鼬高清壁纸:中小学古诗词分类选读(1)——幼诵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07:04:49


幼儿背诵古诗

 


   鹅

 

[  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 注释]

1.  咏:用诗、词来叙述或描写某一事物。《咏鹅》是骆宾王七岁时写的诗。

2. 曲项:弯着脖子。曲,弯;项,形声字,从页, 工声。从页, 与头有关。本义: 脖子的后部。泛指整个脖子。(脖子的前面为颈,后面为项。)

3.  掌:诗中指鹅的脚掌。

鹅,鹅,鹅,——叫声、歌词;曲项、向天歌、浮、拨——动作神态;绿水、清波——生活环境。

[ 简析]

这首诗从一个七岁儿童的眼光看鹅游水嬉戏的神态,写得极为生动活泼。

首句连用三个 字,表达了诗人对鹅十分喜爱之情。这三个 字,可以理解为孩子听到鹅叫了三声,也可以理解为孩子看到鹅在水中嬉戏,十分欣喜,高兴地连呼三声 鹅、鹅、鹅

次句 曲项向天歌 ,描写鹅鸣叫的神态。 曲项 二字形容鹅向天高歌之态,十分确切。鹅的高歌与鸡鸣不同,鸡是引颈长鸣,鹅是曲项高歌。

三、四句写鹅游水嬉戏的情景: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鹅游水嬉戏的姿态。 白毛”“ 红掌”“ 绿水 等几个色彩鲜艳的词组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鹅白毛红掌,浮在清水绿波之上,两下互相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 白鹅嬉水图 ,表现出儿童时代的骆宾王善于观察事物的能力。

骆宾王与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被称为 初唐四杰 。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时,骆宾王代他写《讨武檄》。檄文罗列了武后的罪状,写得极感人。当武后读到 一抔土之未干,六尺之孤安在 两句时,极为震动,责问宰相为何不早重用此人。徐敬业兵败后,骆宾王下落不明,有被杀、自杀、逃匿不知所终等传说。http://www.pep.com.cn/200406/ca487555.htm

 

又:

远望一群鹅,见人就下河。

白毛分绿水,红掌荡碧波。

 

   蛛

 

谜语

 

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

摆起八卦阵,单捉飞来将。

拟人、比喻。

南阳:地名,在今河南省南阳市。

中军帐:军队主帅议事帐厅。中军[middle troops] ∶古时行军作战队分上、中、下( 或左、中、右) 三军,由主帅所居中军发号施令。

八卦阵:[Eight-Diagram tactics] 古代争斗著名阵形之一,相传为诸葛亮发明。按八卦图形布置,故名。现常用来比喻使人难以揣度的事情或情况。

单:只。

诸葛亮隐居南阳,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并请他当蜀国军师。诸葛亮善于排布八卦阵,歼敌捉将,屡立战功。 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 ,说明蜘蛛所处的位置和神态; 排起八卦阵 ,点出了蛛网形状和迷惑飞虫的特点; 单捉飞来将 ,交代其网捕的对象。

 

 

[]  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前二句赞赏)不管是平地或是山顶上,无限的风景全被蜜蜂占有。(后二句赞赏、同情)蜜蜂啊?你采了百花酿成了蜜,到底是为了谁辛苦?为了让谁享受甜蜜?(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蜜蜂采了花蜜,并不专为自己享受,而是为了整个蜂族,为了子孙。但后二句,以反问方式表达,也有委婉的为蜜蜂鸣不平之意,因为人类不劳而获、坐享其成,不管蜂是否愿意,强行占有蜂蜜。)

 

 

   牛

 

宋  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 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实:果实,田地的收获。    伤:同情。     但得:只要。    羸:瘦弱。

诗的前两句写病牛耕耘千亩,换来了劳动成果足以装满千座粮仓,但它力气几乎已全部耗尽,极为疲惫,然而,又有谁来同情怜惜它呢?这里,作者从揭示病牛“耕犁千亩”与“实千箱”之间的因果关系上落笔,将病牛“力尽筋疲”与“谁复伤”加以对照,集中描写了病牛劳苦功高、筋疲力尽及其不为人所同情的境遇。首句中的两个“千字”,分别修饰“亩”与“箱”(通“厢”,指粮仓),并非实指,而是极言病牛“耕犁”数量之大、劳动收获之多,同时,也暗示这头牛由年少至年老、由体壮及体衰的历程。次句反诘语气强烈,增添了诗情的凝重感。
  诗的后两句笔锋陡地一转,转为述其志:“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病牛劳苦功高,筋疲力尽,却无人怜惜,但它没有怨天尤人,更未消极沉沦。因为它具有心甘情愿为众生的温饱而“羸病卧残阳”之志。这两句诗将病牛与“众生”联系起来写,以“但得”与“不辞”对举,强烈地抒发了病牛不辞羸病,一心向着众生的志向。结句中的“残阳”是双关语,既指夕阳,又象征病牛的晚年,它与“卧”等词语相结合,有助于表现老牛身体病弱却力耕负重、死而后已的精神。
 不过,此诗并非为咏牛而咏牛,而是“托物言志”,借咏牛来为作者言情述志。作者李纲是跨越北南两宋的抗战派领袖。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 ),金人入侵,他任兵部侍郎,是最得力的主战派,结果为投降派所排斥,遭贬谪。南宋初,李纲被高宗赵构起用为相,修内治,整边防,力图收复中原失地,又为投降派所不容,很快罢相后居鄂州(今湖北武昌)。《病牛》这首诗便是他于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 )在鄂州所作。作者屡次被谪,疲惫不堪,却耿耿不忘抗金报国,想着社稷,念着众生,这与其笔下身体病弱、力耕负重、力尽筋疲、无人怜惜而不辞羸病、志在众生的老牛是何等相似!

   杷

 

一棵枇杷树,两个大丫杈。( 酸秀才)

未结黄金果,先开白玉花。( 欧阳修)

 

一棵枇杷树,两个大丫杈。

未结黄金果,先开碧玉花。

 

一株枇杷树,两个大丫杈。(陆诗伯)

未结黄金果,先开白玉花。(吴匏庵)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注释】

1 .三秋:晚秋,指农历九月。

2 .二月:早春,农历二月。
【导读】  这首诗让人看到了风的力量:风,能使晚秋的树叶脱落,能催开早春二月的鲜花,它经过江河时能掀起千尺巨浪,刮进竹林时可把万棵翠竹吹得歪歪斜斜。

 

   诗

 

   张打油

 

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诗

 

陆诗伯

 

大雪洋洋下,柴米都涨价。

板凳当柴烧,吓的床儿怕。

 

昨夜玉皇哀诏到,万里江山都戴孝。

 


   柳

 

[]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作者简介 :贺知章(659-744) 字季真, 自号 四明狂客 ,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县)人。唐代诗人。

[ 注释]

1 .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

2 .妆:装饰,打扮。

3 .万条垂下:垂下万条。

4 .丝绦tāo :丝线编成的带子。这里形容随风飘拂的柳枝。

 [ 简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首句 碧玉妆成一树高 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用 碧玉 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第二句 万条垂下绿丝绦 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第三句 不知细叶谁裁出 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 不知细叶谁裁出?”—— 自问; 二月春风似剪刀。”—— 自答。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绿是生命的本色,是大自然的能工巧匠,剪裁出一排排整齐、鲜亮的绿叶,这是非常精彩的,把大自然拟人化了。这首诗有两个特点,其一是层次清楚:  柳干、柳条、一直到柳叶;其二是题为咏柳,实则颂风:这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春风带来的。把柳写得越是美好,越是对春风的歌颂。春风是没有形体、没有颜色的。清代一位画家叫江拭,他有一首题画诗,借柳枝把风画出来:

柳枝西出叶向东,名为画柳实画风。风无形质不上笔,巧借柳枝来形容。

从贺知章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老诗人在春天到来时,发自内心的愉悦。诗人高兴的目光,随着柳条飘逸,充满了盎然情趣。http://www.pep.com.cn/200406/ca487553.htm

 

   花

 

[]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属江西)人。有《临川先生文集》。

[ 注释]

1 .凌寒:冒着严寒。

2 .遥:远远的。

3 .为:因为。

4 .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 简析] 梅、兰、松、竹,号称“四君子”。竹,清瘦、有风骨、有气节;松,坚韧、多姿;兰,淡泊、文雅、芳香;而梅,兼有其它三“君子”的特征:

“墙角”、“独自”:冷清的生长环境——淡泊如兰。

“数枝”——清瘦如竹。

“凌寒”——坚韧如松。

“暗香”—— 芳香如兰。

[ 解说]

墙角有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开放。为什么远看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那是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 赏析]

古人吟唱梅花的诗中,有一首相当著名,那就是在作者之前,北宋诗人林逋的《山园小梅》。尤其是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更被赞为咏梅的绝唱。林逋这人一辈子不做官,也不娶妻生子,一个人住在西湖畔孤山山坡上种梅养鹤,过着隐居的生活。所以他的咏梅诗,表现的不过是脱离社会现实自命清高的思想。作者此诗则不同,他巧妙地借用了林逋的诗句,却能推陈出新。你看他写的梅花,洁白如雪,长在墙角但毫不自卑,远远地散发着清香。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http://www.pep.com.cn/200406/ca487498.htm

 


古朗月行

 

[]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 注释]

1 .瑶台:①古人想象中的神仙居处。②雕饰华丽,结构精巧的楼台。瑶:似玉的美石。

2 .青云端:云头。

[ 今译]

小时候不认识月亮,就把明月叫作白玉盘。又猜想恐怕它是天宫瑶台的镜子,飞在飞在夜空云彩中间。

[ 解说]

《古朗月行》是乐府古题,这里只节选了诗的前四句。诗人用浪漫主义手法,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神话传说,表现出儿童时期对月亮的幼稚而美好的认识。诗人以 白玉盘 瑶台镜 作比,不仅描绘出月亮的形状,更写出了月光的皎洁可爱,在新颖中透出一股令人感叹的稚气。第二句的 字和第三句的 字,把儿童的天真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这四句诗,恰似一首完美的绝句,语言质朴,比喻有趣,十分耐人回味。

 

 

谜语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从远处看山色优美,走近旁听也听水流无声。春天已经过去花还不会谢落,有人走来鸟儿居然不惊起飞走。

 

画  松

 

画松一似真松树,且待寻思记得无?

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

 

一似,表达出一种惊奇感,一种会心的喜悦,一种似曾相识的发现。接着进入欣赏的第二步,开始从自己的生活体验去联想,去玩味,去把握画境。且待寻思,说明欣赏活动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一定要反复涵泳,方能猝然相逢。诗言画松之逼真,具体到石桥南畔的第三株。其实这是实事虚用。

作为题画,此诗的显著的特点在于不作实在的形状描摹,而纯从观者的心理感受、生活体验来写,从虚处传画松之神。

 

 

石灰吟

 

[]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 作者简介] 于谦(1398—1457) 钱塘( 今浙江省杭州市) 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 注释]

1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从容自若。若,好象。

2 .浑:全然、都。

3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 简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首句写石灰 石 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表明石灰 石 从出世时就经受考验。第二句写了石灰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火的煅烧。 “若等闲”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后两句一语双关,既 形象地写出石灰石不怕被烧成石灰粉,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又使我们联想到于谦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他立誓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发生瓦剌入侵的“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于谦拥立英宗弟弟朱祁钰为景帝,亲自率军民保卫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成化二年(1466) ,宪宗皇帝特诏追认复官。万历十八年(1590) 时改谥“忠肃”。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七步诗

 

[ 东汉]  曹植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 注释]

1 豆萁:豆秸。 釜(fǔ) :古代的一种锅。

2 .相煎:煎熬。相,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 煎:煎熬,隐喻迫害。

[ 简析]

据《世说新语· 文学》记载:曹植是曹操的儿子,他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后,想要迫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时间内做一首诗,做不成就杀头。结果曹植应声咏出这首《七步诗》。诗人以箕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兄弟的残酷迫害。

  前两句一“燃”一“泣”写出“萁”“豆”的尖锐矛盾,及豆萁对豆子的残酷迫害。后两句画龙点睛提示诗歌主题。“同根”一语双关,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长起来的,实际上是说自己与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责问曹丕为什么要对同胞兄弟逼迫得这样急。

 

   晓

 

[]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 )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唐代诗人。他写的田园山水诗很有名。

不觉晓:朦朦胧胧不知不觉天明了。

夜来风雨声:夜里(依稀听到)刮风下雨的响声。

[ 简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

首句第一字“春”就点明季节,“不觉晓”写春眠的香甜。 此句流露出诗人爱春的喜悦心情。次句“处处”是四面八方的意思。“闻啼鸟”即“闻鸟啼”,古诗为了押韵,词序作了适当的调整,是描写鸟噪枝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两句是说:春天来了,我睡得真甜,不知不觉天已大亮。一觉醒来,只听见处处有鸟儿在歌唱。

第三句诗人追忆昨晚的潇潇春雨,第四句联想到春花被风吹雨打、落红遍地的景象。诗人把爱春和惜春的情感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惜春也是爱春,喜悦是全诗的基调。本诗写春景,不是写所见,而是写所闻及所想。诗人把自己的听觉感受写出来,然后由读者体味、再现诗人描绘的意境。

 

春眠不觉晓,楚楚闻漫嚎。

  夜来哭闹声,屎尿拉多少?

 

惠崇《春江 晓景》

 

[]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 注释]

1 .惠崇:宋初僧人,擅长诗歌和绘画。这是苏轼为惠崇画的《春江晓景图》所做的题画诗。晓:早晨。

2 .蒌蒿:生长在河滩上的一种草本植物,可以食用。芦芽:芦笋。烹调河豚时,用蒌蒿和芦笋做佐料,味道十分鲜美。

3 .河豚:一种有毒的鱼,经过加工后可以食用。河豚欲上时:河豚春天要从海里回游到江河,初春正是河豚将要逆流而上的时候。

[ 解说]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这些可都是烹调河豚的好佐料,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将要回游的河豚是画家画不出的,诗人用他的想象,把江南初春特有的气氛表现得多么真切啊!

 

   句

 

[]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 ),字子美,别号少陵,河南巩县人。他曾官为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唐代伟大诗人。杜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 诗史

[ 注释]

1.  鹭:一种水鸟名,鹭鸶。

2.  西岭:指岷山。

3.  千秋雪:终年不化的积雪。

4.  泊:停靠。

[ 简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写的,共写绝句四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春景。

  本诗由两联工整的对偶句组成。前两句写的是动景——“鸣”、“上”。首句黄鹂鸣于翠柳间,是近景;次句白鹭飞上青天,是远景。这些景物的画面,色彩艳丽:嫩黄的小鸟,翠绿的柳林,雪白的鹭鸶,蔚蓝的天空,四种色彩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不仅有色还有声,有那婉转动听的莺歌,真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明丽的景象。

  后两句写的是静景——  “含”和“泊”。第三句写西岭积雪,是远景。“含”字运用拟人手法,十分贴切生动;“千秋”点出时间的久远,更显出其静。第四句写门前的船只,是近景。“泊”,停泊着,但这停泊的是将要驶往东吴的船,静中包含着动;“万里”点出空间的辽阔。

这首诗,每句一景,其中动景、静景,近景、远景交错映现,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幽美平和的画卷,令人心旷神怡,百读不厌。

更何况,我们可以将这首诗理解为:

两个黄鹂鸣翠柳——公子哥儿(黄鹂)贪恋舒适的生活(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勤奋苦读的学子(白鹭)有一飞冲天的志向(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学子寒窗苦读积累的学识犹如西岭千年积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千年积雪融水汇成江河能承载门口停泊的远行万里船。丰富的学识将激励读书人远行万里去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

 

 句

 

唐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 注释]

1 .迟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

2 .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

3 .鸳鸯:一种水鸟,雌雄成对生活在水边。

[ 赏析]

这首短小的绝句极其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色,美丽如画。前两句对大好的春光作概括的描写,短短的十个字囊括了阳光、江山、春风、花草及其香味,调动了读者的多种感官去体会、感受、联想春天的美好。后两句则集中笔墨写燕子和鸳鸯。燕子围着暖融融的春泥高低飞翔,衔泥筑巢,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

杜甫的这首五绝,四句两两相对,平朴如话,因此有人认为跟小孩子对对子没有什么区别(参见《鹤林玉露》)。明人王嗣爽在其《杜臆》中予以反驳说:“余曰:上二句两间(指天地间)莫非生意,下二句见万物莫不适性。岂不足以感发吾心之真乐乎?”王氏的意见是对的。此诗抓住景物特点写春色,画面优美,格调柔和,很能引发读者的喜春之情。

“迟日”,出自《诗经·七月》:“春日迟迟。”春天光照时间渐长,天气趋暖,正所谓“天初暖,日初长”(欧阳炯《春光好》)。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诗中描写的物象有机的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你看:阳光普照,水碧山青,草木复苏,万象更新。清风拂面,送来百花的芳香,带来春草的清馨。河滩上,溪岸边,冰雪融尽,泥土潮湿而松软,燕子轻盈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呢呢喃喃。水暖沙温,美丽多情的鸳鸯相依相偎,恬然静睡,十分娇慷可爱。燕子是侯鸟,诗人描写它是有意突出春天的特征。前二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后二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和谐而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清人陶虞开称杜甫笔法高妙,能“以诗为画”(《说杜》),此诗可为印证。但这首五绝之妙并不止于“以诗为画”,诗人着意传达的还是他感受到的柔和春意。如果说春日迟迟、江山秀丽、清风徐徐、花草芬芳以及燕子、鸳鸯,都是诗人的视觉、触觉(风)、嗅觉所感,那么泥土之“融”、沙砾之“暖”,便不是五官的直接感觉了。只因为对春天的阳光明丽、惠风和畅、鸟语花香感受至深,诗人无须触摸就能想象出泥土的松湿和沙砾的温暖;而泥之融、沙之暖的体会又加深了对飞燕的轻盈、鸳鸯娇慵的视觉印象,从而使诗人的整个身心都沉浸于柔美和谐和春意之中。

反复诵读此诗,你也会有春不醉人人自醉的感觉。此诗的成功不但在于作者善于观察物象,更在于作者善于体察物情。前人或谓杜甫这首诗“与儿童属对何异”。无非讥其造语平淡,未在追奇猎怪上下功夫,殊不知,这正是功力老到之处。周紫芝《竹坡诗话》云:“作诗到平淡处,要似非力所能。”苏轼也说:“大凡为文……渐老渐熟,乃造平淡。”这两句话用来评价杜甫这首五绝,至为恰当。

静夜思

 

[]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 ),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 注释]

1. 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2. 疑:怀疑,以为。

3. 举头:抬头。

[ 简析]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不禁联想到家的温暖,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首五言绝句从“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诗歌的语言清新朴素,明白如话;表达上随口吟出,一气呵成。但构思上却是曲折深细的。诗歌的内容容易理解,但诗意却体味不尽。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 内编》)。这首《静夜思》可以说是李白诗歌的“自然”和“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艺术特色的极好说明。http://www.pep.com.cn/200406/ca487539.htm

 


回乡偶书

 

[]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 作者简介] 贺知章(659-744) 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县)人。唐代诗人。

[ 注释]

1.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2.  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

3.  衰cuī :疏落。

4.  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相见,即看见我;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5.  来:吴方言念léi

[ 简析]

  这首诗写自己回到久别家乡时的喜悦与感慨,写得生动含蓄,富有生活情趣。

  首句“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突出了诗人离乡之久,回乡之晚,概括地写出了自己四十多年客居他乡的事实。

  次句“乡音无改鬓毛衰”承接上句,写自己的衰老之感。漫长的岁月,催老了自己的容颜,然而乡音仍然不改。诗人以不改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抒发了自己久而愈深、老而弥笃的乡土之情。

  三、四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写儿童问话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面。由于久居他乡,家乡的孩子都不认识他,把他当作远方来的客人,围上来有礼貌地询问。“笑问客从何处来”一句极为精采,只要稍加想象,儿童天真活泼的神态及诗人微微感到惊讶之后不觉有些好笑的感情变化,便会浮现在读者眼前。

  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年逾八十告老还乡时,玄宗皇帝亲自作诗送别,还将镜湖赐给他,太子和百官为他饯别,可以说是“衣锦荣归”,但诗人没有描写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态,只是刻划一个久客回乡的普通人的真情实感。这一点与史籍记载贺知章一生旷达豪迈、不慕荣利是一致的。http://www.pep.com.cn/200406/ca487554.htm

 

渡汉江

 

[]  宋之问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宿建德江

 

[]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689--740) ,本名浩,字浩然,襄阳人。孟浩然是唐代山水诗派的代表。其诗今存二百余首, 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诗与王维齐名,号王孟。有《孟浩然集》。据说有一次,他到长安参加文人诗会。他即席赋诗,写出了“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微薄的云淡淡地抹在银河上,稀疏的雨点滴落在梧桐叶间)两句好诗。大家都十分叹服,搁笔不继续赋诗了。

本诗意境: 日暮,小舟就近停泊在江中小岛,小岛烟雾笼罩。游子在外漂泊多年,不也像这小舟一样漂泊不定?前途迷茫,怎不叫游子再泛愁思?原野空旷 , 远处的天空的地平线比近处的树还低,更让游子觉得寂莫孤独。幸好江水清澈,水中那故乡明月的倒影仿佛离船上的游子很 近很近 ……

泊:停泊。烟渚:渚, 水中的小洲。 烟渚,烟雾笼罩的 小洲。

客:漂泊在外的人。愁:思乡、忧心前途等愁绪。新:说明以前就有愁绪(旧),今晚这愁绪又 泛开 了。

野旷: 原野空旷 。天低树: 远处的天空的地平线比近处的树还低。

江清: 江水清澈。 月近人: 明月的倒影仿佛离船上的人很 近 。

[ 简析] 这首诗写了江边夜景,表现了诗人的旅愁。

中国古诗中有常托月思乡,借月思亲的。因为晚上比白天思念之情更浓,而月在晚上出现;又因故乡、他乡共享一轮明月。望不到家乡、看不到亲人,但见得到故乡的明月。

此诗前两句是触景生情。起句点题,介绍了诗人观赏景物的立足点。“移舟”即移动小船;“泊”指停泊夜宿;“烟渚”,烟雾朦胧的小洲。次句“日暮”即黄昏时分,“客愁新”是指诗人客居他乡,每逢傍晚就有愁思,已成惯例,今天新的愁思又袭来了。

后两句是借景抒情。第三句写江边的远景。诗人站在船头,极目远眺,原野空旷辽阔,远方的天空好象低压在树木之上,使心情更觉压抑。第四句写江中的近景。江水清澈,倒映在清清江水中的明月似乎善解人意,主动与诗人亲近,给诗人带来安慰,而这“安慰”更反衬了诗人淡淡哀愁。

 

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 注释]

①木落:树木的叶子落下来。雁南度:大雁南飞。

②襄水:指汉水,流经孟浩然的家襄阳(今属湖北)。曲:曲折隐秘处。

③楚:指长江中下游一带。云端:云的尽头。

④天际:天边。

⑤津:渡口。迷津:迷失路途。《论语·微子》载孔子让子路向长沮、桀溺问路……。

⑥平海:指长江水。漫漫:形容水势很大。

[ 解说]

秋风起,树叶飘落,大雁南飞,诗人在长江之上遥望云端,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想象远处云彩之下也许就是襄水边的家乡。看到孤帆从天边驶过,勾起他乘船返乡的念头。但江水漫漫,到哪里去找渡口呢?言外之意是说自己返乡的愿望一时还难以实现。

 

 

泊船瓜洲

 

[]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属江西)人。有《临川先生文集》。

[ 注释]

1.  泊:停船靠岸。

2.  瓜洲:在现在江苏省长江北岸,扬州市南面。

3.  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

4.  钟山: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

5.  数重:几层。

6.  绿:吹绿了。

7.  还:指的是回到紫金山下的家里。

[ 简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由此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层山了,也不远了。次句“钟山只隔数层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第三句又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

  本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本诗是“文字频改,工夫自出”(《童蒙诗训》)的著名例证。

http://www.pep.com.cn/200406/ca487499.htm

 

早发白帝城

 

[]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 注释]

1 .白帝:四川省奉节县东白帝山,山上有白帝城,处长江上游。

2 .江陵:湖北省江陵县,处长江中游。

3 .  啼:叫。

[ 简析]

  这是一首传诵千古的七言绝句。

  “安史之乱”期间,公元758 年春,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事被牵连,流放夜郎( 今贵州省西部) ,行至白帝城才得赦免。在返回江陵途中,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朝辞白帝彩云间”,首句写诗人的回想,点出开船的时间是早晨,地点是白帝城。“彩云间”是写白帝城的高。彩云缭绕与诗人遇赦的喜悦之情十分和谐。 “千里江陵一日还”,次句写诗人的意愿,形容船行之速,千里江陵只要一天即可到达。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了长江一泻千里之势,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四句形象地描绘轻舟快驶的情形。“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两岸猿猴的叫声还没停止,可那轻快的小船已经驶过了千山万岭。这两句诗人先写猿声,继写轻舟,用一个“已”字把“啼不住”和“过万重山”联结起来,借猿声回响衬托轻舟的快捷,这种修辞手法是十分巧妙的。诗人急欲东归的心情,洋溢于诗的明快的节奏之中。

  全诗写景抒情,写的是轻捷明快之景,抒的是轻快愉悦之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

http://www.pep.com.cn/200406/ca487533.htm

 

赠汪伦

 

李  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 ),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 注释]

1 .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这首诗就是赠给他的。

2 .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

3 .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 简析]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这一评论是恰当的。http://www.pep.com.cn/200406/ca487536.htm

 

相思

 

[]  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游子吟

                   ——迎母溧上作

[]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注释]

1.  游子吟:游子,在外作客的人。吟,诗歌的一种名称。

2.  寸草:很短的小草。在这里象征子女。

3.  心:草木的基干叫做心。在这里“心”字是双关语,又意指子女的孝心。

[ 简析]

  这是一支亲切诚挚的母爱颂歌。题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一生穷愁潦倒,直到五十岁才得到溧阳县尉的卑微职位。此诗便是他居官溧阳时作。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 “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http://www.pep.com.cn/200406/ca487515.htm

 

 


登鹳鹊楼

 

[]  王之涣

 

白日衣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742 ),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州(今山西绛县)。唐代诗人。

[ 注释]

1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后被洪水冲没。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山名)下瞰大河。”

2 .白日:太阳。

3 .依:依傍。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4 .穷:尽。

[ 简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作者站在鹳雀楼上向西眺望,只见云海苍茫,山色空濛。由于云遮雾绕,太阳变白,挨着山峰西沉。“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楼下滔滔的黄河奔流入海。这两句画面壮丽,气势宏大,读后令人振奋。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形象地提示了一个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

这首诗由两联十分工整的对仗句组成。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http://www.pep.com.cn/200406/ca487551.htm

 

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宿云门寺阁

 

香阁东山下,烟花象外幽。悬灯千嶂夕,卷幔五湖秋。

画壁馀鸿雁,纱窗宿斗牛。更疑天路近,梦与白云游。

 

一二句以写意的手法,勾勒出云门寺的一幅远景。首句写所在,次句写寺的环境气氛。“香阁”,合寺院常年供香的特点。“象外”,是物象之外,说这里超尘拔俗。此时诗人尚在投宿途中。三四句写宿处凭窗远眺的景象。诗人借悬灯写出夜色中壁立的千嶂,借卷幔想象太湖(五湖)的浩淼湖水。山与水对比,纵与横映衬,意境极为优美。诗人以悬灯卷幔表示投宿,以秋与夕点出节令与时间,以千嶂与五湖表明所宿云门山寺的势派。五六句写卧床环顾所见。画壁黯淡,足见寺的古老,与诗人睡意昏昏的状态相近;群星在窗外闪烁,象是引诱诗人进入梦乡。最后两句写入梦的情景。

全诗八句,以时间为线索,依次叙写了赴寺、入阁、睡下、入梦,写足“宿”字。又以空间为序,先从远处写全景,再从阁内写外景,最后写阁内所见。由远而近,由外而内,写尽了云门寺的“高”与“古”。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注释]

1 .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

2 .香炉: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因形似香炉且山上经常笼罩着云烟而得名。

3 .挂前川:挂在前面的水面上。

4 .九天:古代传说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

[ 简析]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 日照香炉生紫烟 香炉 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 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 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看瀑布 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 挂前川  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 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 飞流直下三千尺 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 飞流 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 直下 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 三千尺 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 疑是银河落九天 。说这 飞流直下 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 ,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 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 谪仙 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http://www.pep.com.cn/200406/ca487537.htm

 

独坐敬亭山

 

[]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 注释]

1.  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县北,原名昭亭山,风景幽静秀丽。山上旧有敬亭,为南齐谢眺吟咏处。

2.  闲:安静。

[ 简析]

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所写。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孤寂,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得到安慰的情景。

前两句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状眼前之景,流露出孤独之感。天上众多的鸟儿高飞远去,无影无踪了;连仅有的一片孤云也不肯稍驻片刻,独自远远地飘走了,山中显得格外幽静。在诗人看来,世间万物都厌弃他,离他而去。”“”“”“ 等词,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孤独感。这正是封建社会中许许多多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所共有的精神面貌。

三、四两句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 两不厌 ,表现了诗人与敬亭山感情上的投契。 只有 ,并不意味着太少,而是一种 人生得一知已足矣 的骄傲与满足。http://www.pep.com.cn/200406/ca487535.htm

 

游园不值

 

[]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 注释]

1.  不值:没有遇到人。

2.  屐齿:木屐底下两头的突出部分。

3.  小扣:轻轻地敲。

4.  柴扉:用树枝编成的简陋的门。

[ 简析]

这首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观花的所见所感,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

头两句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交代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花。但写得很幽默风趣,说大概是园主人爱惜园内的青苔,怕我的屐齿在上面留下践踏的痕迹,所以 柴扉 久扣不开。将主人不在家,故意说成主人有意拒客,这是为了给下面的诗句作铺垫。由于有了 应怜屐齿印苍苔 的设想,才引出后两句更新奇的想象:虽然主人自私地紧闭园门,好像要把春色关在园内独赏,但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后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 春色 红杏 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 春色 是关锁不住的, 红杏 必然要 出墙来 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http://www.pep.com.cn/200406/ca487484.htm

 

游山西村

 

[]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日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

【鉴赏】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初看起来觉得平淡,就象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那样,仿佛是一则普通的记事,毫不费力。然而,诗人从这里的起句,写自己游村突然来到农家,主人盛情留客,渲染出农家丰收后的欢乐气氛,为下面出游写景抒情作了有力的铺垫。 腊酒 ,指腊月(农历十二月)里自酿的米酒。这是稻谷丰收后出现的喜人景象。腊酒在开春后饮用,外表显得有点浑浊,但是它有着名酒般的醇美。何况农家主人又是那样热情待客,还备有丰盛的佳肴呢!豚,指小猪,这里 足鸡豚 是形容农家待客的菜肴极为丰盛。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是一联脍炙人口的名句。它的妙处,不仅在善于描写难状之景以及对仗的工巧,而是在于 等闲语言变瑰奇 ,出语自然天成,又富于哲理,耐人咀嚼。这联上句通过一个 字,把徐行山村而周围山峦重迭、流水萦绕的迷路的感觉,刻画得形神毕现;下句承上,把移步换形所见之繁花似锦的春日美景,描绘得宛然在目。这样使感觉的形象与视觉的形象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一幅优美动人而又奇妙的画面。这一联不仅写得极其自然,而且用语浅近,含意丰富;仿佛信手拈来,然而出人意表。所以千百年来一直赢得人们的普遍喜爱,如今已成为广泛流传的成语。当人们吟诵这两句诗时,不单是欣赏这难以言状的美妙的山村自然风光,而是从中领悟到它所蕴含的哲理思想的启示—— 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诗由写景转入抒情,从村外之景转写村内之情。 春社 ,这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习俗。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谓 立春后五戊日为春社 。即立春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当这一天将来临时,村子里不断的吹箫打鼓声音,响彻云霄,洋溢着一片节日的欢快气氛。乡民们还要向土地神祭祀,以祈求农事的丰收。这个简朴的古代风俗,在当时江南的农村仍然很流行。诗篇不仅反映了农民们渴望丰年的心愿,也表达了诗人喜爱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是全诗的总结,也是漫游山村心情的表述。游村的感受如何呢?山村的迷人景色、村俗的朴实淳美,这些都给诗人留下美好而难忘的印象。今后怎么样呢?诗篇以频来夜游之情收结,余韵不尽。如果说孟浩然诗的最后: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表露得非常直率,那么,陆游诗的结尾用笔则比较婉转,诗人吐露的意念是,今后倘有机会乘月明之夜外出闲游的话,我拄着拐杖会随时前来敲门叙谈。这一归结,点明了游村的诗题,而 夜叩门 与首句 农家 遥相呼应,不仅画面完整,而且更耐人寻味。

 

忆江南

 

[]  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 注释]

1.  谙:熟悉。

2.  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3.  蓝:蓝草,一种植物,它的叶子可以用来制作青色的颜料。

[ 简析]

白居易先后做过杭州、苏州刺史,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以后,他写了不少怀念旧游的诗作。六十七岁那年,写下三首《忆江南》,抒发了他对江南的赞美、忆念之情。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首句 江南好 ,开门见山,实话实说。一个 字,饱含着诗人深情的赞叹。次句 风景旧曾谙 ,抚今追昔,说明江南风景之美是当年自己亲身感受到的,是非常熟悉的。这一句既落实了 字,又点明了 字。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两句,具体描写 旧曾谙 的江南春色:红日东升,阳光灿烂,在朝阳的映照下,江畔姹紫嫣红的鲜花比火还要红;春江水清,波碧,在满地绿草的映衬下,显得比蓝草还要绿。诗人抓住了 江花”“ 江水 两件最有代表性的景物,对江南春光作了高度的概括,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风和日丽、花红水碧、生气盎然的江南春色图。最妙的是 红胜火”“ 绿如蓝 六个字,既用同色烘染的手法突出了花红、水绿,又用异色映衬的手法使江花和江水互为背景,显得更加绚丽可爱。

结尾 能不忆江南 一句用反问语气,流露出强烈的赞叹和眷恋之情。

http://www.pep.com.cn/200406/ca487509.htm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 注释]

1 .敕勒: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2 .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3 .穹庐: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4 .苍苍:青色。

[ 简析]

敕勒是当时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部落。据有些学者考证,敕勒川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附近。歌中唱出北方大草原广阔无垠、浑沌苍茫的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豪迈的情怀。后面描绘水草畜牧之盛,抓住特点,大笔如椽,并且充分体现出人对自然的自豪。据《乐府广题》说,东魏高欢攻西魏玉璧,兵败疾发,士气沮丧,高欢令敕勒族大将斛律金在诸贵前高唱此歌,以安定军心,可以推想它的音乐也一定是雄强有力的。
     这原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

开头两句“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最后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

这首诗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宋诗人黄庭坚说这首民歌的作者“仓卒之间,语奇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山谷题跋》卷七)。因为作者对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悉,所以能一下抓住特点,不必用力雕饰,艺术效果就很好。http://www.pep.com.cn/200406/ca487556.htm

 

寻隐者不遇

 

[]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 作者简介] 贾岛(799-843 ),字阆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唐代诗人。

[ 注释]

1. 寻:寻访。

2. 隐者:古代隐居在山林中的人。

3. 童子:这是指隐者的弟子。

4. 处:地方。

[ 简析]

诗人专程走访一位隐士,未遇,就记下了在走访过程中的对话场面。

首句“松下问童子”,点明会晤地点在“松下”,接待人是“童子”,这就把“不遇”的情节作了交代。松树是“岁寒三友”之一。古人写松树大多与表现孤傲高洁的品质有关,此句也是为了突出隐士的高洁。以下三句全是童子的回答。首先回答的是“言师采药去”,采药是隐者经常性的活动,用“采药”一词十分切合隐者的身份,介绍师父外出的目的。第三句的回答是承第二句来的,说师傅就在这座山中采药,对师傅的大致去向给予明确的回答,是热情的指引。第四句来个转折,“云深不知处”,说虽在山中,但云雾弥漫,不知他在何处,作了婉转的辞谢,请来访者不要作徒劳的寻觅。

本诗以问答的形式,记叙“寻隐者不遇”这件事,表现了隐者的思想和性格。隐者虽未出现,但通过侧面描写,他的形象已十分清晰地展现出来了。

http://www.pep.com.cn/200406/ca487521.htm

 

悯农

 

[]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 作者简介]  李绅(772-846 ),字公垂,泣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人。唐代诗人。

[ 注释]

1 .悯:怜悯。

2 .粟:(s ù)

[ 简析]

这是一首揭露社会不平、同情农民疾苦的诗,着重写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

第一、二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以“春种”“秋收”,概写农民的劳动。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形象地写出丰收的景象。第三句“四海无闲田”,更写出全国的土地都已开垦,没有一处田地闲置着。此句与前两句的语意互相补充,进而展现出硕果累累,遍地金黄的丰收景象。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如此巨大的财富,在丰收的年头,照理该丰衣足食了吧?谁知结句却是“农夫犹饿死”。这真是触目惊心!一个“犹”字,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了劳动成果,陷农民于死地呢?“犹饿死”三字极为深刻地揭露了社会不平,凝聚着诗人强烈的愤慨和真挚的同情。

 

 

浪淘沙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 )字梦得,洛阳( 今属河南) 人。唐代著名诗人。

[ 注释]

1 .浪淘沙:唐代一种曲子的名称。

2 .浪淘风簸: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的样子。天涯:天边。

3 .银河:古人以为黄河和银河相通。

4 .牵牛:即传说中的牛郎。他和织女因触怒天帝,被分隔在银河两岸,每年只许他们在农历七月初七相会一次。

[ 今译]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

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

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

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 解说]

这首绝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讨生活。直上银河,同访牛女,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有一种朴素无华的美。http://www.pep.com.cn/200406/ca487511.htm

 

赠花卿

 

[]  杜甫

 

锦城使馆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 ),字子美,别号少陵,河南巩县人。他曾官为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唐代伟大诗人。杜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 诗史

[ 注释]
1.  花卿:即花敬定,唐朝武将,曾平定段子璋之乱。杜甫《戏作花卿歌》 成都猛将有花卿,学语小儿知姓名 ,即此花卿。卿:尊称。
2.  锦城:四川省成都市。丝管:弦乐器,管乐器,此代音乐。纷纷:繁多而纷乱。此处应是 繁盛 意。
3.  半入江风半入云:乐声随江风飘散,飘到江上,飘入云层。 半入 并非各半。
4.  天上有:以仙乐比之。
5.  几回闻:听到几回。意思是说人间很少听到。

[ 解说]
  这首诗前二句写成都音乐繁盛,日日奏个不停,乐声到处飘传。后二句一转,说此种音乐只有天上才有,人间难以听到,从而赞美了成都音乐的高超优美。对于音乐名曲,后人常引用此二句加以称赞。小说《彩云归》中,当秀兰唱了他丈夫入选的曲子后,陶冶之说: 今夜是珠联璧合,叫人一曲难忘!咳!难怪古人说: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 了!

http://www.pep.com.cn/200406/ca487528.htm

这首绝句,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而杨慎《升庵诗话》却说:“花卿在蜀颇僭用天子礼乐,子美作此讥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诗人之旨。”沈德潜《说诗晬语》也说:“诗贵牵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杜少陵刺花敬定之僭窃,则想新曲于天上。”杨、沈之说是较为可取的。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礼仪制度极为严格,即使音乐,亦有异常分明的等级界限。据《旧唐书》载,唐朝建立后,高祖李渊即命太常少卿祖孝孙考订大唐雅乐,“皇帝临轩,奏太和;王公出入,奏舒和;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承和;……”这些条分缕析的乐制都是当朝的成规定法,稍有违背,即是紊乱纲常,大逆不道。

花卿,名敬定,是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曾因平叛立过功。但他居功自傲,骄恣不法,放纵士卒大掠东蜀;又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杜甫赠诗予以委婉的讽刺。

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并没有对花卿明言指摘,而是采取了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字面上看,这俨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乐曲赞美诗。你看:

“锦城丝管日纷纷”,锦城,即成都;丝管,指弦乐器和管乐器;纷纷,本意是既多而乱的样子,通常是用来形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的,这里却用来比状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乐曲,这就从人的听觉和视觉的通感上,化无形为有形,极其准确、形象地描绘出弦管那种轻悠、柔靡,杂错而又和谐的音乐效果。“半入江风半入云”也是采用同样的写法:那悠扬动听的乐曲,从花卿家的宴席上飞出,随风荡漾在锦江上,冉冉飘入蓝天白云间。这两句诗,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乐曲的那种“行云流水”般的美妙。两个“半”字空灵活脱,给全诗增添了不少的情趣。

乐曲如此之美,作者禁不住慨叹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天上的仙乐,人间当然难得一闻,难得闻而竟闻,愈见其妙得出奇了。

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

然而这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其弦外之音是意味深长的。这可以从“天上”和“人间”两词看出端倪。“天上”者,天子所居皇宫也;“人间”者,皇宫之外也。这是封建社会极常用的双关语。说乐曲属于“天上”,且加“只应”一词限定,既然是“只应天上有”,那么,“人间”当然就不应“得闻”。不应“得闻”而竟然“得闻“,不仅“几回闻”,而且“日纷纷”,于是乎,作者的讽刺之旨就从这种矛盾的对立中,既含蓄婉转又确切有力地显现出来了。

宋人张天觉曾论诗文的讽刺云:“讽刺则不可怒张,怒张则筋骨露矣。”(《诗人玉屑》卷九引)杜甫这首诗柔中有刚,棉里藏针,寓讽于谀,意在言外,忠言而不逆耳,可谓作得恰到好处。正如杨伦所评:“似谀似讽,所谓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也。此等绝句,何减龙标(王昌龄)、供奉(李白)。”(《杜诗镜铨》)

 

   夕

 

[]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 )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西安)人。有《樊川集》。

[ 今译]

秋夜,白色的烛光映着冷清的画屏;我手执绫罗小扇,轻盈地扑打流萤。天街上的夜色,有如井水般清凉;卧榻仰望星空,牵牛星正对织女星。

[ 解说]

这是写失意宫女生活的孤寂幽怨。首句写秋景,用 字,暗示寒秋气氛,又衬出主人公内心的孤凄。二句写借扑萤以打发时光,排遣愁绪。三句写夜深仍不能眠,以待临幸,以天街如水,暗喻君情如冰。末句借羡慕牵牛织女,抒发心中悲苦。蘅塘退士评曰: 层层布景,是一幅着色人物画。只 卧看 两字,逗出情思,便通身灵动。

 http://www.pep.com.cn/200406/ca487503.htm

 

元  日

 

宋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 注释]

1.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

2.  一岁除:一年过去了。

3.  屠苏:屠苏酒。古时候的风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元旦取出来,全家老小朝东喝屠苏酒。全句说,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意思是说,喝了屠苏酒,暖洋洋地感觉到春天已经来了)。

4.  曈曈:光辉灿烂。全句说,初升的太阳照遍了千家万户。

5.  总把新桃换旧符:总拿新门神换掉了旧门神。桃符是用桃木做成的,古时候逢到新年,家家户户都用两块桃木板子,画上两个神像,挂在大门上,说是可以驱除魔鬼。

[ 简析]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鞭炮声中,送走了旧的一年。暖融融的春风里人们喝着屠苏酒,拂晓的阳光照耀着千家万户,人们早用新桃符换下了旧桃符。

首句 爆竹声中一岁除 ,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 春风送暖入屠苏 ,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 千门万户曈曈日 ,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 曈曈 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 桃符 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 新桃换旧符 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