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之魂3boss npc:佛法中的意识层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09:38:38

  佛教教义中有九识论,九识可被视作是九个不同层次的意识。九识不绝地活动,构成我们的生命。识的梵语为“vijnana”,其范围非常广泛,其中概括感觉、认识力和有意识的思想。九识中的前五识是与眼、耳、鼻、舌、身五官有关的感觉。第六识的功能,是统合和处理来自五识的官能感觉,加以推断衡量,组成整体的思维和判断。人的日常生活,主要是靠这六种机能来维持。

 

  在这底下的是第七识。与上述朝向外在世界的各层意识不同的是,第七识是朝向人的内在生命,并且在很大的程度上,不受感官感受的影响。第七识(manas)让我们意识到自我的存在,也造成自我执着、使人拘泥于与他人的区别。此外,对“对”与“错”的判断也出于此识。

 

  佛法阐明,比第七识更深的意识是第八识阿赖耶(alaya,居所)识,亦称无没识和藏识。人的业便是深藏在第八识里。前七识将随着人的死亡而消失,但是无论是生是死,第八识依旧存在。第八识可被视作是支持其它意识运行的生命源流。对于曾一度经历过濒临死亡而被救活的人而言,他们的体验或可说是发生于第七识与第八识的边界。

 

  理解这些不同的意识层次,了解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能帮助我们认识生命和自我的本质,辨别一道解决人类基本问题的明径。

 

  根据佛教的教义,第七识对自我的本质存有一定的迷惑。迷惑根深蒂固,其来源可归根于第七识与第八识之间的交互作用。迷惑是导致根本慢心的原由。

 

  佛法把第七识描述为出自第八识的意识层﹕第七识不断把焦点指向第八识,视其为固定、独特且孤立的。实际上,第八识是处在一个不断变动的状态。人的生命在这个层次上,与他人的生命不停地互动,互相影响。将第八识视为一个稳定孤立的境界,是第七识的错觉和迷惑。

 

  惧怕死亡也是第七识的作祟。它无法觉察到,第八识的本体,其实是川流不息的生命能源,而误以为第八识将随着死亡而永远消灭。因此,对死亡的恐惧是源自心中深处的潜意识的。

 

  把第八识错视为真正自我的迷惑,有元品无明之称。这根本的迷惑,使人背离与一切生命相互联系的真相,让人感到孤立、与他人隔离,以致歧视、破坏性的傲慢态度和无节制的贪欲等的产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是另一个明显的例子。

 

  佛法教示,人的行动(身)、言语(口)和思考(意)无时无刻都在第八识里留下烙印。这就是佛教所说的“业”。为此,第八识也有藏识之称──即业的“种子”或业因的贮藏之所。业因是潜伏在第八识里,有善与恶之分,在时机成熟时化为业报。善因得善报。善因也激发信任、非暴力、自制、慈悲和智慧等为善的心理。相反的,恶业将引发各类愚见迷惑和具破坏性的行为,为自己、为他人都带来痛苦。

 

  把第八识形容为一个仓库般的贮藏之所,有助理解其本质,可是将其视为一道“业的源流”是更为贴切的构图。“业的源流”滚滚滔滔、长流不绝,对我们生活的一切遭遇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六识与外界接触,在这层面进行的思想和言行举止,为第八识植入新的业因。业因等待时机的成熟,返回六识,现为业报。我们都有纯属自己的相貌性格、家庭背景、人生际遇。这独有的一面,是由自身的“业的源流”所造就的。第八识虽然不停流动,却超越生死,并不随之消灭。第八识的源流并不淤塞,其所存也不固定。佛法的业论与一般的宿命论不同,不主张束手就缚、听天由命等消极心态。相反的,业论所强调的是,人可借着制造业因,改变自己的命运。

 

  问题在于如何增加善因的比例。佛道修行门径虽多,所图的就是在生命中多积善因。然而,在恶因的拖累下,人们往往“一错再错”,接二连三地制造更多的恶因,以致无法自拔。要由这恶性循环抽身而出,关键在于生命最深的意识层——第九识,又名阿摩罗识(amala,纯粹的)。

 

  第九识可被理解为宇宙的生命。它是众生所具备的佛性,有无垢识、清净识等称谓。第九识不为业的操作所污染,是生命的真如、是真正自我的所在。日莲佛法与一般佛教和宗教传统有别,教示直入第九识,掏出内中清流般的妙用,净化其它八识。第九识之力,能够改变本已在第八识根深蒂固的业因。第八识的范围不局限于个人,更联结一家、一籍贯,甚至所有动植物的生命。因此,转变一个人的“业的源流”,其它人的生命,也会如紧扣在一起的齿轮一般跟着转变。诚如池田SGI会长所述∶“当我们敞开这清净无垢的根本意识时,生命中一切业因,不论善恶,都被引往价值创造的方向。人的心和意识,也将得以灌满慈悲和智慧的生命流泉。

 

  各个意识层次,将随着改变而显现其独有的智慧。其中,第八识的智慧让人准确无阻地看清自己、自己的亲身体验和其它一切事物,也让人感受到与其它物体的相互联系。第七识的迷惑虽然根深蒂固,但人们可借着迷惑的转变而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并进而克服由此恐惧而起的凶狠与残暴的心态。产生自第七识的智慧,则让人领会万物的平等、懂得为他们给与不渝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