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翠如旅游节目:文史哲思:文艺是一种病态美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4 10:09:33
说文艺是一种病态美,打击面也太大了。然而君不见古今中外,文艺作品越是病态,越是凄美、苍凉、厚沉、窒息、伤感、苦闷、悲痛、愁苦、沉郁、无奈,越是让人难以释怀的感动。

  这种病态美,往往是一种扭曲、畸形、压抑的表达,有时是无病呻吟的刻意渲染与加强,有时是惆怅的生活深化写照。

  人为什么喜欢这种病态美呢?为什么一些文艺女青年喜欢多愁善感,文艺男青年喜欢把自己搞得沧桑颓废呢?

  个人认为:

  一是因为情感有许多方向,而伤感是一个方向上的至高点,是丰富情感的一个极端。人都喜欢爬到最高点看个究竟,或者居高临下获得高高在上的满足感(自古文人相轻清高寂寞的原因之一)。

  二是人在伤感的时候想寻找慰藉,找到比现在还伤感的事物,心理才能得到宽慰。

  而一旦形成悲秋伤春、顾影自怜的可怕习惯之后,很难改变这种精神状态而脱身,阈值越高,越难以感动满足,以致越陷越深,越来越文艺,日益清高不得志,原本很简单的小事也不自觉地弄得很伤怀,难以自拔,病态甚至变态。古往今来,数不清才华横溢的文人雅士沉溺于这种文艺的病态美中,包含一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都难以幸免甚至轻生。

  从数学上来分析,文艺是一种封闭的世界,文字、电影、音乐等文艺形式都是一类典型的封闭的形式系统,而形式系统内部的一些问题不能在内部得到解决(哥德尔不完全定理),往往导致一些"文艺中毒"的人如何努力都得不到理想答案,最终阴郁而终。

  因此,文艺是一种病态美,尽量趁早看清其本质,免疫于其副作用。分清真实的生活与文艺的界限。举个一代大文豪苏轼的例子(百家讲坛康震解读):

  画外音:穿上农夫打扮,在田间劳作的苏轼是可赞的;潜心读书,不忘文人本分的苏轼,是可敬的;而潇洒幽默、以赤子之心待人的苏轼,又是可爱的。面对可赞、可敬、又可爱的苏轼,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乌台诗案"的脏水,会泼到苏轼的头上呢?除了政治上的原因,被人陷害之外,是否还有苏轼性格上的缺陷,是被忽视了的呢?

  康震:就连苏轼自己,都一刻不停地在深深地思考这个问题。所以,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要想把自己从这个状态当中解脱出来,那就必须勇于面对自己、勇于解剖自己、勇于直面自己的人生缺陷,这也是一种潇洒的人生态度。苏轼自己反省说,他自己平生所做文章,引经据典,高谈阔论,才华横溢,看上去是洋洋洒洒,非常地震慑、有气势,殊不知这些文章大多都是空泛无用的书生之论,与现实生活的实际,切合者甚少。我们知道,读书写文章是要有用于世的,无用于世有什么用呢?而这种文风从何而来呢?就是科举考试中养成的毛病。我们都还记得苏轼这个"轼",他父亲为什么给他起这个名字?就是想让他像那个车子上的"轼"一样,收敛锋芒,做一个稳健踏实的人。现在看来,自己这几十年,锋芒不但毕露,而且好发议论。他举了个非常巧妙的例子,这也是很有才华的一个例子,说什么呢?说自己这么喜欢炫耀才华,就好象树干上结的那个很漂亮的树瘤,有的石头上有很漂亮的花纹。大家看到树干上结的那个树瘤啊,有的长得非常的奇怪,忍不住过去欣赏一下,看见有的石头上长了很美丽的花纹,也要去看一下。殊不知,这树瘤对树来讲是个什么呢?是一种病。石头上那个花纹越多,对石头来说也是一种病。这么多年来,自己就把这种病、展示给别人看,这难道不是自己人生当中一个致命的缺点吗?所以我们说,苏轼对自己的反省,是很深刻的。我们刚才前面讲的克服生活困难,克服精神困惑,那是一种潇洒,但人最难做到的潇洒是什么呢?是要对自己的人生、个性做深刻的反省。这是最难做到的一种潇洒,也是最高等级的一种潇洒。所以我们说,苏轼在读书、写作的过程当中,慢慢地要去掉自己身上那种桀骜不驯的傲气,养成一种稳健端庄的正气,他要在与农夫、村民的交往当中,渐渐地去掉那种尖酸刻薄的小家子气,养成一种宽容、虚怀若谷的大气,他还要在东坡的耕种的劳动过程当中,去掉那种柔弱、缠绵的文人气,养成一种刚毅、坚卓的丈夫气,这是很难做到的,但是苏轼一直在黄州、在东坡,努力地要让自己的人生经过这一番历练、锻造之后,更加趋于完美。他给自己的朋友的信里面说,我现在已经不是原来的我了,虽然又老又穷,但是心里面全部装的都是忠义道德,死我是不怕的,只要君王和国家需要,随时都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这种反省,特别是针对自己的个性和内心世界做的脱胎换骨式的反省,一般人是很难做到的。所以我们喜欢苏轼,不仅仅是因为他会作诗、会作文、会作官,最重要的是,他在艰苦的生活当中,表现出了一个善于调节自己、善于使自己潇洒起来的一个真实的自我,正是这个真实的自我,打动了千百年之后的人,对他投去敬重的目光。苏轼曾经感慨啊,他说什么,说黄州真如在井底。可不是吗?这个黄州对苏轼来讲,真是一口废弃的枯井。但是苏轼不是那一只井底之蛙,他在这口枯井里边算帐、种地、写诗、做饭、交朋友、盖楼房,做一切自己能做的事,做一切能使自己快乐的事情。他在这口枯井里收获了属于自己的快乐,而在这口枯井里呢,也慢慢地流淌出能够滋润苏轼自己、滋润子孙后代、甚至滋润了中国文化的点点的甘露。

  是谓,文艺有毒,不可沉湎,否则贻误别人又伤己。

  【参考资料】

  《著名作家郭小东说:文学是种苦难,文学是一种病》 http://news.qq.com/a/20090517/000260.htm

  郭小东认为,文学是一种焦虑的表意,是一种苦闷的象征,是生命力受到压抑的产物,是人类病态的审美形式之一,它着重表达高贵的人类情绪,但是这种情绪必然带有某种忧郁的、焦虑的、深刻的、透明的悲观等等一种人类恒定的情绪。中国人在百年来的岁月里面,经历了各种各样的苦难,这些经历会对人的心灵造成惨重的创伤,同时也会激发文学的想象。

  郭小东说,文学的过程就是通过黑暗去寻找光明。"我们如果通过光明去寻找光明是永远寻找不到光明的,我们只能通过黑暗通过病态去寻找光明才能真正寻找到光明。"

  《读张爱玲,谈病态美》 http://bbs.hsw.cn/read-htm-tid-414184.html

  央视百家讲坛马未都先生说:"中国人的审美分四个层次,位于金字塔最底端的是艳俗美,往上是含蓄美,再往上是矫情美,塔尖上则是病态美,当审美意趣达到顶峰,社会财富给予它合适的风水土壤,这种标准变得权威化",位于塔尖的审美就会爆发出倒金字塔的影响力,比如缠足,也是集自虐、暴力、性等病态美于一身,就影响中国上流社会近一千年。从这个理论讲,世人集体癫狂于于互联网上的各种病态行径实属正常,上流社会喜欢上丑陋、怪异的熊猫时装这种行为艺术品也是当然。

  《中国文学的病态审美》 http://shequ.enorth.com.cn/system/2005/07/22/00107 5523.shtml

  中国文人的病态审美体现出阴性文化,而阴性美的代表即为女性美,传统的女性美表现为温柔、顺从、依附、无欲无求等,于女性畸形、扭曲、柔弱和单调性格因素的过份偏爱与称赏,是中国男人们对于"病态美"的特殊嗜好的恶性膨胀。这似乎是男性强权影响下的文化,而病态美也似乎是强势对力其所塑造的拗曲形象的变态欣赏,中国也创造出许多病态美的形象,盆景、假山、曲径、等等,莫不是对弱势的肆意捏造,这些物象经过长时间的文化熏染形成了病态美的意象。

  《爱上伤感,是一种病态美》 http://bbs.realqwh.cn/read-htm-tid-43837.html

  大凡心思细密,多愁善感的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多少会有一些伤感的情怀,那些有些才气,喜爱艺术,或多或少有些艺术成就的人,似乎和伤感就是朋友,这几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只有在这种非正常的情绪中,他或是她才会才思敏捷,富于想象超越于生活,带给大家震撼人心的作品,深深的打动着一颗颗平凡的心。

  伤感这个词在一般人眼里是一种不好的情绪,一般人受到伤感的袭击时,会萎蔫不振失去生活的信心,不容易走出这个怪圈。而另一些人却离不开这种情绪,甚至去寻找和这种情绪有关的事物,离开伤感的陪伴他会觉得生命很不真实,这也是一般人不能理解的,一种很怪的情绪支配着另一种人生,一般搞创作的人常常会被这样的情绪支配,也需要这样的情绪左右自己。用行话来说就叫:艺术升华或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爱上是伤感的这些人,离开伤感的情绪,他的艺术生涯就会结束,所以,搞艺术的人都不会终生一个伴侣,总有最刻骨铭心的一次,让他的创造源泉源源不断,如果江郎才尽时,就是下一次爱情来临的时刻了,每一次恋爱他们都会很认真,很投入,并且总是喜欢找一些高难度的恋爱对象,故意找那种失恋的滋味,他们认为忧伤是一种美丽。爱情只要过程,有没有结尾无所谓,在这中病态美心里的作怪下,他们总是一场忧伤接着一场忧伤,只有在伤感的情绪支配下,才会感觉到自己真正的存在,才会觉得灵魂踏实,才会有无数激情,才会绽放出无数的小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