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之魂3游魂宝石作用:教学设计常见误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4 14:56:35
教学设计常见误区杭州长征中学 朱成万#TRS_AUTOADD_1224054384034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TRS_AUTOADD_1224054384034 P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TRS_AUTOADD_1224054384034 TD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TRS_AUTOADD_1224054384034 DIV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TRS_AUTOADD_1224054384034 LI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JSON--{"":{"margin-top":"0","margin-bottom":"0"},"p":{"margin-top":"0","margin-bottom":"0"},"td":{"margin-top":"0","margin-bottom":"0"},"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0"},"li":{"margin-top":"0","margin-bottom":"0"}}--**/

分析本次课题活动提供的教学设计,可以发现一些误区,下面作出简要分析.

1.太过花俏的问题情境

教学情境的创设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了解知识发生的背景,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当前在教学设计上有一种误区,那就是“为了情境而情境”,还美其名曰“体现新课程理念,激发学生兴趣.”比如在“变化率问题”教学设计中,教师为了使学生“形成概念”,设置了三个问题情境:

情境1:甲用5年时间挣到10万元, 乙用5个月时间挣到2万元, 如何比较和评价甲、乙两人的经营成果?

情境2:让一个学生上讲台吹气球,其余学生观察,思考每次吹入差不多大小的气体,气球变大的速度是否一样.

情境3:观看十米高台跳水录像,求运动员在0秒到0.5秒时间段内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这三个情景是否达到了“从简单的背景出发,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培养学生观察、总结的能力,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设计意图呢?笔者认为,情境1有两点偏差:一是评价经营成果算不上是数学问题,而且无法评价经营成果(因为乙后四年中可能亏损);二是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这几个数字很不直观,计算并比较月收入也麻烦.情境2有四点偏差:第一,不能保证“每次吹入差不多大小的气体”,学生在讲台上吹吹停停,其余人很难观察气球半径的变化快慢;第二,存在安全隐患(据统计气球爆炸率为),也不环保.第三,“膨胀率”这个概念学生比较陌生,教材用的是,有的学生可能想到的是;第四,浪费了课堂时间.因此情境1、2可以省略不讲,只讲情境3.

结论:(1)如果仅仅认为“情境”能激发学习兴趣,那就小看了“引入”;(2)情境不在多,而在合适;(3)要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并最终应穿过情境,把握数学.

2.细致无比的问题设计

在问题设置中出现的误区是过多的关注细节,追求完美;追求面面具到,生怕遗漏什么.

例如在“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中,关于倾斜角,教师设计了这些问题串:

问题1 直线有没有无向上的方向?

问题2 直线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倾斜角是多少?

问题3 直线与X轴垂直时,倾斜角是多少?

问题4 直线倾斜角的范围是多少?

问题5 任意一条直线都有倾斜角吗?

问题6 不同的直线的倾斜角一定不相同吗?

其实,完美有时就是烦琐,面面具到往往会淹没核心的东西,太过细致,学生得到的只是支离破碎的东西.这6个问题包含了倾斜角的方方面面,问得太细,学生根本不用思考就能回答,没有思维含量.其中问题1、2、3把学生所有思维可能遇阻的地方都考虑到了,剥夺了学生的独立思考机会.问题5、6挖的太深,如果学生太过计较这些,就不容易把握“倾斜角是用来度量倾斜程度”这一核心的东西.因此,只需提出问题4,让学生自己考虑,而问题1、2、3可以让学生相互补充.问题5、6可以不要.

结论:好的问题应该是“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在教学设计中要“精确”,不要斤斤计较;要大气,不要“为学生想得太多”.

3.不相匹配的例题习题

在例题、习题的安排上常见的误区是:与当前内容脱节,题目太难,太技巧化,题目数量偏多等.

如在“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中,教师安排了两个例题、两个变式和4道作业,题目数量有点偏多,而且有些题目配置不恰当。现将不恰当的题目摘录如下:

变式1直线的斜率为k,倾斜角为α,若α,则k的范围是__.

变式2设直线的斜率为k,倾斜角为α,若-1<k<1,则α的取值范围是__.

作业1 已知直线的倾斜角为α,若sinα=,求此直线的斜率.

作业2 已知直线y=xsinθ-1,求该直线倾斜角的范围.

一般来说,例题、习题的选取应该考虑是否与当前内容有关?有些题目学生不会做不是因为不懂当前内容,而是因为前面知识的遗忘或其它的原因.这不仅会妨碍教学的流畅,而且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两个变式、作业1、2设计偏难,太过技巧化,考察的是三角函数正切的图象和性质,与本节课内容脱节,可以去掉.

结论:例习题的选取应该是巩固当前学习内容,不要人为复杂化.题目不在多,而在精.

4.目中无人的课堂预设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使课堂节奏流畅,就有必要精心设计教学环.但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往往只考虑知识的难易、逻辑顺序等,很少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说是“目中无人”.

例如在“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学中,出现了这样的片段:

教师(过一点画两条直线,然后问道):“在直角坐标系中,过点P1的不同直线的区别在哪里?”

学生:“倾斜角不同”.

教师:(怔住了)“倾斜角不同,表明了倾斜程度不同,那么用什么量来表示呢”.

这回轮到学生怔住了.

然后教师展示图片:大桥引桥的斜坡,山体斜坡等,通过画图,最后得出:用倾斜角表示倾斜程度的不同.

在这里,很多听课者都觉得教师的教学机智不行,不会变通,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但有时课堂出现这样那样的意外,不仅是教师的教学机智问题,更是教学设计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比如学生在此前的实际情况有多种可能:(1)学生不知用什么来表示倾斜程度;(2)初中学习一次函数时,老师可能讲过斜率和倾斜角;(3)有的学生可能提前预习过,甚至可以一字不差的把倾斜角定义讲出来;(4)为什么倾斜角要这么定义,有什么好处,则不知道.

第(1)种情况最理想,教师可以按部就班的引导;第(2)(3)种情况出现的概率也较大,如果出现,教学重点就是分析第(4)种情况.在课前如果对学生的情况进行了如此分析,相信我们看到的将是教师的“教学机智”.

结论:由于数学知识的呈现往往是线性的,而学习数学往往是非线性的,因而教学预设时,不仅要关心知识的呈现,更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并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作出充分的预设,做到“目中有人”.

5.刻板机械的“以本为本”

教材中有很多“节”,内容不多,也没有相应的练习,这是教师碰到的棘手问题.有的是一带而过(这在实际教学中比较常见);有的将这一节作为一堂课(在公开课中较常见),还美其名曰“以本为本”,这都是应用教材的误区.例如人教A选修2-2的《1.1.1变化率问题》,有的教师就把它上了一节课,显然是不合适的.

其实教材的一节是表明一件事情讲完了,到此告一段落,并不是教学课时的依据.我们可以对《1.1变化率与导数》这三节内容进行重组.

第一课时:讲高台跳水平均速度问题(气球平均膨胀率问题略去),平均变化率概念,瞬时变化率(教材的1.1.2内容).第二课时:讲在处的导数、导函数(教材1.1.3内容).第三课时:讲平均变化率的几何意义(教材1.1.1的内容)、导数的几何意义.

这样安排的理由是,让学生从三个方面体会导数的概念.第一节课,通过表格直观,让学生感受从平均变化率到瞬时变化率;第二节课,通过函数表达式,从代数表达上理解导数;第三节课,从几何意义上,让学生体验从割线到切线的逼近思想.

结论:研究教材是必要的,但不能刻板的“以本为本”,应根据教学实际进行合理的重组、取舍,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6.虚无缥缈的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是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和思维品质的重要手段,受到教师的广泛的重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经常离开具体知识讲思想方法,使人感到比较“虚”.

例如,在“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学中,教师多次提到了思想方法.一是在开场白提出“坐标法”的思想;二是教师给出游乐场里的水滑梯,大桥的引桥等教学情景,得出斜率的概念后,指出这里用了“归纳与化归”、“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三是在课堂小结时,专门对思想方法进行了归纳.

这里有两个问题值得讨论:一是这些思想方法有没有必要明确提出,二是这节课的核心思想方法是否是“坐标法、归纳与化归、数形结合”这三种.

先看第一个问题,我们说教学中要渗透思想方法,这里强调的是“渗透”二字,说明数学思想方法不能脱离基础知识而孤立存在,数学思想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播的.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课堂上明确提出这些思想方法,学生充其量是多知道“数形结合”等这几个名词.

再看第二个问题,我们认为整个中学数学的核心思想并不是每一节课的核心思想.“归纳与化归”思想是整个数学的核心思想,贯穿于每一章,每一节,每一个课时,并不是这一节课的核心思想;“坐标法”是解析几何的核心思想,也不是这一节课所特有的核心思想.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是本节课应该挖掘的一个地方.倾斜角是从几何直观上刻画直线的倾斜程度,斜率是其代数上的刻画,代数表现是,这体现了倾斜角、斜率的联系;另外,斜率两者也是有联系的,联系就在后面要学习的割线、切线的斜率.“数形结合”也可以看作是本节的一个核心思想之一,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倾斜角(形)和斜率(数)相互转化的过程中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二是通过本节学习,对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认识更全面.在函数学习中,我们研究函数图象是为了借助图形直观认识函数,而在解析几何中,是通过代数运算研究几何图形性质.因此,联系的观点和数形结合可以看作是本节的核心思想所在.

结论:思想方法是依附在具体的知识上,不要离开具体知识讲思想方法;每节课应该有自己独有的核心思想方法,切忌泛泛而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