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魂3法兰大剑质变:佛说包容之四:随缘自在、随遇而安、境随心转、知足常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23:35:16

大自然赋予每个人“天性”,这些天性中主要包括生、老、病、死等自然规律的共性特点。又因为人们降生的环境不同,受到的教育不同,个性发展不同,由此又会产生区别于他人的性格、爱好、特长、素养等个性修为。当然,个性修为中还包含着个人的思想和意志,这些思想和意志决定了个人判断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角度也不尽相同。人们生活在尘世间,既有天性的制约,又受个性修为差异的约束,再加上客观条件和认识世界的片面性,自然而然就会导致人类能力的有限性。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只有遵从自然的发展规律做事,一切随缘自在、随遇而安,顺从自然的本性,才会获得成功和快乐。

在佛学禅宗里经常传颂着这样的一个故事:

春天来了,禅院里光秃秃的什么也没有,师父让小和尚准备一些草籽播种,小和尚问师父什么时候播种,老和尚回答说:“随时”。

在播种前,小和尚问师父在那些地方播种,师父说“随地”。

春天风大,在播撒草籽的时候,有一些草籽被风吹走了,小和尚害怕师父怪罪,就汇报了师父,师父说:“被风吹走的草籽都是空的,随意”。

夜里下了一场雨,第二天一早,小和尚看到许多草籽被雨水冲走了,就来汇报师父,师父说:“有了雨水,草籽在那里都会发芽,随遇”。

一个星期过去了,原来光秃秃的地面上泛起了一片嫩绿,草籽长成了青翠的小苗,而且就连起初没有播撒过草籽的墙角也萌生了许多草芽。小和尚非常高兴,就来汇报师父,师父说:“随喜!”

又过了一段时间,院内的小草因为缺少雨水,长势不好,小和尚非常着急,急忙来找师父,师父说“随心”。

到了夏天,雨水充足,小草长势繁茂,但却又略显杂乱,小和尚想要修剪一番,就来禀告师父,师父说“随性”

以前被雨水冲走的草籽在禅院之外扎下了根,长的非常繁茂、郁郁葱葱,使得整个禅院笼罩在一片浓浓的绿色之中。小和尚出门看见了,想到师父曾经所说,就来禀告师父,师父说“随缘”。

佛教倡导:随缘自在。也就是指随心自在、随遇而安。上则故事虽然短小,但其中老和尚诸多富含禅机的话语却值得我们学习,遵从事物本来的发展规律,不要刻意改变固有的形态,说不定会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仔细推敲一下:随时、随地、随遇、随意、随心、随性、随缘、随喜,这八个词汇不就构成了一幅美好的人生画卷吗?

随缘,是一种健康的心态,是一种比较高深的意境,也是非常耐人寻味的人生态度,更是一种待人处世的思维方式。也可以这样理解,随缘是随着形势发展而行事的理念,也是一种与时俱进的体现,更是一种美满心态的良好表现。在这个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有可能是空净之地,只要我们的心灵藏有净土。中国古代不就盛传“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的说法吗?若能一切随缘去,就是世间自在人。当然,若想实现这一点,自己就得具有宽阔的胸襟和不凡的气魄。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皇觉寺出家的时候,境遇十分贫寒、凄凉,生活状况非常窘迫。有天晚上,朱元璋出外行脚,回来时已近深夜,寺门已关,在久唤不开的情况下,只好席地而睡。抬眼看着漫天的星星,朱元璋诗兴大发,“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足,害怕捅破海底天”。如此窘迫,却有“以天为罗帐、伸足倒海”胸襟,这就难怪朱元璋后来成就王道,荣登大宝。

生活在尘世间,每个人的生活状况和境遇不相同,就决定了“世事不古、人生无常”。面对灾祸和不幸,唯有自己打伞用以自度,没有任何人在灾难临头时给你送伞,这就是“天助自助者”的道理。困境和挫折是所有人都不想亲历的,因为困难和挫折带来的心理压力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的。强者和弱者之间最大的不同,就是强者能够在逆境中奋发图强,并能够把面对失意所迸发的奋进的情绪转换为一种积极的力量,引导自己不断前进。

在我所生活的城市,曾经发生过一起空难事故,在这起空难中,许多人都失去了生命,仅存下来的也不过几十个人,而且多都因为这次空难而留下终生残疾。我想给大家介绍的,就是在这十几个幸存的孩子当中,意志最为坚定,而且成就也是最大的一位:王嘉鹏。

王嘉鹏是不幸的,因为在他开始首次飞机旅行的旅途中就遭遇到了空难;王嘉鹏也是幸运的,因为在空难当中大多数人都失去了生命,而他却奇迹般的活了下来;王嘉鹏还是不幸的,因为活下来的他全身高位瘫痪,从手术台上下来的那一刻就注定了他一生似乎都需要在病床上度过;但王嘉鹏还是幸运的,幸运的是遇到了一对好父母,鼓励他最终战胜病痛,并勇敢的站立起来,顽强的读完中学、大学,完成了折翼天使的完美飞翔。

在面对记者谈起自己所经历的遭遇时,王嘉鹏始终都在笑。笑着诉说自己所经历的噩梦般的折磨,笑着讲述自己怎样学会走路,笑着讲述自己多次小便失禁的经历,笑着讲述在国外获奖是如何的赞美自己的祖国。就是这样一个腼腆的小伙,却用自己的奋斗经历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生命赞歌。

他的意念很简单:为了父母的不屈努力,必须坚强而且快乐的生活!

这是一则关于残疾人坚强不息的奋斗经历。在这个事件里,身体的缺陷没有遮蔽内心的阳光。面对意外的打击,王嘉鹏和他的父母都不曾放弃生活,而生活也从来没有放弃过这一家三口。人的一生,难免会遇到许多麻烦和困难,我们首先应该想到的是该怎么面对和解决它,而不是一味的抱怨和退缩。对待困难的心境变了,困难也就变得无足轻重,并最终会转化为不断前进的动力。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折磨,才有征服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华美的乐章!

禅宗主张自度自救,求人不如求己。当然,禅的道理简单,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正确理解。很多人总是在灾难和困苦面前一筹莫展,并且不断为自己的失败找寻开脱的理由,很显然,这类人群就不在佛教倡导的人群之列。

《佛遗教经》里讲: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稳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尤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悯。

人之所以有烦恼,就在于不知足。整天在欲望的驱使下,为所谓的幸福而追逐、焦灼、勾心斗角,但往往是事与愿违。人生在世,贵在懂得知足常乐,要有一颗豁达而知足的心。只有这样,才能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保持一颗安宁的心,拒绝各种诱惑,从而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恬适、安逸。

可能有人要说:这样的教诲和上文自相矛盾,不足为信。实际上,这就类似于一块镜子的两面。在需要改善自己所在的环境和条件时,就需要保持一颗乐观向上的态度,并不断努力。但如果自身条件和需要奋斗的目标存在很大差距,根本就不可能实现的情况下,就需要保持知足的心态,从而不悲观、不失落,这两者之间并不冲突。能将这两者之间完美组合在一起的心态就是珍惜现在,并不断开拓进取,这就是更高一层的境界了。但是,永远记住:这两种思维方式里始终贯穿全部的灵魂,就是不论是积极向上还是知足常乐,都要求人们不能采用非正当的手段去获得和攫取成果。这是佛教所严厉禁止的行为,也深为现代道德观念所不齿。这样的行为就是为了满足欲望,而不能理解为进取的精神。人的心一旦和欲望牵扯在一起,就很难享受到生活的快乐。

人活世间,不能病态的沉迷于对欲望的满足。而知足则是人心理上的一种健康表现,一种精神上的节制和坦荡。人如果只为满足欲望而活着,欲望就永远满足不了。满足了一种欲望,就会有十种欲望被勾起,就会有百种欲望呼之欲出。它们不可能会一一得到满足,从而导致人们常不乐或者乐不常。道理简单,但真正运用到生活上,却实在是难上加难。

在中国历史上,诸如此类的实例实在不在少数,上到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莫不如此:范蠡和文种都曾在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富国强兵之路上立下汗马功劳,但结局却大相径庭,不能不值得后人深思。

范蠡在越国最终击败吴国之后被任命为大将军。在世人看来,此时的范蠡应该顺势享受荣华富贵风光无限,可他偏偏却辞去官职远离越国,彻底的从世人眼界中消失了。据《史记》记载,范蠡先是去了齐国务农,后来又移居陶地经商,并改名换姓为陶朱公,成为商界鼻祖,安享晚年,终老余生。也有野史说范蠡携西施而泛舟西湖,拥得美人隐居到老。不论那种说法更加贴近史实,总之是说范蠡安享终老,无忧而逝。

相反的,曾经在战场上同样立下汗马功劳的文种却选择了留在了勾践身边,完全不顾范蠡“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直言相告,力图继续辅佐勾践治理国家。后来,文种也称病辞官,可他又因为依恋家乡美景而不舍得离开故土,继续留在了越国。俗话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最终文种还是因为其显赫的功劳和威名实在太大,所以当奸佞小人诬陷他兴兵作乱时,早就想铲除这个心腹大患的勾践也就借机以谋反罪将文种处死了。

同样是功高盖主,一个安度余生,一个身首异处,归根结底,就是他们两个在对待“名利”的态度和做法上存在太多的不同。淡泊名利的范蠡得以快乐终老,而执着名利的文种最终名利两空、身首异处。

所以,知足常乐是当代人和当代社会的根本需要,是绝无止境的欲望和有限的资源之间达到平衡的根本。知足是一种智慧,常乐是一种境界。

最后,就用富含哲理的一句偈子来结束本文:

福人居福地,

福地福人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