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之魂幽暗公主召唤:中医水饮与痰饮区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01:20:41
痰饮.      (饮食宜忌)
概述 : 痰饮是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异常,导致水液停积某些部位的一类疾病。现代医学之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渗出性胸膜炎、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胃炎、胃下垂、胃扩张、幽门梗阻、肠梗阻、肾炎水肿等疾病的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而具有本证的临床表现者,均可参照本篇进行施治。 (中医必读)
病因病机 :
1)外感寒湿,气候寒冷,或冒雨涉水,或久居湿处,而致寒湿外侵,肺卫失宣,湿邪浸渍肌表,湿困脾阳,水湿不化,而成痰饮。 (中医必读)
2)饮食所伤,暴饮过量之水,或过食生冷之物,中阳暴遏,脾不运化,水液停聚而为痰饮。
3)劳欲所伤,劳倦过度而伤脾阳,纵欲行房,则伤肾阳。脾肾阳气亏虚,气化失司,水液难以输化,停积而为痰饮。
病机特点 :
痰饮的病机,与肺、脾、肾三脏相关。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肺有通调水道的作用,脾有运化水湿的功能,肾司开合,蒸化水液,分清泌浊,三脏互相协作,共同完成水液的吸收、运行和排泄,若三者功能失调,则通调、输转、蒸化失权,必致水液停积成为痰饮。在肺、脾、肾三脏中,以脾的健运与否最为关键。若脾阳一虚,则上不能输精以养肺,下不能助肾以制水,造成水液的潴留而成为饮患,故痰饮的形成,与脾的关系最为密切。 (中医必读)
辩证施膳 :
ZH/07/06/01 脾阳虚弱. (痰饮)
主证 : 胸胁支满,心下痞闷,胃中有振水音,脘腹喜暖恶冷,背寒,呕吐清水痰涎,口渴不欲饮,心悸、气短、头昏目眩、食少,大便搪,舌苔白滑,脉弦细而滑。 (中医必读)
治法 : 温脾化饮。
方例 : 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加减。
按语 : 若小便不利,眩冒者,加泽泻、猪苓;若阳虚衰,脘腹冷痛者,加干姜、肉桂、吴萸。
ZH/07/06/02 饮留胃肠. (痰饮)
主证 : 心下坚满或痛,自利,或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腹满、便秘,舌苔腻,色白或黄,脉沉弦或伏。 (中医必读)
治法 : 攻下逐饮。
方例 : 甘遂半夏汤或己椒苈黄丸加减。
按语 : 若胸满者,加枳壳、厚朴;若口渴舌燥,苔黄者,加芒硝。
ZH/07/06/03 邪犯胸肺. (悬饮)
主证 : 寒热往来起伏,汗少,咳嗽,少痰,气急,胸胁刺痛,呼吸转侧疼痛加重,心下痞硬,干呕、口苦、咽干,舌苔薄白或黄,脉弦数。 (中医必读)
治法 : 和解宣利。
方例 : 柴枳半夏汤加减。
按语 : 若咳逆气急,胁痛者,加苏子、白芥子、桑白皮;饮盛喘咳,不得平卧者,加葶苈大枣泻肺汤;若热盛有汗,咳嗽气粗者、去柴胡,加麻杏石甘汤。
ZH/07/06/04 饮停胸胁. (悬饮)
主证 : 咳唾牵引胸胁作痛渐减,而咳逆气喘息促加重,不能平卧,或仅能偏卧于停饮的一侧,病侧肋间胀满,甚则可见病侧胸廓隆起。舌苔薄白腻,脉沉弦或弦滑。 (中医必读)
治法 : 逐水祛饮。
方例 : 十枣汤或控涎丹加减。
按语 : 使用二方的区别点在于: 如欲峻攻水饮,则用十枣汤;若图缓泻饮邪,可用控涎丹。
ZH/07/06/05 络气不和. (悬饮)
主证 : 胸胁疼痛,胸闷不适,胸痛灼热,或感刺痛,呼吸不畅,或有闷咳,舌苔薄,质暗,脉弦。 (中医必读)
治法 : 理气和络。
方例 : 香附旋复花汤加减。
按语 : 如胸满闷,苔浊腻者,加枳壳、薤白、瓜萎;久痛入络,刺痛不移,痛甚者,加桃仁、红花、没药、水蛭。
ZH/07/06/06 阴虚内热. (悬饮)
主证 : 咳呛时作,咯吐少量粘痰,口咽干燥,或午后潮热,颧红盗汗,舌质偏红,少苔,脉细数。 (中医必读)
治法 : 滋阴清热。
方例 : 沙参麦冬汤合泻白散加减。
ZH/07/06/07 溢饮.
主证 : 身体沉重疼痛,严重者肢体浮肿、恶寒、无汗,或喘逆咳嗽,痰多白沫,胸闷,干呕、口不渴,舌苔白,脉弦紧。 (中医必读)
治法 : 发表化饮。
方例 : 小青龙汤加减。
按语 : 若尿少,浮肿甚者,合五苓散;若痰多喘甚者,加苏子、白芥子;若兼内热、烦躁发热者,加生石膏。
ZH/07/06/08 寒饮伏肺. (支饮)
主证 : 咳逆喘满不得卧,痰吐白沫量多,天冷受寒加重或遇寒即发,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身体振动,舌苔白滑或白腻,脉弦紧。 (中医必读)
治法 : 温肺化饮。
方例 : 小青龙汤加减。
按语 : 体虚表证不显著者,用苓甘五味姜辛汤。
ZH/07/06/09 脾肾阳虚. (支饮)
主证 : 喘促动则加甚,气短,痰多,食少,胸闷,怯寒肢冷,神疲,小便不利,足跗浮肿,或吐涎沫而头眩,舌苔白腻或灰腻,舌质胖大,脉沉细兼滑。 (中医必读)
治法 : 温补脾肾,化散水饮。
方例 : 金匮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按语 : 若吐涎沫而头眩者,为饮邪上逆,宜先服五苓散,再服上药。若动则喘甚、气短显著者,加补骨脂、黄芪、五味子。
中医名词:水饮
水饮是指脏腑病理变化过程中的渗出液。水和饮的区别是,稀而清者为“水”,稀而粘者为“饮”,名实异同,故常水饮并称。(类似渗出液与渗透液之分)。参阅“饮症”'
太阴所致为积饮。因而大饮则气逆。形寒饮冷则伤肺。(内经)
内因
水者。阴物也。积水不散。留而为饮。有愤郁而停者。有困乏而停者。有思虑而停者。有痛饮而停者。有因热而伤冷者。(子和)揆其所由。皆因气郁中州。水浆入胃。不能运化。随脏腑虚处而留着焉。(汇补)
外候
大抵停水则生湿。停酒则生热。湿则成痞。热则发躁。其变现也。或形寒饮冷而得。则类外感症。或困乏忧思而得。则似内伤症。或流于四肢。则似风家痹症。或流于关节。则似跌扑伤症。其他五脏六腑所受。见症各出。(汇补)
饮分各经
在心则怔忡眩晕。在肺则喘急咳嗽。在脾则短气痞闷。在肝则胁满嚏痛。在肾则脐下悸动。(金匮)在上则面浮。在下则跗肿。在胃中则胸满口渴。而水入即吐。在经络则一臂不遂。而复移一臂。在肠间则雷鸣泄泻。或为溺结。与癃闭相似。在阳分不去。久则化气。与黄肿相似。在阴分不去。久则成形。与积块相似。在左胁者。形同肥气。在右胁者。形同息贲。(汇补)
饮分六症
夫饮一也。而分五饮六症。皆因形而定名也。痰饮水停肠胃。辘辘有声。令人暴肥暴瘦。悬饮水流胁下。咳唾引痛。悬悬思水。溢饮水流四肢。身体重痛。支饮水停膈上。KT逆倚息短气。留饮水停心下。背冷如掌大。或短气怔忡。四肢历节疼痛。胁痛引缺盆。咳嗽转甚。伏饮水停膈满。呕吐喘咳。发热恶寒。腰背痛。身惕HT 而泪出。(仲景)
饮与痰分
饮者。蓄水之名。自外而入。痰者。肠胃之液。自内而生。其初各别。其后同归。故积饮不散。亦能变痰。是饮为痰之渐。痰为饮之化也。若其外出。则饮形清稀。痰形稠浊。又不同也。(汇补)
停饮脉法
脉偏弦者。饮也。又脉浮而细滑者。伤饮。又沉而弦者。悬饮内痛。(要略)
停饮总治
停饮之初。挟寒挟气者俱多。故症现寒热者。汗之。在胁肋四肢者。分利之。在胸膈者。吐之。在肠胃者。下之。(入门)若挟虚症者。补之温之。(汇补)
初宜分消
凡大饮之后。当风着寒。水气凝结不运。外有表症。内有饮症者。果当温散。然或发汗太过。阳气空虚。水饮仍未解散。致心下悸。头眩筋惕。身动振振欲擗地者。又当温之。不可再行分消也。(汇补)
次宜调养
若血气亏乏之人。痰饮客于中焦。以致四肢百骸胸腹。发为诸病者。宜导去痰饮。随即补元气。不可专任汗吐渗下之法。(汇补)
虚宜温中
更有脾虚之人。每遇饮后。即觉停滞于中。肠鸣于内。甚或作泻。屡用分利不效者。法当温理中焦。(汇补)
久宜暖肾
久有肾虚不能纳气归元。则积饮于外。或泛于上焦为涎沫。或停于心下为怔忡。或留于脐腹。筑筑然动气者。均宜益火之剂。(汇补)
饮症用药
汗以香苏饮。吐以二陈汤。分利以四苓散。下以蠲饮枳实丸。凡前五饮症。元气稍旺者。三花神佑丸、控涎丹逐之。元气稍虚者。五饮汤。虚甚者。六君子汤。虚寒者。理中汤。下焦肾阴虚者。六味丸。肾家阳虚者。八味丸。外感夹饮。发汗过多致虚症者。真武汤。
饮症选方
香苏饮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用此发汗。(方见伤风)二陈汤治停饮胃口。恶心欲吐。怔忡口渴。服此探吐。(方见痰症)四苓散凡饮停肠内。或泄泻。或小便不利。以此渗利之。(方见湿症)三花神佑丸一切湿热。积成痰饮。变生体麻肢痹。走注疼痛。风痰涎嗽。气壅不行。甘遂大戟芫花(各五钱)黑牵牛(二两)大黄(一两)轻粉(一两)滴水丸小豆大。先服三丸。后二丸。以利为度。控涎丹治痰饮在膈。胸背手足颈项腰胁引痛。似风症者。(方见痰症)蠲饮枳实丸逐痰消饮。导滞清膈。枳实半夏陈皮黑丑(各三两)炊饼丸。姜汤下。青木香丸治胸膈噎塞。气滞不行。肠中水声。呕吐痰沫。不思饮食。服此宽中利膈。黑牵牛(二十四两取头末十二两)木香(三两)补骨脂荜澄茄(各四两)槟榔(二两)清水丸绿豆大。每服三十丸。茶汤下。气滞湿痰留饮。大效。十枣汤(仲景)治悬饮内痛。直达水气结聚之处。芫花甘遂大戟为末。枣子十枚。煮汤去枣。调药末。强壮者服五分。平旦服之。不下。加五分。以利为度。虚人勿服。五饮汤(海藏)治五饮留滞心胸胁下。旋复花人参陈皮枳实白术茯苓浓朴半夏泽泻猪苓前胡桂心白芍药炙甘草(各等分)生姜。水煎服。泽泻汤(仲景)治饮水太过。肠胃不能传送。泽泻(五两)白术(二两)水煮服。六君子汤治脾胃虚弱。遇饮停留。成胀满吐呕泻利者。(见前中风)理中汤治脾家大虚。挟寒。停饮不化者。(方见中寒)真武汤(仲景)外寒挟水症。发汗过多。心下悸。头眩筋惕。身动振振欲擗地者。茯苓(三钱)白术(二钱)芍药生姜(各三钱)附子(八分)水煎。温服。八味丸治肾经阳虚。不能制水。水饮停留。或泛为痰。或浸为肿。或动为悸。(方见中风)
水饮,金匮条文亦有提及:“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实白术汤主之”
痰饮为津液异常的一大类病变 ,即津液游溢体内 ,遇阴气则凝聚而成水饮 ,得阳气煎熬而为痰浊。故痰浊稠粘 ,水饮清稀 ,大致有别。具体于临床辨证 ,痰证多从六气立论 ,有风、寒、热、燥、火诸痰之分 ,比较切合实用 ;饮证则虽遵《金匮》从部位立论 ,而有痰饮、悬饮、支饮、溢饮
痰饮、水饮都是人体水液代谢出现障碍的产物,两者在本质上没有区别。
《中医实证·水饮证篇》之一
水、饮、痰、湿乃四大阴邪,随其潜伏之处不同,见症亦千变万化。若为其症状所惑,则万象纷纭,难以尽识;若识其根本,则能执简驭繁,知常达变。
水饮症,其辨证要点在舌。凡舌体异常胖大,或舌苔水滑欲滴者,必有水饮!遇此舌象,不论其症状如何,即当利水;水饮去则症状减。若妄加辨症,反舍近求远!
水、饮、痰、湿有何区别?答:水饮痰湿,同出一源,但其形态及特性却有所不同。湿者,潮湿之气也,乃无形之邪。水、饮、痰乃有形之邪也!水与饮最为相近,常并称为水饮。痰与湿差异较大,多另当别论。
湿者,散之如雾,聚之成痰。 积水为饮,饮凝为痰。水清、饮稀、痰稠。
水饮痰湿的形成,论及形态差异,可概括为:“从无形到有形、从弥漫到聚集、从清稀到浓稠”。
水邪致病,可分为三类:水饮、水臌、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