经费用于实施CERNET高速主干网和中高速地区网建设和改造;利用国家和地方投资,学校自筹等方式,大陆70%左右的高等院校建立了不同层次和规模的校园网;2002年利用9亿元国债资金,通过实施西部大学校园计算机工程项目,分布在大陆西部的152所大学的校园计算机网络已经实现了与CERNET的高速连接。1998年5月,教育部部长陈至立指出“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2000年,教育部制定了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和实施“校校通”工程的战略目标;目前,教育部已经批准67所高等学校进行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学习者达150万人以上。
(2)组织机构。从1979年开始,教育部成立了电化教育局和中央电教馆,负责电教管理工作和业务工作。现在,中央和大陆各省市都建立了电化教育馆,各级各类学校建立了专业性的电化教育机构。1991年中国电化教育协会成立,2002年11月更名为中国教育技术协会(CAET)。1991年,“电化教育教材委员会”成立,1993年更名为“教育部电化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01年4月,重组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00年5月,教育部高教司改建相关机构成立“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旨在加强统筹规划和宏观管理高等学校的教育技术活动。
(3)核心刊物。主要有《中国电化教育》、《电化教育研究》、《中国远程教育》、《开放教育研究》、《外语电化教学》等。《中国电化教育》是一本面向教育工作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者的综合性杂志;《电化教育研究》创刊于1980年11月,是一本理论性刊物,主要由电教理论探讨、网络教育、中小学电教研究等栏目构成;二者都属于中国教育类核心期刊。《教育技术通讯》则是一个基于因特网的免费在线杂志(http://www.etc.edu.cn/)。
(4)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1978年大陆有教育技术从业人员1400多人。据1995年的调查,已有教育技术机构74849个,专职从事教育技术工作的人员达20万人。从1978年开始,几所高等院校着手开设教育技术(电化教育)专业,从1983年开始设置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198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北京师范大学、河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设立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授予点,到2000年,30多所高等院校设置了教育技术专业,近20所高等院校具有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具有教育技术学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从而形成了完整的、多层次的、多方向的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2001年底,我们以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名义进行了一次调查,根据有效问卷统计的60多所设有教育技术及其相关专业的学校拥有教育技术系及其相关专业的本科生10446人。
随着教育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技术学学科受到社会和各级各类学校越来越多的关注,开设教育技术学专业的高等院校也日渐增多,社会对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由于各学校总体发展方向和所处地域不同,本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层次、培养规格和培养质量要求也有所不同。根据2002年“教育部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高级研讨班”问卷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了教育技术学专业八个培养方向:信息技术教育师资;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应用研究;教学系统设计与开发;网络课程开发与建设;远程教育;人力资源开发和绩效技术(含企业培训);IT行业教育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广播电视系统(含信息广告公司)等。
北京师范大学1979年成立了唯一由教育部审批的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1985年正式建立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1986年建立全国第一批教育技术学硕士点;1993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教育技术学博士点;2002年入选全国高等学校重点学科,也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学科点的学术水平、总体科研实力、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等方面在大陆同类学科点中居领先水平,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教育技术基本理论、计算机教育应用、远程教育、教育信息管理等。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从事教学媒体和教学系统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的高级专业人才,毕业生主要在各级各类学校从事教育技术教学、应用研究或教育信息化工作,也可以到相关部门从事教育技术理论研究或实际工作。要求毕业生具有坚实的教育学、心理学、系统科学和信息科学理论基础,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受过良好的ICT技能训练并熟悉教学过程。
三、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
1.理论研究成果
在教育技术定义与范畴、教学设计、教学媒体理论与应用、教育技术的哲学基础、建构主义,以及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教育信息化、适应性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和综合性学习等各个方面,发表了很多颇有分量的论文和著作。如《电化教育概论》(萧树滋主编)、《电化教育学》(南国农主编)、《现代教育技术》(何克抗主编)、《教育传播科学研究方法》(李克东编著)、《教学设计》(乌美娜主编)等,这些都为实际工作的开展进行了较好的理论准备。
从1998年上半年开始,由何克抗教授等领导的“教育技术学专业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经过三年多的潜心研究和实践探索,产生了多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课程内容和体系结构;特别是按照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编写了一套体系较完整、结构较合理、内容较新颖的教育技术主干课程教材:《教育技术学》、《教学系统设计》、《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远程教育学》、《教育信息处理》、《信息技术与教育》、《网络教育应用教程》和《教学媒体理论与实践》等。
随着现代远程教育的蓬勃发展,呈现了许多有中国特色的实践方法,也促进了理论研究的发展。如北京师范大学远程教育中心承担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远程教育领域专业人员的能力结构与主干课程的开发”,重点研究大陆远程教育领域对人才的需求,并根据需求开发培训课程,为远程教育领域专业提供理论依据和培训支持。
2.应用研究成果
在高等教育领域,校园网已经成为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方面不可或缺的支持平台。目前已经批准开展网络教育试点工作的67所大学,首先强调的是利用名校、名专业和名师的资源;其次,这些学校在校内一般都有较好的校园网应用,特别是在教学中应用的基础;特别是,在现代远程教育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工程建设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和关键性技术突破,相关产品的应用与推广已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在基础教育领域,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教育信息化最主要的目标。而整合的根本目的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教学信息资源和应用信息技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了加快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步伐,教育部决定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另外,教育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决定要在普通高级中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教育部[2001]6号文件印发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因而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又成为教育信息化的热门研究课题。
教育政务信息化、虚拟大学、网上教育联盟等也是教育技术应用和发展的重要方面。前不久,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成立的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就是在继承以前教师教育的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在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方面的又一重要举措。
3.教改研究成果
80年代,大陆的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大致可分为两类:媒体对比实验和专题实验。90年代以来,规模较大、影响较广的现代教育技术实验主要有五个:电化教育促进中小学教育优化;小学语文“四结合”教改实验;电化教育促进中小学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实验研究;1000所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教改实验;高等学校课程电化教育试验。
“电化教育促进中小学教育优化课题实验”和“电化教育促进中小学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实验研究”都是由中央电化教育馆组织实施的,发展试验学校数百所。“1000所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教改实验”从1998年开始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和电教办组织实施,现仍在进行中。“高等学校课程电化教育试验”从1991年开始由广东省高教电教中心组织实施,现也仍在进行中。
早在1994年,何克抗教授、李克东教授率先提出了课程整合的研究方向,以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实验为主要内容进行研究。2000年8月,教育部基教司发文将“四结合”教改实验扩展到所有学科,“四结合”的内涵相应变为“学科教学改革、创新精神培养、实践能力训练、信息技术运用”。目前,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的学科“四结合”(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改革试点学校已达600多所,该项实验在国内外已取得广泛的社会影响,被誉为“教育技术界最重要的两个实验之一”。
目前,网络环境下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及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成为教学改革试验的新亮点。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基于网络环境的基础教育跨越式创新探索试验研究”旨在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新课程改革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准上推进,在语文、英语、信息技术三个学科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对于中小学的所有其他学科则要求实现深层次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何克抗教授在多年“课程整合”试验和“跨越式创新”试验基础上完成的专著《创造性思维理论——DC模型的建构与论证》于2000年11月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并于2001年6月被香港教育署翻成繁体字出版,另一部专著《语觉论——儿童语言获得新论》也已完成。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实验室“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理论和实践研究”已设有子课题19个,课题合作研究实验学校30余所,遍布北京、上海、重庆、广东、贵州等10多个省市自治区,联合开展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理论和实践研究,推动和促进各学校的研究性学习。
4.资源建设成果
为了加强优秀教学资源的建设,教育部实施了“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大陆投资4000多万元,建设了300多门基础性、示范性网络课程、案例库、试题库、课程平台,实施了网络课程质量认证项目,100多所高校参与了该项目,培训了上万名高校教师,促进了校内网络教学的开展。同时,据统计,截至2002年底,67所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已经开发8557门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远程教育的需求。
为了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保护珍贵的博物馆资源,利用数字化手段对大学博物馆进行数字化改造,建成基于网络的数字化博物馆系统,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于2001年专门设立了“现代远程教育网上公共资源建设——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工程”项目,拟重点支持8-10个有特色的大学博物馆数字化改造,目前已有超过15个大学数字博物馆正式开通。同时,从“2002年数字图书馆国际论坛”组委会获悉,大陆正在建设一个庞大的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这将是一个全国性的数据中心。
在基础教育领域,许多区域性教育信息网络建设均把资源建设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如广东省佛山地区在教育信息网络建设中,有一批中小学教师参与到资源建设的队伍中,几乎在各个学科中都开发出了很好的资源。一些企事业单位收集和开发了很多资源,典型的如中国基础教育网、k12教育网等都是从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试验、研究、探索和提供相关资源的网站,清华同方公司早在一九九五年就创办了中国第一部大规模集成化的知识资源库,即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同时还致力于建设中国完备化的期刊全文数据库,以推动知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在教育软件和教育信息资源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些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很多著名的IT企业也开始涉足教育领域,一些教育软件公司先后在市场中崛起,成为教育软件市场的中坚力量。
四、现存的误区与问题
自从20世纪30年代电化教育在我国登陆以来,已经发展了近70年,对我国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我国的教育技术工作仍然存在不少误区和问题。
1.几个误区
(1)硬件、软件建设不能同步。
这是在大陆教育技术发展历史上一直都存在的老问题,一般表现为重硬件轻软件,主要受唯媒体技术论的思想影响。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过一哄而上搞电视课堂搬家的现象,造成了很大的浪费。90年代以后,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兴起,教育信息化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基础设施建设初见成效。可以说,硬件建设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软件建设却没有跟上硬件建设的步伐,使“软件匮乏”成为开展教育技术工作的瓶颈。我们应该关注硬件和软件的并行建设,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软件建设的路子。
(2)重效应轻效果。
这反映在多个方面:其一,重技术轻理论。教师热衷于技术的学习,而对教育技术理论则持怀疑、否定甚至拒绝的态度。其二,重制作轻应用。人们在制作教育教学软件的时候,错误认为“只要运用了教育技术,就一定能够促进教学”,不注重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的反馈和评价,致使真正优质的教育教学软件稀缺。其三,重评奖轻实用。许多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只是为了拿到参加各种比赛、公开课的入场券。
(3)理论研究与实践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一方面,在教育技术的研究人员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另一方面,教育技术的实际工作者,尤其是一线教学人员,存在重实践轻理论的现象。教育技术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实践是理论的先导,同时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和修改理论。这是一个反复的过程。教育技术研究人员和一线教师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如果能够协力合作,交流沟通,优势互补,将会促进教育技术在理论和实践领域的更快发展。近几年,在这方面我国取得了一些进展,像“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就是一个理论与实践、专家与教师密切结合的成功范例。
2.几个问题
(1)实践领域的管理体制欠完善。
大陆各级各类学校中一般都设有专门的教育技术机构,比如电教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计算机中心等,但相应的管理体制不健全,教育技术机构应有的功能得不到发挥。管理体制的疏漏,其根源在于人们对于教育技术机构的功能没有形成清晰、正确的认识。由于各种原因,人们对于教育技术的看法各种各样,比如认为它是拍摄和播放电视录像的、它是管理配有电教设备教室的、它是搞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教学的等。正是这些不尽全面甚至错误的认识,使得教育技术机构的地位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很多电教人员常常担任着维修工的角色,或者是课件制作人员、网络维护人员等,至于他们的思想和专业背景往往被人们所忽视。此外,电教人员与学校其他教学人员之间不能实现良好沟通与协作,也是管理中的突出问题。
(2)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持教育技术。
迄今为止,资金一直是困扰大陆教育技术发展的一个大问题。从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需要有设备、软件的支持,这些都需要资金来支持。教育技术在大陆起步的时候,主要是国家投资,发展到现在,更多的是学校自筹解决,不管采取何种方式,资金的来源主要是教育系统内部。在国外,企业投资教育可以用来解决教育资金不足。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2000年的头5个月,私营机构对教育的投资达到15亿美元。近几年,大陆也逐渐出现了企业投资办学的方式,不失为一种解决资金来源的新思路。
(3)照搬国外的理论和经验而不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
80年代初计算机进入美国的中、小学,大陆也纷纷在中、小学引进计算机。而美国全国教育政策规划及组织协会(NIEPEPO)对全国中、小学微机使用调查后发现,计算机技术在学校中的开发及应用状况,使那些原指望靠这种新技术给教育带来一场革命的人们大失所望。事实上,许多教师拒绝使用由软件公司提供的教学程序,理由是这些软件的使用效果不尽如人意。我们也因此面临着同样的情况。 
从1996年开始,美国大力发展以互联网为依托的网络教育,兴建中、小学校园网。90年代末,大陆的许多中、小学校园网迅速崛起,但由于缺乏相关研究和政策的支持,大部分校园网并没有给教学和管理带来实质性的帮助。而美国1999年、2000年的教育技术标准中,对教师和学生的相关技能与评判标准都有明确规定,也就是说,美国在投资硬件的同时,兼顾了人力资源的建设。 
此外,我们在引进国外一些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时候,往往也是不加改造地就用起来,而不管国家之间的历史文化差异。当然,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例如人们在教育技术的定义问题上已经有了深刻的思考。但是,国际上先进的理论、技术、手段等如何本土化?如何建设和发展真正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技术?教育技术人才如何培养?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教育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1.教育技术作为交叉学科的特点将越来越突出
教育技术属于交叉学科,是连接教育、心理、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桥梁。作为交叉学科,首先体现在它需要技术的支持,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支持。教育技术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在未来的发展中,信息科学和人工智能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育技术应该关注如何更有效地使用技术以及如何利用技术来促进学习。因此,“研究人类智能及人类知识的机理以及如何用机器模拟人的智能并促进人类知识发展”的知识工程可以也应该作为教育技术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其次,教育技术作为交叉学科,体现在它融合了多种思想和理论。从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来看,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主要有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传播学、系统理论等。时至今日,随着人本思潮的兴起,各种学习理论虽然各执一端,但在教育技术领域内走向了融合,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而各尽其力。人们不仅关注个体的学习心理,还对学生之间如何协同与合作、如何基于问题进行综合性学习等进行着系统的研究。
第三,教育技术交叉学科的特性决定了其研究和实践主体的多元化,协作将成为教育技术发展的重要特色。包括教育、心理、教学设计、计算机技术、媒体理论等不同背景的专家和学者共同研究和实践,开放式的讨论与合作研究已成为教育技术学科重要特色。
2.重视教育技术实践性和支持性研究
教育技术作为理论和实践并重的交叉学科,需要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进行理论研究。目前,教育技术研究最前沿的两个领域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网络教育,所有这些乃至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都强调对学习者学习的支持,即围绕如何促进学习展开所有工作。正因如此,人们将会越来越重视教育技术的实践性和支持性研究。
(1)教师培训。支持学习首先是谁来支持以及如何支持,即教师培训问题。世界各国都很重视教师培训。2000年,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制定了“全体教师的教育技术基本标准”,其中规定了教师应该具备的教育技术基本能力,为了达到该标准需要对教师进行系统的教育技术培训。此外,英国、法国、新加坡、韩国等国家也十分重视对教师的培训工作。据调查,大陆教育技术发展较快地区尚有1/3的教师对教育技术知识不甚了解或根本不知道。调查也显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大部分欢迎教育技术培训,具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因此,如何对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培训,特别是如何实施有效的培训,需要我们教育技术工作者在实践中进行不断的探索。
(2)教学资源建设。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特别是教育软件的设计和应用方面值得我们重视。当前教育软件的应用远远没有达到我们所预期的效果。比较突出的问题有:存在科学性错误、适用性较差、交互性不强、制作欠精细、智能性欠佳等。随着网络技术、智能技术、代理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教育多主体技术等的不断发展,新一代的以网络为核心的智能教育软件将在教育软件市场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如何克服教育软件业目前的困难,开发出适合学习者特点和需求的网络教学资源,将成为资源建设中重要的研究任务。此外,为了使得教育资源能够大范围地共享和交流,网络教育技术标准研究成为近几年的热点问题。2001年,在教育部的组织下,大陆成立了现代远程教育标准化委员会,专门从事网络教育技术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工作。
(3)学习支持。教育技术在研究与实践中对于学生学习的支持给予了密切的关注,这种支持包括在信息技术背景下特别是网络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学组织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广大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教师,能够深切感受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只有他们才能根据实际情况结合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教育技术工作者应该为广大教师提供各种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有力地对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持。
3.对于计算机教育应用的更全面的审视和研究 
当前,世界各国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研究和探索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我们在为这些做法欣喜之时,不得不冷静地思考计算机应用于教育领域的若干问题,以期获得对计算机教育应用更全面的理解。
(1)应用的针对性:实践证明,计算机并不是对所有学科和对象都同样有效,特别是涉及到人文类或者培养个人情感方面的有关学科以及注重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学科等。因此,需要把握的是计算机在教育中的应用应该针对哪些学科、知识点和学习对象而展开,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策略来进行。 
(2)应用的条件:计算机应用于教育,应该考虑领导是否重视,资金投入能否跟上,教师是否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技能,是否有足够的教学资源来支持,是否有足够的心理准备等。而且,各个条件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对不同地区、不同学校而言,条件的标准和组合也各不相同。专门从事教育技术研究的工作者,就需要选择不同地区和类型的学校,通过充分的调研、实地考察和比较,进行科学试验,并将成功经验进行推广。
(3)应用的有效性:应用的有效性包含了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利用计算机教育教学的效果如何,通常以教育教学评价的结果作为主要参考。另一层含义是投入产出的比例如何,也就是效益问题。对于前者人们已经作了大量的工作,对于后者人们也越来越重视。但由于目前对计算机以及其他技术在教育上投入的效益问题还没有实际的研究成果,这会造成人们投入的盲目性,而且还会阻碍教育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全面研究计算机教育应用的有效性将是教育技术研究的重要内容。
4.关注技术环境下的学习心理研究
首先,需要研究不同的人在面对技术进行学习时的差异。目前,人们已经认识到问题的解决能力、创新思维、协作技能、信息素养等的重要性,但如何消除数字鸿沟,使所有的学习者应用技术进行有效学习,是环境建设和资源建设的重要研究课题。
其次,需要进一步研究技术环境下人的学习行为特征和心理过程特征,人与技术环境如何实现交互,什么因素影响学习者的心理(比如动机)。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技术环境下学习心理研究的深入,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将不再只满足于技术的简单应用,适应性学习和协作学习环境的创建必将成为前沿研究的焦点。技术所支持的学习环境将真正体现出开放、共享、交互、协作等特点,在这种学习环境中,将更注重学习者内部情感等非智力因素,更注重社会交互在学习中的作用。
5.更重视学习活动的设计与支持 
未来的教学设计将不仅重视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而且更重视学习活动的设计和支持。为了培养综合素质的人才,教学设计将越来越关注课程整合尤其是一般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而在整合过程中,如何设计研究型的学习活动、基于实际问题的学习活动、综合型的学习活动、协作型的学习活动,以便让学习者综合应用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培养创新人才是教学设计的重点,也是难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活动的设计将更加灵活和弹性化,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角色将更为突出,学习过程的支持研究将变得更为重要。
教师从“讲台上的哲人”转变为“学生身旁的指导者”也意味着,教学设计的方案不再像传统教案那样仅仅是教师教的过程的设计,教案应该向“学案”转变,学生学习过程和活动的设计将成为“学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网络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但是对于网络课程和网络教学结构还需要不断研究、探索、实践才能适应其迅速发展。网络课程建设需要更加注重学习过程、学习活动、学习组织和评价,尤其是形成性评价的设计。网络教学平台作为承载网络课程的工具,应该支持更加多样化的学习活动。随着网络教学理论的深入研究,学习活动将更加个性化、情境化、多样化、综合化。
6.进一步完善教育技术学科建设
现在,教育技术领域的学者和专家就教育技术是什么、教育技术的学科和课程体系、教育技术发展和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教育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等纷纷提出观点和看法,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对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来讲是一件好事。作为一个学科的定位与学科建设,除了以上这些问题以外,还必须考虑从事工作的人群及其从事的工作,包括理论研究者、实践工作者及其他相关人员。
大陆的教育技术工作者主要包括三类人群:第一类是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理论研究者,他们主要来自各大学的教育技术系或教育技术研究中心等,如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都有一批教育技术专家带领着研究队伍从事教育技术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第二类是电教系统的专业人员,包括中央及省、市、自治区的电教馆人员以及各学校的电教人员;第三类是计算机学科中从事计算机教育应用研究的相关人员(如从事网络关键技术的研究、人工智能的研究等)和相关学科的教师,这类人员以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为纽带。各学科的教师是教育技术实践领域的生力军。
国际上的情况也是如此,除了AECT被认为是专门从事教育技术研究的群体以外,许多国际学术会议如CSCL(Computer Supported Cooperative Learning,计算机支持协作学习,每两年一次)、ICCE(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 Computersin Education,计算机教育应用国际会议,每年一次)、CAA(ComputerAided Assessment,计算机辅助评价,每年一次)等汇集了来自于教育、心理、计算机等各学科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参加,共同致力于教育技术的研究。
另外,教育技术专业型人才的培养是促进教育技术学科建设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衡量教育技术这个学科的一个标准。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为大家所认可的教育技术专业人才标准和培养方案,因此,教育技术学科的人才标准、培养的课程体系设置也是完善教育技术学科建设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已经在着手这方面的工作。
教育技术学科建设将在不久的将来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并为促进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