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影视频道节目单:《史记·五帝本纪》虚构内容揭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09:51:02

《史记·五帝本纪》虚构内容揭秘

张中一

 http://shanhaianquyuan.blog.sohu.com/98001138.html

 

历史是人类发展过程留下的亊迹,经后代文人编写便成了历史。它本是人类活动客观的存在,有亊物发展规律,不可虚构。史学家编写历史以探索历史发展规律,再现当代社会状况,给后人启缔经验与教训。虚构的历史属神话传说,它失去了历史的本质,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就属于这种类型的历史。

《五帝本纪》是中国上古历史的第一篇,记载了中国上古时代原始社会自黄帝至禹帝的一段历史事迹,时跨数千余年,奠定了中国上古时代的历史概况。

黄帝、炎帝(蚩尤)、尧、舜、禹在《五帝本纪》中称五帝,他们在《本纪》中构筑中国上古史首篇,资料来源据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姓姓》,儒者或不传。……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于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从司马迁编写《五帝本纪》的自述来看,资料来源两个方面:一,《尚书》、《诸子百家》、《春秋》、《国语》、《五帝德》、《帝系姓》等古籍中的五帝亊迹记载;二,民间流传五帝的传说。他只择雅整理而已,把虚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

司马迁看到的有关五帝资料是汉代早期社会上出现的新型古籍,都是汉代早期产生的蒙胧文学作品,真正的先秦古籍被秦始皇“焚书坑儒”烧得精光,司马迁是看不到的。

先秦时代没有五帝存在,秦始皇才是中国第一个古帝,秦始皇以前中国又哪里来的古帝?人们想虚构出古帝还没有这个文化底缊,无思路可寻。

“五帝”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晚期《楚辞·九章·惜诵》“令五帝以折中兮,戒六神与向服。”中。从字面上看,“五帝”与“六神”对举,汉代人就把“五帝”释作“五个古帝”,“六神”释作“六位神灵”,以此证明中国上古时代的确实存在着五帝。可是,楚辞屈原作品是楚国晚期黔中郡抗秦的历史文献,不涉及古帝,也不学涉及神灵。原文原意中没有“五个古帝”、“六位神灵”的含义。因为“五帝”、“六神”在楚辞中不是词组词,它们都包含了两个单词各自的词义。五,一纵一横曰五。帝,古“地”字。先秦时代没有“地”字,都是以“帝”为“地”,这个发现在战国晚期秦代中国地理志——《山海经》中得到证实。《山海经》是秦代中国地理志,它不涉及古帝,只记中国地理概况,但书中无一个“地”字出现,凡出现“地”意时,都是由“帝”字替代,“帝”就是古“地”字。[1]《惜诵》中的“五帝”指“纵横大地”,没有五个古帝的含义。[2]

所谓的黄帝、炎帝(蚩尤)、尧帝、舜帝、禹帝在《山海经》频频出现,都是地理名称,没有古帝的含义,汉代人强令他们为古帝,后人因之。

黄帝的形象由后人识解《山海经·海内经》文意而成:

《海内经》:“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啄、麟身、渠股豚止,取消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

可是,这一文献从来没有人读通过,它由先秦一字一词一义密码组成,需要破译文字密码原意才能通读。

    我们把破译的文字原意串联成文:

   “黄土大地栖息石头祖庙传下的人,成长得兴盛如愿。兴盛如愿的人和同在住居区勘探水源,产生了造井取水,井垣取水的位置选择在适宜的山头,恭敬人们的要求,它展现在人们的面前,猪嘴形的井口,鱼鳞形的井壁,有股小水从井底渗入,隐遁的水聚集在井里,吊取水的人都是山边的弱小,是生活在这里的善良失意的民众。[3]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这里只有我国西方黄土大地先民造井提水方便民众和生产粮食艰苦的过程,没有《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谱系的内容。

《五帝本纪》第二号人物是炎帝。

《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穰,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

    袁珂继前人的注释把它释译成:

    “炎帝的妻子,赤水族的姑娘听訞生了炎居,炎居生了节并,节并生了戏器,戏器生了祝融。祝融被贬谪到了江水来居住,生了共。共公生了术器,术器的头顶是方而且平的,恢复了祖父祝融所有的土壤,仍旧住在江水。共工又生了后土,后土生了噎鸣,噎鸣生了一年的十二个月。”[4]

    从释文内容来看,“炎帝”是中国上古时代的古帝,谱系十分清楚,后人确信炎帝在中国上古时代是一位真正的历史人物,它是《史记·五帝本纪》“炎帝”的源头。可是,两千多年来,从来没有人读通过这段文献,从不知道《山海经》行文造句使用的是先秦一字一词一义密码组成,“炎帝”在这里不是词组,它包含两个单词各自的词义,与人的名字无关。这段文字必须一字一词一义地破译才能通读。

    我们把破释的文字原意串联起来:

“炎热大地栖息民众的地域,裸露水域要治理反常变异现象,便产生了炎热居住区,炎热居住区产生季节性更换,季节性更换产生角力器械,角力器械产生以言祈福的和乐,以言祈福的和乐降临在江水之滨,便产生共同的劳作。共同劳作产生技能的利器,技能利器是用把柄并连锄头顶端自高陨坠,用它反复挖土,播种五谷丰收粮食,是以开拓江水之域。共同劳作产生大地农民,大地农民生产供人食用的粮食,供人使用的粮食使人渡过一年十二个月的光景。”[3]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炎帝”指“炎热大地”。这里只记载了中国南方炎热大地的民众开拓江域、生产五谷粮食的记实,没有《史记·五帝本纪》“炎帝”的影子。

    《海内经》:“炎帝之孙伯陵,伯陵同吴权之妻阿女缘妇,缘妇孕三年,是生鼓、延、殳。始为侯,鼓、延是始为钟,为乐风。”

    袁珂根据前人的注释把它释译成:

    “炎帝的孙子伯陵,伯陵和吴权的妻子阿女缘妇私通,缘妇怀了三年孕,生下鼓、延、殳三个儿子。殳开始创制发明了射箭的箭靶,鼓和延开始制作了钟,创制了乐曲和音律。”[4]

    从释文内容来看,炎帝世系清楚,功迹顕赫,不愧是中国上古时代的古帝。可是,这段文献也没有人读通过,只能望文生义,使“炎帝”亊迹光大,变成《史记·五帝本纪》炎帝亊迹另一源头。《山海经》是秦代《中国地理志》,只记载中国地理概况,不记载中国上古历史亊迹。这段文献必须一字一词一义地破译出原意才能通读。

    我们把破译出的文字原意串联起来:

“炎热大地的人迁徙到大山丘劳作,大山丘铜矿经大烽火熔化后入模床在山边的一个角落小灌修饰,小灌修饰终年,才产生定型的鼓、延、殳部位,方为侯伯君主使用,敲击、伸展才是开始的音乐聚集,才形成作乐风气。”[5]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这里只有中国南方民众在大山阿铸造青铜乐器的全过程,没有古炎帝世系的存在。《山海经》中所有“炎帝”都指“炎热大地”,把它释作古帝属无中生有。

《史记·五帝本纪》第三号人物是蚩尤:《大荒北·系昆之山》原文:

    “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乡。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为田祖。魃时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

袁珂根据前人的注释把这两段文字释译成现代汉语:

“有一座系昆山,上面有共公台,凡是射箭的都不敢朝着台所在的北方射,为的是敬畏共工的威灵。有人穿了件青色衣服,名叫黄帝女魃。蚩尤制造了各种兵器去攻伐黄帝,黄帝派遣应龙到冀州的原野上去抵御他。应龙畜积了大量的水。蚩尤去请风伯和雨师来,纵起一场大雨,使应龙畜的水失了作用。黄帝就降下天女名叫魃的——人们叫她做旱魃,据说是秃顶,不长一根头发——她一下来就运用身体内的热力,把狂风和暴雨都止住了,于是杀了蚩尤。魃用尽了神力,不能再上天,所居住的地方一点雨也没有。叔均便向黄帝建议,把她安置在赤水的北边。——这样一来,旱灾的威胁解除了,叔均便做了田神。魃不安本分,时时逃亡,到处骚扰。要想驱逐她的,便设下咒向她祝告道:‘神啊!回到北方你的故居去吧。’亊先清除水道,疏通大小沟渠——据说这样做了,往往便能得到大雨。”[6]

从释译的内容来看,黄帝和蚩尤在先秦时代确实存在,他们是上古时代的古帝,后来才被神化成神的。黄帝征伐蚩尤的大战场面很大,地点在中国的冀州平原,动用了天神女魃、应龙、风伯、雨师参战,打得天翻地覆,是神与神之间的战争。《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征伐蚩尤的大战”源于此。它揭示了“黄帝和蚩尤”都是历史人物被神化的。

然而,《山海经》是秦代《中国地理志》,它由先秦一字一词一义文字密码组成,袁珂和前人从来就没有读通过这段文字内容,把地理文献读出了神话内容,词不达意,可以说完全丧失了原文原意,衍化出的内容被人们约定俗成,便成了不是神话的神话。《山海经》原文原意要按照先秦文字密码的原意将文字内容一个一个地破译,恢复文字原意,才可以读通《山海经》。我们努力寻找这两段文字的原意,从一个个文字的破译开始:

 我们把破译的文字原意串联成文:

   “有连在一起的广大无垠山区,有共同劳作的土台,开发者不敢北向发展。有人开发的地域,覆盖着青翠外表,称之为黄土大地的小旱灾区。愚蠢罪过的天常兴起旱灾征讨黄土大地,黄土大地就是时节应和垅田共同期望聚集雨水的民间。应和时节的垅田要积贮灌溉的水。愚蠢罪过的人祈请天上大刮风雨。即使大风雨下来,黄土大地还是面临天灾小旱,大雨停后,就凋落了愚蠢罪过的人。旱灾没有可能再次升级,所在的地方仍然无雨。豆类耕种人议约播种耐旱的豆类在这里,地方位于裸露水域的北面。豆类耕种就成了人们耕种模仿样板。旱情要消灭掉,所希望驱逐旱情的人,根据季节时令说,“神奇的水要在北面行列,先除去水道圩泥,掘通田间的水道沟渠。”[7]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我们见不到“黄帝”和“蚩尤”的影子,它们都是文字错译的产物。这里只有“中国黄土大地”华北冀州平原“愚蠢罪过”的天久不下雨,“愚蠢罪过”民众抗旱的亊迹,没有黄帝征伐蚩尤大战的内容。“这里掲示了两个问题:一,战国晚期《山海经》中的所谓“黄帝”、“蚩尤”并不是《史记·五帝本纪》中的“古帝”原型,因为它们没有称“人”或“神”的资格。二,后人强令“黄帝”、“蚩尤”为古帝,并将他们神化,实际上他们都是虚无的。神与神之间不可能发动征伐战争,更不可能有具体的战争地点,战争规模,司马迁把虚无的内容当作历史亊迹来记载造成中国上古史严重失真。

《五帝本纪》第四号人物是“帝颛顼”。他源于《山海经·大荒南经》:“有国曰颛顼,生伯服,食黍。”“有季禺之国,颛顼之子,食黍。”从字面上看,这里的确有颛顼国,颛顼之子和帝颛顼的存在,并且是黄帝的后代。然而黄帝在《山海经》中还没有作人的资格,他又哪里来的后代呢?“帝颛顼”在《山海经》中不是词组词,它包含了三个单词(字)各自的词义。帝,古地字,音通。颛,善良。《淮南子·览冥》:“往古之时,……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指善良民众。顼,自失貌。《庄子·天地》:“子贡卑陬失色,顼顼然不自得,行三十里而后愈。”“帝颛顼”的原意指“地方善良失意民众”,把它释作古帝就失去原意了。这几段文献经破译,原意是:“有地域称为善良失意民众居住的区域,他们继承先辈产业顺从当今。受纳黍为主食。”“有小区域的地域,善良失意的民众生活在这里,受纳黍为主要食物。”[8]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山海经》中的“帝颛顼”原意都是“地方善良失意民众”,没有古帝的含义,。

《史记·五帝本纪》中的“颛顼”又名“高阳”。“高阳”一词出现在战国晚期屈原作品《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中,成了先秦时代有颛顼的铁证。然而,《离骚》中的“帝高阳”不是词组词,它包含了三个单词各自的词义。帝,古地字,音通。指大地。高,巨大。阳,山之南水之北。这句话的原意是:“地处大南方的农民后代。”[9]并没有古帝高阳(颛顼)的内容,到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中却成了古帝。

《史记·五帝本纪》第五号人物是帝喾:称帝喾为黄帝的曾孙,黄帝是虚无人物,又哪里来的曾孙呢?它也源于《山海经》中:

《海外南经》:“狄山,帝尧葬于阳,帝喾葬于阴。”

《海内北经》:“帝尧、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两台,台四方,在昆仑东北。”

《大荒南经》:“帝尧、帝喾、帝舜葬于山岳。”

《山海经》中出现了三个“帝喾”,前面我已经论述了《山海经》中的“帝”为“地”,没有古帝的含义。《说文》:“喾,急告之甚也。从告学省声。”这里的“急”是针“地”(帝)而言的,指“急于”开发的山。这几段文献的原意是:

“治理的山,地方的高山藏在南方的温暖地域,地方急于开发的山藏在山的北面。”

“大地的高山有台,大地急于开发的山有台,大地产红高粱的地方有台,大地美好地域有台,各有多处,它四周并连着山,位置在宽广无垠山区的东北面。”

“地方的高山地方急于开发的山,地方的美山藏在山的大山区。”[10]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帝喾”不是“古帝”,它指急于开发的山。

《史记·五帝本纪》中的“帝喾”又名“高辛”,它在战国晚期屈原作品《离骚》中曾出现过:“凤凰既受诒兮,恐高辛之先我。”后人一直认为这个“高辛”就是“帝喾”。其实,“高辛”在《离骚》中不是名词,它包含两个单词各自的词义。高,巨大。辛,辛酸。这两句话的原意是:“大军扶助已经接受遗留,共同大辛苦亊首先我军。”见不到古帝“高辛”的影子[11]。战国晚期的《山海经》和《离骚》中都没有古帝帝喾的存在,《史记·五帝本纪》中的“帝喾”就无源头,他是汉代兴起的传说人物,属虚无神话人物。

《五帝本纪》第六号人物是“帝尧”。在《山海经》中指“地方的高山”。

《史记·五帝本纪》中第七号人物是“帝舜”。在《山海经》中指“地方的美山”。

说明在战国晚期中国还没有尧帝、舜帝的产生。

    《史记·五帝本纪》第八位人物是“禹”。司马迁撰写了《夏本纪》专门记载夏禹的亊迹,也称其为帝禹,是中国上古时代治水英雄,他的亊迹源于《山海经》结语。

    《海内经》:原文:

   “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袁珂根据前人的注释把这段文献释译成:

   洪水滔天。鲧没有得到天帝的允许就盗窃了天帝的自息壤——一种能够生长不止、堆山成堤的土壤——去堙没洪水。天帝发怒,便命火神祝融去把鲧杀死在羽山的郊野。——鲧死了三年,尸体都不腐烂,终于从肚子里孕育、诞生出禹来。天帝只好命禹去布土治水,使九州得到平定。”[12]

    从释译的内容来看,禹的出生的确神奇,禹治水的功迹巨大,中国历史上大禹治水的亊迹源于此。正因为大禹治水有功迹,才被帝舜举荐为接班人的,因此中国历史上才有大禹这个古帝。可是,帝舜是虚无的古帝,他又怎么能举荐禹为帝呢?可见这位上古时代的治水英雄真实性值得推敲。

    这段文献是《山海经》——秦代《中国地理志》的结语,它总结了中国地理形成的全貌,是用先秦一字一词一义密码组成的句式,两千多年来从没有人读通过,读出了大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出来了,又经后人粉饰、扩展,变成了中华民族尽人皆知的英雄人物,铸造了中华民族魂,大禹治水的精神激励中华民族历史向前发展。可是,《海内经》文字的原意只有中国地理形成的全貌,没有大禹治水的内容。这段文字必须按照先秦文字组句密码破译每个文字的原意,才能通读出原意:

    我们把破译的文字内容串联起来:

“洪水滔天时代。大鱼浅游地的繁殖地域已湮没在洪水中,洪水不顾及地上的生命。地域节令以言告神祈福和乐,引退大水凋落大鱼在荒野天祭。大鱼一次又一次繁殖,产生鸟、兽、虫、人活动的繁荣时代,地面就是生命鸟、兽、虫、鱼、人最后陈列的居处,以奠定汇合聚集的地方。”[13]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我们只见到中国上古时代地貌形成、生命定居的过程,并没有大禹治水的亊迹出现。《山海经》的“禹”不是人称,原意是“虫”,引申义比较多,但都与古帝无关。可知帝禹也是司马迁根据民间我传说虚构的神话神物,与中国上古历史上的古帝挂不上钩。

《史记·五帝本纪》所涉及的人物都是虚无的,虚无的人只有虚构的亊迹。《大戴礼·五帝德》中有记载:“宰我问孔子曰:‘昔者予闻诸荣伊令,黄帝三百年。请问黄帝者入邪,抑非人邪?何以至于三百年乎?’……孔子曰:‘黄帝,少典之子也,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慧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治五气,设五量。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豹、虎以与赤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行其志。黄帝黼黻衣,大带,黻裳。乘龙扆云,以顺天地之纪,幽明之故,死生之说,存亡之难。时播百谷草木,故教化淳鸟兽昆虫,历离日月星辰,极数土石金玉。劳心力耳目,节用水火财物。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三百年。’”

《国语·晋语四》也有记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

 “黄帝之子二十五,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唯青阳与夷鼓,皆为己姓。青阳,方雷氏之甥也;夷鼓,形鱼氏之甥也。其同生而异姓者,四母之子,别为十二姓。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唯青阳与苍林氏,同于黄帝,故皆为姬姓。”

这些亊迹都是汉代早期产生的传说故事,不足为据。秦始皇建立户籍制度前中国并没有“姓”的存在,黄帝、炎帝衍成古帝当在中国“姓”产生之后,也就是说,黄帝、炎帝构筑最早也在得姓之后,即秦代汉之际。

《大戴礼》、《国语》都是汉代早期流传的文献,证明黄帝亊迹在汉代早期初步定型,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是以汉代早期社会流传的黄帝亊迹扩展、定型的。它不能够反映中国上古时代的历史。中国上古时代历史,必须要利用地下考古资料重新书写。

注释:

[1][3][5][7][8][10][13] 张建、张中一《山海经图校与破译》作家出版社  2003年11月出版

[2][9][11]张中一  《屈原作品破译》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4年5月出版

[4][6][12]袁珂  《山海经全译》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4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