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楼医院仙林分院科室:小学数学教师备课中的问题与辅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06:21:25
一、当前小学数学教师备课问题剖析
备课历来是教师最主要的工作之一,它作为教学活动的准备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既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和保证,又是减轻学生负担的根本途径。然而受传统教育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在备课中出现了种种不合理的现象,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本课题组通过对城乡65位专任小学数学教师问卷调查(见附件1),翻阅了大量的小学数学教师备课本,摘录了多节备课内容(见附件2)及座谈等方法。从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过程及备课的目标、形式、侧重点等方面进行统计与分析。从中发现了小学数学教师在备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从教师备课的文本角度进行综合分析,我们认为目前小学数学教师备课至少存在下列问题:
1、分析学生形式化。
很多教师在备课时,往往首先考虑教师怎么教,而不是学生怎么学,把教学过程看成是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过程。在教案中很少涉及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最多只是在教法上考虑了不同年龄阶段的问题,对学生已有知识的分析只是来自于按教材的编排体系认为应该具有的,至于学生是否具有却很少考虑。正因为只考虑了学生“应该的状态”,而忽视了“现实的状态”,使分析学生流于形式。
2、处理教材迷信化。
不少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不强,过分地迷信教材,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大多只是局限于补充、调整一些习题上,很少根据实际更改例题,把着眼点放在理顺教材本身的知识结构上。
3、制定目标简单化。
教师在制定目标时过分重视认知性目标,忽视发展性目标。就算有些教案涉及发展性目标,但大多也来自于教学参考用书,教师未能根据学生情况和教材情况及时加以调整,阐述过于笼统,缺乏针对性。
4、设计方案“剧本”化。
过去的教案中关于教学过程的叙述,几乎一半是教师要说的话,另一半是例题与习题。这种“台词+习题”式的教案具有很明显的重教轻学的倾向。如附件2、附件3,把重教轻学反映在文本上,以教师的教学行为作为课堂的主线,看不到学生学习行为的描述及分析。现在的教师在备课中有所考虑学生,但只是一问一答式的,即“剧本”式教学方案。如,师:12÷3表示什么?生:表示把12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这样的对话在各种教案中、杂志上司空见惯,让人分不清这到底是教案?教学设计呢?还是教学实录?以至一些教师还以为当今流行像剧本一样对话式的教案。这种事先设计好学生的正确回答的教案,无形中在执教者的心理定下了该问题的一个标准答案,执教者在有意或无意之间就会把学生引导到一个他所设定的答案上来。这在客观上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判断,主观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的创新学习,体现不出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5、撰写教案模式化。
教师撰写的教案基本上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四个部分组成,大量的篇幅是用来写教学过程的。这样的案例缺乏个性,不利于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的提高,因为这样的教案只是教学准备的结果,没有反映教学准备的过程。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相当一部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还未真正确立,传统的观念依然制约着他们的备课行为,他们只是一厢情愿地从自己的角度去设计整个教的过程,忽视了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学的过程;另一方面现代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还没有被一线教师所掌握,他们只是因袭传统的经验主义,依老本吃饭,忽视日新月异的教法变革和知识的更新,备课仅仅是他们教学工作中的重复劳动,缺乏创造性。
(二)从小学数学教师备课的整体上看,存在着下列问题:
1、备课中系统性体现不强。教师备课都以行为主义的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他的指导思想不是用系统论而是靠实践经验,他的依据是本课时教材内容而非着眼于知识的整体结构。他的任务是准备教师如何去教而非学生如何去学,他的目的是完成知识的传授而非能力的培养。
2、千篇一律,缺少团队合作精神,缺乏创意。从调查中发现81%的教师在平时都是个人备课,只有在公开课或课堂教学比赛时才采用集体备课形式。在平时的教案抽查中,我们见到的似乎都是拷贝、克隆的教案,千人一面、千篇一律,这些备课既没有标新立异的鲜明特色,更没有一丝一毫个性的张扬。只有在带有极强功利性的教师备课评比中,才能见到为数不多渗透新理念,体现新设计,包含新思路的好教案。
3、一味追求形式,手段单调,忽视备课的内质。78%的教师还延续着固有的备课方式――书写,只有12%的教师采用了现代化的备课方式――电脑备课,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在一些地方甚至为教师印刷了具有固定格式的备课本,教师备课按格填空,填满即可。领导抽查教师备课也仅看其是否符合规范要求,环节是否齐备,抄写字迹是否工整,数量是否达到要求,能否作到一课一个详案等。我备课组同志在对小学数学教师备课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在整个备课过程中,教师只有20%的精力用于钻研教材、了解分析学情,80%的精力用于抄写教案,本末倒置已至于此,令人心惊。
4、不切实情 ,照搬他人。有些教师备课中只认教参,不从学生的实情出发,一味地照抄名师授课录、现成的教案集;或别人的教学程序、模式,他们依据教参确定教学目标,定位教学重点、难点、构思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流程,不敢越雷池一步,把教参、名师教案集的内容绝对化。
究其原因是学校在备课管理中方法不当,观念陈旧。他们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例行公事,导致了教师“上有对策,下有政策”,抄教案成了他们对付检查的良策,在这种功利的驱动下,备课就成了一种负担和摆设,备课的质量就可想而知了。
二、现代教学思想指导下备课的基本特征及其基本要求
基于上述对当前数学备课中存在问题的思考与剖析,我们认为要想改革小学数学备课,其关键是确立以人为本的新的备课观,以此来指导、改进教师的备课。为此我们进行专题研讨,参阅了大量的理论文献与优秀教师的教学实录与方案,概括了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数学备课的基本特征及其基本要求。
(一)基本特征
1、备课要在设计层面上集中反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特别是学习理论的研究成果。备课是一门应用性学科,是如何将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传播学理论、系统科学等基础学科的研究成果应用于设计教学系统的学问。
2、备课要体现教学活动的创造性。备课要讲求创造,备课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备课应为营造这种创造性提供理论空间。早期的备课简化了目标、方法、条件之间的关系,构筑了封闭的理论框架,不利于教师创造性的发挥。现代教学思想指导下的备课应该反映目标、方法和条件之间的多对多的关系,并揭示影响这些关系变化的要素,构筑开放的理论框架。
3、备课要对教学现象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早期的备课对教学现象缺乏较强的解释力,这突出表现在当我们教师按照理论设计的教学方案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时,在设计层面找不到解释的理由。这时人们往往将失效的设计归咎于教学的复杂性、设计者的技能水平低下、设计者教学观念落后等等因素。实际上造成不良备课的最根本原因是我们教师没有将基础学科的研究成果吸纳到自身的理论体系中使其成为可以直接利用的方法性成分,进而造成备课理论的解释不足。
4、备课要提供发现教学问题、分析问题和教学问题的方法。备课有两种设计取向:一种设计取向是从学习理论出发,建构理想的教学系统模型,并按照这个理想的模型来设计实际的教学系统。另一种设计取向是从教学现实出发,分析现有教学系统的现状,发现问题和问题的根源并着手改善教学系统,使之能够解决实际的教学问题。后一种设计取向更务实更可取。备课的核心内容是发现教学问题、分析教学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5、备课要提供控制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备课本不能只是个系统方法的空架子,还应包括已被证明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模式等方法性成分。备课本中所提供的方法、策略和模式不是单纯的技巧和流程,这些方法性成分必须要被纳入到目标——方法——条件的框架中考察。
6、备课要提供寻找解决教学问题新方案的方法。教学设计活动有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根据教学问题和教学条件创建解决方案的过程。第二个层次的活动集中体现了教学设计创造性的一面。因此,备课应提供寻找解决教学问题新方案的方法。
(二)基本要求
备课要厚积薄发,要善于抓牛鼻子。换言之,就是要努力备好“八要素”。
1、大纲要找准落脚点;
2、备教材要吃透潜在点;
3、教师要消除未知点;
4、备学生要摸清已知点;
5、备程序要巧设过渡点;
6、备练习要抓住相关点;
7、备教法要切中契合点;
8、备教具要选准穿插点。
(限于篇幅,此处不具体阐述)
三、小学数学备课的初步改革及其管理方式的探索
(一)以研究的策略改革小学数学备课
在课题实施的第三阶段,我们根据确立的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备课特征和要求,开展了备课改革。具体地说我们是从备课的常规环节的求新与文本格式的变革两方面去突破的。
1、常规环节的创新
不管哪一学科,备课总离不开分析学情、全面研究教材、制定目标、选择学法、设计程序等常规性环节。也正是这些环节构成了整个备课的过程。因此,要克服前文提出的诸多问题,必须在备课的常规中求得突破,常中求新,才能有所提高。
(1)深入了解学生
作为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数学现实:学生的实际知识有多少?数学水平有多高?日常生活常识有多广?以便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和已有数学水平去认识新的概念,从而扩展学生的数学现实。上述问题可以在课前了解。如,一位教师在设计“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一课时,事先对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学生不仅熟练地掌握“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口算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而且大多数对将要学的“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全班40名学生中,有35人已能正确算出得数,并能口述算理,其余5人能算出得数,但速度较慢,算理表达不清。如果把教学的起点定在“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口算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以”,显然不符合实际。为此,这位教师把起点调整为“写一个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减法并且算出得数”。反馈时选择一部分算式呈现在黑板上,让学生把这些算式加以分类。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得出退位减法的口算。这样的设计,可以展示教学过程中学生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
也可以利用上课的导入环节进行了解。如,一位教师在设计“分数的意义”时,考虑到学生已初步认识了分数,上课一开始在黑板上写了“ ”,让学生说说关于这个“ ”已经知道了什么。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让他们用下列四幅图分别表示出“ ”。
1米
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很好地把握了教学的起点,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只有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哪些可以略讲甚至不讲,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客观分析教材
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但教材内容仅是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况且,教材的改革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完善的过程,尽管编写者遵循教材编写的基本原理,力求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地来构建教材体系,但也会受到一些条件的限制,也无法完全满足现实中的每个学生的需要。如教材内容是一个静止的知识库,与学生接受知识的动态过程不可能完全吻合;教材限于篇幅,不可能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写得十分详尽,也不可能把一些定理、法则、公式、规律的发现探索过程叙述得清清楚楚;教材编写的相对稳定性,不可能及时地把一些反映时代的内容收集进去……所以教师必须客观地认识教材,从学生实际出发,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科学地进行教学法加工。教学实践也已证明:同样的教材内容,同样的学生基础,由于教师对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教学效果就不一样。
要真正地用好教材,教师在分析教材时,不妨对下列问题做出回答:⑴教材内容是不是达成课时教学所必须的?还需要补充什么?有哪些内容与目标无关?哪些内容要渗透数学思想方法?⑵教学从哪里开始?教材中所呈现的排列顺序能否直接作为教学顺序?⑶从教学目标来看,本节课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看,只有在回答了上述问题之后,才能采用有效的策略,诸如调整教学顺序、提供现实背景、挖掘数学思想方法、改变呈现方式、设计或引进开放题、让学生参与教学材料的提供,甚至重组教材内容等等,使教材内容成为更易于课堂教学表达、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教学材料,从而达到优化教学内容的目的。
(3)制定具体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必须考虑的要素。它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在认真分析学生和客观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就需要教师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需要具体规定学生在一节课结束时的学业行为。而不是笼统地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目标,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首选必须把握学科教学改革的方向,体现学科教学的整体目标。前面谈到的数学学科教学的总体目标必须通过具体的每一节课来实现,教师在课时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把握上必须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跳出认知技能的框框,注重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这也是每一节课必须注意的问题。如应用题教学不仅仅是结构和数量关系的分析,计算教学不能满足于让学生掌握计算法则,会运用法则进行计算,概念教学也不是让学生去记住一些概念、定义和公式。更要结合有关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观察、操作、猜测、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表达、学会交流。
其次是课时教学目标的阐述必须明确而具体,具有可检测性。教学目标的叙写,在于强调教学活动对学生产生具体的行为改变,要说明学生在教学后能学会什么,其行为改变必须是可以检测的。如果说发展性领域的目标是隐性目标,很难在一节课内发生明显的变化,不便于检测的话,那么认知性领域的目标应该是显性的,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应该有明显的变化,是可以检测的。
第三要编制能反映目标达成与否的测试材料。一节课的好坏,最终要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具体明确的目标往往需要通过一些测试材料来反映。一些课中的练习实际上就起到了检测的作用,需要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的每一环节要有清晰的目标,及时了解学生练习的情况,以便作出相应的反馈和调整。
(4)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
什么是学习?怎样进行学习?不同的教育观有不同的看法。从教育发展的历史看,学习的方式实质上是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对教育要求的体现。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一个很重要的着眼点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学生的学习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仅仅立足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输。也就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交往,课堂的交往形式单一。这种学习方式显然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所以,当教学目标确立之后,教师就需要针对如何达到目标,选择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过程,其中涉及的因素很多,小到课堂教学用语,大到教学组织形式,但针对班级授课制的客观条件,必须考虑两点:一是如何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着眼于学生可持发展能力的获得。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真正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二是如何改变“少数学生争台面,多数学生做陪客”的现象,给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和发展的机会,更好地面向全体学生。这里牵涉的因素很多,如课堂教学用语的改变,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选择等,但我们认为最关键的是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因为教学组织形式是反映课堂师生、生生之间相互作用的外部结构形式,而师生关系的变革对课堂教学改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目前的课堂教学而言,就需要改变长期延续的大课堂教学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把小组合作学习引进课堂,积极探索把班级、小组、个人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的组织形式。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也都验证了小学合作学习作为课堂教学常规组织形式在提高学习效果方面的有效性,小学合作学习已经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新策略。
但作为一节课的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在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必须认真回答下列问题:(1)为什么这节课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用可以吗?(2)如果要用,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概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引导?(3)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三种具体的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小学数学学习中,哪些内容适合进行班级集体教学、哪些内容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哪些内容适合个人自学?要根据学生情况和学习内容本身的特点有所选择,从而避免一些形式主义的做法,提高小组学习的效率。
2、文本格式的变革
上文已经述及,传统的备课文本格式千篇一律,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因此,我们在教案的撰写格式方面,改变了原有的只注重教学流程的撰写形式,把课堂教学设计的原则和策略体现在教案中,为此我们设计了两张表格,以反映分析学生、分析教材、构建教学方案和拟订教学思路的全过程,这样的教案既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也有助于教师自身的反思与提高。
表一、
课题
学生情况分析
1、对基础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如何?
2、对将要学的新知的掌握情况如何?
3、那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
教材分析
1、刪减、调换、补充哪些内容?那些内容要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2、教材中所呈现的排列顺序能否直接作为教学顺序
3、从教学目标来看,本节课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看,本节课的教学的、难点是什么?
教学方案构建
教学环节
具体目标
教学材料
呈现方式
调控策略
教学特色
教后感
此备课格式的最大特点是:反映教师整个备课活动的全过程,而不是仅仅反映教学的过程。它要求教师认真地做好各个环节,从学生情况分析到教材分析,从教学方案构建到教学特色,以及课后的反思(见附件4)。这里值得特别指出的是我们十分重视教后记。因为我们认为课前备课固然重要,课后备课(回头看)更利于教师的教后反思。及时反馈教学实践的信息。它是实实在在的教研行动,能提高教师自身教学水平,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教后感可不拘形式,有什么感受就写什么,篇幅可长可短,数量可多可少,可一课一记,也可几课一记。有见地、有真切感受的教后感,实际上是论文的胚胎。写教后感是很好的“思维体操”,可以养成思考的习惯。教后感是教师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在管理上应十分重视并急需加强。那到底教后感受记什么呢?我组认为:(1)要记本节课成功的关键所在。将本节课成功的关键记下,作为以后讲同类型课的借鉴。再教时记好“再教心得”,作为三教、四教备课和上课的借鉴。(2)要记学生中好的思维方法。有时课堂上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理解会超越教师的设想,这是教学相长的好机会。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从中汲取营养,用于再教时启迪学生的思维。(3)要记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典型错例。记下错例,用于以错为戒、以错促思,以增强再教时的针对性,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4)要记教学中的明显不足。对一节成功的课,我们要及时总结经验。对一节失败的课,我们也要认真总结,虚心听取别人的建议,找准症结所在,确定弥补的有效途径。避免“岁岁年年人不同,年年岁岁课相似”的程序式现象。总之,教师在每教一课之后,都要写一个“有感则长、无感则短”的教后感,这是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一环。
表二、
结构程序
教学过程及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设计此格式的意图在于变原先的“直线型教案”为“分支型教案”。其教学流程如下:


“分支型教案”流程图
“直线型教案”流程图
直线型的教案是按教师的安排顺序进展下来的。而分支型教案则根据学生活动的可能不同,而设计了多种方案,强调备课中教师学习指导与学生学习活动的研究。(见附件5)
这份教案改变了原有重教轻学现象,突出了学生的主体观念,始终把学生当作知识意义建构的主体,体现了以生为本的学生自主发展的教学理念,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表一、表二两种文本格式也各有其不同点。表一旨在以规范的格式、丰富的内容促教师认真对待备课的每一环节。表二侧重于课堂上师生交往方式的描述,其操作性更强,教师在备课中可根据教材特点、能力水平及学生情况穿插使用,或综合使用。
(二)加强备课管理,丰富备课形式,提高备课的效率
1、提倡实质性管理
对于教案的管理,我们作了相应的改进。一是不再规定平均每课时教案的篇幅,让教师根据自己的需要写详、写略;二是不再统一教案的格式,让教师自主选择适当的教案形式;三是不再提出统一的备课提前量。以前我们曾经规定必须至少提前两周备好课,不少教师为了赶时间,往往抄好了事,即使根据本班情况有所修改,到上课时当初意图也淡薄了。于是改为强调根据当日的实际教学情况对次日的教案加以调整、补充。检查时,着重看是否做了修改,特别是对复印的教案,只看修改得怎样。此外就是检查是否有“教后记”,是否对课堂教学进行真实有效的反思。
2、提倡“师师互动”
教师工作的一个很大特点,是单兵作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数是靠一个人的力量解决课堂里的所有问题。长此以往,形成了单独的备课模式。而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需要教师之间更加紧密地合作。可以说,新课程改变教师之间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增加了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将引发教师集体行为的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师的专业分工。
(1)加强集体备课,发挥群体效应。集体备课意义在于教师之间通过探讨与交流,取长补短,提高认识,更好地发挥每个人的教学特色。其目的在于鼓励教师在课堂教学探讨中敢为先,争创先。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同学科教师的交流,倡导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沟通,文、理相通,相互借鉴。在改革课堂教学中备课是主要环节,集体备课更是教师之间互相交流教改信息、讨教学方法、切磋教学艺术的一项重要措施。
(2)发挥教研组作用,集集体之智慧,按教材内容(尤其是新教材)将重点备课任务合理分解,落实到人,排出一学期的分工一览表,便于教师明确任务,提前准备,确定中心发言人,每位教师在集体备课中都积极参与讨论,发表独到见解。在实施新课程改革后,老师们感触最深的就是教师之间毫无保留的精诚合作。这不仅体现在每周固定的教研活动中,更体现在每节课的课前和课后。每节课前都要共同商讨教学策略和教学措施、教学技巧等,每节课后,都要对出现的问题分析原因并记录教学心得。教师在业余时间,还可以通过电话、上网等方式探讨备课中的有关问题。以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提倡运用电脑备课
随着教育现代化工程在学校的逐步实施,校园网在各级各类学校逐步建立和完善,这就为教师备课提供了良好的网络条件,但电脑备课绝不仅是换笔工作,关键是充分发挥电脑网络的优势,使老师的备课过程进入良性循环,达到最优化。
(1)电脑备课省时省力,实现资源共享
大部分教师备课完全靠手写,费时费力,修改得多了还得重抄。现在用电脑备课是“半自动”了,把上课要教的知识事先全部输入电脑,经过排版、修改、保存,最后把它打印出来;对于相同的环节还可以复制,它使我们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去钻研教材、设计更好的教学方法。并且电脑备课有着传统备课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它不受时间和地域空间的限制,可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在电脑备课中,每位教师都不是独立的,可实现逻辑空间上的自由组合,相互探讨,可以利用网络进行分组讨论。在备课过程中,教学资源和教学信息都是可以共享的,这是电脑备课的最大优势和最诱人之所在。
(2)易纠错,便补漏
我们数学教师一般都教两个班的数学,在第一个班上课时发现原来的教学设计不理想是常有的事。以前,我们教师只能在备课本上修改。这样一来,辛辛苦苦写好的备课资料又变得乱七八糟,既不美观又影响上课。可现在不同了,发现错误,下课可以马上到电脑上去修改。这样,可以不断补充和完善教案,方便、快捷,而且页面仍旧清晰美观。
四、研究结果与问题探讨
虽然只是初步的改革,但是我们的收获颇多。课题组教师的备课不再流于形式,而是变成一种实实在在的有效研究,他们时时处处以研究的策略推进备课改革,有效地克服了许多备课中的问题。教师的群体智慧和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出现了趋同效应。而且教案的多样化带来了课堂教学的多样化,课后的反思为以后的教学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与启示。在研究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并采取了相应的对策,但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的探讨:
1、如何在继承旧模式优势的前提下进行创新与发展。我们要改革备课,并非对原有备课形式的全盘否定,如何在继承传统优势的前提进行创新与发展,是我们下阶段重点要研究的课题。
2、教师在备课中如何注重知识的深度与广度。所谓知识的深度是指知识深浅的程度。教师备课绝不能脱离学生实际,太深,学生不知所云,太浅,又会影响学生学习兴趣,浪费时间。广度是指知识的范围。宽了,就会影响教学目的的实现,体现不了本节课的特点。窄了,必然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培养,同样达不到教学要求。因此,教师在备课中,如果能把握好教学大纲,吃透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更好地挖掘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对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40分钟要质量,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3、如何合理安排备课时间?在改革的过程中,课题组教师深刻地意识到如果每课都按我们的格式去操作,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至少要花三课时以上的时间完成,而实际上我们平时哪来那么充裕的时间,这又成了一个新的实质性的问题。
4、简案与详案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在研究中我们还发现,有些教师备课舍得花时间,教案也按我们的新格式写得很漂亮,但实际教学效果却并未达到理想的境界;而有的教师备课时花的时间不很多,教案也只是一个轮廓,但课堂效果却很不错。
总之,备课改革还需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将继续深化和推广这项改革。下一步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各级各类小学数学教师中进行备课的改革,使我们的研究成果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与提升,为我们的数学教师在备课中指明方向,为素质教育服务。
参考资料:
[1] 杨开城、李文光:《教学设计理论体系构想》,教育研究杂志社2001年第11期70页。
[2] 斯苗儿:《今天,我们该怎样备好一节课》,辽宁教育杂志社2002年第12期2-5页。
[3]陈伟国:《面对教师备课的一声叹息》,人民教育编辑部2002年第9期46页。
[4]王敏霞、顾建芳:《教学方案向学习预案的转变》,辽宁教育杂志社200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