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珍珠戒指多少钱:千年官场的升迁厚黑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06:40:48

千年官场的升迁厚黑学  

  

  《官规则——千年官场中的升迁厚黑学》(晨末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1.7版)一书,详细讲述了“官场中的升迁厚黑学的46条规则”。其实讲述这“46条规则”,是为了达到“做官”这一目的。但为什么想做官?做官有什么好处?《官规则》则没有回答,本文笔者续之。我们先看霍寿喜的《名分与实惠》文章:“林涛是中科院XX研究所下属的某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印在他名片上的第一个头衔(用的是粗体字,以示醒目)不是学术职务,而是中心主任这个行政职务,后面还有括号'正处级’”。林涛说“研究员也好,博导也罢,这些都是学术称呼,大概表示表示一个人的学术能力,说到底,只在圈子内有点儿用处,出门在外都是个名分。但中心主任则不一样了,它是权力和利益的标志,我吃饭报销,手机费包干,以及出差乘坐飞机,住高级宾馆,都是依仗着这个'正处级’。别看级别不高,但特别实惠啊!”(《杂文月刊》2010.02.上)——实惠(利益)也!

  

  “官”,即仕,是经过任命、在政府担任职务,具备一定等级的政府工作人员;“官”通“管”,即管制,管理 。“官”是职位的头衔,所以“官”一般都带有“长”、“主任”等职位的尊称。一个人在社会工作,讲到底无非是使自己“生活美好”些。而“金钱”与“生活美好”息息相关,在中国“为官”与“金钱”则更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一个人当了官,不仅是多了顶“乌纱帽”,而且能带来许多有形的无形的利益。中国古今官场史告白人们:在中国“官”、“名”、“利”,是相通的,是统一的,“只要保住'官’就拥有'权’,只要有了'权’就能得到'名’和'利’”(杨传升:《怎样克服形式主义》,《中国监察》2009.09.)。

  “有个富商捐了个知府,皇帝问他:既然经商可以致富,你又何必捐官呢?富商答: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经商获利虽多,但终不如做官获利优厚,而且当商人也不如当官体面”(李乔:《清代官场百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5.p71)。现在许多地方,都把政治地位、医疗待遇、工资高低、住房大小、排名前后、专车档次、与会资格、悼词长短、见报与否等,都要与官职大小挂钩。在中国,有官职是不同的,它能够获得“稳定”、“体面”、“合法”的收益(获)。陕西省一县委书记说:“我们的工资含金量比较高,工资基本不花”(石磊、洪鹄:《中国强势群体排行榜》,《杂文月刊》2008.02下)。“领导干部的待遇是足可养家糊口,过体面人的生活,一直到老都有保障”(向辉礼:《领导干部要守好本份——在县级领导干部集体廉政谈话会上的讲话》,《蜀南学刊》2007.04.)。官员在职时按职级享受工资薪水等一切福利待遇,能享受到官场中许许多多的“隐性福利”,而这些收益甚至使终身的。获得这些“利益”,不像学者做学问那样“费神”,不像工人农民那样“艰辛”,不像股民炒股那样“风险”。

  

  孔子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意:君子到死的时候,名声还没传出去,那就是一件很痛心的事)。屈原对名也很重视,他在《离骚》写道:“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不立”。李贽也言:“非名非利一事无,奔走道路胡为呼”。这里的“名”,既有“名声”之意,更有“官位”之内涵。100多年前,秋瑾在一次演讲中说:“现在我们中国的许多人,把做官当作最上等的生涯”(上海古籍出版社《秋瑾集》)。在中国,做官自古就是读书人的不懈追求,一个人当了官,其更容易“闻名”,也更容易“成名”。现在绝大多数参加工作的人,都希望能进入官场并捞取“一官半职”,至于希望能否实现则另一回事。

  在深圳“40个教授争一个处长职位”,“这不是体面不体面的问题,而是事关实惠,处长比教授实惠”,“处长有权力用车,有权批条子,有权指挥人。教授就不行”。“'40个教授争一个处长职位’的现象,仍然要在很长一段时间存在下去”(2008.09.06人民网)。教授选择竞争处长,实在是一种理性的选择。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生动写照之一,它反映了当今“做官”的价值。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新浪网进行一项有5440人参加的调查显示,66.6%的受访者表示想当领导,明确表示不想当领导的人只占4.8%(《中国青年报》2011.3.1.)。实事求是而言,现在无论在官场“混”的人,还是在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干”的人,能成为“官”(副科级),则意味着获得了高人一等的社会地位和各种各样的权利,它是荣誉、学识和权威的象征,是成功的综合标志;能成为  “官”,也为今后获“体面的福利”铺平了路。总之,权力有魔幻般的力量,使人变得美丽,变得年轻,变得富贵,变得自由。“一个中国孩子在过11岁生日时说:我吹蜡烛时许的愿是买彩票中500万大奖,然后去周游世界,最后剩下的钱买个官来当当”( 雪岑点评:《2006经典语录大盘点》,《杂文月刊》2007.3下)。

  

  现实中,“官”已经是“权”、“名”、“利”的代名词。许多人千方百计考官、跑官甚至买官,就是看中了官权力背后的“势”、“威”、“名”、“利”。一些官员快退休了,也都想方设法提高一级,以便以后能依法享受更高一级的待遇;有的官员犯了错被撤职,也都想方设法保留原有的级别待遇。其实,诸多的人为官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事业,而是为了利益,是利用权力去得到实惠,捞到待遇,其实,诸多的人是视“做官”为谋求衣食即谋生的手段,发财是直接的目的。福建政和县原县委书记丁仰宁(贪官)讲过一句诸多为官者心想而不敢讲的话:当官不发财,请我也不来。笔者听到一位领导(经理)的“肺腑之言”:“在一单位如果你没有一官半职,在什么方面都是很吃亏的”。作为一名有二十多年党龄、三十多年教龄的党校教师的我,深有感受。现实中,人们口口声声呼唤人人平等,但一有机会谁都想获得比他人更多的特权和利益, “出人头地”、“高人一等”是现实中许多人的终极理想。笔者问过诸多(在官场“混”)的人,“做官”有何吸引力?答案基本是:说得好听,人是社会人,能实现人自我精神价值;说得不好听,人是经济人,“官”有价值,做“官”能带来更多(大)的新价值(经济、物质等)。笔者认为,无需责备,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是难以把求名求利从人生的追求中驱逐出去,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当今,你虽然是一个有钱之人,富可敌国,你只是“富而不贵”,但只能“听命于官人”;你虽然是硕士博士,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但与官员相处,你也只能“听命于官人”;“富可敌国”的“财人”也好,“学富五车”的“才人”也好,在官人的面前统统只能是“孙子”——不能不服啊。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趋利避害乃人之本能。对人而言,所谓'利’精神上就是尊严,物质上则为实惠。芸芸众生,谁不渴望尊严,谁不想得实惠?而做官恰恰能同时满足这两种需求而又无需太大的专业本领”(林治波:《“官本位”是个坏东西》,《中国监察》2009.13期)。“任何人不管是生存还创造,都是主观为自我,客观为别人。就像太阳发光,首先是自己生存运动的必然现象,照耀万物,不过是它派生的一种客观意义而己”(潘晓:《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中国青年》1980.05)。笔者认同。人生的一切追求,无非就是: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而做官,则把这两种的追求高度融合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