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孔里面长白色疙瘩:【射虎必备】联坛典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8 23:20:31

【射虎必备】联坛典故


第一:
李某延师课子,允诺逢七夕请先生,一连数载,李某均不践约,又一年七夕,三餐依旧是粗茶淡饭,先生传学生作对曰:
  客舍凄凉,恰似今宵七夕。
学生不能对,问其父,父代对道:
  寒林寂寞,可移下月中秋。
到了中秋李某又失约,先生再传学生作对:
  绿竹本无心,遇节即时挨不过。
李某见了,代其子对曰:
  黄花如有约,重阳以后待何迟。
到了重阳,客舍依然清冷,先生只得再传学生作对:
  汉三杰:张良韩信狄仁杰。
李某听了大笑道:“先生谬矣,狄仁杰乃唐人也。”先生答道:“前唐后汉尚记得滚瓜烂熟,为何一顿饭却如此健忘?”李某顿时语塞,赫然而退。


第二:
有一财主,父子花钱各捐了个进士,心中十分得意,于是在门口贴了一副联:
  父进士,子进士,父子同进士。
  妻夫人,媳夫人,妻媳皆夫人。
不料第二天就为村人改为:
  父进土,子进土,父子同进土。
  妻失夫,媳失夫,妻媳皆失夫。


第三:
从前,有个姓李的财主,他鱼肉百姓,无恶不作,百姓对他恨之入骨。
有一年过年,家家户户忙着贴对联。李家更不用说了。李财主写了一副对联叫人贴在大门的两旁,对联是:
  父成龙,子成龙,代代全成龙;
  父发财,子发财,辈辈都发财。
同村一位穷秀才看了对联,沉思了一会便离去了。
第二天一大早,李财主的门前围满了一大群看热闹的人,他们有说有笑,议论纷纷,大家都称赞道:“改得好,改得好!”
门外吵嚷声惊动了李财主,他以为人们在称赞他的对联,忙打开大门,一看门上的对联,立时气得昏倒在门前的台阶上。
原来,李财主门上的对联,被秀才改成了:
  父成聋,子成聋,代代全成聋;
  父泼财,子泼财。辈辈都泼财。
为了这副对联,李财主整整病了一个多月,人们无不拍手称快。


第四:
有一老太监在冬天看见纪晓岚穿着皮衣,手执一把扇子。感到十分好笑,遂遂说:
  小翰林,穿冬装,执夏扇,一部春秋可读否?
纪晓岚听老太监南方口音,对到:
  老总管,生南方,来北地,那个东西还在吗?


第五:
【明】人解缙,门对富豪的竹林。除夕,他在门上贴了一副春联:
  门对千根竹。
  家藏万卷书。
富豪见了,叫人把竹砍掉,解缙深解其意,于上下联各添一字:
  门对千根竹短。
  家藏万卷书长,
富豪更加恼火,下令把竹子连根挖掉。解缙暗中发笑,在上下联又添一字:
  门对千根竹短无。
  家藏万卷书长有。
富豪气得目瞪口呆。
此事传到相爷的耳朵里,他命家人去叫他来当面一试,解缙与相府家人来到相府门前,见正门关着,就止步不前,对家人说:“迎客有迎客之礼,为何不开正门?”家人无奈,只得又去,禀告相爷。相爷想了想,挥笔写了个上联,连同笔墨交与家人说:“递与那学生。”
解缙接过一看,见是一副对子的上联:
  小犬乍行嫌路窄。
解缙即刻接写了下联:
  大鹏展翅恨天低。
相爷见对只好大开正门。小解缙进了门,相爷把他迎入客厅,分宾主坐下后,相爷从桌上拿起一本书晃晃说:“老夫听说你有万卷之书,书藏哪里?”小解缙指指肚皮说:“在这里。”相爷又问:“既然如此,那我出联你能对吗?”小解缙眨眨眼睛说:“何止能对!”相爷看看这穿绿衣衫双目流盼的小家伙,口气竟这么大,不觉有些好笑,便出联道:
  井底蛤蟆青间绿,美目盼兮。
小解缙听了,冷笑了一声,看了一眼身穿红袍的相爷,便接着对道:
  汤中对虾白映红,鞠躬如也。
相爷本想讥笑他是个坐井观天的蛤蟆,不料自己反被奚落成一只死虾,想小家伙竟然如此不留情面,不由心里冒火,却不好发作,只好改换题目,再难解缙道:
  天做棋盘星做子,谁人敢下?
解缙略一思索,便对道:
  地作琵琶路作弦,哪个能弹?
相爷见小解缙对答如流,大为吃惊。正找不到好的课题,忽见壁上有一幅《月夜杜鹃图》,也来不及细想,就信口出了一联道:
  月下子规喉舌冷。
解缙见他行文已乱,故意照式对个下联说:
  花中蝴蝶梦魂香。
谁知相爷只顾后,不顾前,一见别人句子有毛病,马上挑剔说:“试问花中蝴蝶,倘不睡去,哪来的梦魂香甜?”解缙又眨眨眼睛说:“然而月下子规,也未必启口,喉舌之冷,一样无从说起!”相爷一听,啊哟!我也错了。便问小解缙:“那么依你说又当如何?”
解缙说:“如果把‘月下’改作‘啼月’;‘花中’改作‘宿花’,岂不是‘舌冷’‘梦香’?”相爷欲要叫好,但又反问:“你既然早已知道,为何将错就错?”
解缙笑道说:“因为相爷失口在先,解缙之所以将错就错,无非是步相爷后尘,照葫芦画瓢罢了。”
一番话说得相爷心服口服,自知理亏。想想方才小解缙的不恭,正是自己失于检点而引起的,因此甚感惭愧和不安。他深爱解缙之才,等解缙长大,还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


第六:
【清朝时候】,西湖的冷泉亭上,挂有一幅对联:
  泉自几时冷起;
  峰从何处飞来。
戊辰九月,清朝有名的文人俞樾和他的妻子到飞来峰下游玩,坐在冷泉亭边休息,欣赏这幅对联。妻子看了一会儿,要求俞樾进行解释。俞樾把原来的对联改了两字,作为回答:
  泉自有时冷起;
  峰从无处飞来。
妻子嫌改得不好,立即表明自己的看法:
  泉自冷时冷起;
  峰从飞处飞来。
俞樾把自己和妻子改动的字作了比较,认为“冷”、“飞”二字比“有”、“无”准确有神。
过了几天,俞樾带着次女秀孙又来到冷泉亭边。他给秀孙说明上次怎样给对联该字一事,秀孙赶紧望着亭子,沉思了好大一会儿,慢慢地说:
  泉自禹时冷起;
  峰从项处飞来。
俞樾一向才力超人。他明白上联中的“几”字改为“禹”字,那是指大禹治水,仔细推敲,改得动人。至于那个“何”字为什么要改成“项”字,他一下弄不清楚,只好向秀孙追问原因。秀孙爽朗地说:“项羽曾有歌曰:‘力拔山兮气盖世’,这座险峰不是他从别处拔起,怎能飞到这里来呢?”秀孙话音刚落,俞樾忙拍手称好快,连连道好。


第七:
【明】朝兵部尚书康大和一次挑竹蛏到山里去卖,晚上借宿在一家学馆里。因为没有床铺,就用学生课桌板并排当床铺睡下。先生睡在同一间房子里,虽有蚊帐,却不能入睡。他爬起来,点灯一照,看大和睡在课桌板上,呼呼大睡,没有一只蚊子干扰,而自己蚊帐里蚊子成群,被叮睡不着。
第二天早上,先生对大和说:“我有一个对头,三年无人对出。不知何时能遇贤人,寻得佳对?”大和说:“先生不妨道出,或许有人能对。”先生故意说:
  小犬无知敢入深山寻虎豹。
大和沉思片刻,觉得先生是有意试探,对出有因,便顺口对道:
  青龙未遇特来浅水戏鱼虾。
先生自觉没趣,但心里却暗暗佩服这个麻脸的后生仔,竟有这样的文才。
大和准备要起行,看昨夜放在天井里的半担竹蛏,被学馆的弟子踢破了不少,连蛏汤都流出来。这时,有几个穿长衫的乡绅来到学馆,其中一个白胡须的乡绅说:“你卖蛏来这里做什么?”另一个乡绅说:“
叫先生对出一个让他对。能对出,一担蛏都买;对不出,倒在天井里。”大和站着不作声。乡绅示意先生出对头,先生想了好久不开口。大和等急了,就不客气地说:“时间不早了。不然,我出一个对头,让你们来对如何?”先生示意乡绅们让他出,那个白胡须的乡绅也表示同意,大和就念道:
  硬壳竹蛏踢破流汤流卤。
乡绅们听了都冷笑道:“肩挑买卖的粗人,出这样的粗对。请先生对吧!”先生抽水烟,吐出一团烟雾。想了好久,对不出来。乡绅们也你看我,我看你,没有一个能对出来。大和等急了,就对他们说:“既然诸位先生不愿说出对尾,就把竹蛏都买去吧!”那个白胡须的乡绅说:“你能自对,我们就服你,这些蛏,请你不必担心。”大和双手抱拳行礼:“请诸位先生多多包涵,我自作自受了!”说着,就大声对道:
  长脚螃蟹扒开无淀无膏。
先生和乡绅们自觉没趣,只好拿钱买下这担竹蛏。


第八:
从前,粤西一爿回春堂药材店,店老板姓洪,膝下只有一女,洪老板以‘洪’‘红’谐音,取中药‘红娘子’之名,将女儿取名洪娘子。
洪娘子年方二八,并常常和人对联。一日出了个上联:
  白头翁。
而一位放牛郎对以:
  红娘子。
洪娘子听了大吃一惊,一下子脸红到了耳根。洪娘子接着出一联:
  鼓架架鼓,陈皮难敲半下。
放牛郎对道:
  灯笼笼灯,纸壳原以防风。
自此之后洪娘子对放牛郎改变了那种居高临下的骄态,虚心向放牛郎请教,两人互相切磋。洪娘子与放牛郎之间的感情与日俱增,两个小青年相爱的事,不久便被洪老板发现了。于是他决定征联选婿试试放牛郎的才学。这第一联是:
  冬虫夏草九重皮。
放牛郎一见便微微一笑,不假思索地高声对道:
  玉叶银花一条根。
放牛郎进入了第二关,见那上面挂的是:
  烦暑最宜淡竹叶。
放牛郎又微微一笑,答道:
  伤寒尤妙小柴胡。
放牛郎信心倍敷,又进入第三关,这一联写的是:
  金银花小,香飘七八九里。
放牛郎略一迟疑,便对了出来:
  梧桐子大,日服五六十丸。
放牛郎来到了第四关,这上面写的是:
  水莲花,半枝莲,金花照水莲。
放牛郎思索了好半天,即诵出下联:
  珍珠母,一粒珠,玉碗捧珍珠。
过了很久。里面才传出洪老板冷冷的声音:“进来吧。”放牛郎进入厅堂。来到最后一关。只见那墙上挂的是一副四十三字,内嵌十二味中药名的长联,不禁愕然惊叹:“啊呀!绝对!绝对!”这联是:
  红娘子身披石榴裙,头戴银花,比牡丹芍药胜五倍,从容贯众,到天竺寺降香,跪伏神前,求云母天仙早遇宾郎。
放牛郎目瞪口呆,汗流浃背,无言一对。他回家后决定苦学几年再来。
洪娘子于是送放牛郎远行,她顺手在路边折了株草放在放牛郎手上,放牛郎一看是株相思草,他知道这是洪娘子和他‘物对’表心意,作临别的最后一次对。他想了一会,忽然上前几步从路边采了一朵花,插在洪娘子髻上。洪娘子惊喜地叫了起来:“啊!合欢花。”接着道:
  放心走吧,此去不论生地熟地,远志莫怕路千里。
放牛郎洒泪而别:
  挥泪去矣,将来但闻藿香木香,桂圆时节早当归。
放牛郎日夜攻读,精心应对。冬去春来,转眼快半年了,四十三字长联中的十二味药名,还只能对上六个,他心里甚是着急。这天,他忽然接到洪娘子托人带来的信件,打开细看,上面这样写着,
  白头翁:
  忆自金闾相会,只望恩泽长流,竟匆匆别去,怜奴只衾寒,红泪枯罄,今老父如子龙年高老迈,想君蜜愿应酬矣;望九九归一,荣旋梓里,一家老少笑开颜。素书递到,即为裁答。努力自珍、珍重加衣!
  红娘子于端阳后十日
放牛郎知道这是一纸药谜,洪娘子信中的每一句话都射有药名,从头来看是苏合、泽泻、王不留行、独活、血竭、常山、白头翁、甘遂、百合、当归、合欢、白芨、旋覆花;最后两行祝语是防己、防风;日期是半夏。当晚,放牛郎在洪娘子信中找出了六个药名,凑足了剩下的半联,拟出了那四十三字的长药联。
等他匆匆赶到回春堂药店,放牛郎不等洪老板催促就高声道:“先生,听我应对!”他的下联是:
  白头翁手持大戟子,脚跨海马,与草寇甘遂战百合,旋复回乡,上金銮殿伏令,拜常山侯,封车前将军立赐合欢。
洪老板也无言已对,答应女儿与放牛郎成亲。新婚之夜,放牛郎送去客人后,正要进入洞房,却被丫鬟拦住了:“新郎公听着,我家小姐有话,进洞房前须再对一副对子,若对不出,还请回学习半年。”
放牛郎‘啊呀’一声,嘴里嘟哝着:“哦,也要来个三难新郎么?好。上联是什么?”荷香打开手中的纸条念道:
  白头翁牵牛耕熟地。.
放牛郎略一思索答道:
  红娘子相思配宾郎。
这时,洞房门‘呀’的一声开了‘露出洪娘子的一张笑脸。放牛郎迫不及待地跨进门去。


第九:
某人平日挥霍无度,过年时缺柴少米,在门上贴副对联:
  行节俭事。
  过淡泊年。
邻居在上下联各添一字:
  早行节俭事。
  不过淡泊年。
观者为之捧腹。


第十:
【清】代文学家李调元,才思敏捷,以善对而闻名。曾任广东学政,有一牧童故意在李经过的路上以三块石头垒成一座石桥。李坐轿路经此地,石桥被轿夫踢倒,牧童责问轿夫,双方争吵不休。李调元下轿调解,牧童说:“你既是李大人,听说善于作对,小子出个上联请你对吧?”李调元欣然答应,牧童念道:.
  踢破磊桥三块石,
李调元想了好久,竟未能对出,只好约明天再来应对。回家以后,冥思苦想,茶饭无心,妻子问知其故,微微一笑,在纸上写了一个大大的‘出’字,然后用剪刀剪成两个‘山’字。李调元恍然大悟,于是次日一早即到约定地点,见到牧童,对出了下联:
  剪开出字两重山。
牧童哈哈大笑:“李大人,这下联恐是你夫人想出的吧?”李调元吃惊地问:“汝何以知之?”牧童答道:“妇人常与针线、剪尺打交道,男子汉大丈夫则应将剪子换作斧头。何不就将下联改为:
  劈开出路两重山。
李调元面红耳赤,但内心颇为佩服。那牧童却又说:“我再出个对子你对吧!李大人是文人学士,饱读古文,会做文章,我就以此为题。”说完,又念出一个上联:
  古文人做,做诗做赋做高官。
李调元觉得此联亦颇难对,只好再次回到家中,和众门客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了下联:
  八刀心忿,忿世忿命忿穷途。
谁知李调元第二天向牧童念出下联,又被牧童取笑:“这分明是个穷书生对出来的,李大人是达官贵人,对出这样穷酸气的对子于身份不符。不如改成:
  大口一吞,吞云吞雾吞江海。
这样才有气魄呢!”李调元听了,不禁连连点头,称赞这牧童是个奇才……


第十一:
【明】王波,自幼聪明伶俐,尤其擅长对对。有一年春节,王波家中无米下锅,他舅舅是当地的财主,家中有钱有米,但老婆却是个小气鬼。王波的父亲曾向他借过三斗谷子,被数落了一顿。有心再去借粮,又实在难以启口。年仅九岁的王波,看出父亲的难处,就偷偷地来到舅舅家。
拜见舅舅后,说明来意。舅舅问:“你想借多少?”王波答道:“当然是越多越好罗。”舅舅微微一笑,故意睁大眼睛说:
  小孩子,口气大!
王波娇嗔地应道:
  大富翁,肚量小!
逗得舅舅哈哈大笑,真想马上借给他,可是想起刻薄的太太曾说过的话,不知不觉地就自言自语说了出来:
  没完没了,还想借?
王波误解了舅舅的心情,生气道:
  有始有终,定会还。
王波的舅舅也是个联迷,听了王波的答语,联兴大发,便对王波说:“我出一上联,你若对上了,不但白送你一斗米,就连以前欠的三斗谷,也不用还了,如果你对不上,可要罚的啊,怎麽样?”“行!”王波说:“你出联吧!”舅舅便出上联:
  欲欠谷,则滚利。
王波猜不透舅舅的心思,但知道这是拆字联,就应道:
  体本人,就留情。
舅舅着实吃了一惊,因为对得如此贴切如此意对俱佳的下联。竟出自一个不满十岁的小外甥之口,十分满意和欢欣。但还想再考考他,于是便在原联上增加数字,将上联改成了:
  欲欠谷,则要利滚利。
小王波听后,以为舅舅说话不算数,故意刁难自己,想到舅舅是自己母亲的哥哥,现在全无手足之情,本想不理舅舅,不再应对。但又想人小志要大,不能让别人看不起,于是,又对了下联:
  好子女,就该心连心。
舅舅哈哈大笑,连声说:“妙!妙!妙!”接着,对王波说:“舅舅说话一定算数,一会儿就叫人送米去。你呢,留下来,我出钱让你念书去,如何?”小王波这才明白,原来舅舅是在考自己,也就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


第十二:
有一秀才出城访友,来到一个小镇里的小药铺,见一少女正在煎制膏药,容貌端正,秀才便有爱慕之意(简直一下流胚子),只不知她是否有才,便上前试探道:
  膏可吃,药可吃,膏药岂可吃?
少女闻声抬头,见他是个秀才,知道是在索对,心想秀才都有些酸脾气,我何不如此对答,于是一笑对道:
  脾好医,气好医,脾气不好医。
秀才见少女应对巧妙,很是高兴,心想再试她一试,抬眼看到门外药圃之中长有芍药,张口又吟道:
  春暖带云锄芍药。
不想少女张口即对道:
  秋高和露种芙蓉。
此时,秀才对少女已是倾心爱慕,但是素不相识,又不便开口,只得怏怏而去,心中却一直放此女不下。朋友见秀才一直心神不定,问明缘由,笑道:“兄台果然好眼力,此女一心想嫁个才子,至今尚未许人。以兄台人品(什么德性?),此事包在小弟身上。保管一说便成。”(助纣为虐!为虎作伥!)后来,朋友果然出面做媒,少女见过秀才,心中也自愿意(糟了!),秀才终于如愿以偿,了却终身大事(没天理)。


第十三:
古时有一个和尚前去赶考,主考便出联而试:
  孔圣人三千弟子下场去。
和尚对到:
  如来佛五百罗汉上西天。
主考再出一联:
  子曰:克己复礼。
和尚对到:
  佛道:回头是岸。
主考已开始有点火了:
  旗鼓。
和尚对:
  木鱼。
主考已忍耐不住,怒道:
  岂有此理!岂有此理!
和尚又对道: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主考已忍无可忍:
  快滚!
和尚却无动于衷,仍道:
  善哉!


第十四:
相传【宋】时秦少游慕苏小妹才名,乔装成化缘道人去见苏小妹,并问道:
  小姐有福有寿,愿发慈悲。
小妹应声答云:
  道人何德何能,敢求布施!
少游又问讯云:
  愿小姐身如药树,百病不生。
小妹一边走,一边答应:
  随道人口吐莲花,半文无舍。.
少游直跟到轿前,又问讯云:
  小娘子一天欢喜,如何撒手宝山?
小妹随口又答云:
  风道人恁地贪痴,那得随身金穴!


第十五:
有个大镇上有朱、项两家,两家之间经常闹矛盾。一次朱家盖新祠堂,便写了一联:
  两朝天子。
  一代圣人。
上联指朱姓的【后梁】朱温和【明】时的朱元璋都做过天子。下联指【宋】时的朱熹称亚圣。项姓一见大吃一惊,从此就一直在朱姓面前抬不头来。后来来了个外乡人,便帮他们写了一联:
  烹天子父。
  为圣人师。
原来在此联嵌入两个典故,上联指【楚汉争霸】时项羽曾经烹过【汉】高祖刘邦的父亲;下联指【春秋】时孔子曾经拜过项橐为师,此联一出,与朱姓的针锋相对,而处处又压他一等,项姓人由此而扬眉吐气。


第十六:
据说从前有个人名叫李廷彦,曾献百韵诗给一位大官,中间有一对云:
  舍弟江南殁。
  家兄塞北亡。
那位大官看了很同情他,道:“想不到你家里竟接连遭到不幸。”李廷彦忙道:“实无此事,那是为了对仗工整才这样写的。”
有人听说了这件事,就戏谑他说:“你还不如写上‘爱妾眠僧舍,娇妻宿道房’呢。若这样写,还可以保全你兄弟的性命啊!”


第十七:
镇海人陆志道,小时候对对子思路敏捷。九岁时他应童子试,县令出题说:
  镇海县童生九岁。
陆对曰:
  大清国天子万年。
县令很惊奇,把他带到水阁面试,并请他喝茶,又出题说:
  入阁饮茶,连步可登麒麟阁。
陆应声对道:
  临池染翰,何年得到凤凰池。


第十八:
明大臣于谦年幼时,母亲把他的头发梳成双角。有一天他在学馆玩,僧人兰古春见到后,逗他说:
  牛头喜得生龙角。
于谦立即对出下句:
  狗口何曾出象牙。
兰古春听了感到很惊奇。
于谦回家后对母亲说:“以后不梳双髻了。”过了几天,兰古春又过学馆,看到于谦已梳成三角发髻,又逗他说:
  三角如鼓架。
于谦又对道:
  一秃似擂槌。


第十九:
从前有个财主只肯出三分银子请秀才写副春联。财主说:“对联要称赞我的酒好、醋酸、猪肥、人丁旺,店里又没有老鼠。”那个秀才大笔一挥,很快就写成了:
  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
  酿酒缸缸好,造醋坛坛酸。
  横批是:人多、病少、财富。
等财主付了钱之后,秀才又在上面加了几点,财主一看,此联成了:
  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
  酿酒缸缸好造醋,坛坛酸。
  横披:人多病,少财富。


第二十:
《清稗类钞•文学类•纪文达所见马神庙联》载:纪文达在京师,尝偕友过马神庙。庙门左掩一扇,上有联云:‘左手牵来千里马。’友谓文达曰:‘且勿观下联,试各思之。’文达曰:‘下联当为前身终是九方皋。’及审视,乃‘右手牵来千里驹也。’


第二十一:
杭州有师徒六人,老师刁钻乖巧,常常为难弟子,而实际上这老师并无多大学问,五个弟子倒很聪慧。
有一天,他们一同赴省试,要过一道关口。几个人走到时,大门已经关闭了,于是师徒相互埋怨。老师说:“有个对子,你们若能对得上,我就认错,否则仍是你们的错。”然后说出上联:
  开关迟,关关早,阻过客过关。
一个弟子应声对道:
  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
老师用的是此时此地的情况,弟子用的也是此时此地的情况,老师很窘迫,说道:“让你们对对子,你们偏以对子纠缠,而且硬扯到我身上,这个不算,再重新对。”老师这样说,是估计再没人能对了,不料又一个弟子对道:
  看画易,画画难,拉作家作画。
老师大惊,只好说每人都要对,想难住其他弟子给自己解围。于是,又一个弟子对道:
  松扣快,扣扣慢,让侍儿侍扣。
老师说:“还有两个人没对!”于是又一个弟子对道:
  停磨逸,磨磨劳,雇帮工帮磨。
最后一个弟子对的是:
  听唱寂,唱唱喧,推解元解唱。
众弟子对完了,一齐请老师对,老师说:“不是我不能对,几个好句,都被你们占去了,现在我真没什么可对了。”众弟子说:“那我们替先生对吧,下句为:
  止扇热,扇扇凉,令长随长扇。
老师听了,仍然狡辩说:“‘关’对‘画’不妥,对‘扣扣’、‘磨磨’、‘唱唱’都不妥,必须另对,方才算数!”众弟子又对道:
  掌印官,印印仆,有管家管印。
用‘印印对‘关关’,稳妥吗?”
“不!”老师说:“‘印’与‘关’虽然意思相连,但还差一点儿。”众弟子斟酌了一阵,又合成一句为:
  设渡费,渡渡廉,便快足快渡。
用‘渡’对‘关’,怎么样?”
老师很惭愧,终于无话可说了。


第二十二:
苏东坡少时博览群书,有些自足,有一次,在门上写了一副对联:
  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没几天,一老者拿来一本小书,苏动坡一个字也不认识,很惭愧,便把对联改为:
  发奋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第二十三:
【宋】王安石曾和苏东坡联对。他出的第一个对联是:
  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
此联甚妙。因为王安百出题那年,正好赶上个闰八月,而且正月和十二月都有立春。苏东坡虽然是文坛领袖,海内独领风骚,可碰上这种怪联,一时也对答不出,竟让王安石给难倒了。不过后人已经对出:
  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子。
王安石出的第二句是:
  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
原来北宋时苏州金阊门外到虎丘这段路称作‘山塘’,约有七里行程,中间有一地名‘半塘’。苏东坡不久前曾路经此地,所以王安石以此出题。苏东坡想一想,对道:
  九溪蛮洞,经过中洞五溪中。
王安百出的第三句是:
  铁瓮城西,金玉银山三宝地。
润州(即今江苏镇江市)古代名铁瓮城,面临大江,背靠群山,其山名曰金山、银山、玉山等,山上有寺庙观宇佛殿僧房,苏东坡刚刚游览过。苏东坡寻思多时,未能成对,只好认输。


第二十四:
【宋】神宗时,辽国派来使者,苏东坡奉诏接待。
辽国使者 知道苏东坡是著名文人,于是出个对子,请他应对,对子是:
  三光日月星。
这个上联看去虽不难,其实很难对。因为上联不仅有数字,还有三种互相关联的不同事物。而下联难就难在不但前边必须有不同的数目字,而后边的事物又只能是三种,这个矛盾十分难以解决。但苏东坡只是略加思索,就答道:
  四诗风雅颂。
‘风、雅、颂’是指古代经典《诗经》的四个组成部分,即国风、小雅、大雅和颂。其中大雅、小雅又总称为雅。另一个说法是《诗经》有毛、韩、鲁、齐四家(为汉时注解《诗经》的四家学者),所以是四诗。这样恰好解决了数目字和事物多少的矛盾。
辽使听了,不禁大为赞叹。二人正在闲话,忽然雷雨大作。苏东坡见景生情,吟道:
  一阵风雷雨。
然后他对辽使笑道:“我这个‘一阵风雷雨’也可以用来对你那个‘三光日月星’。”
辽使听了摇摇头道:“这个虽能对上,却不见好,象打油诗。”
苏东坡略一沉吟,又道:“我还有个好的,你且听:
  四德元亨利。
辽使问:“你这四德只道出三德,尚缺一德。”苏东坡笑道:“那一德乃先皇圣讳,臣下不得念出。”
原来《周易》中‘乾’卦有‘四德’之称,为:元、亨、利、贞。当时先朝皇帝【宋】仁宗名叫赵祯,祯与贞同音,为‘圣讳’。苏东坡巧用‘圣讳’,从 ‘四德’中删去一字,作成妙对。
辽使抚掌大笑,连声称妙。


第二十五:
苏东坡与佛印二人常相戏谑,喜作哑联。
有一回,二人河上泛舟,饮酒赋诗。忽然苏东坡连声唤佛印看一物,佛印低头一看,原来是水面上有块肉皮浮到岸边,被一只狗叼住,在那里使劲地撕咬。佛印大为生气,苏东坡却哈哈大笑。
佛印想了想,即将写有苏东坡诗句的一张纸抛大水中,看着纸片在水面飘荡,佛印也高兴地笑了。
原来这是他二人作的一付哑联。苏东坡出的是:
  狗啃河上皮。        谐音:狗啃和尚皮。
佛印答的是:
  水漂东坡诗。        谐音:水漂东坡尸。
不久他们离船登岸,观赏田野风光。这时,有一村姑挑着稻禾从田间上到小道,苏东坡急忙拉住佛印,让他看,佛印看后,亦不作声,只是四下东张西望,见山前有位樵夫,正在用力地砍伐一株腐朽的老树,便指给苏东坡看,苏东坡看后哈哈大笑。原来这又是他二人作的一付哑联。
苏东坡出的是:
  村姑田里担禾上。      谐音:村姑田里担和尚。
佛印答的是:
  樵夫山前伐朽材。      谐音:樵夫山前伐秀才。
二人信步走到一座藕池旁,只见池中莲子已熟,残荷枯乱,苏东坡又拉住佛印,要他细细品味。
佛印看了看,又举头四望,随后高兴地将苏东坡拉到池东边的一块坡地上。那块地本是庄稼地,因无人耕种,现已长满杂草。二人相视而笑,十分快活。
这是他们对的第三付哑联。苏东坡出的是:
  莲子已成荷长老。      谐音:莲子已成和尚老。
佛印答的是:
  庄稼未种东坡荒。      谐音:庄稼未种东坡慌。
又一日东坡带家眷出去游玩,遇到佛印在水边挖蚌吃,于是说道:
  佛印水边寻蚌吃。      谐音:佛印水边寻棒吃。
佛印一听,以东坡带家眷而来而对道:
  东坡河上带家来。      谐音:东坡河上带枷来。


第二十六:
苏东坡有一次和诗人黄庭坚来到野外游玩,坐于一株古松下饮酒下棋。一阵春风吹过,松籽偶落于棋盘上,苏东坡当即以此吟道:
  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
黄庭坚引颈四望,见不远处有一老翁坐于柳树下钓鱼,即对曰:
  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飞。
第二天晚间,二人相携到江边散步,只见水天空阔,横无际涯,彩霞成绮,渔舟唱晚,黄庭坚随口出联:
  晚霞映水,渔人争唱《满江红》。
苏东坡对:
  朔雪飞空,农夫齐歌《普天乐》。


第二十七:
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才女,与苏东坡二人经常谈论学问,吟诗作对。
有一日,兄妹二人正谈得高兴,忽然佛印和尚闯了进来,苏小妹急忙躲入帐中。佛印见了,即出言戏道:
  碧纱帐里坐佳人,烟笼芍药。
苏小妹恼怒和尚搅了她和哥哥的清谈,又出言戏弄,当即写了一个下联,令丫环拿出去。佛印一看,下联是:
  青水塘边洗和尚,水浸葫芦。
苏东坡拍手称妙,佛印只能苦笑。可苏小妹余怒末息,又出了个上联,命丫环送出来。那上联是:
  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
这上联利用拆字法,讽剌佛印虽然是个僧人可并不能成佛。佛印想了半天,也未能思得妙对。正巧此时有个使女送茶,他灵机一动,答道:
  女卑为婢,女又可称奴。
下联也利用拆字法,贬损苏小妹作为女人只能称奴婢。苏东坡拍掌大笑,连连称妙。苏小妹心有不甘,四下一望,见墙上有一幅山水画,画的是和尚渡江图,于是吟出一联:
  和尚撑船,篙打江中罗汉。
佛印张口即道:
  佳人汲水,绳牵水底观音。
苏小妹听后,也暗自佩服佛印果然名不虚传。


第二十八:
苏小妹偶然中写出一联:
  月下杜鹃喉舌冷。
  花前蝴蝶梦魂香。
苏东坡叹为妙句,还为此宴客炫耀。王安石知道后,让仆人在其门前摆一张桌子,布标上写着“专门修改天下奇联妙句”。苏东坡有意为难他,当众出示苏小妹的对联,那人看了后道:“这两句不通!月下的杜鹃,如果闭着嘴飞,风吹不进喉舌,何以会‘喉舌冷’呢?花前的蝴蝶,多半还是飞着的,何以会‘梦魂香’呢?”众人便要他修改,他问:“是大修还是小修?”众人说:“大修怎样?小修又怎样?”那人说 :“大修就另作两句,小修就按他的原句改一改。”众人说:“那就原句改一 改吧。”那人提笔就改:
  啼月杜鹃喉舌冷。
  眠花蝴蝶梦魂香。
苏东坡的加赞赏。


第二十九:
相传苏小妹才名远播,有不少官宦世家富人子弟都梦想着与她缔结良缘。但苏小妹不重富贵贫贱,唯才是举。
当时有一权贵之家的公子名方若虚,将自己写的词赋文章拿给苏小妹看,想博得她的欢心。谁知苏小妹看后在其文章上写一联道:
  笔下才华少。
  胸中韬略无。
苏东坡偶然看到后,心里直抱怨苏小妹以文招祸。因为这位方公子的父亲是朝中极有权势的一位大官,而且肚量极小,忌贤妒能,最善陷人入罪。万一方公子要其父出来作对,岂非给家中惹来一场祸事!于是他想一想,在此联的末尾各添了一个字,变成:
  笔下才华少有。
  胸中韬略无穷。
这样,原来的批评、贬斥变成赞美、颂扬,免去了一场祸事。


第三十:
传说苏小妹与秦观结成百年之好,新婚之夜时,苏小妹曾三难新郎。三难的第三个题目便是对对子。苏小妹出的题目是:
  闭门推出窗前月。
秦观起初一看,觉得甚是容易。可仔细一想,又觉得这联出得十分巧妙。若对得平常,便不见高明。若对出水平,着实不易。他左思右想,来回踱步,很久未能得一字。又听得谯楼上已报三更,心中更加慌乱。
苏东坡恰值此时醒来,心中惦记秦观,便走过小妹院来打探消息。远远望见秦观正在月光下团团徘徊,口中只是一个劲儿地吟‘闭门推出窗前月。’
苏东圾想,这定然是小妹出题为难妹夫。他见秦观口中反复吟诵,脚下步子大乱,便欲为妹夫解围。举头张望,只见院中月色皎洁,花草摇曳,轻风徐来,树影婆娑,虽然十分令人陶醉,可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用来作联。
苏东坡正在暗暗起急,忽见院子西南角有花缸一只,里面满贮清水,水中映出一轮月影。此时秦观也偶然步至此处,倚缸而立。
苏东坡心中一动,暗自叫道:“有了!”刚想过去告诉秦观,又怕小妹知道了,以此嘲贬妹夫,使秦观脸上无光。于是苏东坡微咳一声,从地上拿一小小石块,投向缸中。水被石块所击,溅起几点水花,直扑在秦观身上。水中天光月影,顿时纷淆混乱。秦观马上有所感悟,对出下联:
  投石冲开水底天。
苏东坡眼见秦观兴冲冲进了新房,房内一阵笑语后人寝灯息,这才微笑离去。


第三十一:
苏东坡被贬至黄州做团练副使后,并未因此心灰意懒,而依旧攻读经史并为当地士子讲学。由于苏东坡文名盖天下,独领风骚,所以远近慕名而来者不计其数,甚至有人背着干粮从千里之外赶来听讲。结果此事惊动了朝廷,怕苏东坡在此惑众闹事,于是派来一名学官,名为巡视学生,监督学业主持考试,实为查看动静。经过细察密访,并未发现苏东坡有何越轨之处。但学官心有不甘,他 总想找个机会显显自己的才华,把苏东坡压下去。
一日午后,学官来到苏东坡正在讲学的书院,寒暄过后,即对苏东坡说:“学士名扬四海,为天下文人景仰,从学者络绎不绝,想来是人才辈出,个个满腹经纶。我想领教一下他们的才华,不知学士是否应允。”苏东坡笑道:“这有何难。”当即叫了几名学生到学官面前来,请他出题。学官早在几日前就挖空心思地想过,苏东坡的学生们肯定熟读经史擅长词赋,如考这些,正中他们的下怀,不仅考不倒他们,自己还难以下台。要考他们,必须走个冷门,打他个措手不及。因此他绞尽脑汁地想了一个对子。
此时,他清清嗓子,大声说:“本官今日别的不考,只考作对子。本官出一上联,你们可答下联。”随后,他道:“宝塔尖尖,七层四面八方。”
果然如考官所料,这几个学生都以为学官要考经史词章,没想到竟然考作对子,顿时紧张起来。可越慌乱越紧张,此时围来看热闹的人也越聚越多,更让学生们心乱如麻,汗如雨下,满面羞愧,无地自容,一个个只是发呆。
学官看见这副情景,大为得意。于是他用手指着一个学生问:“你会吗?”那个学生慌忙把白嫩嫩的手连摇了两摇,不好意思开口说不会。
学官又指第二个学生,间:“你呢?”这个学生也跟前边的学生学,不说话只是摇手。学官又一连往下逐个问去,所有的学生都仿效前边的榜样,不说话光摇手。
学官见自己终于难倒了学生,让苏东坡现了眼,非常得意,于是幸灾乐祸地转头望着苏东坡说:“苏学士,您的门下……。”
苏东坡从容一笑,截住他的话道:“这种简单题目,如何能难住他们。”
学官不禁惊奇地间:“既然简单,为何应答不出呢?”
“他们不是已经对出来了吗?”苏东坡更是出语惊人。
学官不禁大笑:“苏学士,不要拿老夫开心。他们已经分明摇手认输。”
“非也非也。”苏东坡不慌不忙地说。“您把他们召到一起应对,使他们颇感不便。前面的人会对而不好说,说出恐后边的人因袭,所以他们便以手势作答。此手势正是他们的下联。”
这下学官犹如坠入五里云雾,忙间:“手势如何是下联呢?”
苏东坡一笑,道:你这上联是:
  宝塔尖尖,七层四面八方。
下联是:
  玉手摇摇,五指三长两短。
学生们一听,如释重负,连声赞美。看热闹的人群中也发出阵阵欢呼。
学官目瞪口呆,最后只好自我解嘲地说:“苏学士天下独步,高足们才华不凡,佩服之至,佩服之至。”


第三十二:
苏东坡在杭州做官时,某日于公务之暇,换上便装,独自一人来到莫干山上的一座寺庙申游玩。
寺中的住持不认识苏东坡,只当他是普通香客。见苏东坡进了门,很不以为礼,只冷冷地从鼻孔中哼一声:“坐”,并且不情愿地对小和尚吩咐道:“茶。”
二人谈了一会儿后,住持发现苏东坡谈吐不凡,很有才学,觉得他有点来头,便作出比较恭敬的样子,说:“请坐。”又郑重其事地吩咐小和尚道:“泡茶。”
谈到后来,住持才知眼前此人即是名闻天下的苏东坡,他 急忙起身离座,打躬作揖,满脸堆笑,一连声道:“请上座!”又再三叮嘱吩咐小和尚:“泡香茶!”
二人谈完,苏东坡起身告辞。住持急忙捧出纸笔,敬求墨宝,苏东坡毫不推辞,微微一笑,挥笔写道:
  坐、请坐、请上坐。
  茶、泡茶、泡香茶。
住持接过一看,目瞪口呆,不知是哭是笑。


第三十三:
从前,有位年轻的私塾先生,发现一个学生的作业簿上,经常有别人批改的字迹,蝇头小楷,清秀可爱。一打听,原来是那学生的姐姐批改的,天长日久,先生对那位学生的姐姐渐生爱慕之情。于是有一天,他悄悄地在那学生的作业簿里夹一张字条,字条上写道:
  桃李杏鲜花何时开放?
学生的姐姐看到字条后,以为先生心术不正,便提笔在背面写了一个对句:
  稻粱菽杂种什么先生?
先生看到这揶揄自己的下联,也不生气,只是在字条上写了一句解释的话:
  竹本无心,节外偏生枝叶;
姑娘见到这回敬自己的下联,也回了一句表白的话:
  藕虽有孔,胸中不染埃尘。
先生见她预期与以前不同,便乘机借景抒情表明心迹:
  湖水涟漪一碧深情何不生莲(怜)?
聪慧的姑娘对这位一往深情、文采风流的书生开始产生了爱意,因而作对句回复他:
  秋波含笑两只秀目怎可无眉(媒)?
先生知道这是姑娘在暗示自己要有明媒引线,便高高兴兴地央请媒人说合,故而联语传情,一对才子佳人终成眷属。


第三十四:
从前,某员外有位才貌双全的女儿和一个小儿子,儿子尚年少,员外便请来一位先生教儿子读书。一日,先生出了一句上联叫学生对句,这上联是:
  有客登堂,惊醒万里春梦;
学生对不出来,就请他姐姐代对,小姐对曰:
  无人共枕,枉费一片痴心。
先生一看下联,猜想十有八九是姐代弟对,自以为小姐对他有心,便自作多情地再出一联试探:
  六尺彩绫,三尺系腰,三尺坠;
小姐看了,毫不介意,依然代弟对道:
  一床锦被,半床遮体,半床闲。
先生看罢,得意忘形,满以为小姐钟情于他,便欲与小姐订情,又赤裸裸地写一上联:
  风紧林密,问樵夫何处下手;
小姐见此,一问弟弟便知先生已误解,认为先生心术不正,即回复下联,请先生弃除此念,联曰:
  山高水深,劝渔夫及早回头。
先生自讨没趣,作联自我解嘲:
  竹本无心,节外偏生枝叶;
小姐以联表示自己清白无暇,联曰:
  藕虽有孔,心中不染垢尘。
先生连遭训斥,心中凉了半截,但又不死心,仍然出联纠缠:
  桃李杏梅,这些花哪时开放?
小姐厉言正色对曰:
  稻麦黍稷,此杂种是何先生?
先生黔驴技穷,情场失意,心中忿忿然,一直怀恨在心。在小姐出嫁,生了双胞胎之后,先生又戏弄小姐,出一联曰:
  谁是先生子?
  孰为后生儿?
小姐见先生无赖之极,毫不客气地说:
  后生也余子;
  先生亦我儿。


第三十五:
一个衙役突然成了暴发户,就千方百计地供养他的儿子读书,还专门为他请了教书先生,为的是将来能改换门庭,光宗耀祖。无奈他的儿子已学会了做衙役的行当本色,终究难以改变。
一天,这个衙役的哥哥手持羽扇踱步走来,教书先生就趁机出了上句让学生对下句:
  大伯手中摇羽扇。
学生对出:
  家君头上戴鹅毛。
先生无奈,只得又出六字对:
  读书作文临帖。
学生忙对:
  传呈放告排衙。
先生又出五字对:
  读书宜朗诵。
学生对道:
  喝道要高声。
先生又出四句对:
  七篇古文。
学生又对:
  百下大板。
先生越听越有气,就责骂:
  别胡说。
学生以为又是让他应对,就连忙答:
  往下站。
先生更生气了,骂道:
  放屁。
学生马上对出:
  退堂。
先生见学生实在无法引导,就只得无可奈何地用鼻子“哼”了一声,学生很机灵,当即对出下句:“喝。”


第三十六:
有一家请了个教书先生,主人对先生饮食供奉得很差,每餐只让先生吃萝卜。先生心中不满,但嘴上却不说。
有一天,主人请先生饮酒,也借机考考儿子的功课。先生便预先对学生说:“令尊在酒席前如果让你对对子,你看我筷子夹什么,就以什么对。”学生答应了。第二天,东家摆了酒席,请先生上座就坐,学生侧坐。主人说:“先生每天费心,想必令徒的功课肯定每天都有长进了。”先生说:“若说对对子,还算可以。”
于是,主人说道:“那么,我出个两字对让学生对对看。这上句是:核桃。”学生看着先生,先生拿筷子去夹萝卜。学生便对道:“萝卜。”
主人听了说:“对得不怎么好。”便又出一句:“绸缎。”先生又用筷子夹萝卜,学生便又对道:“萝卜。”主人问:“绸缎怎么能对萝卜?”先生接过话头说:“萝是‘绫罗绸缎’的‘罗’,卜是‘布匹’的‘布’,有什么不可?”
主人无话可说,只好再想题目。他抬头看到隔壁东岳庙,便出题说:“鼓钟。”先生又用筷子夹萝卜,所以学生仍然对“萝卜”。主人说道:“这回更对不上了。”先生又接过话 头说:“萝是‘锣鼓’的‘锣’,卜是‘铙钹’的‘钹’,有什么不可以?”
主人听了,说:“勉强之至。”便又出个二字对说:“岳飞。”先生又夹萝卜,学生又对“萝卜”。主人说:“这可不行。”先生说:“岳飞是忠臣,罗卜是孝子,有什么不行?”主人听了大怒,问道:“先生为何总让学生对萝卜?”先生也发怒说:“你天天叫我吃萝卜,好不容易请客,又让我吃萝卜。我眼睛看的是萝卜,肚里装的也是萝卜,你为何倒叫我不教令郎对萝卜?”


第三十七:
有个叫丘琼山的人,小时候跟着老师在乡里一官宦人家私塾读书。他很聪明,远近闻名,可那官宦人家的孩子却最不喜欢读书。
有一天,老师外出,官宦人家的孩子也偷偷跑回家,只有丘琼山还在学堂学习。当时天下大雨,丘琼山的座位上方正好是个瓦缝,雨漏下来,滴在丘琼山的肩上。于是,丘琼山就把那个官家公子的座位移到漏雨的地方,把自己的座位换过去。
老师回来后,官家公子看到丘琼山占了自己的地方,便向老师告状。老师说:“我出对子给你们对,谁对上了,就算谁有理。”接着说出上联:
  点雨湿肩头。
丘琼山脱口答道:
  片云生足下。
这个下联暗含自己将来会步上青云的意思,老师十分赞赏。官家公子对不上,觉得既羞愧,又恼怒,便回家哭着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父亲。
他父亲大怒,把丘琼山召来,又出个对联考他:
  孰谓犬能欺得虎。
意思是:“谁说狗能欺负虎?”把自己的儿子比作虎,把丘琼山比作狗。丘琼山立即答道:
  焉知鱼不化为龙!
意思是:“怎知鱼有朝一日不能变成龙?”相传黄河鲤鱼跳过龙门即化为龙,古人常以此比喻某人科举中第,一下由平民变成高官。这位做官的听了丘琼山的话,很吃惊,明白他将来怕是不同凡响,便说好话安慰一番,送他回去了。


第三十八:
旧时有一家人家结婚,把丧联:
  流水夕阳千古恨;
  春露秋霜百年愁。
错贴于喜堂之上,客人一见,无不惊异,因碍于情面又不便明说。当新娘来到喜堂见此联时,不免暗中叫苦,但她灵机一动,来到丧联旁,将上下 联尾各截去一字,丧联立刻变成下面的喜联:
  流水夕阳千古;
  春露秋霜百年。


第三十九:
相传清末有一戏班子,在某年除夕聚会时,商议如何写春联。最后商定每人写一付,比比谁最有文采。而且要求不写空话,要写实事和感受。
演小生的想,我常演文武小生,戏中经常金榜题名成了状元,何等风光!可卸了装仍然是个普通人,犹如大梦一场。于是,他出联道:
  文成武就,金榜题名空富贵。
演花旦的想,我常扮成千金小姐,与才子贵人缔结良缘,可一下了台也是依然故我。于是应道:
  男婚女嫁,洞房花烛假风流。
两个武生演员出联戏道:
  你一刀,我一枪,虽杀未恼。
老生演员一听,忙道:
  轿上来,马上去,非走不行。
几位经常扮演多种角色的演员一番合计,作联道:
  或为君子小人,或为才子佳人,登台便见;
  有时欢天喜地,有时怨天恨地,转眼皆空。
编剧本的一琢磨,作联道:
  戏剧本属虚,虚中寻实,实非为实,虚非为虚,虚虚实实,方寸地生杀予夺,荣辱贵贱,做来千秋事业,莫道当局是假。
乐队人员商议多时,对道:
  唱弹原为乐,乐中藏忧,优民之忧,乐民之乐,乐乐忧忧,顷刻间悲欢离合,喜怒哀俱,现出万代人情,须从戏里传真。
设计戏台道具的人不甘示弱,作一联道:
  戏台小天地,
  天地大戏台。
最后大家难分高下,一笑作罢,倒给后世留下一段佳话。


第四十:
相传苏州有个富商请唐伯虎为他的店铺写付对联。唐伯虎咯加思索,提笔写道:
  生意如春意。
  财源似水源。
写毕,唐伯虎很是得意。在联中以‘春意’象征生意兴隆,蓬勃发展,以‘水源’象征财源滚滚,长流不断,确实很有新意,比一般店铺门前那些平凡府俗一味追求招财进宝生意买卖‘达三江,通四海’的对联强多了。
可商人本来唯利是图、胸无点墨,他嫌这付对联写的太高雅,不合口味,一定让唐伯虎再另写一付。唐伯虎心中厌烦,眉头一皱,提笔写道:
  门前生意,好似夏夜蚊虫,队进队出。
  柜里铜钱,犹如冬天虱子,越捉越多。
商人见了,连声赞好,拍掌称妙,急忙高高悬挂门前。唐伯虎冷笑一声,掷笔而去,


第四十一:
有一贪官,为表其清白,于衙门书联:
  爱民如子。
  执法如山。
夜里,有人在其联下续上二行:
  爱民如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
  执法如山,钱山靠山其为山乎。
众人看了,无不发笑。


第四十二:
【清朝】乾隆年间,揭邑梅都有一才子黄义生,生平嫉恶如仇,恢谐风趣。
当他在揭阳县衙任书办时,见县官只晓得搜刮民财,奉承上司,不理民间疾苦,心中十分不满,但苦于是顶头上司,故莫耐他何,真是敢怒不敢言。这年大年三十夜,县官竟在县衙门口贴上春联,上下联是:
  一心为民两袖清风三思而行四方太平五谷丰登。
  六欲有节七情有度八面兼顾久居德苑十分廉明。
  横额是:福庇百姓。
初一清晨,县官还昏睡锦帐里,衙门口已是人山人海,熙熙攘攘,还不时有人高声喝彩“写得真妙呀!”群众喝彩声将他吵醒。他细听一阵,才十分得意地起身,搂着正在梳妆的小妾说:“夫人,下官文彩如何?”那小妾一听,即回眸一笑并打情骂俏地说:“看你肚大如牛,想不到竟能写出好对子,教万民折服,真是可喜可贺!”谁知正说间,有一衙役慌慌张张地撞进卧室道:“禀老爷,事情不好了,不知是谁在春联外又贴了一副白对联。”他一听,急推开小妾,顾不得穿上外衣便三步并作两步赶到衙门口,举目一望,登时满脸煞白,只见上下联写的是:
  十年寒窗九载煎熬八进科场七品到手六亲不认。
  五官不正四蹄不羁三餐酒肉二话不说一心捞钱。
  横额是:苦煞万民。
县官一见,登时昏倒。


第四十三:
某知县,他上任伊始,即在县衙门口贴出了一副对联:
  一不要钱,二不要命;
  三不要官,四不要名。
可他上台没几天便贪赃枉法、草菅人命、原形毕露。
于是有人在他的对联每句话后面添了两个小字,使原对联的思相反:
  一不要钱,嫌少,二不要命,嫌老;
  三不要官,嫌小,四不要名,嫌臭。


第四十四:
【清】多琪曾在湖北浠水任县长达八年,在他的任期内,各种苛捐杂税多如牛毛,老百姓苦不堪言,大家恨透了他。有一年除夕,多琪竟然恬不知耻地在大门口贴了一副对联:
  奉君命来守是邦,两度蝶飞,只求头上有青天,眼前赤子;
  与其民共安此生,八年鸿爪,最难忘山间白石,寺里清泉。
当晚有人将他门口的对联改为:
  奉君命肆虐是邦,两度蝗飞,哪管你头上青天,眼前赤子;
  与胥吏共刮此土,八年狼藉,只剩得山间白石,寺里清泉。


第四十五:
【清末】一县令在县衙门正厅悬挂了一副对联:
  得一文,天诛地灭;
  听一情,男盗女娼。
可事实上凡有送礼、贿赂他照收不误。有人不解,问县令就:“老爷这样做岂不违背了自己的誓言?”县令答到:“我一点儿也没有违背我的誓言,我收的贿赂并非一文,我徇的私情也不是一件一事啊。”于是有人背地里把他的对联改为:
  只得一文,天诛地灭;
  仅听一情,男盗女娼。


第四十六:
【明】代有一农家主人,极为喜好作对子,整日迷恋不已,到了后来,连日常说话办事也经常出口成联。某日,他来到地边,对在雨中耕地的儿子呼道:
  迷饔曛粒8下ぶ铩
这时恰巧有位远方行客,从他身旁经过,便接道:
  泥泞路遥,望作东家之客。
主人一听客人对出下联,觉得遇到知己,急邀他到家中避雨。来到家中,主人吩咐家人道:
  客已至矣,庭前准备茶汤。
谁知客人却接道:
  宾既来兮,厨下安排酒席。
主人对客人谦让道:
  不嫌茅屋小,请君略坐片时。
客人笑道:
  且喜华堂宽,留我何妨数日。
主人陪客人吃喝直到夜深,作联道:
  谯楼上,咚咚咚,铿铿铿,三更三点,正合三杯通大道。
客人应道:
  草堂前,你你你,我我我,一人一盏,但愿一醉解千愁。
撤去酒宴,主人请客人就寝,说:
  匡床已设,今宵且可安身。
客人谢后,却又道:
  主意殷勤,明日必留早膳。
第二日一早,主人忽闻门外有声,出去一看,原来是客人蹲在地上磨刀。主人大惊,忙间:
  有问尊客,何以操刃而磨?
客人答日:
  无故扰东,必当杀身以报!
主人听后面无人色,道:
  倘死吾家,未免一场官府事。
客人竟死皮赖脸地说:
  欲全我命,须有十两烧埋钱。
主人无奈,只得用首饰等凑成十两白银,捧给客人,道:
  首饰凑成十两。
客人却毫不领情地说:
  戥头尚短八钱。
主人送客人至大门,道:
  千里送君终有别。
客人却笑道:
  八钱约我必重来。
主人哭笑不得,连连挥手道:
  恶客恶客,速去速去速速去。
客人若无其事,频频作揖道:
  好东好东,再来再来再再来。
半年之后,忽然一天,主人家门前来了不少骑着高头大马穿着鲜衣丽服的人。主人不知是福是祸,急忙到门外相迎,只见这些人众星捧月般地簇拥着一位公子。主人也不敢抬眼看,但听公子笑道:“好东,尚识得恶客否?”主人抬头一望,原来这正是半年前那位赖皮赖脸的客人。公子上前牵着主人的手,二人进了屋,一番叙谈后,才知这位公子也极爱作对,且又生性风流好戏谑。那日见主人出口不凡,所以故意与主人戏耍一番,今日特来偿还银两。说罢,取出二百两白银,交给了主人。从此,二人成了忘年交。


第四十七:
有一次,乾隆皇帝和纪晓岚对句为戏。乾隆出联:
  两碟豆。
纪晓岚道:
  一瓯油。
乾隆改口道:“我说的是
  两蝶斗。
纪晓岚随即说:“我念的是
  一鸥游。
乾隆又说:
  林间两蝶斗。
纪晓岚道:
  水上一鸥游。
乾隆开心大笑。


第四十八:
纪晓岚年老后经常生病,到处延医求治。但有不少医生都是庸医,使他吃了不少苦头。有一次,纪晓岚偶读唐诗,见唐朝孟浩然诗:
  不才明主弃,
  多病故人疏。
忽然心血来潮,将两句诗中两个字的位置变了一变,竟改为一付讽刺庸医的对联:
  不明财主弃,
  多故病人疏。
纪晓岚只颠倒两个字的顺序便改成一付讽刺庸医的妙联,可称联中高手,聪敏过人。


第四十九:
【清】徐珂《清稗类钞•文学类•纪文达所见马神庙联》载云:“纪文达在京师 ,尝偕友过马神庙。庙门左掩一扇,上有联云:左手牵来千里马。友谓文达曰:‘且勿观下联,试各思之。’文达曰:‘下联当为前身终是九方皋。’及审视,乃右手牵来千里驹也。”


第五十:
【清】诗人宋湘外出游学,来到某地。当地有一官宦之家,仗着权势横行不法,欺压善良百姓,乡里人虽然个个恨得咬牙,却无人敢与他抗争。宋湘得知后,心中十分不平。
一天,宋湘来到他家门口,见门两侧贴着一付对联,写 的是:
  诗第一,书第一,诗书第一;
  父状元,子状元,父子状元。
骄横之气焰,目中无人的狂妄由此可见。宋湘看后,有心要折折他的气焰,耍笑耍笑这家人。他抬头四望,看见这家的对门正好是一座药铺,便进去与店主商量。店主刚好平时也饱受官宦的欺压,听了宋湘的心思,连连叫好称妙,于是宋湘便写了一付对子,店主将其张贴于门 外。对子是:
  生地一,熟地一,生熟地一。
  附当归,子当归,附子当归。
表面看:生地、熟地、附子、当归是四味中草药,用来为药铺写对联,恰如其分。实际宋湘利用了谐音读起来实际是:
  生第一,死第一,生死第一;
  父当龟,子当龟,父子当龟。
药铺挂出此联后,正与权贵家的对联隔街相望。见者无不拍掌称绝,大快民心。


第五十一:
有个人被请到一家教孩子读书。为了不至于被解雇,他常在主人面前称赞学生聪明,读书读得好。主人不信,便让儿子当着自己的面对对子。
老师先出个一字句:
  蟹。
学生对出:
  桑。
老师大加赞赏。主人觉得并不好,老师便解释说:“我出的题有隐意,蟹是横行的东西,令郎对‘桑’,暗含有独立的意思,岂不绝妙?”
主人又让老师出个两字句,让儿子对。老师便说:
  割稻。
学生对道:
  行房。
主人听了大怒,老师又赞赏不已。主人责怪老师,老师解释说:“这个对子也有隐意。我出‘割稻’,意思是积粮防饥;他对‘行房 ’,意思是养儿防老!”


第五十二:
一个学馆中有两个学生,一个聪明,一个呆笨。老师出题考他们对对子, 正好院子中有梅树,老师便指着树出题:
  老梅。
聪明学生看到盆里种柏树,便对道:
  小柏。
老师说:“好!”又让另一个学生再对得好些 。剩下那个学生不会对,他把“小柏”误听成“小伯”,便对道:
  阿爹 。
老师见他对得不像话,大怒,用戒尺打他。他哭道:“他小伯不打,倒来打阿爹!”


五十三:
一九六五年,华罗庚率领的推广统筹法小分队在石家庄市工作。一天,华罗庚找他的队员陈德泉、计雷,他俩正下围棋入了迷,听到喊声,赶忙把被子拉过来盖上,可是动作慢了点,露出了马脚。华罗庚笑着说:“正好工厂提了个问题,咱们来研究一下!”他把围棋盘上的棋格作为时间和劳力的座标,一个棋子代表一个任务,并且在上面注明,先在棋盘上摆出初步计划来,然后,一面讨论,再一面修改。紧张的气氛变得轻松愉快了。后来,用围棋讨论问题的办法不但在他们中间固下来,而且迅速地在工人和干部中间流传起来。华罗庚听后很高兴,给大家送了上面这副对联:
  观棋不语非君子,互相帮助;
  落子有悔大丈夫,改正缺点。
此联改自古语:
  观棋不语真君子;
  落子无悔大丈夫。


第五十四:
特殊年代什么都有它的印记,就连结婚也不例外。这件事发生在“文革”期间的1974年4月尾,有一老贫农的儿子准备“五一”结婚。那时候讲究破“四旧”,立“四新”,但几个亲戚一合计,觉得对联还是要贴的,于是拟了一副:
   两个节约能手;
   一对勤俭夫妻。
   横披:勤俭持家。
生产队的批林批孔小组长见了,说:“你们不关心集体生产,只顾勤俭持家,这不是搞资本主义自发吗?”老贫农听了,只得将对联改成:
   两个生产能手;
   一对劳动夫妻。
   横披:劳动光荣。
真不巧,大队大批判组长下来布置任务,看见这副对联,说:“现在天天大讲继续革命,这副对子宣传唯生产力论,不行,得改!”老贫农又将对联改为:
   两个革命能手;
   一对团结夫妻。
   横披:相亲相爱。
恰好,公社“大批判办公室”主任下来检查运动,见到这副对联说:“阶级斗争是你死我活,要团结就要先斗争,相亲相爱不是调和矛盾吗?”老贫农听了,吓得连忙找人商量,于是改为:
   两个斗争能手;
   一对矛盾夫妻。
   横披:你死我活。


第五十五:
吴中有个人,家境贫困,时常以弄蛇谋生。大儿子讨饭,二儿子钓捉青蛙,三儿子唱采莲歌向人求乞。这人到了晚年,家产才渐渐丰厚起来。一天,他聚集家人说:“我们起家贫穷,今天幸而富裕了,看来子女必须学习文化,方可振作家庭声誉。”于是便请私塾先生教三个儿子学习。一年后,教师常常称赞他们学业与日俱进。老人便邀约亲友,请当地有名儒生考试。
儒生先用对子考三儿子道:“纷纷柳絮飞。”
三儿子对道:“哩哩莲花落。”
又考二儿子道:“红杏枝头飞粉蝶。”
二儿子对道:“绿杨树下钓青蛙。”
最后考大儿子道:“九重殿下,排两班文武官员。”
大儿子对道:“十字街头,叫几声衣食父母。”
老人听了十分恼火,斥骂儿子道:“你们对的,还是过去我弄蛇时的家里话啊!”


第五十六:
河南有一士人,聘请先生教授很蠢的儿子。一次,先生拟了上联叫学生对对子:“门前绿水流将去。”学生对道:“屋里青山跳出来。”士人见状十分恼怒,认为儿子太不成材了。
又一天,士人偕同先生到一个道教寺庙去拜访客人,道士彭青山是个跛脚,听说士人来到,便一跳一跳出来迎接。先生对士人说:“昨天公子所对的‘屋里青山跳出来’,真是有道理啊。”


第五十七:
一九二四年五月,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帮助下,创办黄埔军校。党派了周恩来、叶剑英等同志去军校担任各种负责工作。头几期的黄埔军校,确实象座革命熔炉,养出了一大批政治和军事骨干力量。当时军校的大门上有一幅文字通俗、立场鲜明的对联:
  升官发财,请走别路;
  贪生怕死,莫入此门。
寥寥十六字,很好地概括了当时军校的性质和使命。
一九二七年“四•一二”反革命事件后,黄埔军校里的共产党人纷纷被迫离去,军校性质起了变化,培养出许多反共反人民的新贵,成了升官发财的“终南捷径”。义愤之余,有人巧妙地将上面的那幅对联改动了一下:
  升官发财,莫走别路;
  贪生怕死,请入此门。
一幅对联,互换两字,褒贬自见,恰切中的,真可谓“春秋之笔”。


第五十八:
抗日战争爆发后,反对政府趁机大发国难财,巧立捐税名目,搜刮百姓,诸如防空捐、自由捐、抗日捐等等不一而足。广西玉林道行政官兼行政监督黄骐,更是心黑手辣,只管钱财到手,不管百姓死活,他大肆增加捐税。单说酿酒,从购米、蒸馏、入瓮、出售、饮酒等层层税关重重。一次,玉林某诗社以“诗、酒”二字作诗钟,并评选优胜。第一名是:
  酒兵惯在欢场劫;
  诗赋多从妙处偷。
这是以其立意新颖,幽默含蓄取胜。不料第二名公布后,却引起了一场风波:
  将军囊涩加征酒;
  政府事忙漏税诗。
黄骐知道此事后,老羞成怒,给诗联社下达命令:“联吟捐按诗方收入税30%,被录取者按奖金税20%。”诗联社内外群情激愤,发动舆论,强硬抗争,并控告黄骐其他种种罪行,结果国民党不得不把黄骐调走。


第五十九:
【清】何淡如赴宴,席中食鳖,鳖有卵子。主人出名难淡如:
  母鳖腹中龙眼蛋;
淡如一边举筷夹鸡,一边应对:
  雄鸡头上荔枝冠。
主人叹其工敏。酒过用饭,厨子端出“腊肠”一碟,主人又出句嘱对:
  风肠h熟堪佐饭;
淡如自自复往鸡碗下筷,应曰:
  云耳切开好杉Α
“云耳”“风肠”,恰成妙对。席后,主人口呷酸梅汤,又出对:
  止渴调羹,梅全文武。
淡如仍以鸡对:
  行腔警世,鸡唱悲欢。
时人称何淡如为嗜鸡博士。
注:云耳为菜名,金针云耳鸡汤为浙名菜。止渴出自《三国演义》曹操征战之望梅止渴的典故,故为武;调羹出自《尚书•说命篇》“若作和羹,你惟梅盐”之句,故为文。行腔典不祥;警世出自《晋书•祖逊传》之祖逊闻鸡起舞之典,故约悲。


第六十:
【明代】江西南康有神童试,每试百人取三名,邓元观年不满十岁,唇红齿白,身穿绿衣秀丽出众,太守方岳出联命对:

  口红衣绿鹦哥样;
元观应声曰:
  头白面乌老鸦形。
太守并未发脾气,又出:
  稚子无知,敢吐污言伤太守。
对上免责,元观对曰:
  大人有量,应容戏语宥小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