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脸代表什么:中国古典书法理论》读后感(引) - 日记 - 红袖添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05:32:23
中国古典书法理论》读后感(引)2003-9-18 2009-10-2 7:24:09 心情:幸福 天气:晴 温度: 中国古典书法理论》读后感2009-04-27 18:39
书法理论知识掌握的深度如何,是区分一个专业书法家和业余爱好者的主要标志,也是系统化的高等院校书法教育的基本立足点。一个作家所具有的理论取向,在创作上,像现代那样敏感地反映出来,过去是不多见的。现代的艺术文化艺术环境,在很多的情况下,理论的取向直接决定了创作观念及其在创作实践上的成功与否。因而,作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书法艺术家,需要先明白自己的创作观念。

古典书法理论是传统书法的灵魂,同时又是它的存在方式。古典书法理论浓缩了古代中国的学问、文化和艺术思想,包含了各时代的审美观及其变化规律。无论传统派,还是现代派书法家都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均不可忽视书法艺术发展的历史性和逻辑性。

审视两千多年来的书法理论发展史,各时代的书论一边不断地综合归纳当代书法发展的内容,一边先导下时代的发展方向。因此,我们认真研究古典书法理论,且发掘期中的精华,不仅是为了当代书法了健康发展,而且对有系统的书法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笔论》《九势》 汉·蔡邕



蔡邕(132—192),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西南)人,官至左中侍郎,人称菜中郎。在《菜中郎集》,已佚,后人有辑本。蔡邕小时候便很有才学,曽师从太傅胡广学习。他博通经史,善辞赋、文章,知数术、天文,通音律,是东汉著名的学者、文学家、书法家、画家、音乐家。

蔡邕是东汉末年一个划时代的书法大师,他不仅在书法实践方面,而且在书法理论发面都有精湛的造诣和重大的成就。因此,魏晋以来,诸家一般认为蔡邕是“书祖”之一。他在书法史上第一次明确儿深刻第论述了书法艺术的本质,并对书法的形式和线条提出了全面的要求。他对书法理论的贡献是前人莫及的。

其撰集汉事,未见录以继后史。适作《灵纪》及十意,又补诸列传四十二篇,因李C765之乱,湮没多不存。所著诗、赋、碑、诔、铭、赞、连珠、箴、吊、论议、《独断》、《劝学》、《释诲》、《叙乐》、《女训》、《篆艺》、祝文、章表、书记,凡百四篇,传于世。

论曰:意气之感,士所不能忘也。流极之运,有生所共深悲也。当伯喈抱钳扭,徙幽裔,仰日月而不见照烛,临风尘而不得经过,其意岂及语平日幸全人哉!及解刑衣,窜欧越,潜舟江壑,不知其远,捷步深林,尚苦不密,但愿北首旧丘,归骸先垄,又可得乎?董卓一旦入朝,辟书先下,分明枉结,信宿三迁。匡导既申,狂僭屡革,资《同人》之先号,得北叟之后福。屡其庆者,夫岂无怀?君子断刑,尚或为之不举,况国宪仓卒,虑不先图,矜情变容,而罚同邪党?执政乃追怨子长谤书流后,放此为戮,未或闻之典刑。

赞曰:季长戚氏,才通情侈。苑囿典文,流悦音伎。邕实慕静,心精辞绮。斥言金商,南徂北徒,籍梁怀董,名浇身毁。

灵帝命工修理鸿部门(东汉时称皇家藏书之所为鸿都),工匠用扫白粉的帚在墙上写字,蔡邕从中受到启发而创造了“飞白书”。这种书体,笔画中丝丝露白,似用枯笔写成,为一种独特的书体,唐张怀瓘《书断》评论蔡邕飞白书时说“飞白妙有绝伦,动合神功”。他对书法理论的贡献是前人莫及的。

《笔论》:

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不能佳也。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为书之体,须人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九势》:

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凡落笔结宇,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提)之内。掠笔,在于趱锋峻(提)用之。涩势,在于紧(马加“诀字的右面部分)战行之法。横鳞,竖勒之规,此名九势,得之虽元师授,亦能妙合古人,须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



二、《笔阵图》 东晋·卫夫人



卫夫人(272—349),姓卫,名铄。东晋女书法家。河东安邑(近山西夏县)人。卫恒侄女,汝阴抬手李矩妻,人称“卫夫人”。卫夫人在古代书法史上是一位杰出的女书法家。这不仅仅是因为她是书圣王羲之的启蒙老师,更重要的是她不论在书法创作实践与书法理论发面均获得了较大的成就,这在“男尊女卑”的古代封建社会里,的确是值得大书一笔的。书法师事钟繇,妙传其法,工隶书(即为楷书)。

《笔阵图》一篇,旧传作卫夫人撰,但亦有疑为王羲之作或后人伪托的。孙过庭《书谱》说:“代有《笔阵图》七行,中画执笔三手,图貌乖舛,点画湮讹。顷见南北流传,疑是右军所制。虽则未详真伪,尚可发启童蒙。既常俗所存,不藉编录。”


《笔阵图》


  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昔秦丞相斯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故知达其源者少,音于理者多。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

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毫,八九月收之,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其砚取煎涸新石,润涩相兼,浮律耀墨者。其墨取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角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低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览。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内;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一 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丶 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丿 陆断犀象。ㄟ 百钧弩发。丿万岁枯藤。 崩浪雷奔。 劲弩筋节。右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执笔有七种。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又有六种用笔:结构圆奋如篆法,飘风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拔纵横如古隶。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永和四年,上虞制记。



三、《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东晋·王羲之



王羲之(321—379,一作303—361),字逸少,东晋书法家。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王会稽”。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早年从卫夫人学书,后来改变初学,草书师法张芝,证书得力钟繇,并博采众长,精研体势,一变汉魏以来的质朴书风,创造了流丽而遒劲的新书体。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集序》等。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其中,王羲之书写的《兰亭集序》为书家所敬仰,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对真书、草、行主体书法造诣都很深。


《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节选)


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矟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飏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戳也。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昔宋翼常作此书,翼是钟繇弟子,繇乃叱之。翼三年不敢见繇,即潜心改迹。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每作一厥,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高峰坠石,每作一趯;如屈折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趣骤。翼先来书恶,晋太康中,有人于许下破钟繇墓,遂得《笔势论》,翼读之,依此法学书,名遂大振。欲真书及行书,皆依此法。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本来毛笔字只是一种记录事件的方式,久而久之有一些学者以研究书法理论为爱好,形成了书法艺术。它的博大精深为后人所敬仰。

《中国古典书法理论》这本书谈论了与书法创作有关的各种技法和对书法艺术的本质认识的一般理论。读完这书我感受颇深。

写书法时最重要的是心神合一,要在写的时候心忘记笔,手忘记写,心手双畅,杂念不生。书法的玄妙必定要靠精神会通,不能够用苦功夫去求得,所以说机关玄妙必定要靠内心颖悟,不能够用眼睛外观去取得啊!

书法就如绘画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表达作者的性格和脾气,披露作者的思想感情。写书法重要的在于作者的性情和心情,所以《书谱》中写:“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

书法的工具不是书法好坏的决定因素,不管笔墨的好坏,碰到纸就写,纸写完就停,不计较写的好坏和人们的赞赏辱骂,随着心情而写的自必定是最真实的字。

有些青年书法爱好者在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驱使下,一味刻板地摹仿——或仿古、或摹今,书法语言单调,不是“陈腔滥调”,便是“油腔滑调”,千人一面,没有任何个性。

书法艺术之所以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就在于它不断推陈出新,创新发展。我们要继承、发扬书法艺术优良传统,但继承与借鉴决不能替代自己的创造。继承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应是没有创新,便谈不上真正的继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