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猫警长拟人漫画:【网师班会(61)】春种一粒粟——写在“文本解读与设计”课程的开端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6 14:02:08

在《文心雕龙》和《人间词话》这两部中国最优秀的文论作品中,诗,与人的存在息息相关,是存在的显现。所谓意境,就是对这种存在状态的描述,而不是对日常现实的摹画。(可惜这一点,长期以来被遗忘了)

王国维说:“一切境界,无不为诗人设,世无诗人,即无此种境界。夫境界之呈于吾心而见于外物者,皆须臾之物,惟诗人能以此须臾之物,镌诸不朽之文字,使读者自得之;遂觉诗人之言,字字为我心中所欲言,而又非我之所能自言,此大诗人之秘妙也。”

这种境界,即是存在之状态。解读者之所以能理解这种境界,乃是因为解读者身上也有此种状态,只不过处于沉沦状态。

此种理解,即是“文本解读与设计”课程的预设前提和解读框架,这也是目前我们认为最好的框架。

有此框架,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各种形形色色的解读理论:新批评、结构主义、接受美学、历史批评、心理学批评、意识形态批评……我们将逐渐学习不为任何工具所困(将之当成绝对真理),而将一次次的解读,视为携带这些工具所进行的一次次的探险,而在每一次探险中,根据文本的不同,不同的工具将发挥不同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随着探险的深入,我们将逐渐意识到:

一个汉字、一道数学题目、一段教材、一个课程、一个人、一个团队、一段历史、一座山脉……直至整个世界以及我们自身,均可视为有待解读之“文本”。而我们活着,或者说存在,就是透过种种之“纹”(文、现象)去理解“纹”后之“理”(本、本真、本源、真理、道……)

所以一切解读,从本质上讲都是原道。而一切原道,都是通过对自然的洞察与沉思,使人摆脱自然(包括日常,更多指日常;成为自然-生活之主人而非奴隶)之限制,从而迈向自由。

 

4

 

从这个意义上讲,文本解读,也是学习自由的一种方式。

这种自由,就是运用各种工具抵达存在,而不成为各种工具之奴隶。当你只会使用一把锤子并视之为真理,而拒绝别的锤子的功用时,你就不是这把锤子的主人,而是它的奴隶。你从文本中敞开的存在领域因之而变小了,这是一种遮蔽。“滞于物”,便不得自由。

例如,有人从所有的文本中均解读出专制,哪怕是讲母爱的文本。这诚然是不错的,在某些年代的作品中,纵然讲母爱,也常常烙有专制之痕迹,但对绝大多数讲母爱的文本来说,这不是全部,而且往往不是它的主要部分。缺乏更多视角,不但导致对文本的歪曲和遮蔽,甚至会导致解读错误。

但是,也有另外一种倾向,我称之为文本解读中的虚无主义。虚无主义的工具,是“多元解读”理论和被歪曲、片面化后的接受理论。

关于多元解读,网师已经达成的共识是:

1、因为每个人的立场和经验不同,解读必然是多元的,多元解读是参与讨论的天然前提。

2、因此,作为前提的多元解读是无须“追求”的,授课的目的,是尽可能地在多元解读的背景下谋求一元,并努力地形成“临时性共识”。努力并不代表一定会形成,“临时性共识”意味着在以后的讨论中,这个共识还有可能被丰富、纠正或推翻。它不是绝对真理,只是目前我们所能达到的最远的地方。

这意味着,在网师讨论时,禁止说“解读是多元的,所以无对错之分”或者“解读是多元的,所以我的也是对的”。讨论是依据逻辑来进行的,是一个彼此以道理说服对方的过程,包括随时准备检讨自己的错误和放弃观点。

并且事实上,多元解读中的任何一元,都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这种解读错了。例如,你将李白的《静夜思》解读为关于月亮光线问题的研究,就必定是错误的,因为违反了多元之界。另一种可能,是这种解读只显现了文本的某一方面,有时候是重要的方面,有时候是非常次要的方面,不同解读价值高低是不同的。

所以,始终要证明的是,你的解读比别人的解读更符合文本逻辑,更能让文本豁亮,而不是辩护说“解读是多元的”,所以你的解读是合理的。(对多元解读这一话题有兴趣者,可参读干国祥老师的《多元之界与“临时性共识”》)

在“文本解读与设计”课程中,要警惕专制主义,禁止虚无主义,这是网师已经形成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