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之谷暴风三弦琴93:气功防偏与纠偏简易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22:09:17
作者:孙晋  文章来源:气功网
本文简介: 气功防偏与纠偏简易法
一、气功防偏10法
1.呼吸短促:呼吸短促不通,烦躁不安,多由于呼吸方法不恰当、姿势不正确,或精神不愉快造成。应查其原因,加以纠正。可暂停练功,饮热开水数小口,在室内漫步片刻,一般即可恢复正常。
2.心悸亢进:默念字数过多、闭气过长、挺胸和弯腰过度、呼吸太用力等引起,纠正姿势即止。思想不必紧张顾虑,继续练功,不久自愈。
3.上腹疼痛:练内养功时,因深呼吸和呼吸中间停顿而引起。可先练强壮的静呼吸法,练一段时间再改成内养功。如消化性溃疡病人,出现持续性疼痛时,可用针灸或药物辅助治疗。
4.便多便秘:练内养功侧卧式,发现排大便次数多者,应当变换姿势,如改为坐式,将意守丹田改为意守足大趾。一想就要大便的,要有意识控制排便,利用大脑的意识作用改变其习惯后,就可逐渐减少排便的次数而恢复正常。
便秘者应多做卧式。顽固性便秘者,应在每日一定时间意识排便,并按时去厕所,久之也可恢复正常。
5.皮肤症状:练功时发现全身或其一处皮肤发痒,不可用手乱抓。如出现冷、暖、轻、重、痒、滑、涩多种现象,不要怕,坚持练功,即可消除。
6.幻视幻觉:练功中发生幻视、幻觉、幻听的时候,要精神稳定,不可恐惧多疑,否则易致弊害。意识不可放弃丹田,即所谓不要离开窍,继续练功,自会消失。
7.遗精:有遗精现象,不应害怕。可用吸、提、撮、闭等方法制止。具体做法:闭目,上视头顶,舌抵上腭,吸气,收缩肛门,内缩睾丸,吸进气后忍住不放,至不能忍时再呼出,换第二口气,其精自止。如来不及,用手中指按会阴穴即止。平素每小便后,要提肛门一分钟,如忍大便状,早晚两次按摩丹田,兜阴囊,再以中指按会阴穴3~9次,久之自愈。
8.头痛头晕:头痛头晕、头沉及冲头等现象,多由于练功急于求成,呼吸用力,或有意将热气引向头部而引起。首先要去掉致病原因,调整功法,情不可恐惧,继续安静地练功即愈。必要时可配合药物治疗。
9.饥饿感觉:练内养功数日后,常出现饥饿感觉,或发现胃酸过多,进食即愈。强壮功若于食后操作,发生胃酸过多或消化不良者,可于食后隔相当时间(约一小时)再练,即可避免。
10.月经异常:练功后一、二月内,妇女月经增多或提前,乃是正常现象,不要怕,过三、四月后,月经量自然逐步变为正常。在练功期间,月经来临时,正常者可继续练功。经量较多时,则减少练功时间,并改意守丹田为意守心窝。如月经甚多,即停止练功,待月经过后再练。
二、纠偏简法
自发动功虽然治好过不少奇难杂症,收效快,疗效高,但自发动功掌握不好方法与技术,容易发生弊病,甚至“走火入魔”,精神失常,这是万万不能大意的。避免练功出现偏差,应以预防为主;对于已经出现的偏差,如何纠正,简介如下:
1.出现大动不已,甚至引起精神失常者,则按照精神分裂症的中西医医治方法处理,给予镇静剂注射或口服,让其镇静下来,或睡眠一两天,醒后一般外动就会停止。以后若无有经验的老师指导,则不宜继续练功。在其镇定以后,可请中医辩证施治,以彻底解除其症状。同时,可每日电针神门、涌泉穴各20分钟,以加强镇静和养心安神的功改。中药则以补气、养阴、潜芷之类药物为主。病者在精神、上不要紧张、害怕,在意念上可常守涌泉。
2.经络特别敏感,易产生外动或内动的患者,出现难以收功和内气乱窜的现象时,就须在练功的头几次,当练至启动时,就引导其气下降至涌泉穴,做2~3次“意念升降收功法”,这样,外动和内动就会停止,再做绕脐左右36圈的收功法。以后再逐日增加外动或内动的时间,循序渐进,切忌追求过长时间的外动。这类经络特别敏感的人,是最易发生偏差的,一定要做好收功,要特别注意加强辅导,待能熟练地自我控制后,才好让其单独自练。
3.其他出现局部不舒服的偏差,一般用针灸、点穴、按摩,对症治疗解决,还可以配合中西药物辅助治疗消除。
三、“魔障”和自我防治
从事静功锻炼从进入气脉初动,乃至“周天运行”阶段,其间极少数练功者会出观程度不同的幻觉(包括幻听、幻视)。有的在练功中,耳边似有人对他柔声细语;有的在功中见到许多美貌女子对他鼓噪喧闹,扰乱定心;有的甚至一静下来,耳边就似乎听到有人唆摆自己。这种现象,称之为“魔障”,或叫“走火入魔”。
所谓“魔”是在练功的初期阶段影响入静、导致心神不宁的一切干扰现象,其特点是“魔”随“道”氏,“道”长“魔”高;中期虽仍属“魔”“道”相持阶段,由于比较熟练了致静手段,又经过一定功法勤学苦练,偶或一遇魔事,亦能当即警觉,提起正念,不为所惑。待到整个周天阶段全部运行完毕,能量入内并高度集中以后,才能逐渐达到“道”长“魔”消的高级境界。初学内功常为“心猿”“意马”所困扰。
所谓“心猿”,是杂念丛生,刹那不停的比喻,而“意马”则是幻觉。练功初学者杂念不净,影响入静,充其量不过练功效应不明显,尚不至大害。但若任其泛滥下去,形成“意马”,则为害尤烈。“意马”不仅是杂念的纷扰,而且由杂念“演成”幻景,恍如身入其境。幻中忽遇洪水、猛兽,忽遇怨仇宿敌,于是便生大恐怖,大嗔恚,或遇种种不如意事而大忧伤……。这些幻觉的出现,有时是大脑皮层的痕迹反映,有时是随着第二信号系统受到外界刺激和印象而呈现出来的。总之,这些幻象之所以能够出现,一方面固然是练功者体内日益增强了能量,有它一定的物质基础,而最主要的是妄心未泯,定力不固,不能随意驾驭、控制和指挥这些能量返本归原,遂使兴奋的大脑,得不到抑制和休息。
现代医学称之为“气功型精神病”是练功出偏的反常现象,如不及早警觉和纠正,一旦完全坠入魔境,轻则禅心驰散,道毁基丧,重则癫狂迷乱,愈演愈烈,必将危及生命。推其致病之初,皆由练功者妄心用事,有所追求,以幻为真,随缘逐妄,致失禅定,则为受害之根本症结所在。
明白了以上所说什么是“入魔”,“入魔”是怎样产生的,以及它的危害之后,接下去我们应该知道怎样来防止魔事。
练功者白天生活中接触外界,晚上练功杂念纷扰,静不下来。因此必须首先解决静不下来,不易入静的问题,也就是克服杂念。完全无念我们一时不易做到,以一念代万念已经不容易了。要能做到这一点,第一,练功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陶冶性灵,做到心灵美,远离“小我”,趋向“大我”。必须警惕和克服七情六欲的袭扰,切不可练功时是一个样子,不练功时又是另一番模样。要在日常行、住、坐、卧中,时时处处念兹在兹。
逐渐做到烦恼不生,心性悦怿,天君泰然。这样入坐练功才能逐渐消除杂念。第二,练功中要真正集中思想练功,不要身在练功,心想他事。通过致静,息心澄虑。如若念虑不止,宜用数息等《六妙法门》,或默诵佛号(默念字句),或用《返照法》照定杂念起处,不使攀援(语云):“不患念起,但患觉迟,念起是病,不续是药”。)虞沛霖老师所倡导的《吞月松静法》融汇了佛、道两家之长,为我们练功实践所证明是卓有成效的“止观双修”法门,宜勤加修习。总之,止念时,念念归一,观想时,了了分明。诚能臻此,则道心日坚而魔障日消失。
以上是预防魔障的根本之法,如若练功人心念不净,偶或一遇魔事,切不可生恐怖心,生烦躁,嗔恚心,宜将一切放下,作如是想:“我今练功,为求愈病。病魔既退,功魔又来。魔由心生,如身投影。其影随形,何是为怪?不理不睬,其怪自败”。这样,提起子正念,不去理它,魔境即杳。如若仍有纷扰,可以睁开一下眼睛,或两唇相合,轻轻吐出一个“呸”字音,魔境即失。
至于坐中“意马”奔驰,幻境迭变,层出不穷,身入其境,迷不知返,亦不必害怕。总有那么-刹那时间出现半清醒状态:“咦?我怎么到这里来的?”我们把这一刹那的半清醒状态叫做“回光返照”。抓住这稍纵即逝的“回光返照”,当即运用“逆溯法”,即以眼前幻境为起点,一步一步地倒退着走(想)回去。即你从哪里来,仍回哪里去。一直回到原先开始练功的境地。这样就退出了幻觉。
四、藏密功纠偏
1.藏密与藏密气功
藏密亦可称为金刚乘、持明乘、真言乘。藏密包括作、行、瑜伽、无上瑜伽四部,特别注重无上瑜伽的修法。印度佛教密宗是佛教吸收了印度婆罗门教哈扎瑜伽升华而成,约公元七世纪中叶传入我国西藏,传入后渗溶了西藏原始宗教的一些形式,并与内地禅宗思想融台,形成了藏传佛教密宗。藏传佛教密宗分为红教即宁玛派,日教即噶举派,黄教即格鲁派,花教即萨迦派,黑教等教派,藏传佛严密宗在修习佛法的同时亦注重身体的修炼,通过气、脉、明点的修持,延年益寿,积攒修行的资粮,由此而产生了藏密气功,为气功界提供了一系列的炼功大法。本文所提到的藏密古典气功“嗡、啊、吽”系即为藏密宁玛气功的一部分。
2.藏密古典气功“嗡、啊、吽”系的特点
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著的《密宗道次第广论》中云:“身脉总有七万二千,其中主要有百二十,其中尤要者有二十四,最切要者,则三脉(即中脉及左右二脉)”。而《无上瑜伽六成就法》中则详细描述了中脉的特征:“在人体中央有一条中脉,从会阴直达梵穴(顶门),可以观想它有五个特征:甲像虫胶溶液那样红:乙像麻油灯那样亮;丙像芭蕉心那样直;丁象纸卷的筒那样空;戊像箭杆那样粗细。左脉和右脉就在中脉的两旁,从左右两鼻孔上行入脑分循中脉两侧下行,至脐下四指处以与中脉会合”。
根据以上论述可以肯定中脉是肯定存在的,它上端经头顶百会,向前弯下至眉间,下端经脐下开口于会阴。左右两脉夹持中脉,距中脉约二指,其上端经两耳后,分别开口于左右鼻孔,其下端至脐下四处处于中脉会合。三脉在顶、喉、心、脐、会阴五处缠绕成结,谓之脉结,五脉结处以中脉为轴心,分别辐射出八至六十四支脉,有如车轮,故称“五轮”。五轮是修身炼气的关键部位,有如道家之言丹田。“顶轮”阴轮”即分别指其以头顶百会为中心和以会阴为中心的脉结。打通五轮脉结,使气进入中脉,是密宗无上瑜伽炼气之要。
综上所述中脉既不是中枢神经,又不是黄脉,也不是督脉,它是上述脉络系统之外的一个独立通道,是人体的“高速通道”。在藏密典中,“嗡、阿、吽”这三个音频呼号最为常用,并称为三字明,金刚颂或三字总持,意在对无限长的时间和无限大光明的呼唤。藏密强调从中脉里的顶、喉、心三脉轮来发出相应的“嗡、阿、吽”呼号以调制人体内气。
3.如何用藏密“嗡、阿、吽”功纠偏
(1)双曲线桩的站法:双脚与肩等宽平行指向前方,双手举过头顶,手心相对稍宽于肩。此时整个身体之形状有如解析几何中的双曲线,故名双曲线桩。站桩时可闭目也可开目,身体其它部位的要求同其它一般站桩功。
(2)念“嗡、阿、吽”意念的纳光及手势导引的配合,站好后,先遥想上河际白光光群凝聚,此时要有信心,自己一定能指挥和支配宇宙能。念“嗡”(可出声也可默念),同时双手降至顶轮之上,此时手心向下,手指相对,同时意念被自己调动的上河际的宇宙能(以白光形式体观)降至顶轮;接着念“阿”,同时双手从体前沿中脉走向降至阴轮,还是手心向下,手指相对,同时意想白光进入自己身体后变为红光,沿中脉直泻至阴轮;最后念“吽”,意想红光变为蓝光从脚下排入下河际,同时双手手心向外向身体两侧分开。至此为一个循环,接着双手举达头顶进行下一次循环。如将此功用于纠偏,做时应快些,以每分钟10次左右为宜;如用于平行修炼,则可将动作放慢,同时将意念加强即可。
六、“嘻”字纠偏
我练自由站桩七个月了。最近气机大开,内气充盈,身心轻灵,舒适愉快,兴味十分浓厚,越练越来劲。不料,-天收功后,突然身上发冷,皮肤紧痛,接连而至的是鼻塞不通,鼻涕中带血块,白天阵发性畏寒,夜间睡不安稳。我意识到可能是练功出偏了。因最近想尝试一下意守祖窍的滋味,不时意守祖窍作试,几次都发现刚意守几分钟就出现头痛眩晕,此状一出我立即转移丹田,倒也无事。想来可能近日练功兴味正浓,难免有些急于求成,以致出偏。
此时突然想起马礼堂先生的六字诀中“嘻”理三焦的功理。鼻塞不通,涕中带血,不正是三焦火所致么!练“嘻”字试试看(曾练过三个月的六字诀)。
于是我睡觉前的站桩改练“嘻”字。“嘻”字练36呼,配之以36“呵”(以降心火),比站桩时间短一半多,收功就睡觉。结果睡得很安宁,早晨起床鼻塞全通,鼻血亦止,没有一点畏寒之感,浑身轻松舒适,显然是好了。我遂又继续练“嘻”、“呵”,次数同前。这天天气仍然很冷,但身上却舒展层,暖融融,心里的高兴劲不亚于发明家做一项成功的实验。照此法连续练三天,难以名状的偏差症状彻底消失。
七、“六字诀”纠偏
我有一友,自练硬气功年余,自谓收效显著,功夫日进,颇为自喜。近日忽来访我,神情颇为沮丧。问其原因,乃体内炽红刺痒,心烦气燥,力乏神疲。遂教其“六字诀”中“嘘”字诀,递经导引,疏泄肝郁。其具体方法为:一、“嘘”字发声改“轻缓细长”为“急快短促”或二者交替运用侧重后者。二、意气导引改“缓补”为“宣泄”即以意导气,意想肝部瘀滞气血沿肝经下行,过章门、下急脉,沿腿内侧,越中都、大冲,达足大趾甲内侧之大敦穴,逆肝经疏导数次后即改意守大敦穴,意想肝气逆经而下从此穴而出,若辅以手法掐捏或针刺则显效更佳。我友系武术工作者,在练此诀基础上又配练形意拳五行之崩拳,崩拳在五行为木,五脏属肝,多练能调理肝气。为此动静兼施,内外结合,五日后偏差症状皆除。行功出偏类此例者不妨一试。
八、运用“烧山火”手法纠偏
少腹气胀,往往伴随胃纳减退、大便异常等症状,是初练功者常见的一种偏差现象。笔者在气海穴运用烧山火手法,纠正少腹气胀之偏,效果迅速。
方法:让患者选择仰靠坐位,双臂自然向外展开,掌心向上。在气海穴(脐下1.5寸)处,将预定针刺深度分为浅、中、深三层,采用三进一退的提插旋转手法,慢提急按,如此反复几遍,至患者自觉有一股热气由腹部向上至胸沿、双臂至掌心时出针,并揉闭其孔。
气海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上,为十二原穴之一,有调节气机、补肾益元、振阳固本之功,在该穴上运用“烧山火”手法,可以重振人体之元气,恢复气机的正常运行。
九、练大雁功纠偏
我自学练功,由于方法不当,成效甚微,并且得了一个怪病:咽喉发炎,口腔常常出血,身体低抗力下降,感到疲乏。吃了不少消炎药,均不见效。反复检查也找不出病因,心里甚是着急。
后来我参加学习班学大雁气功,按老师要求认真练功,每次练第二式“展翅”时,就要咳嗽几声,当练到第10天时,就感到咽喉舒服多子,口腔也不出血了,意外的收获使我很高兴。等学习班结束时,病症全消。得了一年的怪毛病,经过10多天练功就好转了,真是不可思议。后来我认识到得病的主要原因是平时练功意念太重,舌抵上腭太用力,使血气上引,虚火上升,出现偏差所致。
十、活步贯气纠偏法
我练气功,意守丹田不得要领,死抓硬盯,结果小腹鼓如皮球,胀满不思饮食。后用大雁气功的辅助功法活步贯气纠偏,则功到病除,且感经络比以前更加畅通。还有一次练功时,由于惊功而气逆冲头,头昏痛、发胀、眼睛见风流泪,我仍用活步贯气法纠偏,又得到满意效果。此法对自发功的大动失控以及内气冲窜、胸闷等,都有纠偏之效,对高血压、神经衰弱、老年腰腿痛等疾病,也有一定的疗效。兹介绍如下:
1.两脚并拢,双臂下垂,成松静站立姿势。眼睛平视,舌顶上腭。
2.左脚向前一步,脚前掌着地成虚步。同时用鼻缓慢吸气。接着两手从两侧弧形上举,至头顶后交叉合掌,掌心对准百会穴贯气。
3.稍停,改用鼻呼气(气急时也可用口呼),两手经前额、胸前慢慢一直压到左脚。意念着气随两手导引从头顶而下。经脚底涌泉穴排出。
4.接上式,改右脚跨前成右虚步。两手分开,从两侧上举,重复上述动作。呼吸、意念均同上,惟将两手压至右脚。
5.重复以上动作,向前走4~6步,或当前面因障碍不能前进时,开始后退,动作、呼吸、意念也与上同。
6.此功法以一进一退为一遍,反复进行3~5遍,然后两手下垂体侧,立正放松收功。
十一、制兴阳用吸提法
我练气功,意守丹田不即不离。一段时间后,一次练功时阳物忽然勃起,强硬难受,下坐休息,才不知不觉,慢慢地萎软复原,如此反复出现过几次。后见周潜川《气功纠偏方法》中介绍制兴阳用“千斤闸”的方法:大拇指掐住无名指第二节的内侧,靠着中指的交叉处,用大拇指尖微微地震动无名指上的关窍,关窍内有一根细小如丝的筋,把它左右挑动,如象弹琵琶似的,发出咕噜声,使之酸中带些火辣的微痛,这样能散相火,平复兴阳现象,还入静境。
以后我再出现兴阳时,就依法而行,兴阳虽然制服,然而功夫似未长进。我想,可能用千斤闸手法常散相火,使阳火不足,无力过关通督。后来我改以“吸提法”治兴阳,即每兴阳时,缓慢提肛,吸气,同时意想真气自龟头倒流至会阴,再过尾闾沿督脉上提,反复几次,直至阳物复原。我用此法,练功两个星期,就觉丹田内一小珠下经会阴,过尾闾,到大椎、玉枕,直上泥丸宫,又从面前印堂经膻中回到丹田,且似有幽香味出现,自此兴阳不但平复,而且功夫大有长进。
十二、纠治“少林内劲一指禅”偏差一例
“少林内劲一指禅”是目前比较流行的功法之一,简单易学,不用意守,不易出偏。但有些自学者忽视练功要领,违背松、静自然规律,急于求成,同样会出现偏差。
十三、“真气运行法”出偏的自我纠治
我从3年前开始练“真气运行法”,获益匪浅。前一阶段。因情绪不佳。一度出偏,大概是不能很好地掌握放松的缘故。有一次练完小周天后,自觉脖颈强硬,转侧不灵;当时没有在意,仍每天坚持早晚各练1小时,不料上述症状越练越加重,且有沉重感,在第5、6颈椎至第3、4胸椎的一段椎管内,自觉有异物感,低头仰面,左右摆动,皆感疼痛,做放松功和局部按摩,疼、重感稍减,移时复重,几天后两肩胛区也有轻微沉痛感。
于是暂停练功,进行调治。自做左右转颈活动,自我按摩。一个月后,自我感觉稍好,但一运动,尤其是活动两上肢,则上症复现。我仔细琢磨,因练功而出现上症,无非是气郁滞在该部位而引起,若能引气下行,也许有效。便试着意守会阴穴,但气不但不下行,痛反更甚;意守涌泉穴亦无明显效果。有一次,我试着用中指按在百会穴上,觉得病症好象轻了一些。于是我面东而立,全身放松,调匀呼吸,意守两涌泉穴,同时先用左手按压百会穴5分钟,又用右手按压5分钟,抬起手后,疼痛竟消失了,颈部转动也灵活多了,继续练了几次,巩固效果,后来恢复练功。每次练完,除按要求收功外,还加做意守涌泉,并指压百会如上法,再未出现偏差。
十四、自发动功纠偏
一个晚上,我在练功中出现偏差。夜间遗精,半夜腹泻一次,并伴有恶心。次日下腹冷病。晚上继续练功,想通过行功来减轻腹痛,症反加重,半夜大便数次,便稀伴有血丝,当时没有服药。第三天晚上,我试着用自发功以纠正此偏,意守丹田,真气发动后,先上肢被推动,骨节咯咯作响;然后双手自移至眼前,气随之而上,颈部骨节作响,头部左右急转;一会儿,气下行,循任督环行几圈,同时上身前后摆动欲倒;接着双手移到腹上,从剑突下到下腹摩擦使发热,矢气自出,感到十分轻松,片刻后,双手自动捶打腹部,同时收腹挺胸,作呕吐状,呵呵吐出浊腐之气,腹部顿感舒适。以后双拳背自擂腰部,疼痛有趣,双眼感到微热湿润。前后20分钟,停功后全身舒畅,一切恢复正常。翌日,又开始练习原来的功法。以后我又多次运用自发动功纠偏,均获效,无任何后遗症。
十五、功后摇头有良效
笔者通过练功,虽然诸病渐愈,但脱发日趋严重。于是,在每次行功后,增作摇头功,以促进头部气血的流行。结果,不但脱发得以控制,还发现它对盘膝练功后的腿脚暂时性麻木。有迅速的恢复作用。久练此功,对清心益智、降低血压、预防脑动脉硬化和颈神经综合症等亦有裨益。功法如下:
1.心静体松,向左、右、上、下摆首,然后头自左至右、自右至左各转一圈。如此为1次,共49次(恢复腿脚麻木只须10次左右)。动作轻松且有弹性,意守命门。
2.双手搓热,在风池、风府联线与两后脖筋交叉处,各摩擦36次,点按百会及四神聪各3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