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公园到旧金山自驾:宋代的图书派和义理派(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8 17:49:21
关于[宋代的图书派和义理派(上)]的字幕:
  • 关于河图洛书问题的研究,到宋代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呈现出新的特点。突出的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北宋初陈抟绘出了以黑白圈点的图来表示的河图洛书的图画,
  • 使前代议论不休的河图洛书有了直观的形象。这个图原来展示过就是这样的两幅图。这是河图,这个图呢是洛书。这两个图都是由黑点和这个圈这两种图形组成的。宋代《易》学传承过程中,
  • 由于在河图洛书的认识上有较大的分歧,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后世称之为“图书派”、“疑古派”、“义理派”等。所以刚才说突出的表现两方面,第二方面
  • 就是由于这样的图形出现之后,在河图洛书的认识上出现了分歧。就是出现了各种不同的流派。所谓图书派呢重在对《易经》中图形和象数的研究,又称为象数派。义理派呢重在对《易经》的内在含义、思想和规律的研究。疑古派
  • 主要是对河图洛书的图像提出怀疑的一派观点,分属于图书派和义理派当中。如果从对《易经》的研究和河图洛书的研究的角度来看,主要就是图书派和义理派两派。两派当中都有不同的意见分歧,
  • 而图书派内部的分歧最为明显。宋代的各种不同见解的交流和争论,促进了河图洛书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元代学者胡一桂评论宋代的《易》学研究时说:“愚观前宋一代之《易》学,
  • 自分为三节:希夷先天一图开象数之門,至邵氏《经世书》而硕大光明,周子太极一图洪理义之源,至程子《易》而浩博肆然,朱夫子于《易》学亦可谓金声玉振、集大成者矣。”这里提到的希夷就是陈抟。
  • 邵氏就是邵雍,他们是图书派的代表;周子是周敦颐,程子是“二程”,他们是义理派的代表。朱夫子就是朱熹,兼有图书派和义理派两派的特点。他们都是宋代《易》学的代表性人物,
  • 胡一桂对他们的成就和地位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先谈第一个问题陈抟是图书派的创始人,在《易》学及河图洛书研究方面是一位关键人物。据《宋史》本传有关资料记载,
  • 陈抟,字图南,五代末宋初亳州真源人就是现在的河南鹿邑。五代后唐长兴年间就是930年到933年,曾经赴进士考试但落榜了,后来先后隐居于武当山、华山,好读《易》,手不释卷,自号扶摇子。
  • 传说宋太祖赵匡胤拜访过他,向他请教天下大事。后来宋太宗赵光义给予礼遇,赐其号为希夷先生。陈抟的著作很多有《指玄篇》、《高阳集》等,有诗歌600多首。陈抟是古代道家著名人物,
  • 是宋代象数之学的始祖。陈抟关于《易》学研究的著作是《龙图》一书,已经失传。他所绘制的“先天图”及河图洛书的图样,没有见到他所著的书的记载,而是见于后来邵雍等人的著作中。
  • 其中以从一到九的排列为洛书,以从一到十的排列为河图,刚才看这两个图就是,这就据说是陈抟传下来的图,从一到十的排列是河图,从一到九的排列是洛书。陈抟的学说
  • 在后来的传承过程中出现了分支。南宋初年,朱震在他的《进汉上易传表》中说:“国家龙兴,异人间出,濮上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修传李子才,子才传邵雍。
  • 放以河图洛书传李溉,溉传许坚,坚传范谔昌,谔昌传刘牧。修以太极图传周敦颐,敦颐传程颐、程颢。”就是说,陈抟的学说传给种放之后,这个字念chong,
  • 它不是那个种子的“种”和种植的“种”那个字。本来就这样写,禾苗加一个中字念chong。传给种方之后发生两条线,一条线是经穆修、李子才传给了邵雍,另一条线呢是经李溉、许坚、范谔昌传给了刘牧。而且在种放传给穆修的那条线中,穆修又传给了周敦颐,
  • 再传给程颢、程颐。先说邵雍这条线。邵雍字尧夫,是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名家,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他的祖先是范阳人,就是在今北京西南涿县一带,他的父亲邵古带全家迁居共城
  • 就是现在的河南辉县。邵雍三十多岁时父亲去世,他把父亲葬在洛阳附近的伊水之滨,于是就在洛阳定居,住的地方名叫“安乐窝”,自号安乐先生。现在在洛阳南面通往龙门那个地方,有一个地方还叫安乐窝,就是当年邵雍就是在那里住。
  • 邵雍死后谥号康节,是后世称他为康节先生。著作主要有《皇极经世书》和诗文集《伊川击壤集》传世。陈抟的学说经穆修传给了李子才。邵雍二十多岁住在共城时,李子才任共城县令,就是相当于现在的县长,
  • 赏识他的才学,邵雍就拜李子才为师,接受河图洛书及伏羲八卦、物理性命之学。邵雍博学多才,又有悟性,他对于《易》学的理解能超越前人而达到更高的境界。邵雍对陈抟非常仰慕,对其学术也能深入理解。他的重要著作就是《皇极经世书》,
  • 这本书集中体现了邵雍对于《易》学的研究成果。它虽然以阐释《易》学、论述象数为主要内容,但其基本精神却体现着儒家经世致用的宗旨。这本书的卷首就绘有河图洛书的图形,这就是陈抟传下来、
  • 后来又广为流传的两幅图。卷七《观物篇外上》“先天象数第二”这一节中,邵雍认为河图可以有方图,也可以有一种圆图,后世有的书中把河图画成圆形,就来自邵雍。
  • 邵雍还提出所谓“心法”的重要观点,他说:“先天之学,心法也。故图皆自中起,万化万事生乎心也。图虽无文,吾终日言,而未尝离乎是,盖天地万物之理尽在其中矣。”这一观点,是邵雍论河图的精髓。陈抟的学派
  • 经另一条线传到刘牧,关于河图洛书的观点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开创了标新立异的一派。刘牧字先之,衢州西安人就是如今的浙江衢州市。进士出身,累官至荆湖北路转运判官。他平生钻研《易》学,用功最深。
  • 刘牧和同源于种放的邵雍观点不同,他在图书派中独树一支,他认为从一到九的排列是河图、从一到十的排列是洛书。他的见解集中体现在《易数钩隐图》一书中。刚才我们展示的那两幅图,陈抟到邵雍12;52是以从一到十为河图,从一到九为洛书。刘牧的看法正好相反,他把两个图正好颠倒过来,一到十为洛书,一到九为河图。刘牧的《易数钩隐图》这本书分上、中、下三卷,在卷下里绘有河图,旁边注释文字说:
  • 以五为主,六八为膝,二四为肩,左三右七,戴九履一。他这实际上就是指洛书这个图,说“二四为肩”就是二和四在上面相当于人两个肩膀的位置。“六八为主”,就是六八相当于两个人的脚的位置。“左三右七,戴九履一。”他说这是河图,
  • 实际这正好是邵雍说是他的洛书。今存本《易数钩隐图》有残缺,没有见到其中所绘的洛书图,但是从书中关于天地生数、成数的论述,刘牧显然是把陈抟所作的河图作为洛书。此书卷下有“龙图龟书论”一节,
  • 对河图洛书的渊源、流变以及与大禹《九畴》的关系,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刘牧的学说一出,影响很大,此后至南宋时的追随者主要有王湜、朱震、薛季宣、林栗、程大昌、朱元升,以及假托郑樵的某无名氏等。
  • 刘牧一派的观点,突出的标志是,都是把从一到九的排列作为河图,把从一到十的排列作为洛书。陈抟的学说传到南宋时的朱熹,改变了刘牧的说法,恢复了陈抟、邵雍的观点,以从一到十的排列为河图,从一到九的排列为洛书朱熹是非常著名的理学家了,在中国历史上也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 他是宋代著名的大儒。承继了程颢、程颐的理学思想,又加以系统化,和二程并称为“程朱”,所谓“程朱理学”就是指二程和朱熹的他们代表的理学。朱熹对于儒家经典著作选定“四书”,并亲自作注,称为《四书集注》,对于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确立影响很大。
  • 他的关于《易》学的著作有《易传》、《易本义》、《易学启蒙》等,关于河图洛书的论述主要集中在《易学启蒙》这本书中,也散见于其他著作里。程颐论《易》重在理气,邵雍论《易》重在象数,而朱熹关于《易》学的观点是理、数兼顾,
  • 议论多有独到的见解。《易学启蒙》卷首“本图书第一”这一节中,绘有河图洛书的图形,这和邵雍所传陈抟所绘的河图洛书的图是一致的。朱熹的解释文字,在引录《易·系辞上》中
  • 关于“天一地二天三地四”那一段话之后,又有比较详细地说明。朱熹解释说:“此一节,夫子所以发明河图之数也。……故河图之位,一与六共宗而居乎北,二与七为朋而居乎南,三与八同道而居乎东,四与九为友而居乎西,
  • 五与十相守而居乎中。盖所以为数者,不过一阴一阳一奇一偶,以两其五行而已。”“至于洛书,则虽夫子之所未言,然其象其说已具于前。……河图以五生数统五成数,而同处其方,盖揭其全以示人而道其常,数之体也。洛书以五奇数统四偶数,
  • 而各居其所,盖主于阳以统阴而肇其变,数之用也。”刚才看来这两段话是朱熹关于河图洛书的非常著名的两段话,就是他认为的河图和洛书的本质是什么?尤其他提出这种河图为体,洛书为用的观点对后来影响很大。直到20世纪
  • 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体、用这个提法就来源于朱熹这种提法。所以这两段话表述了朱熹关于河图洛书的基本观点。他指出了河图洛书所表示的数的原理,也指出了河图洛书所包含的阴阳五行原理。而且,朱熹根据《易经》提出生数、成数的概念,以及天数、地数的概念,
  • 以此来解释河图与洛书的不同,很有见解。所谓生数是指一二三四五,成数是指六七八九十,天数是指一三五七九,这五个奇数,地数是二四六八十这五个双数。关于生数、成数、天数、地数我们下一节还要提到。
  • 后代学者议论这一问题时,常见对朱子的观点作进一步地阐释与发挥。《易学启蒙》问世之后,先后有多位追随朱熹的学者对它予以解说,主要有税与权的《易学启蒙小传》和胡方平的《易学启蒙通释》等。朱熹的文与诗编为《晦庵集》100卷,又有续集5卷、别集7卷,
  • 其中有不少诗文涉及河图洛书问题。如《书河图洛书后》这篇在《晦庵集》卷八十四当中,其中说:“世传一至九数者为河图,一至十数者为洛书,考之古正是反而置之,予于《启蒙》辨之详矣。
  • 读《大戴礼》书又得一证,其《明堂》篇有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之语,而郑氏注曰‘法龟文也’。然则汉人固以此九数者为洛书。这是朱熹他根据《大戴礼》中间这一句话认为一至九为洛书是没问题的,一至十才是河图。朱熹的这段话是最早把《大戴礼》中
  • 对于明堂的数字记述同洛书的数字关系联系起来的说法,后世学者谈论洛书问题,又以朱子的这一发现为依据。朱熹《易》学在南宋时的重要传承人物有蔡元定、董楷、胡方平、方实孙等。
  • 其中蔡元定又是一位关键人物,蔡元定字季通,建州建阳人,也就是福建。他听说朱熹的名声,就想前往拜之为师,朱熹同他交谈后非常惊奇,说:“此吾老友也,不当在弟子列。”可见朱熹对蔡元定另眼相看,一见面就 听他谈吐,感到这个人
  • 非常有才能、有学问,就说这是我的老朋友,不应该和学生并列。蔡元定一生受过大挫折。韩侂胄当政时,蔡元定获罪被流放于舂陵就是如今湖北枣阳东,卒于戍所,韩侂胄倒台被杀之后,蔡元定才得到平反,谥号为文节。他平生博览群书,尤精于《易》,
  • 学者尊为西山先生。所著有《大衍详说》、《律吕新书》、《洪范解》等,大多不传。说“其平生学问多寓于朱熹集中”。今见朱熹《易学启蒙》中引录的一段话最能集中地表现其基本观点。朱熹引用蔡元定的话就前面加了几个字,说是“蔡元定说”。所以可见,
  • 朱熹对蔡元定的观点非常尊重。南宋末年,还有一位著名的学者叫丁易东,他在研究《易》学与河图洛书方面自成一家。丁易东字汉臣,武陵人就是如今湖南常德。南宋末年中进士,官至太府寺主簿,兼枢密院编修官,南宋亡国以后进入元朝,
  • 他不肯出仕,在家乡教书为生。著作有《周易象义》16卷。丁易东的学问兼各家之长,又能独立钻研,多有真知灼见。在河图洛书问题上,丁易东却不赞同刘牧,而是以从一到十的排列为河图、从一到九的排列为洛书。他所著的《周易象义》卷十四
  • 在“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一段话之后解释说:河图者,天一至地十者是也。洛书者,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者是也。先儒或误以河图为洛书、洛书为河图,至朱子而后正之。可见丁易东把这个事情说的非常清楚了。他这所谓说是先儒或误以为河图,
  • 误以河图为洛书,就是指这个刘牧。刘牧把这个两个图呢颠倒起来称呼,到朱熹而后正之朱熹给他纠正过来了,就是丁易东的观点呢他是不赞同刘牧而赞同朱熹。由此可知丁易东以朱熹为正,以刘牧为误,他应当属于朱熹一派。
  • 他所绘的河图洛书图式以及对于图中所含玄理的分析,集中体现在他的另一部著作《大衍索隐》中。丁易东的突出成就,就是对于《易经》八卦及河图洛书的数字关系有重要发现,
  • 受到当时及后世学者的关注。他的这些发现集中在《大衍索隐》这本书当中。《大衍索隐》3卷,其中绘有“洛书四十五数衍四十九位图”这个图有两幅、“洛书四十九位得大衍五十数图”,
  • 这三幅图是洛书所表示的3阶幻方的变形图。这都是丁易东的创造。尤其是“洛书九数乘为八十一图”,是丁易东创造的9阶幻方的一种形式;“九宫八卦综成十二数合洛书图”,
  • 是洛书所表示的3阶幻方和八卦结合并且进行变化的一种复杂形式。这两种图十分奇妙,是丁易东的得意之作,他说:“夫洛书之变,神妙如此,而世鲜知之。吾故列此二图右方,以为通变之本。”直到今天,
  • 丁易东创造的这两幅图,仍然使数学家及一般爱好数学的读者叹为观止,并且在世界幻方研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此外,丁易东所绘的“阴阳变易成洛书图”,分析了洛书数字排列方法的生成原理,也有奇妙的创见。《大衍索隐》中间这几幅图非常奇妙,
  • 丁易东说“神妙如此”。如果我们仔细看一看他这个图,研究一下他这个图是怎样创作出来的,感到这里面确实有很多奥秘在里面,非常神奇。这个丁易东本人对他所创造的这几幅图也是非常感到非常得意的。
  • 他所绘的“阴阳变易之洛书图”这幅图也是非常重要的。清初李光地《周易折中》一书当中,关于洛书数字排列方法生成原理的分析,就是在丁易东的研究基础上做出来的。可见李光地他在作《周易折中》这个书,分析河图洛书的
  • 数字原理的时候是参考了丁易东的《大衍索隐》这本书,而且对《大衍索隐》这本书评价是很高的。所以说丁易东他对河图洛书的研究,尤其是对河图洛书的数字关系的研究有他自己独到的见解,