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手王澜的微博:揭秘宪章运动---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历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8 19:20:34
揭秘宪章运动
山 东 孙彬彬

英国宪章运动组图
英国是最早发生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家之一,并且第一个进行了工业革命。1640-1688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1721年确立了议会制,之后发展为议会内阁制。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为工业资产阶级打开了进入议会的大门,但是却只有缴纳高额所得税的人才有选举权,在这一改革斗争中起过巨大作用的人民群众被排斥在议会大门之外,仍处于无权地位。议会只为少数人的利益服务,而对多数人的贫困、苦难和愿望置之不理。这使得英国统治者穷奢极欲,被统治者受苦挨饿,社会两极分化十分严重。例如当时的维多利亚女皇每天的收入是164镑17先令60便士,她的丈夫亚尔伯特亲王的收入是104镑20先令,而千百万工人每天每人的收入只有两三个便士。广大人民要求取得普选权,以便有机会参与国家管理,以求改变英国社会的不公平现象,从而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宪章运动。
英国人民的宪章运动出现过三次高潮。
1836年伦敦工人协会的成立,协会在1837年向国会提出一份请愿书,该请愿书于1838年5月8日以《人民宪章》的名称发表,宪章运动由此得名。《人民宪章》提出年满21岁的男子都有普选权,选举投票应秘密进行,废除议会候选人的财产资格限制,国会每年举行一次改选,平均分配选区等五条要求。1839年在请愿书上签名的有125万人,1840年7月各地宪章派的代表在曼彻斯特召开了大会,宣告成立全国宪章派协会。协会的宗旨是:实现下院的彻底改革,使下院能全面地忠实代表英国的全体人员。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只宜采取“和平和合法的手段”。协会在全国各地设有几百个分会,入会者须交纳会费,恩格斯称之为第一个近代工人政党,宪章运动第一次达到高潮。
1842年的英国经济危机,促使宪章运动第二次高潮的到来。1842年5月2日,浩浩荡荡的工人队伍来到国会下院,宪章派全国协会的负责人向下院递交了全国宪章派第二次请愿书。请愿书上写道,“尊敬的贵院就它现在的组成来说,既不是由人民选出来的,也不是由人民作主的”。请愿人员认为,在人民没有获得政权之前,消灭某一种垄断并不能使劳动者从贫困的状况中解脱出来,而在人民获得政权以后,所有的垄断和所有的压迫形式都应该停止。请愿人员所说的垄断,指的是当时对选举权和纸币的垄断,对机器和土地的垄断等。这份有300万人(约占英国成年男子的一半)签名的请愿书,再次要求被定为法律。
1848年,在欧洲大陆革命风暴的推动下,宪章运动再度高涨,并出现了第三次高潮。第三次全国请愿书进一步提出,劳动是一切财富的唯一来源,劳动者对于自己的劳动果实有优先权,人民是权力的唯一来源。在请愿书上签名的有197万人,伦敦、曼彻斯特、利物浦、格拉斯哥等城市的工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1848年4月10日,全国宪章派第3次代表大会的代表把请愿书装在四套马车上向国会驶去,途中遭到宪兵镇压,国会拒绝接受请愿书。接着,政府下令解散全国宪章派协会。1848年马克思主义传播到英国,宪章派左翼领袖G.J.哈尼和E.C.琼斯开始接受科学社会主义。在新形势下宪章运动另一领袖奥康纳仍未能越过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藩篱,相反却与资产阶级改革派合作,进行了一系列反对左翼宪章派的宗派分裂活动,沦为宪章运动右翼。宪章派的分裂使其战斗力锐减,宪章运动转入低潮并逐步衰落。
宪章派内部从运动一开始就存在着严重分歧。道义派主张用和平宣传的手段争取政治权利,暴力派主张用革命手段争取普选权。随着运动的衰落,他们先后脱离运动成为改良主义者。因此从表面上看,宪章运动经过10多年轰轰烈烈的斗争,却一无成果,运动是失败的。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宪章运动提出的政治纲领多次重现在后来高涨的工人运动之中,英国选举改革运动的兴起、各地争取选举改革的运动进一步高涨,迫使英国1867年通过改革法案,调整了选区,降低选民的财产资格。20世纪初英国基本实现了公民的普选权,并完善了选举制度和代议制度。《人民宪章》最初的五条要求有四条最终实现,而“每年举行一次议会选举”的要求其实是不现实的,因此很难实现。可以说,尽管宪章运动自身并没有达到目的,但运动的原则已经胜利了。列宁称英国的宪章运动是“世界上第一次广泛的、真正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宪章运动标志着英国无产阶级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揭开了同资产阶级争夺政治权力斗争的序幕,它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之一。另外,宪章运动也是欧洲历史上工人阶级第一次独立争取普选权利的全国性政治运动,是欧洲早期无产阶级争取民主权利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欧洲甚至北美近代政治民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者简介:孙彬彬,女,32岁,中学一级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多次被评为“教学能手”、“先进工作者”等;有多篇论文在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
2011-07-08  人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