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拳医生:浙江金华历史名人及文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07:47:00

金华地处浙江中部,主属越国地,秦入会稽郡,至今已有二千余年历史。三国吴宝鼎元年(公元266牙〕置郡,隋开皇九年(公元593迁)废郡设婺州,以“其地于天文婺文分野”而名。建国后为享区, 1985年撤区建市。下辖婺城、金华、兰溪、义乌、东阳、永康、武义、浦江、磐安9县(市、区)。总面积10917平方公里,总人口430多方。交通便捷,素有“陆路关隘、水上通衢”之称。民风纯厚,物产丰富,“金华火腿”名驰中外。

  金华属丘陵盆地地貌和亚热用季风气候区,境内山川秀丽,河谷纵横,丘陵连绵,峰峦挺跋,自然风景资源十分丰富。“山有仙华灵洞之奇,水自双溪渤水之胜。”特别是金华北山,古自“郡制之祖山”之称。层峦迭嶂,岩洞奇特,尤以“一水穿开岩底石,片搓引人洞中天”的双龙洞、“一暴垂空下,洞中冰雪飞”的冰壶洞和“洞落干寻通地豚,光芒一线透天门”的朝真洞更为著名,传说中的黄大仙吒石成羊、得道升仙地在此地。还有人称“浙中第一山”的永康方岩、拥有千米地下长河的兰溪六洞山、古称“天地间秀绝之区”的浦江仙华山和以“山秀水幽石奇”的武义龙潭——郭洞。以“峭壁陨崖、飞瀑流泉”著称的东阳三都——屏岩等风景区都蜚声中外。

  金华钟灵毓秀,文化璀璨,名胜古迹众多。秀丽的山川和深厚文化相结合,使自然美和人文美完美地融为-体,交相辉映。这些具有美学、科学和历史文化价值的风景名胜区,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旅游和审美的环境,而且提供了科学研究以及进行历史文化、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课堂。

 

金华历史名人

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
“诗名画手皆奇绝”的五代诗僧和书画家贯休,
宋代抗金名将宗泽,
南宋“浙东学派”的代表人物吕祖谦、陈亮,

金元四大名医之一的朱丹溪,
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宋濂,
明清之际东渡扶桑传经授艺、被日本尊为“篆刻之开祖”的东皋心越禅师,
清初戏剧家、人称中国莎士比亚的李渔,
国画大师黄宾虹、张书旗、吴茀之、张振铎,
新闻学家、一代报人邵飘萍,
史学家、教育家何炳松,

现代思想家、文学家陈望道,

文坛理论家冯雪峰,

历史学家吴晗
著名诗人潘漠华、艾青(他是我国自由诗成就最高的诗人,被誉为和聂鲁达、希克梅特并列的现代世界三位伟大的人民诗人),
当代摄影大师郎静山,
杰出科学家严济慈、蔡希陶等。

 

 

冯雪峰(1903~1976 )原名福春,笔名雪峰、画室、吕克玉、成文英、何丹仁等,义乌人。1921年10月在杭州浙江第一师范读书时,曾与潘漠华等组织文学团体晨光社,主办《晨光》旬刊。1922年又与应修人、潘漠华、汪静之组织湖畔诗社,合出诗集《湖畔》,被称为湖畔诗人。次年12月又与潘漠华、应修人合出诗集《春的歌集》。1925年到北京,1926年开始从事翻译工作。192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8年12月,在上海通过柔石介绍,认识鲁迅,筹办《萌芽》月刊,并与鲁迅共同编辑《科学的艺术论丛书》,传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先后译有苏联伏洛夫斯基的(社会的作家论)、普列汉诺大的《艺术与社会生活》、卢那卡尔斯基的《艺术之社会的基础》等书,1929年10月后,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筹备工作。1931年任左联的党团书记,负责党与鲁迅之间的联系,为纪念左联五烈士,曾在鲁迅协助下秘密编辑出版《前哨》杂志。

  1932年任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工作委员会书记。1933年任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长。同年年底到瑞金,任中共中央党校教务主任、副校长,在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华苏维埃政府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中央委员。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到达陕北后,在红军大学和党校工作。1936年春,奉派上海,任中共上海办事处副主任。曾向鲁迅传达党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同年10月,主持鲁迅的丧事。后来写有不少有关鲁迅的重要著作。1939年任中央东南局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1941年皖南事变时被捕,在上饶集中营关押近二年。建国后,历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文艺工作者协会主席,鲁迅著作编刊社社长,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文艺报》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等职。1958年被错划右派。“文化大革命”中遭到迫害, 1976年月31日逝世。

  1979年平反昭雪,恢复党籍和政治名誉。解放后出版的主要著、作有《论文集》(第一卷)、《回忆鲁迅》、《雪峰寓言》、《寓言》及电影文学剧本《上饶集中营》等。此外还长期主持《鲁迅全集》的注释出版工作。

 

吴弗之(1900~1977)初名士绥,改名黔,号吴路予,川字行,浦江前吴村人。幼承家学,酷爱美术,读书之暇,常临蒋南沙、挥南田工笔范本。十五岁考取严州省立第九中学,名列第一。十九岁拜陈友年为师,补习诗词、文史典籍。

  1922年进上海美专高科班,受吴昌硕大写意派的启发,改攻写意,深得奶庐神髓。毕业后,赴苏州第一师范和淮安中学执教美术, 1928年出版《弗之画稿》,刘海粟题,“超逸高妙”。1929年回上海美专任教授兼沪江大学及附属中学美术导师。

  1932年,与潘天寿、诸闻韵、张书旅,张振择五人组织白社画会,继承“扬州八怪”的革新精神,从事诗、书、画的研究,在沪、苏、宁、杭等地举办白社画展,出版白社画集。常与潘天寿出入上海诸收藏家之门,赏鉴历代名画真迹,眼界大开,艺事日进。在教学中,既能作画示范,又能阐明画理与画法,成为上海三十年代很受学生欢迎的名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在沪积极举办古今书画展,为捐募救国基金不遗余力。

  1939年赴滇任国立艺专教授,1941年8月任福建省立师专中国画教授,解放后,和潘天寿在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校(即浙江美术学院前身)民族绘画研究室和彩墨画系工作期间,对民族绘画的研究和为学校鉴别、购进大量明、清书画珍品,作出贡献。1957年任国画系主任,紧密配合潘天寿对绘画虚无主义的批判,首创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书法的分科教学。强调中国画教学的独立性,强调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强调中国画造型是笔线造型,不赞成用明暗块面塑造的观念和方法作为中国画的造型训练内容;强调教书又教人,提倡人格教育。“文化大革命”中,作《篱菊图》、《松色不肯秋》,被诬为“黑画”,被批斗,于1977年7月26日逝世。

吴弗之曾任浙江省第三届人大代表、民盟浙江省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分会常务理事。一生淡于名利,埋头于艺术创作和美术教育事业,擅长意笔花乌;间作山水、人物、走兽,素有诗、书、画“三绝”之称。早年画风受吴昌硕影响甚多,后吸收青藤、自阳、石涛、李鲜诸家,自辟画风,形成丰润郁勃,炯娜多姿的独特风格在画史、画论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和独到的见解。在创作和教学之余,著书立说,著作甚丰。已出版和整理成册的除画辑、画集外,有《马远和夏哇》(与邓白合著)、《画论笔记》、《中国画十讲》、《画微随笔》、《吴豁吟草》、《义第之题画诗存》等。

陈望道(1890~1977)原名参一,笔名陈佛突、陈雪帆、南山、张华、一介、晓风等,义乌人。早年毕业于金华中学。1915年1月赴日本留学,先后在东洋大学早稻田大学、中央大学等校学习文学、哲学、法律等,并在课外努力钻研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1919年5月回国,在浙江杭州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国文教员,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1920年春,应陈独秀之邀,到上海编辑《新青年》,并参加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筹建工作。在此期间,他还参加上海工人运动,组织纺织、印刷、邮务等工会,亲自到沪西工厂区开办工人夜校和平民女学。1923年至1927年间,在上海大学任中文系主任、教务长、代理校务主任等职。上海大学停办后,改任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1931年7月,园受国民党政府迫害,离开复旦大学。

1934年9月,创办《大自》半月刊,并与鲁迅等共同发起大众语运动,对国民党的“文言复兴”运动加以痛击。《大自》被迫停刊后,去广西大学任中文科主任,1937年6月返回上海,参加党领导的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 1936年,在党主办的夜大学“社会科学讲习所”任教,并主编《每日译报》的《译文周刊》,为抗战时期上海语文运动的主要领导者和组织者之一。

1940年秋,从上海经香港转赴重庆,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1942年起任新闻系主任、代教务长。其间曾与几位进步教授一起邀请周恩来、邓颖超于复旦师生见面。1946年6月,随复旦大学迁回上海,积极配合党组织保护和支持师生的革命斗争。解放前夕,负责上海大学教授联谊会的工作,组织广大进步教授参加反内战、反饥饿等民主运动。建国后,历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兼文化部长、华东高教局局长、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上海市语文、协合会长、一至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民盟上海市委主任委员等职。1961年以后,任《辞海》修订总主编, 1977年3月29日病逝。陈望道早在1918年,就发表论文《标点之革新》,提倡使用新式标点符号。他译的《共产党宣言》是我国最早的全译本。遗著现出版有《陈望道文集》。

吴晗(1909~1969 )原名春暗,字辰怕,曾用笔名西生、 梧轩、赵彦、刘勉之、刘恢之等,义乌人。1927年在浙江省立第七中学毕业后,曾任乡村教员。后考入之江大学预科。1929年入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部。1930年8月到北平,经燕京大学史学系教授顾颔刚介绍,任该校图书馆中日文编考部馆员。

1931年夏,考人清华大学历史系专攻明史,先后在《清华季刊》、《燕京大学学报》、《中央历史学刊》和天津《大公报》副刊《史学》上发表学术论文,同时担任《大公报》副刊《史学》编辑。1934年夏毕业后留校任教,1937年任云南大学文学系教授,1940年后,任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教授、1943年经周新民、潘光旦介绍参加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后改为中国民主同盟),

1944年9月,任民盟中央执委兼青年运动委员会委员,12月兼《民主周刊》主编。在昆明期 间曾与闻一多等积极参加民主运动。抗战胜利后,回到北京任清华大学教授,仍继续从事反蒋民主运动。1948年响应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的号召,同夫人袁震一起奔赴解放区,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接见和鼓励。1949年1月北平解放后,任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兼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随后任文学院院长。9月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建国后,曾任北京市副市长、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监察委员会主任、文教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北京市政协副主席,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副主席及民盟北京市主任委员等职。

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59年,发起编写历史小丛书,任《中国历史小丛书》、《外国历史小丛书》主编,以后又主编《语文》、《地理》两套小丛书和《中国历史常识》七册。1965年,在江青、张春桥等人策划下,在上海《文汇报》发表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对吴晗进行“批判“,于1969年10月11日含恨去世。1979年,经中共北京市委决定并经中共中央批准恢复政治名誉,平反昭雪。吴晗生平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对明史研究尤有成就、著有《朱元漳传》、《投枪集》、《学习集》、《春天集》、《灯下集》、《吴晗文集入》、《吴晗杂文选》、《海瑞罢官》、《海瑞的故事》、《读史札记》等100多种。

 

潘漠华(1902~1934)原名潘训,又名慢尧,笔名潘贝、若迹、田言等,宣平(今属武义县)人。后入县立师范讲习所,毕业后任小学教师。

1919年进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学习,1920年开始创作。1921年10月与冯雪峰等组织文学团体晨光社。1922年与应修人、冯雪峰、汪静之缉织湖畔诗社,合出诗集《湖畔》,被称为湖畔诗人。

1923年12月,又与冯雪峰、应修人合出诗集《春的歌集》。1924年考入北京大学,1926年秋,赴武汉参加北伐军,1927年在杭州加入中国共产党。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被捕入狱,出狱后即回家乡宣平组织农民运动。1929年到杭州、上海。在此期间,创作了反映农民反封建的短篇小说《冷泉岩》。同年秋,到厦门集美中学任教。

1930年至1933年,在河南、河北等地中学教书,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后去天津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担任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长。1933年12月被捕,次年12月为抗议反动当局的迫害,在绝食斗争中牺牲。

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应修人潘漠华选集》。

 

邵飘萍(1884~1926)名振青,东阳人。十四岁中秀才,十八岁 人浙江高等学府。在校期间受梁启超思想的影响,开始为《申报》撰稿,被聘为该报特约通讯员。

1905年毕业后。回金华任中学教员。1912年到杭州与杭辛斋合作主办《汉民日报》,任主编,经常在报上揭露贪官污吏和地方豪绅的丑行,对袁世凯阴谋复辟帝制和卖国罪行,加以抨击。1914年,袁世凯下令封闭《汉民日报》,邵被捕,后经营救出狱,流亡日本,入法政学校读书,并组织东京通讯社。1915年,外国报纸:透露日本政府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邵立即向国内报道,予以揭露。1916年春,回国担任《申报》、《时报》、《时事新报》主笔,对袁世凯进行抨击。后任《申报》驻北平特派员,在《申报》的叫北平特别通讯”栏内大胆揭露北洋军间的丑行。1918年7月,在北平创办新闻编译社。10月又创办 《京报》。1919年“五四”运动时,激于爱国义愤,在《京报》上揭露曹汝霖、陆宗舆、章宗样的卖国罪行,触怒了段棋瑞政府。报纸因而被封·被迫再次流亡日本。1920年下半年,段棋瑞政府倒台,邵回到北京,恢复《京报》,并与徐宝磺一起在北大校长蔡元培的支持下,在北大成立新闻学研究会,并开讲新闻采访课。1923年,叉在北平平民大学新闻系讲授同一课程。1924年,在北平政法大学讲授新闻采访以及报纸经营问题。

1925年,孙中山北上准备召开国民会议,邵在《京报》上刊登孙中山在北上途中的照片,冠以“全国景仰之孙中山先生”标题。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邵积极支持反帝反军阀斗争,前此,他支持冯玉祥的国民军和郭松林倒戈反秦系军阀的行动,因而遭到奉系军阀的忌恨。1926年4月,张作霖率奉军进入北京,邵即被逮捕,于4月26日以“宣传赤化从的罪名遭杀害。遗著有《新闻学总论》、《综合研究各国社会思潮》、《新俄国之研究》、《实际应用新闻学》等。

 

黄宾虹(1865~1955)现代国画大师。原名质,字朴存,曾署予向、虹庐、虹臾、大千,中年改号宾虹,以号行。原籍安徽歙县,出生于金华市铁岭头。父为布店老板,请一举人黄梅溪执教宾虹。宾虹自少即喜绘画、篆刻,六岁能临摹家藏沈廷瑞(樟崖)山水册,十三岁应童子试,名列前茅。十六岁在金华丽正书院肄业。与倪苏泉、蒋莲僧为知交画友。二十一岁,补凛贡生,任两淮盐运使署录事。1895年康有为等“公车上书”,黄宾虹去信支持,复与谭嗣同订为文字交。谭被害,黄写诗志愤。1907年去沪,曾参与吴昌硕主持的海上题襟馆活动,协助邓实、黄节、柳亚子等编辑《政艺通报》、《国粹学报》、《国粹丛书》等,并先后与宣庐愚、郑午昌等组织宙合社、艺观学会、烂漫社。蜜蜂画社等,还在神州国光社、商务印书馆、有正书局等单位工作十三四年。

黄宾虹初学画于义乌人陈春帆,后力攻山水,宗新安派,效法宋元,并游览名山大川,写生作画,屡经变革,遂自成风格。其画中年苍浑清润,晚年尤精墨法,有时在浓焦墨中兼施重彩,益见斑烂古艳。他以“明一而现万千”的表现手法,写出浑厚华滋,意境幽深的山川神貌。间作花鸟草虫,也奇趣有致。并对画论、画史深有研究,著作有个美术丛书》、《古画微》、《虹庐画谈》、《学画通论》等。1930年在上海任中国艺术专科学校校长。1937年举家迁至北平任教。1948年秋,应杭州国立西湖艺专之聘,南下任教。解放后任全国第二届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1955年九十寿辰时,获华东行政委员会颁发的奖状,被称为、中国人民优秀的画家;同年3月25日病逝。所藏书籍、字画、金石以及自作书画、手稿等一万零一百多件,全部捐献国家。政府在其西湖栖霞岭故居,建立画家黄宾虹纪念室。

黄宾虹不但为近代中国山水画杰出代表,且为诗人、书法家、篆刻家。诗文清隽疏朗,。书法篆刻,饱含金石气。生平作画,不下万帧,多属赠送留念,不斤斤于润金之有无。自解放以来,为继齐白石。徐悲鸿后,卓立全国画坛者。

 

李渔(1610~约1680)清初戏曲家,取名仙侣,后改名渔,号天徒,又号笠翁,兰溪人,自幼聪颖,及长擅古文词。朋崇帧十年(1637),考入金华府。41岁去杭州,后移家金陵,游历四方,广交名士。清康熙十六年(1677),复移家杭州,于云居山东麓修筑层园,约卒于康熙十九年。

李渔素有才干之誉,世称李十郎,家设戏班,至各地演出,从而积累了丰富的戏曲创作、演出经验。他重视戏曲文学,曾说:“填词非未技,乃与史传诗文同流而异派者也。”他的戏曲论著存《闲情偶寄》词曲部,以结构、词采、音律、宾自、科译、格局六方面论戏曲文学,以选剧、变调、授曲、教自、脱套五方面论戏曲表演,对我国古代戏曲理论有较大的丰富和发展。《闲情偶寄》除戏曲理论外,还有饮食、营造、园艺等方面的内容。李渔在给礼部尚书龚芝麓的信中说:“庙堂智虑,百无一能;泉石经纶,则绰有余裕。……托之空言,稍舒蓄积。”可见此书足能反映他的文艺修养和生活情趣。他所著的戏曲,流传下来的有《奈何天》、《比目鱼》、《蜃中楼》、《美人香》、《风筝误》、《慎骛交》、《凰求凤》、《巧团圆》、《意中缘》、《玉搔头》(以上十种合刻称《笠翁十种曲》)、《万年欢》、《偷甲记》、《四元记》、《双锤记》、《鱼篮记》、《万全记》、《十错记》、《补大记》及《双瑞记》等19种。其中,演出最多的是《风筝误》一剧。此外,有小说《无声戏》、《连城壁全集》、《十二楼》、《合锦回文传》、《肉蒲团》等。李渔在金陵时,别业称芥子园,设有芥子书。李渔女婿沈心友,请王概等编《芥子园画谱》,流传甚广。

 

宋濂(1310~1381 )字景濂,金华潜溪人,移居浦江青萝山。少师闻人梦吉,后从吴莱、柳贯、黄谐游。勤奋好学,家贫无从致书,每借抄于藏家。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当余之从师也,负筐曳展,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辙裂而不知。”及博极群书、道德文章,为当世师表。元末,荐授翰林院编修,以亲老固辞,避人龙门山著书。

明太祖攻取要州,聘为五经师、任江南儒学提举,授太子经。洪武二年(1369),任《元史》总裁。书成后,升任翰林学士。常随待明大祖,曾向太祖建议:“得天下以人心为本,人心不固,虽金帛充初,将焉用之?”太祖深纳其言。太祖问以帝王之学,对道:“人主诚以礼义治心,则邪说不入;以学校治民,则祸乱不兴,刑罚非所先也。”太祖乃征召四方文士,挑选年少俊异者,使入文华殿从宋濂授业。刑部主事茹太责上书言事,文长万余言,太祖阅未竟,甚怒,朝官指茹不敬,杖于庭,独宋濂奏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潞,恶可深罪?”太祖悟,复阅太素书,多有可取之处,道:“非宋濂,不误鼎言者那?”明太祖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明初浩制朝议,多出其手笔;礼乐制作,多经其裁定。他谦抑下士,奖掖后进,当时文士,多出其门下,开明代文学之风。洪武十年,致仕归,闭户著书。十三年因长孙宋慎坐胡推庸党而受株连,被滴茂州,至菱门得病卒。正德中追溢文宪,并在金华八咏门外立柯祭把。浦江也有宋太史柯。

宋濂为文强调明道致用,宗经师古,力主义理、事功、文辞三者统一。尤长散文,纪传如《秦士录》、《王冕传》、《李疑传》,均能抓住细节,突出性格,渲染无多,感染却深;写景如《桃花涧修契诗序》、《环翠亭记》,简洁清秀,迈似欧阳修。著作计有《孝经新说》、《周礼集说》、《龙门子》、《潜溪集》、《萝山集》、《浦阳人物记》、《翰苑集》、《芝园集》等。后合刻为《宋学士全集》七十五卷。

 

宗泽(1059-1128)字汝霖。义乌人。世代务农,家境贫寒。宋元佑六年(1091)应进士试,对策陈时弊,考官恶其直言,抑为:同进士出身“录取。自此历任何并馆陶县尉,浙江龙游、山东胶水及登州掖县县令,勤政爱民,治绩卓著,名声远扬,但得不到朝廷的赏识。宣和元年(1119),反对朝廷连结女真政契丹,被贬提举鸿庆宫,于是上表引退,拟在东阳山谷中结庐,以读书著述终老。

然而事与愿为,因在登州任上得罪过某些权贵,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其撤职并软禁在镇江,不得自由。两年后先后被委任为理教郎监理润州都酒税和巴州通判。靖康元年(1126)任磁州知州。时金兵入侵,太原失守,真定危急,赴磁州的一些官员以种种借口不肯前去,只有宗泽率随从几十个人赴任。

到磁州后,积有极修复城墙,整治兵器,招募义兵,广集粮饷,防止敌人进拢。不久,受到任河北义兵都总管,率军救真定。宗泽先以神臂弓挫敌凶焰,后纵兵进击,破金兵30余寨,斩敌数百,所获羊马金帛全部赏将士。些时康王赵构赴金议和至磁州,宗泽叩马劝止,乃留相州。是年冬,钦宗任康王为兵马大元帅,宗泽为副师。泽率军趋李固渡,途中遇敌,大破之。

次年正月,率军至开德,与敌人打了13仗,仗仗获胜。建炎元年(1127)六月,泽以70高龄任东京留守,知开封府,招聚义兵近200万,分署京郊16县,与金兵隔黄河对峙。此时岳飞投奔宗泽,泽见而奇其才,给以500骑兵,要其奋勇立功。岳飞听命而行,歼灭了敌人。从此岳飞就在宗泽部下南征北战。

建炎二年正月,金人大举入侵,泽妙半又大破之,金溃不成军,尽弃辎重。自此宗泽威震天下,金入畏惮宗泽,都称“宗爷爷”。建炎元年七月起,一年上疏24次,力劝高宗还京,以图恢复北方失地,均为奸佞所阻。泽忧愤成疾,疽发于背。

宗泽明知自己病重,在世不长,却还是念念不忘地请求赵构回銮开封,誓师北伐。临终无一语及家事,惟连呼“渡河!渡河!渡河”而逝。子颖与部半岳飞护柩至镇江,与夫人陈氏合葬于京岘山麓。后赠观文殿学士,通议大夫,赐谥忠简。

 

陈亮(1143~1194)南宋政治家、哲学家、词人。字同有,号龙川,后改名同,永康人。才气超逸,下笔数千言立“就、关心国家大事,古今用兵,好言“霸王大略,兵机利害”,著《酌古论》,遍交一时豪杰。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亮入大学,翌年上《中兴五论》,力主抗金,反对议和。痛陈:“国家之耻不得雪,臣子之愤不得伸,天地之正气不得而发泄也。”秦桧倡邪议以沮之,忠臣义士,斥死南方,而天下之气情矣。”并提出为了抗金,必须节浮费、斥虚文、严政房七惩好吏公、此论未得孝宗重视,即回到永康,杜门读书,著,述达十年之久。淳熙五年(1178),亮改名同,又向孝宗三次上书,极言时事,力主抗金,劝帝“痛自克责,势必复仇,以励群臣、以振天下之气,以动中原之心。”孝宗赫然振动,欲耀之官,亮笑谓:“吾欲为社稷开数百年之基,宁甩以博一官爵!”并渡江而归,光宗绍熙四年(1193)秋,亮应礼部试,举进士第一。光宗召见,赐诗。亮和诗有“复仇自是平生志,勿谓儒臣鬓发苍)之句,以示抗金之志,至老不衰。授建康府金判,未上任,病死,年五十二岁,溢文毅。

陈亮为学无所师承,在学术史上“异军突起”。以布衣而,纵论天下事。言论是政治言论,也是哲学言论,其思想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能讲“儒者之所未讲”,提出:“夫盈宇宙者,无非物;日用之间,无非事。”“夫道非出于形气之表,而常行于事物之间者也。”他批判主观唯心主义的程朱理学,与朱嘉作长期的关于“王霸义理”的大辩论,反对朱熹的“道在物先、“理在事先”、“存大理、灭人欲”的唯心主义道统论说,提出“道在物中”、“理在事中、“千途万辙,因事作则”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反对朱熹的空谈“义理”、“心性”,而讲求“救时”、“济事”的功利,他的反理学斗争,对当时和以后的思想界,都有重大影响。

陈亮的词,慷慨激昂,风格豪放。如《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万里腥檀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表现了一生力主北伐的政治抱负。他的政论更是笔锋犀利,气象万千。他曾启许:“至于堂堂之阵,正正之旗,风雨云雷交发而井至,龙蛇虎豹变现而出没,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自谓差有一日之长。”著作有《龙川文集》、《龙川词》等传世。

 

吕祖谦(1137~1181 )南宋哲学家。字伯恭,因吕姓郡望东莱,学者称为东莱先生,金华人。祖籍寿州,祖吕好问,官尚书右丞,靖康中南渡,始居金华。吕祖谦幼承家学,得中原文献之传,从林之奇、汪应良、胡宪游,又友朱熹、张轼(时人称为“东南三贤”),讲索益精。初荫补入官,后举进士,复中博学宏词科。曾官大学博士并国史院编修、实录院检讨。受命重修《徽宗实录》,校正《圣宗文海》(后名《皇朝文鉴》),书成,授官不就,会友讲学于金华丽泽书院,卒年四十五岁。

吕祖谦为政力主抗金;改革弊政,为学力主“明理躬行”,治经史以致用,反对空谈阴阳性命。为金华学派的代表,浙东学派的先声。

宋时尚理学,代表客观唯心主义的朱熹学派和代表主观唯心主义的陆九渊学派,在天理人欲、治学修养等问题上争论不休。吕祖谦乃力图调和两派,淳熙二年(1175),邀集朱、陆在信州(江西上饶)鹅湖寺公开辩论,结果两派各执已见,未能调和。并“合陈君举(陈傅良)、陈同甫、(陈亮)二人学问而一之”,自成“吕学”,对当时思想界颇有影响。朱熹曾说:“学如伯恭,方是能变化气质。具所讲画,将以开物成务。”乃自闽遣已子塾至金华就学于吕,函云:“此儿绝懒,今不远千里以累高明,切望痛加鞭勒,惮稍知自励。至于择高游,谨出入,尤望垂意警察,尚荷千万。”

吕祖谦少时性情偏急,一日读至“躬自厚而薄责于人”,马上改变脾气,不再有愤颜怒色。由于他言行一致,故能博得、士子归心。吕也有知人之誉。尝读陆九渊文,喜之而未识其人。一次为考官,得一卷,说:“此必江西小陆之文也!”揭示果然。

吕祖谦一生著作颇多,主要有《书说》三十五卷,《家塾读书记》三十二卷,《春秋集解》三十卷,《左氏搏议》二十五卷,《吕祖谦集》、别集、补集、附集二十九卷。其中《左氏博议》,清《四库全书总目》作《详注东莱左氏博议》,简称《东莱博义》。成书于乾道四年(1168),以《左传》史实为题,加以评论,共一百六十八篇。篇篇文从字顺,为后世作史论者奉为规范,流传极广。

 

张志和(约730~约810 )唐代诗人。字子同,初名龟龄,兰溪人。十六岁游大学,以明经耀第,献策肃宗,深蒙赏重,任翰林待诏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并赐名“志和”。后因事贬为南浦尉,未到任,还本籍,亲丧不复仕。扁舟垂纶,祭三江,泛五湖,自称“烟波钧徒”,著《玄真子》十二卷三万言,因以为号。兄鹤龄,恐志和遁世不归,为之在越州(今绍兴)城东筑茅屋一所。志和居之,尝有吏人派志和为淘河夫,即亲自执蕾劳作,毫无怨色。观察使陈少游闻而谒之,坐必终日,题其所居为馆真坊。。又因草堂椽拄,皮节犹存。全无斧斤之痕,门巷更为漱隘,门隔流水,十年无桥,乃出资稍扩其居,“并造桥,时称回轩巷、大夫桥。肃宗赏赐奴婢各一,志和使结为夫妇,取名“渔童”、“樵青”。人间其故,答道:渔童使捧钧收纶,芦中鼓泄,樵青使苏兰薪桂,竹里煎茶。”陆羽、裴休问有何人往来?答称:“太虚作室而共居,夜月为灯以同照。与四海诸公未尝离别,何有往来?!”颜真卿为淤州刺史,张志和乘敝舟往访,颜欲为他造新船,张道:“搅惠渔舟,愿以为浮家泛宅,诉讼江湖之上,往来茗冒之间,即野夫之幸矣!”其诙谐辩捷,类皆如此。

张志和博学多才,歌、词、诗、画俱佳。酒酣耳热,或击鼓吹笛,或吟诗作画顷刻即成。尝于颜真卿席间与众客唱和渔夫词,张志和首唱:“西塞山前白鸯飞,桃花流水阙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颜真卿、陆羽、徐士衡、李成矩等共和二十五首。志和复剪素写景,须臾五本。随句赋象、人物、舟船、鸟兽,烟波凤月,皆依文章,曲尽其妙。真卿与诸客传玩,叹服不已。唐朱景玄撰《唐朝名画录》,定逸品三人,张志和居其一。明董其昌《画旨》云:“昔人以逸品置神品至上,历代唯张志和可无愧色。”

张志和既为山川隐逸,著作玄妙,故后世传为神仙中人。如《续仙传》云,玄真子“守真养气,卧雪不寒,入水不濡。”唐李德裕评张志和:“隐而有名,显而无事,不穷不达,严光之比。”可谓恰到其分。

 

骆宾王(约640~684)唐代诗人。义乌人。七岁能赋诗,善属文。传有咏鹅诗:

“鹅,鹅,鹅,曲颈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成年后为道王李元庆府属。李使自言所能,宾玉不答。唐高宗未年,调任武功主簿、长安主簿,人为侍御史。武则天当政,骆多次上书讽刺,得罪入狱。骆在狱咏蝉,有云:“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情高洁,谁为表余心?”以抒悲愤。出狱后,被贬为临海县丞,弃官游广棱,作诗明志:“宝剑思存楚,金椎许报韩。”嗣圣元年(684),武则天废中宗自立,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骆宾王为徐府属,起草著名的《讨武氏檄》:“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暗鸣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慷慨激昂,气吞山河。武则天读至“一杯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皇然问:“谁为之?”或以宾王对,武则天感叹日:“宰相安得失此人?”及徐敬业兵败被杀,骆宾王下落不明。

骆宾王是初唐著名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在四杰中他的诗作最多。尤擅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为初唐罕有的长篇,当时以为绝唱。骆还曾久戍边城,写有不少边塞诗“晚凤迷朔气,新瓜照边秋。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豪情壮志,见闻亲切。唐中宗复位后,诏求骆文,得数百篇。后人收集之骆宾王诗文集颇多,以清陈熙晋之《骆临海集笔注》最为完备。

 

金华文化

婺剧俗称金会戏,以金华为中心,流行于金华、衢州、丽水等地,为浙江省主要地方剧种之一。

婺剧是由高腔、昆曲、乱弹、微戏、滩簧、时调六种声腔,长期在各地演出中,相互吸收,相互融合,逐渐形成的一个多声腔剧种,从形成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婺剧历史悠久,共有传统剧700多出,诸如《白蛇传》、《白兔记》、《白袍记》、《花飞龙》、《芦花絮》、《花精忠》、《龙凤阁》、《僧尼会》、《黄金印》等。

过去婺剧多在农村广场、庙台演出,与农村生活接近,生活气息浓郁。在长期演出中逐渐形成一套粗犷、古朴、夸张的表演风格,深受当地劳动人民的热爱。在金华广大农村、家家爱看;几乎男女老少都能哼几句婺剧。

但是,在旧社会,婺剧这个古老的剧种,备受摧残。解放后,在党的“双百”方针的指导下,婺剧这朵古老的葩重放光彩,老艺人焕发青春,新芽茁壮成长。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观看过婺剧演出,暗接见了部分婺剧优秀演员。我国著名的戏剧家田汉还曾专门赋诗赞美婺剧。《西施泪》等婺剧已拍成电影,受到欢迎。

现在金华市区除了浙江婺剧团,还有市婺剧团,所属各县(市)也都有婺剧团,且经常下乡演出,保持了光荣的传统。

 

香港的黄大仙庙香火鼎盛,而黄大仙究竟是何人,他又是怎样成“仙”的呢?

 一种说法是:黄大仙是晋代术士黄初平。此说源出于《金华府志》。该志卷二十二“仙释”条云:“晋,皇(黄)初平,兰溪人,牧羊遇道士,将至金华山石室中。兄初起寻之四十余年,一日逢道士,引入山相见。问羊安在?初平日:在山之东。初起视之,但见白石。初平叱之,石皆成羊。初起遂绝粒,服松柏、茯苓,亦得仙。后还乡,其族尽亡,乃复去。初平别号赤松子云。”如此看来,黄大仙就是黄初平了,他别号赤松子,所以几处黄大仙庙名,前面都有“赤松”二字,叫“赤松黄大仙祠”,以示正宗。至今,金华民间仍流传着黄初平“叱石成羊”的故事。金华北山有地名二仙祠,“二仙”即指黄初平、黄初起兄弟。因他兄弟俱成仙,故有人认为黄大仙非指一人。而是指兄弟二人。二仙祠那地方,原建有赤松观。《金华县志》载:“赤松观,一名宝积观,在县东北二十里。西晋时皇(黄)初平、初起叱石成羊、白日飞升之地……”。只是这座建于西晋巍峨雄伟的黄大仙祠,早已荡然无存了。

此外还有一说:黄初平是广东东莞人,是东晋拜葛洪为师在罗浮山炼丹得道的黄野人。黄野人的家乡在石龙附近的水南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