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之前无台标: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初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4 16:47:55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初探

新课程带来了教育理念的新变化,产生了新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法成了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最多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与传统教学有明显的区别: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但它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有效的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改变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它能给学生合作的机会,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责任感,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它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弥补一个老师难以面对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不足。但是,我们见到的很多小组合作学习往往流于形式,效率不高,出现了走过场的现象。那么如何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呢?针对这个问题,我结合近来的教学实践探索,总结出若干信息技术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现陈述如下

一、合理分配小组

在日常的课堂中,同桌双人合作是十分常见的,这是其他合作方式的基础,每人都是这个小组的“主角”,这种合作也简便易行,但这只是一种最小范围的、随机的合作,也有的按座位将前后两排4人或6人自然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这样便扩大了合作交流的范围,增加了信息量,也能培养学生适应合作的能力,但这种合作小组人员组成的随意性太强,不利于不同特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因此,在构建合作小组时,一定要注意小组组合的科学性。

1、合理安排小组人数

合作小组人数一般以2人配对或4人相邻合作学习开始,循序渐进,取得经验之后再深化发展。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组内每个学生才有展示和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小组成员的共同发展。

2、精心搭配小组成员

合作学习小组一般不提倡学生自愿组合,学生个人意愿只能作为参考。合作小组的人员搭配一定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征、性别等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由于每个小组成员都是异质的,所以就连带产生了全班各小组间的同质性,这就充分体现了“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间的互相帮助、互相促进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创设了公平竟争的宽松环境。

3、及时进行组间调整

小组合作的成员在一段时间内是相对稳定的,有利于学生间的互相了解、优势互补。但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一段时间后,各小组的发展会很不平衡,甚至会有很大差异。此时,教师应根据测试成绩,学生个别差异,以及教师平时观察,了解到的各小组的合作状况,进行及时的人员调整或重新搭配,不断地改变学生的合作对象,使之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了解更多的学生,进一步增强合作能力。
4、明确组内成员分工

在平时公开课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合作学习方式,当老师宣布小组合作学习开始时,课堂顿时热闹起来,人人都兴趣高涨,其实仔细一看,有人滔滔不绝,有说有笑,却也有人呆若木鸡,也无一人动笔墨,到全班汇报时,有不少组不知所云。究其原因,这样的合作学习纯属走形式,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组内成员没有明确在合作学习时自己到底应该做什么、怎样做。所以在构建好学习小组后,教师还要帮助各小组进行合理的人员分工,明确任务职责,学习时才不会盲从。一般情况下,在每个合作小组内要设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组长负责本组学习活动的组织、分工、监督等,让每次合作学习有序开展。记录员要负责将小组讨论的要点记录下来便于向全班交流汇报。汇报员负责向全班汇报本组讨论结果。这种角色分工不是长期固定的,组内成员要轮流担任,实现小组角色的互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二、选取合适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

因为合作是学习一种长期的重复劳动,一个没有合作价值的问题会容易使学生厌倦。合作学习的问题应该是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合作热情,又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是单个学生难以独自完成的复杂任务,是学生感到疑惑不解、易于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必须经过交流、争议、思维碰撞和相互接纳才能使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策略明确化与合理化。所以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教师必须要精选合作小组的合作内容。

三、建立合作的规则是实施好合作学习的基础
合作前期需要自立更生。强调合作学习并不意味着削弱学生的自主学习,事实上,合作学习的一个基本点就是强调个体责任.其出发点乃是强调在各种形式教学活动的互配实施中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在一些常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班级,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表现在完成任务时磨磨蹭蹭、遮遮掩掩,不急于独立思考答案,而是等待与“同伴合作”,借以抄袭。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失去了许多独立面对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机会,有了“合作习惯”的学生一旦产生疑惑后,通常不是先独立思考,而是马上想办法和别人进行“沟通、商量”,因为从别人那里通常可以更加迅速地知道结果。久而久之,便养成了思维的惰性。其实合作学习如果不是以独立思考为前提,那么任何讨论都是无效的。它只会让部分学生形成投机取巧的心思,养成有问题不去积极解决而是等待观望、依赖别人的习惯。如果我们用牺牲学生的思维强度来追求所谓的合作能力,这是极不明智的。

四、合作热情的唤起是实施好合作学习的后盾
有竞争才有提高,针对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引入竞争机制,对合作学习的效果能起到纠正、提高、深化的作用,使合作学习更具实效、高效。比如小组合作网页制作,从最初每个成员的资料收集,到资料的筛选、整理,再到网页的形成,都作为评估的项目,然后,个人的得分累计起来就是小组得分,优胜是以小组积分为标准。这样,极大的激发了学生互帮互助,互相协作的精神,同时学生也能资源共享,困难共度,团结友好,共同提高。

五、恰当的指导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出现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一开始实施时,学生在学习的方法上不免有些生疏,合作时要么七嘴八舌乱讲一通,要么干脆不说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盲目随从,对小组内的意见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成或反对。所以教师要深入各组,对学生的合作进行有效的指导。例如,①指导学生学会搜集整理资料。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涉及面广,为了让学生了解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往往需要学生搜集资料,使学生在亲自动手过程中能获得真切的体验和经验。②指导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小组合作学习要求每个学生都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小组探究研讨。③指导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倾听。在整个活动的各个阶段教师都应不时地督促他们要有合作精神,教育他们要互相尊重,彼此鼓励和支持,每个小组要有凝聚力,合作过程要融洽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时,要引导学生对其他组的汇报成果给予尊重和肯定。大家互相借鉴,互相启迪,达到共同学习,共同发展的目标。

六、建立合适的评价方案
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结束后,教师要给学生充分展示合作成果,互相评价的机会。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导向,一定要全面而有激励性。首先是过程评价,新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习过程的评价,小组合作学习更注重学习过程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必须对各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观察和介入,提供及时有效地指导,才能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实事求是、全面准确地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等进行评价,使各小组明确自己努力与改进的方向。其次是学习结果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既要体现个人的智慧,更要体现团队的力量。因此在评价学习结果时,要让学生个人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给予充分肯定,又要让小组成员分享到集体成功的喜悦,及时奖励优胜小组,能大大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促进下一阶段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最后是评价方式要多样化,评价不能只是教师的评价,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生生互评,组间互评,力求全面,科学而又具有激励性。
总之,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没有合作的课堂教学,不是真正的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能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对学生一生是有积极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