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曲霉发酵柠檬酸:冯世纶病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3 22:46:38

冯世纶病案

[color=#ff0000][size=6]冯世纶病案(一)[/size]
【病例1】哮喘
刘某,男,56 岁,2006 年2月12 日初诊。咳喘有7、8年,服用大量山茱萸、白果等纳气平喘药未效,常用气雾剂维持。经诊察,该患发病无明显季节性,咳也不多,常伴有有少量白痰,发无定时,但汗出较多,口干微苦,且发则双肋及胸胁胀满,四肢无力,苔白根腻,脉沉细。俗话说“内科不治喘,治喘丢了脸”,意思是说哮喘的病因病机十分复杂,因之治疗不易。按本病的主要原因多由于内有痰饮、瘀血,又感外邪而作,迁延反复,难以除根。所以临床更要见证治证,不可臆测。该患虽然咳喘,但病邪表现并不在表,所以用麻黄、杏仁等药是不会收到疗效的,中医虽有“纳气归肾”这一理论,但临床需要变通。而本案取得疗效的关键还是在于辨六经和方证。此病在半表半里,属阴证。
        与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柴胡12 克,黄芩10 克,花粉12 克,生龙牡各15 克,桂枝10 克,干姜6 克,当归10 克,白芍10 克,川芎6 克,苍术15 克,泽泻12 克,茯苓12 克,炙甘草6 克。
        二诊,服七剂后,喘减,四肢乏力好转,仍有少量白痰,口苦苔白根腻,脉沉细,与上方加补骨脂10克。
        三诊,服七剂后,又有些喘,腰酸膝软,口干苦,但可以平卧,喉中痰鸣,苔白脉沉细,上方去补骨脂,加射干10克
        四诊,服上方七剂,有时喘作,口苦,腰酸,乏力,苔白脉细沉,病位仍在半表半里。仍用二诊原方。
        结果:服用上方14剂,病情得到控制,比较稳定。
备注:冯老根据多年经验,认为辩治哮喘主要还应当以痰饮瘀血为纲,然后区分为几大类别。临床辨证论治,收效还是比较显著的。
        【病例2】喘息性支气管炎
        张某,男,64岁,2005年6月30日初诊。素有哮喘病,近日又作,服喘安等未效,来门诊看中医。证见咳喘,咯吐白痰,喉中痰鸣,且汗出口渴,下肢浮肿,舌苔白,脉弦滑略沉。咳喘、痰白口干、喉中痰鸣、脉滑,为里热证,该患外邪明显,又夹有里饮,遵照仲圣治法当发汗解表,化痰降饮,还需清里热。
        属于射干麻黄汤加石膏方证。
        与射干麻黄汤法:射干10克,麻黄10克,五味子10克,干姜10克,生石膏45克,白芥子6克,苏子10克,莱菔子10克,细辛6克,清半夏15克,桔梗10克,炙甘草10克。
        结果:服上方七剂,病症豁然而愈。
        备注:本案如口不渴可直接用射干麻黄汤,有口渴则加生石膏为妥。方药相对,效如桴鼓。
【病例3】慢性支气管哮喘
吕某,男,64 岁,某啤酒厂职工,2004 年10 月23 日就诊。患者2004 年感冒后,诱发支气管哮喘,现症见:两肺哮鸣音明显,呼吸困难,胸闷,口苦,咽干,欲冷饮,情绪紧张时发作明显,且烦躁易怒,大便每日一次,西医诊断为:慢性支气管哮喘,舌质暗,苔薄黄腻,脉弦。
        该患者为少阳阳明合病兼挟瘀血,用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治之。
        处方:生石膏45g,柴胡12g,黄芩10g,半夏12g,枳实10g,白芍10g,桂枝10g,桃仁10g,茯苓12g,丹皮10g,杏仁10g,大黄6g,生姜10g,大枣3枚。
        结果:上方服6剂后,症状明显减轻,后因患者工作调动,未再坚持服药。
心悸病案
【病例1】肝炎后遗症
王某,男,40岁,2006年11月27日就诊。素有肝炎,经治疗痊愈。但因精神负担较重,以致心慌、气短半年余。因其妻高某在冯老师处治好了股骨头坏死,所以特意从石家庄来北京就诊。现在除心慌气短外,尚有右肋疼痛、乏力、身冷、四肢逆冷、口干等症,舌质淡红、苔白,脉细弦稍数。肋痛、乏力、四逆、口干等寒热夹杂证,正是柴胡桂枝干姜汤上热下寒之玄机。
        冯老师诊后认为病在厥阴,当与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
        柴胡12克,黄芩10克,花粉12克,生龙牡各15克,桂枝10克,干姜6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川芎6克,苍术10克,泽泻10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
        结果:服上方七剂,病愈。
体会:仲景于古人八纲的基础上,加入了半表半里的概念,完善了六经独特的辨证论治体系。是各科疾病的辨治纲要,如果能详细理解、灵活运用,可以说是百用百效,不分古今、中外的。但临床上很多医生往往受到后世学说的影响,一时还难以分清六经的本质,要不以经络解释,要不以六气标本分析,要不就以为六经仅能辨治外感热病,其实这些都是片面的。本案就是一个杂病,采用先辨六经,再辨方证的方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疗效。其结果恰恰说明了这些。
        【病例2】冠心病
        蔡某,男,60岁,2006年4月28日就诊。曾因胸闷、气短等来就诊。与茯苓饮合枳实薤白桂枝汤而胸闷减轻,但仍动则短气、心悸,并时有一过性眩晕,现咽部不适、口中和,苔薄白润,脉弦细。
        此痰饮上犯,属苓桂术甘证:桂枝15克,炙甘草10克,苍术10克,茯苓15克,清半夏15克,苏子10克,诃子肉6克,花粉12克
        二诊,服上方七剂后,胸闷已,动则短气减轻,有时心慌乏力眠差,苔白脉弦细。
        仍宗上法,与前方加味:桂枝15克,炙甘草10克,苍术10克,茯苓15克,清半夏15克,生龙牡各15克,远志10克,菖蒲10克
        三诊,服上方七剂后,心慌、乏力、短气好转,睡眠仍差,时而心烦、急躁,舌苔白,脉沉弦细。
        当养血清热、降饮安神,与柴胡龙骨牡蛎汤法:当归10克,白芍10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柴胡12克,炙甘草6克,桂枝15克,生龙牡各15克,合欢皮15克,远志10克,菖蒲10克,酸枣仁15克
        四诊,服上方七剂后,睡眠可,口中和,但服药后心下痞满,走路则甚,舌苔薄黄,脉弦细略滑。
        当化饮开解,与瓜蒌薤白汤合茯苓饮法:瓜蒌45克,薤白10克,清半夏15克,桂枝10克,党参10克,陈皮30克,枳实10克,茯苓15克
        五诊,服上方七剂,眠可,但近日感冒,诊时证见咽痒,恶寒,微咳,腰背不适,唇干,苔白,脉沉细弦。
        此太阳兼少阳也,与柴胡桂枝汤:柴胡12克,黄芩10克,清半夏15克,党参1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桔梗10克,茯苓12克,生龙牡各15克。
        结果:上方服用七剂,诸证皆愈。
        按:本案虽为冠心病,但亦有神经官能症存在,所以临床变证较多,但疗效一直不错,关键就是“随证治之”这一法则。
        体会:冠心病多由胸阳闭阻而发心悸、短气,但揭示其根本,则多为痰饮瘀血作祟。本案属于气逆水盛,所以用苓桂术甘汤为主,有时配合化痰利咽之苏子、诃子;有时佐以安神之品,但病情有常有变,三诊表现为心慌、眠差、心烦等一派血虚痰扰之象,所以转用柴胡龙骨牡蛎汤法,最后终于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从这个病理说明冠心病的治疗当不拘于活血化瘀一途。祛除痰饮有时也是治疗心悸或冠心病的一个重要方法。这从仲圣原书茯苓甘草汤、枳实薤白桂枝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等也可看出。
        【病例3】先天性心脏病
        王某,女,46 岁。有先天动脉导管未闭性心脏病。曾做过两次大手术,但仍不能根本解决病痛。在旁人的介绍下,找我诊治。现证见:浮肿,心悸,每日需服用利尿、强心药来维持。畏寒怕冷,纳食较差,精神萎靡,言语低微,睡眠不佳,面色黎黑,口唇紫绀,舌上有淤点,小便不利,大便稀溏,脉沉细,按之无力。
        根据老师的教导。这正是真武汤证,所以先予真武汤一试。
        制附片15 克、 党参20 克、 茯苓25 克、 炙甘草15 克、 白术25 克、 陈皮30 克、 木防己15 克、 白芍20 克、生姜10 克。
        七剂后,仍然浮肿,但已不需要西药双氢克尿塞等品。纳食增加,小便畅利,精神转佳,但心悸气短、畏寒怕冷如前。
        继以真武汤与服。
结果:这例病人一直以真武汤为主,前后服用近一年。虽然没有达到根治的效果,但却因为服用中药,而停服了所有的利尿、强心类西药。
        至今仍然保持比较良好的健康状态。
眩晕病案
【病例1】高血压、脑动脉硬化
        陈某,男,55岁,1997年5月12日初诊。该患有高血压史多年,血压155/100左右,诊见体格魁梧,面色红润,口唇色暗,询之头晕四肢麻木,伴有口苦,便干等证,已4日未行,卧则胸闷,舌暗红,苔白,脉沉弦关滑。此少阳阳明蕴热兼瘀血,与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法:柴胡10克,黄芩10克,清半夏 15克,枳实10克,白芍10克,桂枝10克,茯苓10克,桃仁10克,丹皮10克,生石膏45克,大黄6克。
        二诊,六剂后,头晕减,大便日行一次,仍平卧胸闷,四肢麻未已,舌色如前,苔白润,脉沉弦细。
        头晕减轻,但由于胸闷明显,所以加瓜蒌、薤白这一药对,开胸理气、化痰开结;仍宗前法,
与大柴胡汤加味:柴胡10克,黄芩10克,清半夏15克,枳实10克,白芍10克,桂枝10克,茯苓12克,桃仁10克,丹皮10克,生石膏45克,大黄6克,瓜蒌45克,薤白10克。
        三诊,服七剂,头晕已经不明显,大便一日一行,胸闷减轻,但仍不能平卧,四肢麻,右上肢明显,有时心慌,苔白润,脉沉弦细。胸闷虽有减轻,但仍不能平卧,所以在大柴胡汤中加入陈皮、郁金。
        与前方加味:柴胡12克,黄芩10克,清半夏15克,枳实10克,白芍10克,桂枝10克,茯苓15克,桃仁10克,丹皮10克,大黄10克,陈皮30克,郁金10克。
        四诊,服七剂,四肢麻木,卧则手麻,胸闷口苦,大便5日未行,苔白舌暗,脉弦细。
        以四肢麻木为主,出现上热下寒,血虚水盛之证,与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加味:柴胡12克,黄芩10克,花粉12克,生龙牡15克,桂枝10克,干姜 6克,当归15克,白芍10克,川芎6克,白术18克,泽泻15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淡苁蓉15克,瓜蒌仁10克。
        结果:服用半月余,病情稳定。
        注意:高血压、动脉硬化而体格壮实者,如舌脉亦与之相符,多见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或黄连解毒汤方证。如果口干则加生石膏;瘀血重,其人脾气暴躁如狂,则多取大柴胡汤合下瘀血汤或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此又不可不知。
        【病例2】胆结石
        陈某,女,56岁,1979年11月12日初诊。主诉今年9月12日晚,在小便时突然晕倒,于是到某医院急诊科进行治疗,诊为胆囊炎合并胆结石,但经输液并服中药两月余,毫无效果。自动出院,用担架担到门诊治疗。现证见头晕剧烈、恶心、呕吐、胸闷、大便干,不思饮食,口苦、舌红、苔白微干,脉弦数。
        呕吐、胸闷、口苦、脉弦数,说明病位在半表半里少阳病;大便干,合之则为大柴胡汤证。虽病症剧烈,但仍在半表半里而甚于里,属少阳阳明合病,与大柴胡汤:柴胡15克,黄芩10克,枳壳10克,白芍10克,大枣4枚,大黄6克,生姜10克,半夏12克。
        二诊,1979年11月13日,其夫来述,药后大便四次,恶心无,现在已经想吃东西了,与原方两剂而痊。
        按:如此危重之证,用如此简单的中药就能收到奇特的疗效。旁观者好奇而问之,无他,方药对证也!胆囊炎、胆结石临床出现少阳或阳明的方证很多,但也有表现在厥阴、太阴者。
        【病例3】高血压
        周某,男,57 岁,脑血栓后遗症三年多。现证头晕,走路不稳,呈“振振欲擗地”状。血压22.5/16.3 千帕斯卡,一直服用尼群地平等西药维持。舌淡嫩,苔薄白,脉沉弦。
        与柴胡龙骨牡蛎汤和解清热,降逆除饮:柴胡15 克、 党参15 克、 黄芩10 克、 清夏10 克、 生姜15 克、 茯苓20 克、桂枝10 克、 大枣5个、 龙骨20 克、牡蛎20 克、 大黄5克、 钩藤15 克。
        上药服七剂,头晕减轻,但仍行路不稳,血压如前。追问得知其人平素常有畏寒怕冷,小便不利。但无鼻塞发热,脉浮身痛等表证。舌淡脉沉弦,“振振欲擗地”诸症,可推测刻下证病,是由于少阴外寒内饮,水饮上扰,此时当温阳化饮。
        与真武汤:黑附片10 克、 茯苓30 克、 白术25 克、 生龙骨20 克、 白芍20 克、 生姜15 克、 生牡蛎20 克。结果:服上方加减近四十剂,诸证皆平。
        体会:高血压一病,临床用热药的机会很少。而这例病人却前后用附子近一公斤,未见不良反应。可见“有是证,用是药”,是有一定道理的。
        【病例4】低血压
        王某,女,42 岁。因痔疮引起低血压已七年。服过许多中药如补中益气汤、归脾汤、人参养荣丸等,效果都不明显。无奈病作时,只能静点葡萄糖以及能量合剂。对中医已无多大信心。这次是在儿女强力劝说下,抱着试试的态度前来诊病的。当时证见头晕心悸、面色萎黄、纳少胸满、身疲乏力、失眠多梦,大便干结,小便短少,并自言最近明显气短。用手抚按胃脘部,觉得心下痞硬,此刻患者更加气短。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这例病人的头晕心悸等证,不完全是气血虚衰,而是由于阳虚停饮、导致水邪上犯所引起的。
根据上述表现辨为胃弱血虚,水饮内停。此时服用滋腻药以补气生血,反而会使胃气失和,阻碍了气血的生成。根据纳少胸满、头晕心悸、心下痞硬、面黄气短等证,用茯苓饮合当归芍药散消痞化饮、调和气血。
        先予茯苓饮合当归芍药散,利湿养血:茯苓20 克、 白术15 克、 党参15克、 陈皮20 克、 生姜15 克、 枳实10 克、当归15 克、 泽泻15 克、 白芍10 克。
        二诊,上方七剂后,头晕心悸减,大便转常,食纳增加,用手抚按胃脘,已不觉短气。详细询问得知,该患一直怕冷,尤其是一到冬季,痔疮发作就更加频繁。按脉则沉细弦。
因有阳虚畏寒、头晕目眩、小便不利、舌淡、脉沉弦等证,所以辨为胃虚停水,寒饮上犯。少阴虚寒证,但并不是说少阴经中每一个方子都可以用,还须进一步辨方证。最后认为本病既不是少阴热化的黄连阿胶汤证,也不是外寒内饮的麻黄附子细辛汤证。而是阳虚水停的真武汤证。本病主要是由于胃弱血虚,导致水饮内停,日久寒饮伤阳,水邪上犯,所以畏寒怕冷、头晕心悸诸证蜂起。
        予真武汤加党参、陈皮、桂枝、甘草,温阳建胃、下气化饮。
茯苓20 克、 白术15 克、 生姜15 克、白芍15 克、 党参20 克、 黑附片15 克、桂枝10 克、 陈皮20 克、炙甘草10 克。
        结果:一直以真武汤为基础方,并据证合用过苓桂术甘汤、当归芍药散、茯苓饮、桂枝茯苓丸等调血化饮的方剂。经过两个月的治疗,最终获愈。
        体会:低血压是现代医学的病名,同时也是一个症状。用中药治疗一定要辨方证。否则即使用了大量的补气、补血药,因不对“证”,也不会有效。
        老师常说:“治病,尤其是治疗一些久治不愈的疾病。一定要落实到大经大法上,先分清病在六经中的哪一经。疾病是在表、在里、在阴、在阳,还是属热、属寒、属虚、属实。这样六经即定,八纲已明,才可以进一步辨该病是六经中哪一个方的方证。”比如本病最后辨为少阴虚寒证,但并不是说少阴经中每一个方子都可以用,还须进一步辨方证。最后认为本病既不是少阴热化的黄连阿胶汤证,也不是外寒内饮的麻黄附子细辛汤证。而是阳虚水停的真武汤证。
        【病例5】动脉硬化症
        袁某,男,52 岁。有头晕头痛史三年,西医诊为动脉硬化症。最近爱发脾气,睡眠也不好。白日则头晕脑胀,思维不集中。这两天更感觉视力模糊,耳中鸣响。下蹲后站起常使头晕目眩加重。舌质淡大,苔白滑腻,脉沉细弦。动脉硬化症,是一种衰老现象,临床表现错综复杂。
        该患者初诊时证见一派痰热扰心的病态。所以先生用温胆汤化裁,清心除痰、化饮平眩。先生根据上证辨为,中州失权,痰饮上犯。
        仿《千金》温胆法:茯苓30 克、清夏10 克、 陈皮20 克、 白术20 克、 黄芩10 克、 黄连10 克、 竹茹10克、 生姜15 克、 泽泻25 克。
        服上剂一周后诸证稍减,但仍有头晕、头重、眩冒等血虚停饮的症状。
        二诊时痰热已除,但是仍有头晕头重等症状。通过辨证先生认为当用加味当归散,利湿、养血、除饮(杜绝生痰之源)。
        用当归散加味以养血除饮。当归12 克、 白芍15 克、 川芎5克、 黄芩15
克、 白术15 克、 泽泻25 克、 茯苓30 克、 丹参15 克、 天麻10 克。以上药十天为一料,粉成散剂。一次3克,一日四次,白开水冲服。并要求少饮酒,注意生活等方面的调摄。
        结果:服上药两料后症状就大大减轻。现在该方已成为袁先生的日常保健方。
咳嗽病案
【病例1】气管炎
        王某,女,58岁,2007年1月8日就诊。曾因外感后乏力、便干,服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加淡苁蓉七剂而愈;后遗心悸、舌灼热等证与炙甘草汤半月遂平。近几日感冒,来诊证见咳嗽,头痛,口干思饮,有少量白稀痰,舌苔白,脉浮细弦。病在表(太阳),属太阳夹饮。
        与桂枝加杏子厚朴汤合半夏厚朴汤:
        半夏厚朴汤是降逆化痰的代表方,临床用于痰饮气结所致的咽痒、咳逆、胸满疗效十分显著。
        桂枝10克,白芍10克,半夏15克,生姜15克,茯苓12克,厚朴10克,杏仁10克,炙甘草10克,苏子10克,桔梗10克,炙枇杷叶10克,浙贝母10克,诃子肉6克,牛蒡子10克。
        二诊,三剂后,头痛已,仍有咽痒,咳嗽,但痰不多。乃表解里未和,与半夏厚朴汤法调理:
半夏厚朴汤为温化痰饮、降逆理气的代表方。
        清半夏15克,厚朴10克,苏子10克,茯苓12克,生姜18克,射干10克,诃子肉6克,远志10克,杏仁10克,炙甘草10克,炙枇杷叶10克,桔梗10克。
        按:病邪初感,以在表的机会为多,但兼夹变证尤多,故仲景原书谆谆告戒,反复辨证。本例属外邪夹饮,所以必须在解表的同时兼化其饮,如书中五苓散、真武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等皆是此类,临床需留意。

        【病例 2】急性呼吸道感染
        宋某,男,59岁,2007年1月15日初诊。感冒后咳嗽、口苦、咽干,胸满闷,咯黄痰,口服板蓝根冲剂、急支糖浆及各种抗生素等,但疗效不明显,大便已经3日未行。舌白腻厚,脉弦细略数。舌白腻厚,胃内有浊气之明证。此少阳欲变阳明也。
        与小柴胡加芒硝汤法:柴胡24克,黄芩10克,党参10克,炙甘草6克,清半夏15克,大枣4枚,生姜15克,芒硝12克(分冲),桔梗10克。
        二诊,上药服一煎,大便即通畅,服完一剂,胸满闷、口苦等显减,咳嗽也减少,唯下肢略乏力,苔白根略腻,脉象弦细。仍在少阳。见下肢乏力,于是加白术、陈皮既可化痰,又可益气。
        与前方加减:柴胡15克,黄芩10克,党参10克,炙甘草6克,清半夏15克,大枣4枚,生姜10克,生石膏45克,陈皮30克,白术15克,莱菔子10克,桔梗10克。
        结果:又服两剂,诸证皆平。
        按:咳嗽一症,临床最为复杂。一些医家往往惯用麻、杏、桑、贝等止咳化痰的套药,但收效者甚少。分析其原因主要是辨证不确切,方药不对证。
        按:从治疗过程来看,柴胡这味药的剂量随着病症的变化是较大,这也是值得我们临床医生推敲的。
        【病例3】支气管炎
        金某,男,34 岁,1984 年10 月5 日就诊。咳嗽、咳痰两月余。患者两月前往新疆旅途后出现发热恶寒、咳嗽、咳痰等症,就诊于某医院急诊,诊断为“急性支气管炎”,经西药退烧、抗感染等对症治疗,热退,但遗留有咳嗽症状。前医予清热宣肺药数十剂,甚则一天服2剂亦不效,后慕名而找冯老诊治。症见:咳嗽、咳痰,痰色白,咽中干,不欲饮,恶寒无汗,鼻塞、头痛,精神差,全身疲乏无力,躺在床上,不想移动,舌质淡,苔白腻,脉沉弦。该患者病至两月余,虽然有咳嗽、咳痰,但仍有鼻塞、头痛、恶寒、无汗等表证。故首先判定患者的病位在表。而其病性,根据《伤寒论》第7 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无热恶寒者,发于阴。”分析,该患者无发热、烦躁、口渴等阳性证,而仅有恶寒精神差、全身疲乏无力等阴性证,又见口干不欲饮,故辨证为少阴病挟饮。
        予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6g,附子6g,细辛6g。1 剂,水煎服。
        结果:患者服完第一煎半小时,觉心跳剧烈,后全身微汗出而痊愈。
值得注意的是,该患者服完药后,出现了一时的心跳剧烈之症,此是胡希恕先生反复讲到的服药瞑眩状态。瞑眩是久病不愈服药后发生效验的反应,看似惊人,少时即好,而且所患之病必随之而愈。故《尚书•说命》曰:“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
      【病例4】支气管炎
        段某,男,5 岁。2004 年12 月2日就诊。家长告知患儿自2001 年春季患感冒之后,每逢冬春季节较易感冒,咳嗽难愈,近日又感冒,咳嗽、鼻流清涕、时喘,服用阿莫西林、琥乙红霉素等抗菌药,效果均不佳。尤其服用琥乙红霉素后,呕吐,停药后,呕吐渐止,但仍咳,时喘,吐白痰,汗出恶风,西医诊断为:支气管炎,苔白,脉弱。
        患者素有咳喘之痰,而病为太阳表虚证,当桂枝汤原方加厚朴、杏子。《伤寒论》第18 条:“喘家作,桂枝加厚朴杏子佳”。厚朴、杏子宣降肺气止咳定喘。
        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之。处方: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6g,杏仁10g,厚朴10g,生姜10g,大枣4 枚。结果:上方每剂服用一天半,连服三剂 后,咳喘减轻,又继服六剂,诸症消失。
痹证病案
【病例1】糖尿病动脉硬化
        安某,女,77岁,2006年12月26日初诊。糖尿病多年,伴手指麻木已经两月余。经中西医治疗未愈。现双手手指都麻木,口中和,舌暗苔薄白,脉弦细寸微浮,言语低微。这个病人由于见证为太阳表虚,所以无内热之象,病仍在表,属太阳兼瘀血。
        选用黄芪桂枝五物汤为主,因症辅以活血痛络的地龙、鸡血藤等。
        生黄芪15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枇杷叶10克,防己10克,威灵仙10克,当归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广地龙10克。
        二诊,服上药七剂,手指仍麻木,口中和,舌暗淡苔薄白,脉弦细。
        仍用前方化裁:生黄芪15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防己10克,威灵仙10克,当归10克,广地龙10克,川芎6克,附子10克,鸡血藤15克。
        三诊,这次双手麻木显著减轻,仍感发胀,自觉眼睛发蒙,口中和,苔薄白,脉弦细。
        仍宗前法,与黄芪桂枝五物汤法:生黄芪15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防己10克,车前子15克,当归10克,广地龙10克,川芎6克,附自10克,鸡血藤15克,菊花10克。
        按:糖尿病是现在临床的一种常见病,病因病机病态十分复杂,本例由于影响到了末梢神经和血液的代谢,所以表现为手指麻木等证,中医诊治疾病最主要的是要辨证论治。
        备注:黄芪类方在现代的应用中,多主张大量,常常在50克以上,甚至有用到几百克的。但是冯老师必辨认有表虚者方用之,由方证入手,随证治之,并没有用太大的剂量而收到很好的疗效。所以临床还是以方证相应为治疗准则,对于临床用药剂量有逐年增大的趋势,有重新思考的必要。

[/color]

回归自然 发表于 2010-3-23 12:20

[b][size=6][color=#ff0000]冯世纶病案(二)[/color][/size][/b]
        【病例2】股骨头无菌性坏死
        高某,女,33岁,2004年6月6日初诊。该患十年前患有牛皮癣,久治不愈。后来使用激素进行治疗,病情曾一度缓解,后又复发。二年前发现腰髋等处关节疼痛拘挛,不敢活动,经诊断,属于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在当地多家医院治疗未效。现双侧腰髋疼痛,关节活动受限,下肢无力,连走路都很困难,病者异常痛苦。询之常有口苦口干,手足发冷等四逆症状,且心烦,性急,身体羸弱,大便溏薄,有时也便秘,苔白腻,脉弦细。综合分析病在半表半里,属厥阴血虚夹瘀,与柴胡桂枝干姜汤和当归芍药散:
        柴胡12克,黄芩10克,桂枝10克,炙甘草6克,花粉12克,干姜6克,生龙牡各15克,当归10克,川芎6克,白芍15克,苍术15克,泽泻18克,茯苓15克,补骨脂10克,防风6克,荆芥6克。
        二诊,服上方14剂,乏力有所减轻,大便转干,心烦、性急爱发脾气等也有减轻,但腰髋部位仍疼痛,现口干,舌苔白,而根部略黄,脉细弦微数。
        病仍在厥阴,当有方有守才能减轻病情,与上方续服:柴胡12克,黄芩10克,桂枝10克,炙甘草12克,花粉12克,生龙牡各15克,当归10克,川芎6 克,赤白芍各15克,苍术15克,泽泻12克,茯苓12克,十大功劳叶12克,赤小豆15克,白蒺藜10克。
        三诊,增量芍药后,加减服用上药约半年,病情一直很稳定,现在劳累后有时腰髋仍然疼痛,下肢无力,四逆,口微干。
        属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方证,与上方加味为散服:柴胡50克,黄芩50克,花粉60克,生龙牡各30克,桂枝50克,干姜60克,当归60克,白芍 50克,川芎50克,苍术60克,泽泻50克,茯苓50克,炙甘草50克,仙灵脾60克,骨碎补60克,狗脊60克,荆芥30克,防风30克,白蒺藜60 克。用法:取上20味中药,
        共研为细散,再兑入血竭粉20克,研匀,水泛为丸,如绿豆大小,温水送服,一日两次,一次5克,服药期间忌生冷、辛辣等物,并注意防寒保暖,劳逸适度。
        结果:断续服用汤药和药散约2年,腰髋疼痛消失,可以正常的生活劳动,而且牛皮癣也被控制。后经拍片,显示双股骨、胫骨,骨密度增加。
        按:无论外感、内伤还是杂病,从六经辨证入手都是可以的,而且疗效较优。所以张仲景立方垂法,传承万代,是不拘于外感、内伤等后世分类的。如此疑难重证,取用临床极其平淡的方药,能够收到如此的疗效,是患者之幸。也是医家所高兴的,其结果没有什么悬念,主要就是辨准了方证。
        【病例3】慢性关节炎
        孙某,男,38 岁。素有肝炎,一直未愈。最近两年发现双膝关节疼痛,与天气无多大关系。服了许多祛风湿类药,不但无效反而有日渐加重的趋势。现证见肌肉消瘦、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腰酸膝痛、痛处发热、体倦身重、舌淡苔白、脉沉细软等。因素有肝炎,体质上表现肝郁血虚、湿热阻络等病态。
        此属血虚湿停之象。
        与当归散养血除湿热,并加地龙清热通络、木瓜利湿。
        当归15 克、 白芍35 克、 川芎5 克、 黄芩12 克、 苍术20 克、 地龙20 克、 木瓜15 克。
        二诊:半月后,疼痛大减,痛处已不觉热。但仍酸重乏力。早晨口苦,胸肋发胀。在当归散养血除湿的基础上加柴胡、茯苓、柏子仁,柔气祛湿。
        仍宗前方化裁:当归15 克、 白芍25 克、 川芎5克、 黄芩10 克、 苍术15 克、 地龙15 克、 柴胡5克、 茯苓15 克、柏子仁20 克。
        三诊:上方又服二十余剂,疼痛与肋胀皆有减。
        因余邪未清,呈血虚水盛,上热下寒之证,故以柴胡桂枝干姜汤与当归芍药散的复合方,制成散剂,小量长期服用,以收全功。与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当归10 克 、 白芍20 克 、 川芎5克、黄芩10 克 、 白术15 克 、 柴胡10 克、 桂枝5克 、 茯苓15 克、牡蛎15克、干姜5克 、桑枝20 克。共研细末,每服3克,一日3次。
        结果:两个月后不但关节炎再没发作,而且经化验肝炎也好了。
头痛病案
【病例1】外感头痛
    刘某,男,28岁,1980年4月11日初诊。头痛发作已经10多天。大概本月初午休时,因不慎感染风寒而发病,头痛剧烈,自己服药无效,于是到本单位医务室就诊。经服止痛片、维生素、清眩片等仍无疗效。昨晚疼痛加剧,遂来门诊治疗。询问得知平素就有高血压及吸烟史,亦偶有头痛。其人面色红润,双眼角处可见有少量黄色分泌物,质干粘,鼻下有一小疖,视诊见咽壁发红,扁桃体二度肿大,血压是135/90毫米汞柱。刻诊头痛、恶心、鼻塞、咽痛、咳吐黄痰,口苦不思饮水,大便调和,小便略黄,舌苔白,舌边及尖略红,脉象弦滑,属于上呼吸道感染。
    本病初感于寒,又因素体阳热有余(这从面色和眼眵等处可以断定),所以在表的时间很短。经服用止疼药仍然头痛,说明单纯止痛还是不行的。在本门诊,经过诊察可见有口苦、咽干、目眩、头痛等少阳证;同时舌红、脉弦滑,已兼阳明里热;证现少阳阳明。所以当用小柴胡汤加石膏、辛夷、桔梗等治疗。
    因二便调和,所以不至于用大柴胡或柴胡加芒硝汤。
    与小柴胡加桔梗石膏汤:柴胡15克,黄芩10克,党参10克,半夏12克,炙甘草6克,生姜10克,辛夷10克,大枣4枚,生石膏45克,桔梗10克。
    二诊,服上药三剂后,头痛等病苦如失,休息调养而愈。
    备注:见证知虚实也是很主要的,这样使邪从少阳而解,并不伤正,所以疗效很好。柴胡加石膏桔梗汤在临床上应用很广泛,被冯世纶老师称为“日常应用的良方 ”。多见小柴胡汤证而见口干舌燥,或咽疼,或排痰困难者。外感表解而烧不退者多现本方证。对发热,不欲饮食而口苦,头痛者有捷效。另外,小儿肺炎、腮腺炎、淋巴腺炎、急性睾丸炎等也常现本方证,见证治之,常收奇效。
    【病例2】鼻窦炎
    赵某,男,4岁,2005年11月14日初诊。患儿素体略弱,西医诊为免疫力低下,经常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服用转移因子、球蛋白等,体质无改善。最近几个月鼻塞、流黄浊涕,起初以为感冒,后经西医权威医院拍片,诊为副鼻窦炎,现证见头痛、以前额及双颞太阳穴等处为甚,呈闷痛感,口干、大便干、约2-3天一次,发病期间伴有轻微咳嗽,咯少许黄痰,舌略红,舌苔白腻,脉细而寸滑。本例病人因体质虚弱,有人会认为是虚症。
    我们分析:
    但病仍在表,且为阳证。辨为大青龙汤证,因夹有痰浊,所以冯老合用苡仁败酱散。头痛、鼻塞、流黄浊涕,口干等为大青龙汤和苡仁败酱散证,乃太阳蕴热,兼及阳明,与大青龙汤合苡仁败酱散:生麻黄6克,桂枝6克,杏仁6克,清半夏10克,生苡仁12克,败酱草12克,桔梗6克,天竺黄10克,炙甘草6,牛蒡子 6,白术10克,生石膏45克,大枣3枚。
    二诊,服上药三剂后,头痛无,鼻塞已,患者特别高兴。但仍咳,且有少量黄痰,便略干,舌苔白,已不腻,浊气有清化之机,诊脉细缓。头痛无,表证解;但仍咳,因为没有大青龙证,所以不能再继续服用上方。属表解里未和,与半夏厚朴汤加味下气散饮:半夏10克,厚朴6克,苏子6克,炙甘草6克,茯苓10克,炙枇杷叶6克,桔梗6克,天竺黄10克,诃子肉6克,杏仁6克,川贝5克,牛蒡子10克。结果:上药服三剂,诸症痊愈。
    鼻窦炎、鼻炎,久治不愈,很多都是因为表未解,但解表不是意味就用苍耳子、白芷等即可,最主要的是要辨方证,冯老于仲景之书研究有年,所以临床多用经方进行治疗。
    【病例3】右眼球后视神经炎
    杜某,女,58岁,1978年6月1日初诊。该患头痛已有20年,有时伴有恶心、呕吐及头晕、口苦。1963年因病情加重,于是到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就诊。当时诊断为右眼球后视神经炎,而且部分视神经已经萎缩。经治疗没有太大改善。1972年6月在协和医院进行了颅咽瘤手术(6月7日拍片印诊考虑有鞍区占位性病变),手术以后仍然经常头痛,只能服“凡拉蒙”止痛,77年5月突然在家出现抽风,四肢挛缩,表情痛苦。现证见剧烈头痛,右目已经失明,左侧眼睛疼痛更甚。因有呕吐、口苦,所以辩为少阳;
    痛时四逆,要考虑病有转向厥阴的可能;因病在半表半里,且有由阳转阴之态势。所以取小柴胡汤为法,并加石膏、吴茱萸这一对药,寒热并用,相反相成。与小柴胡加石膏、吴茱萸一试:柴胡12克,黄芩10克,半夏10克,党参12克,生姜10克,红枣4枚,生石膏45克,吴茱萸10克。
    二诊,82年7月13日,据述服前药一剂头晕停止,头痛也有所减轻,因工作忙,所以后来一直断断续续服用上药。但近期目疼剧烈,诊见面色青暗,恶心,欲呕,舌质暗,苔根腻,舌尖无苔。仍在少阳且证兼瘀血。
    与小柴胡汤并合桂枝茯苓丸:柴胡12克,桂枝12克,白芍12克,黄芩10克,半夏10克,党参12克,生姜10克,红枣4枚,生石膏45克,吴茱萸12克,茯苓15克,丹皮12克,桃仁10克。
上药服两剂,眼痛就减轻,大便亦随之好转,头痛减;效不更方,又服25剂,病情基本稳定。
    按:该患病情迁延数年,而且由此而丧失右眼,不可谓不疑难,而冯老几包小中药下去,就能控制病情,真可谓是技高一筹。设想如果能在发病之初就用中药辨证治疗,当不会饱受这许多的痛苦,更不会丧失右眼。本案取效的关键就是定六经、辨方证。
    【病例4】偏头痛
    姜某,女,32 岁。头痛发作数月,偏于左颞侧。痛时欲以手击头部。自言今夏天气炎热,常常暴饮冰水后于背阴处纳凉,致使入秋之后便发生头痛。起初因病情较轻,并未在意,后来即使服用镇痛药也很难缓解。今日慕名求先生一诊。现证见:左头痛,伴眉棱骨疼痛,晨起有恶心感。手脚发凉,面色恍白,精神不振,容易气短。口干少饮,小便清频,有时腹痛,伴有腹泻。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沉细弦。
    根据上证,先生辨为少阴寒虚,里饮内停。
    予真武汤温阳除饮:黑附片15 克、 茯苓30 克、 白术20 克、 白芍药20克、 苍术15 克、 生姜15 克。
    结果:服药仅三剂头痛便止。
    因手足不温继以真武汤加当归、细辛、吴茱萸等又服了三包,诸病方痊。
鼻炎病案
【病例1】慢性鼻炎
      刘某,男,47 岁,1985 年5 月12 日就诊。反复感冒半年,曾找数位中医治疗,效不明显,近日巧遇冯老师求其一试,老师据症见:鼻塞,流清涕,头晕沉,精神差,只想睡觉,苔薄白,脉沉细。
    《伤寒论》第281 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是为少阴病提纲证,该患者精神差、疲乏无力具有少阴证特点;又据301 条:“少阴病,始得之,脉沉者”判断为少阴病挟饮,故予麻黄附子细辛汤。辨证为少阴病挟饮。
      予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6g,附子6g,细辛6g。1剂,水煎服。
结果:患者服完一剂后,鼻塞、流清涕、头晕减轻。
又继服二剂,诸症消失。
    因常主持学术大会,每每介绍老师则戏称:“这是名中医冯三付。”
    【病例2】慢性鼻炎
    周某,男,38 岁,居住红领巾公园。2005 年7月14 日初诊。
    患者一周前因感冒出现鼻塞、流涕等症状,自服鼻炎康等中医药皆不效,今慕名而找冯老师诊治。症见:鼻涕少,心悸、口干、欲饮、出汗、纳差、颈项拘急,有针刺感,失眠,头晕,腹不胀,苔薄白,脉沉细。既往有慢性鼻炎病史。血压160/96mmHg。出汗、颈项拘急、有刺痛感,为太阳表虚津伤证;口干欲饮、鼻涕少,为阳明病;心悸、头晕,为里有停饮;脉证合参辨为太阳阳明合病而津伤挟饮。用栝楼桂枝汤加味,因里热加生石膏;因里饮加苓、术;因汗出多而加龙、牡、枣仁敛之。
    处方:桂枝10g,白芍10g,花粉10g,炙甘草6g,苍术15g,茯苓15g,生石膏45g,生龙牡各15g,酸枣仁12g,生姜三片,大枣四枚。水煎服,七剂。
    结果:上方服用三剂后,鼻流清涕较前好转,失眠、头晕、心悸消失,又继服四剂,诸症痊愈。
感冒发热、扁桃体炎、咽炎病案
【病例1】 外感发热发热7天
        钱某,女,52 岁,住院病例号50221,初诊日期:2006 年11 月6日主诉:发热7天。患者7天前由于外感出现发热,自测体温38.7,考虑到患者年事已高,当日即入院治疗。白细胞1.35×109/L,中性粒细胞 0.83。X线胸片:左上肺有片状阴影,诊断为肺部感染。入院后,经“复达欣”等抗感染治疗,并配合补液、柴胡针对症治疗,患者热退而复升,反复无常。他医予益气养阴药物均未凑效,遂请冯老会诊。刻诊:体温38.9℃,口干苦,咽干,渴欲饮水,胸胁部胀满,躁烦思睡,右胁痛,无咳嗽、咳痰,无恶寒、身痛,汗出热不退,大便干燥,3日一行,小便调,眠差,舌质红,苔薄黄腻,脉弦滑。
        此系一例老年患者,且有发热等肺部感染症状,经用西药无效,他医又认为患者年事已高,必有气虚阴虚的病机,故用益气解毒退热法而不效。冯老师临证中主张,根据症状特点辨证:该患者发热、咽干、口干苦、胁肋部胀痛,六经辨证属少阳病;同时有口渴欲饮、大便干,舌质红,苔薄黄腻,脉弦滑,辨证属里热壅盛之阳明病;无恶寒、身痛,可排除太阳病。综合以上症状可辨为少阳阳明合病。可用大柴胡汤加生石膏,和解少阳,兼清阳明里热。
        处方:大柴胡汤加生石膏:柴胡24g,黄芩10g,大黄6g,枳实10g,白芍10g,清半夏12g,生石膏(同煎)45,生姜15g,大枣4枚。1剂,水煎服。
        结果:患者服用1 剂后体温由39℃下降至37.2℃,口干苦、渴欲饮水、胁肋部胀满症状缓解,大便通畅。又继服上方1 剂,患者体温降至正常,无其他不适,又复查胸片示:双肺未见异常,观察2 天痊愈出院。
        【病例2】感冒
        王某,女,45 岁,护理部主任,初诊日期:2007 年2月20 日
患者一周前受凉后出现发热、恶寒、全身关节疼痛,就诊于某医院急诊科,用中西药后仍觉不适,遂请冯老师诊治。刻诊:汗出,恶风,四肢关节疼痛,口干,咽干,恶心,食纳差,二便调,无口渴欲饮,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患者汗出,恶风,四肢关节疼痛为营卫不和之太阳表虚证;口干、咽干、恶心、食纳差为邪陷少阳;辨证属太阳少阳合病。
        处方:柴胡桂枝汤,方药如下:柴胡12g,黄芩10g,党参10g,清半夏15g,炙甘草6g,生姜15g,大枣4 枚,桂枝10g,白芍10g。一剂,水煎服。
        桂枝汤调和营卫以解太阳表证。
        二诊:患者服完一剂后,汗出恶风、关节疼痛、恶心症状消失,四肢出现厥冷,大便偏干,同时伴有口干、咽干,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四肢厥冷,大便干的症状,是由于经上方治疗后,津液丧失,由半表半里的阳证(少阳病)陷入半表半里的阴证(厥阴病)。——《伤寒论》第148 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此处的“阳微结”即是指津液丧失后,里实之轻证,与里实重证之大陷胸汤证相对而言。故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清上温下,重用辛温之干姜、桂枝以理微结,因患者有津液损伤之大便干,故用白术温阳生津。
        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12g,黄芩10g,生龙牡各15g,天花粉12g,干姜6g,桂枝10g,白术18g,炙甘草6g。一剂,水煎服。
        结果:上方服用一剂后,四肢厥逆、大便干、口干等症状消失,一切正常, 病告痊愈。
        【病例3】小儿急性扁桃体炎
        李某,男,2 岁6个月,2004 年7月10 日就诊。患者感冒后咽喉肿痛二日,体温38.6℃,局部检查:咽部及双侧扁桃体充血肿大,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西医诊断为:急性扁桃体炎,曾用双黄连、先锋5 号肌注,效果不明显。且饮食困难,渴欲饮水,苔薄黄,脉数,无表证,电话请教冯老师。患儿证属太阳阳明合病。
        用小柴胡汤加生石膏治之:柴胡苗45g,清半夏12g,党参10g,黄芩10g,生石膏45g,败酱草12g,生薏苡仁10g,炙甘草8g,桔梗12g,生姜10g,大枣4枚。
        结果:上药水煎后取药液160ml,一天半服完,患儿服用三剂,诸症痊愈。
        备注:上方本应用柴胡根,因没有买到,冯老师告知如用柴胡苗需大量,于是遵照冯老师指示,将柴胡苗用至45g,果然服用上方一剂后,体温即降至正常。
        【病例 4】急性咽炎
        李某,男性,28 岁,病残复员军人,2004 年12 月1日就诊。
        患者感冒后自觉咽部干燥,吞咽时疼痛明显,灼热,口渴欲饮冷饮,并伴有头痛,恶寒,身痛烦躁,T37.8℃,小便黄赤,查:咽部粘膜明显充血,悬雍垂轻度充血、水肿。西医诊断为:急性咽炎。苔薄黄,脉浮数。证属外寒内热。与大青龙汤加味治之:
        麻黄10g,桂枝10g,杏仁10g,炙甘草6g,生石膏45g,苍术15g,桔梗12g,清半夏12g,败酱草12g,生苡仁10g,生姜10g,大枣4枚。
        结果:上方服一剂后,体温降至T36.7℃,继服二剂后,恶寒、头痛消失,但仍觉口苦、咽痛、渴欲饮水、心烦。又电话请教冯老。冯老师告知,
        此时太阳表证已解,已变为少阳阳明合病,当用小柴胡汤加生石膏治之。
        处方:柴胡12g,黄芩10g,党参10g,炙甘草6g,清半夏12g,桔梗12g,生石膏45g,生姜10g,大枣3枚。
        服用三剂后,诸症已。
        【病例5】慢性咽炎
        马某,男,40 岁2005 年3月17 日就诊。咽微痒,胸闷微喘,偶尔有汗。辨证为太阴夹饮,治以半夏厚朴汤加味:清半夏15g,厚朴10g, 茯苓15g,苏子10g,桔梗10 g,炙甘草10g,杏仁10g,诃子肉6g,远志10g, 菖蒲10g,生龙牡各15g,生姜12g,大枣四枚。
        结果:上方服用三剂,诸症痊愈。
        按语:此证辨为太阴病,为半夏厚朴汤方证,此方原本治梅核气(相当于慢性咽炎)。胡老用苏子代苏叶治疗虚寒性喘咳、咽喉不利等,临床应用屡屡得手。
如何诊治慢性前列腺炎
慢性前列腺炎是指前列腺非特异性感染所致的慢性炎症,是20~40 岁青壮年常见病。本病起病缓慢,病情反复发作,常缠绵难愈,西医的诊断易于明确,但病因病机尚不清楚,目前治疗缺乏有效药物和方法,中医通过辨证论治有较好的疗效。
        一、病因病机证中求,辨证论治当细究
        有关慢性前列腺炎的中医研究已有不少论著和报道。对本病的病因病机也有不少探讨,给临床医师提供了宝贵经验,但应当注意的是,有的论述过于主观、武断,如认为“中医学认为慢性前列腺炎,多由思欲过度、房事失节或湿热蕴于精室所致”,与临床所见差之甚远。慢性前列腺炎是青壮年常见病多发病,多与久坐、疲劳、汗出受凉、饮酒等多种因素有关。中医辨证不是从病因病机推理,而是分析临床症状得出辨证,从所辨之证方可得出病因病机。对前列腺炎的辨证,不但要看前列腺炎的局部症状,而且更要看全身的症状,方能得出准确的辨证,也就明确了具体的病因病机,继而仔细辨具体方证,则疗效多能满意。今列举常见的证治如下。
        二、病久腰痛非肾虚,外寒内饮常有时
        慢性前列腺炎临床常见症状:小便不利,或尿频、尿急,或尿不尽,会阴不适,腰痛或身疼,口中和或口干不思饮,或饮水后胃脘不适,甚则呕吐等在辨证过程中,如囿于“腰为肾府”之句,责之于肾虚,治辄用肾气丸、六味地黄丸等补之,必使病情缠绵加重。孰不知此是外寒内饮之证,治疗在解表的同时予以化饮,使表解饮去,局部症状和整体症状自然好转。如仔细辨证,此为五苓散方证,药用:桂枝6g,茯苓10g,泽泻15g,白术I0g,猪苓10g。该方解表化饮多能显效。如尿道溢液、滴白(前列腺液滴出)者,加生薏苡仁15g,川萆薢10g;会阴坠胀者,加乌药6g;乏力、腰痛明显者,加仙灵脾12g。
        三、津血虚而水湿盛,淡渗益血慎苦寒
        性前列腺炎病久又常见:小便不利,尿道灼热或涩痛,口干思饮,心烦失眠等症,此证乍看是湿热下注,或肾阴虚相火旺,动用黄柏、苦参、木通等苦寒清热利湿,又加以知母、地黄等补肾,则必致阳气、津血伤而湿饮更盛。此证本是病久津血阴液虚而水湿盛,治疗唯有用甘淡渗湿、养血生津之法,才能使邪去正复。本证多见猪苓汤证,适证应用多有良效。药用:猪苓10g,茯苓15g,泽泻10g,阿胶10g,滑石12g。小便涩痛者加当归10g,赤小豆15g;热痛明显者加大黄3g;会阴、睾丸坠胀者加乌药6g,小茴香10g;尿道溢液者加生苡仁15g,川萆薢10g;尿频者加桑螵硝10g。
        四、少腹隐痛炎症轻,温中化饮建奇功
        慢性前列腺炎患者有轻有重,临床症状有多有少,同一个患者也有时轻有时重,有时症状多,有时症状少。如来诊患者只见少腹拘紧,或会阴隐痛,而不见小便小利等症,此为里寒饮停,是小建中汤的适应证,着重温中化饮,药用:桂枝10g,白芍18g,炙甘草6g,大枣4 枚,生姜I0g,饴糖45g。可适证加乌药、川楝子、小茴香、五灵脂、吴茱萸等。
        五、梦遗早泄补泻难廖,调营利湿敛神能平
        遗精、早泄是慢性前列腺炎多见的并发症,但有不少患者,尤其是青年患者并不知道自己有慢性前列腺炎,常因遗精、早泄难于启齿就医而自购补肾药补之不效,又买龙胆泄肝丸泻之而症益甚,心更恐惧,不得已来诊求医,经检查、解释方有所悟。审其证可见:小便不利,尿不尽,尿后或大便时尿道有蛋清样粘液溢出,时伴见心悸、盗汗、眠差等。此为营卫不和,外寒内饮之证,病久精血虚而水饮盛,湿久郁而上扰致神明不安。治当调和营卫、益精养血兼以化饮敛神为法,为桂枝加龙骨牡蛎合猪苓汤的适应证,药用:桂枝I0g,白芍10g,生姜l0g,大枣4枚,白薇12g,炙甘草6g,生龙骨15g,生牡蛎15g,川附子6g,猪苓 10g,茯苓15g,阿胶I0g,泽泻10g,滑石12g。其盗汗明显者加酸枣仁15g,尿浊者加生苡仁15g,川萆薢15g;尿痛者加大黄3g,或赤小豆15g,当归6g。
        以上所述仅是慢性前列腺炎常见证治,并非以此概全,临床还时遇肾虚寒的肾气丸证、血虚水盛的当归芍药散证、湿热下注的八正散证、上热下寒的甘草泻心汤证等等,有是证用是方,做到方药对证,慢性前列腺炎多能痊愈。
慢性肾炎如何辨治
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临床以水肿、蛋白尿、血尿、管型尿、高血压等为常见症状。根据病理诊断可分为系膜增殖性肾炎、膜性肾病、膜增殖性肾炎、局灶性肾小球硬化及硬化性肾小球肾炎等。我国以系膜增殖性肾炎最多见。本病多发于青壮年,也可见于其他年龄,病情多长年迁延不愈,多伴有肾功能减退或发展为肾功能衰竭、尿毒症,预后较差,宜早期诊治。中医治疗本病有一定特长,并不是一方专治,而是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症状用不同方药。
        一、外邪里饮表证实,祛邪利水炎可消
        有关中医治疗慢性肾炎的研究报道很多,全国性学术会议也多次召开,普遍认为,该病多属“正虚邪实,脾肾损伤为主”,惜治疗上多重于补虚,略于祛邪。其实该病在古代即是常见病,古代医家已积累了宝贵经验,最重视祛邪治疗。如《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篇》记载:“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越婢加术汤主之。”慢性肾炎最常出现面目及周身浮肿,小便不利,脉浮,口不渴或脉沉,口渴等症,辨证当为表邪实而里饮盛,为越婢加术汤的适应证,药用麻黄18g,生姜12g,大枣4枚,炙甘草6g,苍术18g,生石膏45g。本方适证应用,不但能改善临床症状,且能消除尿蛋白,改善肾功能,且不可视药味少,药平淡而妄加药味、药量,画蛇添足。但如咳嗽、咽痛明显者,可加杏仁、桔梗、半夏等;尿血者,可加白茅根、阿胶、生地黄炭等,有是证,用是方,经方之旨也。又病不论长久、冬夏、春秋,皆可出现外邪实于表,内饮盛于里之证,治当解表利水祛邪为务,且不可过早用补,闭门留寇。
        二、外邪里饮表气虚,固表利水治当时
        慢性肾炎不论新久,又可常见四肢浮肿,下肢为重,自感身重,汗出恶风。此也为外邪里饮之证,但表气已虚,故治疗以固表利水为法,宜用防己黄芪汤,药用防己 12g,生黄芪15g,苍术12g,生姜10g,炙甘草6g,大枣4枚。有报道黄芪可消尿蛋白,这里的生黄芪是用于固表,与它药配伍旨在利水祛邪实,无表虚者当慎用之。如身疼、肢冷明显者,可加茯苓、附子等。
        三、血虚水盛病厥阴,养血利水正能康
        当慢性肾炎浮肿不甚,而见乏力,腰背、胸胁酸痛,头晕心悸,咽干心烦,眠差多梦等症,此表里邪不明显,而现半表半里阴证,即为厥阴病兼见血虚水盛,治以温阳化饮,和解厥阴,养血利水,为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的适应证。药用柴胡12g,黄芩10g,天花粉12g,生牡蛎15g,生龙骨15g,桂枝 10g,干姜6g,当归10g,白芍10g,川芎6g,泽泻12g,茯苓12g,炙甘草6g。如畏寒、肢冷、小便不利者,可加仙灵脾、川附子、益智仁等。
        四、肾炎面容有特征,阳虚水泛是大宗
        不论急性还是慢性肾炎,常可看到其特殊的面容,即皮肤萎黄,既不是贫血,又不是黄疸,一望便知这是肾炎面容。中医重视望诊,在古代已有记载,如《金匮要略 •水气病脉证并治篇》有:“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正是形容肾炎患者的面部、周身皮肤萎黄而同时浮肿的样子。可惜西晋王叔和把“黄”改为“洪”,后人又有不少附和者,造成后学费解、误解。其实临证者经常看到肾炎面容,如排除贫血证,再加问诊、检查,便可诊断为慢性肾炎。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黄肿并不同于黄疸证之多是湿热,而是并见于虚、实、寒、热之证,如前之外邪里饮表实证、外邪里饮表虚证、血虚水盛少阳证等,更多见于慢性肾炎病久,四肢浮肿、畏寒肢冷、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少腹不仁等症,即呈阳虚水泛之证,治疗则应温阳化饮,宜用金匮肾气丸加减。
        以上是慢性肾炎常见的方证及治疗大法,该病临床表现虚实夹杂,复杂多变。因正虚易受外邪,症状也就多变,治疗也必随之而改变。如因外感而出现鼻塞、头疼、身重时,则宜用大青龙汤;如外感出现咽疼、口苦、纳差、心下痞等症,则宜小柴胡汤加生石膏、桔梗;如出现尿急、尿频、口渴等症,则宜与猪苓汤。随证治之,不能仅守一方,又慢性肾炎多有肾功能不全,用药应尽量减轻肾脏负担。治疗本病辨证要准,用药要精,多余的药不论是攻还是补,对肾功能都是不利的。

回归自然 发表于 2010-3-23 12:20

[color=#ff0000]冯世纶:生姜的作用不可小视[/color] 冯世纶:生姜的作用不可小视
              作者:杨丽平
生姜既是日常食品,又是一味常见的中药。然而现在许多医院的中药房或药店多不备生姜,似乎是可有可无之药。笔者有幸听了中日友好医院冯世纶教授关于生姜的论述后,颇感生姜在中医治疗疾病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治发热妙用生姜
笔者曾听冯老讲述治疗一例发热患者,至今印象深刻。患者凌某,男性,45岁,某宣传处处长。主诉:发热一周。患者于一周前由于调摄不甚出现发热、恶寒,自测体温39.2℃。遂收入院治疗。用尽各种抗生素,热势不退,体温仍维持在39℃~40℃。后用消炎痛栓,强行发汗,致大汗出,体温稍降后,又逐渐升至39.8℃。告知谓“三周热”,无奈请冯老会诊。症见:发热,体温39.3℃,头痛,身痛,晚上有寒战,口微干。舌质淡白,苔薄黄,脉浮紧。冯老辨证为外寒里热之大青龙汤方证。予大青龙汤原方:麻黄18g,桂枝10g,杏仁10g,炙甘草6g,生石膏45g,大枣4枚,生姜15g。次日早晨,患者诉未出汗,反而增加腹痛一症。细查原因,原来是药房未备生姜。于是嘱患者家属亲自加入生姜15g,原方急煎,服完一剂后,患者微汗出,热退身凉,腹痛亦随之消失。本例发热患者,证属大青龙汤证,因方中未加入生姜,不但没有发汗,反而导致腹痛。而加入生姜,一剂而愈。可见,生姜在治疗热性病中是不可缺少的一味中药。
  二、欲明方证必先解生姜
冯老强调,通过真正明了生姜的作用,才读懂了《伤寒论》的一些方证、条文。如《伤寒论》第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对于原方是去桂还是去芍药,自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至近代几百年来争论不休。去年,冯老发表一篇《<伤寒论>第28条方证解》。文中虽然对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从方证上给予了详细的论述。后来,由再读胡希恕老师笔记有关桂枝汤的论述,得到启示,仲景在《伤寒论》解表发汗的药物除用麻黄、桂枝外,还有葱白、葛根和生姜。故冯老又在前一段时间,发表了一篇《辨方证解<伤寒论>第28条》,从生姜的解表作用,明确了第28 条去桂还是去芍的正误。第28条是在讲外邪内饮的太阳病,“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是说单服桂枝汤或用下法,使表不解饮不去,且造成津伤表更虚,因见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证仍属外邪内饮,因表虚津虚甚不能再用桂枝发汗,故用生姜发表;因有心下满微痛,故必用芍药缓其满痛;在解表的同时利饮因加茯苓白术是为定法。这样我们很清楚地认识到:本方证因无桂枝证,当然不能用桂枝,因有腹满痛,当然不能去芍药,即原文是正确无误的,不能改桂去桂为去芍。
  《伤寒论》用生姜解表的类似条文还不止这一条,如《伤寒论》第174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注意本条是讲两个方证,第一个方证是讲桂枝附子汤,其方证主要特点,是脉浮而涩,标明病在表,病虽在表,但因津液虚,实已陷于阴证、虚证,即少阴病。因腹气虚,故以桂枝去芍药加附子并重用桂枝、附子,而成桂枝附子汤温阳强壮发汗解表治剂。第二个方证是讲去桂加白术汤方证,又称白术附子汤方证。若小便自利,丧失津液,大便缺少津液而硬,则不能以桂枝再发汗,因尚有少阴表证未解,故用生姜配附子温阳强壮解表,即以上方去桂加白术汤主之。方中附子、白术一可使小便正常,津液回复,大便则不硬,二配生姜可解表去湿痹。需要注意的是:本方证是津伤重而表寒湿重的少阴证,故治疗重在温阳化湿解表,因津伤重,故不但不能用麻黄发汗,连桂枝也不能用,只能用生姜微微发汗,而重用术附祛寒湿。《伤寒》第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本条是说:原为外邪内饮的太阳病,因单纯发汗不同时利饮,造成津伤病不解、表不解,因津伤陷于少阴,故呈现与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反发热,脉沉者”相类证,故见“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仲景明确指出真武汤方证属表阴证少阴病,即《伤寒》第316条的:“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真武汤主之。”即真武汤方证为少阴病的外邪内饮之证,其解表是用生姜,因病陷少阴故伍附子,这里可知,真武汤方证与白术附子汤方证同属外邪内饮的少阴病,治疗都用生姜而不用桂枝解表。因此,正确理解生姜的解表作用,对于《伤寒论》原文的理解都有帮助,可以解决《伤寒论》中的一些疑难问题。
  三、治咳常用生姜
冯老在临证时,止咳常用生姜,特别是有一部分咳嗽患者,在用清热宣肺之类的药物不效时,常用生姜而取效。若临证时忽略生姜,则会使疗效大打折扣。如冯老近又治一咳嗽患者,诊是半夏厚朴汤证,用半夏厚朴汤六剂不效,很是心疑,后得知患者用煎药机煎药,未加入生姜,又嘱其加入生姜20g,三剂而取效。笔者感慨万千,生姜的作用不可忽略。生姜的止咳作用,大概从两方面去解释,一是有些咳嗽患者仍有表邪,生姜通过解表而达到止咳;二是止痒,生姜有降逆化痰之功,消除痰饮即可止痒止咳。冯老临床上,遇到寒性咳嗽时,处方时必用生姜,有时让患者口含生姜片或用生姜汁润喉,即可达到止咳的目的。
  《伤寒论》载方113首,用药87种,其中与生姜为伍的方剂就有27首,纵观《伤寒论》方中生姜的作用,除了解表、止咳作用外,尚有调和营卫、温中化饮、降逆止呕、解诸药毒等功效。仲景所论生姜有其重要的价值和深刻的内涵,不可轻视其作用。


[size=10pt]生姜:味辛、性温、无毒。[/size][size=10pt]
     [/size] [size=10pt]有散寒发汗、止呕、开痰、健胃消食、助阳、解毒等功效。可除头痛、鼻塞,去水肿、气胀。常用于风寒感冒、咳喘、多痰、呃逆、呕吐、水肿、气胀、腹酸痛、痢疾等症。[/size][size=10pt]
       [/size][size=10pt]生姜[/size][size=10pt]30[/size][size=10pt]克,煮汤服,若加些红糖,效果更佳。治风寒感冒等引起的畏寒、发热、腹痛、呕吐等症。[/size][size=10pt]
      [/size] [size=10pt]生姜[/size][size=10pt]1[/size][size=10pt]块,如蛋黄大,切碎和鸡蛋[/size][size=10pt]1[/size][size=10pt]个、拌匀,入油锅煎黄,趁热吃,每天晨起[/size][size=10pt]1[/size][size=10pt]次,[/size][size=10pt]7[/size][size=10pt]天为[/size][size=10pt]1[/size][size=10pt]疗程。治咳喘。[/size][size=10pt]
      [/size] [size=10pt]姜屑用酒冲服,治偏风。能驱寒逐邪、发表温经、燥脾湿、止呕消痰。[/size][size=10pt]
     [/size] [size=10pt]生姜片,放口中咀嚼,咽下汁,一般嚼[/size][size=10pt]1—3[/size][size=10pt]片。可治呃逆。[/size][size=10pt]
     [/size] [size=10pt]生姜煮糖水,热饮[/size][size=10pt]1[/size][size=10pt]大碗。治胃寒呕吐、呃逆等,还治受寒发热腹痛等。[/size]
[size=10pt]
      [/size][size=10pt]姜皮性凉。可消浮肿、腹胀内的痞块、调和脾胃,去眼球上的白膜。[/size]
[size=10pt]
      [/size] [size=10pt]姜能助阳,茶能助阴。都能消散恶气、调和阴阳。用生姜带皮切细,入茶中,任意饮用。可治热痢。生姜去皮切细入茶中,任意饮用,可治寒痢。非常有效。(无论白痢、红痢都适宜饮用)。干姜[/size][size=10pt]1[/size][size=10pt]两,水泛为丸每日[/size][size=10pt]3[/size][size=10pt]次,每次[/size][size=10pt]1[/size][size=10pt]钱半。治久痢。[/size][size=10pt]
      [/size] [size=10pt]生姜生用能发散、熟用和中。干姜性热、止咳温中。治肠病、腹泻和血闭。[/size]
[size=10pt]
      [/size] [size=10pt]生姜、味辛、性热。与相关药配用,可通利肺气。治疗感冒、咳嗽;开脏腑、通关节、宣经络。治冷痹、寒痞积聚、反胃呕吐、痢疾、腹中寒痛,开胃扶脾,助消化,祛瘀滞。[/size][size=10pt]
      [/size] [size=10pt]姜能消痰下气,童尿能除火。姜汁和童尿服,可解中风、中暑、中气、中毒、中恶、干霍乱一切暴病。[/size][size=10pt]
      [/size] [size=10pt]红糖[/size][size=10pt]1[/size][size=10pt]两炒焦,放入鲜姜[/size][size=10pt]2[/size][size=10pt]两,加水煮沸[/size][size=10pt]10[/size][size=10pt]分钟,去渣温服。止咳嗽。生姜[/size][size=10pt]1[/size][size=10pt]两取汁与蜂蜜[/size][size=10pt]1[/size][size=10pt]两调服。治呃逆。[/size][size=10pt]
      [/size] [size=10pt]生姜横切[/size][size=10pt]1[/size][size=10pt]片,放炭火上略烘,带热摩擦前后颈部与肩部。治小儿伤风咳嗽,无法安眠。[/size][size=10pt]
      [/size] [size=10pt]生姜半斤捣取汁,隔水蒸一、二十沸,再和半斤红糖溶入收膏,四天服完,一日[/size][size=10pt]2[/size][size=10pt]次。(治胃寒痛)。[/size][size=10pt]
     [/size] [size=10pt]生姜捣取汁和蜜服。治中暑呕吐、不能下食。[/size][size=10pt]
      [/size][size=10pt]生姜,加入不易消化的食物中烹调。能健胃助消化。[/size][size=10pt]
     [/size] [size=10pt]生姜炭[/size][size=10pt]3[/size][size=10pt]钱,研末,冲黄酒服。治血崩。[/size][size=10pt]
     [/size] [size=10pt]鲜姜[/size][size=10pt]5[/size][size=10pt]钱、红糖[/size][size=10pt]1[/size][size=10pt]两,水煎服。治痛经。[/size][size=10pt]
     [/size] [size=10pt]生姜能开胃,宜白天吃,夜间不要吃。(晚上吃萝卜能消食)。[/size] [size=10pt]生姜还有抗氧化作用。可抗衰延寿。[/size]
[size=10pt]
      [/size] [size=10pt]生姜多吃,会引起口干、喉痛、便秘、诱发痔疮。患有痈疮的人,吃多了姜,会长恶肉。烂姜对肝有害,切不可食。[/size]

回归自然 发表于 2010-3-23 12:21

冯世纶教授运用经方的经验与体会
冯世纶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伤寒学者和经方临床家,是已故中医学家胡希恕先生的高徒。冯先生教学、临床近半个世纪,学验具丰。他精湛的医技和高尚的医德,早为海内外人士所肯定。笔者有幸待诊于左右,受益匪浅。先生不但教给我诊治疾病的方法,同时也教会了我如何体会病人的疾苦和怎样做人,这是我一生都难以忘怀的。今仅就先生辨证风格,谈一下他对经方的认识和运用。

   1.真武汤

  真武汤,又名玄武汤。先生认为本方有温阳利水,健脾蠲饮的功效。其中茯苓淡渗利水,主治心下动悸。白术健脾去湿,主治小便不利。附子辛温燥热,可以温通十二经络,有振奋元阳,除痹止痛的作用。生姜止呕散饮,祛寒健胃。白芍可以滋阴利水,和营除痹。这五味药互相配伍,互相监制,不但可以协同发挥温阳利水,健脾蠲饮的功效,而且相互之间避免了彼此的副作用。

先生曾对真武汤的适应症,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头晕心悸,下肢浮肿或痛,脉沉”。也就是说,临床上无论见到什么样的疾病,只要符合上述真武汤的适应症,就可以大胆运用。起初由于听起来很新鲜,所以对老师的话将信将疑。后来经过先生的不断教导以及自己在临床上小心谨慎的验证,事实证明,这些都是先生临证中所积累的宝贵心得。

一、肾下垂治疗后遗症

张某,男,48岁,司机。有腰痛史近二十年。久经中西医治疗,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去年公出,在哈尔滨医大二院确诊为肾下垂伴肾积水,经过腰穿注射硬化剂奎宁,病情一度得到缓解。但是,三个月前,由于过度劳累,腰痛再次复发。刚开始可以通过休息,使腰痛得以减轻。到后来就需借助止痛药来缓解病情了。诊时证见:腰酸腰痛,自觉腰部肿胀、发热,而又怕冷。无头晕目眩,但常于起立时眼前发黑。心悸纳少,胃脘恶寒。左足背上有手指肚大一块麻木而失知觉。大便时结时溏,小便有时可见血尿。口干不思饮,舌淡胖,苔白润。切腹呈心下痞状态,切脉沉弦。证属阳虚停饮,治以温阳化饮,予真武汤化裁:

   炮附子10克 、 白芍15克、 茯苓30克、 苍术15克 、 生姜10克 、 阿胶10克、白术15克、 茜草10克

  结果:服上药七剂后,已经看不到血尿,腰痛也大为减轻,肿胀失,局部发热感无。只是劳动或久坐后,腰部仍然酸痛。自言过去常有遗精。经上次穿刺治疗后,对性生活毫无兴趣。继以上方加枸杞子、蛇床子、生龙牡填精益肾,加减服至月余,腰痛再未复发。

  体会:肾下垂一病,中医没有记载。但久经中西医治疗,没能治愈,说明没有抓住本质。从中医角度来看,似属虚证,所以许多中医一开始就用了大量滋腻的补肾药,如熟地、首乌、黄精之属。不但无效,反因药味甘甜碍脾恋隔,致生他变。其实,本例病人证属虚实夹杂,先因脾肾阳虚,后有寒饮内停。从腰痛、腰部肿胀、足背麻木、心悸、脉沉弦等证来看,正是真武汤的方证。所以按证治疗,效如桴鼓。提到方证,冯世纶老师曾经跟我讲过他的经历,他说起初他也不懂什么叫方证。后来在老师胡希恕先生的悉心教导下,渐渐知道辨方证是不同于一般辨证的。它源于《伤寒杂病论》,如书中所述的桂枝汤证、柴胡汤证等皆属此类。它是一种朴素的、对应性很强的辨证方法,有一定的特征性。凡是疾病的表现与原文的记载相符和的,就可以选用原文所举的方剂进行治疗。这种通过审查、核对,以期找到更适于病情的方剂的过程,就是辨方证。而一般常用的脏腑五行,卫气营血等辨证方法,是后世历代医家对中医药的补充,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臆断和揣测。至于如何辨好方证,冯世纶老师早有论述,详细情况可见于先生的著作--《经方传真》及《经方传灯》等书,这里不在赘述。

   二、低血压

王某,女,42岁。因痔疮引起低血压已七年。服过许多中药如补中益气汤、归脾汤、人参养荣丸等,效果都不明显。无奈病作时,只能静点葡萄糖以及能量合剂。对中医已无多大信心。这次是在儿女强力劝说下,抱着试试的态度前来诊病的。当时证见头晕心悸、面色萎黄、纳少胸满、身疲乏力、失眠多梦,大便干结,小便短少,并自言最近明显气短。用手抚按胃脘部,觉得心下痞硬,此刻患者更加气短。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根据上述表现先生辨为胃弱血虚,水饮内停。他说此时服用滋腻药以补气生血,反而会使脾胃失和,阻碍了气血的生成。先予茯苓饮合当归芍药散,健脾利湿,养血祛饮。

   茯苓20克、 白术15克、 党参15克、 陈皮20克、 生姜15克、 枳实10克、 当归15克、 泽泻15克、 白芍10克

  二诊,上方七剂后,头晕心悸减,大便转常,食纳增加,用手抚按胃脘,已不觉短气。详细询问得知,该患一直怕冷,尤其是一到冬季,痔疮发作就更加频繁。结合当前的脉沉细弦等症,先生认为本病主要是由于胃弱血虚,导致水饮内停,日久寒饮伤阳,水邪上犯,所以畏寒怕冷、头晕心悸诸证蜂起。当主以真武汤。

   茯苓20克、 白术15克、 生姜15克、白芍15克、 党参20克、 黑附片15克、桂枝10克、 陈皮20克、 炙甘草10克

   结果:一直以真武汤为基础方,并据证合用过苓桂术甘汤、当归芍药散、茯苓饮、桂枝茯苓丸等调血化饮的方剂。经过两个月的治疗,最终获愈。

体会:低血压是现代医学的病名,同时也是一个症状。用中药治疗一定要辨方证。否则即使用了大量的补气、补血药,因不对“证”,也不会有效。这例病人的头晕心悸等证,不完全是气血虚衰,而是由于阳虚停饮、导致水邪上犯所引起的。初诊时根据纳少胸满、头晕心悸、心下痞硬、面黄气短等证,用茯苓饮合当归芍药散消痞化饮、调和气血。二诊时,因有阳虚畏寒、头晕目眩、小便不利、舌淡、脉沉弦等证,所以辨为胃虚停水,寒饮上犯,予真武汤加党参、陈皮、桂枝、甘草,温阳建胃、下气化饮。因药与证符,故收效颇捷。先生常说:“治病,尤其是治疗一些久治不愈的疾病。一定要落实到大经大法上,先分清病在六经中的哪一经。疾病是在表、在里、在阴、在阳,还是属热、属寒、属虚、属实。这样六经即定,八纲已明,才可以进一步辨该病是六经中哪一个方的方证。”比如本病最后辨为少阴虚寒症,但并不是说少阴经中每一个方子都可以用,还须进一步辨方证。最后认为本病既不是少阴热化的黄连阿胶汤证,也不是外寒内饮的麻黄附子细辛汤证。而是阳虚水停的真武汤证。

   三、偏头痛

  姜某,女,32岁。头痛发作数月,偏于左颞侧。痛时欲以手击头部。自言今夏天气炎热,常常暴饮冰水后于背阴处纳凉,致使入秋之后便发生头痛。起初因病情较轻,并未在意,后来即使服用镇痛药也很难缓解。今日慕名求先生一诊。现证见:左头痛,伴眉棱骨疼痛,晨起有恶心感。手脚发凉,面色恍白,精神不振,容易气短。口干少饮,小便清频,有时腹痛,伴有腹泻。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沉细弦。根据上证,先生辨为少阴寒虚,里饮内停。予真武汤温阳健脾,蠲痛除饮:

   黑附片15克、 茯苓30克、 白术20克、 白芍药20克、 苍术15克、 生姜15克

   结果:服药仅三剂头痛便止。因手足不温继以真武汤加当归、细辛、吴茱萸等又服了三包,诸病方痊。

   四、高血压

  周某,男,57岁,脑血栓后遗症三年多。现证头晕,走路不稳,呈“振振欲僻地”状。血压22.5/16.3千帕斯卡,一直服用尼群地平等西药维持。舌淡嫩,苔薄白,脉沉弦。与柴胡龙骨牡蛎汤通达少阳,降逆除饮:

   柴胡15克、 党参15克、 黄芩10克、 清夏10克、 生姜15克、 茯苓20克、 桂枝10克、 大枣5个、 龙骨20克、牡蛎20克、 大黄5克、 钩藤15克

  上药服七剂,头晕减轻,但仍行路不稳,血压如前。追问得知其人平素常有畏寒怕冷,小便不利,但无鼻塞发热,脉浮身痛等表证。再结合舌淡脉沉弦,“振振欲僻地”诸症,先生认为本病不属肝风内动引起饮邪上犯,而是由于少阴虚寒,坐镇失权,导致水邪肆虐,上串下扰。此时当温阳化饮,与真武汤。

   黑附片10克、 茯苓30克、 白术25克、 生龙骨20克、 白芍20克、 生姜15克、 生牡蛎20克

   结果:服上方加减近四十剂,诸证皆平。

   体会:高血压一病,临床用热药的机会很少。而这例病人却前后用附子近一公斤,未见不良反应。可见“有是证,用是药”,是有一定道理的。

< tcmlibdiv="document.getElementById('spid158268');" var tcmlibdiv; type="text/javascript.">五、先天性心脏病

  王某,女,46岁。有先天动脉导管未闭性心脏病。曾做过两次大手术,但仍不能根本解决病痛。在旁人的介绍下,找我诊治。现证见:浮肿,心悸,每日需服用利尿、强心药来维持。畏寒怕冷,纳食较差,精神萎靡,言语低微,睡眠不佳,面色黎黑,口唇紫绀,舌上有淤点,小便不利,大便稀溏,脉沉细,按之无力。根据老师的教导。这正是真武汤证,所以先予真武汤一试。

   制附片15克、 党参20克、 茯苓25克、 炙甘草15克、 白术25克、 陈皮30克、 木防己15克、 白芍20克、生姜10克

  七剂后,仍然浮肿,但已不需要西药双氢克尿塞等品。纳食增加,小便畅利,精神转佳,但心悸气短、畏寒怕冷如前。继以真武汤与服。

  结果:这例病人一直以真武汤为主,前后服用近一年。虽然没有达到根治的效果,但却因为服用中药,而停服了所有的利尿、强心类西药。至今仍然保持比较良好的健康状态。

  总结:真武汤主要的作用是温阳健脾,利水除饮。它是少阴虚寒兼有停饮的主方。在诊治疾病的时候,只要符合虚寒停饮的病因病机,就可以按证应用真武汤。例如姜某的偏头痛,根据病史,有过热天贪凉暴饮的经历,再结合秋天病作、手脚发凉、面色恍白、溲清气短、腹痛腹泻、口干少饮、舌淡脉沉等证,辨为脾弱阳虚、寒饮中停。由于病因、方证、药证想吻合,所以只服了三包药,偏头痛就再没有发作。因手足不温,测知其素体阳虚,又与原方三剂加当归、吴茱萸等味温阳调血,防其复发。本文所指的素体,就是素来的体质、平素的体质,他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或者后天由于大病、久病等原因造成的特有的体格类型。比如病例二、三、四、五都具有久治不愈,耗伤阳气(阳气,指人体细胞的活力。由于病久不愈,势必耗伤这种“活力”)的病机病势存在。所以从体质上讲,应该属于阳虚体质。这样体质的病人,大多适应于服用附子类配方。但要权衡主次,比如这几位病人在体质虚寒没被改善的情况下,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水饮内停。所以选用真武汤散寒除湿,温阳化饮是此时最好不过的治剂。但亦应结合仲景原书对真武汤方证的记载: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或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润动,振振欲擗地等。我在临床上也曾用于治疗许多疾病,如慢性胃炎、肠炎、腹膜炎、肾炎、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脑血栓后遗症等,都收到过满意的疗效。

回归自然 发表于 2010-3-23 12:23

[size=6][color=#ff0000]冯世纶--伤寒临床讲记[/color][/size][size=4]1.不明原因发热
安某,女,66岁,医师,初诊日期:2007年2月26日
主诉:不明原因发热12 天。患者12天前由于调摄不慎出现发热,自测体温39.2,全身疼痛。就诊于某医院,输头孢类抗生素4天后,体温降至37.℃低热状态。后体温升至38.0℃,又输用清开灵注射液,在输液过程中发生寒颤,遂停用。用地塞米松缓解但仍汗出、身热,白血球高,因收住院治疗,并用爱大和阿奇霉素等抗生素,发热仍不见好转,患者为求中医诊治,请冯老会诊。
现患者症见:白天体温正常,每至晚上9时至11时之间,必先发寒战,约5~6分钟后,体温升至39.0℃至40.0℃之间,发热持续30分钟后,大汗出,汗出后体温降至正常。由于汗出多,患者汗后内衣全湿。口中和,不苦,无口干渴、咽痛。胸胁部胀痛,无咳嗽,无腰痛、尿频、尿急,小便调,大便1~2次/日,成形,眠可。化验检查:血、尿常规及风湿因子均在正常范围。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沉细滑。
中医诊断:发热。西医诊断:发热原因待查。
《伤寒论》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无热恶寒者,发于阴。”发热症状可见于《伤寒论》之太阳病、阳明病和少阳病,但先要判断六经的归属,在细辨方证。
此患者无口苦、咽痛、胸胁部胀痛,可排除少阳病;
无口干渴、大便调,可排除阳明病。
此患者主症为恶寒发热汗出,故为太阳病。
《伤寒论》第54条:“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size][url=http://www.tcmlib.com/zy/html31/showdetail-333034322ce6a182e69e9d2c7a79.html][size=4][color=#6d5887]桂枝[/color][/size][/url][size=4]汤。”原文述脏无他病者,是说内脏无病,言外之意是说并在外,时发热自汗出者,谓发热自汗出有定时,这也是卫气不和所致,宜在发热自汗出之前,用[/size][url=http://www.tcmlib.com/zy/html31/showdetail-333034322ce6a182e69e9d2c7a79.html][size=4][color=#6d5887]桂枝[/color][/size][/url][size=4]汤发汗则愈。
[/size][url=http://www.tcmlib.com/zy/html31/showdetail-333034322ce6a182e69e9d2c7a79.html][size=4][color=#6d5887]桂枝[/color][/size][/url][size=4]汤之适应证,用[/size][url=http://www.tcmlib.com/zy/html31/showdetail-333034322ce6a182e69e9d2c7a79.html][size=4][color=#6d5887]桂枝[/color][/size][/url][size=4]汤原方即可获效。

故冯老辨证属太阳表虚之营卫不和证,方用[/size][url=http://www.tcmlib.com/zy/html31/showdetail-333034322ce6a182e69e9d2c7a79.html][size=4][color=#6d5887]桂枝[/color][/size][/url][size=4]汤原方,方药如下:[/size][url=http://www.tcmlib.com/zy/html31/showdetail-333034322ce6a182e69e9d2c7a79.html][size=4][color=#6d5887]桂枝[/color][/size][/url][size=4]10g,[/size][url=http://www.tcmlib.com/zy/html45/showdetail-343432352ce799bde88a8d2c7a79.html][size=4][color=#6d5887]白芍[/color][/size][/url][size=4]10g,炙[/size][url=http://www.tcmlib.com/zy/html43/showdetail-343235362ce79498e88d892c7a79.html][size=4][color=#6d5887]甘草[/color][/size][/url][size=4]6g,[/size][url=http://www.tcmlib.com/zy/html17/showdetail-313637322ce5a4a7e69ea32c7a79.html][size=4][color=#6d5887]大枣[/color][/size][/url][size=4]4枚,[/size][url=http://www.tcmlib.com/zy/html43/showdetail-343238332ce7949fe5a79c2c7a79.html][size=4][color=#6d5887]生姜[/color][/size][/url][size=4]5片。1剂,水煎服。嘱其在晚上10点寒战前服用,药后再喝一碗稀粥,并盖被见微汗。
结果:患者服上方后,当晚即没有出现寒战,体温轻微升高至37.6℃.第二日又服上方一剂,寒战发热症状消失,仍有自汗出。
改服麻杏苡甘汤、[/size][url=http://www.tcmlib.com/zy/html31/showdetail-333034322ce6a182e69e9d2c7a79.html][size=4][color=#6d5887]桂枝[/color][/size][/url][url=http://www.tcmlib.com/zy/html82/showdetail-383131372ce9be99e9aaa82c7a79.html][size=4][color=#6d5887]龙骨[/color][/size][/url][url=http://www.tcmlib.com/zy/html40/showdetail-333938392ce789a1e89b8e2c7a79.html][size=4][color=#6d5887]牡蛎[/color][/size][/url][size=4]汤隧愈。[/size]
[size=4]徐某,女,25岁,个体户,初诊日期:2007年1月4日

左下腹包块8年余。患者诉8年前曾去广东打工,由于不习惯南方水土以及饮食,出现习惯性便秘,自服果导片(2片/日)以通便。服用100片,右下腹出现一个良性包块,大小约3.5cm×5.0cm,质软,按之可移动或缩小,但不久又出现。后患者调动工作,习惯性便秘好转,但左下腹包块仍旧存在。腹部B超及腹部立卧位X片均未见异常,其余生化检查均正常,患者为求中医治疗,慕名请冯老诊治。
刻诊:形体偏胖,精神可,左下腹可见一3.5cm×5.0cm大小包块,质软,按之移动并呃逆,偶有牵拉感,余未见异常,食纳可,眠安,二便调,舌质淡,苔薄白腻,脉沉细。

该患者左下腹包块,现代医学通过各种检查均未明确诊断,而患者却有明显的不适,这就靠中医的辨证论治了。当时患者叙述完症状后,冯老立刻就背出了《金匮要略•水气病》第30条的原文:“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冯老认为原文中的“旋盘”为古代做凉粉的盘子,但谓“边如旋盘”则说明边缘界限分明,再结合该患者的具体症状、体征,以及舌脉可判断此包块为水饮所作。由于患者当年打工时,水土不服,且又久用果导片,导致脾胃功能受损,运化失常,水饮内停而致包块内生。

故用枳术汤,[/size][url=http://www.tcmlib.com/zy/html29/showdetail-323839362ce69eb3e5ae9e2c7a79.html][size=4][color=#6d5887]枳实[/color][/size][/url][size=4]行气、破结而消胀满;[/size][url=http://www.tcmlib.com/zy/html44/showdetail-343336382ce799bde69caf2c7a79.html][size=4][color=#6d5887]白术[/color][/size][/url][size=4]、[/size][url=http://www.tcmlib.com/zy/html57/showdetail-353632322ce88b8de69caf2c7a79.html][size=4][color=#6d5887]苍术[/color][/size][/url][size=4]温中逐饮。

冯老辨证属太阴病兼有水饮,予枳术汤:

方药如下:[/size][url=http://www.tcmlib.com/zy/html29/showdetail-323839362ce69eb3e5ae9e2c7a79.html][size=4][color=#6d5887]枳实[/color][/size][/url][size=4]10g,[/size][url=http://www.tcmlib.com/zy/html44/showdetail-343336382ce799bde69caf2c7a79.html][size=4][color=#6d5887]白术[/color][/size][/url][size=4]15g,[/size][url=http://www.tcmlib.com/zy/html57/showdetail-353632322ce88b8de69caf2c7a79.html][size=4][color=#6d5887]苍术[/color][/size][/url][size=4]15g。5剂,水煎服。

结果:患者服用2剂后,自觉包块明显减小,包块牵拉感消失,又继服3剂,左下腹包块消失,随访至今未再复发。[/size]


[color=#ff0000]   冯世纶教授经方系列之少阴身冷恶风案[/color]


【环球中医网医案频道】冯世纶医案:少阴身冷恶风案一则罗某,中年男性,自觉身上四肢关节发紧感,似有冰块,身不疼,恶风,不敢吹空调及风扇,脚心凉,口干欲饮,舌暗红苔黄。
麻黄6g        桂枝10g         白芍10g       知母15g
炙甘草6g    苍术15g         茯苓12g       炮附子10g
秦艽10g      生白术15g     生石膏45g    豨莶草12g
防己10g      生姜12g         大枣4枚   
七剂水煎服   二诊服上方后诸症好转,脚心凉减轻,自诉现夜间可光膀入睡。两膝、肩关节仍有紧感。
桂枝10g        白芍10g       炙甘草6g      茯苓12g  
炮附子15g    生白术15g    防己10g       薏苡仁18
七剂水煎服

【案】:此少阴表虚寒证比较明显,故发汗解凝,邪气汗出而散。但发汗解表的同时要注意顾护正气,不可解表伤津耗气,故一诊在桂枝芍药知母汤的基础上加苓术附顾护中焦。因其口干欲饮,此为上热,加生石膏清热二诊时,寒邪散去,余邪未尽,仍以桂枝加苓术附散邪、实里,加防己、薏苡仁加强散风寒湿邪的作用。
由此案可以看出:发汗解表切莫伤津液,无论太阳病还是少阴病,都要重视“阳”的作用。正如大论曰:“此无阳也,不可发汗。”
此少阴表虚寒证比较明显,故发汗解凝,邪气汗出而散。但发汗解表的同时要注意顾护正气,不可解表伤津耗气,故一诊在桂枝芍药知母汤的基础上加苓术附顾护中焦。因其口干欲饮,此为上热,加生石膏清热。
二诊时,寒邪散去,余邪未尽,仍以桂枝加苓术附散邪、实里,加防己、薏苡仁加强散风寒湿邪的作用。
由此案可以看出:发汗解表切莫伤津液,无论太阳病还是少阴病,都要重视“阳”的作用。正如大论曰:“此无阳也,不可发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