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魂3出门拿火焰宝石:领导干部生活作风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07:35:39
领导干部生活作风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0-03-02 信息来源:鄞州区纪律检查委员会 访问次数: 473

    领导干部作风是领导干部在思想、工作和生活等方面所表现出的态度和行为。生活作风作为领导干部作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着领导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反映着领导干部的思想品质、道德修养、文化素养。领导干部的生活作风好坏,直接反映出党风政风好坏,直接关系着党的执政能力强弱。因此,培养领导干部良好的生活作风和健康的生活情趣,对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在社会上消极堕落风气和不良思想观念的冲击、影响下,领导干部生活作风问题面临新的考验和挑战,各种问题日益显露并继续蔓延,成为影响党风政风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大隐忧,迫切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为此,笔者在收集了大量案例和数据的基础上,对领导干部生活作风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力求从中发现内在规律及形成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为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   当前领导干部生活作风问题的主要表现

    调查发现,当前领导干部生活作风问题已比较普遍,“小节”不保、贪图享受、迷恋低级趣味不再是个别现象,生活作风的“不检点”、“不正派”已成为众多领导干部走向腐败的拐点。分析领导干部生活作风问题,不难发现“三化”现象日益严重。

    (一)   物质生活享乐化。对物质生活的过分追求已成为领导干部生活作风的普遍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是热衷吃喝。一些领导干部对吃喝乐此不疲,下基层要吃喝,检查评比少不了吃喝,联络感情更要吃喝,吃喝已成为一些领导干部甚至党政机关开展工作的必要方式和手段,吃喝的档次越来越高、花销越来越大,动辄“燕鲍翅”天价盛宴,出手之阔绰,甚至令外商都吃惊。有资料表明,现在我国每年公款吃喝达4000亿元,是长期建设国债的两倍,是国防费的30%。领导干部公款吃喝问题已成为人民群众议论多、反映强烈的焦点问题。

    二是热衷出国。领导干部借学习、培训、考察之名公费出国旅游已成为党政机关的潜规则,且出国规模越来越大,费用越来越高。一些领导干部为达到出国游山玩水的目的,想尽各种办法。如安徽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徐文艾使用伪造邀请函,被芬兰边防局官员识破拒绝入境。一些领导干部则以出国考察为名向企业、下属索贿,出国也就成了受礼受贿的“绝好时机”。一些财政吃紧的穷地方领导干部甚至为了出国挪用税收、土地开发收入等款项,侵吞行政和其他公共项目经费。据2000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1999年国家财政支出中,仅干部公费出国一项消耗的财政费用就达3000亿元。如今,这一数字更是有增无减。

    三是热衷豪宅。对豪华办公场所、豪华住所的追求已成为一些领导干部奢侈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有的违反审批程序,越权审批,擅自提高建设标准、扩大建筑面积,大建豪华办公大楼和楼堂馆所。如河南省级贫困县——濮阳县委、县政府带头违规修建办公楼,投资超出概算2.37倍,直接引发了领导干部之间的攀比之风。部分领导干部利用手中权力违规、超标准建造个人住宅79套,其中面积最小的281平方米,最大的达600平方米。有的豪华装修办公室,高档家俱、卫生洁具、电器一应俱全,堪与五星级酒店媲美。有的不惜贷款、举债,甚至挪用扶贫款、救灾款等专项资金修建楼堂馆所。如河南夏邑县曹集乡占用农民征地补偿款,修建“天安门”。领导干部中盛行的这股奢华之风也直接刮到了基层,如我国南部一个只有7名村干部的村委会耗资400多万元兴建办公楼。

    (二)社会交往庸俗化。社会关系复杂、庸俗,交友不慎、交往失当是一些领导干部生活作风问题的又一突出特点。

    一是搞“小圈子”。搞小团体、拉山头成为当前重要的“官际现象”。一些领导干部或以老乡名义相聚,或以同学关系融合,拉帮结派搞“小圈子”,亲者用,疏者弃,内举不避亲,外举更是非亲不举。在“小圈子”问题严重的个别地方,有的干部不是以真才实学、真抓实干为荣,而是以能否进入某位领导的“圈子”为目标,甚至把与“圈子”里的“红人”牵上线看作一种资本。在个别领导干部的“小圈子”里,匪气、霸气、江湖义气代替了党纪国法,规章制度成为儿戏,“小圈子”成为腐败小团伙。“小圈子”内大搞腐败、“小圈子”外则伪装清廉,已成为官场中值得警惕的一种特有现象。

    二是“傍大款”。谁有钱就看重谁、就亲近谁已成为一些领导干部的社交原则。有的把自己手中的权力看作一种商品,将自己每一次的“发展、进步”看作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点”,将“傍大款”看作自己成为百万富翁、千万富翁的一种“捷径”,精心构建官商勾结、权钱交易的生活圈。如原江苏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徐国健,将掌控全省国有资产60%的“三大国资”巨头网络进自己的关系网,自己则利用这个网络受贿人民币460万、美金8000元、礼金10万元。有的整天与“大款”打得火热,与一些不法商人蝇营狗苟的勾当,慷国家、人民之慨,为他们批示、写信、打电话,帮助违规申请贷款、开发项目、批拨土地等,由社会公仆沦为个别老板的“私仆”,引起广大群众的强烈不满。据浙江省委组织部课题组的调查显示,“有77.3%的人对少数领导干部傍大款表示强烈不满或反感”。

    (三)精神生活颓废化。革命意志消沉、精神萎靡不振、纵情声色犬马是一些领导干部生活作风问题的又一突出表现。

    一是沉溺于灯红酒绿。出入高档酒楼茶座、享受桑拿洗浴按摩已成为一些领导干部日常“必修课”和身份地位象征,也引发了席卷全国的休闲风。发廊、足浴、按摩桑拿在成为一些地方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同时,也成为一些领导干部堕落、失足的“转折点”。如江西省公安厅原副厅长许晓刚就因热衷休闲娱乐,结识了一大帮从事休闲娱乐行业的老板朋友,拥有了众多这个行业内的情人,最终自己被拉下水判处无期徒刑。而忙于应酬、忙于休闲,也成为越来越多领导干部不读书、不调研、不下基层的借口。据2006年6月5日的《人民日报》报道,由《中国图书商报》和《瞭望东方周刊》共同组织的“百名党政干部阅读习惯”调查活动的统计数据显示,应酬过多正成为影响干部阅读的最主要因素。

    二是迷恋于求神拜佛。一些领导干部在急剧变化社会生活中,思想迷茫,精神空虚,竟然到封建糟粕中寻找慰藉,搬家择日子,修房看风水,搬迁选吉时,对风水的迷信已不再是个别极端现象。有的党政机关搞建设,不仅要找好风水师选好日子选好朝向,甚至不惜杀鸡鸣炮,行三叩九拜大礼,对鬼神毕恭毕敬。曾轰动一时的山西省交口县原领导“补风水”事件,就是集体信奉风水的典型和缩影。据2007年6月10日《腾讯网》消息,根据一份《中国县处级公务员科学素养调查报告》显示:一半以上的县处级公务员多少都存在相信4种迷信的情况,并对“预测”的灾难有恐惧心理;5.6%的人对4种迷信现象和“灾难预测”持“很相信”和“有些相信”的态度。也就是说,有5.6%的县处级公务员相当迷信。

    三是留连于赌场牌桌。“官赌”已成为近年来社会上一个热门话题。有的地方基层干部陪领导赌博“打工作牌”已成为一种潜规则,通过赌博给上级加深印象;有的通过赌博行贿受贿;有的则借出国之机挪用公款在西方赌场上一掷千金。据中央纪委通报,2006年,全国5754名党员干部因赌博受到查处,其中境外赌博的45人,不仅败坏了党风,也给国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北京大学中国公益彩票事业研究所研究员王增先提出,每年6000亿人民币流向国外及港澳地区的赌场和赛马场。如原惠州市委常委、公安局长吴华立到澳门赌博总下注额累计4亿港币,东莞塘厦镇镇长李为民挪用公款到澳门赌博共输掉9000多万元。

    四是迷失于情欲女色。贪恋女色、放纵情欲,已成为一些领导干部生活作风的突出问题。据现行《婚姻法》修改起草专家小组主要负责人巫昌祯教授的统计,在被查处贪官污吏中有95%的人有“情妇”,腐败的领导干部60%以上与“包二奶”有关。而据广东省统计,近五年该省纪检监察机关查处涉“色”案件741件,占违背社会主义道德案件92%。有的领导干部不仅找情人、“包二奶”,同时还参与嫖娼、接受异性色情按摩,道德标准极为低下。如原广州市委常委黎元江、河源市委副书记卢建中、江门市委常委叶启等均涉及嫖娼、通奸、包养情妇问题。而领导干部在涉“色”的同时,常常伴随着贪污受贿等严重经济违纪违法问题,集生活腐化、经济腐败和政治蜕变于一身。

    二、领导干部生活作风问题的原因分析

    领导干部生活作风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究其原因,既有外部环境的诱因,也有其自身信仰、心理的催化作用,还有干部监督管理上的失控、失误所致。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分析:

    (一)从外部环境分析。转型阶段消极腐化的思想和文化影响是领导部生活作风问题的重要诱因。一是西方不良思想的侵蚀。改革开放、国门大开后,我们在吸收有利于健全社会机体的清新空气的同时,西方那些污浊的病菌也趁虚而入。这对我们的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产生了很大的消极、腐蚀作用,也侵蚀了一些领导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逐渐滋长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在不知不觉中走向腐朽、堕落。二是腐败文化的纵容。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羡腐心理也逐渐成为普遍的社会心态,那些通过庸俗关系获得利益收入或得到升迁,那些“找情人”、“包二奶”活得很“滋润”的人,被人们看作有能耐、有本事,成为向人炫耀的资本。同时,领导干部吃喝玩乐等生活作风问题,在一些人看来,有这些小问题、小毛病的人太多,已形成一种社会风气,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解决的,而且他们又没直接拿钱,算不上腐败,与其他腐败相比,最多算“小腐败”。正是在这种社会心理的放纵下,致使一些领导干部生活作风问题日益严重。

    (二)从干部自身分析。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领导干部生活作风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关键在于他们自身出了问题。一是信念动摇。理想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少数领导干部在生活作风中表现出来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正是由于他们丢掉了党的根本宗旨,放弃了对崇高理想和高尚情趣的追求,导致人生价值观扭曲,精神空虚,欲望膨胀。二是攀比心理。一些领导干部人格有缺陷、心理不健康,看到一些“大款”挥金如土,包养情妇,花天酒地,不平衡心理和“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等错误思想逐渐滋长,面对种种诱惑难以沉住气、稳住神,最终被欲望所支配在错误的歧途上越走越远。三是逐流心态。在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整个社会的消费文化、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变化,朴素、节俭的观念受到很大冲击,而贪图享受、追求奢华则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心态和文化基础。在这种情况下,“吃点喝点、享受一点、放纵一些”在一些领导干部看来是普遍的社会行为、是大势所趋,无可厚非,自己不这样反而显得与社会与潮流“格格不入”,会被社会、甚至官场所淘汰。在“法不责众”的观念影响下,一些领导干部随波逐流,逐渐丧失了原则、失去了自我。

    (三)从监管机制分析。监督管理失控是领导干部生活作风问题泛滥的重要原因。一是监督体系不完善。在我国,领导干部生活作风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个人隐私问题,公众乃至组织都无法有效监督。一方面,由于党务政务不公开不透明,人民群众对领导干部的权力运行缺乏足够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如每个领导干部每年究竟花了多少公款用于吃喝玩乐,这对于广大公众来说始终是一个谜,目前仍没有任何制度对此有硬性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监督体系不完善不科学,组织上对领导干部生活作风问题难以实施有效监督。如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廉政档案、述职述廉等制度成摆设、徒有虚名,很难从中发现领导干部生活作风问题的蛛丝蚂迹。此外,领导干部“生活圈”、“社交圈”方面的监督制度不完善、操作性差,致使领导干部生活作风方面的问题难以及时发现。二是制度执行不力。据统计,近几年来,党中央制定出台的对领导干部教育管理的制度累计达2000多项。然而,在这么多规则制度面前,领导干部生活作风问题却日益严重,究其原因,除规则制度不够规范科学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问题是关键,一些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和落实,一些制度在落实中变形、走样,致使领导干部的行为得不到应有的约束和限制。三是处罚惩治不严。与领导能力、工作业绩相比,生活作风问题往往被看作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小节。再加上,“在培养干部不容易”、“重在教育”等思想的影响下,生活作风问题更被组织、纪检等部门忽略。因此,近年来,单纯因吃喝玩乐、找“情人”、“包二奶”等生活作风问题被查处的领导干部少之又少,绝大多数生活作风问题都是经济问题带出来的,许多案件即使带出此类问题往往在处罚上也被忽略。一些领导干部一边找“情人”、“包二奶”,一边官照当、职位照升,既显示了制度的苍白无力,又起到了极坏的反面示范作用,助长了不正之风的滋生蔓延。

    三、防治领导干部生活作风问题的对策探讨

    领导干部生活作风问题并非小事。小节不保,大节必失。陈良宇、郑筱萸、成克杰、胡长清等的腐化堕落无一不是从生活小节开始的。领导干部由于其身份、地位特殊,其行为在社会上往往具有示范效应。生活作风问题小则影响领导者个人的政治生命,大则危及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因此,当前加强党风政风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高度重视领导干部生活作风问题。针对领导干部生活作风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认为,从社会环境、干部思想、制度规范及监管机制等多方入手合力进行防治,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和手段。

    (一)弘扬先进文化,营造良好氛围。“先进文化可以养廉”,构建、培育先进的廉政文化,遏制、纠正西方不良文化和社会上形形色色非廉文化的消极影响,对引导领导干部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极其重要。要大力倡导廉政文化意识,引导领导干部培养高尚情趣,加强文化修养,处理好工作与休闲、劳动与享乐、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升华自己的人格,在全社会形成科学文明的文化生活方式和文化消费方式。要营造积极向上的机关和社会文化氛围,把握正确的文化舆论导向,大力倡导先进文化,引导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追求积极健康的文化时尚,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从根本上扭转整个社会的风气。

    (二)加强思想教育,筑牢道德堤坝。教育起着正本清源的作用,可以防止人们误入歧途。加强领导干部生活作风建设,教育是基础。在教育内容上,要强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的教育,强化法治观念和道德观念的教育,不断提高各级干部的精神情操和廉洁自律意识,坚决抵制腐朽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侵蚀。在教育对象上,要突出党政领导干部这个重点,建立严格的干部教育管理规范,实行教育报告、考察、考核等制度,形成行之有效的教育机制。在教育方式上,要实行廉政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正反两方面典型教育相结合,经常教育和专项教育相结合,深入分析生活作风问题的危害性,形成强大的反腐倡廉教育氛围。

    (三)健全道德体系,规范日常行为。加强领导干部生活作风建设,关键在于形成一整套完善的官德体系。要立足我国国情,制定符合实际的领导干部道德法规体系,将公款吃喝、游玩等不直接拿钱、但享受到需要用公款来支付的各种消费娱乐活动,以及“包二奶”、找情人等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纳入约束和监管范围。同时,法规制度要政策分明、界线清楚,强化刚性、减少柔性,尽量不出现“不准”、“应该”等模糊词汇,使制定的制度鲜明准确、要求具体、便于落实,以减少实际操作中的弹性和随意性。要严格法规制度执行,对于触犯道德标准,在家庭、财产、社会关系、休闲等方面有瑕疵的领导干部,要加大打击力度,让他们在经济、政治、社会声誉等各方面都付出沉重的代价,以儆效尤。

    (四)完善监管网络,形成强大约束。建立全方位监管网络,是预防和治理领导干部生活作风问题的有效举措。为此,一是要构建公开体系。以“阳光财政”、“阳光人事”、“阳光决策”、“阳光管理”为重点,以政府上网工程为抓手,大力推进党务政务信息公开,将领导干部的权力运行置于阳光下。如,将财政收入和支出全部纳入预算,每个单位、每个领导干部公费开支项目逐笔逐项向社会公开,并大力发展公务卡、电子消费、发票联网核查等技术,加强对领导干部日常消费行为的监督。二是要完善用人体系。健全领导干部考察、考核制度,将领导干部“生活圈”、“社交圈”和生活作风等情况纳入干部考察和考核范围。对于生活作风方面有不良反映的,不仅不能提拔任用,而且要严肃处理,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三是要建立预警体系。重新修订具有预见性、针对性和操作性的预警制度体系,及时发现领导干部生活作风方面的问题。重点要完善领导干部收入申报制度,建立健全诸如家庭收入申报制、金融实名制等相应的辅助制度,增加监督惩罚条款,彻底改变愿报就报、不愿报就不报的无序状态。同时,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廉政档案信息系统,将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的财产收入、婚姻状况、主要社会关系等情况全部输入信息网络,由各级纪委独立掌握并实现全国联网,允许社会公众查询。总之,通过构建立体式、一体化监管网络,充分发挥社会公众、新闻媒体和纪检、组织等部门的监督作用,有效预防并及时发现领导干部生活作风问题,促进各级领导干部时时不忘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