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公园季节:农村征地工作中的几点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4 20:45:02

农村征地工作中的几点思考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相当一部分在城市中心区的企业相继搬迁到农村,加之工业园区的建设,企业的发展扩张,带来征用农民土地工作量的日益增加。相应地给地方党委政府带来相当大的工作难度。如何做好农民征地安置补偿工作,寻找政府、征地主体、失地农民之间最佳的利益联结点,逐步建立合理的征地补偿和利益分享机制,既保护农民利益不受侵害,又确保项目及时落地,企业按时开工达产,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而且没有群众上访事件,拉近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距离,使农民群众支持我们的工作成为重要课题摆在我们面前。
  一、充分了解并理解农民根深蒂固的土地情结,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
  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活保障,是农民最基本最可靠的收入来源。自古以来,农民一直是把耕地视作“命根子”。古语说“宁送三石粮,不让一寸田”,可见农民惜土爱地的情结何其深厚!多少年来,农民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是土里刨食、富藏于地。特别在我国,做为农业大国,八亿农民以土地为生,千百年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小农生产、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方式,使农民习惯于春种秋收的生活方式,一旦把他们从土地中剥离出来,从农村转移出去,他们很难接受。这种畏难情绪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在思想上很难接受。农民对自己身份的认同是根深蒂固的。农民认为“务农”是农民之本,多少年的农耕生活使他们对土地有深深的爱,有难以割舍的情结。他们说:一辈子就侍弄这点地,尽管苦点、累点,但有的吃,生活能保障。离开土地,我们还会干什么?还能干什么?离开土地,扔下锄头,我们一无所长。从心里不想转变自己的农民身份。
  二是生活习惯很难适应。有的农民被动迁安置到集中规划点,年轻的安排到工厂做工,他们对早七晚五、纪律性强、劳动强度大的工作很难适应。多年积习的生活方式使他们习惯于自我支配时间,农忙农闲自己安排、无拘无束、毫无压力的生活。特别是老年人祖辈都生活在小山村里,冬天炊烟袅袅,夏睡日上栏杆,溪水潺潺、山峦叠翠,鸟语花香,清新自在,过着“春有百花、秋望月、夏有凉风、冬听雪”的农家田园生活,不愿意改变多年来的生活方式,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里,一切都在改变,一切都要熟悉适应,心理上难接受、生活上难适应。
  三是对未来经济来源、生活状况有恐慌感。农民认为,指着土地生活,虽不能大富,但也能解决温饱,仓廪有粮、心里不慌。动迁安置虽一次性能拿到十几、几十万元,但如果没有其他经济收入,坐吃山空,这点钱也维持不了几年,这点钱吃完了吃什么?许多农民面临着“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境遇。缺少技能,城市活干不了。而且,城市就业对年龄、职业教育都有相对高的要求。五十岁以上如果没有一技之长基本很难在城市找到工作。而在农村,年龄不受限制。只要身体健康,七八十岁照样可以下地干活,有的还是好把式,壮劳力。不干活,没有新的经济来源,各项支出又大,如果在农村有地,一年的米面蔬菜不用花钱,需要花钱的地方就很少。失去土地后,在城镇生活,每天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样样得花钱,各种刚性支出让农民感到承受不了。
  二、工作中应把握的主要环节和工作原则
  征地补偿安置工作事关国家经济建设,涉及被征地农民的切身利益和长远生计,关系到维护执政党执政基础,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是党在农村的一项重要政策,也是践行“三个代表”,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实际举措。因此,必须认真吃透文件精神,准确运用政策,严格把握标准,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公信原则,不与民争利,把农民应得的各项补偿及时发放到户,落实到位。工作中应注意把握这样几个关键环节和工作原则。
  一是调查摸底过细,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在确定征地的范围后,及时与所在村干部取得联系,了解所涉及的农户家庭情况,翻看土地台帐,初步掌握底数。所要掌握的底数除土地亩数外,还有家庭结构、人口状况、成员务农就业情况、经济来源、房屋面积、院落及地上附着物等等。同时要了解户主及家庭成员人品、为人处事、邻里相处情况,是比较“嚼牙”还是通情达理的,从而确定重点工作对象。首先从重点工作对象入手,制定工作预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办法。重点工作对象突破以后,其他农户工作就比较好做。
  二是补偿标准一致,并一以贯之。国家、省、市出台的一系列关于加强农民征地补偿安置工作文件中,对补偿安置标准有明确规定。在具体操作中一定要按照文件规定严格执行,绝不能标准不一,厚此薄彼,违规操作;绝不能与民争利,讨价还价;绝不能说了不算、算了不说,出尔反尔。开始定的方案,经村民代表、联户代表通过后绝不能擅自更改,要自始自终没有改变。遇到具体问题时可以变通,但总的原则、大方向不能突破,否则可能造成群体上访事件,激化矛盾。有的农户存在侥幸心理,以为拖一拖、闹一闹,就可以多得利,有的甚至漫天要价。要通过工作,打消他们的这种想法。工作中,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做到一碗水端平,一视同仁,以提高政府执政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三是政策宣讲到位,引导农民群众从大局出发,理解改革、支持发展。我们所做的工作是为了促进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把分散在一家一户农民手中的土地流转出来,集中起来发展工业经济,增强经济发展潜力,提升经济发展后劲。因此,要把这些大道理、大形势向农民宣讲清楚,为农民展示出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同时,要用数字为农民算细帐,一个项目落地、一家企业入驻后,一年会带来多少产值利税收入,可提供多少就业岗位,可消化吸收多少当地劳动力,农民进厂务工可得多少经济收入(与其一年粮食收入相比差多少),一次性可得到多少经济补偿,与其种地相比,要种多少年地才能得到相应的收入等等,要明算帐,算细帐,让农民看到征地给国家、给企业、给个人带来的好处,从而自觉自愿地支持、配合政府工作。
  三、工作中应灵活运用和掌握的工作技巧
  征地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涉及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是政策性极强、艺术性极强的工作。工作做到位,工作技巧运用的好,农民满意,企业满意;工作不到位,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可能造成群众与政府、企业对立局面,引起群众上访事件。因此,工作中应灵活运用和掌握工作技巧。
  一是动之以情、关心体贴。农民是朴实的,但是当关系到其切身利益时,也是锱珠必较、寸步不让。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进程的加快,实行政务公开、村务公开、村民自治,农民有更多的知情权和自主权,对其行政命令、发号施令不一定接受,也不一定能达到目的。国家也有明文规定不允许强行征用农民土地。因此,就要做耐心细致的思想说服工作。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达到我们的工作目的。像去年征用奶场村一块38亩土地(天泽集团公司征用)时,有一位承包大户吴××对补偿标准有异议,始终不和征地小组同志谈。每次都以农活忙等种种借口拒不接待。征地小组同志在一位副镇长带领下,天天到其家做工作,遇到他在地里干活,就帮着干农活,摘芸豆、茄子,有时帮打农药、下化肥,一次一次顶着烈日、冒着酷暑,不厌其烦。还和他们唠家常,了解情况,拉近感情。当得知其患有肝病时,还热心地帮着找药方、拿药,两个多月的交往和接触,最终感动了吴家,吴家说再不配合镇政府工作就太不近人情了。吴家协议一签,其余五户相继签约。这块地在经历了两个多月的艰苦工作后终于拿下来了。现在,看着宽敞明亮的厂房拔地而起,工厂热火朝天,订单不断,同志们心里有说不出的欣慰和满足!
  二是紧追不舍,形成态势,使其无回旋余地。整个补偿方案确定、涉及农户确定,工作小组直接下到农户家逐户做工作。这时要紧锣密鼓,紧追不舍,一鼓作气,轻易不能做做停停。征地工作在群众没有拿到补偿费之前,随时可能发生变化。有时,头天晚上刚做通工作,准备第二天签协议,结果睡一宿觉,农民可能又变卦了。如果三天五天不去做工作,农民心理上会觉得这块地可征可不征,可早征可晚征,加之农户互相窜掇,前期工作可能都白做了,最后工作进来越来越难做。因此,要形成一种态势,造成既成事实。做通一人,签一个协议,马上补偿款到位,使其无回旋余地。人们都有一种从众心理,看到别人都签协议,钱拿到手,没签协议的农户自己心里就发毛了,最后不攻自破,主动配合工作。
  三是不理不睬,变被动为主动,“迫其就范”。对提出过分要求,总想比别人多得补偿款的农户可以先不搭理,轻视他,忽略他,做其他人工作,给其造成心理压力。走访农户时,路过其家门而不入,走东家,去西家,送协议,送补偿款,就是不到他家,其他农户工作都做完了,便放出风,可以不征他家的地,把地置换出来。这时,他便沉不住气,主动要求和工作组交换意见,找关系托人谈条件。这时时机就比较成熟了,稍稍满足其一点合理要求,工作便迎刃而解。但是这一技巧运用起来要掌握火候。特别是所征地块正好在中间位置,调换不了时,这一招要慎用,否则,火候掌握不好,关系弄僵了,后果不可收拾。
  四是摸清人脉关系,动用情感力量解决问题。农民大多祖祖辈辈生活在一起,关系错综复杂,多数是沾亲带故。直接工作做不通,可以采取迂回办法,摸清关系,由其亲属出面做工作,有时能产生比较好的效果。
  四、妥善安置失地农民的几点措施
  征地工作是保障项目及时落地,企业及时投产的一个重要环节。这项工作做的好,可以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但是也会带来相应的负面问题,使大量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成为新增失业人口。处理得好,农民生产生活有保障,处理不好,会带来大量的社会问题,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影响社会治安稳定,动摇执政党的执政基础。因此,要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失地农民能顺利融入到城市居民中去。相关部门要想方设法拓宽就业渠道,多形式、多门路安置被征地农民。
  一是加强就业指导。各级劳动就业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经常深入到乡镇村召开座谈会,宣传就业形势,有针对性地教育引导失地无业农民转变就业观念,积极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并将就业信息送到他们手中,帮助实现就业。适时举办失地无业农民专场招聘会,为失地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二是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充分利用国家出台的免费对农民进行培训的“阳光工程”优惠政策,对失地农民进行针对性强的免费职业技能培训,组织城市各类培训学校开展如建筑、汽车修理、家电维修、数控机床等技能培训,帮助农民掌握除农业生产以外的一技之长,提高其就业竞争能力。
  三是建立失地农民就业安置基地。在企业征占土地之初,与用地企业签定合同时,要求提供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来优先安置当地被征地农民。凡是企业非技术性岗位、辅助性岗位要优先安排失地农民。对技术性要求强的岗位,企业要舍得投入时间、资金对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帮助其掌握技术,适应岗位。对农民工,要降低进厂做工的门槛,给农民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四是支持和引导失地无业农民自主创业,自谋职业。鼓励其从事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等工作,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实现就业。对失地无业农民经商办厂、办企业,搞经营活动的让其享受政府提供的小额无息贷款和税收减免等一系列优惠政策。
  五是制定政策,将失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机制。对因国家征地转为城镇居民的农民,研究将其纳入城镇社区管理和再就业工作范围,统筹安排再就业。也可以尝试将其纳入社会保险范畴,将征地补偿费的全部或部分用于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险的一种安置办法,改变以往一次性补偿方式,将安置补偿金根据不同年龄段比例纳入社会保险,为被征地农民构筑一道“生存保障线”。这一措施的施行必须征得大多数农民的同意和认可。如暂时实行不了,政府应考虑为年龄较大、身体有病、丧失劳动能力、生活贫困的失地农民办理最低生活保障,保障其基本生活来源。
  上述措施综合运用到位,既可以帮助企业解决用工紧张的问题,又安置了失地农民,解决失地农民生活保障问题,从根本上解除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促进和谐社会构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国家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